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例分析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病例分析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病例以发现该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从2012年1月~2013年1月这一时间段内因患有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而被收入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所选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结果特征,同时采用统计学分析处理,得到的结果差异以P<0.05为有意义。结果①4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程度不一的左上腹部不舒适14例,左上腹部包块12例,无明显症状14例;②影像学检查结果: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脾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32例,CT 检查结果提示脾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40例,核磁共振(MRI)检查提示34例T2WI信号明显增高,提示T1与T2不均匀性混杂信号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差别(P>0.05),在影像学检查方法中,CT和MRI与超声检查相比更具诊断价值(P<0.05)。结论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性,对该疾病的诊断采用的主要辅助方法为影像学检查,相比于B超,CT与MRI 更具优势,但最终确诊还应取决于病理切片诊断。

标签:原发性脾脏肿瘤;良性肿瘤;临床特点

据可靠临床资料统计,现代生活的高强度压力、辐射等使得患有原发性肿瘤的群体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在众多原发性脏器肿瘤中,脾脏肿瘤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而该疾病的定义、分类等在临床上尚未得到统一的定论。就目前状态而言,脾脏原发性良性肿瘤与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脾脏转移瘤相比,发病率更低,由于该病较为少见,临床上对该疾病的研究文献也较少。为了进一步探讨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文章选取了我院收治的40例患者并对其展开研究和分析,详细情况如下文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2年1月~2013年1月这一时间段内因患有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而被收入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所选对象的年龄均在21~73岁的范围之内,平均年龄(4

2.4±

3.8)岁,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肿瘤类型:单发性脾脏错构瘤6例,多发性脾脏错构瘤2例,单发性脾脏血管瘤8例,多发性脾脏血管瘤16例,单发性脾脏淋巴管道瘤5例,多发性脾脏血管瘤3例。选取标准:①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对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标准;②所选对象的一般性资料无特异性差别,有可比性;③患者均未患有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其他原发性疾病,且患者的精神意识状态均为正常。

1.2 方法对所选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临床病例、病程记录、治疗及护理记录、手术记录、常规检查结果等[2],分析并统计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特点等。

2结果

2.1 患者的临床症状4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程度不一的左上腹部不舒适14例,左上腹部包块12例,无明显症状14例。见表1。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知,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左上腹部不舒适、左上腹部包块以及无明显症状为主,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例数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后无意义(P>0.05)。

2.2 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40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如下: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脾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32例,CT检查结果提示脾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40例,核磁共振(MRI)检查提示34例T2WI信号明显增高,提示T1与T2不均匀性混杂信号6例。在上述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中,CT和MRI与超声检查相比正确诊断率更高,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明显(P<0.05),有意义。

3 讨论

脾脏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以免疫、造血等功能为主,是人体中最主要的外周免疫实质性脏器,脾脏的血流量非常丰富[3]。据可靠临床资料统计,脾脏发生原发性肿瘤的概率微乎其微,其中,原发性良性肿瘤更为少见,其发病率低于1%[4]。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及医疗水平的发展,脾脏原发性良性肿瘤的诊断率和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中以超声检查、CT以及MRI等检查手段为临床常用诊查手段。

通过对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40例观察对象的研究与分析可知,脾脏原发性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以左上腹部的不适症状(包括左上腹部疼痛、肿胀)、左上腹部肿块以及无特殊临床表现为主,且上述几种临床体征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与本次研究中的结果相符合。

临床上常用的辅助诊查手段有超声检查、CT和MRI三种。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表现出脾脏的大小、占位性病变情况等,对于诊断脾脏原发性良性肿瘤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5]。超声检查下,肿瘤一般出现脾脏实质内异常回声,且不同的肿瘤回声形式和性质不同,脾构错够肿瘤的内部回声较为均匀、边界清晰,脾脏血管瘤的超声检查显示高频回声且后方轻度增强,脾脏淋巴管肿瘤的外部为无回声区域但后方回声增强。目前,CT与MRI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这两种诊查手段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超声检查更高,这主要是由于这两种辅助检查方式能更为直观的将肿瘤组织与周边组织的解剖位置、空间关系等表現出来。

综上所述,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具有特异性,在临床上常用超声检查、CT和MRI作为辅助诊查手段,后两者更具诊断意义,但对疾病的确诊还应取决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永亮,黄志强,周宁新,张文智,黄晓强,刘荣. 原发性脾脏良性肿

瘤13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02(20):137-139.

[2] 邓侠兴,杨卫平,陈皓,尹路,彭承宏,蔡伟耀,李宏为. 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J]. 临床外科杂志. 2011,03(30):177-179.

[3] 高纪东,蔡建强,邵永孚. 原发性脾肿瘤11例临床治疗分析[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0,03(30):164-166.

[4] 白晓枫,梁建伟,赵东兵,邵永孚,赵平. 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J]. 中华医学杂志. 2011,06(11)324-326.

[5] 靳松,孙自强,崔凯,李胜. 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3,02(20):149-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