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反映历史的作文

现当代文学反映历史的作文

现当代文学反映历史的作文
《文学与时代的交织》
嘿嘿,咱今天来说说现当代文学是咋反映历史的。

就拿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记得有一次我回老家,那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村子。

那天正赶上村里有个老人在讲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

那场景,就像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那老人说,他们当年啊,生活可艰苦了,每天都要为了吃饱肚子而努力。

他讲到以前没有足够的粮食,大家得一起想办法种更多的东西来维持生计。

听到这些,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

这不就是现当代文学中常常会体现的一部分嘛。

作家们通过文字把这些曾经的经历记录下来,让我们这些后人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生活是怎样的。

就像我们通过那些文学作品,能看到战争年代的惊心动魄,能感受到人们为了理想信念而奋斗的激情,也能体会到社会变迁带给人们的影响。

所以啊,现当代文学就像是一台时光机器,带我们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看到那些已经过去但又无比珍贵的岁月。

咱可得好好珍惜这些文学作
品呀,它们让我们明白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嘿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呢!。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理解 -回复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理解 -回复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理解 -回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中国现代及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和作品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20世纪初到今天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

这门课程旨在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思想内涵以及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在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各种不同流派和风格的文学作品,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以扩展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也会介绍一些著名作家和其代表作品,如鲁迅、茅盾、沈从文、余华等,以及他们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思潮演变以及作品的独特之处。

它也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机会,促使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政治、人性等方面的关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评眼光和文化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文学史,学生将能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文学阅读和品味的水平。

这门课程也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研究或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与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通过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掌握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能力。

该课程还强调对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深层意义。

教师在课程中会引导学生参考相关课外资料和文献,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这门课程也提供了一些实践性的学习机会,如参观作家纪念馆、文学展览和座谈会等,以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文学。

这门课程不仅涉及中国本土的文学作品,还会介绍一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关的国际文学作品和思潮,并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研究,学生将更好地掌握文学作品的差异和共同点,拓宽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生将更加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增进对自己国家的认知和文化自信心。

这门课程不仅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有益,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提供一种文化素养的培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是当前研究领域的重要趋势之一。

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史学化”趋势对研究的影响,包括对学术方法、研究角度和成果呈现的改变。

接着评价了“史学化”趋势所带来的益处和问题,指出了其促进学术交流和跨学科研究的作用,但也提出了对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挑战。

最后展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强调了继续推进“史学化”趋势的重要性,同时呼吁加强学术规范和多元化研究方法的探索。

该研究对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繁荣和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学化趋势,历史背景,影响,益处,问题,未来发展1. 引言1.1 引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正如其名称所示,是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多地借鉴历史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这种趋势的出现,无疑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争议。

分析“史学化”趋势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不难发现这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

通过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积淀,有助于拓展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过度倚赖历史学的视角,也可能导致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忽视,使研究变得过于理性化和功利化。

评价“史学化”趋势带来的益处和问题,需要综合考量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在展望未来,可以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史学化”趋势的影响下,将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需要警惕“史学化”趋势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保持对文学本体的关注和重视,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度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将充满挑战和机遇,需要研究者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推动文学研究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是指在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时,借鉴历史研究的方法和理念,将文学作品置于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历史态度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历史态度

□ 韩毓海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历史态度洪子诚先生主编的教材认为,“五四”新文学的多样化到了“延安讲话”后形成一个大断裂,导致了“一体化”。

然后经历了从“文革”时的“高度一体化”再到80年代的“多样化”的过程。

我的叙述与此不同。

我认为中国新文学虽然道路曲折,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而从“五四”到革命文学、到“讲话”,更深刻地展现了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曲折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深刻历程,更体现了这种连续性。

当代历史的叙述过去有一个缺点,看起来就好像是后一任总是看不起前一任,后人总是要通过否定前人来抬高自己,以为历史总是从自己、从当下才开始。

不单作家是这样,甚至表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社会的普遍认识也是这样。

就好像说孙中山排斥了孔夫子,毛泽东否定孙中山,1980年代开始就必须排斥毛泽东,一代一代下来都情不自禁要这样搞。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特殊的、乃至变态的当代历史叙述模式。

王希教授写过美国宪政史的巨著《谈判与妥协》,这本书我们北大出版社也翻译出版了。

王希的导师是方达,美国史学会的主席。

王希有一次跟我谈中国的当代史叙述与美国的不同,我听了之后有很大感慨。

他说在美国史的叙述里,美国的每一届领导人好像都是伟大光辉正确的,没有一任是有问题的,只有我们总是喋喋不休说自己的前人有问题、不争气。

当年胡适解释日本侵华时竟然说,我们今天的一切问题,都是由于我们的祖宗不争气造成的。

与这种叙述不同,我还是说我们的历史是一体化的,是连续的,这特别是说现代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通过几代人连续性的、承前启后、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我觉得这是一个对待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的看法、基本的态度。

而这个伟大的成就,用杨振宁的话来说就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有两件事情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个就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由衰落走向复兴。

我们今天依然处于这个空前的历史状况之中,我们今天是这个伟大复兴的受益者,不是受害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思考-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思考-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思考-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容纳现当代文学精华的文学科目,它蕴含着异彩纷呈的作家、作品、流派、等文学财富,呈现着民众和中国的精神发展历程。

因此,发掘其所蕴涵的精神资源,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该学科承担的重要任务。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总结、强化教学方法。

这里是笔者一些浅陋的看法。

一、拓展实践拓展实践教学,简单来说就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各异的课外教学,也就是将课上与课下、课内与课外沟通起来。

这种方法更为形象直观、灵活生动。

具体来讲包括剧情表演影视欣赏专题报告学术小组等多种环节。

(一)剧情表演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仍是行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分组,编演课本剧。

组织学生集体演出短幕剧,同学们的表演既能娱乐身心、丰富生活,又调动自身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还可在合作、交流、互助等主题理念中陶冶情操、塑造个性。

(二)影视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许多文学名着经过改编加工都被搬上了银幕,如《林家铺子》《边城》《日出》《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影视作品。

教师可组织学生集体观看这些经典影视作品,使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文学发生的时代环境、因果缘由以及文学由文本到剧本的演变样式。

(三)定期举办学术小组专题报告等活动教师可将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拆分,通过师生双方协商,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负责某个发言主题。

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材料、查询资料,并写出发言报告,届时在课堂作专题演讲,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再适时地进行指导和点评。

另外,要积极邀请国家级、省内知名教师、学者和作家进行演讲或开课,将前沿的文学信息输入课堂,使学生了解时下热点的学术思想。

总的说来,教学方法是无定式的,只要行之有效,都可以应用到教学中。

作为教师,就应该结合实际,认真总结,以多种方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单一的、填充的、灌输的教学为开放的、灵活的、轻松的多样式的教学。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记录社会历史的媒介,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对现实的反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的表达方式和影响。

一、历史记忆的表达1.小说中的历史记忆中国当代小说在许多作品中回顾和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红高梁》中通过描写农民起义反映了农民在历史中的地位变化。

这些小说通过文字的方式为读者再现了历史时刻,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诗歌中的历史记忆中国的当代诗歌也常常以历史事件为素材,通过诗人的感悟和表达,引起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譬如《踏青诗选》中,诗人通过对民族英雄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精神的追求。

3.散文中的历史记忆中国当代散文也是表达历史记忆的重要途径之一。

散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反映出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塑造。

例如,余秋雨的《文革小说何以红》通过回忆和解析文革时期的小说,对当时的历史记忆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二、现实反思的表达1.现实主义文学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是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关注和反思的重要方式。

此类作品通过对社会生活、人民生活和社会困境的描写,以强烈的现实感和社会批判视角,引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例如韩寒的《绿毛水怪》以小说的形式揭示了当代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提出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2.批判理论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也有一些作品通过批判理论的呈现,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剖析和批判,展现出对现实的深思和对社会变革的憧憬,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暴力和革命为主题,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呈现出对社会进步的向往。

3.后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还有一部分作品倾向于后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实的反思更加复杂和深入,以多样化和多维度的探讨方式,挑战现实的局限和束缚。

例如蔡崇达的《九州缥缈录》以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混沌的人物性格,试图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错综交织,消解线性历史观的束缚。

对历史文学创作中“现代化”问题的分析

对历史文学创作中“现代化”问题的分析

对历史文学创作中“现代化”问题的分析历史文学创作中的“现代化”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文学、时代等多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20世纪初以来,历史文学创作中的“现代化”越来越明显,表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历史文学创作中的“现代化”体现在创作思想和手法上。

在过去,许多历史文学作品的创作思想和手法比较传统,缺乏新意和创新性。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历史文学创作者开始更加注重作品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思维模式,以表现更为复杂、多元的历史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

例如,20世纪初期的鲁迅所创造的“小说连载”的形式,使得他的历史小说作品呈现出更为生动、形象的面貌。

这种“现代化”的创作思想和手法,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让读者更加轻松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感同身受地体验历史。

其次,历史文学创作中的“现代化”还体现在题材和内容上。

在过去,历史文学作品的题材和内容主要集中在“英雄史”的领域,以异国之战、政治事件、英雄传记等为主要创作方向。

但是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入,历史文学创作者也开始更加关注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也从单纯的英雄主义转变为全面性的分析。

例如,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他通过主人公富贵人家的崩塌,真实地展现了历史变革与个人命运的联系。

这种“现代化”的题材和内容,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读者充分认识到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多元性。

第三,历史文学创作中的“现代化”还体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

在过去,受教育和阅读水平不高的读者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来获取历史信息和文化知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逐渐变得更为全面和深刻。

这也促使历史文学创作者更加注重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以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心理需求。

例如,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他可以巧妙地融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享受到了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博大。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
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网络文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将更 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随着读者对高质量文学作品的需求增加,网络文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1
地域特色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常常带有地域特色, 表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特点。
02
03
风格多样
文学作品的风格多样,包括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每种风格 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叙事技巧与结构安排
叙事视角
文学作品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以呈现 故事的不同层面和角度。
情节安排
文学理论的创新
现当代文学在理论探索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后世文 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方法。
文学创作的繁荣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和灵感,推动了文学 创作的不断进步。
06
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多元化发展趋势
文学流派与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中形成了众多文学流派和风格,如现 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呈现出多 元化的特点。
重要作家与作品
重要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钱钟 书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代表作品
《狂人日记》、《子夜》、《骆驼祥子》、《围城》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02
启蒙意识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引导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启蒙了人们的意 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叙述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叙述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叙述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承载着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蕴含着对历史的叙述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叙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审视这一主题。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叙述可以表现为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读。

许多作家通过小说、散文等形式,将历史事件融入到作品中,以此来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和立体的历史图景。

比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的再现,展现了一个家族在战乱中的生活与命运,同时也揭示了历史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这种历史叙述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记录,更是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和解读。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叙述还可以体现为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刻画。

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塑造,展现了他们的思想、品格和命运。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的福贵就是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他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作家们不仅仅是在叙述历史,更是在通过个人命运的叙述来反映历史对个体的影响。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叙述还可以体现为对历史观念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反思。

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叙述,对传统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进行了质疑和反思。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对传统的封建价值观进行了颠覆和反击。

这种对历史观念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反思,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叙述,更是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再认识。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叙述还可以体现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个人情感和体验的表达。

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叙述,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通过对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这种个人情感和体验的表达,使得历史叙述更加具有深度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叙述是一种多样化的表达形式,既包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再现和解读,也包括对历史观念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反思,同时还包括对个人情感和体验的表达。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与时代感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与时代感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与时代感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时代感。

这些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思考,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与时代感。

一、历史的痕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感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

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示了历史对人们的影响和塑造。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揭示了历史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而茅盾的《子夜》则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革命理想的追求。

历史的痕迹也体现在作品中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再现。

一些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示了他们的伟大和复杂性。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中的祖父毛五,以其坚强的意志和智慧,成为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人物。

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不仅展示了历史的底色,也体现了作家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二、时代的变迁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时代感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对社会变迁的描写和思考。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作家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也越来越深入。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市场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以及这种变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时代的变迁也体现在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一些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通过对女性地位和性别问题的探讨,呼吁社会关注女性的权益和自由。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引发了社会的思考和改变。

三、历史与时代的交融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与时代感不仅体现在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的描写,还体现在对历史与时代的交融的思考。

一些文学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对比和联系,展示了历史与时代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例如,莫言的《檀香刑》通过对明清两代的对比,揭示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变革的必然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史学化”趋势。

这种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背景意义的突显。

随着时代变迁,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愈加重要,因为它们不仅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揭示出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

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对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对于全面剖析作品的创作与社会背景产生的关联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现当代文学研究越加注重从史学的视角来审视文学作品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二、史料与档案的重视。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许多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历史档案、史料、文件等重要的历史遗产。

通过收集、整理这些史料,他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解读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及作家的创作实践。

例如,近年来,一些重要作家的未发表作品或手稿被发现,这为对他们的研究提供了更加深入的材料。

三、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趋势。

史学化的趋势也促进了学科交叉、跨学科的研究方向。

现当代文学研究不再仅仅是文学方面的分析,还涉及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

比如,在探究中国文化革命时期的文学现象时,必然还要考虑政治、社会背景。

因此,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剖析现当代文学作品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四、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史学化的趋势还体现在研究方法上的多元化。

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本分析、环境分析和批评与评论等单一的分析方法,他们还会运用更加多元的研究手段,例如口述史、野史、调查研究、社会学研究等,这些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现当代文学作品及其背景的认识。

总之,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呈现出史学化的趋势,这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文学作品和作者的创作实践,也有助于深入挖掘时间与社会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史学化趋势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的不足,但研究者在运用这些方法时也需要注意方法的检验和选择,合理地利用他们,这样才能确保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现象见解1000字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现象见解1000字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现象见解1000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它涵盖了多个时期、多种流派和风格的作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文学作品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和特点。

以下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现象的一些见解。

一、多元化的文学风格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古典文学风格,也有现代的文学风格。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白话文、新诗、新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

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与传统文学风格有很大的不同,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同时也更加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现力。

此外,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还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这些流派和风格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反映社会现实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许多作品通过描绘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情况。

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通过描绘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巴金的《家》则通过描绘一个封建家庭的衰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观念的落后。

此外,一些作品还通过揭示社会问题来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描绘一个精神病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忍和虚伪;余华的《活着》则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农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三、探索人性与生命意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探索人性与生命意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许多作品通过描绘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真谛。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通过描绘一对男女在婚姻生活中的挣扎和无奈,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婚姻的真谛;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则通过描绘一个残疾人在地坛公园的生活经历,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一些作品还通过描绘人物的成长历程来探讨人性的变化和发展。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 历史化态度※阎浩岗内容提要:评判作品文学价值的标准是“真实感”而非“真实性”,文学价值的核心是艺术感染力而非其思想史价值和“政治正确”,评判作品思想价值的关键是能否促人向善而非“现代性”的有无。

对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评价要持“历史化”态度。

创作个性是作家获取文学史地位的“资格证”。

对任何曾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作品,后世撰史者均不应弃之不顾。

“潜在写作”的作品应看作它出版年代而非写作年代的文学史事实。

作为教材的文学史著作不宜以对生产机制的分析取代对作品本身内容与艺术成就的介绍、分析和评估。

关键词:文学史写作 文学视角 文学价值 历史化态度 编写体例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从思想史与文化角度进行的研究,开阔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取得了不菲的实绩。

但正如单从政治革命角度阐释文学会产生“偏离角”一样,单从思想史或文化角度进行的这种研究也导致了新的“偏离角”。

笔者以为,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应更突出文学的特性,而对时间和心理距离都离我们比较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叙述,应注意采取更历史化的态度。

与上述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作家作品的“入史”标准以及文学史著作的体例问题。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为写出更完美的文学史著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给笔者许多启发。

笔者非常尊重并感谢前辈、同辈乃至晚辈的现有成果,但也有自己的思考,认为有些问题尚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 “文学价值”的评判标准不论是否明言,作品“真实”与否一直是人们评判其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批准号:05BZW052。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之一。

新历史主义理论宣告了还原和重述原初历史真实的不可能。

文学文本更是有意的虚构,文学世界是一种虚拟时空、想象时空,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靠近的程度不应是评判其文学价值的标准。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曾经的文史同体,以及后来“诗”与“史”的纠缠,事实上以“史”量“文”的现象非常普遍。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理论反思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理论反思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理论反思新世纪以来,文学史书写成为一种浪潮,其中,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已有百余部之多。

它们表现出不同的命名与叙述方式,这既是文学史书写的持续探索与建构,也反映出它们的内在焦虑。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还存在诸如纰漏、重复、浮躁与过于追求时效性以及功利化等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需从三点着手:一要为文学史书写留有“余地”,二要深化文学史的研究与书写,三要重建文学史的“神话”。

标签: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学史命名;文学史叙述自“重写文学史”提出以来,文学史书写成为一股持续不断的热潮,其中又以新世紀以来的书写最盛。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为一种不断生长的学科,它的“重写”既是自身生长的需要,又合乎新时代的编史潮流。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新世纪以来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已有百余部之多,因此,从整体上对这百余部的文学史进行理论反思是有必要的。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该如何命名?众所周知,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并非生来如此的概念,对现代文学的命名首先是“新文学”,而当代文学原来被称为“新中国文学”或“建国以来的文学”。

因为秉承社会进化论的观念,“新文学”之“新”让位于新中国之后的文学,因此才有“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命名,并作为学科的概念一直保留下来。

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出现一些新的命名方式,不同的文学史命名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一种特别现象。

这既表现出它持续探索与建构的姿态,也间接地暴露出它内在的焦虑。

第一种命名方式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这一提法1985年由黄子平、陈平原与钱理群提出,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孔范今、黄修己、顾彬、严家炎等人都直接以它为文学史命名①。

在很长的时间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几乎是文学史家最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有大量的研究著作以此为名。

毫不夸张地说,在某个时间段,它大有取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传统命名的趋势。

然而,在近年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法已经后续乏力。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史是研究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和变革的学科。

以下是对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对传统形式的反叛。

它注重意象的激发和表达,使用非线性叙事和流派混合的写作技巧,以及对语言和形式的实验。

2.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强调多元性、混杂性和相对主义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统一的真理主张,而是强调个体和语言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3. 先锋派文学:先锋派文学是20世纪初期一种以创新和实验为特点的文学运动,通过与艺术、社会和政治传统的冲突来推动文学形式的变化。

先锋派文学注重揭示现实中的断裂和失衡,并通过突破传统的形式和结构来表达。

4.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社会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呈现社会现实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为特点。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通常强调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和人民生活的困境,试图通过文学来唤起社会意识和改变社会。

5. 新叙事派:新叙事派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叙事的再创造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新叙事派试图突破传统的叙事约束,以非线性叙事、多重声音和碎片化的结构来呈现复杂的现实。

6. 拟真主义:拟真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试图以高度写实的方式来表达和呈现真实世界的细微和瞬间的变化。

拟真主义文学通常注重细节的描写、人物行为的真实性和语言的精确性。

7. 后殖民文学:后殖民文学是由在殖民地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后殖民文学通常关注殖民主义带来的文化认同和身份的问题,探讨被殖民地经历的后果和反抗。

8. 边缘文学:边缘文学指的是在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种较小众的文学流派。

边缘文学通常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和边缘文化的经历和生活,试图通过文学来展现被边缘化的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抗争。

9.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女性主义文学流派,它探索了女性身份和经验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当代中国文学中对历史的再现与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中对历史的再现与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中对历史的再现与思考中国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善于描绘历史的文学。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事件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者不仅在反映历史事件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同时也在思考历史意义和从中获取启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因此,中国文学在历史再现和思考方面的意义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个善于描绘历史的文学,中国文学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内涵丰富。

这不仅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多元性。

丰富的文化底蕴来源于中国悠久的文明史。

例如《红楼梦》体现了清代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例如礼仪、文学、艺术、政治等,它反映了清代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在此基础上,《红楼梦》创造了小说艺术的新形式,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文学的历史再现不仅仅是描绘中国精神和文化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历史事件的多元解释和思考。

例如,鲁迅曾在他的小说中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感悟,揭示了许多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例如妇女地位低下,教育落后,封建思想等。

通过过去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对我们当前的生活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同时,文学中历史的再现也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启示。

在《茶馆》中,汉口一处民宅茶馆观察着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茶馆里不断有各种人物出没,例如官员、富商和居民,他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状态。

这个小说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变化纳入了历史的再现中,它的意义也在于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例如腐败、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

因此,文学中的历史再现对于我们的社会稳定、发展有极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历史主题越来越多地出现。

在小说、诗歌和戏剧中,历史题材来得更为广泛和深刻。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以一个生存者的视角,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的文化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的残酷生存状况,震撼而惊心动魄。

我国现当代文学分析认识

我国现当代文学分析认识

我国现当代文学分析认识文章编辑:论文合文章来源:/article-4572.shtml 【摘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不断的分析认识,本文将讨论我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分析认识文学史进入21世纪,我国当代文学取得了举世皆知的成就。

文学思维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存在,文学思维是具有一定情感取向的,文学思维方式已经影响着文学作品的行文方式和内容方向。

文学思维方式一方面是作家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又是不完全是作家的思维方式,因为它是经过乔装打扮、幻化变形的方式。

本文将讨论我国现当代文学认识。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观中国当代文学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

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树立科学的文学史观。

一方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当代人视角解读历史,又不能机械地用当代人的评判标准苛求前人,实事求是地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定性定位,从而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

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毫无疑问,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对于指导我国数十年文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是在讲话》毕竟是六十多年前的一部文献,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

其中有些观点在当时是正确的,是先进的,而拿到现在看,则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

另外,当代文学比之现代文学,与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更为密切,基于此,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相连这一特征时,必须让学生同时把握心灵史、人性史这一特征。

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当代作家的创作,突出文学的宣传教化功能,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当代文学过分夸大了文学的宣传教化作用,造成文学的功能尤其是人文和审美功能的缺失,在思想上导致极“左”思潮的泛滥,在表现手法上出现公式化、概念化和政治图解非艺术化倾向。

历史图景下现当代文学分析.docx

历史图景下现当代文学分析.docx

历史图景下现当代文学分析一、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关系自古以来,文学与历史便具有深刻的联系与渊源。

许多重要的历史典籍同时也是优秀的叙事文学,比如《史记》与《左传》等。

史学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发展,小说不断地从史学中汲取营养而发展演变。

史传对中国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春秋笔法及纪传体叙事技巧的运用。

文学师法历史,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生存发展,这是历史对文学单方面的影响。

与此同时,文学对史学家的叙事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口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不但善于吟诗作赋,而且在作文方面尤为擅长<史记》不仅具有温润的语言而且在叙事方面张弛有度,且富有诗意与饱满的情感。

从司马迁开始,我国史学著作中叙事一般都采用纪传体的叙述方式。

在这一叙述方式中,文本是以某一人物为叙事中心,围绕这个人物展开叙事讲述这个人一生的故事。

这是一种富有文学精神的叙述方式。

历史作为过往事件的记述,在时间方面保持线性发展,在叙事方面则是事件的客观再现两者交织发展,构成历史叙事的时空构架。

纪传体的叙述围绕着人物展开,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因而叙事过程中时间与事件则置于人物的描述范围内。

二、现代文学叙事中的历史图景以鲁迅小说桩人日记为例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新的历史语境,文学以其独特的话语进入历史的叙事中,共同参与着历史的叙述。

在现代,中国发生了历史转型,新的历史主体代替旧历史主体走上历史舞台,采用符合历史形势与文化语境的文学话语,以显现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便是诞生于动荡的“五四”时期,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了新历史主体话语权争夺的要求,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达契合了当时的历史语境。

(一)文学对历史的解构行为鲁迅在小说中借助狂人之口把中国历史喻为一部吃人的历史。

其中叙述主体即狂人所叙述的事件几乎都是对这一历史观的现实反映。

不但赵家的狗表现出吃人的信号,而且周围的人都在设法陷害“我”,亲人包括哥哥与母亲都吃过人,最后发现自己也吃人,推测是不是孩子也吃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 历史化态度※阎浩岗内容提要:评判作品文学价值的标准是“真实感”而非“真实性”,文学价值的核心是艺术感染力而非其思想史价值和“政治正确”,评判作品思想价值的关键是能否促人向善而非“现代性”的有无。

对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评价要持“历史化”态度。

创作个性是作家获取文学史地位的“资格证”。

对任何曾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作品,后世撰史者均不应弃之不顾。

“潜在写作”的作品应看作它出版年代而非写作年代的文学史事实。

作为教材的文学史著作不宜以对生产机制的分析取代对作品本身内容与艺术成就的介绍、分析和评估。

关键词:文学史写作 文学视角 文学价值 历史化态度 编写体例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从思想史与文化角度进行的研究,开阔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取得了不菲的实绩。

但正如单从政治革命角度阐释文学会产生“偏离角”一样,单从思想史或文化角度进行的这种研究也导致了新的“偏离角”。

笔者以为,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应更突出文学的特性,而对时间和心理距离都离我们比较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叙述,应注意采取更历史化的态度。

与上述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作家作品的“入史”标准以及文学史著作的体例问题。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为写出更完美的文学史著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给笔者许多启发。

笔者非常尊重并感谢前辈、同辈乃至晚辈的现有成果,但也有自己的思考,认为有些问题尚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 “文学价值”的评判标准不论是否明言,作品“真实”与否一直是人们评判其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批准号:05BZW052。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之一。

新历史主义理论宣告了还原和重述原初历史真实的不可能。

文学文本更是有意的虚构,文学世界是一种虚拟时空、想象时空,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靠近的程度不应是评判其文学价值的标准。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曾经的文史同体,以及后来“诗”与“史”的纠缠,事实上以“史”量“文”的现象非常普遍。

当然,理论家也意识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差异,于是提出“艺术真实”、“本质真实”的概念,以图找到“真实性”与“艺术性”或“文学性”之间的连接点,但“艺术真实”、“本质真实”含义有些模糊,有些似是而非。

对“真实”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可使用“艺术真实”、“本质真实”概念的人又将其看作客观事实、看作作品的客观属性,操作起来就难免言人人殊却又都认为异于己说者错误,难以取得共识;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批评者对社会“本质”的理解不同,其“所指”就不断“滑动”。

即使是细节真实、生活真实或历史真实,由于每一主体各自独特的经验与观念,也会有不同认识和理解;即便是历史“亲历者”的叙述,每个人的“亲历”不尽相同,其历史叙述也不会完全一致。

拿《创业史》和《山乡巨变》来说,前者突出了农民互助合作要求的自发性,表现出合作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后者则叙述了合作化自上而下的发生发展过程。

究竟哪一个更合乎“历史真实”?柳青和周立波都曾深入生活,其作品都不是向壁虚构的产物,我们不能在判定其中一个“真实”时就断定另一个“虚假”,因为他们分别“深入”的是关中平原和湖南益阳农村的生活。

在这些作品初次发表或出版的当时,评论者也无法拿出实证的材料说明其真或假。

我以为,以“真实感”取代“真实性”,更合乎文学活动的实际。

当我们评论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时,评论的其实是其“真实感”,就是说,它们是否让我们感到真实;而我们的感觉,凭的是每个接受主体掌握的事理逻辑。

符合的,就认为“合情合理”,认为其“真实”,不合的,就认为虚假。

人类对事理逻辑的理解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一面,又有因时空而产生差异的一面。

一般来讲,同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读者,其对事理逻辑的理解是基本相同或比较接近的,这样就有关于“真”与“假”的一些共识,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读者因经验与观念有异,对事理逻辑的理解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例如,印第安人信以为真的事,我们可能感觉荒诞不经;“十七年”和“文革”时期人们觉得自然而然的东西,现在的人会感到荒唐可笑。

时空的隔膜使“真”变为“假”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就是时空差异反而使“假”成为“真”,例如我们看《三国演义》以及维克多.雨果的作品,对其中情节的离奇、人物的神奇一般不会苛责,觉得过去的人、外国人也许就是这样,而对以当下身边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对其任何失真之处都特别敏感。

已有不少人指出《三国演义》与史实乖舛之处,但这并不影响其文学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比较而言,与史实更靠近的《东周列国志》,文学价值却远逊于《三国》。

近年又有人发表文章指出《红岩》的史实错误,但那也与其文学价值没有直接关系:只要阅读《三国》或《红岩》时读者不感到虚假,能够接受,它就具有了“真实感”;多年之后时过境迁,它还能给人以真实感,那它就具备了文学价值的起码因素。

得出这一结论,意味着将文学作品是否“真实”的评价权力,从批评家那里分散出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给了普通读者。

如果说“真实感”是作品文学价值的必要条件、基本条件,那么“艺术感染力”就是作品文学价值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文学价值。

在同样具备艺术感染力的前提下,有时作品的文学价值高下确实取决于其思想深度。

但是,不论是抒情文学、叙事文学还是戏剧文学,都首先应诉诸读者的感性,给其以情绪的感染或情感的冲击。

不能诉诸感性、激发读者想象并从情绪、情感上感染读者的文本,不是文学文本。

这也正是我们区分《史记》中“表”、“书”和“列传”、“本纪”、“世家”以及其中不同篇目的文学价值的重要尺度。

读学术著作有时也能使人激动,但那是理性的满足或陶醉。

鲁迅的杂文是文学而不是一般的思想史著作,也正在于斯。

上述道理似乎是老生常谈,可如今有些学者分析文学作品时,恰恰忽略或忘记了这些,他们没有被作品感动,甚至没有认真欣赏品味原著便执笔分析,有的则完全把文学文本当成了思想史研究的资料。

文学史上有不少名作并不具有太大的思想史意义。

《静夜思》、《渭城曲》一类抒情短章姑且不论,大部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思想在当时也算不得最先进的思想,写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不会太重视它们。

换句话说,它们并不以思想的先进性取胜。

外国文学史上也有许多思想并不艰深的名著。

马列文论谈及巴尔扎克、列夫 .托尔斯泰思想中“落后”乃至“反动”的东西与出色的艺术描写之间的矛盾,往往将其解释为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其实,这也可说明决定其作品文学价值的主要因素不是作者想要表现的那个“思想”,而是艺术形象本身的感染力。

有些经典名著,其蕴涵的思想达到当时最高水平,其观念为时代之最新,甚至具有超前性——超越了当时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的认识水平。

例如,莎士比亚既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其作品又表现出对人文主义理想的某种怀疑;鲁迅是五四启蒙主义者之一,但其早期思想中又有对民主、科学话语负面效应的清醒认识。

莎士比亚剧作、鲁迅小说与杂文至今仍能对我们认识当下的社会人生有参考价值。

但是,并非所有文学名著、文学经典都有这么强的对现实的思想启迪价值,对这类作品我们更看重的是其审美愉悦价值与认识价值。

也许更多的名著其思想的先进性或超前性只是相对于它那个时代而言,而在今天看来这些也许已成常识或社会共识,我们对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它的惊叹正如对一个出土陶罐的惊叹:惊叹的是那个时代的人居然有这么精巧的工艺,但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却更愿用现今工厂生产的器皿。

若论思想先进性,《神曲》一类作品也许还不及今天的一些普通作品。

审美愉悦价值是文学价值的前提。

在能给读者审美愉悦的前提下,文学名著、文学经典可以使我们了解过去年代或别的国家民族的人如何思,如何想,如何喜,如何怒,如何悲,如何爱和如何死,有什么欲望追求与失落苦恼,还有可能给今天我们如何对待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提供借鉴或启发。

在能给读者审美愉悦的前提下,文学作品价值的高低才取决于认识、启迪价值方面的“有用”。

一个文本如果单有思想的超前性或观念的先进性、现代性,而无审美愉悦性,它也可以成为经典,但那不属于文学经典,而只是哲学经典或学术经典。

一个过去时代产生的文本现今如果仍然具有审美愉悦价值和审美认识价值,而其思想对于后世来说已不具有先进性或超前性,它仍不失为文学名著。

过去的主流文学观念将“政治正确”作为评判作品的核心价值标准,改革开放以后在否定《创业史》等合作化题材小说时,多数论者依据的仍是这一价值观念。

而若依此而论,文学史上许多名著都有了问题。

其实,文学史上的名著,其政治倾向有时并非后世读者关注的焦点:读者对《三国演义》津津乐道,称颂的往往是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翼德喝断当阳桥、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情节,以及上述人物的忠勇或智慧。

“关云长单刀赴会”是《三国》里的重要情节,读者佩服关公的勇气,但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他“政治上不正确”的系列行动中的一环。

曹雪芹“亲满”还是“排满”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也没有直接关系。

不论中共党史研究者对“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如何评价,并不影响《红旗谱》对冀中平原的日常生活、柳青对关中农民人伦亲情和创业激情的描写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浩然的《艳阳天》是“文革”前完成、“文革”时期走红的长篇小说,孙绍振是新时期前卫文学批评家的代表性人物,他对《艳阳天》的评价值得大家注意:从纯粹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价值来说,在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的著名的长篇小说中,《艳阳天》并不被看好,但是从今天的审美历史语境来说,它不但比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秧歌》(张爱玲——英文版)、《三里湾》,而且比之《白鹿原》在艺术成就(审美价值)上要高得多。

……排除了“四人帮”的阴谋,审美形象本身的感染力是不可否认的。

①如果不读孙氏此文,许多人恐怕想不到“三个崛起”之一的孙先生会对被视为“极左”路线产物的《艳阳天》有如此高的评价,而且居然高过了陈忠实的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奖作品《白鹿原》!加拿大籍华裔学者嘉陵(叶嘉莹)对《艳阳天》的评价同样值得参考:“这部小说充满了一种由热情与理想所凝成的兴发感动的力量,而凡是具有这种品质的作品,都必然可以超越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环境,而恒久地唤起人们的一种感发和共鸣。

”② 她还断言:“浩然的《艳阳天》之可以列入世界伟大小说之林,则是不容置疑的一件事”。

③我认为,虽然大家不一定赞同他们的结论,却有必要对自己评价作品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的尺度予以重新审视。

笔者丝毫没有否认或贬低对文学文本进行思想史研究的价值的意思。

确实,从思想史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能给人许多启发,它作为文学批评方法之一种,可谓别开生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