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刘贤赵—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黄赤交角: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的外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克拉克值:克拉克值是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解理:解理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和解理面的能力岩石: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节理: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断层:断层是地壳受力发生断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发生的显著相对位移的构造。

地震:地震是一种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干洁空气: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空气称为干洁空气大气分层可分为哪五层:①对流层②平流层③中间层④暖层⑤散逸层标准空气: 在通风空调工程中,通常将大气压力为101.325KPa,温度为0℃,相对湿度为50%状态下的空气称之为——标准空气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平均反射率:太阳辐射到云层上被云层平均反射量与太阳总辐射量之比(非标准)散射辐射:是由于空气分子和气溶胶粒子的作用,或由于空气密度的涨落以及不均一,电磁辐射能量以一定规律在各方向重新分布的现象。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云滴:云滴指半径小于100μm的水滴云滴凝结增长:指水汽分子凝结(凝华)在云滴(冰晶)表面上,使云滴(冰晶)增长的过程降水的四个基本类型:①对流雨②地形雨③锋面雨④台风雨降水量:指一定时间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季风: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分系,称为季风局地环流:由局部环境如地形起伏。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

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 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 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 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 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 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1)属于自然地理学(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答: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答: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答: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答: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2)应用层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合自然区划景 观 类 型 研 究1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的主要物质循环答:自然地理环境的的主要物质循环有:地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循环12、简述的概念,为什么说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答:1)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第⼀部分⼀、概念题1、环境——是相对主体⽽⾔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类赖以⽣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外圈(或⼤⽓圈)——在地球引⼒作⽤下⼤量⽓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上⽽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圈、岩⽯圈、⽔圈和⽣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急剧变化的地⽅。

8、⾃然地理要素——⾃然地理环境是⼀个庞⼤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然地理要素。

9、部门⾃然地理学——研究组成⾃然地理环境某⼀要素的⾃然地理学的分⽀学科。

10、综合⾃然地理学——研究⾃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然地理学的分⽀学科。

11、区域⾃然地理学——研究⼀定区域⾃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填空题三、简答题(⼀)简述环境学、⽣态学、地理学中“环境”含义的差别。

答:在环境学、⽣态学、地理学中因研究的主体不同,主要⽭盾不同,各⾃“环境”的含义也各有差别:1、环境学领域的“环境”主要研究⼈体与环境的⽭盾,是以⼈体为主体的污染环境。

2、⽣态环境主要研究⽣物与环境的⽭盾,以动物、植物和微⽣物为主体的“环境”。

3、地理环境主要研究⼈类社会与环境的⽭盾,是以⼈类社会为主体的“环境”。

(⼆)简述地理环境中⾃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化环境的含义。

答:地理环境是由⾃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然环境是由地表各种⾃然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

经济环境是在⾃然环境基础上由⼈类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主要指⾃然条件和⾃然资源经⼈类利⽤、改造后形成的⽣产⼒地域综合体。

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笔记第一章地球1、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2、掌握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A、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一: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很早的时候,人们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也符合宗教的教义。

但是这样的地球中心说和观测的现象存在着矛盾,使得一些现象无法解释。

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把地球排除出宇宙的中心,以太阳取而代之以后,看起来好像杂乱无章的星星世界,显现出惊人的统一性。

受时代的局限,哥白尼的体系也存在缺陷。

比如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等。

揭示太阳系行星运动真实规律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

他经过对前人观测记录的严密分析,提出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1: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轨道椭圆的二个焦点之一。

这是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

2:在同样的时间内,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这是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

3: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

为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

设 T1和T2分别表示两行星的公转周期,a1和a2分别表示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即各自轨道的半长轴),得公式:二:掌握地球运动的意义自转与公转(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之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

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样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节律性。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公式:角速度与纬度正弦的积,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

而运动物体的速度影响偏转力的大小。

物体静止不动,偏转力也就为零。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矿物: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2气温:大气热力状况的数量度量,实质上是龙骑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表现3干洁空气: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4湿度:大气中水份含量的多少,称为湿度,即空气的干湿程度5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实质水汽压之差,用d表示d=E-e 饱和差越大,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小6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保持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用Td 表示,T-Td=0,在不饱和空气中:T-Td大于等于0T-Td差值越大,相对温度越小,反之相对温度越大,气温降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备条件7大气环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8气团:在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9水循环:水不断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返运动过程10水量平衡:任一地区在任一时间段内,其收入量等于支出水量的区域内蓄水变量之和11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性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成为风化作用或风化过程12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侵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13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流不断搬运用化碎屑而致山坡答题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14流水地貌:由流水作用所塑造的多种地貌15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16土壤:地球陆地表面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17土壤形态: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颜色,质地结构,孔隙度等18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生态因子19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的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宜范围20种群:生态学上把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21生物部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多生物种,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物群落22生物适应: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23河床:平水期河水所占据的谷底部分24河慢滩:洪水期被淹没,平水期露水面25海水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26饱和空气: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所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1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和人为的)(2)地球表层(地球圈)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他部分的结构特征2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子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并<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场所3三大岩石相互转化(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情况相同)通过风化,剥蚀而破坏,破坏产物经过搬运,堆积而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受到高温作用又可以熔融转变为岩浆岩,岩浆岩与沉积岩都可以遭受变质作用而转化为变质岩,变质岩又会再转变成沉积岩或熔融变成岩浆岩4不同地质年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质构造和生物发展特征(1)古生代:早古生代志留纪末,发生了世界性的强烈的构造运动——加里东运动,部分海槽褶皱上升形成山脉。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二、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耗散结构)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3、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四、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一级综合);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一级综合。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具三重性。

4、从研究阶段分为三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时间地理学。

第二章一、系统的定义: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

二、系统分类1、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宇宙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1)功能整体性:是系统对外界和内部所表现的效应(包括物质和能量、信息等的传输和转换)。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种情况: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五、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

自然地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基础》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 变质岩2. 气温日较差3. 相对湿度4. 焚风5. 流量二、简答题1. 矿物的概念及其形成的主要方式。

2. 简述主要的锋面天气类型。

3. 简述大气降温的四种过程。

4. 简述全球水量平衡的主要规律。

三、论述题1. 论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什么是气候?论述气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2.一日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3.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即为相对湿度。

4.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形成降水,背风坡迅速升温形成的干热的风。

5.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称为流量。

二、简答题1.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特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主要形成方式:气体凝华;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作用。

2. 冷锋天气;暖锋天气: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准静止锋天气;锢囚锋天气。

3. 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4.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三、论述题1.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对生物界产生影响;(4)对自然界地域分异产生影响;(5)对土地类型分化产生影响。

2.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地球一、名词解释✓恒星日: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太阳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交点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需时27 d 5 h 0 min 35.8 s ,则称交点月。

✓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称为朔望月,时间是29 d 12 h 44 min 3 s 。

✓开普勒定律:单位时间里,行星与其中心天体连线在行星轨道面扫过的面积相等。

✓岁差: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

✓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

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转章动,或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

✓泛对称性:大陆面积愈大,其平均海拔愈高,面积和高度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可达0.9。

这是泛对称现象作为一种普遍规律在海陆分布上的表现。

二、简答1、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分别有哪些特点?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多,叫做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

2、肉眼可看到的彗星大多由哪几部分组成?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绕轴自转这一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两个极点,就几乎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还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然地理学绪论1.名词:⾃然地理学⾃然地理学是⽤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法,去审视与研究⼈类赖以⽣存的地球表层⾃然环境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相互作⽤,从⽽对地表⾃然环境进⾏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2.地理环境分为哪三类?⾃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3.⾃然地理环境包含哪⼏个要素?地貌、⽓候、⽔⽂、⽣物、⼟壤4.⾃然地理学的性质有哪些?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第⼀章地球第⼀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地组⾏星和⽊组⾏星分别包含哪些?其运动的特征是什么?a.地组⾏星:⽔星、⾦星、地球、⽕星。

运动特征:体积⼩,平均密度⼤,⾃转速度慢,卫星数少。

b.⽊组⾏星:⽊星、⼟星、海王星、冥王星。

运动特征:体积⼤,平均密度⼩,⾃转速度快,卫星数多。

2.太阳系中⾏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有哪些?a.所有⾏星的轨道偏⼼率都很⼩,⼏乎都接近圆形;b.各⾏星轨道⾯都近似地位于⼀个平⾯上,对地球轨道⾯即黄道⾯的倾斜也都不⼤;c.所有⾏星都⾃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星和天王星外,其余⾏星⾃转⽅向也⾃西向东;d.除天王星外,其余⾏星的⾚道⾯对轨道⾯的倾斜都⽐较⼩;e.绝⼤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与母星⾚道⾯也较接近;f.绝⼤多数卫星,包括⼟星环在内,公转⽅向均与母星公转⽅向相同。

3.⽉⾷的发⽣要经历哪⼏个过程?初亏、⾷既、⾷甚、⽣光、复圆第⼆节地球的形状和⼤⼩1.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a.因为球形,使得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量状况有关的⾃然现象(如⽓候、植被、⼟壤等)呈地带性分布。

2.地球⼤⼩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巨⼤质量,保证了有⼀定质量和厚度的⼤⽓圈。

从⽽有了海洋和河湖,风⾬等天⽓现象,有了⽣物。

紫外线辐射不强。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 地球⾃转和公转的特征参数。

2.地球⾃转对⾃然地理环境有哪些重要影响?a.昼夜更替b.北半球⽔平运动物体向右偏移,南半球向左偏移c.同⼀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时d地球⾃转使潮汐变为⽅向相反的潮汐波,并对地球⾃转起阻碍作⽤。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1、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差异及其所表现的空间规律的科学.2、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综合性: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岩石、大气、水、生物、阳光。

区域性: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又有区域性的特点。

(大尺度区域、中尺度区域、小尺度区域)第二章 岩石圈3、岩石分类及特征(1)岩浆岩(火成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到上覆岩层中冷凝而成的岩石。

按岩石冷却地点距地表的深度可分为两类:深成岩:冷却缓慢,矿物可以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粗大、结构致密;浅成岩:冷却较快,矿物不能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细小。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急速冷却形成的岩石。

流纹构造和绳状构造:岩浆在流动过程中急剧冷却形成;气孔构造:岩浆中含有的水汽挥发留下气泡;杏仁构造:气孔中填充次生矿物而形成。

(2)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种岩石类型。

它是由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碎屑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经过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岩石。

层理: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

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粒序层理(逆变层理)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变质岩:地壳中原来的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重新组合,甚至包括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变地球信息科学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军事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质作用。

特征:斑点构造;片理构造(板状、片状、片麻状)4、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P22)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教学重点一、重要的概念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包括只受到人类轻微影响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

3、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天然环境是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如森林、草原、荒山、沙漠、湿地等环境系统。

人为环境是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如城市环境、农田环境系统。

4、天气与气候(P.140):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

天气与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征天气的气象要素虽然与气候是相同的,但是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瞬时或短时间内大气的状态。

5、蒸发量与降雨量: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中的量,通常用蒸发掉的水层厚度表示,以毫米为单位,蒸发量实际上是在蒸发皿中测得的数据,只说明这一地区的蒸发能力,而不是实际蒸发量。

降雨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6、干热风:当流经山地的湿润气流受到山地阻挡时,被迫沿坡绝热爬升,随着气团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气团饱和水汽压也逐渐降低,当饱和水汽压降至水汽压之下时水汽发生凝结逐渐形成降水,空气继续沿坡上升,降水也不断发生。

当气团越过山顶时,其中的水汽含量大为减少,空气沿坡下沉增温,过山后的空气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空气的温度要高得多,湿度也小得多,形成了沿着背风坡向下吹的既热且干的风,称为干热风,也称为焚风。

7、土壤和土壤肥力(P.237):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空隙结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时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学科。

它涵盖了地球的形成、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文循环、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这门学科时,我们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概念。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自然地理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一、地球的形成和结构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6亿年前。

在这个过程中,原始的太阳系中的尘埃和气体逐渐聚集形成了地球。

地球的结构主要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层次。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固态的岩石构成。

地壳是地球的外部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二、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地壳板块的移动和变形。

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它们之间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的发生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威胁。

因此,了解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规律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安全至关重要。

三、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的变化趋势,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方面的变化。

全球变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进而引起地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全球变暖对于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探索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对于保护地球和人类的未来至关重要。

四、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管理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蒸发、降水、融化、蒸发等多个环节。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文循环是维持水资源供应的重要过程。

合理管理和利用水资源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温室效应: 大气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因而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作“花房效应”或者“温室效应”。

2. 露点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Td,简称露点。

11. 构造土:又称几何形土,是冻土地面松散物质冻裂和冻融分选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沉积构造和各种微地貌。

20. 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经风化作用而依然残留在原地覆盖与母岩表面的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就叫做风化壳。

21. 雅丹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30. 生物群落:是指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的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群落是生物经过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间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比种群更复杂更高一级的生命组建层次。

33. 种群:在物种分布区里形成的大小不等的个体群,生态学家把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

填空3、大气降温过程有下面四种:绝对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壹4、根具不同的成因,雾可以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五种。

5、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气旋雨),台风雨四种。

6、降水的空间分布受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等多种因素制约。

7、却球可划分为四个降水带赤道多云带,南北纬15°~30°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

8、空气的水平运动是由所受的力决定的。

作用于空气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还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

9、气团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冷气团,暖气团。

10、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风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自然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1、自然地理系统的特征:一种复合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唯一场所,各种自然现象与过程形成演化与发生发展的一个空间。

两种能源:内能与外能。

三相物质:气态、液态和固态。

四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与生物圈。

五大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与土壤。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

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3、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4、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A.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是地球公转周期在天球上的反映。

B.四季的变化:(1)太阳回归运动与四季形成。

(2)太阳高度角变化(3) 极昼与极夜、昼夜长短变化(4)黄道与二十四节气C.五带的划分:(1) 太阳回归运动是地球五带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2)五带分为热带、南寒带、北寒带、南温带、北温带。

5、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A.天球的周日运动:天球周日运动的转轴是地轴的无限延长。

天球周日运动的方向是地球自转方向的反映。

天球周日运动的周期是地球自转周期的反映。

B.昼夜交替: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使得昼夜半球和晨昏线也不断自东向西移动,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的交替。

C.地球坐标的确定:以地球处转特性为依据。

在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最大的各点连成的大圈就是赤道。

而线速度为零的两点则是地球的南北极点。

在地球内部线速度为零的各点连成直线就是地轴。

两极和赤道构成了地理坐标的基本点和基本圈,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确定地表的经纬线,从而建立地理坐标系。

D.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上作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其运动的最初方向发生偏离。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6、时区的计算:设:A地的区时为TA,时区序数为NA;B地的区时为TB,时区序数为NB,则有TA-TB=NA-NB时。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加强版)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加强版)

⾃然地理学复习资料(加强版)u ⾃然地理学复习资料1、地壳——地球硬表⾯以下⾄莫霍⾯的部分,平均深33 km ,分布厚薄不均。

2、⼤陆、海洋地壳:⼤陆地壳厚度⼤(平均厚度35KM),双层结构(花岗岩+⽞武岩)硅铝层;海洋地壳厚度⼩(平均厚5KM),多为单层结构(⽞武岩)硅镁层。

3、矿物、岩⽯的概念: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地质作⽤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天然化合物。

是构成岩⽯的基本单元。

岩⽯——是在地质作⽤下,由⼀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成的地质体。

4、解理、节理、断层的区别:解理——在外⼒作⽤下形成的。

矿物受外⼒作⽤沿⼀定⽅向破裂并产⽣解理⾯的性质叫解理。

⽆明显位移节理——在地质作⽤下形成的,没有明显的位移。

岩块沿断裂⾯没有发⽣明显位移地断裂构造断层——在地质作⽤下形成的,有明显位移。

岩块沿断裂⾯发⽣明显位移地断裂构造5、断层崖: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断层的上升盘常形成陡崖断层三⾓⾯:断层崖受与崖⾯垂直⽅向⽔流的侵蚀切割,形成沿断层⾛向分布的三⾓陡崖(在河流横切断层崖中期,下切加强,崖⾯变为三⾓⾯)6、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平:是指层⾯⽔平或基本⽔平(倾⾓< 5°)的岩层倾斜:指经构造运动后,层⾯与⽔平⾯形成⼀定夹⾓( 5°~ 85°)的岩层。

褶皱:指岩层在侧向压应⼒作⽤下发⽣弯曲的现象,但仍基本保持其连续完整性。

断裂:岩⽯所受应⼒超过其⾃⾝强度的极限⽽发⽣破裂,导致岩层丧失其连续性的现象,称为断裂7、地震波、震级与烈度:地震波特性:(1)纵波(P):传播速度快,周期短,振幅⼩。

(2)横波(S):传播速度较慢,周期较长,振幅较⼤。

(3)⾯波(L):传播速度最慢。

浅源地震的⾯波周期长,振幅⼤;深源地震⾯波⼩。

发⽣地震的时候,总是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晃。

震级与烈度:每次地震只有⼀个震级,但是不同的地区可以有不同的烈度8、坡⾯径流、沟⾕⽔流地貌:坡⾯径流:影响因素——⽓候条件、地表物质、地形条件。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2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2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2Ⅰ名词解释1.不连续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一般随深度增加,但又不是匀速增加,在某些深度处发生突然变化。

地震波在此突然加速或减速(纵波减速时,横波甚至会消失)。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2.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它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3.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

4.光年: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一年传播的距离(94605×10的8次方km),是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

5.太阳系:质量很大的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绕着它运动。

这个天体系统就是太阳系。

6.大地水准面:是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

7.地壳:是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厚度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8.地幔: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 ~2900km的圈层称为地幔。

9.地核:2900km以下至地心为地核。

10.岩石:是造岩矿物按照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1.岩浆岩: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12.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13.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14.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15.大气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导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的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16.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17.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是指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地信,测绘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系统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和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全球性(EP,DSDP,WCP,IGBP
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法(最基本,最主要的)※
(2)仪器观测法;
(3)历史比较法(将古论今法);
(4)GIS与遥感方法;
(5)室内实验法;
(6)资料收集分析法:文字,影像,图片,数据。

(7)地理学数学法
4.八大行星运动特点(公转)
(1)近圆性
(2)共面性
(3)同向性
(4)遵距性
5.地球的自转,公转对地理的影响
自转:(1)昼夜交替现象;
(2)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公转:(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四季更替(春,夏,秋,冬)
(5)五带的划分(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6.(太阳,地球,月亮)行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恒星年,恒星月,回归年
7.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划分:(1)地壳(2)地幔(3)地核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
8.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分界:莫霍界面
地核与地幔之间的分界:古登(德)堡界面
9.岩石圈的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10.岩浆作用:
当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或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途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1.三大岩石的特征: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1)构造特征;
(2)冷凝特征
2.变质岩主要特征:(1)具有片理特征
(2)有片麻构造
(3)有呈极状构造
3.沉积岩的主要特征:(1)层理构造显著,富含次生矿质,有
(2)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
12.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的结构与区别
①侵入岩:(1)矿物结晶程度高
(2)晶粒有粗有细的斑岩
(3)早期结晶的矿物被后期结晶的矿物包裹
②喷出岩:(1)岩流,岩被,斑状成稳晶质构造结构
(2)气孔,杏仁,流纹构造
区分:化学,矿物成分。

产状,结构构造的差别
喷出岩多为气孔,杏仁,流纹状构造;侵入岩为块状构造,斑晶大小相对不定。

13.风化的基本概念
①物理风化:指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显著的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

②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③生物风化:指受生物成长及生活影响而产生的风化作用
14.作用于大气的力有哪几个?
①气压梯度力
②惯性离心力
③摩擦力
④地转偏向力
1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几个方面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云层尘埃28%)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6%)
16.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气压梯度力直接影响空气运动方向和速度,是形成气流的直接原因;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7.地转偏向力的变化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为零,随经纬度增加,极地最大。

18.大气中水汽含量:变化范围0~4%
19.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0.有效辐射:地面的长波辐射与大气向下的长波拟辐射之差。

21.大气常数:
22.太阳常数:以日地平均距离,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平面,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每分钟移
动的太阳辐射能量。

23.锋面天气系统(冷、暖、准静止风)形成的天气特点
特点:(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2)暖锋:暖—>冷
(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天气特点:冷锋:①移动速度快
②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锋:①移动速度慢
②覆盖区域范围大
③暖气团沿锋面变化形成连续降水
准静止风:连续阴雨天气
24.冷暖气团变化依据:温度
25.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原因位置,特点
(1)东亚季风:①原因:海陆势力差异
②位置:东亚(中国东部,日本,朝鲜,俄罗斯)
③特点: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干湿季明显,最高温在雨季前,夏季风强
于冬季风。

26.海岸地貌包括哪2个
①海岸侵蚀地貌
②海岸堆积地貌
27.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系统
(1)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土壤地理系统:值土壤类型的空间地域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分带,分区分类及区系特征性的关系。

28.富铝化过程
主要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土壤中发生的硅和盐基遭遇淋矢粘粒和次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沉积的过程。

29.降水形类型(按起因分)分布规律
类型:地型雨,对流雨,锋面雨,台风雨
分布规律:赤道多雨带纬度20°~30°雨带中纬度多雨带,高纬度少雨带。

30.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辐射之差。

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31.断层的识别标志
①地貌标志
②构造标志
③地层标志
④岩浆活动与矿化作用
⑤岩相与厚度的标志
32.地球的外动力作用,内动力作用类型,对地貌影响
(1)类型:①内动力地区作用类型:地壳运动、地震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②外动力作用类型: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团结成岩作用
(2)影响:内力作用让地表变为崎岖不平。

外力作用让地表向平面发展
(3)特点:内力作用大、猛、时短;外力作用比较温柔,漫长
(4)来源:内力作用是由地球内部发出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地球内部的能量;外力作用包括生物,日照,水流作用,人力作用。

(但是星际作用不属于外力作用)
33.海侵,海退的规律和意义及特点
①海侵:互映海平面下降过程,陆地面积缩小。

②海退:互映海平面上升过程,陆地面积扩大。

③海侵、海退紧密相连,海退有周期性和旋回性,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可区别级别和规模。

34.三大岩石及其特征(与11相同,但内容更丰富)
(1)岩浆岩(火成岩):①以粒状结晶,斑状结构及其特征。

②具有流放、气孔、杏仁、块状构造。

③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

(2)沉积岩:①以碎屑、泥质及生物碎屑、化学结构为其特征;
②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等印模。

③层理构造显著,有些含生物化石。

④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

35.崩塌: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沟谷)的地质现
象。

背斜: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心部分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

向斜:向下凹陷的外力作用可形成山
核心……新岩层
两翼……老岩层
36.土壤、成土的基本特点,五大基本因素,形成作用
(1)特点:相同主要性、相互不可替代性、生物起主导作用。

土壤是一定时期内,一定气候、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2)因素:气候、母质、生物、时间、人为。

37.溯源侵蚀
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受冲刷的都会随着物质的向上移动使谷地延长
复习愉快!
——来自XJ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