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1登月之旅-附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以及月球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图片和数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但是,对于月球的一些专业知识,如月球的构造、月球的背面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月球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知道月球的一些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月球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月球的构造、月球的背面等专业知识。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和数据,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月球的图片、数据和视频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月球图片、数据和视频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外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活跃课堂气氛。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包括阿波罗计划、嫦娥一号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4单元《登月之旅》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通过探究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的探测和研究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探究,但有时缺乏耐心和毅力。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掌握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的探测和研究方法。

2.难点: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月球探测和研究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等。

2.资料:收集相关月球探测和研究的案例,供课堂分析使用。

3.教学器材:月球模型、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月球的哪些知识?”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概况,如月球的直径、表面特征、自转周期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1)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原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月球车的设计、月面行走、月球返回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登月之旅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太空和航天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登月的具体过程和科学原理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登月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基本情况,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原理。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具体过程,月球车设计和月面行走的原理。

2.难点:月球返回的原理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登月相关知识。

2.利用多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月过程。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登月之旅的科学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登月历程、月球车设计、月面行走等内容的图片和视频。

2.资料卡片:关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相关资料。

3.讨论话题: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话题,如登月意义、月球返回原理等。

4.实验器材:月球车模型、月球表面地形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

2.呈现(10分钟)展示月球车的设计和月面行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登月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讨论话题,分析登月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登月之旅的科学原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1 登月之旅苏教版《登月之旅》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2、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3、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1)教师讲解: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

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

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

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讲述边出示教学挂图或投影幻灯片)(2)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②月球的大小怎样?通过解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月球的知识。

作业布置:1、意大利科学家()利用自制的世界上第一架()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和()。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7)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技术,通过探究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探测技术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太空和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探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等方式,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探测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探测技术。

2.难点:人类如何登月,月球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月球的特点和人类登月的历史。

2.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探测技术,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探测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探测技术的视频,呈现月球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人类如何登月,月球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月球的特点和人类登月的历史。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模拟登月之旅,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索月球的秘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太空等话题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月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特点。

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方法,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

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月球的秘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究月球的秘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月球的秘密。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多媒体设备2.月球模型、图片3.实验器材:如望远镜、地球仪等4.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

然后,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月球的特点。

3.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球模型,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

4. 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月球的基本特点。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2)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和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对宇宙和太空探索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在知识上,学生对月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建立对月球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和太空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登月的历史和过程。

2.教学难点: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技术难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月球的情况和人类登月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关于月球和人类登月的多媒体课件。

2.图片资料:收集与月球和人类登月相关的图片资料。

3.登月模型:准备登月模型,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类是怎样登上月球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情况,如月球的直径、自转周期、表面特点等。

然后讲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过程,重点介绍阿波罗计划和美国的阿姆斯特朗、苏联的加加林等人物。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技术难题。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4)

《登月之旅》一、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师:同学们,刚过去的九月我们过了一个传统文化节日,是什么?(生:中秋节)2、师:这个中秋节有什么特别吗?(生:…………)3、师:是的,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是少有的“十五的月亮十五圆”的中秋节,而且最大最圆的月亮出现在晚上19:13,特别适合观赏。

大家那天都赏月了吗?(生:又大又圆,非常漂亮)4、师:是啊!美丽的月亮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但是因为科技的不发达,人们只能用眼睛去观察月亮,借着想象创造了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你们听过吗?5、学生简单交流: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6、师:大家讲得真好。

但是神话故事毕竟是编撰的。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撩开月亮神秘的面纱。

直到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自己制作的天文望远镜观察了月球。

(PPT:伽利略、自制望远镜下的月亮)或视频7、师:望远镜下得月球,跟神话故事说的一样吗?你们看到了什么?8、学生看图交流。

9、师: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形态,把其中三种命名为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10、师:科学家们远远看清月球后,开始了更大胆的尝试:登月!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施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7月16日,3 为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飞船以每小时40000千米的速度奔向月球。

3天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阿尔德林离开指挥舱,驾驶登月舱成功登上了月球!(PPT图片和简要文字)11、播放登月视频。

12、师:(PPT脚印图片)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后激动地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因为人类登上了除地球外的第一个星球。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5)一. 教材分析《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以及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太阳、月亮等基本的天体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他们能够较快地接受和理解。

但同时,六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掌握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月球的结构、月球上的物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月球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月球的结构、月球上的物质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实验器材: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进行课堂演示或学生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月球的?”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月球的基本知识,如月球的结构、月球上的物质等。

同时,展示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如阿波罗登月计划等。

《科学之旅》教案

《科学之旅》教案

《科学之旅》教案《科学之旅》教案「篇一」教材分析:《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了解月球概况――解释环形山――激发学生探月兴趣,让学生对月球有个初步的了解。

内容是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所以教学时要将人类对于月球的认知以及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作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同时鉴于六年级学生对于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因此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要多一些。

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因其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所以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学生对月亮和有关月亮的神话有简单的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已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和独立意识增强,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他们能较好地完成相关内容,并能有效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一段有关中秋月的视频。

(出示不同风景区的月亮视频)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想说些什么?(美丽、诱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师:是呀!这么美丽的月球上究竟有什么那?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因为当时的科技不发达,从而编制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

你能说出一、两个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师: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吴刚、玉兔吗?(没有)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月球,来一场登月之旅。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4)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以及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起源、结构、表面特征以及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还介绍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现象和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月球知识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月球的基本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起源、结构和表面特征。

2.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尤其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成果。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起源、结构和表面特征;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2.教学难点:月球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案例分析法:以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为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材料。

3.准备月球探测技术的相关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月球的起源、结构和表面特征,以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重点介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最新成果,如嫦娥系列探测器。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优势,培养民族自豪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月球探测技术提出问题,并进行案例分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登月之旅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知道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2、过程与方法能做月球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能观察环形山模拟实验的现象,做出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科学的热爱之情2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仍然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

对于科学中的对比试验和模拟试验也掌握的比较好。

3重点难点重点:模拟环形山的实验,观察总结现象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介绍伽利略:由伽利略观察月球表面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学生回答)同学们说的没错,那他看到了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看看(出示伽利略观察月亮图)提问:仔细观察一下,说说你的发现?(学生回答)(出示月亮的图片)转接语: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次登月之旅,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活动2【讲授】(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展示图片:这是在月球表面拍摄到的清晰图片,大家知道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是什么吗?(课件展示月球表面图)没错,这是月球上的环形山,同学们认真观察,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环形山特点: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状各异)提问: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各种各样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说到陨石撞击、火山喷发)(学生提到火山喷发,有什么证据?评价课外知识真丰富,提问还有什么其他的想法)猜猜看,可能跟陨石的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板书陨石的大小、陨石的下落高度、陨石的形状)小结: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科学家有了猜想就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回答)那同学们会用什么方法和材料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学生回答)活动3【讲授】(三)动手做模拟环形山的实验谈话:现在给每个小组6分钟时间,组长组织组员记录你们的想法,一会比比看哪个小组的想法最巧妙。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登月之旅》苏教版(14)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登月之旅》苏教版(14)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4)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学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丰富的文字,为学生展示了人类登月的壮丽历程,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登月的意义和未来探索宇宙的方向。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宇宙相关的知识,对人类登月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登月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登月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的热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知道登月的主要任务和成就;掌握登月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登月的历史、登月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

2.教学难点:登月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景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源,结合板书和实物模型,生动形象地展示登月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知道登月的主要任务和成就。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登月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如火箭原理、月球登陆器、宇航员生活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人类登月的意义和未来探索宇宙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学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丰富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特点,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太空和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学知识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月球的特点,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特点,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特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2.教学难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丰富的文字,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月球的特点,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3.实践操作法:通过观察月球的插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月球特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科学》六年级上册。

2.教学多媒体:PPT、月球图片、视频等。

3.教学用具:月球模型、登月插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登月之旅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特点,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月球的特点和人类登月的历史,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月球的特点和人类登月的历史,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00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001)

登月之旅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1教材分析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对宇宙的探索自然要从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开始,而月球正是太空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认识月球的特点,并且呈现出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2教学目标2.1知识与技能说出月球的基本情况;说出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2.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的伟大;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3教学重点说出月球的基本情况。

4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模拟环形山成因记录单、沙子、盘子、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有关人类对月球认识的资料。

6教学程图小组展示交流 开始 激趣导入教师启发 实验探究环形山的形成 总结拓展课件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月球表面的特点 课件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 结束教师小结7具体教学流程7.1新课导入1、谈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单元,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2、提问:探索宇宙,肯定是从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天体开始探索,那大家结合我们课前所及的资料,想一想,哪一个天体离地球最近呢?3、学生回答:月球。

4、谈话:月球也俗称为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你们想到月球上旅行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进行一次登月之旅。

(板书课题)7.2新课教学7.2.1知道人类从古至今的探索过程1、谈话:其实在很早之前,人们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地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登上月球,去真正了解月球。

但是呢,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很落后,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因而人们编造出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

你能说出几个来吗?2、学生回答。

3、谈话:月球上真有广寒宫、嫦娥、玉兔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月球渐渐有了新的认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5)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模拟登月活动,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索月球的秘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于太空、月球等话题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细节问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索月球的秘密。

2.难点:对月球探测技术的理解,月球表面环境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模拟登月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直观感受。

3.讨论教学: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月球知识、探测技术等方面的PPT。

2.实验材料:月球表面模型、探测器模型等。

3.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组,准备相关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直径、表面环境、探测技术等。

同时,展示我国月球探测的成果,如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模拟登月活动。

每组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搭建月球表面模型,设计探测器,进行月球探测。

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展示模拟登月活动的成果,分享探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3)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技术。

本节课通过讲解阿波罗登月计划,使学生了解人类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征服太空,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太空、科技等话题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对登月历史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科学技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还需进一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阿波罗登月计划。

2.掌握与登月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4.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阿波罗登月计划、与登月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2.教学难点:科学技术在登月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阿波罗登月计划和科学技术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登月过程中的典型实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登月之旅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学素材:收集与登月相关的资料,如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

3.实验器材:准备月球土壤样本、模型等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为何要进行登月之旅?2.呈现(15分钟)讲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让学生了解美国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登月目标。

3.操练(10分钟)分析登月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应用,如火箭原理、月球车设计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6)

登月之旅教学目标:1、认识人类不懈探索月球的过程,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2、通过环形山的介绍、实验,培养质疑能力和求证精神,不轻信。

3、会提问,会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知道月球上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猜测,并做实验模拟。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教学过程:一、古人对月球的研究1、(出示月亮的图片)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那么,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认识月球呢?你知道古人对月亮有哪些了解吗?(聊一聊古朗月行、神话故事吴刚伐桂与阴影、月相变化与夏历阴历等,相机探讨合理不合理之处,课件准备相关资料)2、小结: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仅仅用肉眼观测月亮,(板书:肉眼观察)虽然有了这么多的发现,但是还有很多问题仍然困扰着他们,嫦娥奔月的故事实际上就反应了古人对神秘的月亮的渴望,希望能亲自到月亮上去了解一下。

二、近代借助仪器的观测1、讲述: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自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他把望远镜瞄准了月球。

这个时候,观察月球的方法有了什么改变?(出示伽利略、望远镜图片)2、讲述:伽利略发现,月球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光滑。

(瑶台镜)(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什么?(解释伽利略认为的月海、高地、环形山)3、提问:月球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环形山,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科学家对此充满了兴趣,你想知道它的成因吗?那好,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A、火山喷发说(课件出示火山,讨论分析火山说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B、陨石撞击(解释何谓陨石撞击说)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为了证明某个假设,但是又没法在真实的环境中实验,这时候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进行研究,看,这盘沙可以模拟月球表面,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子代表陨石,我们可以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实验)实验发现什么?联系模拟实验的现象,你对陨石撞击产生环形山的说法认同吗?(有什么合理之处?又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三、现代登月1、人们发现,在地球上观测到的始终只有月球的同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单元探索宇宙1.登月之旅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课《登月之旅》。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谈一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处于《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知识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入,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作为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知识与技能探究为这个单元的后续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对于本课所探究的月球的基本情况,六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与生活实践的体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对于月球上的具体情况,例如环形山的形成等问题还比较模糊,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应把握好重、难点,让学生对于本课关于月球的内容理解更加明了,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年龄与心理特征以及新课程要求,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4、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结合教材,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准备:收集月球知识的相关资料、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请看大屏幕。

(播放“月球月色录像资料)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月亮、月球)我问学生:去过月球吗?想去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一起去月球旅游。

然后.讲述:每当夕阳西下,皎洁的月亮升上天空,月亮就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不像现代人业余生活这样丰富多彩,每当夜幕降临,美丽的月亮自然而然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

问学生: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请2-3个学生分享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二、模拟实验、研讨探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月球逐渐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播放“伽利略观察月球的图片”并在播放过程,介绍P42的内容,将课件定位在——环形山画面)向学生介绍这就是陨石坑也叫环形山。

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环形山,认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我预设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可能回答火山喷发、陨石撞击等,一般学生此时已经认同陨石撞击。

)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实验,研究环形山的形成。

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方案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大约3厘米的细沙。

2.从同一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分别测量沙坑的深度。

3.再从不同高度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分别测量沙坑的深度。

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1.把沙子倒入盘子后应轻轻摇晃,使沙子成水平状,以便在实验中成坑明显。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巡视,做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总结: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

接着请学生用手电筒直射和斜射沙盘上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的影子变化,各组汇报交流。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各实验器材的模拟对象。

实验结束,提醒学生收拾实验器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结合实验,让学生考虑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那么人类对月球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根据教材上呈现的资料和课前搜集资料讨论交流。

在这里我会强调:科学家们发现,月球像地球的卫士一样绕地球环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

最后,请同学们假想去月球旅行,根据月球特点,设想需要做哪些准备?(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科学学习正是这样,强调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将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总之,科学学习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不仅‘会学,学会’,更要好学,爱学,这样,才有可能将科学课变为真正的科学!我的说课结束!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水滴里的生物》1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2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微生物,揭开生物秘密的是列文虎克。

3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4 .利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水,发现水中会有鼓藻、草履虫、水蚤、轮虫、钓钟虫等微生物。

5 .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牛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 .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 .细菌的功与过:生产腐殖质;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药品和生物塑料。

细菌的过:有的细菌会致病8 .可以减少致命病菌传播的方法:捂住口鼻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

9 .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有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1 0 .食物通常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11 .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青霉素是由英国的弗莱明首先发现的.12 .食物的腐败变质是霉菌引起的,防止发霉的条件是干燥、低温。

13 .怎样防止食物和其它物品发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14 .说明霉菌的功与过?人们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它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植物的病变。

15 .大多数细胞极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16 .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 胡克最早发现细胞。

17 .伤口化“脓”就是死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1 8 .生命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 .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地球是球形的。

张衡提出了“浑天说” 。

2 .2003 年10 月15~16 日,杨利伟乘做“ 神舟5 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 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3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主要有岛屿、海洋、高原、山地、盆地、峡谷、平原、丘陵等。

4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外核和内核)。

5 .人类钻孔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最深只能达14 千米。

6 .科学家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来打探到地球内部的一些秘密。

7 .地球上最可怕的自然灾害有:火山、地震。

8 .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9 .2008 年5 月12 日14 :28 分在我国汶川发生了8.0 级大地震10 .1976 年7 月28 日我国河北省唐山发生地震,造成24.2 万人死亡。

11 .火山是由于地下熔化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一带喷发出来形成的。

1 2 .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中国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

1 3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 米.14 .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15 .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

16 .人类的一些活动如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等活动也会改变地表。

17 .地表模型上的蓝色代表海洋,棕色黄色代表山地、高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 .物质的变化分为:形态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形态的变化如:蜡烛受热熔化、水的三态(水、冰、水蒸气)变化、玻璃破碎、铁水成钢锭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热发光等现象表现出来,如:树叶颜色变化、蜡烛燃烧、盐酸滴在石头上、面粉变成镘头、馒头发霉、铁生锈。

2 .铁生锈和水、氧气都有直接的关系。

3 .铁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几年都不生锈,只有把铁放入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水里,铁才会生锈,铁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 倍。

4 .防锈的方法有擦去水分、覆盖搪瓷、制成不锈钢、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喷漆、抹油、放干燥剂等5 .白醋是酸性物质;碱水是碱性物质;紫甘蓝水是做酸碱指示剂。

PH 试纸也是酸碱指示剂。

6 .呕吐是因为胃里有酸水;剧烈运动感到肌肉酸痛,是因为胃和肌肉产生了酸性物质;吃未熟透的柿子有涩味、肥皂洗手时会有滑腻的感觉,是因为柿子和肥皂含有碱性物质。

7 .杜鹃花喜欢酸性土壤,竹子喜欢碱性土壤。

8 .肥皂去污的原理是“油水交融” 。

9 .洗衣服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 .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 月海”2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方向运行。

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7.3 天。

3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每公转一圈要1 年,所以四季的形成是因为地球的公转。

地球自转一圈要24 小时即 1 天。

4 .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 ℃,最低可降至-170 ℃,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1 /6 。

5 .在太阳系中,行星围绕恒星运转,卫星围绕行星运转。

6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 .恒星是炽热、巨大的发光气体球,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是太阳。

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叫行星,如地球,围绕地球运行的天体叫做卫星。

8 .人们把星空分为88 个区域,称为星座。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北极星是小熊座的一部分。

9 .银河,民间又称天河,在银河中有2000 多亿颗恒星。

10 .北斗星的斗勺开口方向再延长5 倍距离就是北极星。

11 .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作。

12 .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7.9 千米/ 秒时,它就能挣脱地球引力围绕地球运转。

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设计的。

13 .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是“先驱者10 号”14 .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宇宙空间的航天员是苏联的加加林,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杨利伟;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员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