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胶团浓度名词解释
临界胶束浓度CMC
O
CH2OOCR
山梨糖醇及其单酐和二酐+各种脂肪酸 OH →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的混合物
OH OH
(司盘,span)
品种:span20(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span40(脱 水山梨醇单棕榈酸酯);span60(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 酯);span65(脱水山梨醇三硬脂酸酯);span80 (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5(脱水山梨醇三油酸 酯)。
④应用: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只供外用。
.
4
2.硫酸化物:
①通式:R·O·SO3-M+硫酸化油,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 ②分类:硫酸化油,如硫酸化蓖麻油,俗称土耳其红
油;高级脂肪醇硫酸酯,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又称月桂醇硫酸钠(SLS)。
③性质:可与水混溶,为无刺激的去污剂和润湿剂; 乳化性很强,稳定、耐酸、钙,易与一些高分子阳离 子药物发生作用产生沉淀。
2.亚纳米乳(subnanoemulsion):又称亚微乳 (submicroemulsion),0.1~0.5m,常作为胃 肠外给药的载体,如环孢菌素静脉注射脂肪乳。
3.纳米乳(nanoemulsion):又称微乳 (microemulsion),10~100nm。
.
28
(3)乳剂的作用特点
应用:具有较强水溶性,乳化能力强,作增溶剂和油/ 水型乳化剂。
2)聚氧乙烯脂肪醇醚 系聚乙二醇与脂肪醇缩合而成的醚。 通式:R·O·(CH2O CH2)nH。
.
14
品种:
苄泽类(Brij):如Brij-30和-35分别为不同分子量的聚乙 二醇与月桂醇的缩合物,n为10-20时作油/水乳化剂。
.
1
概述
表面张力(σ):使液体表面分子向内收缩至最 小面积的这种力。
《高分子材料学》名词解释
1.高分子材料: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材加入适当助剂,经过混炼的能够进行成型加工的材料。
2.高分子化合物:是指那些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1万以上的化合物3.重复单元:在聚合物的大分子链上重复出现的、组成相同的最小基本单元4.结构单元:重复单元中包括的更小的不能再分的结构单位。
5.聚合度:即聚合物大分子链所含结构单元数目的平均值。
6.分散性:聚合物通常由一系列相对分子量不同的大分子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用以表达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大小不一的专业术语7.连锁聚合:活性中心引发单体并迅速连锁增长的聚合反应8.逐步聚合:无活性中心,单体官能团之间相互反应而使分子链逐步增长的聚合反应9.加聚反应:烯类单体经过加成而聚合起来的反应10.缩聚反应:单体经过多次缩合而聚成的大分子反应产物,并伴随小分子生成的反应。
11.热塑性聚合物:聚合物大分子之间以物理力聚而成,加热时可熔,并能溶于适当溶剂中的聚合物,受热时可塑化,冷却时可固化成型。
12.热固性聚合物:加热条件下发生了交联反应,形成了网状或体型结构,再加热时不能熔融塑化,也不能溶于溶剂,这类聚合物称为热固性聚合物。
13.聚合反应:由低分子单体合成聚合物的反应14.自由基聚合:用自由基作为活性中心引发,使链增长自由基不断增长的聚合反应15.诱导效应:有机分子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16.诱导分解:诱导分解实际上是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其结果是引发剂效率降低17.笼蔽效应:在溶液聚合反应中,浓度较低的引发剂分子及其分解出的初级自由基,始终处于含大量溶剂分子的高粘度聚合物溶液的包围之中:一部分初级自由基无法与单体分子接触而更容易发生向引发剂或溶剂的转移反应,从而使引发剂效率降低18.半衰期:在一定的温度下,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时所需的时间,用于衡量引发剂活性或反应速率的大小19.引发效率:引发聚合的这部分引发剂占引发剂分解消耗总量的分率称为引发剂效率20.自由基寿命:自由基从产生到引发单体聚合形成聚合物的这段时间。
生物分离技术题库(带答案)
题库名称:生物分离技术一、名词解释1.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有效质量成正比。
2.凝聚:在电解质作用下,破坏细胞菌体和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的分散状态,使胶体粒子聚集的过程。
3.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溶质分子分布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溶剂里,达到平衡后,它在两相的浓度为一常数叫分配系数。
4.干燥速率:干燥时单位干燥面积,单位时间内漆画的水量。
5.CM-Sephadex C-50:羧甲基纤维素、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吸水量为每克干胶吸水五克。
6.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在悬浮粒子之间发生架桥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7.过滤:是在某一支撑物上放过滤介质,注入含固体颗粒的溶液,使液体通过,固体颗粒留下,是固液分离的常用方法之一。
8.萃取过程:利用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中各种组分(包括目的产物)溶解度的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9.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能力,使其富集在吸附剂表面的过程。
10.反渗析:当外加压力大于渗透压时,水将从溶液一侧向纯水一侧移动,此种渗透称之为反渗透。
11.离心沉降:利用悬浮液或乳浊液中密度不同的组分在离心力场中迅速沉降分层,实现固液分离12.离心过滤:使悬浮液在离心力场作用下产生的离心力压力,作用在过滤介质上,使液体通过过滤介质成为滤液,而固体颗粒被截留在过滤介质表面,从而实现固液分离,是离心与过滤单元操作的集成,分离效率更高13.离子交换: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吸附剂,将溶液中的待分离组分,依据其电荷差异,依靠库仑力吸附在树脂上,然后利用合适的洗脱剂将吸附质从树脂上洗脱下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14.固相析出技术:利用沉析剂(precipitator)使所需提取的生化物质或杂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而形成无定形固体沉淀的过程。
15.助滤剂:助滤剂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细粉或纤维,它能使某些难以过滤的物料变得容易过滤16.沉降:是指当悬浮液静置时,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下沉,这一过程成为沉降17.色谱技术:是一组相关分离方法的总称,色谱柱的一般结构含有固定相(多孔介质)和流动相,根据物质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不同(由于亲和力差异),经过多次分配(吸附-解吸-吸附-解吸…),达到分离的目的。
临界胶束浓度综述
测量设备简单,准确度较高[4],应用广泛。适于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mc的测定,无机离子的存在也不影响测定结果。然而,表面张力法不适合非水溶剂为溶媒的药物,因为此种药物表面张力很小,加入表面活性剂时,表面张力变化不大,故难以测定。
2.2、电导法[5]
2.2.1、测定原理
2.5.2、方法特点
该方法简单、准确而有效,可测定多种表面活性剂(特别是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cmc值。由于该方法受盐类等杂质影响较小,因此,可以用于纯度不高的工业用混合表面活性剂CMC 值的测定[14-16]。
2.6、染料吸附法
2.6.1、测定原理
由于某些染料被胶团增溶时,其吸收光谱与未增溶时发生明显改变,故其颜色有明显差别,所以,只要在大于cmc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少量染料,然后定量加水稀释至颜色改变即可判定cmc值。采用滴定终点观察法或分光光度法均可完成测定。此法的关键是必须选择合适的染料: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选取与表面活性离子电荷相反的染料(一般为有机离子)。具体方法:先在确定浓度(>cmc)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少量染料,此时染料被溶液中的胶束吸附而使溶液呈现某种颜色。再用滴定法以水冲稀此溶液,直至溶液颜色发生显著变化。由被滴定溶液的总体积可方便求得cmc。
2.6.2、方法特点
因染料的加入影响测定的精确性,对cmc较小的表面活性剂影响更大。另外,当表面活性剂中含有无机盐及醇时,测定结果不甚准确,中药膏剂等药物溶液本身颜色较深,不适用此法。此外,该法用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测定效果也不甚理想,此时可考虑采用其他方法,如表面张力法,或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mc测定效果不理想时,也可改用碘代替染料,在紫外波长下观察光谱的变化,可提高灵敏度[17]。
药剂学
药剂学模拟题一、名词解释1.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规格和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组织的药典委员会编写,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2.热原: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
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
3.粘膜给药系统:是一种经过粘膜吸收的药物释放系统,可以定位释放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4.置换价: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的重量之比。
5.靶向给药系统: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二、举例说明下列物质在药物制剂中的主要作用和用途是什么?1.PEG 6000:聚乙二醇类,水溶性润滑剂。
滴丸剂的水溶性基质。
2. PEG 400:聚乙二醇类,栓剂的水溶性基质3. 丙三醇:附加剂4. 丙二醇:附加剂5. 苯甲酸:防腐剂6. 苯甲醇:防腐剂7. NaHSO3:抗氧剂8. HPMC:常用的薄膜衣材料(胃溶型)、高分子助悬剂、缓控释制剂的亲水胶体骨架材料。
9.淀粉:片剂填充剂10.滑石粉:片剂助流剂11. EC:片剂粘合剂、薄膜衣材料(水不溶型)、半合成高分子囊材、缓控释制剂的不溶性骨架材料12.硬脂酸镁:片剂疏水性润滑剂13.三氯一氟甲烷:气雾剂的抛射剂14.环氧乙烷:灭菌气体15. 甘油明胶:水溶性软膏基质16.卡波姆:凝胶剂、粘合剂、包衣材料。
17. PV A:聚乙烯醇,膜剂的成膜材料、缓控释制剂的增黏剂。
18.β-环糊精:包合材料19. CO2:抗氧化20.羊毛脂:乳剂型基质。
不宜单独作基质,常与凡士林合用。
三、回答下列问题1. 何谓药物的分配系数?测定药物的分配系数对药物制剂研究有何意义?答:药物的分配系数是指药物在两个不相混溶的溶剂中溶解并达到平衡时浓度的比值。
分配系数对研究开发包含两相溶剂系统或其制备过程的制剂具有实际意义。
(1)根据制剂的性质,通过分配系数的测定指导处方或工艺条件的设计;(2)药物分配系数的大小是反映药物经生物膜转运的重要物理参数,一般而言,具有较大油水分配系数的药物更容易穿透细胞膜转运和吸收。
生物分离技术题库(带答案)
题库名称:生物分离技术一、名词解释1.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有效质量成正比。
2.凝聚:在电解质作用下,破坏细胞菌体和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的分散状态,使胶体粒子聚集的过程。
3.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溶质分子分布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溶剂里,达到平衡后,它在两相的浓度为一常数叫分配系数。
4.干燥速率:干燥时单位干燥面积,单位时间内漆画的水量。
5.CM-Sephadex C-50:羧甲基纤维素、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吸水量为每克干胶吸水五克。
6.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在悬浮粒子之间发生架桥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7.过滤:是在某一支撑物上放过滤介质,注入含固体颗粒的溶液,使液体通过,固体颗粒留下,是固液分离的常用方法之一。
8.萃取过程:利用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中各种组分(包括目的产物)溶解度的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9.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能力,使其富集在吸附剂表面的过程。
10.反渗析:当外加压力大于渗透压时,水将从溶液一侧向纯水一侧移动,此种渗透称之为反渗透。
11.离心沉降:利用悬浮液或乳浊液中密度不同的组分在离心力场中迅速沉降分层,实现固液分离12.离心过滤:使悬浮液在离心力场作用下产生的离心力压力,作用在过滤介质上,使液体通过过滤介质成为滤液,而固体颗粒被截留在过滤介质表面,从而实现固液分离,是离心与过滤单元操作的集成,分离效率更高13.离子交换: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吸附剂,将溶液中的待分离组分,依据其电荷差异,依靠库仑力吸附在树脂上,然后利用合适的洗脱剂将吸附质从树脂上洗脱下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14.固相析出技术:利用沉析剂(precipitator)使所需提取的生化物质或杂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而形成无定形固体沉淀的过程。
15.助滤剂:助滤剂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细粉或纤维,它能使某些难以过滤的物料变得容易过滤16.沉降:是指当悬浮液静置时,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下沉,这一过程成为沉降17.色谱技术:是一组相关分离方法的总称,色谱柱的一般结构含有固定相(多孔介质)和流动相,根据物质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不同(由于亲和力差异),经过多次分配(吸附-解吸-吸附-解吸…),达到分离的目的。
临界胶束浓度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摘要:临界胶束浓度(cmc)是衡量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临界胶束浓度(cmc)越小,则表示这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界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只有溶液浓度稍高于cmc时,才能充分发挥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临界胶束浓度的定义以及其测定方法。
关键词:临界胶束浓度;表面张力法;电导法增溶作用法;染料法;光散射法一、临界胶束浓度的定义两亲分子溶解在水中达一定浓度时,其非极性部分会互相吸引,从而使得分子自发形成有序的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以减少憎水基与水分子的接触,使体系能量下降,这种多分子有序聚集体称为胶束。
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写为cmc)。
临界胶束浓度越小,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和达到表面(界面)吸附饱和所需的浓度越低,改变表面(界面)性质,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和增溶等作用所需的浓度也越低。
二、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作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是其溶液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在临界胶束浓度附近,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渗透压、电导率、折射率和粘度等很多性质均发生明显的变化,利用这些突变通过不同方法可以测出临界胶束浓度。
(1)表面张力法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开始时随溶液浓度的增加急剧下降,到达一定浓度(即cmc)后,则变化缓慢或不再变化,以表面张力γ对浓度的对数lgC做图得到γ-lgC曲线,如下图所示,曲线的转折点所对应的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的γ-lgC曲线此法简单方便,对各类表面活性剂普遍适用;灵敏度不受表面活性剂类型、活性高低、浓度高低、是否有无机盐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表面张力法是测定表面活性剂cmc的标准方法。
(2)电导法(测定cmc的经典方法)适用于测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
中药药剂学-名词解释小抄
D值:为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数降低90%所需的时间。
F0值:Z为10℃时,一定灭菌温度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也就是将被灭菌物品不同受热温度折算到与湿热121℃灭菌时热效力相当的灭菌时间。
称为标准灭菌时间。
仅应用于热压灭菌。
《GMP》规定F0值≥8min。
实际应在控制在12min。
F值:在一系列温度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min)。
常用于干热灭菌。
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有国际性的、国家性的、和行业性的三种类型。
HLB值: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的强弱,是以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的,简称为HLB值。
Nacl等渗当量法:Nacl等渗当量法是指1g药物的呈现的等渗效应相当于氯化钠的克数,用E表示。
Z值:为降低一个logD值所需升高的温度数。
单位为度,也可以看成灭菌时间减少到1/10所需升高的温度值。
靶向制剂:靶向制剂也称靶向给药系统,系指药物与载体结合或被载体包裹能将药物直接定位于靶区,或给药后药物集结于靶区,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正常组织的给药体系。
被动靶向制剂:指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摄取后转运肝、脾等器官而发挥疗效主动靶向制剂:指用修饰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转运到靶区浓集而发挥疗效。
崩解剂: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崩解成细小颗粒的物质表面活性剂:能使溶液表面张力急剧下降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茶剂:系指含茶叶的中药或中药提取物用沸水炮服或煎服的制剂总称。
可分为茶块、袋装茶、煎煮茶。
肠溶胶囊:系指不溶于胃液,但能在肠液中崩解、熔化、释放的胶囊剂。
肠肝循环: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被重新吸收返回门脉的现象处方:医师对患者治病用药或药剂制备的书面文件。
处方包括:法定处方、医师处方、协定处方,以及单方、验方、秘方、经方、古方等。
打底套色:此法是中药丸剂、散剂等剂型对药粉进行混合的一种经验方法.所谓“打底”是指将量少的,质重的、色深的药粉先放入乳钵中(混合之前应首先用其它色浅的、量多的药粉饱和乳钵),即为“打底”,然后将量多的、质轻的、色浅的药粉逐渐地、分次地加入乳钵中轻研、使之混合均匀,“套即是色”.单糖浆: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
临界胶团浓度
临界胶团浓度
临界胶团浓度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参数,用于描述胶团的形成过程。
胶团是一种聚集态物质,由胶体粒子组成,通常在溶液中呈现出均一、稳定的结构。
在液体中,胶体粒子通常以单体的形式存在,但是当液体中的某种因素 (如浓度、温度等) 达到特定值时,这些胶体粒子会聚集成一种称为胶团的结构。
胶团的结构是由许多胶体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之间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聚集态。
CMC 是胶团形成的最低浓度。
当溶液的浓度达到 CMC 时,胶体
粒子开始聚集成胶团,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胶团的数量也会增加。
CMC 值对于许多工业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 CMC 以下,胶体
粒子以单体形式存在,而在 CMC 以上,胶体粒子形成胶团,这种状
态下的胶体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高粘度、高稳定性等。
CMC 值的测量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扩散法和非扩散法。
扩散法是通过测量胶体粒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来确定 CMC 值,而
非扩散法则是通过测量胶体粒子在溶液中的聚集态来确定 CMC 值。
CMC 是胶团形成的最低浓度,它对于许多工业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量 CMC 值,可以了解胶体粒子的聚集状态和稳定性,从
而指导生产和实际应用。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测定应化118班于正风 1102010801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表面活性剂(以SDS为例)的几种物理性质以及其临界胶束浓度的几种测定方法。
包括测定原理、实验方法及方法特点, 并指出了SDS的林临界胶束浓度。
对于理解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 测定方法; 测定原理引言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作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是其溶液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一些理化性质在胶束形成前后会发生突变, 因而, 可借助此类变化来表征表面活性剂的CMC。
在药学领域中, 表面活性剂的大量研究工作都与各种体系的CMC测定有关。
常用的CMC测定方法有表面张力法、光散射法、染料增溶性、电导率法等。
但是, 不同理化性质对表面活性剂总浓度变化的响应范围和灵敏度不同, 导致用不同方法测得的CMC的值也各有不同。
本文介绍CMC测定技术的原理及简单的操作方法, 提供大量的物理参数及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 为表面活性剂在药学中的应用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临界胶束浓度的形成机制进入水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随着其碳氢链逐渐增长, 它在水中达到一定浓度时, 溶液表面张力不再下降。
为了使整个溶液体系的能量趋于最低, 在溶液内部的双亲分子会自动形成极性基向水碳氢链向内的集合体, 这种集合体称为胶束或胶团 (M icelle), 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图 1 表面活性剂的排列情况与浓度关系图一表示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变化时,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表面和内部的分布情况。
在浓度很稀时, 若稍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浓度, 表面活性剂的一部分很快地聚集在水面, 使水和空气的接触面减小, 从而使表面张力急剧下降, 如图 1( a); 增大表面活性剂浓度, 达到饱和状态时, 液面上刚刚排满一层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 如图 1( b); 若再增加浓度, 则只能使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分子开始以几十或几百个聚集在一起,排列成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的胶束, 如图 1( c)。
物理化学实验----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CMC值的测定
实验三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CMC值的测定【实验目的】了解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物质临界胶团浓度(CMC)的测定方法。
【基本原理】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当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离子或分子将会发生缔合,形成胶团,对于某表面活性剂,其溶液开始形成胶团的浓度称为该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胶团浓度(Critocal Micelle Concentation缩写为CMC)。
由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随着胶团的形成而发生突变,故将CMC看作是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此测定CMC,掌握影响CMC的因素,对于深入研究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原则上,表面活性剂溶液随浓度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皆可用来测定CMC。
(1)表面张力法: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增长而降低,在CMC处发生转折。
因此,可用表面张力(γ)——对数浓度(logC)曲线的转折点确定CMC值。
该法不只对低表面活性剂溶液敏感,而且对不含杂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也适用。
(2)染料吸附法:基于某些染料的生色有机离子吸附于胶团之上而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的事实。
用染料做指示剂。
测定最大吸附光谱的变化来确定CMC。
(3)增溶法:利用表面活性剂溶液对物质的增溶能力随浓度的变化来测定CMC 。
(4)电导法:利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电导率随浓度的变化关系,从电导率(X)-浓度(c)曲线或当量电导(λ)——c 曲线上的转折点求出CMC 值。
此法仅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适用。
而对CMC 值较大,表面活性低的表面活性剂,因转折点不明显而不灵敏,用哪种,则视具体体系而定。
本实验采用DDS-ⅡA 型电导率仪进行电导率测定而确定CMC 。
【测量原理】电导率仪的工作原理:把振荡器产生的一个交流电压源E 送到电导池R x 与量程电阻(分压电阻)R m 的串联回路中,电导池里的溶液电导愈大R x 愈小,R m 获得的电压E m 也就愈大。
将E m 送至交流放大器放大,再经过讯号整流,以获得推动表头的直流讯号输出,表头直读电导率。
高等制药分离工程简答题
二、反胶团1、反胶团的概念、结构特征概念:反胶团是两性表面活性剂分散于连续有机相中的一种自发形成的纳米级别的聚集体。
结构特征:亲水基团(头)朝内,疏水基团(尾)朝外,含有水分子内核的纳米级别的集合型胶体。
2、临界胶束浓度的概念、在反胶团萃取工艺中确定临界胶束的意义临界胶束浓度(CMC):是胶束形成时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最低浓度,这是体系特性,与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溶剂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在反胶团萃取工艺中确定临界胶束浓度义:在反胶团萃取工艺中必须确定临界胶束浓度,因为在水中的表面活性剂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当浓度逐渐增大到CMC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立刻结合成大基团,形成反胶束。
临界胶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当表面活性剂的度超过CMC后,才能形成反胶团结构。
3、反胶团萃取工艺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两点:①解决了大分子物质萃取时的生物活性问题。
常规液液萃取中的油相通常是有机溶剂,会使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失活,而反胶团萃取过程中蛋白质因位于反胶团的内部而受到反胶团的保护;②解决了蛋白质等亲水性物质的溶解度问题。
由于反胶团内部的微水相环境,有利于蛋白质等亲水性物质的萃取。
4、反胶团水池直径计算公式中W0的含义是什么?W0的大小对池水的性质有什么影响?W0:有机相中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即含水率;当W0较小时,水池中的水与表面活性剂发生水合化,粘度大、流动性差,而且形成反胶团的半径较小,不适合萃取蛋白质;当W0太大时,微水相就会与水相的粘度相当,而且反胶团的半径也会很大,反胶团就不稳定,容易破碎。
5、简述反胶团萃取工艺①先调节水相的pH,调节pH的原则是:使蛋白质带电性与表面活性剂电性相反,即,当表面活性剂带正点时,调节pH使pH>pI;当表面活性剂带负点时,调节pH使pH<pI;②将油相加入到水相中,机械搅拌或者超声乳化,使蛋白质尽可能多的进入反胶团中;③静置分层,上层为含有大量的包裹着蛋白质的反胶团的油相,下层为水相;④将分层后的油相分离出来,并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水相纯溶剂,搅拌破坏反胶团结构,使其中的蛋白质充分溶解于水相中;⑤静置分层,上层为含有大量蛋白质的水相,下层为油相;⑥分离出上层水相中的蛋白质。
中药药剂学名词解释及问答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粉碎——粉碎是借助机械力将大块固体物质碎成适当细度的操作过程。
2.水飞法——某些不易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
3.剂型——剂型是药物的传递体,是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
4.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5. 成药与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按中医药理论组方、应用的成药,称为中成药。
6. 防腐剂——(又称抑菌剂)系指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物质。
7. 防腐——系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亦称抑菌。
8. 打底套色——此法是中药丸剂、散剂等剂型对药粉进行混合的一种经验方法.所谓“打底”是指将量少的,质重的、色深的药粉先放入乳钵中(混合之前应首先用其它色浅的、量多的药粉饱和乳钵),即为“打底”,然后将量多的、质轻的、色浅的药粉逐渐地、分次地加入乳钵中轻研、使之混合均匀,“套即是色”.9.单糖浆——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10.O/W乳剂——水包油型乳化剂11.热原——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12.滴丸——系指中药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器液,收缩冷凝制成的丸剂.13.表面活性剂——能使溶液表面张力急剧下降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14.临界胶团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部分与水的亲和力较小,而疏水部分之间的吸引力较大,当浓度较大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部分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了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为胶团或胶束,开始形成胶团时溶液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CMC)。
15.HLB值——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的强弱,是以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的,简称为HLB16.昙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上升而加大,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浑浊,甚至产生分层,但冷后可以恢复澄明,这种由澄明变浑浊的现象称为起昙,这个转变温度则称为昙点17.膏滋(煎膏剂)——系指中药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蜂蜜制成的稠厚状半流体剂型18.粉针剂——指将某些对热不稳定或容易水解的药物按无菌操作法制成的供注射用的灭菌干燥粉末。
药剂学成人电大试题及答案 (2)
药剂学复习题(课程代码392343)一、名词解释1、制剂2、临界胶团浓度3、注射剂4、热原5、乳剂6、胶囊剂7、药剂学8、临界相对湿度9、值14、昙点15、OTC缓释制剂10、混悬剂11、休止角12、润湿剂13、F参考答案:1、23457、89101113.F014.昙点:主要针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吐温类,其溶解度开始随温度上升而加大,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混浊,甚至产生分层,这种现象称为起昙。
出现起昙时的温度称昙点(又叫浊点)15.OTC即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执业医师处方就可以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二、单项选择题1、根据药典、药品标准或其他适当处方,将原料药物按某种剂型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剂称为()A、制剂B、剂型C、成药D、调剂2、我国第一部兽药典是()A、1990年版B、1995年版C、2000年版D、2005年版3、制备液体制剂首选的溶剂是()A、蒸馏水B、乙醇C、PEGD、植物油4、生产上将磺胺嘧啶做成水溶性制剂利用的增溶原理是()A、助溶作用B、改变溶剂C、制成盐类D、加增溶剂9、将A、吐温-80B、月桂醇硫酸钠C、卵磷脂D、新洁尔灭12、增溶剂要求的最适HLB值位()A、8~18B、6~8C、15~18D、8~1013、山梨酸作为防腐剂主要适用于()A、酸性制剂B、碱性制剂C、中性制剂D、任何制剂14、主要用于杀菌和防腐的表面活性剂是()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D、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5、有关乳剂型药剂说法错误的是()A、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组成B、药物可加在油相或水相中C、乳剂属于均相液体制剂D、乳剂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16、要避免混悬剂的沉降,下列措施错误的是()A、减小粒径B、减小黏度C降低温度D、加助悬剂)—A、吸附了K+、Na+、Ca2+B、吸附了(HCO3)2-D、吸附了Cl-C、吸附了(SO426、注射剂生产安瓿的灭菌方法是()A、干热灭菌B、湿热灭菌C、气体灭菌D、紫外线灭菌27、注射剂处方中NaCl常用作()A、pH调节剂B、金属离子络合剂C、等渗调节剂D、抗氧剂28、临床疫苗常做成()A、溶液剂B、散剂C、冻干粉针D、颗粒剂29、注射液配置时的稀配法主要适用于()A、质量好的原料B、质量差的原料C、任何原料D、杂质多的原料30、冷冻干燥正确的工艺流程为()。
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2、Cell isolation and disruption差速离心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大小差别区带离心zonal ~:差速S;平衡ρ滤饼的重量比阻r B:表示单位滤饼厚度的阻力系数,是衡量过滤特性的主要指标。
随操作压力差的提高而增大。
终端过滤Dead-end filtration:即料液流向与膜面垂直。
膜表面滤饼阻力大,透过通量很低。
错流过滤Cross-flow filtration:固体悬浮液流动方向与过滤介质平行。
能连续清除过滤介质表面的滞留物,使滤饼不能形成,整个过滤中能保持较高的滤速。
3、初级分离沉降系数:颗粒在单位离心场中粒子的速度。
沉淀Precipitation:物理环境的变化引起溶质溶解度降低,生成固体凝聚物的现象。
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等分离。
盐析Salting-out: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的现象。
β—盐浓度为0时,蛋白质溶解度的对数值。
与蛋白质种类、温度、pH值有关,与盐无关;盐析常数Ks:,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种类有关,与温度、pH值无关。
等电点沉淀:蛋白质在pH值为其等电点的溶液中净电荷为零,蛋白质之间静电排斥力最小,溶解度最低。
利用蛋白质在pH值为其等电点的溶液中溶解度下降的原理进行沉淀分级的方法。
热沉淀thermal precipitation:利用在较高温度下,热稳定性差的蛋白质发生变性沉淀的现象。
用于分离纯化热稳定性高的目标蛋白。
非离子型聚合物nonionic polymers聚乙二醇(PEG)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加入少量能使其溶液体系的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
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
泡沫分离foam separation:是以气泡为介质,利用组分的表面活性差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根据表面吸附原理,利用同期鼓泡在液相中形成的气泡为载体对溶质或颗粒进行分离。
临界胶团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浓度到达一定值,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聚集成胶团后,溶液的表面张力不再随c增大而降低,表活在水溶液中形成胶团的最低浓度称为CMC。
中药药剂学名词解释及问答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粉碎——粉碎是借助机械力将大块固体物质碎成适当细度的操作过程。
2.水飞法——某些不易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
3.剂型——剂型是药物的传递体,是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
4.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5.成药与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按中医药理论组方、应用的成药,称为中成药。
6.防腐剂——(又称抑菌剂)系指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物质。
7.防腐——系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亦称抑菌。
8.打底套色——此法是中药丸剂、散剂等剂型对药粉进行混合的一种经验方法.所谓“打底”是指将量少的,质重的、色深的药粉先放入乳钵中(混合之前应首先用其它色浅的、量多的药粉饱和乳钵),即为“打底”,然后将量多的、质轻的、色浅的药粉逐渐地、分次地加入乳钵中轻研、使之混合均匀,“套即是色” .9.单糖浆——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10.O/W乳剂——水包油型乳化剂11.热原——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12.滴丸——系指中药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器液,收缩冷凝制成的丸剂.13.表面活性剂——能使溶液表面张力急剧下降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14.临界胶团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部分与水的亲和力较小,而疏水部分之间的吸引力较大,当浓度较大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部分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了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为胶团或胶束,开始形成胶团时溶液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CMC)。
15.HLB值一一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的强弱,是以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的,简称为HLB 16.昙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上升而加大,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浑浊,甚至产生分层,但冷后可以恢复澄明,这种由澄明变浑浊的现象称为起昙,这个转变温度则称为昙点17.膏滋(煎膏剂)——系指中药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蜂蜜制成的稠厚状半流体剂型18.粉针剂——指将某些对热不稳定或容易水解的药物按无菌操作法制成的供注射用的灭菌干燥粉末。
临界胶团浓度
临界胶团浓度临界胶团浓度是指在胶体溶液中,胶体颗粒形成连续的网络结构所需的最低浓度。
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物质,由微观颗粒悬浮于连续介质中而形成。
胶体溶液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分散相颗粒和较小的分子间距离,这使得胶体溶液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应用。
在胶体溶液中,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溶液中的胶体颗粒浓度较低时,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难以构成稳定的网络结构。
当胶体颗粒浓度逐渐增加时,相互作用力逐渐增强,胶体颗粒之间开始形成网状结构,此时的胶体溶液达到临界胶团浓度。
临界胶团浓度的测定对于了解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用来评估胶体溶液中颗粒的相互作用力强度,进而预测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当胶体溶液的浓度超过临界胶团浓度时,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足够强,可以形成稳定的胶体网络结构,不易发生沉淀或分离。
临界胶团浓度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光散射实验等。
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胶体颗粒的形态和分布情况,从而得到临界胶团浓度。
光散射实验则通过测量胶体溶液中散射光的强度和角度,来推断胶体颗粒的浓度和相互作用力的强弱。
除了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临界胶团浓度还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药物输送系统中,了解临界胶团浓度可以帮助设计出更有效的载药纳米胶体。
在食品工业中,控制胶体溶液的临界胶团浓度可以改善产品的质地和稳定性。
此外,临界胶团浓度的研究也有助于理解生物体内的胶体现象,对于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有着潜在的价值。
总之,临界胶团浓度是研究胶体溶液中胶体颗粒相互作用力的重要参数。
通过测定临界胶团浓度,可以了解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和性质,为胶体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药剂学(第七版)考试题及答案
药剂学常考试题集锦一、名词解释1.Criticalmicelleconcentration(CMC):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2.Krafftpoint:即克拉夫特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温度较低时溶解度很小,但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当到达某一特定温度时,溶解度急剧陡升,把该温度称为克拉夫特点。
3.cloudpoint:即昙点,也称为浊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上升而加大,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混浊,甚至产生分层,但冷后又可恢复澄明。
这种由澄明变混浊的现象称为起昙,这个转变温度称为昙点。
4.助溶: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复盐或分子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溶解度的过程。
5、脂质体: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体,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新剂型。
6.碘值:脂肪不饱和程度的一种度量,等于100g脂肪所摄取碘的克数。
检测时,以淀粉液作指示剂,用标准硫代硫酸钠液进行滴定。
碘值大说明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或其不饱和程度高。
7.酸值:酸值又称酸价。
是指中和1g天然脂肪中的游离酸所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酸值的大小反映了脂肪中游离酸含量的多少。
8.Pyrogen:能够引起恒温动物和人体体温异常的致热物质的总称,是细菌等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
9.增溶11.F0值:也称标准灭菌时间,指Z为10℃时,一个湿热灭菌程序赋予被灭菌品在121℃下灭菌的等效灭菌时间(分钟)。
一般规定F0值不低于8分钟,实际操作应控制F0值为12分钟。
二、写出下列英文对应的中文名称SDS:十二烷基硫酸钠emulsions:乳剂Tween:聚山梨酯Span:脂肪酸山梨坦β-CD:β-环糊精EC:乙基纤维素Eudragit:聚丙烯酸树脂HPMC:羟丙甲纤维素CAP:醋酸纤维素酞酸酯PEG:聚乙二醇PVP:聚维酮MCC:微晶纤维素CMC-Na:羧甲基纤维素钠Poloxamer:泊洛沙姆Carbomer:卡波姆suppositories:栓剂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分)1.表面活性剂按其在水中能否解离成离子及解离后所带电荷而分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界胶团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是指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形成胶团(micelle)所需的最低浓度。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结构的分子,当其在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时,由于疏水尾部相互聚集,形成了稳定的球状结构,即胶团。
在低于临界胶团浓度的情况下,表面活性剂分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其疏水尾部朝向溶液中心,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溶液表面。
当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逐渐增加,达到临界胶团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形成胶团。
胶团的形成可以降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提高系统的热稳定性和溶解度。
临界胶团浓度通常被用来描述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形成能力和胶束稳定性。
当浓度高于临界胶团浓度时,胶团的数量和大小会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平衡。
此时,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并形成了稳定的胶束结构。
临界胶团浓度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在洗涤剂、乳化剂、药物传递系统等领域。
了解和控制临界胶团浓度可以帮助优化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性能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