第三单元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生物遗传因素
一般而言,人的心理因素是不能遗传的。不过,个人作为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个性是在遗传与环境密切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个性的发展乃是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的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一个人的体型、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份等都受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
有些学生从遗传中获得的是弱型神经类型。这种神经类型的学生遇事敏感、退缩,经不起强烈刺激,因而稍遇挫折,便情绪低落,六神无主,出现异常心态与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在精神病家族中,确实有较多的成员患有精神病或有某些异常的心理行为表现。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第二节体质方面的因素
所谓体质方面的因素,主要指那些能导致各种心理失常的身体方面的影响,包括胎儿期、产程与出生后的有关方面的影响。研究中发现,母亲孕期营养不良,情绪不好,健康欠佳,以及分娩过程中出现早产、难产,窒息、剖腹产等异常情况时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有明显的影响。国外学者证实,母亲在怀孕期间如果经常处于焦虑忧态或精神沮丧,在生理上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会穿过胎盘,直接影响正在生长发育的胎儿,儿童出生后就可能具有某种心理病态。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小学学生中心理不健康者其母亲在孕期身体不健康的占14.35%,而心理正常的学生,此类情况仅占3.83%。至于因身体缺陷如残疾、相貌较丑等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青少年身体发育急剧变化,这对其心理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一般讲,儿童生理发育快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如7—8岁儿童的大脑重量已达1100克,接近成人的1400克,神经皮质细胞的髓鞘化程度也接近成人。但是,由于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因而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人。因此,儿童心理水平同生理发展的速度的不协调,是其心理冲突的一个基本原因。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其身体,生理状态会产生广泛的变异。生理上这种突然大幅度变化与心理发展出现不平衡,就会使青少年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例如同是14岁的少年,有人在生理上达到成人的高度,有人还处于儿童的水平。生理变异起始晚的孩子留给心理成熟的时间比较长,他们比较容易应付这种变异,而生理变异来得早的孩子,心理上、知识上、道德上未做好准备,对这种生理变异感到茫然不解。青春期的性冲动往往造成一种嫌恶感和罪恶感的交替或并存,带来很多心理问题。又如,有的孩子不能愉快地接纳性身份,男孩子女性化或女孩子成为“假小子”,这正是心理不健康的反映。
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必然出现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的持续的冲突以及相互妥协和交融。目前,难以
实现外来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整合,造成人们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失范,引起内心紧张、焦虑、烦恼、痛苦;行为上出现偏差、越轨和无所适从,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这些均会反映到青少年身上。
原有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其功能,新的价值观又比较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价值观念呈多元化态势,使尚未成熟的中小学学生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增加了难度。学生在校受到的价值观教育一离开校门就不灵了。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反差,他们从书本上学到的和实际看到的往往大相径庭,因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使他们思想混乱、观点动摇、情绪波动、意志消沉,容易形成相互冲突、矛盾的双重人格或多种人格,带来许多难以理解的困惑不安,形成许多心理问题。有的青少年对自己和周围的现实缺乏信心,不满情绪日积月累,在极端的情况下,就会否定以前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价值体系,脆弱的心理受到不断的冲撞形成心理障碍,当他们精神不正常时,憧憬的感情有可能导致他们轻生。曾有一位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团员,在用一双追求真善美的眼睛打量观实生活时,感到迷惘,实际与她美好的愿望不符,种种矛盾使她感到困惑,这使她感到痛苦不堪。她看到在山区破旧的农舍里生活的农民依然很穷困,感到十分惊讶,想不通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人还没有摆脱物质贫困和各种愚昧。当她严肃地提出这些问题后,同学们哈哈大笑说:“你真是忧国忧民啊,该让你当总理了。”这使她感到不被理解的惆怅。考试作弊现象在班里屡见不鲜,而她始终保持了纯洁和诚实,但同学们却指责她假装高尚。期末考试一位老师为了让她能得到奖学金而给她加了分数,其原因是讨好她的爸爸,而她爸爸又恰好是这位老师爱人的上司。她痛苦地说:“我一向嘲笑那些考试作假的人,可现在我只有嘲笑自己了。”她在用真、善、美的眼光衡量世界时,却总觉得到处充满着假、恶、丑,她不能理解,她过于看中那些社会的阴暗面、人际关系中的不正之风。她与周围许多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了,于是她感到透彻肌骨的寒冷,最后,她带着美丽的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厌恶踏入了另一个世界。
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又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下岗待业以及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
2 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引起青少年情绪的波动,甚至想入非非、萎靡不振,妨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
3 住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门独户,生活方式越来越封闭,限制了孩子与伙伴的交往,孤独感增加。而一户基本为三口之家。孩子处于父母中间,没有同龄人的交往对象,使许多心理品格得不到发展和完善。
第四节家庭、学校因素
有资料显示:如今城市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率已高达97%。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态度及方法都存在着严重问题。
家庭教育大体有以下4种不当类型。
1 溺爱型。家长过份宠爱孩子,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使他们养成任性、固执、自私和不合群等不良行为和不健康心理。
2 放任型。家长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养,污秽语言和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优点不给予表扬鼓励,缺点不给予纠正,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和蛮横不讲理的坏习惯。
3 专制型。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不关心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和安排。家长的干涉过多,使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失去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如果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态度粗暴甚至体罚孩子,使一些孩子对父母的过多干涉产生厌倦、反抗甚至仇视心理。
4 过度教育型。家长对孩子总有一种过高的期望,使孩子心理负担加重。父母不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求孩子学这学那,阅读大量书籍,参加种种竞赛,使孩子的童心、童趣和童韵受到压制和摧残,使孩子从小留下心理不健康的隐患。有一女孩儿,非常喜爱猫,每天为猫喂食、洗澡,与猫一起玩耍,还画猫的各种神态、各种动作,因而被家长认为耽误了学习。残忍的父亲让孩子抱着猫一起到工厂,突然抢过猫扔进燃烧着的锅炉。孩子惊恐地瞪大了双眼。从此以后,她因受强烈的刺激而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不得不休学养病。家长对孩子存在着“过高的期望、过份的溺爱、过度的保护和过多的干涉”,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学校因素
目前学校教育仍然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单一的评价标准下学生随时都受到竞争失败的威胁,导致心理超负荷运行。在初高中阶段的孩子,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还处于发育和完善的过程,这时候他们被动性强,主动表现的意识较弱,对竞争失败的承受力比较差,心理上
还十分稚嫩脆弱;而恰在此时,他们面临着升学的激烈竞争,为了夺得高分数,在题海中冥思苦想、死记硬背,缺少获取知识的乐趣。他们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双休日也要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学习。因而,身体疲惫,精神紧张,一遇不顺心的事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紧张等,便恶劣情绪郁结心头,久而久之,遂成病态。有人说,我们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没有把学生当成人,而只把他们当成知识的容器。这是形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学校方面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