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内蒙古佛教旅游资源开发
略论西南民族地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贵州为例
20 0 8年 6月
社 会 科学 家
S OCI AL S CⅢ NTI T s
J n,o 8 u . 0 2
( 6期 , 第 总第 14期 ) 3
【 区域旅游发展与创 新 】
( o6Ge ea .3 ) N . n r l 1 4 , No
1 . 引言
来 看 , 教 在 贵州 经过 了长期 的发 展 , 逐 渐 与 当地 佛 并 的少 数 民族 文 化相 融合 , 这使 得贵 州 省 的佛 教 文化 独
佛 教 文 化 旅 游包 括 佛 教 信 仰者 的 专业 朝 拜 和 一 具特 色 。贵 州 省 的佛 教 文化旅 游 资源 包括 佛 教建 筑 、 佛 佛 般旅 游者参 观 、 览佛 教文 化资 源 的活动 。在 中国 , 佛 教 名 山 、 教 节 日活 动 、 教 艺术 珍 品 和佛 教 素食 游 佛 这 教 文化 旅游 随着改 革 开放 而逐 渐兴 起 , 十多 年来 每 等几 大类 。 些佛 教文化旅 游 资源与 当地 秀丽 的 自然 近 风光 相结 合 , 年都 吸 引着 大量 的游 客前 来 朝拜 和观 每 年 有大 量 的朝拜者 前往 佛 教圣 地参 加佛 事 活动 , 批 大
略论西南 民族地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 —
以贵州为例
陈 炜
( 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 0 6 ) 1 04
摘
要: 佛教 文化作 为一种十分重要 的旅 游资源, 对其进行旅游 开发具有 重大的意义。贵州省位 于中国的西 南
地 区。 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文章在分类概述贵州省 丰富而具有地方 民族特 色佛教文化旅 游资源的
佛 塔 被 视 为佛 教 的圣 物 , 般佛 塔 由塔 座 、 瓶 一 塔
略论内蒙古佛教旅游资源开发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I n r Mo g l ce c c n lg & E o o n e n oi S in e Te h o o y a c n my
No 2 . 2,t e 1 6 h i u h 7 t s e s
一
文 章 编 号 :0 7 6 2 ( 0 8) 2 0 4 — 0 10 - 9 12 0 2 — 0 5 2 是关 联度 高 、 动性 强 的产业 。旅游 业 发展 的好 , 带 可 以 进 一 步 优 化 产 业 内 部 结 构 , 大 经 济 规 模 , 而 提 扩 进 高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 当 前 , 国 各 个 地 区 实 施 的 经 济 全 发 展 战 略 中 , 把 发 展 旅 游 业 作 为 促 进 全 省 经 济 发 都 展 的 一 个 重 要 产 业 来 对 待 , 蒙 古 也 不 例 外 , 该 以 内 应 独 特 的 多 民族 文 化 作 为 载 体 , 挥 佛 教 旅 游 资 源 独 发 特 的 人 文 景 观 和 自 然 景 观 优 势 , 重 寺 院 及 其 周 边 注 的基础设 施 建设 和环境 建设 , 不仅会 吸 引佛教 徒 , 这 而 且 也 会 吸 大 量 的 非 佛 教 徒 到 佛 教 景 区 游 览 。 游 客 的 增 多 不 仅 仅 会 带 动 旅 游 收 入 的 增 长 , 时 也 会 同 推 动 内蒙 古 其 他 与 旅 游 相 关 行 业 的 发 展 。 因 此 , 打 造 内 蒙 古 的 佛 教 文 化 旅 游 品 牌 , 渐 形 成 旅 游 业 开 逐 发 的 亮 点 , 是 促 进 内 蒙 古 经 济 发 展 的 一 条 重 要 途 也
旅游资源的评价
(2)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 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 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 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3.基础设施——决定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和服务 水平,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公共设施:主要包括水、电、交通、邮政、通信
2.客源市场条件 对客源市场的分析与评价,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的前提。客源市场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客源地、游 客人数、游客量的季节变化、停留时间、客源地 与旅游地的距离,以及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 文化水平等。其中,客源地、客源地与旅游地的 距离是两个最基本的指标。 (1)客源地:客源地是指游客的来源地,是经济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客源地主要是经济发达地 区,如国际上的西欧、北美、日本。
四、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可增加旅游资源的 ____吸__引__力__。 (2)交通条件:决定着旅游资源所在地的 “__可__进_入__性___”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规模、 档次和___难__易__程__度___。
2.客源市场条件 (1)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所针对的_旅__游__者__类型。 (2)正确估计旅游资源与客源地的__距__离___,旅游 资源最具有吸引力的__特__色__,旅游资源所在地的 __接_待__能__力___与交通运输能力。 3.其他开发条件:包括__投__资___条件、施工条件、 现有的开发条件和旅游____服__务__设__施条件等。
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旅游资源所在的 环境容量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社会经济环境等 三方面进行评价。
指标
具体内容
环境容 量状况
旅游资源所在地规模大、景象艺术特征显 著、内容丰富、游程较长、布局合理、质
生态旅游学生态旅游文献
学版)579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社区参与激励机制探讨——以厦门岛东海岸区生态旅游开发为例 农村生态环境 2002 04 580 生态旅游地的保健功能及其在生态保健园中的应用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 04691 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研究——以漓江为例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05 692 楚南竹海风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4 693 对生态旅游价格构成涵义的思考 旅游科学 2003 03 694 发展生态旅游 促进生态省建设 林业经济问题 2003 04 695 滁州市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滁州师专学报2003 03696 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浅谈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4 697 生态风险分析在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02698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徐州市生态旅游发展问题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3 699 试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03 700 六盘山生态旅游区发展研究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02701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文明 生态科学 2003 02 702 坚持水土保持 建设生态旅游城市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3 03 703 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问题浅析 四川林勘设计 2003 03 704 生态旅游观的发展及其应用 生态学杂志 2003 05 705北京市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中国园林 2003 08 706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3 05 707 论老庄生态智慧与生态旅游价值取向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 05 708 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问题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05 709中国发展“安康型”生态旅游的研究与思考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3 06 710 江苏九龙口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资源调查与环境2003 04 711 天目湖水环境与渔业生产及旅游发展的关系生态科学 2003 03 71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规划的基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06812 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01 813 生态旅游与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化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01 814 湿地生态旅游项目的环境干预方法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01 81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餐饮产品的设计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 01 816 加强生态旅游建设,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02 817 池州生态经济示范区的生态旅游开发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02 818 泉州湾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刍议 福建林业科技 2004 01 819 江西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生态经济 2004 S1 820 陕南欠发达山区开展生态旅游实践探讨生态经济2004S1 821农村经济的新亮点: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的互动 乡镇经济 2004 03 822 泰顺县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初探浙江林业科技 2004 01 823 Some Hot Points of Bamboo and Rattan in the World 世界竹藤通讯2004 01 824 金佛山旅游资源开发应走生态旅游之路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 01 825 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对策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02 826 生态旅游与经济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 01 827 法制和管理建设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01 828 内蒙古生态旅游的营销对策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02 829 城市生态旅游初探——以上海为例的个案分析 社会科学家2004 02 830 论生态旅游导游的素质培养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831 辽宁生态旅游初探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分析——以七曲山大庙为例
四、结语
传统的宗教旅游已不能支撑道教旅游,新时代道教旅游发展 要以道教文化为根基,突破传统宗教旅游的范式。除了在旅游开 发中要对道教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更重要的是通过道教文 化向其他旅游业态延伸,结合道教文化开发出适合新时代、受观 众们喜爱的旅游产品。七曲山大庙景区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旅游 资源,在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要顺应时代潮流,充分把握好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游客需求的关系。道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道 教文化的发展是良性的循环过程,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要以道教文 化为基础,不可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进而破坏道教,要把握好宗 教的文化内涵。总之,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 创新性开发。
一、道教旅游资源的发展优势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中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通过 较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拥有丰富的内容。道教珍重生命,崇拜神 仙,敬畏自然,其以“道”为理论核心,主张崇尚自然、顺应自 然、清静无为、追求境界超脱,以导引、吐纳、符箓、斋醮、烧 炼金丹及内丹炼养为主要内容。其中一部分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 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以 后我国提出文化自信战略以及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为深度开发 道教旅游资源带来了时代机遇和重要契机。道教旅游资源从总体 上说与道教、道家经典,道士的实践活动,部分原始宗教、神仙 思想神话传说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 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承德市小布达拉宫旅游攻略
承德市小布达拉宫旅游攻略1. 承德小布达拉宫简介1.1 历史背景承德小布达拉宫,全称普陀宗乘之庙,是清代乾隆皇帝为庆祝其母亲崇庆皇太后八十寿辰而下旨建造的佛教庙宇。
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竣工。
寺庙仿照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建,因而俗称“小布达拉宫”。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为了促进民族大团结,发扬藏传佛教,尊重民族信仰,御旨建造了这座大型寺院。
寺庙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尊重和团结,也是康乾盛世时期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1.2 建筑特色承德小布达拉宫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
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高低错落,色彩鲜明,是中国古代皇家寺庙中的代表作。
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3米,台中央的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使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金光闪闪,气势雄伟。
庙宇共有建筑60多处,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楼、白台、大白台、大红台、东红台等,每一座建筑都独具特色,体现了汉、满、蒙、藏等多民族建筑风格的融合。
庙内的白台群是藏式平顶碉房形制的建筑,现存30余座,分布在从碑亭到大红台的道路两侧,层高一至四层,以二、三层者居多。
这些白台有的作为僧房,有的作为佛堂、钟楼使用,有的台顶设置舍利塔,形式多样,功能各不相同。
大红台的建筑在山腰上,其基座为白台,白台正立面以红灰抹成三层藏式梯形窗,上六层为真假藏式梯形窗,最下一层为汉式横长方形窗。
红墙正中自下而上有琉璃佛龛六个,均饰以黄紫相间的琉璃慢帐,内置琉璃佛像。
红台上周砌女儿墙,墙上嵌黄琉璃佛龛,龛内置琉璃佛像。
墙顶中央又置琉璃八宝、喇嘛塔。
台顶女儿墙转角部分安置宝瓶,上插铁旗,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藏传佛教建筑的特点。
万法归一殿是整个寺庙的主殿,殿内装饰华丽,供奉有多尊佛像,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数民族领袖礼拜之所。
殿内面北横额一是“净性超乘”,二是“妙德圆成”;面南横额是“万缘普应”。
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与对策
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与对策一、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意义(一)普陀山地理环境及范围普陀山风景区位于我国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由普陀山岛、洛迦山岛和朱家尖岛东部28.8平方公里三部分组成,陆地总面积41.3平方公里。
景区主要以佛教的观音文化和海岛自然风光构成的海天佛国为特色,是全国首批确定的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相比于其他三大名山,普陀山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一方面,普陀山处在沿海发达地区,也是中国最发达地区,在海内外沟通当中,进出比较方便。
另一方面,四大名山中只有普陀山处在海当中,只有普陀山拥有着丰富的海岛风光,这种兼山海之胜的特点也是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之一。
(二)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因佛教观念和佛教活动而形成的对人们具有旅游吸引力并且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
其范围相当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佛教艺术文物、佛教饮食、佛教节庆、佛教建筑、佛教名人等等。
普陀山是著名的观音道场,其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
1.资源类型丰富,组合协调普陀山虽岛小山低,但寺院密集,布局合理,能满足各种旅游者正常活动的需要。
目前,普陀山岛中除普济、法雨、惠济三大禅寺,有大乘、梅福、紫竹林等三十余座禅院可供朝圣,又有普陀十二景可供观光。
普陀山文物馆收藏了佛教历史、艺术、书画等文物一千多件。
山上文物众多,其中元代的多宝塔,南京明故宫拆迁过来的"九龙殿"以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杨枝观音碑",被称为普陀山三宝。
岛上奇石遍布,为一般岩峦所罕见,有盘陀石、二鬼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20余处。
全山古树名木繁多,沿海岸除"黄如金屑软如苔"的沙岙外又有许多幽深的洞穴,神秘莫测,有潮音洞、梵音洞等。
此外,普陀山近几年举办的南海观音文化节也大大丰富了普陀山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探讨东西方宗教旅游的差异以及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探讨东西方宗教旅游的差异以及宗教与旅游的关系——以基督教为主摘要: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
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
本文选取基督教作为主要例子进行阐述。
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对旅游业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
本文首先介绍基督教在东西方国家的发展,然后尝试分析东西方国家在宗教旅游上的差异,最后分析宗教和旅游的关系。
期待此文能够使读者对东西方宗教旅游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宗教旅游;基督教;东西方;发展;差异引言: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愉悦身心的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开发。
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方面来说,宗教文化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载体。
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不过,由于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基督教在东西方的发展起点不相同,必然在各自的社会文化里占有不同的地位以及发挥不同的社会作用。
一宗教在东西方的发展以中国为例,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要追溯到唐朝。
第二次传入中国是在元朝时期,第三次是在19世纪初清朝时,一些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居住并建立教堂,进行传教。
越来越多的人信教,虽然中途波折重重,但是延至今天,基督教在中国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据统计,现在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已达到一亿多。
这个数目不容小觑,说明基督教正在逐步改变中国民众对传统教派的思想、渐渐融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并发挥其作用。
不过,即使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步壮大,其影响仍比不上西方国家。
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信仰基督教,以其为国教,我们以美国作为例子。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个人都信奉上帝,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是有神论的。
略论弥勒文化的内涵及旅游开发
形 象。 二、 弥 勒 文 化 的 内涵 首先 , 弥勒文化的 内涵是“ 慈心” 。据 载弥勒 转世 的布袋 和 尚
常背个 大布袋化缘 , 不论别人给什么他都不介意 。小孩 逗弄他 , 成 人戏弄他 , 他丝毫不 生气 , 仍然喜笑颜 开。家庭 中子女与父母 之 间 的慈 心就是孝 与爱 , 工作 中领导 和同事之 间的慈心 就是尊重 与关 心, 学习 中老师和 同学 的慈心就是重教和尊师 , 在国际关系 中慈心 可 以减少争端 和对 抗 。“ 和谐 世界 , 从 心开始 ” , 如 果人 人 都 能发 弥勒慈心 , 世界将走 向和平 , 社会将走 向和谐 。 其次 , 弥勒文化 的内涵是 “ 忍辱” 。弥勒 《 忍辱偈》 云: “ 老 拙穿 衲袄 , 淡 饭腹 中饱 。补破好 遮寒 , 万 事随缘 了 。有 人骂 老拙 , 老 拙 只说好。若知这消息 , 何愁道 不 了。 ” 这 首偈语 表 明弥勒菩 萨少 欲 知足, 一切 随缘 , 能够忍 受常人 难 以承受 的奇耻大 辱 , 没有丝 毫 嗔 恨 之心。弥宽容之心待 人 ” , 不计 较 个人 恩怨 , 学 会 忍耐 , 学 会 忍辱 , 才 能提升 人格修养 , 有助于道业成就 。 再次, 弥勒文化 的内涵是“ 乐 观” 。布袋 和 尚作为 弥勒菩 萨 的 化身 , 漂泊不定 , 生活艰苦 , 一个 布袋随身 。但不论身处 何境 , 他都
保持乐观豁达 的心态 为人处 世 , 所 到之处 都给人 带来欢 乐。弥勒 菩萨告诉世人 , 快 乐幸 福 与 出身无关 , 与贫 富无 关。只要 心 态乐 观, 即使物质不 富有 , 也不乏生活乐趣 。
三、 弥勒 文化 的 旅 游 开 发
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1)
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与之相伴随的是文化旅游的兴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旅游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宗教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和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占有不同的地位。
宗教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使人们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人类社会。
在旅游业中,宗教文化一般以宗教文化遗产和宗教活动为主要形式出现。
宗教文化遗产指的是宗教信仰在历史上留下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宗教文学等。
宗教活动则是指人们在宗教场所进行的一系列宗教仪式和活动,如祭祀、礼拜、香火等。
人们通过参观宗教文化遗产、参加宗教仪式等活动来加深对宗教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旅游业与宗教文化的关系紧密而又复杂。
首先,宗教文化为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素材。
宗教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为旅游业提供了众多的资源和素材。
许多著名的宗教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印度泰姬陵、希腊雅典卫城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其次,宗教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宗教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可以在旅游业中扮演良好的推动作用。
很多国家和地区为了挖掘宗教文化遗产的价值,加强宗教文化旅游的推广,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宗教文化旅游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和运营需要统筹规划和管理。
宗教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需要统筹规划,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塑造文化形象。
其次,宗教文化旅游需要更好的管理和维护。
很多宗教场所存在着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维护,以便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最后,宗教文化旅游对于宗教信仰的尊重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还需要尊重宗教信仰和文化习惯,避免冲撞和非法侵害。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参考选题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某地区)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2.从旅游者需求探讨我国某地区旅行社业发展的潜力和方向3.简论旅行社名牌战略4.旅游电子商务对传统旅行社业的影响及对策5.网络时代与旅行社经营6.旅游者对旅行社投诉原因及解决方案7.知识经济时代对旅行社行业的机遇与挑战8.我国旅行社行业竞争战略浅析9.旅行社对旅游者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10.旅行社如何做好顾客的吸引与维系11.入世后旅行社人才竞争对策分析12.网络多媒体在旅行社业务中的应用13.提高服务质量是旅行社发展的根本14.浅析现代中小型旅行社发展之路15.××地旅行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16.试论现代旅行社服务营销策略17.现代旅行社信用问题及对策分析18.试论现代旅行社职业经理人的发现与培养19.浅议我国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20.略论我国奖励旅游市场的发展与培育21.浅议××城市旅游形象设计22.××景区开发管理模式思路23.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开发原则24.论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旅游25.××县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26.论现代风景园林的美学特征27.试论中国园林景观意境的创造28.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意义及构境分析29.略论扬州(苏州)园林的传统文化基因30.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背景浅析31.曲径通幽——古典园林的含蓄之韵32.论扬州园林的艺术特色33.中国古典诗词中地理景观信息及其旅游地理意义分析34.风景名胜区规划中若干问题之我见35.关于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模式的探讨36.论风景名胜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37.网络时代中国旅游饭店发展研究38.饭店管理市场主体心理动机分析39.试论饭店服务标准的制定原则40.旅游饭店实施名牌战略研究41.某市旅游饭店餐饮经营发展探讨42.现代饭店竞争致胜的法宝43.二十一世纪中国饭店业发展前景分析44.环境保护与饭店企业文化45.饭店内部营销的管理创新与员工忠诚度的培养46.饭店实施绿色管理研究47.旅游饭店网络营销浅析48.激励原理在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49.饭店服务标准化和个性化问题的探讨50.我国饭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51.论现代饭店整体服务产品的构成与创新52.对中国饭店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几点看法53.员工素质是饭店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54.中国饭店业质量管理现状与发展浅析55.旅游饭店专业实习改革初探56.饭店从业人员流动分析及应对策略57.中国饭店业集团化发展战略的思考58.浅谈饭店客房特色服务的经营59.中西饮食观念差异分析60.论中国式快餐的现状与发展61.浅谈现代酒店餐饮的大众化经营62.餐饮业中微笑服务的原则与效应63.论我国餐饮连锁企业的特色与优势64.论旅游饭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65.酒店企业广告策略和管理66.酒店娱乐化经营初探67.导游员形象塑造68.试论古典诗文在导游业务中的运用69.旅游审美与导游70.旅游者对旅行社投诉原因及解决方案71.浅谈导游员促销72.试论导游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73.新世纪导游人才的需求与培养74.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75.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76.导游服务中环保知识和意识的渗透77.人文景观导游讲解与旅游文化审美整合78.导游对游客的心里影响79.导游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80.论导游词中的叙述性语言81.论导游语言运用中的置疑技巧82.旅游文学中的自然美透析83.论挫折心理在旅游管理中的运用84.礼仪规范训练在旅游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85.试论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86.谈旅游者旅游后的心理调适87.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88.扬州(苏州、徐州)的旅游文化传统与创新89.试论先进文化在旅游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90.某市海外客源市场分析91.某市旅游客源市场分析92.试论我国散客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93.论科教旅游94.假日旅游经济分析95.简论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96.景区的旅游形象设计97.浅议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与前景98.大都市郊区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培育99.红色旅游项目的发展思路100.都市旅游发展研究101.风景水体旅游资源开发102.××县(市)旅游项目开发实证103.S CM理论及其在酒店企业的应用104.S CM:提高酒店企业竞争力的最佳战略105.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和效益分析106.旅游饭店网络营销浅析107.试论旅游企业危机营销108.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内涵及其产品策略109.经营权出让中的景区类型与经营主体分析110.旅游投资在旅游扶贫中的效用分析111.江南古镇旅游客源市场分析112.城市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思路113.世界遗产旅游资源管理问题研究---以××景区为例114.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问题研究---以××景区为例115.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116.××地区××旅游产品创新研究117.旅游风景区管理体制研究118.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119.自助旅游市场开发研究120.××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121.导游员激励机制建设问题研究122.旅游景区产品开发与创新研究123.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与前景分析124.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5.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的思考126.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的探讨127.乡村旅游(或自驾车旅游)发展的探讨128.导游职业道德缺失的防范与控制129.中国单体酒店发展之路130.体验经济与现代饭店的服务策略131.对历代贡品进行旅游商品开发的思考132.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商品包装策略分析133.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饭店经营策略探讨134.体验经济时代的顾客满意战略135.××省(市)接待型宾馆的SWOT分析及经营对策136.××省(市)经济型酒店的SWOT分析及营销策略137.国人出境游的风险知觉分析138.酒店消费者的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39.旅游偏好的形成与实践研究140.导游队伍的心理诉求与发展141.法定长假国民自助旅游的心理分析142.以名牌管理为切入点提高饭店管理水平对策研究143.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144.旅行社实施名牌战略对策研究145.旅游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146.扬州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思路研究147.实施名牌战略带动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148.饭店实施绿色管理思路研究149.如何利用法律手段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150.论××省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151.扬州资源整合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52.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与扬州旅游发展研究153.影响扬州旅游客源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154.××地区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分析155.××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前景和对策分析156.××地区旅游规划研究157.宗教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158.某酒店、景区或某地的旅游业的循环经济研究159.某酒店、景区或某地的旅游业垃圾处理研究160.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161.××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与前景162.×ד歌厅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163.×ד足浴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164.浅析现代中小型旅行社发展之路165.××地旅行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166.试论现代旅行社服务营销策略167.试论现代旅行社的品牌营销168.关于加强我国旅行社产品开发设计的对策分析169.现代旅行社信用问题及对策分析170.试论现代旅行社职业经理人的开发171.浅析我国旅游景区安全管理172.在校大学生旅游态度与出游特征研究—以××学院为例173.旅游行业(含景区、酒店及旅行社)诚信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174.旅游商品开发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175.步行街与旅游购物研究176.古镇旅游开发模式的对比分析177.旅游购物市场规范化管理的问题研究178.我国奥运会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创新研究179.扬州奥运会旅游的对策180.旅游购物市场选址决策研究181.体育主题休闲的开发思路182.扬州区域旅游形象设计探讨183.打造中国旅行社业的民族品牌的思考184.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185.国内旅游类广告现状的若干思考186.旅游消费维权研究187.××地休闲产业特色研究188.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189.旅行社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90.休闲经济的统计体系研究191.休闲消费对GDP的贡献研究192.休闲产业发展的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研究193.××地休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194.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95.山水景观型自然旅游地自然旅游资源评价196.论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
略论地方志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的可 开发 利用 的资 源信 息 。如《 山东 省 志} 0 中 , 9卷 除 《 旅游 志 》 , 外 至少 还 有《 文物 志》 《 、 民俗 志 》 《 L 、孑 子故
( ) 方 志蕴 藏 着丰 富的旅 游 文化信 息 二 地 地 方 志 由于 涉 及疆 域 山 川 、天 文 地 理 、名 胜 古
消 遣上 做文 章 。
一
、
旅 游 业可 持续 发展 与 地方 志 的关 系
有 关 部 门还 可 以根 据 志 书 资料 编 写 与 当地 有 关 的历 史 、 物 、 人 风俗 、 民情 以及 资 源 优 势 和 发 展 潜 力 的书 籍 ,为社 会 和群 众 提 供更 加 丰 富 的旅 游 资源 信 息 。如 观光 大 全 、 优特 产 、 游 指 南 、 资 指南 、 名 旅 投 饮 食指南 、 园林 名 胜 、 民居 、 建 筑 、 寺 名塔 、 山 古 古 名 名 名水 、 文化 艺术 、 物 、 文 地方 概 况 、 民间 故 事 与传说 等
走 可持 续 发 展 的道 路 与旅 游 业 相 结合 ,可 在 文化 与
园林 、 墓 遗 址 、 陵 庙宇 寺 院 、 台 楼 阁 、 桥 牌 坊 、 亭 塔 壁 画石刻 、 联题咏 、 楹 文化 艺 术 珍 品 、 命 历 史 纪 念地 革 以及 民情 风俗 、 传统 节会 、 闻典 故 、 轶 土特 名 产 、 游 旅 设 施 等 等 。将丰 富 的地方 志 资料 运用 到旅 游业 , 够 能 满 足 当今 旅 游 者受 教 育 、 知识 、 略异 域 他 乡情 趣 获 领 的 一种 高 层 次 的文 化 活动 需 求 , 不 是单 纯 的度 假 、 而
如 山水 志 、 庙 志 、 寺 名胜 志 、 览 志 、 屿 志 、 游 岛 风物 志
略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与选择策略
略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与选择策略
李向明
【期刊名称】《旅游学刊》
【年(卷),期】2007(22)2
【摘要】生态位是生态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基于仿生学原理提出了一个新的旅游学概念--旅游资源生态位,并对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内涵及选择策略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包括3个层面的涵义:(1)旅游资源价值层位--"营养生态位";(2)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时间生态位";(3)旅游资源市场定位--"空间生态位".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李向明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羡余旅游资源的生态位选择策略——兼论湘潭乌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J], 廖珍杰
2.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及整合开发策略研究 [J], 李丰生;吴琳
3.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及整合开发策略研究 [J], 李丰生;吴琳
4.羡余旅游资源的生态位选择策略——兼论湘潭乌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J], 廖珍杰;
5.羡余旅游资源的生态位选择策略——兼论湘潭乌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J], 廖珍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南寺旅游景点
内蒙南寺旅游景点内蒙南寺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佛教文化旅游景点,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南部,距离市区约30公里,占地面积约2000亩。
南寺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被誉为“内蒙古九寨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南寺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历经明、清,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南寺建筑规模宏大,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罗汉堂、药师殿等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富有佛教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大雄宝殿是南寺的主要建筑,是全寺建筑的中心,也是内蒙古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建筑之一。
大雄宝殿高达17米,宽约28米,内部布局严谨,雕刻精美,是佛教建筑中的珍品。
南寺还有一些露天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岩画。
这些岩画保存完整,均为元代所刻,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
岩画主题有佛教造像、王公贵族肖像、民间故事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除了建筑和岩画,南寺还有一些其他的景点,如鲁班桥、琼华山、万寿塔等。
这些景点各有特色,是游客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
南寺还有一些重要的佛教活动,如释迦牟尼降生法会、佛诞节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也为南寺增添了文化气息。
南寺的美景和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成为内蒙古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同时也是国内外佛教信徒尊敬的圣地。
赤峰南寺景区一定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作为内蒙古地区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内蒙南寺旅游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游客可以感受到其迷人的风景和宏伟的建筑,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佛教文化和古代历史文化。
除了上述介绍的景点,南寺还有一个著名的旅游区域——琼华山。
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山峰壮丽,是攀爬爱好者的圣地。
琼华山上还有一米五高的巨石“琼华天书”,据传是元代高僧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北方独一无二的关中楷书”。
南寺还有一个备受游客喜爱的景点——万寿塔。
这座万寿塔建于明朝,高达33米,是中国北方佛教塔的代表之一。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
1.浅析生态旅游中的导游服务2.浅谈我国的乡村旅游3.社会局势对旅游业的影响4。
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探析5。
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对策6。
浅论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7.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研究8。
试述对文化旅游的认识及其实现途径9.我国酒店业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10。
浅论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11。
古镇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12。
我国旅游目的地网络信息化建设方略探悉13.我国饭店员工培训策略14。
试论我国导游管理制度的革新对策15.试述导游风格的塑造及培养对策16。
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问题的分析及对策17。
酒店差异化营销研究18.试论导游回扣问题及其改革对策19。
****市乡村旅游发展分析20。
风景区开发生态旅游的潜力及建议21。
试论体育赛事旅游—-以08年北京奥运旅游为例22。
风景名胜区的休闲旅游功能研究23。
关于我国会展旅游的初步探讨24.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25.旅游景区淡季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26.我国饭店企业员工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27。
西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28.分时度假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29。
浅析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30.对我国导游薪酬体制创新的探讨31.关于我国热点景区门票价格的思考32.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类型及其管理对策33。
试论品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34.新形势下提升国内酒店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35。
饭店员工流动原因及对策分析36。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37。
论我国旅行社跨国经营的现状与基本战略选择38。
浅论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39.浅论休闲旅游的发展40。
试论旅行社服务质量管理改革对策41.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42.试论酒店内部营销策略43.略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44.论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问题45.浅谈中国酒店网络系统建设46.论景区旅游氛围的营造和管理47。
古镇古村落遗产旅游与新农村建设48。
分时度假在中国的发展对策研究49.试述我国旅行社经营管理改革对策50。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题目精选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题目精选1.浅析现代酒店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2.酒店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存在的问题3.浅谈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4.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5.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6.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7.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8.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9.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10.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15.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16.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17.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18.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20.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21.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22.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23.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24.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25.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26.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7.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28.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29.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30.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31.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32.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33.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34.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35.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36.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37.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38.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39.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40.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41.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42.旅游保险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43.我国新兴旅游形式的发展研究44.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45.旅游景区发展与保护问题思考46.有关我国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47.自助旅游发展与管理48.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49.旅行社管理中导游工资机制研究50.旅行社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分析51.饭店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52.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创新53.饭店如何进行商务旅客客源开发54.导游职业道德缺失的防范与控制55.旅游服务人员的挫折与心理保健56.新的放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57.旅行社旅游线路设计研究58.饭店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分析59.试论饭店企业的客源市场定位60.谈人力资源管理在饭店中的作用61.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和新趋势62.论旅游策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63.试论当今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得”与“失”64.如何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65.入世后旅游经济管理体制的'与创新66.旅游企业经营效益评估方法的创新67.旅游业风险的控制与回避68.计算机技术在旅游经济管理中的应用69.浅析我国国有饭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70.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71.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72.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73.如何树立优秀旅游区域形象探讨74.生态旅游在我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75.试析旅游品牌效应76.如何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77.试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78.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79.浅论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80.我国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思考81.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及完善措施分析82.古镇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83.试述导游风格的塑造及培养对策84.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85.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86.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构建87.云南经济型酒店经营模式探析88.浅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89.云南经济型酒店二线城市发展模式研究90.旅行社计调人才素质提高及培养途径91.略论中国旅游企业的品牌意识92.旅游管理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研究93.论供应链优化与饭店库存的动态管理94.酒店集团财务管理分析95.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96.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策略探讨97.经济发达区城郊休闲度假村SWOT分析及其开发策略98.杭州茶馆文化与城市休闲文化的初探99.浅析影视旅游中以影视作品为媒介的旅游目的地营销100.论体验经济视野中的旅游产品设计101.旅行社不正当竞争现象、症结与对策研究102.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103.旅游企业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之原因分析104.环境保护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05.论旅游企业员工素质与服务质量的关系106.旅游对于民俗风情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107.旅游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与利益分配108.试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109.论企业文化建设在饭店管理中的作用110.中国与其他国家旅游业的比较和启示111.旅游服务语言艺术探讨112.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社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13.乡村旅游开发与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研究114.试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15.导游员管理模式探析116.关于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117.试析旅游心理与散客旅游管理策略118.试析旅游宣传中的心理策略119.论网络经济多地点经济120.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博弈研究121.饭店大学生流失原因与对策研究122.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对策研究123.论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124.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125.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126.京津冀都市圈构建对河北省旅游业的影响127.试论工业旅游的特征及发展前景128.河北生态旅游的发展探讨129.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30.探析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行业***策的变化131.网络化对旅行社经营的影响及对策132.城郊旅游开发思路与对策研究133.旅游饭店质量成本控制134.饭店人力资源激励问题136.试论发展农业旅游的意义及对策137.旅行社与旅游景区关系营销研究138.旅游目的地安全事故探析140.城市会展业发展的影响及制约因素141.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策略研究142.中国演艺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143.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144.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145.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探析146.论社区参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147.旅游市场细分中的旅游主体消费特征研究148.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149.对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150.乡村旅游休闲化提升的目标与战略研究151.浙江经济型酒店深化发展对策探讨152.杭州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工程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初探。
旅游文化知识:西部大开发之旅——了解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现状和文化特点
旅游文化知识:西部大开发之旅——了解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现状和文化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大力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旅游业的新宠。
西部地区的开发现状和文化特点,是吸引游客前往西部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秘。
西部地区的开发现状也在不断提升,各种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也日益完善。
同时,西部地区的文化特点也是独具魅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
首先,西部地区的开发现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西部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扎实,交通便利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绵延不断的铁路和公路,使得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到达西部各大景区。
同时,各大景区也开始积极地开发旅游资源,投资各种旅游设施和配套设施。
无论是山区还是草原,都建起了高标准的酒店、游乐设施、体育设施等,极大地增强了游客前来旅游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其次,西部地区的文化特点也是吸引游客旅游的重要因素。
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从很久以前就承载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些穿越戈壁、荒漠的古道上,人们从东向西运送丝绸、茶叶、马匹等等物品,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如今,这些古道已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游客可以在这些景点中看到当地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习俗。
西南地区的藏传佛教文化也同样独具魅力。
西藏、四川、云南等地区都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游客可以在这些地方的寺庙和宗教活动中感受到心灵的力量和文化的厚重。
最后,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也是令人瞩目的。
在西部地区,不同的民族在相互独立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这些民族文化在当地的生产生活中贯穿始终,如川渝地区的火锅、藏区的唐卡、新疆地区的拌面等等,都是融合了当地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美食。
此外,西部地区的民族服饰和乐器也极具特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西部少数民族服饰,数量之多和精致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摘要】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和促进。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体现在吸引力和价值传达上,旅游业则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包括朝圣、宗教节日游览等,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收益。
宗教文化旅游也面临挑战,如文化冲突和商业化等问题。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不仅带动了旅游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业、联系、影响、传承、发展模式、益处、挑战、密切关系1. 引言1.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联系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联系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许多宗教文化遗产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宗教文化景点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对于神秘和信仰的向往。
旅游业也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为宗教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
宗教文化为旅游业提供了独特的景点和体验,而旅游业也为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这种密切的关系不仅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也丰富了人们对于宗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加多元和丰富。
2. 正文2.1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宗教文化的存在也为旅游业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游客可以在参观宗教遗迹的了解当地的宗教传统和历史,感受不同宗教文化带来的心灵震撼。
这种文化体验不仅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宗教文化还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一些地区将宗教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通过对宗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吸引了游客、丰富了旅游体验,还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
浅谈宗教旅游的类型及特征
浅谈宗教旅游的类型及特征摘要: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天已有多种形式,宗教旅游就是其中的一种。
宗教旅游主要指非宗教信仰者围绕宗教文化资源进行的各种旅游活动,包括考察、观光、游憩、休闲等。
宗教作为旅游的依托载体和活动平台表现出与一般的商务旅游、观光旅游、文化旅游有了显著区别。
本文首先介绍了宗教与旅游的关系,接着又讲述了宗教旅游的基本类型,最后还写了一下宗教旅游的特点。
关键字:宗教、文化、旅游导言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①一、宗教与旅游的关系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
宗教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宗教与旅的关系(②③)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
从佛教在我国传播、发展乃至衰落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旅游对于宗教具有的重要作用。
首先,佛教传入中国本身就是东西方佛教徒梯山航海旅行的结果。
其次,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同样离不开旅游活动。
许多高明的禅师都是从自然景观中悟到人生真谛的,所以大凡得道之人都喜欢遍走高山大川、遍访高僧大德,游历山水、品味自然、切磋佛理。
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到圣地朝拜仍然是他们一生最幸福的事情。
第二,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
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 民俗 文化旅 游 资源 的选取
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旅游地理学也取得 了& 足的进步 , 但是光从学术界而论 , 中国旅游地理学仍处于 “ 前 范式一范式” 发展的过 渡阶段 。 在学术界有关旅游地理学 的部
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 ) 二 民俗 文 化旅 游资 源的 选 取
分基本概念处于 “ 百家争 鸣” 的状态, 难以统一 。 文采用的旅 奉 游资源的定义是 :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 ,并可能 “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选取就是要在综合考虑 自 、 、 然 社会
经济 、 文化 、 政治 、 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 比现代社 技 对 会旅游审美观和民俗文化特点 ,找到二者 的相通之处 即民俗 文化旅游吸引力成分 ( 如表 1 。 )
中, 集体创造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事象” 这样一种说法。民
俗文化旅 游是民俗文化与旅游的结缘 ,是 以民俗文化事象为 主体 内容的旅游活动。一个国家、 一个地 域的民俗 , 民族品 其 格越鲜明 , 原始风格越浓 , 历史氛围越重 , 地方差异越大 , 生活
图 1
气息越足, 就越是一种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
维普资讯
2 0 年 第 4期 o6
沿 海 企 业 与 科 技
C OAS AL NT RPR S S T E E I E AND CI S ENC & T HNOL E EC OGY
No4 2 0 . ,0 6
( 第7 总 4期)
(u ltey o7) C muai l .4 v N
表 1现代社会旅游 审美观与民俗 文化旅游吸引力耦合表
_一
- r
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 然、人文客体都可称为旅游 资源 。 在此定义中旅游者和旅游资源互为 丰客体。 ” 屯体和客 体之 间的桥梁是吸引和旅游活动。 旅游者是吸引的客体 , 是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内蒙古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内蒙古财经学院旅游管理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摘要:文章从内蒙古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内蒙古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开发、利用佛教旅游资源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内蒙古;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中图分类号:F5903(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XX)22—0045—02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汉、藏、蒙、回、满、鄂伦春、鄂温克等众多民族都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息繁衍。
这些民族凭借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在内蒙古的多民族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构成了具有内蒙古多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在这些旅游资源之中,佛教文化构成了内蒙古民族民俗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挖掘、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打造体现内蒙古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对于增加内蒙古地区的旅游收入,推动内蒙古经济的发展,促进对外宣传内蒙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内蒙古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开发意义1.1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内蒙古地区作为藏传佛教的主要传播地之一,境内的佛教流派以藏传佛教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存在一小部分汉地佛教流派。
截至XX年底,内蒙古全区共有藏传佛教寺庙116座,这些寺庙绝大多数属格鲁派(黄教),只有巴彦淖尔市阿贵庙是宁玛派(红教),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有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大召,包头市五当召、美岱召,鄂尔多斯市准格尔召等等。
全区共有汉传佛教活动场所45处,主要的汉传佛教寺庙有呼和浩特市观音寺,包头市妙法寺,呼伦贝尔市金刚寺,巴彦淖尔市甘露寺,阿拉善盟延寿寺,等等。
随着全国各地佛教旅游活动的展开,内蒙古的佛教旅游资源也显示了越来越强劲的吸引力。
目前,内蒙古已经形成了以佛教景区、佛教寺庙、佛事活动为主要载体的佛教旅游资源,同时与佛教有关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也都显示了强大的旅游功能与价值。
1.2 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1.2.1 佛教旅游资源是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可以促进内蒙古经济的发展。
内蒙古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世代居住着众多民族,这些民族逐渐创造了独具特色历史和民族文化。
由于受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内蒙古地区的佛教文化也逐渐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族特点,同时,佛教对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蒙古民族佛教文化,构成了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
旅游业发展的好,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扩大经济规模,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当前,全国各个地区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中,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来对待,内蒙古也不例外,应该以独特的多民族文化作为载体,发挥佛教旅游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优势,注重寺院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这不仅会吸引佛教徒,而且也会吸引大量的非佛教徒到佛教景区游览。
游客的增多不仅仅会带动旅游收入的增长,同时也会推动内蒙古其他与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
因此,打造内蒙古的佛教文化旅游品牌,逐渐形成旅游业开发的亮点,也是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1.2.2 发展佛教文化旅游,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进而让世人了解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了解内蒙古。
宗教文化遗产和宗教活动场所是民族传统文化保存、传播的重要载体。
历史上,内蒙古地区一直是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的主要传播区,聚居在这里的多个少数民族,诸如蒙古族、满族等民族都信仰佛教。
对佛教的信仰逐渐地与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融合在一起,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教导子孙后代要“向善”的伦理道德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佛教教义的影响。
这些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服饰、建筑也都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文化与内蒙古的民族传统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内蒙古民族文化。
因此,游客通过佛教文化旅游,可以认识和了解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了解内蒙古。
2 内蒙古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1 不当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对自然景观、原生态民族文化造成威胁宗教资源往往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交叉分布的综合体,两者相互影响,具有互补性。
内蒙古的佛教旅游资源也具有宗教资源的共通特点,佛教景观往往坐落于草原自然景观之中,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但是当前许多地区在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在原有佛教景观周围大肆修建旅馆、饭店,罔顾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甚至不惜破坏自然景观修建旅游接待设施,不当开发对佛教景观周边的自然景观造成极大威胁。
受多民族特质的影响,内蒙古地区的佛教文化与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此对于佛教资源的不当开发不仅仅会扭曲佛教文化的内涵,而且会威胁到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生存。
2.2 过度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对传统佛教世界造成冲击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现实中的佛教活动势必会成为开发的一部分。
大批游客的到来不仅会打破深山古刹的寂静,而且还会对佛教的传统活动产生严重的干扰和影响。
同时大批旅游者的涌入,也会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给佛教世界带来冲击,游客带来的物质世界的庸俗化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年纪尚轻、定力不够的出家人产生影响,打扰出家人清修。
另一方面,在有些地区也出现了少数出家人违背佛教教义,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旅游者需求,随意改动宗教仪式,或者利用游客祈福的心理,把进香、捐功德变为敛财的手段。
佛教文化本身具有超尘脱俗的特征,它是人们在精神领域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智慧结晶。
当前对佛教资源的商业开发本身就与佛教的内涵相悖,如果开发不适度,对它进行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纯商业性开发,就可能使佛教本身的内涵丧失,只剩下一副披着佛教文化的空洞外壳,这样下去佛教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也会失去其吸引力。
2.3 规划不合理,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缺乏协调性由于佛教旅游项目开发风险小、回报高,近几年全国都兴起修寺庙建佛像的风潮,内蒙古也不例外。
对已有的佛教建筑修复、扩建,新的佛教旅游项目也纷纷涌现。
佛教旅游项目开发热潮不断升级,出现了追求大规模、大投入,追求轰动效应的趋势。
新兴的大型佛教旅游工程各个规模宏大,投资高昂,当然有的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例如,鄂尔多斯的吉祥福慧寺投资两百万进行修复重建以后,每年都会以其独具特色的佛事活动吸引区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但对于相当一部分佛教旅游项目,胡乱上马的后果就是矛盾丛生。
在项目开发阶段缺乏打造精品的意识,一味模仿其他地区的佛教旅游项目建设,开发的项目缺乏自身的特点。
在经营管理阶段又不懂开拓创新,使大多数寺庙除了烧香拜佛、求签算命之外,只能提供观光活动,而对于佛教文化的深层内涵却很少挖掘,佛教文化被严重庸俗化,严重破获了佛教文化的形象。
2.4 缺少专业的导游人才对于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会涉及诸多佛学专业知识,因而要求与佛教旅游直接相关的导游人员必须掌握这些知识。
但是目前的现实状况就是不仅仅是内蒙古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也一样,很少有导游人员懂得佛教专业知识,很多导游人员对佛家知识的掌握仅仅是对佛教建筑、造像的背诵,而对于佛教景点展现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缺乏理解。
导游如果能够对佛教文化在游客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讲解,会使游客加深对景点的印象,更好地展现佛教文化的魅力,甚至给游客以人生的启迪。
3 内蒙古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3.1 坚持以生态旅游的观念开发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佛教旅游资源要坚持走生态旅游的道路。
佛教生态观倡导众生平等,要求人们善待一切生灵,对自然不能过度占有,更不能肆意破坏。
这种佛教生态观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一致的,在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样的生态观。
具体来说,可以考虑通过以下方式实践佛教旅游的生态性原则:首先,宣传佛教生态观,以佛教的神圣性引导游客,使其能够从观念上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保护佛教旅游资源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次,在开发、利用上坚持生态性原则。
正确筹划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注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性。
合理规划佛教旅游景区的接待项目、规模和人数,不超过景区的承受力。
3.2 开发佛教旅游资源要体现出佛教文化的特征开发佛教旅游资源一定要体现出佛教文化的特征,只有挖掘出佛教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源。
具体来说,可以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挖掘佛教旅游资源的特色:首先,在开发项目上,要紧紧围绕佛教文化的主题,注意开发一些有别于其他旅游项目的特色旅游项目,如佛教与茶道、佛教与武术、佛教与素斋、佛教与医药、佛教与民俗,营造独特的佛教旅游氛围,使游客在这样的佛教旅游环境中品味佛教文化的独特内涵,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次,在开发方式上,要从观赏性开发向参与体验型开发转变。
目前,内蒙古地区的佛教旅游开发仍然是以观赏性开发为主,以游客参观佛教寺庙,观赏佛教塑像为主要游览方式。
这种游览形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游客仅仅只能获得对于佛教景观的视觉印象,很少能够真正亲身体验和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难以获得高层次的旅游审美体验,所以这种传统的以参观为主的游览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调动游客的兴趣。
参与体验型开发除了要安排一般性的游览活动以外,还会组织游客亲身参与一些与佛教有关的项目,如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参与特定的法令活动,参与“出家”旅游,使游客体验一番“出家”的滋味等等。
从观赏性开发转向参与体验型开发,可以使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的内涵,体验佛教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佛教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3.3 总体开发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打造佛教旅游精品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要有精品意识,在总体开发的基础上注意突出重点,选择有价值,有潜力的项目开发精品。
应该重点开发一些历史悠久,或在内蒙古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及有考古、历史研究价值的重要宗教寺院和宗教艺术,以此为核心,优化组合各项资源,协调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以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打造佛教旅游精品,以精品来提高内蒙古佛教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总而言之,内蒙古的佛教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的独特特色,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与内蒙古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打造出内蒙古独特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仅能够促进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将内蒙古的佛教文化发扬光大,对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1]方广昌.中国佛教文化大观[M].XX:XX大学出版社,XX.[2]唐景福.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XX.[3]唐吉思.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XX.[4][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XX.[5]孙丰念.论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X,(4):116~118.[6]王亚欣.藏传佛教文化的旅游价值探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XX,(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