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011文言文常用实词“从”意义(例子涵盖部编版高中必修、选修书中所有文言文)

从至雍棫阳宫
《苏武传》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苏武传》
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
《燕歌行并序》
从人四五百
《孔雀东南飞并序》
雄飞雌从绕林间
《蜀道难》
使跟从,带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
听从,顺从
公从之
《烛之武退秦师》
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
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并序》
四画:从
意义
例句
出处
自,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短歌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
从郦山下
《鸿门宴》
从此道至吾军
《鸿门宴》
从我始矣
《苏武传》
从轩前过
《项脊轩志》
跟从,跟随
惑而不从师
《师说》
吾从而师之
《师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故民之从之也轻
《齐桓晋文之事》
张良是时从沛公
《鸿门宴》
樊哙从良坐
然后从而刑之
《齐桓晋文之事》
从事,官职名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五代史伶官传序》
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向来
死节从来岂顾勋
《燕歌行并序》
同“纵”,合纵
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
合从缔交
《过秦论》
约从离衡
《过秦论》
于是从散约败
《过秦论》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屈原列传》
追寻,追求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国论》
从事,参加,处理
由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由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由是:古汉语词汇,意思是“从这里”“从此”“因此”。
出自《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由:由于;因此。
是:代词,这,这个;那,那个。
可以代任何事物,可以上整个上文,可以是刚才说个的某人某事。
一般要联系上下文解释。
例句:
1、诸葛亮《出师表》:三顾臣于茅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里的“由是”可以翻译为“因为这个”“因此”。
里面的是代指上文说的三顾茅庐以及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的正个事情。
2、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永某氏之鼠》: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这里的“由是”是“从此;从这以后”的意思。
3、西晋陈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孙)坚行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
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
坚追,斩得一级以还。
父大惊。
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
————这里的“由是”可以翻译为“因为这个”“因此”。
4、《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这里的“由是”是“因为这个”“因此”的意思。
引申为“按照这样的做法”。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幸
①而君幸舎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 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表选择关系
或者曰:夏商周汉封建 而延
农历每月的第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一天
词语
古义
哪怕;怕什 么;怎怕。 有德行的人
今义
不值得做,犯不 着。 年长的人 因结婚而产生的 夫妻关系
例句
何苦而不平 以公子为长者
何苦 长者
婚姻
姻亲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一词多义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 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 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
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仔细。
直上载公子上坐(通“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通“向” )
公子与侯生决(通“诀”)
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 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 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 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的变 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doc

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的内容,具体内容: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①跟随;跟从。
②顺从;听从。
③参与。
④依傍;紧靠着。
⑤副,与“正”相对……从基本...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①跟随;跟从。
②顺从;听从。
③参与。
④依傍;紧靠着。
⑤副,与“正”相对……从基本字义[cóng]1.依顺:顺~。
盲~。
~善如流。
2.采取,按照:~优。
3.跟随:愿~其后。
4.跟随的人:侍~。
仆~。
5.参与:~业。
~政。
投笔~戎。
6.由,自:~古至今。
~我做起。
7.次要的:主~。
~犯。
8.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父(伯父、叔父的通称)。
9.中国魏以后,古代官品(有“正品”和“从品”之分,宋代龙图阁大学士为从二品)。
10.姓。
[zòng]1.古同“纵”,竖,直。
2.古同“纵”,放任。
从在文言文中的含义读音:cóng①跟随;跟从。
《垓下之战》:“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荷蓧丈人》:“子路从而后。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又)使……跟从;让……跟随。
《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
”《左忠毅公逸事》:“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又)追赶;追随。
《孙子兵法.军争》:“佯北勿从。
”《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②顺从;听从。
《论语.十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参与。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
”《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
”④依傍;紧靠着。
《鸿门宴》:“樊哙从良坐。
”⑤副,与“正”相对。
《魏书.官氏志》:“前世职次皆无从品,魏氏始置之。
”⑥行;做;处理。
《教战守策》:“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群英会蒋干中计》:“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
”⑦任;任凭。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⑧由;自。
《鸿门宴》:“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题目古代汉语词典中“待”的意思答案解析待dài(形声.从彳(chì),寺声.本义:等待,等候)同本义待,逗也.——《广雅》有待而行也.——《易·归妹》窃待于下风.——《庄子·渔父》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与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待君久不至,已去.——《世说新语·方正》又如:待年(等待长大.指女子待嫁);待贤(等候贤人);待诏(等待任职的诏令);待时(等待时机) 对待[treat;deal with]此贤君子也,君厚待之.——《韩非子·喻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资治通鉴·汉纪》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宽待(宽大对待);待见(原谅);待贤(礼遇贤者)招待相公前厅待客.——元·关汉卿《谢天香》又如: 待东(以主人身分招待);待用(接待而拔用);待慢(招待不周;冷淡)需要不待告.——《史记·天官书》.注:“须也.”又如: 自不待言;待教(需要教育)要[金老]便待出门,店小二拦住道:“金公,那里去?”——《水浒传》又如: 待说不说;待好(即将);待善(就要;将要)防备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依靠主待农战而尊.——《商君书·农战》容,让两位头领到大寨食息,待贫道自去赶他.——《水浒传》这也是个彩头,待我见去.——《灰阑记》要是,如果倘或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待不收他,又撇不过柳大郎面皮.——《水浒传》另见dāi等,等候:~到.~旦.拭目以~.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招~.~遇.~人接物.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出门,有人来了.。
徇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徇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徇”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动词,巡行示众。
出自《书博鸡者事》:“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
”
2、动词,攻占。
出自《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
3、动词,顺从;遵从。
也指曲从。
出自《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
”
4、对众宣示。
出自《史记》:“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
5、舍身。
出自《三国演义》:“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
”
6、炫耀,夸示。
出自《文选·左思·吴都赋》:“徇蹲鸱之沃,则以为世济阳九。
”
7、谋求。
出自《史记》:“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
由 文言文意思

“由”在文言文中含义1.经过。
《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2.捱到。
《前汉书·赵充国传》:“由是而之,则羌虏破亡之祸,可翘足而待。
”3.自,从。
《史记·魏公子列传》:“胜闻之,颇似叔父,请问其姓字,果为信陵君。
胜曰:‘无忌谨受教。
’乃再拜辞决,由是遂不敢见。
”4.由于。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
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5.缘由;缘故。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6.遵从;遵照。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7.顺随;听从。
《诗经·小雅·天保》:“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8.归从;归属。
《左传·宣公十五年》:“司马请瑞焉,以命其徒攻桓氏。
其徒从之。
”9.来源;缘由。
《礼记·乐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10.因为;由于。
《左传·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11.介词。
被。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2.介词。
与;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3.介词。
犹为。
为了。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4.介词。
因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5.介词。
在。
表示时间或处所。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16.介词。
按照。
《史记·曹相国世家》:“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
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①<动>离去;离开。
②<动>距;距离。
③<形>过去的。
④<动>除去;去掉。
⑤<动>舍去;舍弃……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路。
~向。
从成都~重庆。
他~了三天,还没回来。
2.离开:~国。
~世。
~职。
~留两便。
3.失去;失掉:大势已~。
4.除去;除掉:~病。
~火。
~皮。
这句话~几个字就简洁了。
5.距离:两地相~四十里。
~今五十年。
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年。
~秋(去年秋天)。
~冬今春。
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了。
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
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听报告~了。
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了!。
他到过的地方多了~了! ⑿去声:平上~入。
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白娘子。
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
捎~。
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过去)。
让他说~(=下去)。
一眼看~(=上去)。
读音:qù①<动>离去;离开。
《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②<动>距;距离。
《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③<形>过去的。
《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
”④<动>除去;去掉。
《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⑤<动>舍去;舍弃。
《五蠹》:“去偃王之仁。
”⑥<动>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⑦<动>前往;到……去。
《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读音:jǔ<动>通“弆”。
外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外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外来的释义是:属性词。
从外地或外国来的;非固有的:外来户。
外来语。
原句的意思是:从外地或外国来的;非固有的外来户、外来语。
在文言文中,“外来”通常可以用“外来之”、“外来者”等形式来表达,其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外来”相似,表示从外部来的人或事物。
例如,“外来之客”指从外地来的客人,“外来之物”指从外面来的物品。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外来”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需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来理解。
总之,“外来”是一个比较通用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付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付fù基本字义:1. 交,给:支~。
托~。
~款。
~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讫。
~出。
~与。
~之一笑。
~诸东流。
2. 量词,指中药(亦作“服”):一~药。
详细字义〈动〉1. (会意。
从人,从寸。
从“寸”,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
意思是:以手持物交付给别人。
本义:给予)2. 同本义[hand over to;turn over to]付,与也。
——《说文》付,予也。
——《广雅》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诸葛亮《出师表》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3. 又如:付法(传授佛法);付任(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付治(交有司治罪);付推(交付有审问);付度(移交,交代);付命(授以天命)4. 支付[expend;pay]当下付了茶钱。
——《儒林外史》5. 又如:付借款的利息6. 托付。
委托他人照料或管理[entrust]。
如:付仗(付托依靠);付属(托付);付嘱(吩咐;叮嘱);付授(嘱托授予)7. 通“敷”。
涂;搽[apply]永不得着绮穿罗,再不能施朱付粉。
——《金瓶梅词话》8. 通“符”( fú)。
符合[keeping with;fit]计凡付终,务本饬末,则富。
——《管子·幼官》9. 通“附”。
归附,附着[submit to the authority;stick to]皇天既付中国民。
——《书·梓材》致德,其民和平以静;致道,其民付而不争。
——《管子·正》10. 又如:付山(归山)。
于是 文言文

于是文言文1. 于是在古文中的意思“于是”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于”介词,“在”“从”的意思;“是”代词,作“此”“这”解.如:“从此;在这里;因为这个,因此;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 如:造次行于是,平生志在兹.——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我正穷于是,君宁念及兹.——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辞犹未已,色若愧耻,于是堕者止,偃者起.——陆龟蒙《战秋辞》衰怀激烈,不觉黯然,于是饮之酒,而赠之以歌,实乙巳三月下瀚一日也.——刘敏中《满江》子由初赴南京,送之出东门,登城上,览山川之胜,云此地可作楼观,于是始有改筑之意.——苏轼《次韵和刘贡甫登黄楼见寄并寄子由二首》黔驴之技止于是,君王用意徒为尔.——王冕《宣和殿画驴图》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于是越北沚./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曹植《洛神赋》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营劳军.”——『周亚夫军细柳』《资治通鉴》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于是余有叹焉.。
2. 文言文中于是的翻译于是 yú shì1. 如此。
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每发一书,则书百幅,择十之一用之。
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恶。
」2. 亦作「于时」。
连词。
表示承接。
例:《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十一》:「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
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也。
」3. 在此。
例:《谷梁传·僖公三十三年》:「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女死,必于肴之岩吟之下,我将尸女于是。
’」4. 当时;其时。
例:《新唐书陈子昂传》:「时高宗崩,将迁梓宫长安。
于是,关中无岁。
子昂盛言东都胜垲,可营山陵。
」5. 如此。
例:宋欧阳修《跋尾》:「君谟之笔,既不可复得,而予亦以老病不能文者久矣。
于是,可不惜哉!故书以传两家子孙。
益在古文里的意思

益在古文里的意思1. 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益:1. (会意。
小篆字形。
象器皿中有水漫出。
从皿,从水。
“水”已隶变。
本义:“溢”的本字。
水漫出)2. 同本义益,饶也。
——《说文》。
按,从水,浮于四,会意。
话也溢出来了。
3.它延伸到水的突然增加。
——《吕氏春秋》4. 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损益,盛衰之始也。
——《易·杂卦传》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有所广益。
——诸葛亮《出师表》斟酌损益。
大有所益。
——《资治通鉴·汉纪》5. 又如:增益;延年益寿;益甲(增兵);益兵(增加兵力);益封(增加封邑);益军(益兵);益损(增减;兴革);益算(增加岁数);益赋(增加赋税)6. 助;补助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
——《吕氏春秋·贵当》7. 扩大,加大民众城小,则益城。
——《谷梁传》。
益在古文里的意思 21、引申为水涨澭水暴益。
——《吕氏春秋》白话释义:澭水里设立标记暴涨。
2、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 [increase]损益,盛衰之始也。
——《易·杂卦传》用白话解释:盈亏,盈亏是盛与衰的开始。
3、助;补助 [help]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
——《吕氏春秋·贵当》白话解读:像我这样的人,我不跟他在一起,我什么收获都没有。
4、富裕 [prosperous]其家必日益。
——《吕氏春秋·贵当》白话释义:他的家必然富裕。
组词如下:益智、裨益、效益、无益、益发、益处、益友、愈益、益虫、教益、得益、补益、进益、收益、请益、益损、益知、益稷、广益、便益、益刍、益食、助益、饶益、益赋、益进、裒益、益甲、调益、益实、扩展资料字形演变字源解说文言版《说文解字》:益,饶也。
从水皿。
皿,益之意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益,富饶有盈余。
字形采用“水、皿”会义,“皿”表示水从器皿上满出来。
组词解释:1、益智:亦作“ 益知”。
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①<动>离去;离开。
②<动>距;距离。
③<形>过去的。
④<动>除去;去掉。
⑤<动>舍去;舍弃……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路。
~向。
从成都~重庆。
他~了三天,还没回来。
2.离开:~国。
~世。
~职。
~留两便。
3.失去;失掉:大势已~。
4.除去;除掉:~病。
~火。
~皮。
这句话~几个字就简洁了。
5.距离:两地相~四十里。
~今五十年。
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年。
~秋(去年秋天)。
~冬今春。
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了。
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
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听报告~了。
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了!。
他到过的地方多了~了! ⑿去声:平上~入。
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白娘子。
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
捎~。
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过去)。
让他说~(=下去)。
一眼看~(=上去)。
读音:qù①<动>离去;离开。
《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②<动>距;距离。
《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③<形>过去的。
《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
”④<动>除去;去掉。
《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⑤<动>舍去;舍弃。
《五蠹》:“去偃王之仁。
”⑥<动>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⑦<动>前往;到……去。
《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读音:jǔ<动>通“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①<动>跟随;跟从。
②<动>顺从;听从。
③<动>参与。
④<动>依傍;紧靠着。
⑤<形>副,与“正”相对……
[cóng]
1.依顺:顺~。
盲~。
~善如流。
2.采取,按照:~优。
3.跟随:愿~其后。
4.跟随的人:侍~。
仆~。
5.参与:~业。
~政。
投笔~戎。
6.由,自:~古至今。
~我做起。
7.次要的:主~。
~犯。
8.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父(伯父、叔父的通称)。
9.中国魏以后,古代官品(有“正品”和“从品”之分,宋代龙图阁大学士为从二品)。
10.姓。
[zòng]
1.古同“纵”,竖,直。
2.古同“纵”,放任。
读音:cóng
①<动>跟随;跟从。
《垓下之战》:“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
《荷蓧丈人》:“子路从而后。
”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
(又)<动使动>使……跟从;让……跟随。
《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
”《左忠毅公逸事》:“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
(又)追赶;追随。
《孙子兵法.军争》:“佯北勿从。
”
《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②<动>顺从;听从。
《论语.十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
③<动>参与。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
”《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
”
④<动>依傍;紧靠着。
《鸿门宴》:“樊哙从良坐。
”
⑤<形>副,与“正”相对。
《魏书.官氏志》:“前世职次皆无从品,魏氏始置之。
”
⑥<动>行;做;处理。
《教战守策》:“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
《群英会蒋干中计》:“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
”
⑦<动>任;任凭。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⑧<介>由;自。
《鸿门宴》:“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从外来。
”
《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⑨<介>跟;向。
《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
《项脊轩志》:“从余问古事。
”
读音:zòng
①通“纵”。
<名>特指合纵。
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
王充《论衡.答佞》:“六国约从,则秦畏而六国强;三秦称横,则秦强而天下弱。
”
南北方向。
《诗经.齐风.南山》:“衡从其亩。
”(衡:东西方向。
)
②<动>放纵。
《汉书.王吉传》:“其后复放从自若。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