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要点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要点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三个代表3. 科学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1. 坚定不移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 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3. 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1. 是对我国发展道路的一次伟大探索2. 是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 是我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历史经验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和意义1. 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2. 为维护国家长期稳定和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3. 为保障人民权益和促进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上是我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的总结,同时也是我根据这些要点准备撰写的文章的大纲。

下面我将按照深入浅出的方式,逐一展开对这些要点的分析和探讨。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其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内涵和价值观,需要我们逐一解读。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它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联系如何?以及在这一发展道路中,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到了怎样的指导作用?我们来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它是如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崛起的?它又是如何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其中有着哪些关键的历史因素和发展变迁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和意义又是怎样的?在未来的我国发展蓝图中,它又将如何为国家现代化目标提供保障?在维护国家长期稳定和社会和谐方面,它又有着怎样独特的价值?让我们从这些要点开始,深入挖掘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在我的个人观点中,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长期发展进步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指导理念。

它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持,并将在未来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将遵循知识的文章格式进行撰写,内容将采用序号标注,同时会多次提及你指定的主题文字。

中考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考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考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辛勤探索和实践的结果。

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独特路径,也是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以下将对中考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到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中国特色。

3. 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 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相辅相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相辅相成,经济富强为政治稳定提供基础,而政治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实践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点实践和创新的方面: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历经各种风雨,一直保持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领导。

2. 集体经济与农村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集体经济与农村改革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

5. “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的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情况,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所总结的重要思想成果。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总结。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构建了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依靠市场机制实现经济发展。

这一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为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扶贫工作,使数以亿计的人民走出贫困。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注重推动城乡发展平衡,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绝对领导地位,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守党的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依法治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建设和文明建设,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注重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推动依法治理逐步向法治转变,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

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系统地总结和归纳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按照逻辑顺序,为您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关的知识点归纳,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人民长期努力的结果,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4. 经济基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5. 政治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6. 共同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形式;8. 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组织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1.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49年-195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 社会主义改造阶段(1953年-1957年):在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国家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年-1978年):中国提出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口号,但这一时期存在严重的错误和问题。

4.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至今):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多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其中包括:1. 党的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制度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

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

下面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主选择和坚持不懈走的发展道路。

4.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机制合理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坚持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6.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引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 社会主义的第二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的基本要求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人民的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在市场调节中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3. 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既强调计划经济,又强调市场调节,使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高一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知识点归纳框架

高一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知识点归纳框架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知识点一: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2.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知识点二:奴隶社会(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2.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3.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迈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5.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知识点三:封建社会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注: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2.社会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3.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知识点四:资本主义社会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1)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2)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须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基本特征:生产过剩(这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2)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事业,生产迅速下降,信息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经济危机的原因: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点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之一)(1)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记忆类知识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记忆类知识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记忆类知识点总结一、政治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人民当家做主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做主基本方略——依法治国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经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的是——四项基本原则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5.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才出发点和落脚点——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6.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实现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二、经济: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点——扩大内需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三、文化: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本要求和政治保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理论创新3.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本任务——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首要最根本的任务——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四、社会: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2.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五、生态:1.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遵循自然规律2.六、民族: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基础——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和发展现实条件——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2.在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中,代表民族的最高利益的是——民族团结和合作3.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4.“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核心目的是——实现祖国统一七、外交: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建立国际新秩序3.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八、道德: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集体主义重点——诚实守信2.。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2个重要总结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2个重要总结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2个重要总结
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

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0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

0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

0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

0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

0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共同富裕。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党的领导。

初中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总结

初中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总结

初中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形成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制度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方针,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丰富的知识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它强调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人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和领导力量,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大公无私的原则,以全局和长远的眼光指导中国的发展道路。

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还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

三、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通过开放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四、依法治国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强调法律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提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五、共同富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

共同富裕的核心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消除贫困和落后,实现社会进步和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点归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点归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一条成功道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将归纳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内容。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经济建设。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吸引外来投资,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同时,中国通过实行“四个现代化”追求全面发展,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重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又强调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调控作用,既允许经济的自由竞争,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持。

这些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诚信、敬业、友善等。

中国通过教育、法律等手段,培养和弘扬这些价值观,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起着指导行动的核心作用。

党的领导体现在各级政府、军队、事业单位、群众组织等各个领域,确保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之一是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中国加快了经济现代化的步伐,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致力于发展农业,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通过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国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打造美丽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也体现在对外交往中。

总结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结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政府和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节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2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优点与局限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

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同时,积极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但是,如果政府管理和调控的范围、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其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3我国经济体制既存在政府干预过度问题,也存在“市场失灵”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但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政府作用和市场功能都亟待进一步完善。

4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2、如何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总结和指导原则。

它是在中国特定国情下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有所区别,充分考虑了中国社会的具体特点和历史经验。

本文将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点,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一、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动力。

经济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对市场的监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着重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注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这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创新创造,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同时,还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二、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党委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注重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实现政治权力的民主监督和制约。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鼓励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和谐、文明、自由、平等的社会。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

以下是对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

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

这些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发展方向。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等为核心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决定了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初级阶段,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发展。

2.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改革开放为中国摆脱了封闭和落后的状态,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3.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体系。

它提倡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保持平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就:1. 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量减少。

初中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总结

初中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总结

初中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下面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基本特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方面进行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社会主义制度。

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为中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侧重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建设不断推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的协同增长。

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它既承继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了中国具体国情的特点,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阶级斗争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要保持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相互协调,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并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发展的一种社会主义道路。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文将对高中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与基本要求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基本区分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两个时代。

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主要指国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精神文明主要指道德伦理的建设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 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强调经济发展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3.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保证,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实现经济建设的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政治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走入错误的道路。

2. 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在政治建设中,注重发扬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 坚持中国化与世界化相结合: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文化大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知识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知识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知识点总结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题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①含义: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②内容: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

生产资料作为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生产关系①含义: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②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判断一种射虎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二、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原始人的生活极其艰苦,虽然没有剥削和压迫但是原始社会并不是人类社会理想的“黄金时代”。

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①氏族的地位: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氏族制度的作用: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归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归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特点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多个方面:1.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积极发展国民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是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持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3. 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通过加强人民群众的素质教育、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与人民幸福的提升。

4.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实施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措施,建设美丽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

党的领导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不断推进,保持稳定的社会发展。

2. 经济与政治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经济与政治相统一,充分发挥政治优势,推动经济发展。

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3. 探索符合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盲目照搬外国经验和模式,而是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4. 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注重发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优势和制度优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
1、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前提/基础/原则:一个中国)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经济
1、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文化
1、精神文明内容: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环节)/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基础工程)
2、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3、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毛泽东个性魅力和权威领导第一节、巨人的诞生权威领导形成过程:遵义会议是转折点,但并不稳固,遭受多次挑战;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巩固;延安整风得到全党高度体认。

毛泽东独特个性:1继承了中国传统士大夫两大美德:负有使命感,注重实践理性;2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体察;3渊博的学识;4卓越的军事才能;5出众的组织和领导才能;6坚强的意志力。

第二节、超凡型权威毛泽东具有法理型和个性魅力型两种类型的权威,形成一种超凡型权威。

超凡型权威包含1旷世巨人;2实践贡献;3理论权威。

第三节、非常的作用维系中国共产党的团结统一,对旧的统治体系与秩序起到摧枯拉朽的巨大作用。

(1)对毛泽东的评价1领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3.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

(2)一定的政治体系需要政治权威(3)个性魅力型权威可能具有双重效应(4)个性魅力型权威需向法理型集体领导权威转换第二章、邓小平发展理论与历史伟业第一节、历史抉择(1)国际背景1.国际局势新格局变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后,经济全球化在加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开始形成。

邓小平提出“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2.世界经济蓬勃发展。

3.传统社会主义的危机。

(2)国内背景1.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差距。

2.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

(3)个人背景第二节、发展理论发展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1)发展模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发展目标“五位一体”(3)发展策略一是发展步骤,三步走战略。

二是发展重点,重点促进,重点突破。

(4)发展动力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科技发展(5)发展形势非均衡发展理论(6)发展环境国内环境,政局稳定。

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

(7)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8)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增长与质量、效益。

第三节、鲜明风格(1)战略眼光1.从战略高度谈发展问题;2.从大局出发治理国家;3.从政治角度谈经济。

(2)务实风格1.强调实事求是;2.注重实践;3.注重实效;4.走自己的路;5简洁、质朴的文风。

(3)辩证思维“照辩证法办事”(4)开放意识丰富的国外经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5)与时偕行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倡导敢闯敢冒的精神。

(6)人民至上强调富民思想;注重民众首创精神;政策要体现人民利益。

第四节、千秋伟业1.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2实现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3使中国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4.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第三章、当代中国产权制度的改革第一节、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改革开放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第二节、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郎顾之争,新公有制之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意味着当代中国产权制度宏观层面任务的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制改革或产权制度改革的终结。

第三节、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经历着“所有制理论范式”向“产权理论范式”的转变。

马克思产权社会化思想包括产权社会化动力论;产权社会化纵向建构论;产权社会化横向展开论。

第四节、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资本形态层面改革;2.产权观念层面的改革;3.企业组织层面的改革。

第四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节、改革开发以来发展理念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应对国际经济危机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应对低碳经济挑战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应对当前改革发展中的问题。

第三节、经济发展转变的基本方向出口拉动经济面临挑战和风险:1.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2.欧美发达国家回归经济实体、新兴经济体崛起、低碳时代到来对中国发展方式提出挑战;3.从出口导向模式中能够分享的全球化福利越来越少。

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当前阶段面临挑战:1.投资拉动发展带来严重产能过剩;2.投资拉动发展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3.投资拉动发展导致经济发展创新能力不足和通货膨胀。

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具有可行性,主要从以下着手: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2.增加就业创业机会;3.提高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4.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第五章、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第一节、民主理念毛泽东明确把民主作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和革命目的之一。

邓小平更把民主视为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第二节、民主制度1949年,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人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邓小平予以充分肯定,强调不能照搬西方民主制度。

第三节、民主途径(1)毛泽东提出的“民主的方法”毛泽东所讲的“民主的方法”实际上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是对马克思民主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毛泽东推进民主建设问题上的误区:1.崇尚“大民主”的倾向;2.轻视法制的倾向。

(2)改革开放以来对民主途径的新探索1.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民主和法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3.发展基层民主第四节、民主道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模式要根据中国国情,走渐进式民主。

首先,进一步大力发展经济,奠定基础;其次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再次培养公民社会与民主习惯;最后,大力推进民主政治。

第六章、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第一节、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及主要内容(1)政党不分到政党职能分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党政关系体制是我国政党关系不合理的症结所在,也是优化政府体系的切入点。

(2)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分布和重要内容之一。

应注意以下问题:1.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2.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

(3)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4)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目标。

(5)完善中国特色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并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一套监督制约机制,标志着我们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节、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三条: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民主是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标。

第三节、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原则1.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始终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的。

2.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符合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3.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各方面改革都要配套的系统工程。

4.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实践上有一个逐步成熟、深化的过程。

第七章、当代中国文化安全和文化发展战略第一节、文化安全和文化软实力(1)文化安全及其特征文化安全一般包括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这是文化安全的基础与核心。

(2)文化安全的特征1.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中的“软安全”;2.文化安全是非物理性的无形防御体系;3.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对象是隐蔽的,防御难度比军事防御大;4.文化安全体系需要长期、时刻维护。

(3)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对内的凝聚力,文化自身的创新力、生产力、消费力,以及文化对外的传播力。

第二节、我国文化软实力及文化安全现状(1)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机遇:1.全球化拓宽了中国的文化资源与市场;2.科技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不足:1.文化体制障碍;2.文化人才匮乏;3.文化产业基础薄弱;4.文化传播能力薄弱(2)中国文化安全现状意识形态安全现状:1.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挑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遭到质疑;3.核心价值体系缺失;文化资源安全现状:1.文化人才匮乏;2.文化组员保护开发、继承创新能力不强;3.文化市场安全现状;4.文化产业安全现状(3)中国文化安全产生的原因1.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

全球化加剧了国家间文化利益的诉求与争夺;全球化增加了维护文化安全的难度;全球化对文化安全提供了机遇。

2.文化安全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

中国文化弊端:保守内向、与世无争的文化品性;2.政治文化一枝独秀,制约了文化的多样性;宗教始终处于王权之下,宗教文化缺乏生长土壤。

第三节、切实维护文化安全1.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3.繁荣发展文化产业;4.提高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力。

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构架中国话语体系;熟悉国际文化交流准则;移动科技进步,开辟新的文化传播途径。

第八章、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培养第一节、核心价值观及其战略地位(1)核心价值观的意旨核心价值观是指文化内核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优秀价值体系,具有以下特征:本质性、深层性、精华性、动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价值理念。

(2)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地位建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主要在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的力量。

第二节、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构建和凝练必须把握以下原则:1.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2.立足于中国夺得优秀传统文化;3.吸收人类文明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优秀价值成分;4.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5.要高度凝练,易识、易记、易于传播。

第三节、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精神元素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2.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3.西方启蒙思潮中的合理价值;4.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凝练为:共富、民主、公正、和谐、自由。

第四节、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从两方面努力:1.符合大众化要求,即要抓住事物根本与适应民众的思想情感和语言习惯。

2.采取综合措施第九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社会建设的价值第一节、文化精神之意旨(1)文化精神的界定文化精神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

(2)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关、不可分离,但是又有区别,不能混同。

文化精神包括精华和糟粕,民族精神主要是指推动国家或名字前进的纯粹思想。

(3)从文化精神研究文化问题研究文化问题有两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1.从大文化的视野加以研究,庾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考察它的生态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国际环境等方面的深刻影响;2.从文化精神着手加以研究;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民族文化中的中心观念,就能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具体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