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及要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浅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浅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评价和鉴定,以评估其内部控制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内部控制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
通以及监督评价等五个方面。
内部控制环境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包括制度建设、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等方面。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和文件、了解组织结构和人员
配置情况等,评估内部控制环境的健康程度和有效性。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审计人员通过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情况、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分析单位内部存在的风险,如财务风险、管理风险、信息安全
风险等,以确定内部控制的重点和控制措施。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环节,包括信息处理、业务操作、内部监督、风险管
理等各个方面。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行政事业单位的文件和记录、了解操作流程,评估
控制活动的严密性和有效性,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包括信息传递、信息记录和信息处理等。
审计
人员可以通过检查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了解信息传递和记录情况,评估信息与沟通
环节的完善程度和有效性。
监督评价是内部控制的闭环管理,包括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
检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了解内部控制的定期评估和改进情况,评估内
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的有效性。
内控审计的方法及要点
内控审计的方法及要点内控审计是指对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和检查的过程。
内控审计是组织确保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对于发现和预防风险、防止欺诈行为、保护组织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内控审计的方法及要点。
一、内控审计的方法1. 计划阶段:内控审计的第一步是制定审计计划。
在这个阶段,审计人员需要了解组织的运作方式、业务流程和风险因素,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
审计计划应该包括审计的时间表、审计人员的分工和资源需求等。
2. 风险评估:在进行内控审计之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识别和评估组织的内部和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性,并据此确定审计的重点。
风险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面谈和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
3. 数据收集:在进行内控审计过程中,需要收集和分析组织的相关数据。
数据收集的方式包括查阅文档、询问工作人员和进行现场观察等。
数据收集的目的是了解组织运作的实际情况,以便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4. 风险评估和测试:在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后,审计人员需要对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测试。
风险评估和测试的目的是确定组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测试可以采用抽样测试、模拟测试和重新测试等方法。
5. 编写审计报告:在完成内控审计之后,审计人员需要编写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应该包括对组织内部控制的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的分析和建议等内容。
审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组织管理层提供有关内部控制的信息,并推荐改进措施。
二、内控审计的要点1. 审计目标明确:在进行内控审计之前,需要明确审计的目标。
审计的目标应该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相一致。
明确的审计目标有助于指导审计工作的进行,并使审计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 风险导向:内控审计应该是风险导向的。
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关注组织的风险因素,评估和测试与风险相关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
风险导向的审计可以帮助组织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及要点
一、审计方法1、部控制审计方法(1)收集、审阅现行的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等制度,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部管理制度执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监控点,评价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或管理漏洞。
(2)收集、审阅对所属部门管理的控制度。
主要包括对所属部门管理的项目、程序、考核标准,查阅相关考核记录及监管措施办法,重点关注所属单位是否发生重大违规问题、重大责任事故。
评价被审计单位对所属部门管理和监督的情况,是否真正起到监管职责。
(3)收集、审阅重点业务流程。
通过抽查重点业务事项,重点审计单位预算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遵守部管理制度,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向所属部门输送利益、营私舞弊、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
2、部控制审计测试符合性测试是对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
其目的是测试执行情况符合制度要求的程度。
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
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法等。
二、审计要点1、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包括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是否健全、部授权审批控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是否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是否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是否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是否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1.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已经建立并完善,包括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备性、制度是否合理、制度是否存在重复或冲突等问题。
2.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包括控制活动的目标是否明确、控制措施是否得当、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等问题。
3.信息与沟通的流畅性: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与沟通的流畅性,包括信息及时性、信息准确性、信息共享程度等问题,同时还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沟通的顺畅性,包括信息传递的畅通性、部门间的沟通协作程度等问题。
4.人员的素质和培训: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素质和培训情况,包括人员是否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
5.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等问题。
6.资产管理与使用: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包括资产的登记与分类、资产的保存与保护、资产的使用与处置等问题。
7.经费的管理与使用: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包括经费的预算与执行、经费的使用与监督、经费的报销与核销等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方法1.文献资料审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类文献资料,如规章制度、文件档案、会议纪要等,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2.访谈法:审计人员可以采访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管理者等,了解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和遵守情况,同时可以获得一些实际案例和意见建议。
3.抽样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随机选择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部门或项目进行审计,从而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在不同部门或项目的实施情况。
4.数据分析: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财务数据、绩效数据等,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运行情况。
内控审计的方法及要点
内控审计的方法及要点内控审计是公司或组织内部对其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估和测试的一种方法。
内部控制是指管理层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设计、实施和维护的一系列政策、程序和措施。
内控审计的方法和要点如下:1. 审计目标确定:在进行内控审计之前,需要明确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应该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例如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保护资产安全和防止欺诈等。
2. 内控评价:首先要对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
这包括理解和文档化组织的内控制度,包括内部控制政策、流程和程序。
评价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关键的内控点,即对达到组织目标至关重要的控制要素。
3. 内控测试:根据内控评估的结果,确定需要测试的内部控制点。
测试可以是通过文件审查、观察和沟通等方式进行。
测试应该严格按照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要求进行,以确定控制是否有效地运行。
4. 发现问题和建议改进:在测试过程中,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或不足之处,应该及时记录并提出改进建议。
建议应该具体明确,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还应该考虑改进的成本效益,以便管理层决策。
5. 编制审计报告:内控审计报告应该包括审计的范围、方法、结果和建议等信息。
报告应该以清晰简洁的语言编写,以便管理层和相关利益相关者理解和采取应对措施。
6. 跟踪审计结果:跟踪审计结果是确保内控持续有效的重要环节。
管理层应该及时采取行动来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综上所述,内控审计的方法和要点需要确定审计目标、评价内部控制、测试内部控制、发现问题和建议改进、编制审计报告以及跟踪审计结果。
内控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组织识别和解决内部控制问题,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内控审计是企业管理层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测试和持续监督的过程。
它在企业运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识别和解决内部控制问题,减少风险,并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以下是内控审计的一些相关内容。
一、审计范围和目标的确定进行内控审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审计的范围和目标。
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内容及审计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概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内部控制是组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监督,是优化内部控制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其在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管理活动和审计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相结合的产物。
最初,内部审计关注的是与会计事项相关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对财务活动进行日常监督,帮助组织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也帮助内部和外部审计师在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进行审计抽样,降低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
20世纪50年代前后,内部审计实务界开始关注管理,将审计重点从财务账簿转向业务活动和控制,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相应地,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目标从服务于财务审计扩展到为提高业务活动和控制的效率服务。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内部审计由为管理部门提供帮助扩展到为组织服务,这就要求内部审计站在整个组织的立场上评价和分析问题,对组织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检查评价。
20世纪9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相关规范的提出,极大地改变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外部环境,内部审计要关注与组织目标实现相关的所有风险。
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到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组织层面内部审计组织层面内部审计,通常也称从整体层面的审计,应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对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关键要点与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关键要点与方法为了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了企业重要的一环。
内部控制审计通过评估和监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运行情况,有助于识别和解决风险和问题。
本文将介绍内部控制审计的关键要点与方法。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关键要点1. 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促进经营活动的合规性、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以及防止欺诈等。
审计人员需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并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审核。
2. 控制活动的评估:审计人员需要评估企业所建立的控制活动,确保其能有效地识别和防止潜在风险。
评估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文件审查、面试员工、观察操作过程等多种方式进行。
3. 内部控制的弱点与风险:审计人员需要识别并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弱点和潜在的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包括人为错误、技术漏洞、制度缺陷等。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审计人员可以提供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减少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4. 内部控制的监控和验收:审计人员需要评估企业的监控和验收机制,确保内部控制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行。
这可以包括对内部审计程序的评估、对内部控制程序的跟踪检查等。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1. 文件审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企业的文档和记录,了解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
文件审查可以包括资金流程图、内部控制政策文件、合同和协议等。
2. 面试与访谈:审计人员可以与企业内部的关键人员进行面试和访谈,了解内部控制的实际操作情况。
通过与员工的交流,审计人员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洞察。
3. 观察操作过程:审计人员可以亲自观察企业的操作过程,了解实际的控制措施是否得以执行。
观察操作过程有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4. 抽样和测试: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抽样和测试的方法,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抽样和测试可以基于统计学原理,通过对样本的检查来对整个控制体系进行评估。
5. 数据分析: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发现潜在的异常和风险。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指对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运营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审查和检验的一种管理工作,在帮助事业单位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发现问题和风险、提供改进意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基本程序1.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审计目标是指审计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范围是指审计工作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
应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和需求,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
2.制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指审计工作的时间安排、人员分配、工作程序等。
审计计划应根据审计目标和范围,结合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并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
3.分析与评估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是事业单位管理机构、方法、制度、规则等的总称。
审计人员需要对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保其合理有效。
4.获取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指用于支持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可靠材料。
审计人员通过收集、核实和分析相关资料、记录和数据等,获取审计证据。
5.进行审计测试:审计测试是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和做法进行检验和评估的过程。
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抽样调查、文件检查、实地勘查等方式,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测试。
6.发现问题与风险: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目标和范围,结合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和业务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
7.提供审计意见与建议: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的结果,向事业单位提供审计意见与建议。
审计意见是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的评价和判断,审计建议是对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8.编制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整个审计工作的总结和结论,包括审计目标、范围、方法、结果等内容。
审计报告应准确、客观、清晰地表达审计意见和建议。
9.跟踪审计结果:审计人员应跟踪和监督事业单位是否采取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以验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基本方法1.文件检查法:通过查阅文件、记录和资料等,了解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运营情况,并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内部控制审计是以内部控制为对象,在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抽查会计资料的内容、范围和程序,据以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的一种审计方法。
它是从传统的会计事项为基础的详细审计转化和发展过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审计风险,而且还能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包括行政单位,行政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附属营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直接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其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职能不够明确、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政府权力失控、经济活动部门利益至上、违规违纪、贪污腐败等情况。
只有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内部控制程序化与常态化,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发生,切实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务效果,真正实现从“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内部控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法,有无违反国家、上级有关规定的条款,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协调,执行是否有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相互制约,是否建立健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机制,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的相关制度是否健全等。
内部控制审计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审计重点是对内部控制各个控制环节进行审查,目的在于发现制度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协调,执行是否有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相互制约,是否建立健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机制,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的相关制度是否健全等。
内部控制审计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审计重点是对内部控制各个控制环节进行审查,目的在于发现制度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1、责任控制制度。
责任控制制度是以确定经济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及其人员的经济责任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
它由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的责任制两方面组成。
这种制度主要是检查各种岗位责任制赋予各职能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责任是否达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目的。
通过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相对比,检查和评价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与管理漏洞等问题。
2、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可靠性及保护财产而形成的一种制度。
它主要检查会计事项的处理或不相容职务是否遵循必须经过两个以上人员或部门的原则,以防止差错、舞弊的发生。
重点关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和财务报销制度,包括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分离、制约和监督,货币资金收支控制,现金日记账登记与核对,银行账户管理、资金管理关键岗位的稽核等方面有无制度规定;财务报销管理中支出审批权限和报销审核、不相容职务分离等方面有无控制制度等。
3、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控制制度是指经济组织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和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主要是各种凭证的记录、传递,资金的使用,债权债务反映,会计报表编制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程序。
主要是通过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相符关系,检查会计数据的可靠性;通过账实核对检查账实是否相符,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以保证会计业务处理的合法性;通过定期编制计算平衡表检查所有数据的正确性等。
内控审计的方法及要点
内控审计的方法及要点内控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估和检查过程,旨在确保企业运作的合规性、高效性和安全性。
下面是内控审计的方法及要点:1. 审计计划:制定全面的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目标、范围、时间和资源分配等。
审计计划应考虑风险评估、法规要求和业务特点等因素。
2. 内控评估: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估,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方面。
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和文件审查等方式进行。
3. 流程分析:分析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确定关键风险点和控制活动,并通过流程图、时序图等方式描述流程过程和控制点。
4. 测试控制效果: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如抽样测试、数据分析和模拟测试等,对重要的控制活动进行测试,以确定其有效性和执行情况。
5. 缺陷分析:对测试中发现的内控缺陷进行分析和分类,确定其对企业运营的影响程度和潜在风险。
并提供改进建议,以减少潜在风险和提升内部控制体系的效能。
6. 报告撰写:根据审计发现,撰写审计报告,概述审计目的、范围、审计方法和发现的主要问题等。
报告应明确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并给予优先级和时限。
7. 跟踪与反馈:监督和跟踪内控改进计划的实施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反馈。
追踪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的解决进度,并确认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要点:- 充分了解企业的控制环境和业务特点,根据风险评估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
- 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内控评估和测试,以确保全面且客观的审计结果。
- 重点关注重要的控制活动和风险点,对业务流程和核心系统进行深入分析。
- 着重发现重要的内控缺陷和风险,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改进措施。
- 编写清晰、准确的审计报告,明确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给予优先级和时限。
- 跟踪内控改进计划的实施情况,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和落地。
内控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着眼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帮助企业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通过内控审计,企业可以发现并解决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问题,提升运作效率,保障公司利益和投资者的权益。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行政事业单位涉及到公共利益和大众权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由于其组织结构复杂、管理责任分散、运作流程复杂等特点,可能导致其内部违规操作、资源浪费、风险溢出等问题。
因此,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成为必要的举措。
本文将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要点和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要点1. 内部控制目标的确定首先要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什么。
内部控制目标的核心是防范和发现内部失控的行为。
需要明确内控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范围。
例如,是否应用于财务管理、授权、风险管理等方面。
2. 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的审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加以评估,发现潜在的风险以及控制危险。
通过电脑辅助审计技术和专业知识,对风险进行量化和分析,识别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风险进行逐个列举,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全局性。
3. 控制测试的开展控制测试是审计过程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内控关键要素的测试,确定控制情况。
测试应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进行细致的检查、验证工作,确保内控条例的完善性,前后协调的性和正确性。
4. 建议和整改内部控制审计不仅仅是检测问题,更是提出建议和整改,计划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风险,避免风险,从根本上保证了单位内部团队纪律性、制度性和安全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方法1. 电脑辅助审计电脑辅助审计是一种计算机技术与审计学科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利用计算机的高效处理能力,对周围数据和内部控制条例进行分析、测试和检查。
2. 调查问卷和调查收集调查问卷和调查收集是通过工具和技术,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针对性的问题和信息采集方式,提供术后处理模型的配合。
通过细致地安排和检验,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实施性。
3. 样本法的使用内部控制的审计过程可以采用样本法,对内部控制条例及符合要求的审核员进行随机抽样,对其过往意识和反应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检验,以这种方式确定控制的有效性和强度,从而得出整体的控制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控制审计方法及要点
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控制审计方法及要点1. 引言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职责过程中需要运营控制和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控制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地检测问题、提升管理水平和推动单位的持续改进。
本文将介绍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控制审计的方法及要点。
2. 运营控制审计方法2.1 审计目标确定在进行运营控制审计前,首先需要明确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应该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业务特点、管理需求等相适应,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
2.2 数据采集与分析运营控制审计的关键是获取准确、全面的数据。
审计人员应该采集和分析与运营管理相关的数据,包括财务数据、绩效数据、合规数据等,以全面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
2.3 风险评估与控制审计人员应该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些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完善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提升管理水平等,以降低运营风险并增强单位的控制能力。
2.4 检查与核实审计人员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运营活动进行检查与核实,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
检查与核实的内容可以包括人员编制、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等方面。
2.5 发现问题与整改建议运营控制审计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整改建议。
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发现的问题,向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具体、可行的整改建议,以改善运营管理状况。
3. 要点总结3.1 明确审计目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业务特点、管理需求等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
3.2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3.3 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3.4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运营活动进行检查与核实,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
3.5 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改进。
以上为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控制审计方法及要点的简要介绍,通过合理的运用审计方法,可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内审员的内部控制与审计技巧
事业单位内审员的内部控制与审计技巧一、引言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其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对于保障其运营效率和规范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事业单位内审员在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探讨。
二、内部控制的意义与目标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和措施,以保护资产、提高运营效率和规范行为。
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风险控制、运营效率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1. 管理层的责任承担事业单位的管理层需明确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他们应该制定并执行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明确的职责分工、授权和审批程序等。
2. 风险识别与评估内审员需要通过风险识别和评估,确定事业单位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需要内审员对事业单位的运营流程和相关法规有充分的了解与把握。
3.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内审员需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
这涉及到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内部审批程序、业务流程控制等方面。
4. 监督与反馈内审员需要对制定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内部控制的缺陷和问题。
同时,应该建立和维护一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处理相关方面的问题和投诉。
四、审计技巧的应用1. 审计计划的编制内审员应根据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情况,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
该计划应明确审计的范围、目标和方法,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高效性和专业性。
2. 证据的收集和分析内审员需要搜集、整理和分析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证据。
这些证据可以来自会计记录、文件和其他相关材料。
通过对证据的分析,内审员能够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3. 异常情况的发现与处理内审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及时关注和发现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异常情况。
对于发现的问题,内审员需要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4. 报告的编写与表达内审员需要根据审计的结果,编写并呈报详细的审计报告。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分析行政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庀组织财务控制与审计分析的组织。
它是由政庀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独立核算、独立财政预算等管理制度并参照企业组织管理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财务控制与审计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组织确保财务资源的安全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是指利用制度、方法和措施,对组织内部的财务活动进行规范、监督和管理的过程。
内部财务控制的目标是保障组织资产的安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规范财务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施内部财务控制的基本原则包括全面性、及时性、科学性、适应性和谨慎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费用控制合理控制各项费用开支,确保开支符合法规和预算要求。
包括对单位运行成本、人员支出、资产管理成本等的控制。
2. 预算控制预算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单位合理规划资金使用,预算控制是指根据预算编制情况,对实际支出进行监控和调整,确保预算执行情况符合要求。
3. 资产管理单位的资产管理包括资产采购、使用、保管和处置等方面,内部财务控制需要对资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4. 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指对组织日常运作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全面审计和评价,确保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分析内部审计分析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识别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组织提供改进建议和决策支持。
内部审计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财务信息分析审计人员对财务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发现财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和异常,例如财务数据的不一致性、不完整性、错误性等。
2. 风险评估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包括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合规风险等,发现潜在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
3. 内控体系分析对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方法计划含要点
一、审计方法1、内部控制审计方法(1)采集、批阅现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含估算管理、财务管理、财产管理、业务管理等制度,剖析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执行的重点环节和重点监控点,评论内部管理制度成立健全状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与现行法律法例、政策规定能否相一致,可否知足部门职责要乞降管理需要,能否存在制度性缺点或管理破绽。
(2)采集、批阅对所属部门管理的内控制度。
主要包含对所属部门管理的项目、程序、查核标准,查阅有关查核记录及看管举措方法,重点关注所属单位能否发生重要违纪违规问题、重要责任事故。
评论被审计单位对所属部门管理和督查的状况,能否真切起到看管职责。
(3)采集、批阅重点业务流程。
经过抽查重点业务事项,重点审计单位估算和其余财政财务进出状况,检查和评论被审计单位能否严格恪守内部管理制度,能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向所属部门输送利益、徇私作弊、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
2、内部控制审计测试切合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依照状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
其目的是测试执行状况切合制度要求的程度。
它所采纳的方法主要有:审阅凭证、追踪重做、以及实地察看等;本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样数据进行审查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考证、评估信息自己的合法性、真切性。
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剖析法、调理法、判定法等。
二、审计重点1、内部管理制度的完美状况。
包含内部管理制度能否健全,执行能否有效。
不相容岗位互相分别制度能否健全、内部受权审批控制制度,重要事项集体决议和会签制度,能否依据本单位本质状况,依照权责平等的原则,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立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推行一致管理。
能否增强对经济活动的估算拘束,使估算管理贯串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能否成立财产平时管理制度和按期清点体制,采纳财产记录、实物保留、按期清点、账实查平等举措,保证财产安全完好。
能否成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增强会计机建立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增强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增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办理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应关注三个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应关注三个方面【来源:包头市审计局_审计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和管控,是单位提高管理水平、防范风险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一种有效机制。
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个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办公用品管理、合同签订、岗位设置等方面。
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应切实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
一是关注办公用品管理。
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许多单位存在着办公用品无入库、领用、验收等手续的问题,容易造成办公用品账实不符或者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浪费的行为。
审计机关应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办公用品的内部控制制度,办公用品要及时登记入库,建立办公用品台账,细化管理,对办公用品的品种、规格、型号等进行细化,同时严格办公用品采购审核,保持合理库存,办公用品归口管理部门,采取定期不定期检查、对账等方式,做到账账、账实相符。
二是关注合同管理事项。
审计过程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支出事项中存在补签合同、合同签订时间晚于资金支付时间,合同约定事项未全部实现提前支付全部款项、未经法人书面授权代签合同的现象。
审计机关应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单位合法权益。
三是关注不相容职务的岗位设置。
《会计法》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审计过程中发现,个别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出纳和会计为同一人、保管及记账为同一人的现象,容易造成财务风险,审计机关应督促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合理设置相关工作岗位,形成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实行定期轮岗制度,防范舞弊现象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审计方法1、内部控制审计方法(1)收集、审阅现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等制度,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执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监控点,评价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或管理漏洞。
(2)收集、审阅对所属部门管理的内控制度。
主要包括对所属部门管理的项目、程序、考核标准,查阅相关考核记录及监管措施办法,重点关注所属单位是否发生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重大责任事故。
评价被审计单位对所属部门管理和监督的情况,是否真正起到监管职责。
(3)收集、审阅重点业务流程。
通过抽查重点业务事项,重点审计单位预算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遵守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向所属部门输送利益、营私舞弊、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
2、内部控制审计测试符合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
其目的是测试执行情况符合制度要求的程度。
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
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法等。
二、审计要点1、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是否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是否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是否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是否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是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是否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2、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
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特别是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是否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的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是否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会计人员。
是否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预算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是否充分沟通协调,是否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相结合,预算编制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情况;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4、收支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是否实现收入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支出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有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5、政府采购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是否按照预算、计划和政府采购规定组织实施政府采购业务,是否按照政府采购规定执行验收程序,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相关档案。
6、资产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及时处理账实不符的情况,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7、建设项目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是否按概算投资,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是否有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8、合同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三、内部控制关键点主要查看单位预决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关键环节。
1.预决算业务关键控制点。
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决算内部管理制度。
(1)预算管理。
是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
预算编制是否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是否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
是否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
是否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以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决算管理。
决算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是否实施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是否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2.收入业务关键控制点。
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
(1)收入核算管理。
各项收入是否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有无设立账外账情况。
业务部门是否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
财会部门是否定期检查收入金额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是否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职能的单位是否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有无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者私分的情况。
(2)票据管理。
是否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
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是否履行规定手续。
是否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
票据是否按照顺序号使用,有无拆本使用情况,是否做好废旧票据管理。
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是否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票据,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的情况。
3.支出业务关键控制点。
主要包括单位是否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
是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
是否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
(1)审批审核管理。
是否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是否在授权范围内审批,有无越权审批情况。
是否全面审核各类单据,包括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支出凭证是否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是否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
(2)支付管理。
是否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
签发的支付凭证是否进行登记。
使用公务卡结算的,是否按照公务卡使用和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是否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财会部门是否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是否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3)债务管理。
举借债务的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有无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全过程的情况。
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是否对其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是否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
是否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进行债务清理。
4.政府采购业务关键控制点。
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政府采购活动、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是否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
(1)预算和计划管理。
是否建立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是否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
(2)采购活动管理。
是否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是否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
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是否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3)项目验收管理。
是否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政府采购文件,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是否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
(4)记录和统计管理。
是否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
是否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
是否加强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的安全保密管理。
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是否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
是否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5.资产管理关键控制点。
主要包括是否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是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
(1)货币资金管理。
是否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有无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有无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的情况。
出纳是否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有无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是否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是否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是否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
是否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是否及时查明原因,按照相关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