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11.1杠杆复习课

合集下载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1.1 杠杆 复习导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1.1 杠杆 复习导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1.1 杠杆复习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灵活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应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杠杆的作用原理和基本公式。

2.杠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思考,回顾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实验观察将一根杠杆放在水平台上,用30克的砝码放在其中一个杠杆臂上,观察砝码在杠杆上的平衡位置。

然后移动砝码至另一个杠杆臂上,并观察砝码在杠杆上的平衡位置。

3. 分组实验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不同长度的杠杆,用不同重量的物品在杠杆上进行实验,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学生从实验结果中总结杠杆的特点和规律。

5. 讨论与解释通过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杠杆原理并灵活应用杠杆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归纳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总结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以实际观察为基础,通过思考和解释的过程深入理解杠杆原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表现,加以及时的反馈,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江苏省句容市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学案:11.1杠杆2

江苏省句容市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学案:11.1杠杆2

江苏省句容市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学案:11.1 杠杆2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对于这节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有着深思熟虑的考量。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游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杠杆实物、图片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杠杆,用来进行实践操作。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杠杆故事,让孩子们对杠杆产生兴趣,然后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实例,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杠杆的概念。

2. 讲解:利用教具和课件,详细讲解杠杆的定义、特点和平衡条件。

通过生动的示例和图示,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杠杆的原理。

4. 讨论:孩子们分组讨论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教师引导孩子们思考杠杆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观察到孩子们对杠杆的概念和原理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部分孩子在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在课后拓展延伸方面,我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杠杆小实验,让孩子们在家中进行观察和操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课程活动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6163.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杠杆教案

6163.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杠杆教案

11.1 杠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了解杠杆的构造和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杠杆的应用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养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力臂的概念与画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说,他能搬动地球。

但有个前提条件,你知道是什么前提条件吗?(给他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为什么有了这两个条件就能翘起地球?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二、新课教学[设计情景问题]某地发生大地震造成山体滑坡、崩塌,使得大量公路被山石堵塞。

救援人员在接到疏通公路的命令后,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灾区进行公路疏通,但遇到很大的困难:有些地方大型机械无法到达,一些较大的石头无法搬动。

如果你也是救灾人员,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移走石头?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用棍子翘石头等)[进一步提问]生活中有许多任务都是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完成的,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羊角锤、剪刀、指甲刀、撬棒、开瓶扳手等)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总结]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

[讲解]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要有力的作用;(2)能绕固定点转动。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1.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

(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动力臂。

九年级物理杠杆滑轮复习课教案苏科版

九年级物理杠杆滑轮复习课教案苏科版

定滑轮的实质F 1F 2OL 1=L 2F 2F 1OL 1=L 2L 1L 2L 1L 2结论: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 、动滑轮动滑轮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滑轮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滑轮实质探究动滑轮的实质F1O·L1L2L1 =2L2F2总结:动滑轮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杠杆。

滑轮组组装奇动偶定〕滑轮组特点拉力方向省力情况〕探究滑轮组省力情况观察吊起动滑轮绳子----n是和动滑轮接触绳子段数F.2:滑轮组实验表明,使用滑轮组拉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拉住,所用的力就是物体与接触面摩擦力的几分之一。

即13F =f fNGT如图所示,拉力F 的大小等于____。

1nF =f (平移问题)5〕公式 s=nh 典型例题【例题1】 如图有一木条,支点在中间时刚好平衡,现将木块左端一半锯下放在剩余局部上面,则木条将〔 B 〕 A 左端下沉 B 右端下沉 C 保持平衡 D 都不对【例题2】、如下图,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力F 将杠杆缓慢地由A 位置拉到B 位置,在此过程中力F 大小变化是〔 A 〕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先变大,后变小【例题3】、在图所示滑轮组中,动滑轮与货物总重G = 500N ,今欲用110牛顿拉力将重物提起,试用笔道线代替绳子将滑轮组连接起来。

〔不计摩擦〕 分析与解答:根据题目给定条件,先计算出承当货物与动滑轮总重所需绳子段数N ≥500N/110N=4.55=5段 〔如图6所示〕水平拉物体物体情况:F=1/n f ,s=nh (h:物体在水平地面上移动距离)【 2 米课堂练习1.〔2021佛山市〕如下图简单机械,在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是〔〕2.〔2021嘉兴〕皮划艇是我国奥运优势工程之一,比赛中,运发动一手支撑住浆柄末端(视为支点),另一手用力划桨,此时船桨是〔〕A.等臂杠杆 B.费力杠杆C.省力杠杆 D.省功杠杆3.〔2021扬州〕如下图是奥运会皮划艇静水比赛体育图标,当运发动用船桨划水时,运发动手中使用船桨属于_______〔费力/省力/等臂〕杠杆,使用它好处是_______,船桨向后划水,艇就向前运动,这一现象中包含物理知识有〔只要写出两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21南京〕如下图为用螺丝刀撬图钉示意图,在图中画出动力F1力臂L1和阻力F2示意图。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11.1杠杆教学设计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11.1杠杆教学设计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11.1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根据杠杆的形状和作用力的位置,杠杆可以分为一端固定和两端固定两种类型。

2. 力臂的概念:力臂是作用力与杠杆转轴之间的垂直距离。

力臂的大小决定了作用力对杠杆转动的影响。

3. 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在平衡状态下,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即F1 L1 = F2 L2,其中F1和F2分别是作用在杠杆两端的力,L1和L2分别是力臂的长度。

4. 杠杆的分类:根据力与力臂的方向关系,杠杆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力的方向和力臂的方向相同,称为第一类杠杆;一类是力的方向和力臂的方向相反,称为第二类杠杆;还有一类是力的方向和力臂的方向垂直,称为第三类杠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力臂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杠杆,并理解其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的分类及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模型、教学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作用原理。

2. 知识讲解:通过教学课件,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力臂的概念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杠杆问题,如剪刀的使用原理,讲解如何运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计算给定的力臂和力的大小,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杠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观察不同类型杠杆的工作原理。

7.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杠杆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力臂的概念3. 杠杆的平衡条件:F1 L1 = F2 L24. 杠杆的分类及其特点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判断题:杠杆一定是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物理:11.1《杠杆》复习教案(苏科版九年级)

物理:11.1《杠杆》复习教案(苏科版九年级)

物理:11.1《杠杆》复习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一. 本周教学内容:(一):杠杆二. 教学重点、难点:1. 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要素2. 力臂3. 杠杆的平衡条件三. 新学期新特点:新学期,初三的教学将学习第三册的全部内容,甚至还要学习第九册的大部分内容。

这个学期的特点是,教学任务多而重,教学内容涉及到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滑轮组)机械能及内能、电路初探、电压电流电阻、欧姆定律、及第四册电功与电热、电磁转换、现代通信、能源能量等内容。

大多数学校都将在寒假前基本结束新课,所以,初三的学习压力大,课业紧,这和初二年级不同,因此,要求同学们利用好在校的时间,同时,抓住我们网校的课堂学习、尽量独立完成相关的练习题或模拟练习。

你完全能够学得更好,多下点功夫,初三毕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尤其是毕业班的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会为自己的人生积累成功的体验,这也是一种财富啊!四. 知识点分析:1. 杠杆的定义:在物理学上,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 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所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常用字母O来表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字母F1来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字母F2来表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常用字母L1来表示。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常用字母L2来表示。

3. 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原理):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臂,用公式表示为: F1×L1=F2×L24. 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动力小于阻力。

(2)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动力等于阻力。

(3)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动力大于阻力。

【典型例题】例1. 如图所示,杠杆OBA处于平衡状态,在图中分别画出F1的力臂L1和F2的力臂L2。

分析:在这一部分我们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1.1杠杆教案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1.1杠杆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1.1 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的第四章第一节,主要涉及杠杆的概念、分类和力臂的计算。

教材的具体内容如下:1. 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

2. 杠杆的分类:根据力与力臂的关系,杠杆可分为一端力臂杠杆、两端力臂杠杆和等臂杠杆。

3. 力臂的计算:力臂是力的作用线与杠杆转轴之间的垂直距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和力臂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的分类和力臂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杠杆的概念,杠杆的分类和力臂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模型、直尺、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杠杆的概念、分类和力臂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杠杆问题,如剪刀的使用,讲解杠杆的分类和力臂的计算。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杠杆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杠杆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概念2. 杠杆的分类一端力臂杠杆两端力臂杠杆等臂杠杆3. 力臂的计算七、作业设计例题:剪刀(一端力臂杠杆,力臂为5cm)2. 答案:(1)撬棍(一端力臂杠杆,力臂为1m)(2)天平(等臂杠杆,力臂为0.5m)(3)钳子(两端力臂杠杆,力臂分别为10cm和5c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杠杆的概念、分类和力臂的计算方法。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杠杆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理解不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一、杠杆教学设计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一、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的第一节《杠杆》。

杠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杠杆的定义、类型及平衡条件。

杠杆的定义是指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杠杆的类型分为三类:一类是省力杠杆,一类是费力杠杆,还有一类是等臂杠杆。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指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掌握杠杆的类型及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定义、类型及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测量工具。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杠杆、钩码、测力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翘板,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讲解杠杆的定义,通过模型展示杠杆的类型,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会杠杆的平衡条件。

4.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类型:1. 省力杠杆2. 费力杠杆3. 等臂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判断下列物品中哪些是杠杆,并说明理由。

2. 计算下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成立,并解释原因。

答案:1. 剪刀、撬棍等是杠杆,因为它们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成立,因为动力×动力臂等于阻力×阻力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杠杆的定义、类型及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掌握较好。

但在实验演示环节,部分学生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测量操作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11.1杠杆复习课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11.1杠杆复习课

杠杆【“简单机械”核心问题与内容的确定】课标分析:“简单机械”是“运动和相互作用”(一级主题)下“机械运动和力”(二级主题)的部分内容。

而其中有关“机械效率”的内容是“能量”(一级主题)下“机械能”(二级主题)的部分内容,故将“机械效率”放于“能量”中复习。

对“简单机械”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简单机械。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其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课标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

简单机械的“知道”虽然属于“了解”的水平,但是“简单机械”的内容贯串了“运动和相互作用”与“能量”两个一级主题,且“杠杆”是课标中唯一提及的“简单机械”,所以对“简单机械”的复习应重点放在对“杠杆”的复习上。

教材分析:苏科版教材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了具体的机械——杠杆、滑轮、斜面和轮轴的学习,尤以“杠杆”与“滑轮”两种机械作为了“知道简单机械”的突破口,同时介绍了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等概念在这些简单机械中的具体使用。

【复习课时安排】由于“简单机械”的内容居多,因此对它的复习将分为两课时来完成。

第1课时复习“杠杆”,第2课时复习“滑轮”、“斜面”和“轮轴”。

【复习目标】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杠杆模型,并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重演,展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方案。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测量结果偏小的问题,并通过讨论的形式分析其中的原因,并由学生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法。

4、通过典型中考试题,评价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重点:1、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进行强化和加深。

2、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测量结果偏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法。

【教学资源】支架、带刻度的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希沃授课助手【复习过程】一、引入:学生手握哑铃表演健美动作。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1.1杠杆(第一课时:认识杠杆)》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1.1杠杆(第一课时:认识杠杆)》教案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1.1杠杆(第一课时:认识杠杆)》一、教学内容1. 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2. 掌握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3.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 学习如何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杠杆的五个要素,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3. 培养学生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五个要素及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杠杆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图片、PPT等。

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2)讲解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3)阐述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用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杠杆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定义、分类、五个要素、平衡条件及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现象中,哪些是杠杆的应用?A. 撬棍撬石头B. 剪刀剪纸C. 钳子夹物体D. 螺丝刀拧螺丝(2)已知一把剪刀的刀片长度为20cm,刀柄长度为10cm,求剪刀的杠杆平衡点距离刀片端的距离。

2. 作业答案:(1)答案:A、B、C、D(2)答案: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设剪刀平衡点距离刀片端的距离为L,则有:10cm × L = 20cm × 10cmL = 20c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杠杆的五个要素和平衡条件的应用。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1.1 杠杆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1.1 杠杆 教案

教学内容:物理学科第十一单元第一节《杠杆1》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指出生活只的杠杆。

2会画杠杆的阻力(或动力)3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学重点: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学难点: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学过程预设一、自主先学1、对照课本图11—1试一试,你是怎样拔出图钉的?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什么方法更省力?2、在拔图钉的过程中,螺丝刀是如何运动的?二、合作助学(一)观察并讨论下列工具或物品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之处?裁纸刀铁锨铲土钓鱼竿镊子三、拓展导学(一)杠杆1、什么是杠杆?杠杆的几个名词是如何定义的?符号分别是什么?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总结作力臂的方法:2、用起子给爸爸开一瓶啤酒,看看五要素在哪里?请标出下图中杠杆的五要素。

3、自己试一试画出下图的力臂。

(二)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出下列杠杆的五要素1、画出图1中动力F1的力臂2、如图2所示,用力F踩汽车刹车踏板,请画出此力对支点D的力臂。

3.在图3中画出小锤所受阻力F2以及动力F1的力臂.四、检测促学一、基本知识1. 所谓杠杆,是指一根,在下,能够绕着点转动。

2. 杠杆的五要素是指(1)杠杆转动时绕着的固定点叫;(2)图1 图3图2F2OF1AB的力叫动力;(3)叫阻力;(4)从 到 的距离叫动力臂;(5)从 到 的距离叫阻力臂。

二 考点训练:作图1、如图1,试画出缝纫机脚踏板所受动力、阻力的力臂。

2、如图2所示,O 为支点,请画出力F 1和F 2的力臂3、图3是安装在安全文明小区进出口的栏杆(栏杆是一根粗细均匀的圆木杆)示意图,当在 A 处施加一个压力F 时,可将栏杆拉到如图所示位置,请在图中画出此时压力F 的力臂L 1,和重力G 的力臂L 2。

五、反思悟学1、请举例说明杠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必做: 2、选做:图1图2板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 111 杠杆教案1 苏科版 教案

九年级物理上册  111 杠杆教案1 苏科版 教案

11.1 杠杆课题11.1 杠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在生活场景中概括出杠杆的定义并识别杠杆,学会对具体事物建立理想化模型。

2.能说出杠杆的五要素并能熟练画出不同力的力臂重点重点:画出不同力的力臂难点难点:对具体实例建立杠杆理想化模型教法及教具1.苏科九年级物理教材2.学具准备:开瓶板手及酒瓶、羊角锺木板钳子螺丝刀、木夹子(每组6人共8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1.画出以下机械所受到力的示意图(1)左图中小朋友对硬棒的压力及牛栏对硬棒的压力(2)左图中地面对扫帚的阻力及小朋友左手对扫帚的动力2.请作出下图中点O到直线L的距离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1.小组活动A:分别选用不同的工具,将木板上的钉子拔出问题交流:(1)使用不同工具时,你是怎样拔出钉子的,说出具体做法?(2)哪种方法更方便?2.小组活动B:各组选派一名同学用瓶启子(开瓶板手)打开酒瓶,同时观察工独立思考、小组解决,并能独立解决以下类似问题1.小组活动注意安全,主动参与,不做旁观者,具(开瓶板手)工作时的特点3.小组活动C:(1)小组每人一个夹子,用力使之张口问题交流:夹子张口时,你为什么感到费劲?找到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及作用点。

此时夹子受向个力?能画出来吗?(2)将橡皮放入夹子的口中,松开手指,是什么力使夹子夹住了橡皮?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作用点在哪?此时夹子受几个力?能画出来吗?4.归纳概括以上所有工具的工作特点:2.小组活动注意安全,主动参与,不做旁观者,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OL教学过程(1)橇棒(2)扫帚(3)羊角锺(4)开瓶板手(5)夹子(6)镊子5.阅读课文P3内容,小组内交流问题:(1)作为杠杆有几个要素?(2)作为动力与阻力一定要反向吗?一定要在支点两侧吗(3)什么是动力作用线?什么是阻力作用线?(4)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5)独立画出4中几个实例中动力与阻力的力臂。

江苏省句容市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学案:11.1杠杆(1)

江苏省句容市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学案:11.1杠杆(1)

江苏省句容市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学案:11.1 杠杆(1)一、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关系,将杠杆分为三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是杠杆平衡的基本条件。

3. 杠杆的平衡判定:当动力和阻力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矩相等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4. 杠杆的应用: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剪刀、钳子、撬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平衡条件,能够判断杠杆是否平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平衡条件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杠杆平衡的判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撬棍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杠杆现象,如门把手、窗户开关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特点。

2. 知识讲解: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平衡条件,通过示例讲解杠杆平衡的判定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剪刀、钳子、撬棍等工具的使用原理,让学生理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判断一些生活中的杠杆是否平衡,如秋千、翘板等。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6. 板书设计:列出杠杆的定义、分类、平衡条件和判定方法。

7. 作业设计(1)一把剪刀;(2)一把钳子;(3)一辆天平。

答案:(1)平衡;因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平衡;因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平衡;因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题目2: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省力杠杆。

答案:可以设计一个杠杆,动力作用在远离支点的端,阻力作用在靠近支点的端,这样可以实现省力的目的。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1.1杠杆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1.1杠杆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1.1 杠杆一、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介绍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分类,包括一端固定杠杆、一端活动杠杆和转动杠杆。

2. 力臂的概念:解释力臂的定义,以及如何确定力臂的长度。

3. 杠杆的平衡条件:介绍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4. 杠杆的力矩:解释力矩的概念,以及力矩与杠杆平衡的关系。

5. 杠杆的应用:举例说明杠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力臂的概念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对杠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力矩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杠杆的分类,力臂的确定,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模型、力矩模型。

2. 学具:学生实验用具,包括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原理。

2. 讲解: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力臂的概念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3. 演示:使用教具进行杠杆的平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力臂的概念3. 杠杆的平衡条件:F1 L1 = F2 L24. 力矩的概念5. 杠杆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杠杆的平衡情况:a. 一端固定杠杆,F1 = 10N,L1 = 2m,F2 = 15N,L2 = 3mb. 一端活动杠杆,F1 = 8N,L1 = 1.5m,F2 = 12N,L2 = 2m2. 答案:a. F1 L1 = F2 L2,10N 2m = 15N 3m,20Nm = 45Nm,不平衡,F1 L1 < F2 L2b. F1 L1 = F2 L2,8N 1.5m = 12N 2m,12Nm = 24Nm,不不平衡,F1 L1 < F2 L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演示和实验,学生对杠杆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
【“简单机械”核心问题与内容的确定】
课标分析:“简单机械”是“运动和相互作用”(一级主题)下“机械运动和力”(二级主题)的部分内容。

而其中有关“机械效率”的内容是“能量”(一级主题)下“机械能”(二级主题)的部分内容,故将“机械效率”放于“能量”中复习。

对“简单机械”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简单机械。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其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课标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

简单机械的“知道”虽然属于“了解”的水平,但是“简单机械”的内容贯串了“运动和相互作用”与“能量”两个一级主题,且“杠杆”是课标中唯一提及的“简单机械”,所以对“简单机械”的复习应重点放在对“杠杆”的复习上。

教材分析:苏科版教材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了具体的机械——杠杆、滑轮、斜面和轮轴的学习,尤以“杠杆”与“滑轮”两种机械作为了“知道简单机械”的突破口,同时介绍了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等概念在这些简单机械中的具体使用。

【复习课时安排】
由于“简单机械”的内容居多,因此对它的复习将分为两课时来完成。

第1课时复习“杠杆”,第2课时复习“滑轮”、“斜面”和“轮轴”。

【复习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杠杆模型,并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重演,展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方案。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测量结果偏小的问题,并通过讨论的形式分析其中的原因,并由学生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法。

4、通过典型中考试题,评价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
重点:1、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进行强化和加深。

2、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测量结果偏小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法。

【教学资源】
支架、带刻度的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希沃授课助手
【复习过程】
一、引入:
学生手握哑铃表演健美动作。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创设生活中的杠杆情境。


二、建立杠杆模型:
表演者重复手握哑铃向上运动的动作,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1、表演者的前臂骨骼此时相当于什么?
2、找出前臂骨骼杠杆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

☞目标检测1:
画出前臂骨骼杠杆的五要素:
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几位学生的作图结果,并进行分析。

小结:强调支点要在杠杆转动的过程中寻找更容易,并明确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必须要画在杠杆上,但动力和阻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建立杠杆的模型,通过体会分析出杠杆的五个要素,也为之后的“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重演及问题解决:
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将实验重演,并以“问题串”的形式强化并加深实验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问题1:当杠杆倾斜静止时,杠杆是否平衡?实验前为何要把杠杆调至水平平衡?
问题2:实验过程中,能否再调节平衡螺母?
问题3:实验中为何又要把杠杆调至水平平衡?
问题4:斜向下拉,能否使杠杆水平平衡?实验时,为何不斜向下拉住杠杆?
斜向下拉杠杆与竖直向下拉相比,动力的大小有何变化?为什么?
进一步思考:如果弹簧测力计从斜向左下方拉逐渐变化到斜向右下方拉的过程中,动力的大小又会如何变化?
问题5:仅凭一次实验能否得出结论?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师生配合,分别在下列情况下测量并记录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的大小。

(1)保持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不变,改变钩码数量;(2)保持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位置;(3)保持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和钩码的数量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

分析实验数据,发现F1l1 < F2l2 ,在明确是弹簧测力计所测的结果偏小之后,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6:为何每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会偏小?你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小测量的误差?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引导学生对本实验提出多种不同的改进方法。

原因:弹簧测力计倒置使用时,其自重会对杠杆产生一个向下的拉力,但这个拉力却不能在测力计示数上完全反映出来,导致示数小于杠杆受到的总拉力。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改进方法:
改进1:实验前,先测出弹簧测力计倒置时的自重,并在倒置状态下将其指针调到其自重大小后,再去测量动力。

改进2:用钩码代替实验中的弹簧测力计产生动力。

(但此法有一定的缺点:动力大小和力臂大小只能整数倍变化,所测数据不连续。


改进3:弹簧测力计悬挂于钩码的同侧,竖直向上拉住杠杆。

改进4:增大动力的大小,即增加钩码个数并增大阻力臂,同时减小动力臂的大小。

学生提出各个改进方法后,分别通过演示实验进行验证,用实验结果来说明其是否可行。

回看举哑铃的杠杆模型,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举哑铃时前臂骨骼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是复习课,所以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复习,绝不能只是实验的重现、问题的重复,而应是实验的重演、问题的深化以及发现值得探究的新问题。

这样的复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以“问题串”的形式强化并加深学生对实验中的几个重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通过分析数据,让学生惊讶地发现得到了F1l1 < F2l2的错误结论,这自然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并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哪里出错了吗?还是哪里存在不足需要改进呢?那又要如何去改进呢?这会使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四、“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目标检测2:
如图是一种起重机的示意图,起重机重2.4×104N(包括悬
臂),重心为P1,为使起重机起吊重物时不致倾倒。

在其右侧
有配重M(重心为P2)。

测得AB为10m,BO为1m,BC为4m,
CD为1.5m。

(g取10N/kg)
(1)若右侧不加配重,仅靠起重机的自重,最多能吊起多少
牛的货箱?
(2)现在水平地面上有重为2.44×104 N的货箱,若要吊起此货箱,起重机至少需加多少牛的配重?
(设计意图:选取典型中考试题,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解答的过程即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

在解答过程中通过师生“问答”呈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思考】
1、“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偏小的问题,是否还有其他的改进方法?
另外本实验是否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或不足,又应该如何改进?
2、完成“目标检测2”中的(3)、(4)小题:
(3)已知货箱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3m2,若起重机不加配重,在起吊货箱时,最大可使货箱对地面的压强减少多少?
(4)有人认为起重机的配重越重越好,这样就能吊起更重的重物,这台起重机能配8t的配重吗?请说明理由.
【结语】
鼓励学生要在今后的物理实验探究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和不足,并大胆改进的探究精神,因为这是学好物理这门课的关键所在。

【点评】
本课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以实验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为重点,受到了无锡市教研员许帮正老师的充分肯定,以及其他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