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案例分析论文: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百度文库.
海啸案例分析
海啸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
但由于我国大陆沿海受琉球群岛和东南亚诸国阻挡,加之大陆架宽广,越洋海啸进入这一海域后,能量衰减较快,对大陆沿海影响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近海监测记录到的海啸共有3次:第一次是在1969年7月18日,由发生在渤海中部的7.4级地震引起的海啸,给河北唐山造成一定损失。
第二次是1992年1月4日至5日,发生在海南岛南端,榆林验潮站记录到的波高为0.78米,三亚港也出现波高0.5米至0.8米的海啸,造成一定损失。
第三次是1994年发生在台湾海峡的海啸,未造成损失。
由于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加之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能引发海啸,太平洋地区仅有1/4左右的海底强震(震级大于7级)会产生海啸。
同时,海啸发生后,也很难实时准确地获取其初始状态的地震参数和海啸源参数。
因此,海啸的预报难度较大。
我国现已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
国家海洋局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编制了包括海啸在内的重大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一旦沿海预计可能受到海啸影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会立即通过海啸预警系统发布受影响地区的海啸预警报。
同时,预计我国发生灾害性海啸时,国家将启动海啸应急预案。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海啸的研究和预报力度,在沿海海域地震海啸分布概况和发生频率等方面取得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我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此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海啸预警报业务。
国家海洋局在海岛和近岸建立了大量的海洋监测站和浮标站,现已基本具备了海啸预警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局还组织开发了太平洋海啸资料数据库、太平洋海啸传播时间数值预报模式和越洋、局地海啸数值预报模式。
这一模式在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福建惠安等5个核电站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应用。
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迅速组织专家进行数值模拟,再现了全过程。
道光十年(1830年)陈国瑛辑《台湾采访册》中,记有凤山县(今高雄市)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五月间曾遭海啸袭击:“时甚晴霁,忽海水暴吼如雷,巨涌排空,水涨数十丈,近村人居被淹,皆攀缘而上至树尾,自分必死。
综述
文献1:《印度洋海啸与政府危机管理》内容:文章从政府危机管理出发,分析了印度洋海啸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的间接原因有危机发生前的监测预警不力,预防危机发生的准备不力,危机发生后的应对困难.并借鉴了英美日3国危机管理的经验,提出政府危机管理应重在建立危机的预警系统、建立国际沟通与多国合作的协调关系、建立健全政府危机管理的应急决策机制、建立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机制、建立财政资源的动员机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信息及时有效公开这7个方面着力.文献2:《从印度洋海啸灾难看国际危机管理合作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内容:该文章脱离以往对危机管理的范围限定,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危机管理,以全球视野分析印度洋海啸。
文章关注到在处理印度洋海啸的过程中,亚洲乃至世界各国都纷纷伸出援手,展现出无私的人文关怀的同时,各国在联合国协调下成功的合作处理国际危机,开创了国际危机管理合作机制的新方式。
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今后危机管理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国际危机管理合作机制,共同应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危机。
文献3:《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根本途径——对印度洋海啸灾难的反思》内容:文章通过对印度洋海啸惨痛的叙述,看到了在印度洋海啸发生的时候,缺乏危机管理体制带来的巨大痛苦,呼吁国家政府反思在印度洋海啸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尽快建设中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文章随后又提出了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根本途径——建立有效的预防、预警、预控机制,并就如何建立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文献4:《印度洋海啸与危机管理》内容:该辑专题约请两位学者,分别从印度洋海啸引发的全球灾难预警预防体系建立及对中国危机管理的启发,以及赈灾中的大国责任这两个方面发表看法,就海啸如果发生在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应急体制的基础、以及中国在危机管理方面的困难和解决危机管理困惑的原则等问题作出了回答。
、文献5:《我国应急性警察行政权制度之创新》内容:文章从“9·11”恐怖袭击、“SARS”事件、印度洋大海啸以及禽流感等危机事件分析中表明社会和公共事务经常呈现常态和非常态并存并且交叉影响的状态,政府不但要承担常态的公共事务管理,也要承担非常态的公共事务管理。
从印度洋海啸谈业务连续性管理
此如何构建一套完整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机制,才是我们长久经营、面对灾害的重点所在。
业务连续性管理(BCM)提供了很好的防护框架与指导,能否善用并确保您的业务连续,就考验您的管理及执行力了!
兰卡救难协调负责人批评,政府并未从2003年6月的洪水记取教训,对洪水大浪的来袭没有做好防灾措施,对于地震警告也 严肃看待,他说,「已经有人警告会有地震和大浪,我们最近甚至也感觉到些微地震,但是显然的,我们没有严肃看待这 些警告。」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的统计,观光业是这次受灾国家地区的经济主要命脉,提供共计1900 万人生计,在马尔代夫 ,2/3 的居民都是以观光业维生。但是除了旅游之外,这次受创的还包括渔业,农业和商业损失,遭海啸摧毁的渔船,房舍
4. 接受风险: 对于可接受的风险便可采取接受对应。
业务连续计划(Business Continuity Plan, BCP)的撰写及实施
组织应发展计划以维护业务操作,或在关键业务过程中断或故障后在必要的时间内恢复业务,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操作应考虑 内容:
分配职责权限:
业务连续计划都应清楚说明各项计划起动前需遵守的起动条件(评鉴办法、应参与的人员等),以及每个人在计划中的权 泰国地质学者说,政府在灾前对海啸警告置之不理。泰国当局将一名气象专家革职,指他要为在海啸发生前,没能及时发 啸警告,以致造成重大伤亡负责。此即为关键人员不了解或未遵守紧急起动程序的严重失误。
印度洋地震海啸反思:海洋灾害离中国并不遥远
印度洋地震海啸反思:海洋灾害离中国并不遥远横跨印度洋的海啸悄然而至,瞬息降临的灾难带来的不只是绝望的废墟、消失的村庄,还应该有深刻的反思。
虽然暂时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沿海会发生类似的海啸,但有着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1.4万公里岛屿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疆域的中国,濒临的太平洋是世界上最不平静的海洋。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记录考证了本世纪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风暴潮灾:1922年8月2日,强台风袭击了广东省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害,当时台风强度超过12级,7万余人丧生,几十万人流离失所。
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王飞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由于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等可以引发各种海洋灾害。
即便是在灾害情况正常的2003年,全国因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仍达到80.5亿元,死亡、失踪人数128人,受灾人口达2000多万人之多。
“影响我国的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灾害、巨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等。
”中国海洋学会秘书长杜碧兰对记者解释说,“我国是最易遭受温带风暴潮灾害的国家。
渤海、黄海北部沿海地区经常遭受东北大风袭击,产生温带风暴潮。
”2003年全国沿海发生14次的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8.7亿元。
风暴潮是发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这种灾害主要是由大风和高潮水位共同引起的,使局部地区猛烈增水,酿成重大灾害。
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这类风暴潮的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南海是风暴潮灾害的重灾区和多发区。
风暴潮所导致的海侵,在我国少则几公里,多则二三十公里,甚至达70公里,一次海潮曾淹没7个县。
沿河道上溯潮水所到之处,村庄大面积进水,房屋倒塌,农田被淹没,交通、电力、通讯设施尽数遭受破坏。
全球热带海洋上每年大约发生80多个台风,其中3/4左右发生在北半球的海洋上,而靠近我国的西北太平洋则占了全球台风总数的38%,居全球8个台风发生区之首。
透析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方法
透析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方法一、案例背景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先后殃及10余个国家,死亡约30万人,造成14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成为继1970年孟加拉热带风暴、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之后,30年来世界第三大自然灾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共承诺援助资金已达40多亿美元,表现出空前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
印度洋晦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向世界再次敲响警钟,呼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跨国家、跨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海啸灾难的演变过程地震引发海啸灾难的防范意识匮乏,让灾难变为现实2004年12月26日早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大洋深处突发强烈地震,使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都震颤起来。
在海边休闲、劳作的人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
当海啸降临时,人们同样无以应对。
斯里兰卡的一名灾民说,当时他们刚干完早晨的活,正在休息。
不知不觉间,海水逼近了他们的房子,随后又很快退去,一切都都很平静。
村民们从没有见过这种情况,都感到莫名其妙。
然而没过多久,海浪又咆哮着扑来,把成年大象大小的石头卷了起来,还将成吨的海鱼抛到岸上。
几分钟后,海面又趋于平静。
很多渔民跑去看自己的渔船,有的人则在海滩上抓鱼。
就在此时,更大的海浪冲了过来,“房屋眨眼间变成了垃圾”。
印度内政部负责人说,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抵达印度海岸,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能够通知人们海潮可能抵达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印尼官员坦白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大地震会引发海啸,也不知道这种自然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据泰国《国家报》消息,泰国气象部曾有45分钟时间对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地震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发出海啸警告,但担心如果发出警报而未发生海啸可能影响国内旅游业.因而没有发出。
公共管理危机案例分析
31
现场应急办法 (1)事件发生后,立即成立了由省市领导组成的处置 “7·09” 事件联合指挥部,指定处置预案,组织开展法 律宣传。部署加强现场及社会各方面情报信息的搜集和 反馈,密切注视事态发展。派出人员搜集信息,调查摸 底,寻找重点人员,做重点工作和重点防范,控制事态 发展。 (2)针对事件出现组织化、社会化特点,指挥部研究 决定分5条线开展工作。第一条线,组织发动,做好备 勤工作。第二条线,派出专门警力配合党政领导在现场 用高音广播与聚集群众进行对话,宣传《关于维护B矿 地区治安稳定的宣传提纲》,通过有线电视向社会播发。 第三条线,派出警察维持秩序的同时,积极对群众做思 想说服工作。第四条线,采取主动措施防止矛盾激化, 避免事件升级。第五条线,加强对铁路中心现场的布控, 注意防范外来影响的介入。
2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人员流动 频率的增加,疫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 不断变化,给公共卫生和人群健康带来日 益严重的挑战。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 发展,大城市中人口拥挤和环境污染等因 素使得对传染病的控制更为困难。
中国已经进入安全生产事故的多发期。 通过对一些国家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GDP)1000美元~ 3000美元)这个区间,是公共安全事故的 高发期。中国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 据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7月13日公布的 最新数据,2004年1~5月,全国共发生各 类事故366159起,死亡52719人,其中, 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5164起,死 亡5693人。
16
2、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
17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 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 生物灾害和深林草原火灾等。
中外突发公共危机应急处置比较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行政管理中外突发公共危机应急处置比较研究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选题依据“公共危机”通常是指一种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和共同利益的紧急事态。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或“紧急状态管理”,一般指公共危机的减缓、预警、化解和恢复等全过程的应对安排。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部分,政府的应急处理措施将直接影响到公共危机管理的进程和效果。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对公共危机应急处置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目前正处在从单种危机管理向复合危机管理渐进的阶段,对危机应急处置的各类经验的积累和借鉴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拟从山西王家岭矿难危机和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危机为例,对比得出两地政府对突发公共危机的处置的不同特点,从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二)选题的意义公共危机是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
危机不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对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也会引起环境的恶化,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
而在当今全球化加速的世界上,天灾人祸应对失措,极易引起灾害链的综合放大效应,使危机隐患变为现实危机,局部危机恶化成全局危机。
如何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各种灾害和危机,建立完善高效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无论对我国还是对直接各国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课题。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1 、国外研究动态美国:美国于1979 年4 月成立联邦应急管理署 ( F EM A ) ,主要任务是领导全国做好防灾、减灾、备灾、救灾和灾后恢复工作,提供应急管理指导与支持 ; 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应急管理体系,降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确保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免遭破坏。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 FEM A 目前已成为联邦政府处置紧急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集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救灾体系,建立了一个统合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私人或私人组织、非营利服务团体和志愿者组织以及营利组织 ( 如保险公司、银行、建筑公司、建筑交易公司 ) 等单位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一旦遇到重大灾害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支援 , 将灾情损失降到最低。
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案例分析
1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1、现代政府面临的新挑战 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 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 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 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 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 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 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 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 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 机的危害, 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 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突发事件危机的特征: 突发事件危机的特征:
(1) 突发性 (2) 危害性 (3) 紧急性 (4) 连锁性 (5)群体性 (6) 不确定性 (7) 机遇性
25
危机虽然可能发生,但政府应有能力管理; 危机虽然可能发生,但政府应有能力管理; 危机虽具有突发性,但可以预防; 危机虽具有突发性,但可以预防; 危机虽有不确定性,但可以降低; 危机虽有不确定性,但可以降低; 危机虽然无法避免,但可以减缓强度,缩小范围; 危机虽然无法避免,但可以减缓强度,缩小范围; 危机虽会造成损害,但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 危机虽会造成损害,但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 危机虽会产生风险,但也是改善和发展的机会。 危机虽会产生风险,但也是改善和发展的机会。
8
其次, 其次,危机管理是提高政府组织管理水 平的必需。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缺乏危机 平的必需。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 意识,必然会导致管理水平低下。 意识,必然会导致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的政 府组织和企业目前缺乏一种能够预防、 府组织和企业目前缺乏一种能够预防、察觉 和化解危机的内在机制。 和化解危机的内在机制。危机管理包容了政 府组织在顺境、 府组织在顺境、逆境之中以及发展过程各阶 段的管理内容, 段的管理内容,是一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管 理思想,因而它是目前较合适的管理模式。 理思想,因而它是目前较合适的管理模式。
国外巨灾应急管理案例分析
住在临时隹宅的人不到2%。
地震造成巨大损失
三、国际救援。地震发生
后.有许多国家的救助队申请到阪神地区 进行救助。都被日本政府拒绝。美军第7 舰队的舰船准备出动直升机进行救援,始 终得不到日本政府的许可。
四、社会评价和后续行动。日本政府 在地震当时的滞后反应饱受诟议,“政府 麻痹”成了当时日本流行的讽刺语。但地 震之后.日本政府总结教训,采取了一系 列措旌:一是建立中央防灾指挥系统,内 阁中设立了通管救灾力量的防灾大臣。在 中央政府内设立了由首相担任会长的“中 央防灾会议”:二是确定每年的1月17日 (阪神大地震发生日)为全国。防灾和志愿 者日-:三是研究灾害预警;四是连续3次 修改‘建筑基准法>,提高建筑抗震基准; 五是提高减灾意识。各个企业和机构都相 应制定了地震发生时职员疏散与救助方 案.编印了很多防灾用书。各家庭普遍准 备了防灾包.定期进行灾害演练。这些措 施后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二、灾后各国重建和恢复工作。震后 重建分为见个阶段.需要3年到5年时 间。首先.巴基斯坦成立了震后恢复重建 局,该局将直接向总理报告工作。其次,制 定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原则方针.通过了 《农村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文件>和<城市灾 后恢复重建政策》等文件。政府对倒房毁 房提供资金资助和技术支持.鼓励个人自 立自强。自己劳动或雇工建筑房屋。第三. 开展灾情和需求情况评估.震后恢复重建 局派出600名援助和监察人员到9个受 灾区调查。摸清资助人名单。划分资助类 别.确定重建补助标准。第四。根据灾民住 房受损情况分阶段进行资助。第五,邀请 巴基斯坦国家工程服务公司设计适用抗 震民房。备用几种模式供灾民选择。第六, 进行大规模培训。至2007年10月.巴基 斯坦已经重建了15万座房屋.20万座房 屋正在重建.所有60万毁房倒房将计均 在2008年中期修建完成。
印度洋的海啸
面对死亡时任何犹豫、慈悲、怜悯、 胆怯都是生命无比珍贵的体现。你可以 反对一个人顾自抢先逃命,但是你不可 以认为他的死是应该的,而且没有犹豫 的权利。
1 2 3
4
那是一个秋天,在风景优美的贵州麻岭游览 区,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他们正在缆车上高高 兴兴地享受着人生中最温馨最幸福的天伦之乐,突 然,只听到一声巨响,缆绳断了,缆车直坠山谷。 缆车中23人除了这个两岁的孩子活了下来,其 他人全部遇难——
张前东承认自己在走向黑暗时的确想到了自己11岁 的女儿,“但我必须去救他们,我不能只想到自己。”
人性的光辉照亮黑暗的巷道
衡阳武警消防官兵 2003年11月3日凌晨,衡阳市商住楼起火 消防官兵冒死进行救援疏散,使412位居民无一伤亡。 但有21名消防官兵被埋在废墟之中。
他们以火一样的激情投身火场,他们怀揣群众的 利益走向危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他人的生命, 捍卫了消防兵这个崇高的职业。那壮烈的一幕将永存 史册,那将是对什么是敬业精神的最好诠释。 一个随时面临生死考验的职业,当死神真正降临 的时候,连18岁的孩子都毫不退缩,不能不说是这个 职业的精髓已经深入他们的魂魄。火焰可以燃烧他们 的生命,火焰可以照亮我们的生命,火焰可以让他们 的生命与他们的职业永生永存。
就是这个年轻的女领队,在随团的当地导游也 跟着失踪后,在海啸发生后的一天一夜里,带着 26名杭州游客走出灾难。她甚至像《泰坦尼克》 里的露丝涉水寻找杰克一样,在漫水的酒店里寻找 失散团员。 游客说,在逃生中,她一直高举着手臂,为团 员们指引。她的这一动作,让游客充满生的希望。
生与死的选择最能则· 文明与野蛮 动物的规则――弃弱——“野蛮” 人的规则――护弱——“文明” 早期的规则――弃老——“野蛮” 后期的规则――敬老——“文明” 文明中仍然残余的“野蛮”
精选安全管理与监察501灾难性事件与应急管理
第一节 灾难性事件定义及分类
一、灾难性事件的定义定义:是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者是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灾难性事件与事故的区别: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特点:普遍性、随机性、必然性、因果相关性、突变性、潜伏性和危害性。
化学事故及其应急计划
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前后已有近万人死于这起事故,数十万人受到辐射伤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美元。其后患将会影响人类一百年,是已知的世界最大核事故。这次事故在世界上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各国重新考虑核能的安全性并加强了这方面的国际合作。
一、灾难性事件的类型及其应急计划
2. 台风。其应急计划应主要考虑对气象部门台风警报的及时跟踪,及在台风来临前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如在必要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停止生产、减少台风及暴雨的破坏。
2006年8月,17级超强台风“桑美” 袭击我国
一、灾难性事件的类型及其应急计划
3. 爆炸。爆炸经常与其他灾害的发生相连接,对于火灾等有关灾难性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应充分考虑引起爆炸的条件和可能性,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印度洋地震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度苏门答腊发生的9.0 级地震引发海啸,2小时之后海啸到达斯里兰卡和印度。由于是构造地震,发生在深海,深水区的海浪推进时速达到700公里,到了浅水区时速降到40公里,但是浪高却不断加高,加上沿岸的地势比较低平,使得海浪侵袭到陆地深处。 20多万人丧失生命,5万人失踪,超过50万人流离失所,涉及12个国家。
第二节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
从救助印度洋海啸灾区谈起
从救助印度洋海啸灾区谈起——如何理解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2004年12月26日,在迎接新年到来的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降临人间。
北京时间上午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7级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给东南亚许多国家造成惨烈的人身和财产损害,死亡人数30多万。
面对这一空前的自然灾难,我国政府和民间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对外救援行动,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
截至2005年3月1日,中国政府提供援助共约6.86亿元人民币,民间捐助5.76亿元。
这次救助行动,是对我们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考验,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当今世界,已经如同一个“地球村”。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上发达的交通和通讯手段,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从此,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从一个在相对封闭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逐步转变为在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
这就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
20多年来,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
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居世界第三,外贸对GDP的贡献率已占1/3。
利用外资再创新高,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06亿美元,增长13.3%。
我国经济的外向度大幅度提高,国际市场对我们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们对国外资源特别是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占世界人口21%的中国,仅拥有世界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5%的铜矿石、9%的铁矿石储量,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9112.6万吨,比上年增加31.3%,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公共危机管理印尼海啸事件MPA案例分析(重庆大学)
公共危机管理管理案例分析——7·17印度尼西亚海啸事件引言2006年7月17日,发生了7·17印度尼西亚海啸事件。
此次事件属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典型自然灾害危机案例,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但表现不够成熟。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案例的分析,我们将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危机过程中政府的表现,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应用到中国的危机管理上来。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印尼海啸事件政府案例正文一、危机简介名称:7·17印度尼西亚海啸事件地点:印尼印度洋海域沿岸部分地区时间:2006年7月17日结果:嫌犯被击毙伤亡情况:至少668人死亡,1438人受伤,287人失踪,74100人无家可归印尼海啸是指2006年7月17日印尼当地时间3时24分(北京时间16时24分)在印尼爪哇地区(南纬9.4,东经107.4)发生7.3级地震。
震中距海岸线约180公里。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称,这次的地震触发了印尼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以及澳大利亚圣诞岛和可可岛区域海啸预警。
这次海啸,造成至少668人死亡,1438人受伤,287人失踪,74100人无家可归。
截至7月17日傍晚,已造成当地至少80人死亡。
截至7月18日,印尼地震引发海啸已造成357人死亡,其中包括来自沙特、巴基斯坦、荷兰、日本和瑞士等国的7名外国人,另有数百人受伤,5400多人无家可归,3万余人被撤到地势较高的地方避难。
此时记者证实,暂无中国公民伤亡。
截至7月19日,印尼政府部门称,海啸中本国遇难者人数升至531人,另有270多人失踪。
印尼缺乏预警系统导致悲剧重演,海啸死伤惨重。
印度尼西亚副总统优素福·卡拉18日晚间说,国家救灾统筹机构18日已向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西爪哇南部地区提供了约110万美元的紧急救济经费,以帮助地方政府迅速展开救灾工作。
海啸过后一片狼藉。
截至7月22日,据印尼官方报道,海啸中印尼本国的死亡人数已达659人,另有330人失踪。
印度洋海啸灾害后我国开展国际卫生救援工作的启示
印度洋海啸灾害后我国开展国际卫生救援工作的启示96?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年第21卷第2期(笫ll0塑2:』!垒::旦:印度洋海啸灾害后我国开展国际卫生救援工作的启示王子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50)摘要2004年12月底突如其来的印度洋地震引发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为严重的一次海啸.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也是第一次派出国际卫生救援队.本文从我国开展国际卫生救援的必要性,面临的困难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立国际卫生救援工作机制基本思路.关键词海啸国际卫生救援机制中圈分类号:R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61(2005l02—0096—03设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国家PHIS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提高公共卫生管理,医疗救治,科学决策,以及应急指挥能力.为加强PHIS建设的组织领导,卫生部于2003年底重新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并出台了国家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本网络构架.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加强,满足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要求.届时公共卫生预警系统依托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将步入成熟期.——个案报告亡==分析后报告<--->数据信息管理参考文献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分析系统流程圈【1]曹文广.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暴发后对我国公共卫生防病应急系统的反思.第二军医大学,2003,(24).[2]鄂启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常规化措施.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19(1).(收稿日期:2004—11—3Ol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年第2l卷第2朔f盛箜塑2:』!!垒:堕: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海啸,给印度洋沿岸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这场人类空前的灾难,中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也是第一次派出国际卫生救援队.通过开展国际卫生救援工作,一方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锻炼了队伍,积累了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暴舞辜}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有必要建立我国国际卫生救援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挑战.1建立国际卫生救援工作机制的必要性1.1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永久挑战自然灾害因其是由自然的往往是人们难以抗拒的巨大动力引起的灾害,因而具有破坏面积大,程度重而对人类和社会构成极大的危害,曾使人类蒙受巨大的灾难和痛苦,至今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我们不会忘记,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顷刻问,城市化为废墟,24万人丧生,l6万人重伤;1995年1月17日的日本神户地震,死亡5428人,伤3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1.2国际社会应尽的义务灾害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为此,联合国曾连续多次在第42,43,44届联大会议上通过相关决议,并成立了专门机构来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减灾工作l2J.这表明减轻灾害及其后果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每当灾害发生后,需要各国政府,国际救援组织和机构,以及整个国际社会的相互协作和支援,伸出援助之手,无偿赠送救灾物资,派遣人员赴受灾国开展救援工作.1.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机遇当今世界各国问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国家与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也与日俱增.因此,当一个国家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战争,传染病等灭顶之灾时,不仅受灾国承受着生命财产损失,经济遭受破坏,社会出现动乱,而且也会波及其他国家,尤其是邻国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显着提升.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中国的发展不但需要稳定的内部局面,而且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开展国际卫生救援,一方面表达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另一方面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同时在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的实力,加深国家间和人民的友谊,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难得机遇.2开展国际卫生救援面临的困难2,1灾害情况不明重大自然灾害常是瞬间发生,往往导致灾区基础设施严重毁坏,通讯,交通中断,而且政府机构处于瘫痪状态,指挥和协调作用丧失,灾情准确的评估,信息的及时传递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导致外界无法得到灾情信息,灾害情况不明.2,2灾区环境恶劣灾害不但导致大量人员死伤,而且灾区几乎成为废墟.粪便,污物得不到及时清理,大量的尸体堆积在废墟中,一时难以有效清理,在高温,阴雨条件作用下,尸体很快腐烂,散发的气味难以呼吸,蚊蝇鼙生,灾区环境十分恶劣.2.3后勤保障匮乏由于国际救援工作在异国它乡进行,远离后方物资供应基地.同时,交通中断,运力有限,灾区物资需求大,难以在短期97?内保障物资供给,救援队只能依靠自己携带的物资,支撑救援工作的开展.2.4信息交换不畅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与灾民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外伤以外的其它疾病的诊治存在很大困难,也对及时了解灾区疫情带来不便,直接影响救援工作的效率.2.5政治环境不稳目前,在世界的局部地区仍然存在冲突和战争,灾害的发生往往更加剧社会动荡,灾区政局不稳,导致卫生救援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甚至威胁着工作人员的生命.3我国国际卫生救援能力的现状此次印度洋海啸灾害卫生救援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国际卫生救援行动,共派出4批救援队,分赴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虽然在第一时间派出了队伍,完成了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病工作,但我国国际卫生救援工作尚处在萌芽之中, 能力十分有限.3.1尚未组建专业队伍此次派出的人员由各省(市)临时抽调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组成.人员来自不同单位,专业配备不齐,队员未接受过正规训练和培训,因此,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出最大合力.3.2物资储备不足由于这次是我国首次派出卫生救援队,队员个人装备,器械,药品和生活保障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无标准可查,所携带物资均由市场临时购置.同时,缺乏统一的包装,不利于搬运,也不能够适应防震,防水,防潮,防霉等野外工作需求.3.3救援范围和诊疗服务有限由于救援队尚未配备交通工具,只能租用当地汽车,但时问上难以确保及时,也增加了不安全隐患.因此,只能依靠步行在小范围内展开救援工作.同时,受空中运输能力和装备的限制,所携带的物品,器械种类和数量有限,不能搭建病房和实验室,只能开展简单的外伤处理,常见内科病的门诊治疗,无法满足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4建立国际卫生救援工作机制基本思路国际卫生救援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科学工程.不但需要国内各部门紧密配合,也需要国际机构采取统一协调行动.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国际卫生救援工作,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降低和减轻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迫切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国际卫生救援工作机制.4.1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国务院应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统一指挥灾害国际救援工作,各部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工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卫生部是国际卫生救援工作的承担者,需要外交部,商务部,民航总局,地震局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在工作操作层面上,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信息畅通,人员和物资调整救援工作任务.4.2组建国际卫生救援队在全国范围内,根据灾害的特点和卫生资源,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原则,在部分省(市)按照人员"骨干化",专业"齐全化"挑选队员组建国家级卫生救援队,尤其要配备后勤保障人员.装备按照"精良化,机动化"配备队伍.同时,本着贴近实战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灾害,开展培训和演练,保证队伍能够及时调动,并迅速开展有效的卫生救援工作.4.3建立物资储备目录,标准和仓储98?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年箍鲞笙塑!篁箜塑2:』!!:::试论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卫生管理的途径杨士力卢祖洵摘要从我国民主政治环境的实际出发,全面论述了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卫生管理的途径.认为公众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司法救济,新闻媒体,互联网八大途径参与公共卫生管理.关键词公众参与公共卫生途径中国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61(2005)02—0098—03公众参与是公共卫生的一项基本策略【¨.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完全"依赖政府型"的封闭式公共卫生管理模式,使得公众参与的问题,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公众对健康的关心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2003年战胜SARS和2004年抗击高致病性禽流感,社会大众关注,支持,参与公共卫生管理的热情空前高涨.SARS疫情的有效控制更是得益于全社会的广泛动员和民众的高度参与【2】.本文旨在探索公众参与公共卫生管理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参与1.1参与人大的立法活动在召开各级人大会议期间,人民代表都有权提出和审查有关公共卫生事务的议案.我国颁布的重要卫生法律,其提案均由国务院提交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公众在公共卫生事务上的观点,建议可以被立法过程所尊重,吸收和采纳.1.2监督政府的行政活动人大代表是公民选举产生的,无论是人大开会或闭会期间,人大代表都有权监督政府的公共卫生工作.1.2.1听取和审议政府提交的有关卫生工作的报告并做出决议.1.2.2在人大开会期间提出有关公共卫生事务的建议,人大将建议送交有关卫生部门,请他们对建议做出反应并提出报告,并向建议代表反馈.1.2.3向政府提出质询案.被质询的政府卫生部门必须负责对质询进行答复.1.2.4对特定的公共卫生事务做出决议案.地方人大有权针对地方的公共卫生事务做出决议,命令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限期改善公共卫生状况或解决公共卫生问题.1.2.5对特殊的公共卫生事务进行视察.1.2.6在人大的全体或小组会议上,人大代表可以直接反映公众的呼声,也可以对政府的卫生工作进行评论性发言,直接向政府施加压力,促使解决公众关心的有关公共卫生问题.2通过各级政府协商会议参与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形式,它容纳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进步人士等参加公共政策的讨论,咨询,评论,是公共政策的民主协商机构.我国(宪法》确认了政协在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与社会发展事务中的作用,并保障政协委员在各级政协会议上的言论自由.政协委员具有咨询建议权,调研视察权和报告权等,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将来自公众的信息予以传递.公众可以通过政协委员表达对公共卫生方面的意愿,意见,要求和建议,并由委员们提出议案或直接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督促办理.3通过各级政府组织参与3.1参与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开放性和公众的参与状况,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主和文明进步的水平.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1武汉铁路中心卫生防疫站信阳分站(46400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社会医学系由于国际卫生救援工作面向世界,灾害随时可能在全球各种地方发生,建立国际卫生救援物资目录,标准和仓储的目的是使我们在灾害来临时,有充分的物资储备,以便及时应对.只有在后勤物资供应及时到位,队伍才能"出得去,站得住,打得响".4.4明确国际卫生救援工作定位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灾难往往是惨重的,消除灾害产生的后果,恢复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国际救援力量有限,需要依靠本国政府和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生产自救.国际卫生救援工作通常是根据受灾国与援助国政府间达成的协议,根据需求,在一定区域展开救援工作.因此,国际卫生救援工作应着眼于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主要是以现场救治伤员,灾区公共卫生评价和实施干预为工作内容.4.5制定国际卫生救援工作手册国际卫生救援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综合性工程,不但涉及多学科医疗技术的综合应用,而且需要组织,管理,后勤保障,综合协调.如何高效,有序,正常地开展救援工作,发挥救援队的最大能力,是摆在国际救援队面前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制定出一本规范性,可操作性强的国际卫生救援工作手册,使得救援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按照流程进行,达到预定的工作目标和效果.参考文献c1]李宗浩.现代救援医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马宗晋,郑功成.中国灾害研究丛书一中国地质地震灾害,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4.(收稿日期:2005~02—24)。
印度洋海啸应急预案
印度洋海啸应急预案编写印度洋海啸应急预案的步骤一、确定编写应急预案的目的和范围编写印度洋海啸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在发生海啸灾害时能够迅速、有效地组织人员和资源进行救援和应对,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和伤亡。
预案的范围应包括海啸的预警、人员疏散、资源调配、协调沟通等方面。
二、建立应急预案编写团队建立印度洋海啸应急预案编写团队,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应急管理经验的成员组成。
团队成员应具备较高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应急工作。
三、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在编写应急预案时,需要对印度洋海域的地质构造、海啸形成的原因、预警系统和历史海啸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可能受影响的区域。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数据,评估海啸对人员、财产和环境的威胁程度,为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提供依据。
四、制定应急响应流程根据风险评估和分析的结果,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流程。
包括灾害预警接收和发布流程、应急响应等级划分、人员疏散计划、救援行动流程等,确保在海啸发生时能够做出及时、科学的决策,迅速行动,保障人员安全。
五、制定资源调配计划制定资源调配计划,包括物资储备、人员配备、装备安排等方面。
根据海啸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和救援需求,合理配置应急资源,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投入救援行动。
同时,与相关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机制,分享资源和信息,提高应对能力。
六、制定沟通和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确保各部门、组织之间能够及时、准确地共享信息,进行有效的合作。
制定有效的沟通流程和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和职责,实现各方的配合和支持,提高应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七、制定培训和演练计划制定培训和演练计划,提升应急响应团队和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
开展针对海啸应急工作的培训,提高应急响应团队成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海啸事件的发生,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建议在编写应急预案时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包括海洋灾害防治法、海洋权益保护法以及国家和地方制定的相关条例和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案例背景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先后殃及10余个国家,死亡约30万人,造成14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成为继1970年孟加拉热带风暴、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之后,30年来世界第三大自然灾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共承诺援助资金已达40多亿美元,表现出空前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
印度洋晦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向世界再次敲响警钟,呼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跨国家、跨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海啸灾难的演变过程(一)地震引发海啸灾难的防范意识匮乏,让灾难变为现实 2004年12月26日早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大洋深处突发强烈地震,使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都震颤起来。
在海边休闲、劳作的人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
当海啸降临时,人们同样无以应对。
斯里兰卡的一名灾民说,当时他们刚干完早晨的活,正在休息。
不知不觉间,海水逼近了他们的房子,随后又很快退去,一切都都很平静。
村民们从没有见过这种情况,都感到莫名其妙。
然而没过多久,海浪又咆哮着扑来,把成年大象大小的石头卷了起来,还将成吨的海鱼抛到岸上。
几分钟后,海面又趋于平静。
很多渔民跑去看自己的渔船,有的人则在海滩上抓鱼。
就在此时,更大的海浪冲了过来,“房屋眨眼间变成了垃圾”。
印度内政部负责人说,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抵达印度海岸,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能够通知人们海潮可能抵达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印尼官员坦白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大地震会引发海啸,也不知道这种自然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据泰国《国家报》消息,泰国气象部曾有45分钟时间对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地震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发出海啸警告,但担心如果发出警报而未发生海啸可能影响国内旅游业.因而没有发出。
一名泰国气象局官员称,印度洋地区已经数十年没有发生海啸,因此他们不愿意发出海啸警告。
事实上,就在地震发生的30个小时前,一份包含14条减小海啸危害措施的报告就张贴在泰国气象部门。
报告明确指出,在海达曼海发生海下地震后,泰国气象部应当立即准备应对海啸。
但由于担心影响旅游业瞒报了警告。
斯里兰卡负责灾后救援工作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斯里兰卡没能认真对待地震预警警告,应对破坏性海啸来袭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好。
“我们一直很自满。
人们—直在发布地震和海啸的警报,我们自己也捕捉到了地壳的数次震动,但很明显,我们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 (二)预警机制缺失,信息沟通不力,使灾难不断升级地震的震波猛烈地撞击着海水,并迅速形成一圈圈的惊涛骇浪,向远处狂奔而去——一场可怕的大海啸形成了。
向东、东南方向涌去的巨浪首先袭击了苏门答腊岛。
上午9时前后,袭击了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一些地方。
9时30分左右疯狂登陆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印度东南沿海地区。
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印度洋沿岸各国官员事后承认,他们没能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级地震后及时向国民发出海啸预警,若非如此,定将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印尼气象和地质部门的一位官员承认,该国在监控灾害性天气工作一直存在薄弱之处。
他说:“很不幸,我们没有能预警海啸来袭的设备。
这些设备都太贵了,我们没有钱来买。
” 泰国官员称,该国没有在受海啸袭击的泰南部地区西部海岸部署海浪监控传感器,因此当地民众和游客无法得知海啸预警。
《曼谷邮报》援引泰国气象厅前预报专家他玛萨罗·史密斯的话说,虽然地震很难预测,但地震引发的海啸却具有可预测性。
气象局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发布紧急预报,从而疏散人群,但他们没有做到。
气象厅官员说由于缺乏卫星技术,气象厅无法发布实时预报。
目前国际社会建立的海啸预警机制主要针对的是太平洋沿岸国家,在印度洋沿岸却没有一个海啸预警中心。
26日发生的强烈地震虽然被地震台网测到,但是由于有关地区没有海啸波监测装置,根本无法及时发现海啸和确定海啸的运行方向,因而也无法及时预警。
由于经常受到海啸的威胁,日本特别注意对海啸的研究,有严密的预警机制。
一般认为,如果这次是日本遭遇海啸,伤亡会大大减少。
因为地震引起的海啸,一定是发生在地震之后,并需要一段时间传播,即使这些波浪的运动速度很快,一般也要一个小时才能传到几百千米(公里)以外。
这次海啸的传播速度达每小时800千米(公里),而从震中到达斯里兰卡也用了两小时。
因此只要不是离震源太近,就可以有时伺机逃避。
印度洋沿岸这些国家在分享相关信息时渠道不畅。
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检测到大地震之后本来试图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准备防范海啸,但始终没有和这些国家的相关部门联系上。
原因是“这些国家没有正式的警报传送渠道,在我们的通讯簿中,没有这些地区的负责人联络处”。
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预警机制,更造成了这些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分享信息时渠道不畅。
三、救灾工作的进展过程——史无前例的全球救援大合作(一)救灾合作无国界,全球齐动员面对灾难,世界上许多国家,不论大小,不论贫富,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公民,都纷纷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实属空前。
海啸灾难一出现,联合国马上作出反应。
联合国有关部门于海啸发生当天在雅加达紧急召开专家会议,讨论灾难对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造成的损失和所需救援物资情况。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通过其发言人发表声明,表示联合国正在向遭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派遣灾害评估和救灾协调工作组,以帮助各国开展救授工作。
联合国官员表示,用于受灾国的花费将超过50亿美元。
这次灾害虽然不是规模最大的,却是联合国开展全球急难事件救助协调作业50年来影响最大的天灾。
中国作为受灾国家的友好邻邦,迅速展开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在灾害发生次日就宣布援助260万美元(约合2163万人民币)。
此后.中国政府根据灾情发展承诺向受灾国增加6050万美元(约合5亿人民币)援助,并积极减免有关受灾国家到期政府债务。
中国政府免除斯里兰卡全部到期政府间债务。
中国社会各界也自发为灾区捐款超过1210万美元(约合1亿人民币)。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捐款逾6250万美元(约合5亿港元),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向灾区派出救援队。
截至2005年1月7日,中国政府和民间援助已累计遍1.33亿美元(约合11亿人民币)。
而且民间的捐款额还在继续上升。
截至1月29日,中国对灾区捐助累计已逾12亿人民币。
数批救灾物资运抵有关国家。
此外,中国政府以最快速度向受灾地区派出了医疗队及救援队。
中国政府又积极参与重大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国际和地区合作,并倡议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东盟一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
欧盟对印尼海啸救灾给予充分关注。
欧盟于海啸发生当天批准300万欧元的援助。
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均向班达亚齐派遣了救援人员或军队。
其中,德国军队实力雄厚,他们将重型卡车、铲车等大型设备直接空运到灾区,甚至设置了专门的直升机空投点,大大提高了救灾物资的运送速度。
截至2004年12月19日,英国承诺提供1500万英镑(约合2890万美元)的援助。
美国在海啸发生后也作出反应。
布什政府表示,希望通过参与救援行动,努力改善美国在伊斯兰世界受到损害的形象。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海啸发生后,代表美国政府宣布,向遭受海啸灾难地区提供1500万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
12月28日,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埃雷利时媒体表示,美国将向遭受海啸灾难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再追加2000万美元的援助。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此次更是倾囊相助。
只有四艘登陆舰的新加坡,除一艘在波斯湾执行任务外,其余三艘全部开赴印尼,充当搜索和救援直升机的平台。
此外,南非、墨西哥,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也都向灾区派遣了救援队伍。
每个国家的救援队都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救冶工作。
“合作”已经成为在救灾工作中使用最频繁的词汇。
(二)灾难反思意义深,共谋安全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召开了一系列关于预防、救灾、重建、合作等会议,共商国际抗灾预警应急大体系的构建。
从雅加达东盟领导人特别会议到毛里求斯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会议,从日本神户的世界减灾大会到北京的东盟一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再到泰国的普吉岛部长会议,国际社会对灾难已有清醒认识,提出厂—系列建立区域预警机制的重要倡议。
2005年1月6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参加雅加达亚洲海啸灾难国际峰会,并以联合国的名义呼吁全世界对受灾国家提供援助,正式担负起全球性救灾行动的指挥和领导责任。
温家宝总理出席了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并就救灾和重建工作,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七点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提供紧急救助;加快重建工作进程;重振受灾国家旅游业;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充分发挥现有机制的作用;积极参与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东盟为主导的援助计划。
2005年1月14日,联合国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会议在毛里求斯闭幕、会议通过了《毛里求斯宣言》。
宣言特别指出,应该尽快在印度洋建立灾害预警系统,以防止类似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事情重演。
此次会议共有11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其中18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60多个国家的部长出席,共有各国代表2000多人,此外还有许多社会团体代表和记者与会。
2005年1月24日,在日本神户举行的世界减灾大会决定建立全球性灾难早期预警系统,以减轻各种自然灾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
这个国际早期预警将由联合国主导实施,建成后将整合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诸多机构的相关功能,为各种自然灾害做出预警,加强各国及各国际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便及早做好抵御自然灾害的准备。
在大会上,一些发达国家代表表示,愿意为国际早期预警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2005年1月16日,中国—东盟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在北京闭幕。
中国和东盟签署了《建立地震海啸预警系统技术平台的行动计划》。
会议总结了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的经验、教训,重点围绕进一步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提高东南亚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亚洲区域地震合同,为地震海啸提供早期预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井就下一步的联合行动方案达成共识。
这次会议是温家宝总理1月6日在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上倡议召开的。
[案例分析] (一)灾难本来可以减低,甚至可以避免灾难之所以如此巨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人们灾难意识的匮乏。
在突如其来的海啸面前,沿岸各国普遍缺乏防范意识,也缺少应对突发灾难的经验。
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韦弗利·帕森认为,这显然是因为印度洋很少出现海啸,规模如此巨大的海啸更是凤毛麟角。
这让印度洋沿岸国家降低了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