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文章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对和平民主的争取
•名家视角•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对和平民主的争取罗平汉【摘要】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是尽力争取和平,避免全面内战的爆发,为此在国共谈判中不惜作出重大让步。
政治协商会议闭幕之时,中共中央领导人曾对国内和平一度表现出乐观。
政治协商会议之后,出现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中共中央希望通过四平保卫战制止大规模内战的发生。
抗战胜利后中共对于和平的真诚态度,还从一些解放区对部队的精简复员工作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争恥抗战胜利【中图分类号】K26;D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644(2021)01-0005-11抗日战争胜利伊始,蒋介石按照他既定的方针,决意要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共产党问题,只是由于在抗战过程中国民党军队退守西南地区,而要将部队开赴内战前线尚需时日。
于是,他一方面派出军队迅速抢占地盘甚至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另一方面又假意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为其准备内战争取时间。
中国共产党虽然清楚蒋介石的真实意图,但作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政党,深知经过长期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因此,抗战胜利后,与蒋介石集团处心积虑发动战争相反,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基本方针是全力争取和平,尽力避免战争。
®一、中共争取和平避免内战的基本方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8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情况是抗日战争的阶段已经结束,进入和平建设阶段。
”“我们现在新的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过去是抗战、团结、进步)。
”在会议结束前,毛泽东又指出:“今天的方针是七大定下来的,七大的方针就是反对内战。
当前内战的威胁是存在着的,但国民党有很大困难,至少今年不会有大内战,故和平是可能的。
我们要准备关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采取的和平民主方针,学界已有一些相关研究(代表性的有于萍:《抗战后中国共产①党和平民主方针》,《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田玄:《战后中共“和平、民主、团结”总方针—以战后"联的确定及其转变》,《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4期;温锐、戴利朝:《抗日战争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彩响—合政府”的弃取为例》,《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1期;刘统:《"和平民主新阶段”研究》,《党的文献》2002年第4期;王国宇:《论抗战后毛泽东争取和平的思想》,《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胡忠明:《和战之间——战后中共建国方针之演变(1945年8月一1946年11月)》,《安徽史学》2006年第3期;王植林:《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探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等等)。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毛主席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毛泽东认为不斗争就搞不好联合,搞不好团结。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为什么呢?他的理由大致有两条:其一,联合的人多了,阵容扩大了,必然发生这样的问题:成份越来越复杂,颜色越来越不一致。
如果老这样下去,不进行必要的斗争清理整肃,就会把我们的阵线搞乱,为敌人分化、离间我们提供机会。
我们不但强大不起来,还会变得弱小,容易被敌人击破。
或者出现不怀好意的朋友,反客为主,要我们听他的,把我们统一到他的身边。
这样,表面上看我们的阵营扩大了,实际上我们的阵地不见了。
“我们”已不复为我们,等于为他人作了嫁衣裳,白白忙乎了一阵子。
这样的统一和联合不是适得其反吗?其二,不斗争是一种没有力量的表现。
只有通过有效的斗争,才能教训那些敢于放肆、敢于捣乱的人,使他们不敢轻易造次,从而紧紧地团结在我们周围。
因此,毛泽东认为既要联合,又要斗争,两只手一只也不能少。
不联合我们的队伍不能扩大,不斗争我们就会在联合中失去地位。
为了坚持这种两手政策,毛泽东用了很多精力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一方面反对“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左”倾错误,另一方面反对“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错误,使一度幼稚的共产党的两只手都强硬起来,变成谁也对付不了我,而我可以谁都能对付的有经验的党。
联合和斗争一路走,联合是针对中间派的,斗争自然也是针对中间派的,中间派处在统一阵线之中,无疑是应当团结的,但是一切中间派都具有两面性。
这种两面性就是毛泽东两手政策的出发点。
你有两手对我,我也应有两手对你,否则就会吃亏。
对中间派革命、爱国、不反对我们的那一面,我们要团结、联合;而对其动摇、妥协、反对我们的那一面,我们又要批评、斗争。
”只有这样双管齐下,中间派才能变成于我有利而无害的因素。
中间派有不同层次,有人民内部的,也有敌人内部的,中间派本身也有左、中、右。
无论哪个层次上的中间派都有两面性,但不同层次上的中间派两面性的比重各有不同。
团结求和平中国人民以和平为目标共同维护稳定
团结求和平中国人民以和平为目标共同维护稳定团结求和平中国人民以和平为目标共同维护稳定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在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团结求和平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使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以和平为目标,共同努力维护国内与世界的稳定。
一、中国人民的和平追求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将和平作为美好的愿景。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化传统都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如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和衷共济”,佛家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也强调了“无恶心、亦无恶法”,都具有追求和平的内在意义。
如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多边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和平为目标。
中国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持续推动解决国际争端,致力于构建公正、合理、稳定的国际秩序。
二、团结共同维护国内稳定维护国内稳定是实现和平目标的基础。
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对和平的共同追求,并通过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
中国政府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在维护国内稳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中国积极推进扶贫工作,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同时,加强社会治理,打击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这些努力不仅使中国国内的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也为人民提供了和平的生活环境。
三、中国人民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人民以和平为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扩展到对世界和平的维护。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履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积极参与维和行动,推动政治解决国际争端。
中国以经济发展为基础,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推动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增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共同构建和平稳定的未来团结求和平,是中国人民维护国内稳定与世界和平的共同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人民不断努力着。
以斗争求团结
以斗争求团结
伟人讲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方法论,在讲团结、讲统一时,不要排斥斗争,不要忘记斗争。
这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涵,也是《矛盾论》精髓之一。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关系,即矛盾统一和对立关系。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换句话说,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人联手,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既强调矛盾的同一性,也重视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解决。
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统一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社会实践中,统一性和斗争性都需要兼顾,否则工作就会犯错误。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即矛盾统一对立。
而大家为了顺口,习惯把它叫成矛盾对立统一,有些人干脆简称为“对立统一”。
战争与和平辩证法
战争与和平辩证法作者: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04期忘战必危,好战必亡民族复兴要有胆气,怯于打鬼到处是鬼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经典论述:和平时期的斗争是政治,战争也是政治,但用的是特殊手段。
战争与和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毛泽东1957年在阅苏联编写的《简明哲学辞典》一书时指出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战争是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政治的继续,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最高形式和最后手段……战争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部分,是国际社会冲突的最高体现,而且这一冲突只能由战争来了结。
——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在人类历史与国际关系史中,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
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处理把握好和平与战争的辩证关系同样困难。
和平与否常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历史告诉我们,越是惧怕战争,战争往往会更快来临,如二战前期英法绥靖政策引发了更大战争的恶果;越是敢于应战,越能保持长久的和平,如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国迎来了几十年的和平。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中,民族崛起的伟业虽然可能因为战争而蒙受损失,但也决不能以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作为代价。
毛泽东战争和平语录
毛泽东战争和平语录
1、我们是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但这个和平不是没有原则的和平,而是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和平。
如果有人主动挑事整中国,侵犯到我们的底线,则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甚至不怕进行战争,要打就打!
2、我们中国还没有建设好,我们希望和平。
但是如果帝国主义硬要打仗,我们也只好横下一条心,打了仗再建设。
3、和平是必须取得与能够取得的,但主要应依赖自力而不应依赖外力。
4、只有自力更生,自立自强,自已有办法,自已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国际与国内各方助我力量,方能发生作用
5、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但不能听任X国侵入中朝边境而置之不理。
6、我们不是去侵略别人,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
中国人民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两样都可以干”。
7、我们要求和平,但是如果国际侵略集团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的话,我们也并不惧怕战争。
”
8、我们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是为了消灭战争,我们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
战争是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的。
正是为了和平,中国人民才被迫拿起武器,走向血与火的战场。
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军队是要打仗的,正义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平。
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是事关人类社会安危的重大问题,也是军人应当知晓的基本问题。
习主席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这一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矛盾特征,指明了实现和平的前提和关键是能战。
只有能战,和平才有坚强保障和强大实力后盾。
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
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对战争这个怪物,“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
克劳塞维茨也讲过:“你想和平吗?那么你就准备战争吧!”我们坚决反对战争,但是也绝不惧怕战争,我们用最大的智慧争取和平,但也绝不为了一时安宁而拿自己的核心利益作交易。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历史告诉我们,越是惧怕战争,战争往往会更快来临,越是敢于应战,越能保持长久的和平。
二战时英法的绥靖政策引发了更大战争的恶果,而抗美援朝战争则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
和平是战争的反面,没有打仗哪会有‘和平’二字。
三八线一打仗是战争,一停战又是和平。
战争是特殊形式的政治,是政治的继续,政治也是一种战争。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无备而战。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
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无备。
没有什么比准备好迎击敌人更能带来和平了。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将强未强的历史关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天下还不太平,我国安全的隐忧在增大,我们家门口生乱生战的可能性现实存在。
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为各种干扰特别是突发的战争所打断。
现阶段,我国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可能性不大,但因外部因素引发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能低估。
《论持久战》:思考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
论持久战:思考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介绍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与和平一直是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论持久战》这本著名的军事文献,由中国革命家毛泽东主席于1938年撰写,深入探讨了战争和和平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剖析《论持久战》中所涵盖的思考,并探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辩证关系。
战争与和平:对立统一战争和和平被认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毛泽东主席指出,当世界上存在着不同国家、阶级、利益之间的矛盾时,就会出现战争。
然而,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下,人们越来越渴望实现和平。
因此,在不同背景下思考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战争中的持久性《论持久战》强调了持久性作为一种反抗侵略者并促进胜利的策略。
持久战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依靠适应性强、各种条件下都可以生存和作战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等灵活战术。
通过持久战,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可以最终实现反侵略并赢得胜利。
和平中的辩证法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还涉及到更广泛的社会议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主席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和平的思考。
他认为只有通过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和消除国内外压迫,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稳定的和平。
战争与全球秩序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也提到了现代国际关系中对世界秩序可持续性的思考。
他强调了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和冷战等因素,并警告道,在这样的格局下只有国家联合起来进行斗争,才能推动全球秩序向着更为公正、平衡的方向发展。
结论《论持久战》深入探讨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辩证关系。
战争和和平虽然对立,但又相互联系。
持久战作为一种有效且灵活的战略,与实现长期稳定的和平息息相关。
同时,全球秩序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考虑因素。
毛泽东主席通过《论持久战》所表达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战争与和平之间辩证关系的视角。
(字数:270)。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中国国内政治环境的显著转变。
这一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是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内部的一场政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影响了中国政治体系的演变,同时也对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西安事变背景、事件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深入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西安事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那个时期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前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之间有很多分歧和矛盾。
中国国共两党对于政府的地位和国家的未来采取了不同的观点和策略。
中国共产党认为,应该坚持武装斗争并推翻国民党政府,而国民党则主张政府应该是国共两党的联合政府。
这一分歧导致了长期的冲突和紧张局势。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这种紧张局势达到了顶点。
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内部有一部分人士支持与日本合作,希望通过与日本妥协来谋求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他们与日本达成了某种协议,并秘密派遣王宠惠出席南京会议,计划迎接日本的进一步干涉和占领。
中国共产党对于国民党政府的这种妥协立场表示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对中国人民的背叛。
要理解西安事变,需要特别注意事变的参与者——蒋介石和张学良。
蒋介石是当时的中国国民党领导人,他是国共两党之间关系紧张的关键人物。
张学良是东北军的主要将领,也是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重要成员,但他与蒋介石在政治立场上存在一些分歧。
西安事变的爆发,正是因为张学良对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立场感到愤怒和不满,因此他决定采取行动来阻止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合作。
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带领东北军占领了西安,并软禁了蒋介石。
这一举动使整个中国国内陷入了极度紧张的局势。
然而,意外的是,西安事变最终以和平解决告终。
中国共产党派来代表进行调解的周恩来,与蒋介石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并最终达成了协议。
根据协议,蒋介石同意停止与日本合作,转而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
他还同意实施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以满足张学良和中国共产党的要求。
论战争与和平的哲学与历史关系
论战争与和平的哲学与历史关系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
在任何时代,不同的社会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过战争的苦难,而和平则是人类向往的理想状态。
然而,战争与和平的哲学与历史关系并不简单,并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哲学和历史两个角度来探讨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哲学与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哲学是探究世界本质和人类生存意义的学科,其对战争与和平的探讨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古代哲学家荀子在《战争篇》中指出:“战争乃天下之至事也,民无战不成邦,无战不成国。
”他认为战争是统治者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同时也是国家建设的必要条件。
而在现代哲学中,人们更多地关注战争与和平的本质和保障。
当代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和平的福利原则”:所有人应该拥有公正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不受种族、性别、文化背景、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当这些权利得到保障,人们才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下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这一原则强调了人类社会应该具有的平等、公正、和谐的价值观,是达成和平的重要条件。
除此之外,哲学还对战争与和平的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哲学的道德观中,人们通常认为战争是不道德的,因为战争会给无辜人带来伤害、甚至死亡。
当代哲学家米歇尔·沃尔福斯在他的《战争与我们的职责》中强调了这一点。
“战争中的行为似乎必然涉及道德评价。
或者,我们说,战争的行为总是具备道德评价的要素……在战争的传统中,有很多创伤和损失。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减少痛苦。
”历史与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也是人类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认识的重要来源。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战争和和平的出现和演化,受到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随着国家逐渐形成,战争被认为是国家之间的正常状态,而和平则被认为是短暂的休止,只为更强大的战争做准备。
战争常常是国家互相攻伐、争夺领土等问题的表现。
可以说,在古代,战争与和平的哲学和历史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蒋介石讲话
蒋介石讲话2013-08-112:22:58归档在我的博文 | 浏览6661 次| 评论0 条全国军民同胞们: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们:我们的抗战,今天是胜利了,正义必然胜过强权的真理,终于得到了他最后的证明,这亦就是表示了我们国民革命历史使命的成功。
我们中国在黑暗和绝望的时期中,八年奋斗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实现。
我们对于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和平,要感谢我们全国抗战以来忠勇牺牲的军民先烈,要感谢我们为正义和平而共同作战的盟友,尤须感谢我们国父辛苦艰难领导我们革命正确的途径,使我们得有今日胜利的一天,而全世界的基督徒更要一致感谢公正而仁慈的上帝。
我全国同胞们自抗战以来,八年间所受的痛苦与牺牲虽是一年一年的增加,可是抗战必胜的信念,亦是一天一天的增强;尤其是我们沦陷区的同胞们,受尽了无穷摧残与奴辱的黑暗,今天是得到了完全解放,而重见青天白日了。
这几天以来,各地军民的欢呼与快慰的情绪,其主要意义亦就是为了被佔领区同胞获得了解放。
现在我们抗战是胜利了,但是还不能算是最后的胜利。
须知我们战胜的含义决不止是在世界公理力量又打了一次胜仗的一点上,我相信全世界人类与我全国同胞们都一定在希望这一次战争是世界文明国家所参加的最末一次的战争。
如果这一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的战争,那麽我们同胞们虽然曾经受了忍痛到无可形容的残酷与凌辱,然而我们相信我们大家决不会计较这个代价的大小和收获的迟早的。
我们中国人民在黑暗和绝望的时代,都秉持我们民族一贯的忠勇仁爱,伟大坚忍的传统精神,深知一切为正义和人道而奋斗的牺牲,必能得到应得的报偿。
全世界因战争而联合起来的民族,相互之间所发生的尊重与信念,这就是此次战争给我们的最大报偿。
我们联合国以青年血肉所建筑的这道反侵略的长堤,凡是每一个参加的人,他们不仅是临时结合的盟友,简直是为人类尊严的共同信仰而永久的团结了起来。
这是我们联合国共同胜利最重要的基础,绝对不是敌人任何挑拨离间的阴谋所能破坏。
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写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吕岩松吴绮敏赵成胡泽曦2014年07月25日10: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1894年的今天,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是一场日本蓄意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甲午,中国近代史上意味深长的纪年;7月25日,中华民族情感日历特别标注的一天。
非同寻常的时间节点,整整两个甲子的时空穿越。
历史没有丝毫褪色。
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在巨浪滔天的黄海战场,北洋水师官兵和来犯倭寇厮杀声中,两个东方国家关系格局易位,东亚秩序按照丛林法则重塑。
无以复加的屈辱,刺痛心灵的拷问,沸腾奔涌的热血。
这一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访问欧洲时的一段演讲在我们耳畔回响: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
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甲午战争是一本沉甸甸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在深刻的反思中始终保持清醒,凝聚信心和力量,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一)一切都没有忘记,一切都不能够忘记。
水陆并进,攻城略地。
旅顺城内,日军四天三夜虐杀清军战俘和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幼两万余人。
偌大旅顺城,只是因为遍布街巷的尸体需要掩埋,才有36个苦力活了下来。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
二万万两库平银,“赔偿”日军抢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的军费。
强盗也知道,如此庞大数额的赔款,清朝政府无力一次交出。
于是乎,第一次赔款交清后,余款要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对领土的侵占,对财富的掠夺,更有对精神意志的摧残。
想议和?清朝政府代表谁来出任,要日本指定。
马关“会商”,中国人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捧起日本人摔过来的条款,数日内作出“明确答复”。
定远号是北洋水师引以为傲的主舰?击毁还不算完,碎片也要运到和中国隔海相望的福冈,建起“定远馆”。
炫耀日军武功,弹痕累累的甲板被改造成门板……“幢幢华裔,将即为奴;寂寂江山,日变其色”;“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吾民精华已竭,膏血俱尽,坐而垂毙”……甲午战争的重压以及这场战争引发的列强瓜分狂潮下,东方文明古国尊严扫地。
反对战争建设持久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论文
反对战争建设持久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论文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
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激情、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青春责任。
新时代的我们应志存高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和规范,树立远大理想,与时代同行。
一、要有人类情怀。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善美的理想世界,它蕴含在世界各文明思想观念之中。
在中国文化中,--直有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追求,大同世界、天下和平、民胞物与等,都是共同体智慧的体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颐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体现的是将自己的小我融入人类的大我之中的博大情怀和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
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此次疫情爆发,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世界人民感同身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现在疫情已经跨越国界,需要全球.担当。
整个人类明白,面对疫情,每个国家不能置身事外。
中国战胜疫情,世界才能更健康;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日本捐献口罩防护服,派出医疗队:韩国伸出援手,捐献物资;巴基斯坦,用军机向中国空运急需物资。
这些国家人民与中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谱写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赞歌。
兼济天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新时代的我们应将疫情作为教育契机,超越、摒弃狭隘民族主义,厚植人类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二、要树立世界视野。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与灾难都可能影响周边国家,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度外。
以战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的意思
以战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的意思
谈判是处理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
只有采取有法可依的谈判方式,才能建立起信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实现真正的和平。
以战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对于调和各方利益之间矛盾的谈判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思考,利益的不断变化需要我们不断把握。
以战争求和平,似乎是一种亦正亦邪的做法,其本意在于树立信心,锤炼敌意,但是,战争往往带给大家巨大的伤亡,被称之为“末梢文明”,这是很不明智的。
但它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千秋无变的事实,几乎每个国家都尝试过。
如果我们能够摒弃军事行动,而是采取妥协,就可以实现和平,从而真正使每个人都受益。
只有在愿意让步、相互协商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和平的气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的实现和平稳定的局面。
另外,以妥协求和平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缺点。
当一方认为它可以打赢战争而另一方认为它必须妥协,那么太不公平,它将无法实现真正的和平。
因此,面对僵持的谈判局面,互相妥协或者使用军事手段都可能导致更大的分歧和不和。
总而言之,以战争求和平和以妥协求和平都有利有弊,尊重他人意见,在保护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彼此都要学会让步和妥协,而不是蠢笨地使用军事手段,才能使各方实现真正的和平。
最后,想要实现和平,本质上,还是要回归到正确的谈判方式,建立双方的信任,理性地调节彼此的利益矛盾,和平的韧性和可靠的手段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途径。
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
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意大利共产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队伍中具有光荣的斗争历史的党。
意大利共产党人和意大利无产阶级,在墨索里尼黑暗统治的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苦岁月以及在战后时期,都有过令人钦佩的英勇斗争业绩。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意共的同志们和意大利人民,向来怀着深切的敬意。
中国共产党本着增强兄弟党友谊的一贯立场,应邀派遣代表参加了十二月初举行的意大利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
我们本来希望看到,这次代表大会能够有助于加强反对帝国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斗争,有助于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同我们的愿望相反,在这次代表大会上,陶里亚蒂同志和意共某些领导人违反莫斯科宣言和莫斯科声明所规定的兄弟党关系的准则,不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团结对敌的利益,在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上,粗暴地攻击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兄弟党。
出席意共这次代表大会的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不能不在致词中严正地声明,我们不同意陶里亚蒂和意共某些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攻击和诬蔑。
但是,陶里亚蒂和意共某些领导人表示“坚决拒绝”中国共产党代表提出的意见,并且继续攻击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兄弟党,坚持要进行“公开的辩论”。
这样,意共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就成了最近出现的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破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团结的逆流的一个突出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陶里亚蒂等同志对我们的攻击,对他们发表的一些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违背莫斯科宣言和莫斯科声明革命原则的观点,不能保持沉默,不能不进行公开的答辩。
我们愿意坦率地说,陶里亚蒂同志和意共某些领导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同我们存在着原则的分歧。
看了陶里亚蒂在意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总报告和他的总结发言,看了意共第十次代表大会提纲,人们不能不感到,陶里亚蒂和意共某些领导人离开马克思列宁主义越来越远了。
尽管陶里亚蒂等同志惯于用那种晦涩的、暧昧的、使人们不容易看懂的语言,来掩饰他们的真正观点,但是,如果揭开这一层薄薄的面纱,人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的观点的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文章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引言: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这句话自然是个颇具
哲理的命题。
它揭示了和平的真正内涵,是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句话贯彻在各个
领域的事例。
那么,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一番,看看这句话的内涵和
现实意义是如何体现的。
一、斗争与和平
1.斗争的内涵
斗争,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生物界的竞争中,生存环境
的不断变迁,促使各种生物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而在人类社会中,斗
争也是无处不在。
它不仅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体现在各种角力、竞争中。
这种斗争的本质是为了争取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正
是斗争让人类社会层出不穷,社会不断进步。
2.和平的追求
然而,人类的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斗争,更常常表现出对和平的追求。
和平,是人类社会中最美好的追求之一。
和平之下,人们的生活才能
更加安定、幸福。
和平之下,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人们常常在斗争
之后寻求和平,就是希望能让社会回归安宁、社会秩序恢复。
3.斗争与和平:相互作用
斗争与和平之间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
正是在不断的斗
争中,人们才更加珍惜和平;正是在和平的状态下,人们才有更多的
精力和时间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斗争与和平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不
可否认,斗争是和平的前提,和平则是斗争的目标。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二、妥协与和平
1.妥协的内涵
妥协,是在异议、分歧无法彻底解决时,达成的一种妥善安排。
在人
际关系、社交场合,妥协是维护和谐的必经之道。
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妥协则往往是一种智慧,不仅能化解矛盾,更能促进团结,实现
共赢。
然而,妥协也可能导致原则的放弃,导致一时和平而影响长远
利益。
2.和平的失落
在一些情况下,过度的妥协往往会导致和平的失落。
因为不坚持原则,片面的迁就,往往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后患。
在政治、外交等领域尤
为常见。
一味的妥协可能导致国家利益的丧失,导致更大的灾难。
妥
协并非只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可能是和平的隐患。
3.妥协与和平:辩证关系
妥协与和平之间也是有辩证关系的。
妥协可以是和平的铺垫,也可能是和平的绊脚石。
其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具体的妥协内容。
妥协要以维护长远和平为前提,而不是以一时短平快的方式去对待。
结语: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和平的真正内涵和追求方式。
它告诫我们,要真正追求和平,必须不忘斗争,更不可忽视原则的坚持。
只有在斗争和妥协的辩证关系中,才能真正实现和平的价值和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把握斗争和妥协的度,才能走向更加和平的未来。
个人观点:
我认为,“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这句话,呼吁我们要把握好斗争和妥协的度,不可偏激,也不可盲目。
只有在正确的斗争和妥协中,才能真正实现和平的最终目标。
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更需要谨慎对待斗争和妥协的关系,不能一味地偏执,更不可操之过急。
只有辩证地看待斗争和妥协,我们才能为社会的和平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这句话所蕴含的深
刻哲理,并非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贴近实践、贴近生活的智慧之言。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认真对待这句话,以更加深入的思考,更加宽
广的视野,去体会和实践其中的智慧,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的和平稳固
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篇文章从斗争与和平、妥协与和平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命题“以斗
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结合个人观点和实际生
活情景,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希望能够为读
者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并激发出更多对和平的深层次思考。
愿
我们都能在实践中,把握好斗争与和平、妥协与和平的度,从而迎接
更美好的明天。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斗争和妥协,这些斗争和妥协所带来的结果也往往不尽相同。
国与国之间的领
土争端、经济政治纷争,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人际关系矛盾等,都是
斗争和妥协的缩影。
在这一过程中,斗争和妥协的价值和意义也得到
了更为深刻的体现。
让我们来看斗争与和平的关系。
在世界历史上,战争曾经是人类社会
的主题之一,各种原因导致的战争不断带来破坏和灾难。
但战争也催
生出了和平的追求。
历史上许多战争,最终都是为了争取和平而进行的。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对和平的追求更加迫切。
战后的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种和平的追求更多是通过斗
争而获得。
斗争为了和平的尊严和安全人真实地明白了斗争的迫切性,斗争就是抵制侵犯、维护和平,增强自己的和平能力。
正如我国古代
军事思想家孙子所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只有经过了斗争,
才会更加珍惜和平,才能让社会回归安宁,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妥协与和平的关系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妥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
为了和平的一种手段。
在人际关系、社交场合、政治、经济等领域,
妥协都可以是一种维护和谐的必经之道。
在国与国之间,妥协可以是
推动国际关系和解的有效途径。
比如“冷战”期间的联合国,国际社
会通过不同国家间的协商和妥协,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
然而,妥协也可能导致原则的放弃,导致一时的和平而影响长远利益。
在很
多国与国之间的边界争端中,一味的妥协可能导致国家利益的丧失,
甚至导致更大的灾难。
斗争与妥协,和的实现各有条件,斗争更多的是从原则和实力上来维
护和争取和平,妥协是从妥协做出让步来维护和谐和实现和平,两者
被尊敬的同时也是同时我们需要态度,妥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维护和平、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各国之间经济、政治、军事等方
面的竞争愈发激烈。
但是世界也正朝着多极化、全球治理的方向发展。
斗争与妥协都是国与国之间相互推动的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
需要认真审视斗争和妥协的关系,找出二者合理搭配的辩证关系,从
而更好地维护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斗争与妥协是和平的重要前提。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既要在斗争中争
取利益、维护原则,又要在妥协中寻求共识、化解矛盾。
我们也应该
正确对待斗争和妥协的关系,不可偏激,也不可盲目。
只有在正确的
斗争和妥协中,才能真正实现和平的最终目标。
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更需要谨慎对待斗争和妥协的关系,不能一味地偏执,更不可操之过急。
只有辩证地看待斗争和妥协,我们才能为社会的和平进步贡献更
大的力量。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更应该坚持无需战争便可和平、以和为贵,立
足国际法治理,推进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维护国
际和平与安全。
我们需要以斗争来促进和实现和平,同时更需要明白:妥协导致暂时的和平,但斗争却维护了长期的和平。
只有通过斗争和
妥协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和平的价值和意义。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这句话所蕴含的深
刻哲理,并非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贴近实践、贴近生活的智慧之言。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认真对待这句话,以更加深入的思考,更加宽
广的视野,去体会和实践其中的智慧,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的和平稳固
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在实践中,把握好斗争与和平、妥协与
和平的度,从而迎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