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导读的重要性
语文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提纲导读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刘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进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从2011年开始,笔者对传统的语文课堂进行了改革,实行了以学生参照提纲看书学习,教者依据提纲重点讲解为主要特点的“提纲导读法”。
一、“提纲导读法”的意义及内涵“提纲”是一种形式,“导读”是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能够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向活动表现出来。
有了“提纲导读”,学生能够参照提纲看书学习,教者能够按照提纲重点讲解,学生学得主动,教者教得顺手。
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提纲导读法,是用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一种方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
二、“提纲导读法”的好处及作用“提纲导读法”既能“导读”,又能“导学”。
若要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
有些学生重理轻文,不愿学习语文,认为语文没啥可学,学起来枯燥乏味,感到头痛。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根据学生实际,以及初中生应以理解性阅读为重点的要求,在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扩大阅读面的基础上,编写了导读提纲。
导读提纲,既是阅读提纲,又是学生在预习时的抓手。
要学什么,可以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和工具书,解决提纲上的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自觉看书学习的习惯。
从而对语文的学习就感到有兴趣了,认为语文不是没啥可学,而是大有学头。
另外,“提纲导读法”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能够克服填鸭式的满堂灌、繁琐的分析讲解和形式主义的问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
在课堂上,学生学得主动,教者教得顺手。
师生能够搞好双边活动,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
教者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学生能够动脑、动口、动手,在读写听说几方面都得到提高。
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能说不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吗?三、导读提纲的编写及使用(一)关于导读提纲的编写。
几年来的实践使笔者认识到:搞好提纲导读的关键是导读提纲的编写。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和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和方法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
而课堂导入作为语文课堂的引领和启动,对于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和方法展开论述,希望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们进入课题学习的第一步,它应该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打开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一个巧妙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融入学习状态,主动探究语文知识。
2. 提高学习效果一个好的导入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上。
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快速从课外的环境中过渡到课内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从疲倦、松散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使整个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展开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1. 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一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通过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听故事,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在语文课堂中,适当利用图片进行导入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可以选择一张有意思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并开始新的学习内容。
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
利用一些具体的实物,如文物、诗词、文言文等,可以通过触摸、品尝、观赏等感官方式进行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探索,从而直观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
通过构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个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课堂导入作为语文教学的开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而如何做好课堂导入呢?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导入方式。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读”、“写”习惯的培养
·中学教学·90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读”、“写”习惯的培养新疆喀什巴楚县第二中学 包倩梅中学语文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算是一门工具型的基础学科。
学生的“读”、“写”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不仅对于学好语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还对学好其他学科起着重要的帮助。
因此,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写”习惯和“读”、“写”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读”、“写”习惯和兴趣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是“读”的培养。
这里是指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出了阅读对于理解的重要作用;唐代诗圣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指出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
而这些都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
“读”包括课文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文阅读。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都要求学生要提前预习。
预习,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意识到,这里不比赘述。
教师应该在教学时充分发挥“读”的效果,它包括录音范读、学生领读和齐读、以及分角色朗读等形式。
录音范读。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中学语文课文朗读”教学磁带上都有,因为是专业朗读,所以发音准确、吐词清楚,也是学生练习普通话的最好资料。
从我利用录音范读的情况来看,学生都听到很认真,效果很好。
教师示读。
有些阅读课文,课后作业中的短文、作业训练中的例文等,在教学磁带上是没有的,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示读,起一个示范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跟着默读。
这样的阅读,效果也很好。
学生领读、齐读。
这在教学中是常用的方式之一,一篇课文,教师先分成几个部分,或抽学生领读,训练学生的领读能力;或让全班同学齐读,培养学生整体配合朗读的能力。
读完以后,教师对学生朗读中语气的停顿、读音的准确、声音的整齐和洪亮等方面进行简单的评价,让学生觉得怎样的朗读才是更好的,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读策略
“关注多读,以读为主”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主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想达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的引读策略尤显重要。
策略一:媒体导读促感悟小学生正处在感性认识阶段,年龄较小,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为其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语言欣赏能力。
而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合一的特征,活泼灵动的表现形式,能强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教师除了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柳树外,更是利用多媒体引领学生看图片、观视频,让学生走近柳树、交流自己对柳树的了解;然后,带领学生走进古诗文,感知诗人笔下的柳树是什么样的,再图文结合感受“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的美妙;最后,借助视频音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于“万条垂下柳丝绦”的情境中读诗文、赏诗境、悟诗情。
策略二:质疑导读促感悟文有文眼,章有章法。
教师要善于抓住题眼或文眼,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或设计统领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如《军神》的教学,教师先鼓励学生读题质疑,如谁是军神、为什么称之为“军神”、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描写“军神”等;然后自主探究、品读交流,引领学生先自读感知识军神,再抓住人作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品悟军神的气概,最后交流品读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
再如《伯牙绝弦》一文的教学,教师在背景资料介绍后,提出质疑:“伯牙绝弦为哪般?”然后引领学生初读感知、读好古文,再品读、感悟“高山流水遇知音”,最后链接阅读,理解“破琴绝弦谢知音”。
策略三:对比导读促感悟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我们要依文而教,抓对比导读,促学生感悟。
如《有的人》,通篇对比,导读时就可以从感知“对比”开始。
一是词性比读,读思结合辨物象。
抓总起节中的两个“活”与两个“死”的对比,思考第一个“有的人”的“活”和“死”与第二个“有的人”的“活”和“死”有什么不同,联系下文,感悟两种人。
读,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
读,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作者:李保国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23期多年来,语文教学经历了种种误区:“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文本拓展却“脱离了文本”;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始了,课堂上热热闹闹了,学生却收获寥寥;人文内容多了就滑向了“泛人文化”;搞“综合性”、“跨学科”学习,又“种了别人的责任田,荒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吸收了“新理念”,又忘了自己的“老传统”……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在经历了种种厄运后热切呼唤回归!新课标提出:阅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
“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一、教师范读——语文课堂的“凤头”之作。
常把好的作文开头比作“凤头”,其实教师好的范读何尝不是一节语文课的“凤头”?与录音机、mp3、mp4等多媒体比较起来,教师范读的声音更真实、更亲切,更富有感染力和示范性。
因为教师的脸部表情、体态手势能更直接影响学生,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熏陶。
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增进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其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学生会禁不住心为之动、神为之摇,随教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诵。
大家应该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鲁迅先生,他并不喜欢儿时呆板、枯燥的私塾生活,但他对老先生的无意范读却记忆犹新,以至成年后仍清楚地记得先生朗读过的内容、朗读时忘我的情态;还有魏巍的小学教师蔡芸芝爱用歌唱的音调教学生读诗,直到长大成人,魏巍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的诗。
鲁迅、魏巍都因为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而难以忘怀当时朗读的内容与情境。
有了学生这种从心底的尊敬和爱戴,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形成,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好的范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们知道,学习一样东西时,只有调动各种感官,学习效果才会达到最佳状态。
教师范读使学生注意力得以集中,同时,也会促使自学生眼、耳、口、脑同时工作,会增强对左右脑的刺激,激活脑细胞,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浅谈语文课的导读教学
根 据 需 要 也 可 在文 章 的 中 间或 结 尾 部 分 引 出 中心 论 点 ; 论 证 的 方 法 有摆 事实 、 道 理 等 。 在教 学 散文 时 教给 学 生 根 讲
据散文“ 散而神不 散” 形 的特 点 抓 住 文 章 叙 事 或 抒 情 的 线 索进 行 阅读 。 教学 说 明文 时 , 给 学 生 理 清说 明 的顺 序 、 在 教
如 在 教 学 小 说 < 芦 僧 判 断 葫 芦 案 》 , 向学 生 介 绍 《 葫 时 先 红 楼 梦》 概 的 故 事 情 节 , 别 是小 说 第 四 回 以前 的情 节 , 大 特 重 点 介 绍 贾 雨 村 在 葫 芦 庙 卖 文 为 生 时 与 当 地 富 户 甄 老 爷 的 交 情及 甄 家 的 破落 和英 莲 的 悲惨 身世 , 生 就 会 对 以 下 的 学 故 事情 节 即课 文节 选 部 分 更 感 兴 趣 , 切 想要 知道 苦命 的 迫 英 莲这 回 遇 到 了昔 E他 父 亲 曾救 助过 的故 人 , 否 可 以 帮 1 是
1设 疑 。 使 下 面进 行 的研 讨 有 的放 矢 , 们可 以从 以 . 为 我
下三 个 方 面 设 疑 : () 住 全 局 设 疑 。语 文 教 材 的特 点 是 一 篇 独 立 而 完 1 抓
整 的 文 章 , 师 就 是 要 借 助 一 篇 篇 文 章 来 传 授 知 识 , 养 教 培
能 力 。 因此 首 先 要 从 全 局 考 虑 , 引导 学 生 对 文 章 有 个 整 体
认 识 , 是设 疑 的基 础 。如 在 教 学 < 友 邦 ” 诧论 》 可 以 这 “ 惊 时 这 样 设 疑 :一 是 驳 论 文 的 特 点 ( 与一 般 议 论 文 相 比较 而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摘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并强化学生的诵读训练,以此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诵读;语文教学;重要性作者简介:陈渠生,任教于江苏省泰州市刁铺初级中学。
作为语文教师,笔者悲哀地发现,语文在中学生心目中倍受冷落。
他们常常醉心于数学的灵活、化学的神奇、英语的时尚……语文有时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如果一味地从学生身上或者从社会影响去找原因,这显然是不客观的。
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劣,才是真正制约语文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语文教学往往强调对课文的分析,从结构的安排、人物的性格到写作的特点等等,却忽略了对课文语言的吟诵品读,纵然是安排了学生朗读,也是匆匆而过。
因而,学生往往是把握住文章的内涵,却回忆不起作者的妙笔生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许多学生在与人交流时口齿不清、辞不达意,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所以,诵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抓好这个环节至关重要。
古语有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手感、乐感的形成离不开“观”和“操”的实践,语感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
吟诵、美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作品,特别是其中的精彩片断,文章的精妙之处自然了然于心,语感能力从而得到加强。
语文教学法要重视诵读,也是受汉语特点决定的。
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它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极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平仄声韵整齐有序,讲究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易于诵读。
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强调诵读教学,大力提倡背诵。
朗读背诵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必须体现在语文课堂上。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能没有朗读,“书声琅琅”应该是语文课堂的特征。
例如,讲授现代文时,分析之前,让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要求做到准确流畅;分析之后,再让学生朗读吟诵,要求做到传情达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作者:杨红莉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2期摘要:文章从三方面阐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针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时间少、教师范读少,学生朗读兴趣不浓厚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做法及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应对策略;达到效果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2-035-0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离开了朗读,语文课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
首先,我们从语文的心理学角度看,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强化记忆的过程。
学生朗读时除了“目视”在大脑皮层留下的视觉痕迹外,“口诵”的声音同时刺激大脑皮层留下痕迹,只有“熟读”才易于“成诵”,特别是集体诵读时,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同学间彼此互相影响,才可以使学生彼此间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教学效果。
从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角度看,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感的途径。
随着新大纲的修订,我们看到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篇数明显增加,注重了小学阶段语言的积累。
小学阶段大量的诵读优秀诗文和典范文章,可使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词、句、段、篇进行品味和琢磨,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
只有积累了语言材料,才能在反复接触中融化而成为自己的东西,为己所用。
才能在运用中能辨正误,识优劣,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看,朗读是促使学生由“感”到“悟”的过程。
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汉语中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方,有些是源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些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民情风俗等。
只有学生在多读中一点一点去接触,慢慢地去了解,对于这些字、词、句调、词法,句法、韵律、节奏等才能由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较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时间较少,教师范读少,学生朗读兴趣不浓。
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一、读要目的明确课堂上朗读与自由朗读不同,读前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中的名著导读
小学语文课中的名著导读在小学语文课上,名著导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导读名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本适合小学语文课中的名著,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导读。
一、《小王子》《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一部经典童话。
该书以一个小王子的成长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关于友谊、责任和人生意义的深刻寓言。
在导读《小王子》时,可以先将学生引入故事背景,让他们了解小王子来自哪颗星球、他的具体形象等。
接下来,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片段或对话,让学生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寓意和情感。
例如,小王子对玫瑰花的关注和离开、与狐狸的相遇等,都可以成为探究的重点。
通过分析这些片段,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故事的内涵,还能够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二、《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命运为线索,描绘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性的善恶。
在导读《红楼梦》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贾宝玉的聪明才智和浪漫情怀,林黛玉的聪明伶俐和热情深厚等。
然后,可以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场景进行分析和讨论,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暗讽、宝钗和黛玉的友情等。
通过分析这些场景,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并思考其中所反映的社会道德、人际关系等问题。
三、《儿童文学经典故事选》《儿童文学经典故事选》是一本精选儿童文学作品的合集,包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内容丰富多样,适合小学生阅读。
在导读这本书时,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故事进行深入学习。
例如,《小红帽》、《丑小鸭》等。
可以让学生先读故事,然后进行讨论和分析,解读其中的寓意和道德。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和意象,如《小红帽》中的“大灰狼”代表邪恶、《丑小鸭》中的“变成白天鹅”的角色转变等,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导读策略的探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导读策略的探究简介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导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前提前预习课文内容,增加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本文将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导读的有效性、实施方式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源。
有效性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导读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多项研究的证实。
这种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速度以及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
此外,通过课前导读,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到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汇,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实施方式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导读的实施方式有以下几种:1.阅读课文摘要: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份课文摘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学生通过阅读摘要,可以迅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跟上教学进度。
2.预习问题: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并思考答案。
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重点,提高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联想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联想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想和推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隐含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观看相关的情境呈现后,再进行课前导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教学资源为了有效地实施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导读策略,教师可以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课外阅读书籍: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籍。
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2.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材料。
例如,教师可以将与课文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资源分享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和掌握课文内容。
3.课堂互动工具:教师可以使用一些课堂互动工具,如智能白板、投影仪等,为学生呈现课文内容。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导读策略的探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导读策略的探究导读是指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或者开始学习一节课之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正式学习做好准备。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来说,导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本文探究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导读策略的运用和效果。
一、导读的重要性导读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通过导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较强烈,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故事引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其次,导读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一些较长或较难的课文,通过导读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一些背景知识、主题内容或相关专业术语,为正式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导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通过导读,学生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导读策略的选择在选择导读策略时,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导读策略供参考。
1. 问答导读法这是最常见的导读策略之一。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可以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对这个课文有什么了解?”“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也可以出一些选择题或判断题,让学生快速回答。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并且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图片引导法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幅图片或一组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和描述图片内容,引导他们猜测或预测后续课文的内容。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同时,这种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3. 故事导读法通过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真实或虚构故事,引入课文的主题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和情境。
教师可以讲述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或者创造一些有趣的角色和情节,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文内容。
四年级语文课文朗读与理解
四年级语文课文朗读与理解语文课文朗读与理解是四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朗读与理解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文字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介绍四年级语文课文朗读与理解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的方法。
一、四年级语文课文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培养正确的语音和语调。
同时,朗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在四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拼音知识,可以较为熟练地读出词语和句子。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音知识,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提高朗读能力的方法1.多读多练: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感兴趣的课文进行反复朗读,通过多次练习,熟悉课文的内容和语音表达方式。
可以选择一些短篇文章,例如小故事或轻松有趣的文章,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2.注意语音语调:在朗读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自然流畅性。
可以通过模仿老师的朗读或者听录音来学习正确的语音表达方式。
同时,也可以请家长或者朋友进行朗读评估和指导,帮助纠正发音错误和语调问题。
3.注重语感培养:学生在朗读时需要注意语感的培养。
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接触不同类型的文章,培养对不同文章风格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学生还可以尝试朗读一些诗歌或韵文,通过感受其中的韵律和美感,提高自己的语感。
三、四年级语文课文理解的重要性除了朗读,理解课文也是四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
通过理解课文,学生可以提升对文字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培养自己的阅读策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思维,提高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
四、提高课文理解能力的方法1.细读理解: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注重细节的把握和理解。
可以多次阅读同一篇课文,逐渐提高对细节的敏感度。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画出关键词、划出重点句子,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语⽂阅读教学的⽬的 让语⽂阅读教学“⾼效”起来,教师、学⽣、⽂本互动是学⽣进步的关键,是取得成功的保障。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语⽂阅读教学的⽬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重视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是写作的必备前提。
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
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环节,就能占领语⽂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
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潜⼼读书,获得个⼈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要重视领读,加强范读 现⾏⼩学语⽂阅读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地理,⽆所不有。
课⽂中的许多事物对⼩学⽣来说,都是陌⽣的。
若光靠教师讲解,学⽣是不易理解的。
通过读就能化难为易。
不同年级学⽣,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
低年级学⽣读的意识和能⼒薄弱,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感悟、理解⼤多是在读中进⾏的,⽽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
尽管低年级课⽂⽂字优美,但对于刚刚⼊学的学⽣来说,课⽂中那么多⽣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
“模仿是最好的⽼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
即使在中⾼年级,课⽂中有些句⼦⽐较长,学⽣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
这也需要⽼师的'帮助,在中⾼年级要加强范读。
例如教学《北京》,要求学⽣说清楚天安门⼴场上东、南、西、北四个⽅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多数从未去过北京、⽅位概念⼜模糊的⼩学⽣来说,是有⼀定难度的。
这时,通过领读学⽣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任务。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读的兴趣,降低学⽣读的难度,⽽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地投⼊到课⽂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学⽣之⽿,⽽且情⼊学⽣之⼼。
这样的读更是⼀种帮助学⽣对语⾔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
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再让学⽣反复朗读,学⽣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的感悟表达出来。
浅谈语文课导读的重要性
浅谈语文课导读的重要性摘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坚持语文课导读的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造,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创。
关键词导读;导读提纲;导读启发一、巧设提问导读教师梳理课文,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出能贯穿课文内容,支撑全文的提问来引导学生阅读。
对提问的设计,不要追求答案的惟一性而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提倡教学民主,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时要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受自身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影响,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新颖独特的见解。
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敏于发现,勇于发言,敢于表达的习惯。
1.以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教师设计一系列导读的“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
“主问题”是指问题群中最重要的,最能拨云见月、道破天机的那一问。
特级教师顾德希说过:“凡是好的阅读课,能给学生以启发的是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抓好了这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学生就会茅塞顿开。
”恰到火候的高明一问,才是主问题设计的关键。
教师在讲解课文中,巧设一组主问题贯穿课文,适时抛砖引玉,引导学生阅读。
2.“一句话概括”导读教师设计从整体上能概括课文内容或者故事情节或者人物形象等多角度的对课文阅读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阅读检查。
比如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熊芳芳老师教授的《七根火柴》,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读完后补充:“这是一个的故事”。
这种对课文整体阅读的检测能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
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个火柴的故事。
有的说这是一个发生在草地上的故事……接着熊老师抛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用生命延续生命的故事。
由此切中本文的玄机。
问学生是否同意,并说说理由。
这种导读能调动学生对课文多角度的理解,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而综合概括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怎样运用导读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怎样运用导读法内容摘要: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培养教育好学生的阅读主观能力性,发挥好教育育人成才的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阅读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操不断提升,对阅读教学方法改进,学生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学的有趣、有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从课文的编排体系上体现出了学生的阅读量加大、阅读质量提高。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导读法指导学生多读,多思,达到独立自学、会学、能学的目标,充分发挥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从三个方面系统论证了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导读法的好处和可行性:一是介绍什么是导读法,二是导读法的策略,三是导读法取得的实践经验成果。
三个部分一脉相承,挖掘了导读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意义,提倡在教育教学中大力推广应用,深入培养教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教师的阅读教学富有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读法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性、探求欲强,学生的语言天赋往往是在小学阶段得到培养的,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是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而要学好语文关键在教师引导和方法上的指导。
教师对语文教材要深挖细研,做好课前的导读引导,让学生在导读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阅读能力,认知世界。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部编版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导读,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探究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课前要致力于备好导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信息上的交流。
注重阅读导读方法的指导,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学生是课堂主人、主体,研究问题的参与者、探究者。
课堂教学的目标能不能达成,学生的理趣、情趣、智趣的综合素养能不能实现,关系到学生对文本的创新精神、整合精神。
如果学生的语文阅读基础扎实了、高效了、学习的负担自然就轻松,对语文课感到兴趣盎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采用导读法去指导的学生,学生的成绩合格率达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优秀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浅谈对阅读教学中“导读”的三点看法
浅谈对阅读教学中“导读”的三点看法阅读教学的“实体”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理解和鉴赏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靠“读”来完成。
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在导读上下工夫。
下面针对阅读教学的训练要求谈一谈我对“导读”的粗浅看法。
一、读思结合,有的放矢。
读的盲目性是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有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时漫无目的,心中无数,学生不知道为什麽读。
这样的读效果不大,而且浪费时间。
如果我们在学生读之前,给学生确定一定的目标,让学生知道“为什麽读”,“要回答什麽问题”,“完成什麽任务”,这就会促使学生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边读边思考。
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教学伊始以“预习”要求为依据,引导学生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流利,并分段概括段意。
在此基础上思考解决两个问题。
(1)在这篇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话是什么?画出中心句,圈出中心词。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具体事例,结合中心句内容,试着概括中心思想。
“目标是导致成功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把读和思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活动有的放矢,利于加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爱思考的习惯,对发展学生思维有很大帮助。
二、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课应着力抓好语言训练的两个反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反过来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了前者,却忽略了后者。
学生只知道文章讲了什麽内容,表达了什麽中心,却没有学习到作者是采用什麽表达方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目的的。
这样学生对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就受到了限制,同时也难以发挥读对写的指导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编排选入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写作范文,从不同方面,不同体裁体现了作文的方法。
如果我们在讲读课文中重视对作者写作方法的研究,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作文方法,使读很好地指导写。
浅谈高中语文中教师范读的重要性
浅谈高中语文中教师范读的重要性在当今高中课堂上,教师的当堂范读是必须的,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范读。
通过范读,语文教师能主导学生的阅读情感,点拨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
教师范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范读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
高中学生仍然处于成长发展的时期,是一个发展中的群体,仅仅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完全由他们在课堂上多读,很难达到要求。
教师的范读,在朗读方面给学生直观指导,能让学生迅速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并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作品,有感情地读出来。
比如,我在教第五册《将进酒》一课时,学生在感情上被李白豪放飘逸的语言风格所打动,可就是读不好课文,学生的吟诵听起来就跟平常的朗读一样,语调很平,听不出他们情感的大起大落。
我没有进行过多的理论指导,而是范读了两遍,学生马上心领神会,再让学生读,效果就不一样了。
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说多遍“用欢快的语气读”、“用愤慨的语气读”、“用同情的语气读”,不如老师适时地范读一遍,这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范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想象的材料丰富,想象就开阔而深刻;想象的材料贫乏,想象也就狭窄而肤浅。
实践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创设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努力使学生想象的材料更丰富。
老师的范读,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容易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我在教第一册《荷塘月色》一文时,一边范读一边放轻音乐,让学生们闭着眼睛,尽情地想象。
读完后,我问学生:“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思维开阔了,荷塘上的月色、月下的荷塘在他们的脑海里都“活”了起来,也清晰了许多。
在教第二册《道士塔》一课时,我又范读了描述外国文化强盗骗抢敦煌文物的几个自然段,让学生想象,学生的发言又一次证明了范读的好处:“老师,我看到了外国列强贪婪、狡诈的嘴脸。
读书角导读课对学生的意义
读书角导读课对学生的意义
有人说,图书角导读只是面子工程。
不然。
得看老师怎么处理。
我是经常找出一些特定时间——包括语文课,来让学生集体取阅,相当于半强制看书。
当然,书的种类也是在建立之前就进行调查了的,既是大家喜欢看的类型,也是读来对身心有益的好书。
书的数量已经超过班级人数数量,这样就可以随时交换来读。
图书角专门交待了三个人管理:一个负责收集和筛选,一个负责登记和整理,一个负责保护和纠察错误行为。
我花钱买了书柜和书价,俨然一个好的小图书馆。
大部分图书角的问题是书的质量和阅读时间安排问题,这两个搞定,基本就成功。
说到意义,必须这么说,事情办好了才能谈意义。
现在默认我们的事情是办好了的,意义就是:
1,让学生体会到,读书是一件伴随终生的事,是常态,是真正的求知。
2,高中生的考试成绩(特别是文科生)必须要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支撑。
去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很多学生看到材料就懵逼了,一问自己都三不知,还如何去给别人介绍?
3,属于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一种。
我不是他们班班主任,只是语文老师。
但是一个班级的文化氛围相当——太重要了。
学生爱不爱看书,学生有没有保持对未知的饥渴,都是十分具有影响力的环境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导读的重要性
摘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坚持语文课导读的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造,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创。
关键词导读;导读提纲;导读启发
一、巧设提问导读
教师梳理课文,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出能贯穿课文内容,支撑全文的提问来引导学生阅读。
对提问的设计,不要追求答案的惟一性而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提倡教学民主,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时要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受自身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影响,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新颖独特的见解。
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敏于发现,勇于发言,敢于表达的习惯。
1.以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
教师设计一系列导读的“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
“主问题”是指问题群中最重要的,最能拨云见月、道破天机的那一问。
特级教师顾德希说过:“凡是好的阅读课,能给学生以启发的是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抓好了这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学生就会茅塞顿开。
”恰到火候的高明一问,才是主问题设计的关键。
教师在讲解课文中,巧设一组主问题贯穿课文,适时抛砖引玉,引导学生阅读。
2.“一句话概括”导读
教师设计从整体上能概括课文内容或者故事情节或者人物形象等多角度的对课文阅读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阅读检查。
比如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熊芳芳老师教授的《七根火柴》,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读完后补充:“这是一个的故事”。
这种对课文整体阅读的检测能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
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个火柴的故事。
有的说这是一个发生在草地上的故事……接着熊老师抛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用生命延续生命的故事。
由此切中本文的玄机。
问学生是否同意,并说说理由。
这种导读能调动学生对课文多角度的理解,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而综合概括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概括,能够把握事物的全貌,能够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向知识的广度、深度进军。
学生要“一句话概括”课文,必然要自读、自悟。
然后站在一个高度去鸟瞰课文,从而达到自能阅读,“自求得之”。
综合概括之所以有认识的飞跃,有创造,是因为总结出了规律,道出了特点,使之有了普遍性,为创造奠定了基础。
对学生的“一句话概括”要给予一定的自由度。
切不可规定同一内容只有一种概括方式,甚至要求学生的概括与教师的表述一致。
只要学生能从一个角度的阅读理解来概括阅读结果,并有新意,
就都是创造性的概括。
这种导读,能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理解的程度,从而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
只要教师善于钻研教材,做到“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一定能设计出巧妙的“一句话概括”的导读设计。
二、“读”占鳌头导读
即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反复锤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
刘国正曾这样回忆他的语文老师:“他喜欢吟咏,咏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
我也跟着吟唱,跟着铿锵。
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了15年时间研究学生的读写量。
结论是:“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4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
并且小声默读超过200小时以上(包括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
”这400小时就是一个学生获得阅读基本能力所必须的训练量。
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采用范读、领读、点名读、听读、自由读、速读、分组读、试背读等多种读的形式来理解文义。
在读中批、读中思、读中写、读中疑、读中问、读中摘中完善读的过程。
诗词教学中多采用此种导读设计。
比如教《木兰诗》,教师先范读再点名读(在点名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纠正字词,扫清生字、生词障碍),接着分组读和听读相结合(课文有8段,可把全班分成8组,每组各读一段,在读的过程中其他组听,并在脑中试着跟读)。
接着再大声地自由读一遍(在听读中学生可能对内容稍留印象,但还模糊不清,自己再自由读一遍,加深印象,并要求他们边读边圈画批注)。
接着再训练速读(读得快,反应也快,古人读书,一目十行的才子常被传为美谈。
)。
然后全班齐读一遍(部分学习好的可以不看课文,跟着其他学生读)。
最后试着背读(即背诵课文)一遍。
教师视其情况再进一步采取点拨、研习,进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三、以图导读
1.以表格导读
教师以图表引导学生阅读,在完成图表的检测中了解阅读的效果。
比如学《鲁迅自传》,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学生自读梳理后全班交流自读情况,从而完成对课文的初步阅读。
这种导读多适用于一些自读课文,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再稍加点拨,从而完成阅读教学。
2.以画导读
教师在析讲时以板书设计引导学生“披文入理、披文入情”,以此启发他们把脑中之画变成笔下之画。
这种教学多适用于古代的一些诗词。
诗词意境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析讲时要疏通诗歌语言。
一切优秀的诗歌都“语言可以
明万意”(刘禹锡),“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
分析字词句要弄懂弄通,抓住关键处,体会出新味,品尝出细微之处(如意思、感情、音响、色彩等)。
板书设计,“把美学思想渗透到板书实践中,力求体现出内容的完美、语言的精练美、构图的造型美、字体的俊秀美”(王松泉),以启发学生理解诗歌,从而使学生用自己的认识、体验、感情、想像和联想去努力体会诗人的认识、体验、感情、想像和联想,继而形成想像画面,完成对诗歌的阅读。
总之,“导”有多种方法,不能拘于一法。
一堂课中有时独唱一枝,有时并驾齐驶。
共同的目的是要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造,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