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部编版

合集下载

人教 部编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人教  部编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波光闪动的样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
正显得美。
山色空蒙雨亦奇。
云雾迷茫 也。 的样子。
在晴日的阳光照 射下,西湖水波荡漾, 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 天气里,山峦在细雨 中迷蒙一片,别有一 种奇特的美。
晴天的西湖
雨天的西湖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 女之一,她是春秋末期越国 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苎 (zhù)萝山苎萝村。苎萝山 现属绍兴诸暨市城关镇。苎 萝有东、西两村,施夷光住 在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所以叫楚江。
中断:江水从中间割断两山。 开:劈开。 至此: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出:出现。 日边:天边。
•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 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天门中断楚江开,
从中间断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状元成才路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 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 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 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作者介绍
作家名片:李白(701—762),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主要作品:《蜀道难》《状元成才路将进酒》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状元成才路
断开而成为东西两山,借山 状元成才路 势写出了水的汹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单独、一个。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乘风破浪 ,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望天门山》的意义和内涵。

3.学习《望天门山》的朗诵技巧,提高朗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望天门山》的意义和内涵。

三、教学难点
1.为学生带来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和比喻《望天门山》的诗意。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介绍唐代大诗人李白。

2.了解《望天门山》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步骤二:欣赏
1.老师诵读《望天门山》。

2.让学生跟读。

3.请学生分析诗句内涵和诗意。

步骤三:分析
1.让学生分组,自选一句诗句,阐述其内涵和意义。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望天门山》的诗意。

步骤四:练习
1.讲解朗诵技巧。

2.让学生自选一首古诗,练习朗诵。

步骤五:巩固
1.学生自选一张图片,写一篇与《望天门山》相关的小作文,配合图片展示。

2.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小作文。

步骤六:作业
1.复习《望天门山》的内涵和意义。

2.背诵《望天门山》。

五、教学资料
《望天门山》原文
《望天门山》注释
图片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唐代历史背景和李白的诗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歌内涵和意义,同时通过讲解朗诵技巧和练习朗诵,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

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创造的作品时,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使教学过程更加活跃和丰富。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学生能够理解《望天门山》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自然景观描绘。
-生字词汇掌握: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天门”、“中断”、“楚江”等,并能够正确书写和使用。
-韵律感知:学生能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通过朗读和背诵,体验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其次,关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对生字词的讲解和运用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词汇运用的指导,让他们在实际语境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环节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天门山》的内容和诗歌描绘自然美的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诗歌的奥妙。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望天门山》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诗句时,我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深层含义,仍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天门山》这一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有没有见过壮丽的山河景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是如何描绘自然之美的。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2.学会朗读《望天门山》。

3.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旨。

4.通过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1. 课前导入
教师把《望天门山》的图片呈现给小学生,介绍山川的特点及神秘的历史。

对战国时期的民歌小调及民间音乐进行引导,向学生阐述古诗文化创作的意义。

2. 课文朗读
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听懂《望天门山》的内容,开始讲解作者李白的背景,讲解古代文化和文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诗歌节奏进行朗读,用图像来阐述古诗的形象,加强学生的感受。

3. 了解古诗文化
针对《望天门山》的背景及故事情节进行解释,展示李白的诗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演能力,并进行阅读训练。

4. 理解诗歌的意境
在准确理解古诗文化的基础上,更深入的理解《望天门山》的意境,介绍其艺术风格和句子结构,加深学生领会古诗文化的能力。

5. 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结合对古诗的理解,对学生提出要求进行关联性创作,要求学生写一个富有感情的古诗题目,以传承古诗文化,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概要及节选
1. 《望天门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课文翻译
译文如下:
•望眼所及,山峦连绵,昆仑为首,玉门怒脉拱于东,远景陡然而变,耿耿青山之巅,唯见八虏可汗所罗门峰,夏凉立,春暖花开,阴雪飘落成冰雪,红雪飞溅,金碧辉煌,五色显荣光,名胜天下。

小学三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古诗三首》

小学三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古诗诵读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平平 平仄 仄平 平 碧水/东流/至此/回。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两岸/青山/相对/出, 仄仄 平平 平仄 平 孤帆/一片/日边/来。 平平 平仄 仄平 平
古诗鉴赏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小组讨论
在鉴赏《望天门山》时, 你用到了哪些方法?
古诗诵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仄平 仄仄 平 平仄 山色/空蒙/雨/亦奇。 平仄 平平 仄 仄平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仄仄 平平 仄 平仄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仄平 平仄 仄 平平
小组学习
——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
孤帆一片日边来。
你在这首诗中看到什么景色? 请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语言尽量优美。
古诗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 更在于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诗鉴赏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拟人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如果你是李白,乘舟顺流而下,见到此景, 你的心情如何?请结合诗句说一说。
运用你学到的古诗鉴赏方法,思考问题: 一、诗人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组讨论
你发现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 祖国的山水景色。
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 人热爱大自然、热爱
祖国山河的情感。
注: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读 诗


读诗吧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明 诗


注释吧
⑴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境内的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 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 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回: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至此,一作“直北”, 一作“至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 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 来自日边。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以动写静
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 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 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 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 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 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 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一起来欣赏天门山的风景吧!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 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 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作 赏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写出了江水 浩浩荡荡的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部编人教)PPT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部编人教)PPT
孤帆/一片/日边来。
你们真厉害!
争来当小画家!
读画结合,理解诗意。
1. 默读 古诗,找出古诗中的景物并用圆圈圈出来 。 2.在图画纸上画出景物。
你们真棒!
闯迷宫
合作探究:四人小组互相说说,你们有 什么疑问?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高兴 自豪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两岸青山相对出,
你争学当会朗了读什高么手?!
孤帆一片日边来。
比较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恭喜你们成为朗读高手!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
听读古诗,划分节奏。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
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古诗填空 望天门山
天门中( )( )江开, 碧水东流( )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 )( )一片日边来。
你们真棒!
比较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你学会了什么?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理解“至此(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回(回旋,回转)”,以及诗句大概意思。出示诗句意思:浩荡东流的长江水因天门山的阻隔不得不在这里转向北流。
(3)出示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理解“两岸青山(分别指天门山南北两峰 )”、“出(出现、突出)”,出示诗句意思:小船在汹涌的江水中急速向前,两岸的青山接连不断地出现在眼前。
教师姓名
×××
单位名称
×××
填写时间
×××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难点名称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作者寥寥二十八言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美、波澜壮阔,也写出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每个字都包含千言万语。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天门山分为南北两峰,学生知识受限无法正确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逐字讲解,理解古诗大意。
2.通过逐字推敲和想象,在读、听、观察中体会意境。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介绍作者(从爱好:饮酒、游山玩水两方面介绍)
写作背景:
师:公元725年,李白从四川出发到安徽,途中乘舟经过天门山,见水流汹涌,山势雄伟,风景秀丽,胸中有感,于是挥毫写下《望天门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一起去感受天门山的秀丽神奇。
(4)出示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孤帆(一只小船)”“日边来(从水天相接的地方驶来)”,出示古诗意思: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急速驶来
(5)出示整首古诗
出示第一二句中的四个动词“断”“开”“流”“回”,分析妙用。
(突出水流湍急,景色秀丽神奇的特点)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二、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三、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四、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五、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篇】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中的《望天门山》。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1、会认“断、孤、帆”等个生字。

正确认读“中断、楚江、至此回、相对、孤帆”等词语。

并能联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点指导书写“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

3、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第二学段目标中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来展开学习,通过阅读,能够从多个侧面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热爱祖国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本篇古诗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古诗中去感悟祖国的大好山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含义,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2. 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

4. 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入课题。

2. 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4. 背诵古诗:学生齐声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古典文学的价值。

7. 课后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并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望天门山》2. 诗句解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诗意4.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2. 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使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人教部编版

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望天门山》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是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来编写的。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色得到充分展现。

诗的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写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帆,富有情趣。

【学情分析】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古诗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了解诗文大意。

刚入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探究古诗的基本方法,因此想象画面,了解诗文大意是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首诗中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诗意,展开想象形成画面,对于刚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将凝练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画面是非常不容易的。

【设计理念】1、初步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自主阅读古诗的能力和素养;2、以诗句中重点字词为为抓手,在师生对话中,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形成画面,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实现有感情地朗读,初步达到我声表我情,我情促我声的目的,实现熟读成诵的目标。

3、在想象画面的同时,初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会读、会写生字“孤”。

3、想象画面,了解诗文大意。

4、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了解诗文大意,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透过精练的文字,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背诵导入1、背诵积累的古诗;2、背诵李白的诗;【设计意图:由以前积累的古诗到李白的诗,营造诗文学习氛围,为后面诗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六首古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六首古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六首古诗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共收录六首古诗。

其中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山行)和两首宋诗(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第17课《古诗三首》包括两首唐诗(望天门山、望洞庭)和一首宋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现对这六首古诗加以整理和翻译,并分享给大家。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风平浪静时湖面就像一面未打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的一枚青螺。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简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简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简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简案第一首古诗《七步诗》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寒潭清照,皓月闪烁。

松涛阵阵,风吹不绝。

七步乘龙,驾云亲故乡。

这首古诗以自然景物为主题,描绘了群山起伏、峡谷深邃,以及天空中翱翔的鹰和水中游动的鱼等美景。

冰清玉洁的潭水中倒映着皓月,松涛声不绝于耳,给人以宁静和壮丽之感。

诗人以诗意中的龙为载体,展开了七步乘龙的神奇之旅,直达故乡。

第二首古诗《大风歌》天空飘飘,白云涛涛。

风声呼啸,狂飙肆虐。

岳岳峰峰,巍巍峻峻。

茫茫草原,无边无际。

迎风挺立,胸怀壮丽。

舒展翅膀,飞舞天际。

这首古诗描绘了大自然中狂风肆虐的壮丽景象。

白云滚滚,风声嘶啸,给人一种磅礴的感受。

尤其是山峦起伏,接连不断,草原广袤无垠,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广阔和壮丽。

诗人以豪放的姿态迎风而立,展现了一颗胸怀壮丽的心灵。

可以想象,他舒展双翼,翱翔在天际的壮丽场景。

第三首古诗《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孤舟飘荡泊。

此地长为别,孤帆远影没。

这首古诗以旅行为主题,表达了与亲人分别的痛苦之情。

诗人与离别的亲人相隔万里,各自身处天涯。

道路崎岖漫长,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

胡马随北风而往,越鸟筑巢于南岸的树枝上。

与亲人相隔已日久远,孤舟在波涛中漂荡停泊。

此地成了永远的别离之处,孤帆的影子渐行渐远。

《望天门山》简案这篇散文描绘了作者望向天门山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畏之情。

夜幕降临,天空渐渐漆黑。

我来到天门山脚下,抬头仰望,只见巍峨的山峰如刀削,直插云霄。

山顶耸立着一座石门,宛如通向天堂的大门。

山的轮廓由大块的石头构成,峭壁陡峭,如刀削般平整。

夜晚的山体在月光的映衬下,若隐若现,仿佛梦幻中的仙境。

山的顶部是一个巨大的石门,它横跨两个山峰之间,仿佛一扇伟岸的大门。

石门上层迎风飘扬的云雾,在月光的照耀下呈现出灵动的姿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被收录在三年级上册江开',描绘了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出的壮阔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接着,'碧水东流至此回',江水东流至此折回,形成了波涛汹涌的奇观。而'两岸青山相对出',则描绘了天门山两岸高耸的青山仿佛迎面而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叶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仿佛从天边驶来,画面极具诗意。整首诗通过描绘天门山的雄伟景色和楚江的壮阔气势,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广阔的胸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