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11.1杠杆复习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

【“简单机械”核心问题与内容的确定】

课标分析:“简单机械”是“运动和相互作用”(一级主题)下“机械运动和力”(二级主题)的部分内容。而其中有关“机械效率”的内容是“能量”(一级主题)下“机械能”(二级主题)的部分内容,故将“机械效率”放于“能量”中复习。对“简单机械”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课标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简单机械的“知道”虽然属于“了解”的水平,但是“简单机械”的内容贯串了“运动和相互作用”与“能量”两个一级主题,且“杠杆”是课标中唯一提及的“简单机械”,所以对“简单机械”的复习应重点放在对“杠杆”的复习上。

教材分析:苏科版教材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了具体的机械——杠杆、滑轮、斜面和轮轴的学习,尤以“杠杆”与“滑轮”两种机械作为了“知道简单机械”的突破口,同时介绍了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等概念在这些简单机械中的具体使用。

【复习课时安排】

由于“简单机械”的内容居多,因此对它的复习将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1课时复习“杠杆”,第2课时复习“滑轮”、“斜面”和“轮轴”。

【复习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杠杆模型,并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重演,展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方案。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测量结果偏小的问题,并通过讨论的形式分析其中的原因,并由学生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法。

4、通过典型中考试题,评价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

重点:1、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进行强化和加深。

2、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测量结果偏小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法。

【教学资源】

支架、带刻度的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希沃授课助手

【复习过程】

一、引入:

学生手握哑铃表演健美动作。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创设生活中的杠杆情境。)

二、建立杠杆模型:

表演者重复手握哑铃向上运动的动作,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1、表演者的前臂骨骼此时相当于什么?

2、找出前臂骨骼杠杆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

☞目标检测1:

画出前臂骨骼杠杆的五要素:

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几位学生的作图结果,并进行分析。

小结:强调支点要在杠杆转动的过程中寻找更容易,并明确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必须要画在杠杆上,但动力和阻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建立杠杆的模型,通过体会分析出杠杆的五个要素,也为之后的“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重演及问题解决:

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将实验重演,并以“问题串”的形式强化并加深实验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问题1:当杠杆倾斜静止时,杠杆是否平衡?实验前为何要把杠杆调至水平平衡?

问题2:实验过程中,能否再调节平衡螺母?

问题3:实验中为何又要把杠杆调至水平平衡?

问题4:斜向下拉,能否使杠杆水平平衡?实验时,为何不斜向下拉住杠杆?

斜向下拉杠杆与竖直向下拉相比,动力的大小有何变化?为什么?

进一步思考:如果弹簧测力计从斜向左下方拉逐渐变化到斜向右下方拉的过程中,动力的大小又会如何变化?

问题5:仅凭一次实验能否得出结论?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师生配合,分别在下列情况下测量并记录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的大小。(1)保持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不变,改变钩码数量;(2)保持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位置;(3)保持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和钩码的数量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

分析实验数据,发现F1l1 < F2l2 ,在明确是弹簧测力计所测的结果偏小之后,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6:为何每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会偏小?你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小测量的误差?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引导学生对本实验提出多种不同的改进方法。

原因:弹簧测力计倒置使用时,其自重会对杠杆产生一个向下的拉力,但这个拉力却不能在测力计示数上完全反映出来,导致示数小于杠杆受到的总拉力。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改进方法:

改进1:实验前,先测出弹簧测力计倒置时的自重,并在倒置状态下将其指针调到其自重大小后,再去测量动力。

改进2:用钩码代替实验中的弹簧测力计产生动力。(但此法有一定的缺点:动力大小和力臂大小只能整数倍变化,所测数据不连续。)

改进3:弹簧测力计悬挂于钩码的同侧,竖直向上拉住杠杆。

改进4:增大动力的大小,即增加钩码个数并增大阻力臂,同时减小动力臂的大小。

学生提出各个改进方法后,分别通过演示实验进行验证,用实验结果来说明其是否可行。

回看举哑铃的杠杆模型,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举哑铃时前臂骨骼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是复习课,所以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复习,绝不能只是实验的重现、问题的重复,而应是实验的重演、问题的深化以及发现值得探究的新问题。这样的复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以“问题串”的形式强化并加深学生对实验中的几个重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最后通过分析数据,让学生惊讶地发现得到了F1l1 < F2l2的错误结论,这自然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并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哪里出错了吗?还是哪里存在不足需要改进呢?那又要如何去改进呢?这会使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四、“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目标检测2:

如图是一种起重机的示意图,起重机重2.4×104N(包括悬

臂),重心为P1,为使起重机起吊重物时不致倾倒。在其右侧

有配重M(重心为P2)。测得AB为10m,BO为1m,BC为4m,

CD为1.5m。(g取10N/kg)

(1)若右侧不加配重,仅靠起重机的自重,最多能吊起多少

牛的货箱?

(2)现在水平地面上有重为2.44×104 N的货箱,若要吊起此货箱,起重机至少需加多少牛的配重?

(设计意图:选取典型中考试题,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解答的过程即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在解答过程中通过师生“问答”呈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思考】

1、“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偏小的问题,是否还有其他的改进方法?

另外本实验是否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或不足,又应该如何改进?

2、完成“目标检测2”中的(3)、(4)小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