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要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审计
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唐旭东摘要:随着事业单位改革改革不断的深化,事业单位和市场不断的接轨,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需要加强。
内部控制系统是保障机制合规、良好运行的关键,这就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控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检验,是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解决建议一、引言内控控制系统是市场中企业必须建立的一套风险防范机制,该机制能够有效的减少企业的内部风险,如操作风险、运营风险等。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如观察、检查、实质性测试等,对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对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地方给予及时的纠正。
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特殊性,对于内部控制的建立、运行等没有足够重视,造成内部控制薄弱,因而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的审计,健全内部控制系统。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系统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一)内部控制系统审计不被重视在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中,领导忽视对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对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更谈不上重视了。
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是施行国家的政策方针,目的并不是盈利,因此,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也是不健全的,对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自然也就不重视。
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表现尤甚。
内部控制系统不被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的时间晚,行政事业单位员工对内部控制不熟悉,自然也就谈不上重视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的工作了。
由于以上的原因,导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二)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不健全由于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不被重视,功能被忽视,很多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都在直接借鉴企业审计制度,或者直接搬过来,如目前我国施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就依照这一指引进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但这是针对市场中企业设立的,很多的部分都和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差异。
行政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行政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是对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和评估,为保障税收和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以及管理和利用现有资源的高效性,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案和建议。
行政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标准、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结果及其处理等方面。
一、审计标准审计标准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准则,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正、客观、独立的原则审计工作应该保证审计工作人员公正、客观、独立的原则,不因其他因素制约其判断和发表意见。
2.保密原则审计工作需要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得泄露单位的机密资料。
3.审慎原则审计工作需要审慎原则,避免因疏忽或不实之处而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4.全面性审计报告要面面俱到,尽可能地表达所有重要的审计发现和建议。
5.时间性审计工作应遵循及时性原则,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审计目标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评估审计对象的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确定是否能够保障规范运转、未能纠正的异常事件的适当处理、以及有效的内部控制。
审计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些具体的指标,包括以下方面:1.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审计工作需要评估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合理性,包括编制的制度和规章是否规范合理,执行是否有效等方面。
2.税收和财务资金的管理效果审计工作需要评估企业税收和财务资金的管理,包括资金使用是否合理、资金流动是否透明、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和准确等方面。
3.资源利用效率审计工作需要评估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使用了多少资源、是否有节省、有效的生产和使用资源等方面。
三、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遵循的一系列方法和程序,主要包括:1.确定审计目标和工作范围。
2.收集审计所需的资料和相关信息。
3.进行分析和比较。
4.进行检查和核实。
5.分析并撰写审计报告。
四、审计结果及其处理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结果和发现,向单位领导提出审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建议改进的方向和措施等。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及要点
一、审计方法1、内部控制审计方法(1)收集、审阅现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等制度,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执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监控点,评价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或管理漏洞。
(2)收集、审阅对所属部门管理的内控制度。
主要包括对所属部门管理的项目、程序、考核标准,查阅相关考核记录及监管措施办法,重点关注所属单位是否发生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重大责任事故。
评价被审计单位对所属部门管理和监督的情况,是否真正起到监管职责。
(3)收集、审阅重点业务流程。
通过抽查重点业务事项,重点审计单位预算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遵守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向所属部门输送利益、营私舞弊、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
2、内部控制审计测试符合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
其目的是测试执行情况符合制度要求的程度。
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
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法等。
二、审计要点1、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是否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是否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是否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是否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及要点
一、审计方法1、内部控制审计方法(1)收集、审阅现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等制度,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执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监控点,评价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或管理漏洞。
(2)收集、审阅对所属部门管理的内控制度。
主要包括对所属部门管理的项目、程序、考核标准,查阅相关考核记录及监管措施办法,重点关注所属单位是否发生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重大责任事故。
评价被审计单位对所属部门管理和监督的情况,是否真正起到监管职责。
(3)收集、审阅重点业务流程。
通过抽查重点业务事项,重点审计单位预算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遵守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向所属部门输送利益、营私舞弊、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
2、内部控制审计测试符合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
其目的是测试执行情况符合制度要求的程度。
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
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法等。
二、审计要点1、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是否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是否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否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是否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一、概述行政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管理的组织,其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或者相关国家基金。
为了有效监督资金使用和确保组织健康运行,内部审计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部审计的目的1. 监督资金使用。
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来自于税收和财政拨款,审计可以帮助单位确保这些资金使用合法有效。
2. 评估风险管理。
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发现组织运作中的潜在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降低组织面临的风险。
3. 提高运营效率。
审计可以发现组织运作中的低效问题,提供优化建议,提高单位的运营效率和质量。
三、内部审计的程序1. 制定审计计划。
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和风险特点,确定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并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
2. 实施审计。
根据审计计划,开展审计工作,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发现问题。
3. 提出建议。
审计结果出来后,要及时向单位领导提出审计报告和改进建议,帮助单位及时解决问题。
4. 内部整改。
单位要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措施,改善工作,确保问题不再发生。
四、内部审计的要求1. 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要保持独立性,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和控制,确保审计结果客观真实。
2. 保密性。
审计人员要严格保守审计信息,对审计情况保密,防止信息泄露。
3. 专业性。
审计人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审计对象有深入了解,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五、内部审计的意义1. 促进组织健康发展。
内部审计可以为组织提供及时的风险警示和问题解决方案,帮助组织避免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保障组织健康发展。
2. 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内部审计可以发现管理漏洞和问题,为组织提供改进建议,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3. 构建有效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的独立监督机构,可以有效地对组织进行监督,推动组织运作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
六、结语内部审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组织经济效益、规范运作、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有效监督资金使用、评估风险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
浅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及对策
浅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及对策
审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在事业单位中,这一工作更加必要。
事业单位在
运营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财务合规,还需要保证其它方面的合规性,包括行政管理、实
物管理等方面。
因此,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也不仅仅是财务合规,还包括其它方
面的合规性。
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重点:
1.财务管理
在财务管理方面,主要是要关注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确保账目清晰、合理,并防止
违规行为的出现。
还需要关注资产管理,确保资产的使用和处置符合规定,并防止财务失
控和资产流失。
2.行政管理
在行政管理方面,需要关注人事管理、用品管理、文书管理等方面。
要确保人事管理
符合规定,用品管理规范,文件记录完整、准确,防止违规行为发生。
对策: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确保人事管理规范、用品管理合理、文件记录完整。
加强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
3.实物管理
4.风险管理
在事业单位中,也需要关注风险管理方面。
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
应的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
对策: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
取相应的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
同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
总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财务合规,还包括行政管理、实物管理
等方面。
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事业单位的
合规性和稳健运营。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及要点
一、审计方法1、部控制审计方法(1)收集、审阅现行的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等制度,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部管理制度执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监控点,评价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或管理漏洞。
(2)收集、审阅对所属部门管理的控制度。
主要包括对所属部门管理的项目、程序、考核标准,查阅相关考核记录及监管措施办法,重点关注所属单位是否发生重大违规问题、重大责任事故。
评价被审计单位对所属部门管理和监督的情况,是否真正起到监管职责。
(3)收集、审阅重点业务流程。
通过抽查重点业务事项,重点审计单位预算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遵守部管理制度,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向所属部门输送利益、营私舞弊、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
2、部控制审计测试符合性测试是对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
其目的是测试执行情况符合制度要求的程度。
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
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法等。
二、审计要点1、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包括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是否健全、部授权审批控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是否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是否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是否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是否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内部控制审计是以内部控制为对象,在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抽查会计资料的内容、范围和程序,据以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的一种审计方法。
它是从传统的会计事项为基础的详细审计转化和发展过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审计风险,而且还能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包括行政单位,行政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附属营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直接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其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职能不够明确、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政府权力失控、经济活动部门利益至上、违规违纪、贪污腐败等情况。
只有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内部控制程序化与常态化,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发生,切实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务效果,真正实现从“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内部控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法,有无违反国家、上级有关规定的条款,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协调,执行是否有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相互制约,是否建立健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机制,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的相关制度是否健全等。
内部控制审计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审计重点是对内部控制各个控制环节进行审查,目的在于发现制度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方法一是经费支出是否合规合法,有无将救济、科研、农业、教育、基本建设等专项资金(基金)挪作他用的问题;债权债务和往来款项业务是否真实,有无通过应付款为其他单位办理不正当业务或截留应当上交国家收入、出借单位资金牟取私利等问题;预算外收入是否合法,有无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收入不入账或账外设账等问题;预算外支出是否符合规定范围,有无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乱发钱物和铺张浪费等行为。
二是固定资产是否人账建卡,安全完整;增减变动手续是否齐备,有无管理不善造成流失问题;有无未经批准擅自处置固定资产;或通过降低转让价格获取好处的问题;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是否全部人账、专款专用。
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
单位将经同级财政部门签署意见的《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国有资产处置审批表》和报废固定资产的原始凭证复印件、鉴定资料、有关证明传递到中心,中心据以记帐。
若发生清理费用,行政单位直接列支,事业单位减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发生残值变价收入,单位应及时上交财政专户,返还时,行政单位增加“其他收入”,事业单位增加“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未使用“修购基金”科目的,则相应调整“修理费”或“其他收入”。
三是单位的对外投资活动是否严格遵循财务制度规定的对外投资的基本要求,有无对所创办实体占用单位的房屋、设备等有形资产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不进行有效评估计价、不收取占用费、无偿使用、所有权变相转移等造成国有资产在创办经济实体中流失的问题。
四是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在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部门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是否建立了现金出纳制度、报销制度、借款制度、一支笔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有无因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或领导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以及其他经济事故问题。
通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资产和财务状况的认定.合理划分离任与继任领导的责任界限。
查清即将离任领导到任与上届领导交接时的资产和财务状况,以及即将离任领导与下届领导交接时或此项审计时的资产和财务状况,从而做出鉴定,分清前后两届领导经济责任,这是前后两届领导极为关注的一项内容。
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关键要点与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关键要点与方法为了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了企业重要的一环。
内部控制审计通过评估和监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运行情况,有助于识别和解决风险和问题。
本文将介绍内部控制审计的关键要点与方法。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关键要点1. 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促进经营活动的合规性、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以及防止欺诈等。
审计人员需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并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审核。
2. 控制活动的评估:审计人员需要评估企业所建立的控制活动,确保其能有效地识别和防止潜在风险。
评估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文件审查、面试员工、观察操作过程等多种方式进行。
3. 内部控制的弱点与风险:审计人员需要识别并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弱点和潜在的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包括人为错误、技术漏洞、制度缺陷等。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审计人员可以提供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减少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4. 内部控制的监控和验收:审计人员需要评估企业的监控和验收机制,确保内部控制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行。
这可以包括对内部审计程序的评估、对内部控制程序的跟踪检查等。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1. 文件审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企业的文档和记录,了解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
文件审查可以包括资金流程图、内部控制政策文件、合同和协议等。
2. 面试与访谈:审计人员可以与企业内部的关键人员进行面试和访谈,了解内部控制的实际操作情况。
通过与员工的交流,审计人员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洞察。
3. 观察操作过程:审计人员可以亲自观察企业的操作过程,了解实际的控制措施是否得以执行。
观察操作过程有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4. 抽样和测试: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抽样和测试的方法,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抽样和测试可以基于统计学原理,通过对样本的检查来对整个控制体系进行评估。
5. 数据分析: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发现潜在的异常和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是指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防范和减少内部风险,保障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其要点包括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权限、程序、方法等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的目标包括:1. 提供独立并客观的审计意见,促使行政事业单位依法行使职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发现和纠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防范和减少内部风险。
3.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财务的健康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职责主要包括:1. 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2. 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权益等财务状况。
3. 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发现风险点和弱点,提出改进意见。
4. 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提供科学决策的支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权限主要包括:1.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项活动的经济、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审计。
2.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包括账务处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
3.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1. 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和时间。
2. 收集、整理和分析审计对象的相关信息和数据。
3. 进行实地调查和核查,确认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
4. 适用审计方法和技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
5. 准备和提交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方法包括财务审计、业务审计、绩效审计、风险审计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摘要:内部审计是规范单位经济行为,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虽然行政事业单位不属于盈利单位,但也应当加强其自身的内部限制,并把提高内限制度管理水平,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够防治舞弊、腐败的行为发生,才能够履行国家职能。
本文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简洁的探讨改进的对策,以达到使内部审计发挥较好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措施内部审计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为了保证信息质量真实牢靠,爱护财务管理资产平安,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促进法律、法规能够得到有效遵循而由单位领导层及员工共同监督实施的一个权责清楚、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是否得当干脆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
但是,目前我国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信息管理时代,督促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对于有效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平安是特别必要的。
一、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审计的意义(一)实现依法理财。
行政事业单位也须要加强自身的内部限制,要知道行政事业单位的大部分资金都是国家政府的拨款,而这些资金用在哪里、用了多少,必需给与明朗化。
通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限制,能够真正的实现依法理财,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使行政事业单位的每一笔资金都能够用到精确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够使这些资金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供应科学决策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审计,为单位领导科学决策供应依据。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发觉执行工作职责中存在的风险,并对此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完善的措施,它具有刚好性、针对性、可行性的优势,刚好调整决策,削减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爱护财政资产。
为了有效地爱护财政资产,就更应当加强自身的内部限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计划含要点
一、审计方法1、内部控制审计方法(1)采集、批阅现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含估算管理、财务管理、财产管理、业务管理等制度,剖析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执行的重点环节和重点监控点,评论内部管理制度成立健全状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与现行法律法例、政策规定能否相一致,可否知足部门职责要乞降管理需要,能否存在制度性缺点或管理破绽。
(2)采集、批阅对所属部门管理的内控制度。
主要包含对所属部门管理的项目、程序、查核标准,查阅有关查核记录及看管举措方法,重点关注所属单位能否发生重要违纪违规问题、重要责任事故。
评论被审计单位对所属部门管理和督查的状况,能否真切起到看管职责。
(3)采集、批阅重点业务流程。
经过抽查重点业务事项,重点审计单位估算和其余财政财务进出状况,检查和评论被审计单位能否严格恪守内部管理制度,能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向所属部门输送利益、徇私作弊、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
2、内部控制审计测试切合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依照状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
其目的是测试执行状况切合制度要求的程度。
它所采纳的方法主要有:审阅凭证、追踪重做、以及实地察看等;本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样数据进行审查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考证、评估信息自己的合法性、真切性。
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剖析法、调理法、判定法等。
二、审计重点1、内部管理制度的完美状况。
包含内部管理制度能否健全,执行能否有效。
不相容岗位互相分别制度能否健全、内部受权审批控制制度,重要事项集体决议和会签制度,能否依据本单位本质状况,依照权责平等的原则,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立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推行一致管理。
能否增强对经济活动的估算拘束,使估算管理贯串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能否成立财产平时管理制度和按期清点体制,采纳财产记录、实物保留、按期清点、账实查平等举措,保证财产安全完好。
能否成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增强会计机建立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增强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增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办理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内部控制审计是以内部控制为对象,在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抽查会计资料的内容、范围和程序,据以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的一种审计方法。
它是从传统的会计事项为基础的详细审计转化和发展过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审计风险,而且还能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包括行政单位,行政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附属营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直接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其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职能不够明确、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政府权力失控、经济活动部门利益至上、违规违纪、贪污腐败等情况。
只有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内部控制程序化与常态化,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发生,切实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务效果,真正实现从“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内部控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法,有无违反国家、上级有关规定的条款,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协调,执行是否有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相互制约,是否建立健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机制,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的相关制度是否健全等。
内部控制审计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审计重点是对内部控制各个控制环节进行审查,目的在于发现制度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协调,执行是否有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相互制约,是否建立健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机制,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的相关制度是否健全等。
内部控制审计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审计重点是对内部控制各个控制环节进行审查,目的在于发现制度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1、责任控制制度。
责任控制制度是以确定经济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及其人员的经济责任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
它由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的责任制两方面组成。
这种制度主要是检查各种岗位责任制赋予各职能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责任是否达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目的。
通过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相对比,检查和评价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与管理漏洞等问题。
2、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可靠性及保护财产而形成的一种制度。
它主要检查会计事项的处理或不相容职务是否遵循必须经过两个以上人员或部门的原则,以防止差错、舞弊的发生。
重点关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和财务报销制度,包括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分离、制约和监督,货币资金收支控制,现金日记账登记与核对,银行账户管理、资金管理关键岗位的稽核等方面有无制度规定;财务报销管理中支出审批权限和报销审核、不相容职务分离等方面有无控制制度等。
3、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控制制度是指经济组织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和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主要是各种凭证的记录、传递,资金的使用,债权债务反映,会计报表编制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程序。
主要是通过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相符关系,检查会计数据的可靠性;通过账实核对检查账实是否相符,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以保证会计业务处理的合法性;通过定期编制计算平衡表检查所有数据的正确性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手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手册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等事项,以期为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全面的指导。
内部审计是指单位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对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制度等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保障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审计计划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指导。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单位实际情况、风险评估结果、政策法规要求等因素,确定审计重点和时间安排。
同时,还应建立审计计划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审计程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审计准备:确定审计对象、制定审计方案、组建审计小组等。
审计实施:收集审计证据、记录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现场调查等。
审计报告:撰写审计报告、提出审计建议、报送领导审批等。
审计整改: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跟踪整改情况等。
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成果,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审计情况。
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审计档案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资料,应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整理和保存。
审计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指导,包括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和审计档案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单位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保障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也希望各单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通过对内部审计制度的理论基础、工作内容、方法及政策建议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行政事业单位涉及到公共利益和大众权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由于其组织结构复杂、管理责任分散、运作流程复杂等特点,可能导致其内部违规操作、资源浪费、风险溢出等问题。
因此,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成为必要的举措。
本文将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要点和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要点1. 内部控制目标的确定首先要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什么。
内部控制目标的核心是防范和发现内部失控的行为。
需要明确内控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范围。
例如,是否应用于财务管理、授权、风险管理等方面。
2. 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的审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加以评估,发现潜在的风险以及控制危险。
通过电脑辅助审计技术和专业知识,对风险进行量化和分析,识别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风险进行逐个列举,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全局性。
3. 控制测试的开展控制测试是审计过程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内控关键要素的测试,确定控制情况。
测试应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进行细致的检查、验证工作,确保内控条例的完善性,前后协调的性和正确性。
4. 建议和整改内部控制审计不仅仅是检测问题,更是提出建议和整改,计划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风险,避免风险,从根本上保证了单位内部团队纪律性、制度性和安全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方法1. 电脑辅助审计电脑辅助审计是一种计算机技术与审计学科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利用计算机的高效处理能力,对周围数据和内部控制条例进行分析、测试和检查。
2. 调查问卷和调查收集调查问卷和调查收集是通过工具和技术,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针对性的问题和信息采集方式,提供术后处理模型的配合。
通过细致地安排和检验,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实施性。
3. 样本法的使用内部控制的审计过程可以采用样本法,对内部控制条例及符合要求的审核员进行随机抽样,对其过往意识和反应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检验,以这种方式确定控制的有效性和强度,从而得出整体的控制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1、前言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运作和资源有效利用,内部审计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定义、目的、重要性以及审计程序和方法。
2、定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业务运作进行全面、系统和独立的审查和评估,以确保其合规性和效率。
内部审计主要由组织内部的专业审计人员进行,旨在提供有关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和业务过程改进的建议。
3、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目的:3.1 评估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评估和管理各种潜在风险。
通过审查组织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流程,内部审计可以帮助确定存在的风险,并提供改进措施。
3.2 评估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可以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措施,包括财务、管理和运营控制。
通过审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内部审计可以提供改进措施,以防止和检测潜在的错误和不法行为。
3.3 评估业务过程:内部审计可以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过程,包括流程的效率、准确性和合规性。
通过审查业务过程,内部审计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措施,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效率和效果。
3.4 提供建议和改进措施:内部审计可以提供建议和改进措施,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改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业务流程。
这些建议和改进措施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实现其目标,并提高整体绩效。
4、重要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识别、评估和管理各种风险。
通过对风险管理措施和流程的审查,内部审计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减少潜在风险对组织的影响。
4.2 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可以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措施,包括财务、管理和运营控制。
通过审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内部审计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确保组织的财务状况和资产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审计方法1、内部控制方法(1)收集、审阅现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等制度,分析掌握被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执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监控点,评价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或管理漏洞。
(2)收集、审阅对所属部门管理的内控制度。
主要包括对所属部门管理的项目、程序、考核标准,查阅相关考核记录及监管措施办法,重点关注所属单位是否发生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重大责任事故。
评价被单位对所属部门管理和监督的情况,是否真正起到监管职责。
(3)收集、审阅重点业务流程。
通过抽查重点业务事项,重点审计单位预算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遵守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存在被单位向所属部门输送利益、营私舞弊、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
2、内部控制测试符合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
其目的是测试执行情况符合制度要求的程度。
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
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法等。
二、审计要点1、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是否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是否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是否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是否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报告处理程序。
是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是否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2、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
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特别是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是否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的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是否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会计人员。
是否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预算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是否充分沟通协调,是否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相结合,预算编制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情况;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4、收支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是否实现收入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支出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有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5、政府采购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是否按照预算、计划和政府采购规定组织实施政府采购业务,是否按照政府采购规定执行验收程序,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相关档案。
6、资产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及时处理账实不符的情况,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7、建设项目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是否按概算投资,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是否有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8、合同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三、内部控制关键点主要查看单位预决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关键环节。
1.预决算业务关键控制点。
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决算内部管理制度。
(1)预算管理。
是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
预算编制是否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是否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
是否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
是否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以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决算管理。
决算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是否实施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是否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2.收入业务关键控制点。
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
(1)收入核算管理。
各项收入是否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有无设立账外账情况。
业务部门是否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
财会部门是否定期检查收入金额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是否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有政府非入收缴职能的单位是否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有无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者私分的情况。
(2)票据管理。
是否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
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是否履行规定手续。
是否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
票据是否按照顺序号使用,有无拆本使用情况,是否做好废旧票据管理。
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是否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票据,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的情况。
3.支出业务关键控制点。
主要包括单位是否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
是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
是否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
(1)审批审核管理。
是否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是否在授权范围内审批,有无越权审批情况。
是否全面审核各类单据,包括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支出凭证是否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是否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
(2)支付管理。
是否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
签发的支付凭证是否进行登记。
使用公务卡结算的,是否按照公务卡使用和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是否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财会部门是否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是否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3)债务管理。
举借债务的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有无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全过程的情况。
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是否对其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是否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
是否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进行债务清理。
4.政府采购业务关键控制点。
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政府采购活动、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是否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
(1)预算和计划管理。
是否建立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是否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
(2)采购活动管理。
是否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是否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
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是否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3)项目验收管理。
是否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政府采购文件,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是否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
(4)记录和统计管理。
是否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
是否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
是否加强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的安全保密管理。
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是否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
是否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5.资产管理关键控制点。
主要包括是否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是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
(1)货币资金管理。
是否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有无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有无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的情况。
出纳是否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有无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是否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是否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是否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
是否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是否及时查明原因,按照相关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