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辨析题易混考点归纳,背会这些你就是锦鲤本鲤!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最易混淆的知识点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最易混淆的知识点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最易混淆的知识点导语:在教师招聘的工作中,《教育综合知识》最易混淆的十大知识点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相关考试易混淆的知识点,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吧。

一、学习需要&学习期待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影响学习期待的因素:(1)父母对子女的要求(2)学生原来的学习成绩(3)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排名(4)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

二、思维定势&功能固着思维定势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舒服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三、从众&服从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认知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四、操作技能&心智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例如跳健美操。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例如,计算、阅读与记忆。

五、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组合学习(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例如,掌握了“水果”这个概念,再学习“香蕉”、“橘子”等概念,属于下位学习。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辨析题归纳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辨析题归纳

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5、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7、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8、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9大易混淆知识点辨析+例题解析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9大易混淆知识点辨析+例题解析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9大易混淆知识点辨析+例题解析1【知识辨析1】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人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尊重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知识区分: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人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题】某些学校认为“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

”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

学校的做法()。

A.正确,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理念B.不正确,没有以学习者为中心C.正确,体现了学校对教学环境的重视D.不正确,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答案:B。

2【知识辨析2】全面发展的三个方面全面发展: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教育教学渗透德育 3.课外拓展知识区分:不要片面理解全面发展,要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例题】小军是班上有名的差生,不但成绩拖后腿,而且还经常惹“乱子”,但是他对美术很感兴趣。

有一次小军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第二课堂成果展览”,他的作品获得了大奖。

对此,班主任王老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A.认真分析,了解问题形成的原因B.扬长避短,告诉小军只需发展美术方面的特长C.获得信任,寻找恰当的教育时机D.因势利导,帮助小军树立学习的信心答案:B。

3【知识辨析3】独立意义的人&独特的人独立意义的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独特的人:特别、有特点。

强调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注意因材施教。

知识区分:材料里出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独立意义。

出现因材施教、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长体现独特的人。

【例题】八年级三班的希希非常喜欢画画,但数学成绩一直处于下游。

班主任余老师找到希希,对她说:“你画得再好,数学学不好,将来还是白搭,还是学好数学最重要。

”余老师的做法()。

教资辨析题重点汇总

教资辨析题重点汇总

辨析题重点汇总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研究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科学:有关教育问题的各种科学理论的学科群,它包含许多分支学科。

●教育科学包含教育学。

第三节中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科研与教研:●教研是指教学研究●科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还要研究学校德育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社会、家庭中发生的教育现象,与教育相关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教研只是科研的一部分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起始时间)教育是到了奴隶社会早期才有的吗?×:●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育是自从人类出现就有的●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二、教育是促进/阻碍政治经济发展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种情况是教育落后一一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政治经济起着阻碍作用●另一种情况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推动作用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全部教育内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政治决定者教育性质和目的,进而也决定者教育内容的选择,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的选择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片面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会陷入“遗传决定论”的错误中二、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过分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就会陷入“环境决定论”的错误中三、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承认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与促进作用,并不意味着单凭学校教育就能决定人的发展水平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否则就会陷入“教育万能论”的错误中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师资格证易错点分析

教师资格证易错点分析

教师资格证易错点分析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想要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们往往会遇到一些易错点,如果不能加以重视和解决,可能会影响考试成绩。

下面我们就来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些易错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是考试的重点,但也是考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例如,直观性教学原则强调通过直观的手段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而启发性教学原则则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方法上,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考生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这些原则和方法的内涵及区别,在答题时就容易出错。

2、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德育原则如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等,需要考生深入理解其含义,并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德育方法中的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等,也容易被考生混淆。

比如,在案例中判断到底使用了哪种德育方法,需要考生对各种方法的特点和运用有清晰的认识。

3、心理学相关知识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如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习动机理论等,也是易错点。

例如,考生可能会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不够清晰,或者对不同学习动机理论的核心观点理解不准确,从而导致答题错误。

二、综合素质1、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众多,考生容易在一些细节上出现错误。

比如,对于学生的权利和教师的义务,可能会有记忆不准确的情况。

此外,一些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和适用条件也容易被忽视。

2、文化素养这部分内容涵盖面广,包括历史、地理、科技、文学等多个方面。

考生往往难以全面掌握,容易在一些常识性问题上出错。

例如,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忆模糊,或者对一些科技成果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不清楚。

3、阅读理解和写作阅读理解部分,考生可能会在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作者观点等方面出现偏差。

写作部分,可能会因为审题不清、结构混乱、语言表达不准确等原因丢分。

例如,作文题目要求写议论文,但考生写成了记叙文;或者在论证过程中逻辑不严密,论据不充分。

初中教资科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

初中教资科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

初中教资科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初中教资科二辨析题简答题,是初中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对于备考初中教资的考生来说,熟练掌握辨析题简答题的解答技巧,对于提高考试成绩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初中教资科二辨析题简答题。

一、辨析题1. 了解辨析题的要求辨析题是初中教资科二考试中的重要题型,通常要求考生对两个概念、现象或事件进行对比、辨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并加以解释。

备考初中教资的考生首先需要明确辨析题的解题要求,理清思路,分析问题,逐一深入探讨。

2. 掌握解题技巧在解答辨析题时,考生需要系统地对比两者,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进行理性分析。

还需要注意事实依据,不可主观臆断,要以客观的数据和案例为支撑,提高回答的可信度。

3. 多练习多总结熟能生巧,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总结,才能够熟练掌握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考生在备考初中教资时,要多做辨析题的练习,并对每道题进行总结梳理,找出解题规律,做到心中有数。

二、简答题1. 理解简答题的出题方式简答题是初中教资科二考试中的另一种重要题型,通常要求考生对一个概念、原理或过程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

备考初中教资的考生需要理解简答题的出题方式,明确简要扼要的文章结构和要点。

2. 提炼重点,简洁表达在解答简答题时,考生应该抓住问题的核心要点,简洁表达,尽量避免篇幅冗长,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使得文章表达清晰,思路明确。

3. 多查多练为了熟练掌握简答题的解题技巧,考生需要多查资料,加强知识积累,并进行大量的练习。

通过不断地练习,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维,对简答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结语初中教资科二辨析题简答题作为初中教资考试中的两个重要考点,对考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辨析题和简答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考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初中教资考试,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备考的过程中,多加练习,不断总结,相信每一位考生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扩写内容:辨析题和简答题作为初中教资科二考试中的两个重要考点,在备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了解辨析题和简答题的要求。

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1.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

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赫尔巴特与杜威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现代教育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一个国家的教育领导权受政治的控制。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谁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到什么程度,是由这一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力。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否则,将夸大教育的作用,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学辅资料】中学教资考试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高频考点汇总

【学辅资料】中学教资考试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高频考点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高频考点汇总一、教育的本质属性【知识点】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常考点】否认教育的目的性、否认教育的社会性【例1】凡是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此说法错误。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而没有目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如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就不是教育。

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例2】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此说法错误。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题干中说母猴带小猴爬树是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知识点】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历史性(教育古今不同)、生产性、民族性和相对独立性。

其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考察较多,包括四个小点:(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性;(3)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常考点】否认教育的某一属性、夸大教育的某一属性【例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此说法正确。

每一时代的教育,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它们尽管受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影响,但总体来讲,都与以往各个时代的教育有着继承关系,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是全新的。

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在整个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都必然要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

【例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同步性。

但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

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例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归纳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归纳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归纳汇总教育学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有多种因素影响到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有影响。

其中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是前提与基础;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故表述错误。

2.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参考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和幼儿教育机构系统、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系统等。

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不能把学校教育制度等同于教育制度。

故表述错误。

3.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因此教育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3)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①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题干所述不符合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述。

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的制约,但不能推出教育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4.“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阐述了遗传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现实性。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中学教资教育与知识能力科目考试辨析题知识点汇总

中学教资教育与知识能力科目考试辨析题知识点汇总

中学教资教育与知识能力科目考试辨析题知识点汇总辨析题答题格式要求【总-分-总,逻辑清晰明了】1.判断正误(①此说法正确/错误)2.说明理由(②解释说明理由)3.总结(③故此说法正确/错误)1.概念混淆型(举例: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1.判断正误2.理由:(1)分别解释两个概念(2)判断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3)得出结论3.总结2.概念释义型(举例: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1.判断正误2.理由:(1)解释概念(2)得出结论3.总结3.理论观点型(举例: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判断正误2.理由:(1)解释相关理论(2)得出结论3.总结4.因果关系型(举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1.判断正误2.理由:(1)简单解释前半句(2)重点解释后半句3.总结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概念—广义狭义混淆+教育的本质属性知识点:(1)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3) 教育的本质属性(历年高频)【关键词:有目的+人+社会活动,三者缺一不可,尤其辨析题的时候特别注意】关键词记忆:1)“有目的”区别于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因此不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2) “培养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人的培养;3)“社会活动”,这也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

知识点: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初中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考点汇总情况

初中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考点汇总情况

答题模板:观点+理由+呼应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广义狭义教育辨析/教育的属性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学校教育(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例:动物界也存在教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虽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例: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促进作用,但它不可以改变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1.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但遗传只是为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要是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2.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教育四个方面。

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

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话是过分夸大了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而无视了其他因素。

(六)教育目的概念的辨析(与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区别)1.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2.确立教育目的依据: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一、教育的本质有人说:“教育就是传授知识。

”这种说法对吗?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具有更广泛和深刻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传授知识只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

教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品德、价值观、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例如,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有社会责任感;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家庭、社会等环境也对人的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作用。

”这种观点正确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例如,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然而,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优质的学校环境能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教育资源;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够塑造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

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发展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即使有良好的遗传和环境,如果个人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也难以实现良好的发展。

比如,一个具有优秀遗传基因的学生,如果在学习中不勤奋努力,也可能成绩不佳。

总之,遗传、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的发展。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比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更优越。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从个人的本性和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则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公民。

个人本位论重视个人的价值和需要,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

教师资格证易错知识点分析

教师资格证易错知识点分析

教师资格证易错知识点分析在教师资格证的备考过程中,考生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这些易错点如果不能清晰理解和准确把握,很可能会影响考试成绩。

下面,我们就来对一些常见的教师资格证易错知识点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中的教学方法常常让考生感到困惑。

例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讲授法容易被误解为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而忽略了讲授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对重点内容的强调。

实际上,讲授法运用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讨论法中,考生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只要让学生自由讨论就可以,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和总结。

正确的讨论法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秩序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评价。

演示法的易错点在于,演示的目的不仅仅是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培养观察能力。

其次,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也是一个容易出错的部分。

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考生可能会机械地记忆各个阶段的特征,而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准确判断学生所处的阶段。

例如,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而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

但在具体案例中,判断一个孩子的行为是否属于自我中心,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不能仅凭单一的行为就下结论。

再者,教育学中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也容易混淆。

教育目的强调的是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教育方针则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包括教育的性质、方向、目的等方面。

考生在答题时,可能会将两者的概念混淆,导致答案错误。

另外,课程设计的模式也是一个易错点。

目标模式强调明确的目标和结果,过程模式则更关注课程的过程和动态性。

在理解和运用这些模式时,考生容易出现片面的理解,不能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选择合适的课程设计模式。

还有,在教育法律法规方面,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文和规定容易被记错。

例如,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考生可能会对某些年龄界限、保护措施等细节把握不准确。

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常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常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常考知识点混淆对比:1(1)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教育目的(2)整个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方针混淆对比:2(1)教育的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2)德育的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混淆对比:3(1)《学记》是中国最在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2)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本教育著作,也是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混淆对比:4(1)中国最早采用启发性教学的人—孔子(2)西方最早采用启发性教学的人—苏格拉底混淆对比:5古希腊三哲/三贤(1)苏哥拉底—产婆术(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与游戏(3)亚里士多德—教育要遵循自然混淆对比:6(1)提出把教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根(2)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3)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而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混淆对比:7(1)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2)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3)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4)心理学之父—冯特(5)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6)俄罗斯的教育心理学之父—乌申斯基混淆对比:8(1)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人—艾拉斯莫斯(2)最早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人—夸美纽斯混淆对比:9(1)世界上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凯洛夫《教育学》(2)我国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混淆对比:10(1)学校教育最早出现在—夏朝(2)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京师同文馆(3)我国颁布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4)我国实施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癸卯学制混淆对比:11(1)人的身心发展前提和基础—遗传(2)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3)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

教师资格证易错知识点剖析

教师资格证易错知识点剖析

教师资格证易错知识点剖析在教师资格证的备考过程中,考生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可能因为概念混淆、理解偏差或者记忆不准确等原因,成为考试中的“绊脚石”。

下面,我们就来对一些常见的易错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动物界不存在教育现象,像“猴子学骑自行车”等都不属于教育。

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等社会属性。

永恒性是指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历史性强调的是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和多样化发展阶段等。

在萌芽阶段,中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而在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等规律。

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阶段性则强调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平衡性提醒我们要抓住关键期;互补性告诉我们要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则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人的发展,不能片面强调某一个因素的作用。

三、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宏观的指导方针;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汇总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汇总

科目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二、辨析题答题模板辨析题又叫判断说明题,是一种先判断正误再做判断解释的题型.它有一个答题套路:第一步:先判断题目观点对错;第二步:联想题目涉及到哪个所学考点;第三步:结合题目,把相关知识点写上,并做简要分析.辨析题不仅要考察你的踏实度(是否认真学过大部分知识并且吃透),还要检测你的灵活度(融会贯通会分析).学会方法,万题不难!辨析题1: 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涉及考点: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参考答案:这句话是错误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以分为有目的的活动和无目的的活动,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教育,无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就不是教育.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教育.辨析题2: 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涉及考点: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参考答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一定的影响,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因此教育可能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但不能直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三、必背23道辨析题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就只能是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1)说法错误(2)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目的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如果只参考人的发展需求确定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是错误观点.指定教育目的时需要同时考虑以下因素: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而重要依据③教育目的指定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3)综上,说法错误,教育目的的制定需要同时参考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2、课程就是学科.(1)说法错误.(2)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进程安排,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3)因此题干说法错误.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1)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说明学生的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3)综上,说法错误.德育过程可以根据情况有多种开端.4、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1)说法错误.(2)学习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能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比较短暂的.疲劳会影响人的行为,降低工作效率,但这是短时间的,一旦解除疲劳,行为便表现如初.因此,疲劳引起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的特征.我们学习驾驶车辆、学习骑自行车、学习游泳等行为变化都是比较稳定的,甚至终身不忘,这才是学习的特征.(3)综上,说法错误.5、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1)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教师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3)综上,说法错误.6、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会持久保存.(1)说法错误(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只有经过加工处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才能保持持久.(3)综上,题干说法错误,只有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才能保持持久.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1)题目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过程并不一定以知为开端.8、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1)说法错误(2)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左右,容量为 5 ~ 9 个组块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甚至是终身且容量无限的记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要经过复述,而非想象.(3)故表述错误.9、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1)说法错误(2)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指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包括道德教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3)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10、气质是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心理特征,所以它是有好坏之分的.(1)说法错误(2)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通常称之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气质.气质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势的一面,但是也都有消极的一面,所以没有办法比较其好坏.(3)故表述错误.11、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1)题目说法错误(2)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特点.但是教育的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3)综上所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受到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的制约,题目说法错误.12、知识越多,能力越强.(1)题目说法错误(2)知识不等于智力,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取的知识与能力,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能力的高低.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有条件的,教给学生的科学规律性的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智力.(3)可见智力的高低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题目说法错误.1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1)题目说法错误(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不同的.(3)故题目说法错误.14、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1)题目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自发形成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主体上来说,德育过程是双边的,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单边的;2、从影响上来说,德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而品德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3、从结果上说,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一致,而品德形成过程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因此,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2)故该说法错误.15、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学习.(1)题目说法错误(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当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时,这种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如果学生接受学习是死记硬背式的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这种学习就是机械的接受学习.(3)综上所述,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题目说法错误.16、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1)题目说法错误(2)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认为道德发展水平的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逾越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前习俗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推理阶段;青少年和成人大多都处于习俗水平;但是只有少数人会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3)因此,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虽然顺序固定,但发展速度及水平因人而异,题目说法错误.17、惩罚就是负强化(1)题目说法错误(2)惩罚是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负强化是有机体摆脱厌恶刺激(即通过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的概率.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是通过摆脱厌恶刺激来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因此,惩罚与负强化不是同一概念.(3)故题目说法错误.18、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1)题目说法错误(2)非正式群体指的是没有正式档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管理与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起着阻碍作用.因此,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3)故题目说法错误.19、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1)题目说法错误(2)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因此,教学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3)故题目说法错误.20、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1)题目说法错误(2)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人总是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因素时,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3)因此,习得性无力感与个体的失败归因有关.故题干说法正确.21、某人从光线明亮的地方进入暗室,开始什么都看不见,慢慢能看见一些物体了,这种变化就是由学习导致的.(1)题目说法错误(2)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是一种感觉上的暗适应.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因此题干的描述不属于学习现象.(3)故题干说法错误.22、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1)题目说法错误(2)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3)故题目说法错误.23、治理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1)说法错误(2)智力是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会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只有在学习动机强且学习行为良好的情况下,学习成绩才会好.(3)综上,智力高学习成绩不一定高.(3)故题目说法错误.辨析题历年真题(40):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说法错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韩包括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说法错误.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晓之以理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最后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故说法错误.3、信息进入人工记忆就会持久保存.说法错误.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不能持久保存,工作记忆是指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中起作用的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时间很短,一般是30秒,如信息得不到重复,将会被迅速忘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持久保存的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4、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说法错误.并不是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较好,但研究也显示,智力对学业成就并不具有决定作用,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除了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和教师的指导等.5、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说法错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把全面发展看成是平均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实质上,全面发展甚至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质量、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使人的身与心、灵与肉、情与理、才与德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健康发展.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法正确.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因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认识过程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7、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说法错误.程序教学,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式.其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动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8、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说法错误.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前后两次学习材料包括所学知识和技能之间有无共同性,是影响学习迁移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两种学习材料之间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产生的是消极的影响,就会产生负迁移.在学习中,辨别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条件.这样,既有助于正迁移的发生,也能克服由于学习材料的相似而可能带来的负迁移.9、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说法正确.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或训练,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就遗传基因来说,它决定了个体在生理上、结构上的,甚至行为上的潜在性能,但并非所有的潜在都必定可以得到实现.人的生活经验证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也会因人的生活条件的不同,或推迟或提前.这些都说明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10、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说法错误.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传授系统的学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此外,教学的任务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等.11、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说法错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形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首先,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是个体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那些由遗传、成熟等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吞咽、身体发育等,不能称为学习.其次,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因此行为的改变不一定都是学习的结果,只有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才是学习的结果.12、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说法错误.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焦虑指学生担心不能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和担忧的感觉,焦虑程度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大量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焦虑程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焦虑程度过低则学习动力不足,焦虑程度过高则会导致神经病,过度紧张、失眠导致产生恐惧等不良反应,从而给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13、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说法错误.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然是其根本的特性,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14、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说法错误.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都与能力发展水平成正比,有的人知识越多,但能力越差越多,知识越少,能力却越强.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知识掌握的多少有关,而且与掌握知识的质量、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有密切的关系,二者不是同步发展的.15、接受学习一定有意义学习.说法错误.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而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接受学习即有可能是有意义学习,也有可能是机械学习,关键看新旧知识之间能否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有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16、根据课外补课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教师资格证中常见的易错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中常见的易错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中常见的易错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教育行业从业者必备的职业资格认证,它旨在评估教师在教学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然而,由于考试的复杂性和题目的多样性,考生们常常会在一些易错的知识点上犯下错误。

本文将针对教师资格证中常见的易错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广大考生避免这些错误。

知识点一:教育学相关概念的理解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相关的概念常常成为考生易错的知识点。

首先,考生应对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如教育目标、教学计划、教育评价等。

其次,考生应熟悉教育学中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如个别化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最后,考生应了解教育学中的重要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知识点二:教育法律法规的掌握教育法律法规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大重点。

考生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包括《教育法》、《教师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

此外,考生还应熟悉有关课堂纪律、学生安全、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法规要求。

知识点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又一个易错知识点。

考生需要理解和应用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如学习理论、智力、情绪与情感、动机等。

在考试中,常会涉及到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

知识点四: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课程与教学设计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内容。

考生需要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相适应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同时,还要熟悉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能够设计出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案。

知识点五:教师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教师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不可忽视的知识点。

考生需要了解教师的职业责任、学生权益保护、教学准备和评价、以及与家长和社会沟通等方面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此外,考生还要了解教师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如教师应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如何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活动等。

教师资格证易错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易错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易错知识点在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看似简单,却很容易让我们在考试中丢分。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梳理一些常见的易错知识点。

一、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法的渊源是指教育法的表现形式。

在这部分,容易混淆的是宪法与教育基本法律的关系。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立法依据。

教育基本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是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规范。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就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

2、学生的权利学生享有受教育权、人身权和财产权等多项权利。

其中,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但在具体案例中,很容易忽略学生的其他权利。

比如,学校未经学生同意,将学生的作品发表,这就侵犯了学生的著作权,属于侵犯学生财产权的一种表现。

二、教育学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这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容易混淆。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宏观的指导方针,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制定的具体要求,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教学目标则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有很多,如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判断所给案例体现了哪种教学原则。

比如,老师在讲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时,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这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三、心理学1、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但感觉和知觉又有所不同。

例如,我们看到一个红色的苹果,“红色”是感觉,而“苹果”则是知觉。

2、记忆的类型记忆按照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 1 秒以内,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 1 分钟左右,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答题技巧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答题技巧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答题技巧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是考生需要重点关注的题型之一。

这类题目考察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解能力。

要想在考试中得高分,考生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 仔细阅读题目:在做题时,考生要先认真阅读题目,了解题目所要求的内容,注意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制条件。

2. 对比选项:在解答答案时,考生要将题目中的每个选项都认真对比一下,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联系。

3. 排除干扰项:有时候,有些选项看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它们只是略有不同,考生需要通过排除干扰项来找到正确答案。

4. 注意反义词:有些题目中会使用反义词或否定词来干扰考生,这时考生需要注意到这些词语的存在,避免被干扰。

5. 选择最优选项:在确定答案时,考生应该选择最优选项,即最符合题目要求、最全面、最准确的选项。

总之,在做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时,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对比选项,排除干扰项,选择最优选项。

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题易混考点归纳,背会这些你就是锦鲤本鲤!
辨析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例如,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从宏观的角度确立了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是我国培养人才总的方向。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例如,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联系:
都明确规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为哪个社会培养人才,为教育活动提供宏观指导。

区别:
首先,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要广。

其次,教育目的是针对人才培养方面国家提出的要求,而教育方针是针对我国整个教育工作提出来的要求和指导意见,除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还包括如何培养以及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此外,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考题再现】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答案】错误。

解析: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只是规定了国民接受教育后应具备的能力。

因此教育方针的内容为政策性表达。

辨析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例如,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

综上,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

辨析三:教育制度、教育体制与学制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

教育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并存于社会结构中。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体制决定制度;制度决定学制;
体制:谁办学;
制度:怎么办学;
学制:办多久;
辨析四: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核心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辨析五: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其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选择题常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其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
的基础。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制定的理论依据。

辨析六: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
洛齐。

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
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实质教育以联
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辨析七:义务教育与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主要包
括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总共9年,称为九年义务教育。

一般是小学6年,初中3年;但是,也有小学5年,初中4年的。

基础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打基础的,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就如同盖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样,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从认字开始。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
普通中学教育(初中、高中)。

辨析八:信度与效度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它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例如,采用性格量表测量学生,如果他们这次测量得到的结果与六个月前、三个月前的结果基本相当,那么我们就认为测验的信度较高。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效度考虑的问题是: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具
有高信度的测验不一定具有高效度,但具有高信度的测验一定具有高效度,所以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效度是一个比信度更为重要的指标。

不论效度还是信度,都是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

辨析九: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

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

它的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

教师招聘考试考试就是相对评价。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

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什么、能做什么或没掌握什么、不能做什么,宜
用于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

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教师资格证考试就是绝对评价。

辨析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为准备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比如,摸底考试。

形成性评价也称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比如,单元测试、期中考试。

总结性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比如,期末考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