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大汇总
中企海外并购10大成功与5大失败案例
中企海外并购10大成功与5大失败案例1.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2024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之一、这次收购使中国在全球化工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获得了先进的工艺和技术。
2. 腾讯收购Supercell(2024年):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以8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开发商Supercell。
这次并购使腾讯成为全球游戏产业的领导者之一,并加强了其在海外市场的地位。
3.中国保利集团收购阿根廷大豆逐鹿(2024年):中国保利集团以3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阿根廷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商逐鹿集团。
这次收购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大豆市场的话语权,并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4.美的集团收购库卡(2024年):中国家电巨头美的集团以53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
这次并购使美的集团获得了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专利,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5.中国恒大收购多特蒙德(2024年):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恒大集团以4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甲足球俱乐部多特蒙德。
这次收购提升了恒大在全球体育产业中的影响力,并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体育市场奠定了基础。
6.中国车企收购沃尔沃(2024年):中国汽车制造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
这次收购使中国汽车企业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和品牌,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7.中石油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2024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
这次并购使中国石油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全球能源市场的份额,并增强了能源资源供应的稳定性。
8.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PTCL(2024年):中国移动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巴基斯坦电信公司PTCL的51%股份。
这次收购帮助中国移动进入巴基斯坦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扩大了其移动通信服务的范围。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知识产权交易的失败案例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知识产权交易的失败案例》1. 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发展策略。
然而,并购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交易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
本文将就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知识产权交易的失败案例展开探讨,并分析其原因及教训。
2. 案例分析2.1 案例一:某国企企业收购设备公司失败案例近年来,某我国国有企业企图通过收购一家欧洲设备公司来获取其核心专利和技术。
然而,收购过程中因对目标公司的知识产权情况了解不足,企业在并购后遇到了一系列专利侵权纠纷,导致收购失败并遭受巨大损失。
2.2 案例二:某私企在海外投资合资项目专利侵权案例另一家私营企业在海外投资合资项目时,由于未能充分了解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状况,导致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出现专利侵权纠纷,最终导致项目失败并承担了巨额赔偿。
3. 分析原因3.1 知识产权尽调不足在上述案例中,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或投资时,往往对目标公司或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状况了解不足,未能进行充分的尽调,导致后续出现专利侵权等问题。
3.2 文化差异和法律规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我国企业常常面临着文化差异和法律规定的挑战,特别是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规定和保护机制往往与国内不同,企业未能及时有效的适应和应对。
4. 教训与启示4.1 重视知识产权尽调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应该重视知识产权的尽调工作,充分了解目标公司或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状况,从而避免因为专利侵权等问题导致并购失败。
4.2 加强文化与法律规定的学习和适应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对目标国家的文化和法律规定的学习和适应,特别是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规定,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避免侵权行为。
5. 个人观点与总结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知识产权交易需要更加慎重和深入地进行准备和尽调工作。
企业需要更多地学习和适应目标国家的文化和法律规定,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最终取得成功。
6. 结语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和教训总结,相信读者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知识产权交易的失败案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5、吉利拥有职业的收购运营团队
以李书福为首,包括顾问公司的团队,吉利为并购案组织 了200多人的全职运作团队,骨干人员中不乏业界巨擘
6、低成本优势巨大 中国出口产品的低成本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事实.其中中国 的劳动力成本大大低于国外,几乎所有的本土企业都享用 着这样的廉 价资源,虽然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但对比其
吉利收购沃尔沃
吉利公司的优势
公司背景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1997年进入轿车 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资产总值超过140亿元。连续六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连续四年进入中 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首批“国家汽车整 车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 的企业。 沃尔沃选择吉利的原因 首先,沃尔沃轿车销售额在过去数年来一直下滑, 其次,选择吉利其实是选择了中国。 当然,吉利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对知识产权的尊重、 吉利研究沃尔沃这个企业已经有8年多了,正式跟福特进行沟通,讨论这 个问题,也将近3年多了。
并购雅虎中国,这个是一个向国际市场进军的信 号。 阿里巴巴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领先的B2B业务及亚 洲领先的拍卖和网上安全支付体系,此次并购完成 后,阿里巴巴将获得雅虎领先的搜索技术和平台支 持,以及强大的产品研发保障,有可能很快在拍卖 等领域迅速处于领先地位 。
结成同盟先发制人 从雅虎控股阿里巴巴40%股份来看,在国际上享誉 盛名的雅虎和阿里巴巴无疑形成了坚强的同盟军。 这样面对未来本土中国电子商务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提供了足够高的壁垒。 而中国的本土市场开发到一定程度以后,中国的电 子商务公司走向国际化,进入国际市场是必然要发 生的事情。阿里巴巴与雅虎的结盟无疑将沉重打击 中国电子商务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信心,为其在将 来的竞争添加了一个大大的砝码。
中国海外矿业投资十大失败案例
中国海外矿业投资十大失败案例正文:一、加拿大巴芬岛Marry RIver铁矿遗憾被印度公司收购Marry RIver铁矿位于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北纬72度,是产于古生代花岗片麻岩、杂砂岩、含铁硅质岩建造中的BIF型高品位、超大型铁矿。
经预可行性研究,露天采矿范围内有证实、概略储量3.65亿吨,推定资源量2200万吨,铁矿石品位67%。
设计的露天采矿范围外,还有推测、推定、确定资源量1.57亿吨,铁矿石品位64%。
矿体沿倾向走向均未封闭,NO.1-NO.4矿体与区内航磁异常完全吻合,该异常带达60千米。
预测资源总量达60亿吨。
运输航道也已测定完毕。
Marry River铁矿是全球尚未开发的最好铁矿。
国内一家以贸易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和该铁矿所有者巴芬岛铁矿公司开始谈判。
2009年春,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巴芬岛铁矿公司在半年内,股价从3.6加元/股,骤降至0.2加元/股。
公司现金已无法维持勘查计划,且形势难以融资。
该公司当年需要3000万加元的现金。
资金量虽然不大,但大型国有企业仍然要履行一套复杂的投资决策程……而且大型国有企业,对初级勘查公司和处于勘查阶段的项目,即使拥有很大潜力也是犹豫的。
刘益康先生认为,境外矿业投资若要等矿床已经勘查结束了,基础设施没有问题了,采选技术基本过关了,价格合适了,这些世界级矿床也不属于观望犹豫者了。
后来的事实的确如此,经过几轮反复的敌意收购,2010年7月,该铁矿被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全部收购。
中国在这轮资源竞争中,由于短视再度成为看客。
二、老挝万象钾盐盆地一味求大,忽略成本估算老挝万象盆地为晚白垩世蒸发含钾盆地,盆地主体位于泰国境内,是泰国沙空那空盆地的北西沿,因此产出钾盐的稳定性较差,含光卤石的比例高。
钾盐层埋藏较浅,平均150米,厚16-100米。
云南地矿局在20世纪末就开始关注老挝的钾盐矿。
2001年7月,和老挝政府了《中国赴老挝进行万象盆地钾盐勘查开发协议》,从勘查做起。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精华版)
• 在整合方案的设计上,中联重科充分考虑到利用共同投资 方的国际化背景以及对中意两国文化制度的深刻认识。中 联重科的共同投资方中,弘毅投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 本土基金,高盛公司是具有全球投资管理经验的纯国际化 基金,而曼达林基金的股东之一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联合 圣保罗,它的管理团队是相对了解中国国情的意大利本土 团队,这一组合可以在融合前期有效地缓冲文化和理念的 冲突,保证重组整合的顺利进行。收购完成后,弘毅将利 用中联股东和 CIFA 股东的双重身份、国际化背景、行业 整合经验,协调双方团队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整合目标; 高盛将利用其全球的资源在公司的全球化进程中提供经验 支持;曼达林将利用其在意大利的背景,在融合两个公司 文化理念过程中进行积极协调。
• 与其他中 国企业海外并购通 常只能选择已陷入 亏损或破 产的资产 不同,CIFA 的质地堪称优良。这家成立于 1928 年的家族企业主要从事设计、生产并销售预拌混凝 土的搅拌、运输和输送设备,包括混凝土搅拌站、运输车 和混凝土泵等,2007 年的营业收入达 4.7 亿美元。 • 2002 年,持有 CIFA 的两个家族的股东就有意将公司出 售,曾经向中联重科询问是否有购买意向,但彼时实力不 足的中联主动放弃了这一机会。4 年后,CIFA 遭遇资金 困境,被意大利一家私人股权投资基金 Ma-genta 收购, 经过后者的一番整合,CIFA 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 2007 年 10 月,需要现金偿还债务的 Ma-genta 和两个 持股家族均对外表示希望出售 CIFA。詹纯新当机立断, 拍板出手。这个决策的作出并不容易。标的企业经过了 4 年的发展,实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自己企业虽然在这 4 年的时间里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有能力完成并购并实现 并购后的整合吗?詹纯新当时也问过自己:现在有没有能 力来完成这项收购?答案是:三年以后有能力完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案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案例
那我给你讲讲TCL并购汤姆逊的案例吧。
TCL当年那可是雄心勃勃啊,想着通过并购汤姆逊这个在国际上有点名气的企业,来个大跨越,直接进军国际彩电市场的高端领域。
TCL呢,就像一个热血青年,一头扎进了这个跨国并购的大池子里。
可没想到啊,这里面的水太深了。
首先啊,汤姆逊看起来是个香饽饽,实际上它有很多老旧的生产线。
TCL接手后,发现这些生产线改造起来特别费钱,就像买了个二手房,本以为简单装修下就行,结果一拆墙,发现到处都是问题,得大动干戈重新整。
然后呢,在管理上也乱成一团麻。
两个企业的文化差异特别大,TCL是那种比较注重效率、快速决策的风格,而汤姆逊呢,有点慢条斯理,按部就班的。
这就好比一个急性子和一个慢性子凑一块了,整天矛盾不断。
员工们也是各有各的想法,根本没办法齐心协力。
还有市场这一块,TCL对欧洲市场的预估太乐观了。
他们以为并购了汤姆逊就能轻松打开欧洲市场,可实际上呢,欧洲的消费者可挑剔了,竞争对手也都不是吃素的。
最后啊,TCL在这个并购案里亏了好多钱,就像满心欢喜去挖宝藏,结果挖到了个大坑,差点把自己给埋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例子,告诉我们跨国并购可不是光有勇气就行的,还得把各种情况都摸透了才行。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大汇总
中企海外并购成功案例联想:并购IBMPC业务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
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
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
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
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
2009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使其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点评:吉利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海外品牌战略的先行者,如果能安全度过磨合期,在实现技术资产有效转移和与工会达成一致上有所突破,真正掌控国际著名品牌,吸收一流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之路获得成功。
海外并购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寻求海外并购。
本文以我国某知名企业收购欧洲一家知名企业为例,分析海外并购的法律问题及应对策略。
二、案例简介我国某知名企业(以下简称“中企”)是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主要从事高端制造领域。
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竞争力,中企决定收购欧洲一家知名企业(以下简称“欧企”)。
欧企是一家历史悠久、技术领先的企业,拥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和稳定的客户群体。
三、并购过程1. 初步接触中企通过国际市场调研,了解到欧企的优质资产和市场份额,决定与其进行初步接触。
双方就并购意向进行了友好协商,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2.尽职调查中企委托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对欧企进行了全面的尽职调查,包括财务、法律、人力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
尽职调查过程中,中企发现欧企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如知识产权、劳动争议等。
3. 协商谈判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中企与欧企就并购条款进行了多次协商谈判。
双方就股权比例、交易价格、交割条件、员工安置等问题达成一致。
4. 签署协议经过协商谈判,中企与欧企正式签署了并购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中企以一定比例的股权收购欧企,交易价格为X亿元;欧企员工安置方案;知识产权归属等。
5. 审批与交割并购协议签署后,中企向我国有关部门提交了并购申请,并取得了批准。
同时,双方按照协议约定办理了交割手续,并购顺利完成。
四、法律问题及应对策略1. 知识产权问题在并购过程中,中企发现欧企存在一定的知识产权风险。
为避免后续纠纷,中企采取了以下措施:(1)要求欧企提供完整的知识产权清单,并对其进行核实。
(2)与欧企协商,将知识产权纳入并购协议,明确知识产权归属。
(3)在并购协议中约定,如欧企存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中企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2. 劳动争议问题欧企员工众多,存在一定的劳动争议风险。
为降低风险,中企采取了以下措施:(1)要求欧企提供完整的员工名单、劳动合同等资料,并对其进行审核。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报告二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案例1: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1.1中海油公司简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NOOC,简称中国海油)是1982年2月15日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
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生产者。
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现有员工6.85万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
公司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上游业务、中下游业务、专业技术服务、后勤服务和金融业务。
目前控股或全资拥有一家独立油气勘探生产公司、一家研究中心、一家化学公司、一家油气开发公司、二家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五家基地公司、一家财务公司、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与壳牌公司合营一家石油化工公司。
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
2005年全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88.8亿元,利润总额387.7亿元,纳税17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5.3%、60.1%和43.9%。
总资产达到1914.4亿元,净资产1054.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4.9%、27.0%。
1.2优尼科石油公司简介优尼科(Unocal Corporation)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在纽约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UCL)。
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优尼科公司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
近年来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连年亏损,并申请破产,挂牌出售。
其在北美洲的墨西哥湾、得克萨斯,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
业内人士认为,优尼科连年亏损,并曾经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因此处在一个非卖不可的境地。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报告二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案例1: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1.1中海油公司简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NOOC,简称中国海油)是1982年2月15日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
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生产者。
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现有员工6.85万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
公司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上游业务、中下游业务、专业技术服务、后勤服务和金融业务。
目前控股或全资拥有一家独立油气勘探生产公司、一家研究中心、一家化学公司、一家油气开发公司、二家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五家基地公司、一家财务公司、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与壳牌公司合营一家石油化工公司。
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
2005年全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88.8亿元,利润总额387.7亿元,纳税17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5.3%、60.1%和43.9%。
总资产达到1914.4亿元,净资产1054.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4.9%、27.0%。
1.2优尼科石油公司简介优尼科(Unocal Corporation)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在纽约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UCL)。
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优尼科公司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
近年来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连年亏损,并申请破产,挂牌出售。
其在北美洲的墨西哥湾、得克萨斯,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
业内人士认为,优尼科连年亏损,并曾经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因此处在一个非卖不可的境地。
中国跨国并购失败案例跨国并购失败案例以及分析
中国跨国并购失败案例跨国并购失败案例以及分析跨国并购失败案例篇12021年6月2日,腾中重工与通用汽车就并购悍马品牌签署谅解备忘录,腾中重工将获得悍马品牌所有权益以及高管和运营团队。
但此项并购最后的实现,尚需要获得中国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批准。
2021年7月15腾中重工日表示,公司已经向发改委提交了申请,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一事正式进入官方审批阶段。
对收购悍马和悍马国产两个步骤的审批,分别由商务部和发改委担任之责。
就审批腾中重工收购悍马方面,发改委态度尚待明确。
油耗问题是发改委不能通过悍马国产的关键问题。
2021年08月14日由于腾中和通用在商议悍马资产的具体价格上出现了分歧,所以一再延期签约时间。
2021年08月21日腾中重工为了准备接受悍马,正在积极部署相关工作,并挖来奇瑞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奇瑞汽车国际公司副总经理黄志强,准备在上海成立悍马中国的运营团队,主要负责进口悍马在华的销售工作。
2021年08月24日腾中高管准备飞抵底特律与通用展开最后的谈判。
悍马的正式出售协议也将于此次商旅中签订并对外公布。
但交易生效前还需通过中美双方监管部门的批准。
2021年09月29日国家发改委已经彻底回绝了腾中的收购申请,理由为腾中上报的收购报告中,仅仅收购悍马的品牌,不属于发改委核准项目。
2021年10月10日腾中重工与通用汽车9日宣布,双方就通用汽车旗下高端全路面品牌悍马业务的出售签署最终协议。
腾中将以1.7亿美元左右获得悍马品牌、商标和商品名称的所有权,拥有生产悍马汽车所必须的具体专利的使用权。
2021年02月01日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已和美国通用汽车达成协议,将悍马收购交易的最后期限延期一个月。
即将该笔收购交易在1月31日到期最后期限延长到2月底,并同时等待中国监管层的批准。
2021年02月25日(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
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
三一文库()〔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篇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字体大小:大中小2011-04-2916:17:04来源:一大把网站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23.5%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
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
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
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
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
中国银行国际化并购失败案例
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进行国际化并购的银行之一。
尽管中国银行在国际化并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失败的案例。
以下是其中一些失败的国际化并购案例:
1. 中银香港(Bank of China (Hong Kong))收购荷兰荷意志银行(ABN AMRO)股份:在2007年,中银香港以1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荷兰荷意志银行5%的股份。
然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该交易随后导致了重大亏损,中国银行最终决定出售部分股份,减少损失。
2. 中国银行收购巴西博通银行(Banco BBM):在2011年,中国银行计划以4.5亿美元收购巴西博通银行的80%股权。
然而,由于巴西国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以及合作方的内部问题,交易最终未能达成。
3. 中国银行收购南非南商银行(Nedbank)股份:在2012年,中国银行计划以59亿美元收购南非南商银行的20%股权。
然而,由于南非政府对外国资本的监管限制以及交易条件的调整,这笔交易最终未能成功。
这些案例展示了中国银行在国际化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国际化并购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规、文化差异、市场风险等多重因素,需要充分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
尽管存在失败案例,但中国银行仍继续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并在一些其他的国际化并购案例中取得了成功。
中国海外投资分析案例
启示
华为:自主创造与拿来主义的 精妙平衡
华为在研发上做足了功课,每年坚持不少 于10%的研发投入,并将研发投入的10% 用于预研,不断跟踪新技术、新领域。除 了通过自主开发技术提升竞争力,华为亦 从未拒绝过以开放的心态,“站在巨人肩 膀上”去获取商业的快速成功。?这也是 1996年华为引入IBM对其公司产品开发流 程进行改革的直接动力之一。自2001年之 后,华为实现了100%产品研发都通过新 的流程化产生,为华为2002年开始的深入 国际化,奠定了管理和文化的基础。
失败 案例
启示
中国央企在海外投资时往往以 资金充裕著称,公关能力却只 能勉强徘徊在及格线附近。而 央企与政府的连带关系却常常 使得企业的投资行为被赋予了 国家意志的猜想,在这种情况 下,中国国企的收购行为自然 就很容易遭到被投资国民众排 斥。
失败 案例
启示
上汽与双龙并购案的失败,充 分暴露出了中国企业在实施海 外并购过程中的典型性问题: 准备功课不足,盲目上阵,导 致对潜在的管理、文化等方面 存在的问题识别不清,收购之 后又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
中铝集团:入股力拓,无疾而 终
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于2009年2月12日签 署了合作与执行协议,以总计195亿美元 战略入股力拓集团。中铝公司就此次交易 完成了210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并获得了 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德国 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美国外国投资委员 会等监管机构的批准。但力拓集团却在 2009年6月5日撤销了双方的合作交易,依 据协议向中铝支付了1.95亿美元的违约金 ,并与必和必拓就合资经营铁矿石业务达 成协议。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成败的影响因素案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成败的影响因素【内容提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通过跨国并购寻求扩张机会,但并非都能成功达成并购交易。
本文通过对八个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的研究,总结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成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设计了的框架图,初步探讨了成功实现跨国并购交易的对策。
研究表明,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战略协同度、实力差距;行业特点、政府态度、规定、竞争对手;关键协议条款、谈判团队能力、信任程度以及中介机构的使用。
【关键词】跨国并购/交易成败/案例研究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寻求扩张机会。
根据银行里昂证券的统计,从2003年开始,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连续三年翻番,2003年开支达28.5亿美元,2004年接近70亿美元,2005年预计超出140亿美元。
但从现有跨国并购案例来看,我国企业并非都能成功地与目标企业达成并购交易。
因此,研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成败的影响因素对准备实施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有着现实意义。
一、简要回顾在跨国并购的总体过程和具体阶段上都有大量理论、实证研究。
Jemison & Sitkin于1986年最早指出并购过程本身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并购过程是并购结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在理论上提出影响并购绩效的四个并购过程障碍,并随后用实证研究验证了先前理论;Philippe & Schweiger通过对并购企业高层领导的访谈总结出并购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在并购的具体阶段研究上,Kissin & Herrera指出,清晰的战略目标是并购成功的首要因素,并全面地概括了尽职调查的范围和作用;Angwin通过访谈六个的142位高管,发现不同国家对尽职调查的解释和主要目的的看法以及在中介机构的使用程度上差别很大;Sebenius通过案例研究得出并购谈判过程中的12条原则。
在并购整合上,国外学术界认为文化差异、整合过程和采用的管理体系影响整合绩效,而整合过程和管理体系的选择与并购企业所在国有关。
中国海外收购成功有哪些案例
中国海外收购成功有哪些案例 随着世界脚步的发展,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事件越来越多,怎么做才能顺利?当下当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有意出海时,这个问题显得尤显重要。
以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中国海外收购成功案例,欢迎阅读! 中国海外收购成功案例1 三⼀重⼯(600031)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26.54亿元2012年1⽉20⽇2012年1⽉20⽇,三⼀重⼯拟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90%的股权,作价3.24亿欧元。
中信产业投资基⾦(⾹港)顾问有限公司收购中信产业投资基⾦(⾹港)顾问有限公司10%的股权。
2012年4⽉17⽇,三⼀重⼯与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正式宣布收购完成交割。
机械制造 吉恩镍业(600432)收购加拿⼤GBK6.2888亿元2012年1⽉30⽇2012年1⽉30⽇,吉恩镍业拟收购加拿⼤GBK公司100%的股权,作价1亿加元,约⼈民币6.2888亿元。
2012年3⽉26⽇,吉恩镍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已获得GBK95.62%普通股股票、99.98%权证。
按照加拿⼤哥伦⽐亚省的商业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已经满⾜了强制要约收购的条件,公司将强制收购剩余股东持有的股票。
2012年5⽉28⽇,此次收购完成。
能源及矿产 国家电⽹收购葡萄⽛国家能源⽹32亿元2012年2⽉2⽇2012年2⽉2⽇,国家电⽹公司宣布,公司出资约3.87亿欧元成功收购葡萄⽛国家能源⽹公司25%股份,并购后将派出⾼级管理⼈员参与葡萄⽛国家能源⽹公司的经营管理。
能源及矿产 恒⽴数控收购⽇本SumiKura254万美元2012年3⽉12⽇2012年5⽉22⽇,浙江恒⽴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对⽇本SumiKura机械株式会社法⼈更名登记等所有法律收购程序,成功以254万美元的交易价格收购SUMIKURA株式会社100%股权及其商号、商标、技术资料、专利;收购完成后,向SUMIKURA株式会社增资446万美元,⽤于产品研发、⽣产。
机械制造 ⼤连万达收购AMCTheatres200亿元2012年5⽉21⽇2012年5⽉21⽇,⼤连万达集团和美国AMC影院公司签署并购协议,万达出资26亿美元,包括购买AMC100%股权和承担债务两部分。
海外并购八大失败案例
海外并购八大失败案例中投投资黑石和摩根士丹利2007年5月,中投公司斥资约30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黑石近10%的股票。
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直至2008年10月,中投公司在黑石集团上的投资浮亏已经达到25亿美元,浮亏为初始投资额的2/3。
2007年底,中投公司又购买了摩根士丹利56亿美元面值的到期强制转股债券,占摩根士丹利当时股本的9.86%。
由于金融危机不断升级,摩根士丹利股价大幅下跌,交易账面浮亏30亿美元左右。
此外,中投还投资雷曼兄弟发行的衍生债券,2008年9月受其拖累被冻结资金高达54亿美元。
中铝收购力拓经过三个多月的拉锯战,中国铝业以195亿美元注资力拓,打算将力拓的股份增加至19%的计划终于以分手告终。
2009年6月5日力拓集团董事会宣布撤销对2月12日宣布的双方合作推荐,力拓并为此而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分手费。
中铝注资力拓的计划一直成为国际财经圈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投资,澳洲以及西方国家是否放行,是观察西方社会如何对待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次重要指标。
中铝显然是低估了政治干预的影响力,没有汲取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教训。
平安投资富通2008年11月,中国平安宣布斥资约18.1亿欧元折合人民币238.7亿元购买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约占总股本的4.18%,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
由于前期缺少对富通净资产预判的经验特别是缺少对于金融危机对西方金融机构影响的估计,这笔曾经让人兴奋的海外投资,却让平安遭遇滑铁卢。
就在平安收购富通后不久,富通集团轰然倒塌。
中国平安的投资最少的时候仅剩下不到30%。
TCL收购汤姆逊2004年7月,TCL多媒体(TMT)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双方合资成立TCL 汤姆逊公司(TTE)。
同一年,TCL集团还闪电般地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的移动电话业务。
结果前者持续亏损,后者在合资仅一年后就以失败告终。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案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案例近期,本土家电企业海外并购屡遭挫折。
业内专家认为,本土家电企业仍旧缺少足够人才、技术和财力,中国家电的国际化之路仍处探索阶段。
2014年7月份,美国家电巨头惠而浦斥资7.58亿欧元收购意大利企业意黛喜60.4%股权;9月份,伊莱克斯以33亿美元(约202亿元)将美国通用电气(GE)收入囊中。
由于这两次被收购企业均是欧美家电老品牌,不仅在欧美地区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且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因此吸引了包括中国家电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参与竞价。
然而,不管是溢价9.1%参与竞购意黛喜的长虹,还是一度被看好为GE最佳买家的海尔,最终均以失败收尾。
其实,说到国内家电企业的海外并购,自2009年起,中国家电企业就已开始“借船出海”。
在2010年至2012年这三年中,家电企业海外并购尤为频繁,几乎每年都有并购消息传出。
2012.11海尔收购新西兰斐雪派克超90%股份2012年11月海尔斥资约7.66亿美元拿下新西兰国宝级电器品牌“斐雪派克”。
分析师认为,此次收购将会使得海尔集团深入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市场。
在这些市场上,斐雪派克有很好的市场表现。
海外并购过往的诸多案例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并没有特定的模式或特定的套路可以遵循,重点应在企业对其本身能力的客观估量及对并购目的、并购战略的准确定位和有效实施。
虽然近两年中国家电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并不顺畅,但过往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前行,总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刻。
2011.11美的收购开利拉美空调业务51%股份2011年11月,美的电器以2.233亿美元价格,收购开利拉美空调业务公司51%的股权,开利将继续持有49%的股权,美的、开利双方将联合经营和拓展拉丁美洲地区空调业务。
业内分析人士称,此次美的在拉美市场收购开利相关业务,强强联合的格局有利于巩固美的相关战略市场的竞争优势,对于美的完善全球布局,拓展自有品牌,强化本土经营,培育海外制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企海外并购成功案例联想:并购IBMPC业务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
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
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
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
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
2009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使其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点评:吉利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海外品牌战略的先行者,如果能安全度过磨合期,在实现技术资产有效转移和与工会达成一致上有所突破,真正掌控国际著名品牌,吸收一流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之路获得成功。
奇瑞汽车:海外布局,辐射全球奇瑞与其协作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和供应商协同,和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所等进行产、学、研联合开发了研发体系,掌握了一批整车开发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
目前,奇瑞正全面推进全球化布局,产品面向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海外15个CKD工厂已建或在建,通过这些生产基地的市场辐射能力,实现了全面覆盖亚、欧、非、南美和北美五大洲的汽车市场。
点评:奇瑞的“质量”和“技术创新”的武器使它成功突出重围,不仅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可,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与国际巨头们PK得风生水起。
北汽:收购萨博相关知识产权2009年12月11日,北汽以2亿美元成功收购瑞典萨博汽车公司相关知识产权。
北汽成功收购萨博技术,一是通过收购得到了先进的核心技术;二是通过收购取得了完整的质量与制造工艺体系,为产品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研发制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这次收购具有极高的性价比,为基于产品性能和成本控制的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定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点评:也许北汽这次“走出去”不像其他企业的并购投资那样引人注目,但它却抓住金融危机后跨国并购难得的机遇,开启了在发达国家收购先进成套设备的快乐之旅。
百度:挑战核心技术2007年,百度正式宣布“走出去”,并将日本作为国际化战略第一站。
经过短短1年发展,百度已经在日本开发出视频搜索、博客搜索等富有特色的产品,从流量方面成为日本第四大独立搜索引擎,在速度、运行稳定方面也全面赶超海外市场主要竞争对手。
点评:百度这个富有中国古典诗意的名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熟识。
互联网搜索业务作为现代社会一个标志性的产业,明天的发展空间必将更为广阔。
华为:自主创造与拿来主义的精妙平衡华为在研发上做足了功课,每年坚持不少于10%的研发投入,并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不断跟踪新技术、新领域。
除了通过自主开发技术提升竞争力,华为亦从未拒绝过以开放的心态,“站在巨人肩膀上”去获取商业的快速成功。
?这也是1996年华为引入IBM对其公司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改革的直接动力之一。
自2001年之后,华为实现了100%产品研发都通过新的流程化产生,为华为2002年开始的深入国际化,奠定了管理和文化的基础。
点评:自主品牌很重要,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在利润链上能否分得那最大的“一杯羹”,但企业的发展,尤其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拼的是效率。
不因过度捍卫“自主”而耽误了效率,这就是“华为榜样”的精神实质。
顺德日新:借助国企当跳板2009年12月26日,顺德日新宣布收购智利一座储量高达30亿吨的铁矿。
日新在矿山项目中持股超过七成,投资约10亿元全部来自于自有资金。
同时,顺德日新也与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珠海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采之后所有铁矿都将由中国五矿珠海公司进口,承诺智利项目所产矿石将以低于国际市场20%到30%的价格,通过央企中国五矿珠海公司内销渠道,打入国内市场。
点评:民营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敏锐审视市场和捕捉机会的能力,以及快速果决的决策效率,本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谦虚姿态,迅速完成海外矿山收购,显示了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独具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在对外扩张中的优势。
中石化、中海油:创造联合收购新模式2009年7月我国两大石油公司中海油和中石化近日宣布以13亿美元联合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持有的安哥拉一石油区块20%的权益。
这笔交易是自中海油185亿美元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失败后,首次成功收购美国石油公司的资产。
业内人士认为,两大石油公司共同出资进行海外收购,有利于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力量最大化,避免国内公司之间不必要的竞争,是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值得借鉴的模式。
点评:我国央企是与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抗衡的中流砥柱。
而央企的联合收购,是一种新的“走出去”模式,同时,也使西方国家对央企的强大实力和独特行为方式的加倍关注。
葛洲坝:国际工程承包大显身手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公司是2004年首次登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行榜的中国企业之一。
在管理型、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一型三化”发展战略指导下,葛洲坝集团“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
目前,葛洲坝集团的足迹已经遍及南亚、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美洲等地区。
点评:葛洲坝集团在对外承包工程中屡战屡胜,得益于它自己多年来在国内工程项目承包市场中积累起来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完整的规划和统一实施的策略,在市场定位和项目管理上的经验。
失败案例中航油:投资期货,折戟沉沙2004年底,曾被中国企业捧为“走出去”战略棋盘上过河尖兵的中国航油股份有限公司,因总经理陈久霖在石油期权和期货投机中判断失误,累积超过5.5亿美元的亏损,并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点评:中航油“折戟沉沙”的惨痛教训:第一,跨国经营必须要建立内控和相互制衡的风险控制机制。
第二,企业必须重视对现金流量的监控和审核。
第三,要正确认识道德风险。
中投公司:投资黑石,资产缩水2007年3月才开始筹备的中投公司,在5月就斥资30亿美元外汇储备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参股美国私募基金巨头黑石集团10%的IPO。
这项交易成立的初衷旨在为中国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多元化投资出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黑石集团上市后股价连续下跌,也造成了中投公司这笔投资大幅缩水。
截至美国时间2008年2月12日,中投公司在黑石投资中的亏损额达12.18亿美元。
点评:这一案例或者可以证明,我国企业尚不具备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运行规律的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历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训、经验,学会选择投资品种,控制风险,把握投资时机。
中国平安:参股富通,被迫减值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
2008年6月,平安保险集团最终将持股比例锁定在4.99%,总投资额达238亿元人民币。
之后,富通集团成为受金融危机波及的第一批金融企业,截至2008年9月底富通集团的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70%,直接导致2008年第三季度平安保险集团季度报出78.1亿元人民币净亏。
点评:在实体企业家们努力用质量和技术在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制造争得名分时,金融投资家们走出去时需要多一分谨慎,多一些灵活性,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上汽集团:并购双龙,整合不利2004年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
此次收购,上汽的本意是借此迅速提升技术,利用双龙的品牌和研发实力。
但并购之后主要遭遇了两个问题:首先,对并购的收益估计过高,双龙汽车虽然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在技术和研发上较好,但缺少市场;其次,上汽在收购双龙之前对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对方的工会文化认识不足,乃至于在收购后两个企业的文化难以融合,合作与企业经营拓展无法真正展开。
点评:上汽与双龙并购案的失败,充分暴露出了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过程中的典型性问题:准备功课不足,盲目上阵,导致对潜在的管理、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识别不清,收购之后又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中铝集团:入股力拓,无疾而终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于2009年2月12日签署了合作与执行协议,以总计195亿美元战略入股力拓集团。
中铝公司就此次交易完成了210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并获得了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等监管机构的批准。
但力拓集团却在2009年6月5日撤销了双方的合作交易,依据协议向中铝支付了1.95亿美元的违约金,并与必和必拓就合资经营铁矿石业务达成协议。
点评:中国央企在海外投资时往往以资金充裕著称,公关能力却只能勉强徘徊在及格线附近。
而央企与政府的连带关系却常常使得企业的投资行为被赋予了国家意志的猜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企的收购行为自然就很容易遭到被投资国民众排斥。
力拓集团(Rio Tinto Group),成立于1873年的西班牙。
Rio Tinto是西班牙文,意为黄色的河流。
1954年,公司出售了大部分西班牙业务。
1962年至1997年,该公司兼并了数家全球有影响力的矿业公司,并在2000年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北方矿业公司,成为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矿产资源方面的全球佼佼者。
被称为铁矿石三巨头之一。
力拓集团总部在英国,澳洲总部在墨尔本。
大事记▲ 1、平安收购富通浮亏157亿人民币中国平安保险于2007年底斥资18.1亿欧元,在二级市场陆续买入比利时富通集团总计4.18%的股票,成为其最大的单一股东,后又增持至4.99%。
2008年初,平安又宣布拟以21.5亿欧元收购富通旗下资产管理公司50%的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