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材文言文系列——伤仲永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06:伤仲永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06:伤仲永](https://img.taocdn.com/s3/m/a9a10793a216147916112825.png)
六、伤1仲永宋·王安石金溪2民方仲永,世隶3耕。
仲永生4五年,未尝识5书具6,忽啼求7之。
父异8焉,借旁近9与10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11父母、收族12为意13,传一14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15物作诗立就16,其文17理18皆有可观者。
邑19人奇之,稍稍20宾客21其父,或以钱币乞22之。
父利其然23也,日24扳25仲永环26谒27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28中,从29先人30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1。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32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33众人矣。
”[译文]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子34曰:仲永之通35悟36,受37之天38也。
其受39之天也,贤40于41材42人远矣。
卒43之为众人,则其受于44人者不至45也。
彼其46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47耶48?[译文]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98deee7fbd64783e09122bd6.png)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内容预览: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及鉴赏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a74b01702d276a200292edb.png)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及鉴赏伤仲永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作品鉴赏: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翻译文言文伤仲永
![翻译文言文伤仲永](https://img.taocdn.com/s3/m/b178c8b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0.png)
宋·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闻仲永已二十七矣。
因出所业,问其所能。
对曰:“不能称前时之闻,之来,见其从父为进士,游于都下,因之也。
”噫!方仲永之材,先于众人,岂可使其为众人哉?然其父不使学,犹且为众人,况其下与?今虽如彼,尚欲求之,而不可得矣。
余闻之曰:“受人之感,则必思其报;感人之恩,则必思其报。
”是以古人有“感君之德,愿效犬马之劳”之语。
方仲永虽非古之贤者,然其才高八斗,若能受人之感,感人之恩,则必有所作为,何至于此?昔仲永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此乃仲永之不幸,亦是其父之失也。
若使仲永从小学习,或许能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然而,世事难料,仲永的命运却让人惋惜。
仲永之才,可谓天赐。
然而,他未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未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不禁让人感慨,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
仲永的故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机会,努力学习,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要让机遇从身边溜走。
同时,我们也要关爱身边的人,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今日之仲永,虽已失去了昔日的才华,但仍有希望。
他若能重新振作,努力学习,或许还能有所作为。
愿仲永能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价值。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仲永若能历经磨难,坚持不懈,终将迎来人生的春天。
仲永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要我们努力拼搏,勇敢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愿仲永能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5511a73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2.png)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如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注释: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全文详细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b43668d9ec3d5bbfd0a7497.png)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伤仲永》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
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初一语文文言文翻译:《伤仲永》
![初一语文文言文翻译:《伤仲永》](https://img.taocdn.com/s3/m/9fc13bd310661ed9ac51f3d0.png)
初一语文文言文翻译:《伤仲永》摘要: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初一文言文翻译:《伤仲永》原文和译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分类精心精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所有文档经过整理后分类挑选加工,下载后可重新编辑,正文所有带XX或是空格类下载后可自行代入字词。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原文及解析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原文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550ff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c.png)
《伤仲永》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及译文《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如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哭着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知识点作者背景:王安石,北宋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题思想: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
字音:环谒[ye]、泯[min]然、称[chen]、夫[fu]。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尝同“曾”,曾经。
《伤仲永》注音文言文、译文、启示
![《伤仲永》注音文言文、译文、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98c8247cc7931b764ce154e.png)
伤sh ān ɡ 仲zh òn ɡ 永y ǒn ɡ原yu án 文w én :金j īn 溪x ī 民m ín 方f ān ɡ 仲zh òn ɡ 永y ǒn ɡ ,世sh ì 隶l ì 耕ɡēn ɡ 。
仲zh òn ɡ 永y ǒn ɡ 生sh ēn ɡ 五w ǔ 年ni án ,未w èi 尝ch án ɡ 识sh í 书sh ū 具j ù ,忽h ū 啼t í 求qi ú 之zh ī 。
父f ù 异y ì 焉y ān ,借ji è 旁p án ɡ 近j ìn 与y ǔ 之zh ī ,即j í 书sh ū 诗sh ī 四s ì 句j ù ,并b ìn ɡ 自z ì 为w éi 其q í 名m ín ɡ 。
其q í 诗sh ī 以y ǐ 养y ǎn ɡ 父f ù 母m ǔ 、收sh ōu 族z ú 为w éi 意y ì ,传chu án 一y ì 乡xi ān ɡ 秀xi ù 才c ɑi 观ɡu ān 之zh ī 。
自z ì 是sh ì 指zh ǐ 物w ù 作zu ò 诗sh ī 立l ì 就ji ù ,其q í 文w én 理l ǐ 皆ji ē 有y ǒu 可k ě观ɡu ān 者zh ě 。
邑y ì 人r én 奇q í 之zh ī ,稍sh āo 稍sh āo 宾b īn 客k è 其q í 父f ù ,或hu ò 以y ǐ 钱qi án 币b ì 乞q ǐ 之zh ī 。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9be072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76.png)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②,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阅读指南: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会想要书,他不仅会写作,还会写诗,这是不可信的。
但本文的目的是说服年轻人努力学习。
注释:①世隶耕:祖祖代代都从事农业。
隶,属。
②书具:书写的用具。
③并自为其名: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父亲与之不同,与之亲近,即书与诗的四句3.父亲对他的本性有益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 4.从先人还家( )二、翻译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七年后,他从扬州回到叔叔家,问严,说:“民然,大家都走了。
”三、学习本文后,你有何体会?参考答案:一、一.写 2.以这件事为奇渐渐以……为宾客 3.以……为利 4.死去的父亲二、 1.每天带钟勇去县里各处游玩,不要让他学习。
2.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去叔叔家问他。
我叔叔说:“我的智力完全消失了,我成了一个普通人。
”三、本文写一个孩子从未读过书,突然不但会写字,还能作诗,虽然有传说夸张之嫌,但作者的本意是规劝人们要不断努力学习。
尚忠勇译:金溪县有个人名叫方仲永,祖代都从事农业。
仲永五岁时,尚未认识书写用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
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到附近人家借了给他,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主要意思是孝养父母、团结家族,曾传给一乡秀才看过。
从这以后,随便指一个东西作题目,他立刻就能写出一首诗,诗的词句、内容都很不错。
县里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奇才,渐渐地敬重礼遇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求他作诗。
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
![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https://img.taocdn.com/s3/m/22dd3b0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e.png)
伤仲永的内容概述
故事情节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仲永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能够吟诗作对、出口 成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仲永的才华逐渐消失,最终沦为平庸之 辈。
主题思想
伤仲永的主题思想是关于天才与后天努力的关系。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天生才华出众,但后天 的努力和培养同样重要。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才华和素质。同时,伤仲永 也揭示了社会对天才的过度关注和压力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伤仲永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教育意义
伤仲永的故事成为警示后人的教 材,提醒人们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避免重蹈覆辙。
人才观
伤仲永的故事促使人们反思人才 观,认识到人才的培养需要尊重 个性和自由发展。
文学创作
伤仲永对后世的文学家和诗人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创作 的重要灵感来源。
伤仲永的现实意义
教育改革
伤仲永
目录
• 伤仲永简介 • 伤仲永的文学手法 • 伤仲永的主题分析 • 伤仲永的影响和启示 • 总结与思考
01 伤仲永简介
伤仲永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
伤仲永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悲剧故事。仲永是 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但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作者
伤仲永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 革家,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文笔简练而著称。
作者通过对比仲永幼年时的天赋异禀和成年后的平庸无奇,突出了主题,使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象征手法
仲永的天赋异禀象征着人的先天条件,而他的平庸无奇则象征着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种象征手法深化 了主题。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98deee7fbd64783e09122bd6.png)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内容预览: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伤仲永原文、翻译、教案及课件
![伤仲永原文、翻译、教案及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9b7be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2.png)
伤仲永原文、翻译、教案及课件一、教学内容《伤仲永》选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原文学习,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原文朗读与翻译,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好友仲永早逝的哀悼之情。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伤仲永》的生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好友的哀思。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辨析;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与翻译,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
2. 朗读课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结合PPT课件,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翻译课文: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对照PPT课件中的翻译,纠正错误,提高翻译能力。
5.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好友仲永的情感,讨论作者为何“伤仲永”,从而理解课文主题。
6.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伤仲永》2. 作者:柳宗元3. 重点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4. 课文翻译5. 课文分析:作者情感、课文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对照PPT课件中的翻译,修改自己的翻译。
(3)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2. 答案:(1)课后自行完成,下节课检查。
(2)课后自行完成,下节课讲解。
(3)课后自行完成,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完整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d85b348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5.png)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仲永,金溪一平民,世代以耕作为生。
他在五岁时,未曾见过书写工具,突然哭着要这些用品。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讶,于是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
仲永拿到这些工具后,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亲自为这首诗命名。
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赡养父母和团结同族的人,他将其传送给全乡的秀才们观赏。
从此以后,有人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够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值得欣赏。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甚至用金钱和礼物来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询问仲永的情况。
他告诉我:“仲永已经变得默默无闻,和普通人一样了。
”王子对此感慨万分,认为仲永的通悟是天生的。
他天资聪颖,远胜过一般的人才。
然而,最终他沦为普通人,这是因为他没有得到他人的教诲。
如果他没有得到天赋,那他或许早已是普通人了。
对于那些没有天赋的人来说,他们如果不接受他人的教诲,难道就只能是普通人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教诲同样关键。
仲永的悲剧在于他天资聪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6f9d6fe2bd960590c677c3.png)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赏析《伤仲永》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全文详细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01d1a1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d.png)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全文详细翻译
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
第 1 页共2 页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全文详细翻译】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第 2 页共2 页。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及知识点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50af6faa6c30c2258019e15.png)
伤仲永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课文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仲zhòng 谒yè 称chèn前时之闻泯mǐn然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
(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
(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
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
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伤仲永》原文及教案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伤仲永》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4b42f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6.png)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伤仲永》原文及教案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其次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再者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试讲进一步完善教案,能更加提高自信心。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伤仲永》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4、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数:两课时自学内容:1、查找作者简介。
2、读课文,正音、断句。
3、结合注译和查找工具书,翻译课文。
一、作者相关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品读课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
朝代:宋朝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5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亡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7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惜;对……感到惋惜(意动用法)
金溪:地名,现江西金溪县。
民:百姓。
世:世代。
隶(lì):属于。
耕(gēng):耕种劳作,耕田。
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年:岁。
未:不;没有。
尝:曾经。
识:认识。
书具:书写工具。
忽:忽然。
啼(tí):哭叫,大哭。
求:索求,索要。
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焉:于此,对此。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即:立即,立刻。
书:书写,写。
并:并且。
自:自己。
为:题上。
名:名字。
其:他的。
以:把。
养:奉养,赡(shàn)养。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为:当做,作为。
意:内容
传:传送。
一:全。
观:观看。
自:从。
是:此。
以......为意:以……当作诗的内容。
秀才: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指:指定。
作:写。
立:立刻。
就:完成。
其:代指这首诗。
文:文采。
理:道理。
皆:都。
可:值得。
观:欣赏。
者:……的地方(方面)。
邑(yì)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意动用法)
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指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把……当作宾客。
(宾客在本文是意动用法)其:他的,代仲永的。
或:有的人。
以:用。
乞(qǐ):求取。
之:它,代仲(zhòng)永的诗。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意动用法)。
利,认为……有利可图。
其,这样;然,这样(同义复用)。
日:每天。
扳(pān):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yè):拜访。
环谒:四处拜访。
使:让。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闻:听说,听闻。
之:代词,代这件事。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从:跟随。
先人:意为先父,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还:返回。
于:在。
令:让,使。
作:写作,书写,作诗。
称(chèn):相当,相称。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时:时候。
之:的。
闻:传闻。
自:从。
复:又,再。
问:询问。
焉:指方仲永的情况。
泯(mǐn)然众人矣:这里指方仲永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成为普通人。
泯然:消失。
众人,平常人,普通人。
矣,语气词。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悟:通达聪慧。
受:承受,来自。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他。
彼:他。
其:他。
(同义复用)
且:尚且。
固:本来。
得:能够。
卒(zú):最终,最后。
夫:读“fú”。
那些的意思。
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
受,承受。
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
贤,胜过,超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
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耶[yé],语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