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5篇)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5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篇1教学例3时先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教师选择正方形纸片铺长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因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用同两张正方形纸片分别铺一个不同的长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发现“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他们沿着长方形的边铺正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长方形边长和正方形边长关系的愿望。
分析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长方形的长、宽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
第二个层次根据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的个数是有限的。
再用“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
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反思: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我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
例3先联系用边长1、2、3、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的现象,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除以正方形边长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篇1这部分内容的结构与“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基本相同,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探索并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我让学生依托动手操作,加强对比观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优化概念引进的过程。
在教学例3时,我分四步组织学生的活动。
第一步,让学生“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铺前先思考: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可以铺满这个长方形?通过操作,学生都知道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可以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公因数的含义。
第二步,组织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通过思考,学生明白:“只要边长的厘米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第三步,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1、2、3和6的共同特征,再告诉学生1、2、3和6的共同特征,再告诉学生“1、2、3和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第四步,让学生说一说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含义的理解,知道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所以4就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优化概念的形成。
2、着眼于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逐步形成概念结构。
教学例4是,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找出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
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进一步打开思路,明确方法。
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而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体会不同方法的内在一致性。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分析基础知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认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第二段,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此外,在本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字与信息》。
一、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因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本单元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
在这节课上,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在发现结果的同时,还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考,对直观操作活动的初步抽象。
再把初步发现的结论进行类推,发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1、2、3、6这些数和18、12有什么关系。
这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
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因数的意义。
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效果较好。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4篇)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4篇)《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4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篇1对于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需要解决和认识。
1、复习寻找因数的方法。
2、联系实际体会学习寻找公因数的必要性。
3、探索寻找2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结合集合方法直观显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理解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以及应用。
6、结合短除法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这个在人教版中作为了解,在本课中,我向孩子们了解介绍,但未做要求)在课上,我以为长16dm宽12dm的客厅铺上正方形方砖,刚好铺满,能选用集中方砖,这在无形中蕴含这寻找16和12的因数,这样能够孩子们体会寻找公因数的必要性,引起探究欲望。
孩子们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去表示公因数的方式,在最后介绍集合方式,在交集中更直观现实公因数,这样更直观的显示,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学习短除法也为后面教学约分做好先知铺垫,也为孩子们介绍一种寻找最大公因数的简便方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需要。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篇2《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
《最大公因数》被安排在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内,与以前的老教材有很大的区别。
一、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现哪些因数是两个自然数公有的,从而去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而新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为主,主题图中出现的是一幅铺地砖的画面,从而去创设给贮藏室地面铺地砖的情境。
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与课堂改进教案分享
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教授最大公因数这一课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教学反思。
我还会详细介绍我如何改进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给其他的老师和学生们带来一些有用的启示和帮助。
一、教学反思作为一门重要的高中数学课程,最大公因数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但是,我深刻认识到,教授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发现学生会遇到很多困惑和误解,无法完全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对此,我进行了深入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1.不够注重基础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是一个由基础构成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在前面一些更基础的内容之上逐渐形成的。
在教授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学生逐渐明白什么是整数,怎样计算最大公约数等基础知识。
2.应该注重课堂互动教学是一个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才能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知识点。
我需要更多地利用互动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对话,启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应该加强练习最大公因数是一个需要多加练习才能掌握的知识点,但是,在教学中我纠结于讲解理论,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充分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我需要更多地利用练习题,帮助学生进行重复练习和巩固。
二、课堂改进基于我对教学反思的深入分析,我在课堂上采取了以下改进措施:1.注重基础教学我把握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最基础的数字讲起,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整数,并且加强了对因数和倍数的掌握,为掌握最大公因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互动教学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课堂互动效率和学习效果。
我采用“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掌握最大公因数。
3.加强练习练习是学习最大公因数的关键,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充分而有效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者小组互相交流,反复进行练习和实践。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哎呀呀,最近我们学了最大公因数这个知识,可把我给折腾得够呛!不过,通过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也有了不少的收获和想法。
刚开始学最大公因数的时候,我真的是一头雾水,心里直犯嘀咕:“这都是啥呀?怎么这么复杂!”老师在黑板上写的那些数字,它们之间的关系我怎么也搞不明白。
比如说,什么是公因数?什么又是最大公因数?为什么要找最大公因数?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袋里像一群小蜜蜂一样嗡嗡嗡地转个不停。
老师为了让我们明白,给我们举了好多例子。
就像我们分糖果,一堆糖果要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而且要没有剩余,这时候就得找出能同时整除这堆糖果数量的最大的那个数,这不就是找最大公因数嘛!这就好比我们组队做游戏,要把大家分成人数相同的小组,那每组人数就是最大公因数。
想到这里,我好像有点开窍了。
课堂上,老师还让我们小组讨论。
我和同桌还有前后桌的小伙伴们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法。
我着急地说:“哎呀,我还是不太懂,你们快给我讲讲!”同桌拍拍我的肩膀说:“别着急,我觉得呀,就像找两个数字的共同朋友一样,那些能同时整除它们的数就是朋友,最大的那个朋友就是最大公因数。
”听他这么一说,我好像明白了一点。
后来做练习题的时候,我又遇到难题了。
那道题是让找出18 和24 的最大公因数,我算了半天也没算对。
我心里那个着急呀,都快哭出来了。
这时候,旁边的学霸看到了,他耐心地给我讲解:“你看,先分别列出18 和24 的因数,18 的因数有1、2、3、6、9、18,24 的因数有1、2、3、4、6、8、12、24,然后再找出它们相同的因数,最大的那个不就是6 嘛!”听了他的讲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么简单呀!经过这一番学习和折腾,我终于对最大公因数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我发现,数学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多和同学们交流,还是能学好的。
我觉得呀,学习最大公因数就像是一场冒险,一开始充满了迷雾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勇敢地探索,总会找到出路,看到光明。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_1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多问几个为什么】1、出差两天,今日回来,与孩子们继续畅游《公倍数和公因数》单元。
思维一旦被激发,就有点一发不可收拾。
从第一课时开始,孩子们与我是完全浸润在了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欢乐中。
我的态度也从一开始对教材安排的质疑,到现在极力拥护教材的安排。
只有放手给孩子们一个构建的机会,孩子们才能在构建过程中频频发起智慧的邀请。
在学习公倍数的时候,课上巧遇“思维定势”,孩子们以为两个数的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但是在解决书本上的6和9的公倍数是多少时,猛然发现,这个方法不能次次实施。
孩子们提出了一系列猜想。
其中小彧发现,如果将错就错,把6和9相乘,也可以,但是要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并且,小彧通过举例,把这个发现从特殊上升到了一般。
因为当时还未学习公因数,我就躲避了问题的内里。
小何在备学中说,我最大的问题是,我知道小彧的说法是对的,但是为何6和9两个数相乘,再除以最大公因数,得到的就是最小公倍数,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呵呵,好家伙,知道了是什么,自觉追问了为什么?明天我们要对__节的内容做个整体梳理,我准备结合短除法,让孩子们意识到小何追问思想的可贵,以及这个方法可行之处究竟是什么。
2、孩子们很爱思考,从第一课时的下课时间开始,就发现两个数若有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很奇妙,就是较大的数。
第二课时,我们通过教材上的习题,一起说了这个规律,即诉说了看到的表面现象。
孩子们还不甘心,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就是大的那个数呢?一时安静后,好几个孩子举高手,并说清了原因:大数本身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又是自己最小的倍数,理所应当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3、公倍数的种种猜想,在学习公因数的时候,思想方法得到了迁移。
第一课时,孩子们提出各种猜想,求最大公因数,会不会也像公倍数中两个数有特殊关系,就能轻松的求出结果?【孩子们+数学=好玩。
】要做找公倍数的上本子作业了,我板书给孩子们看书写格式,他们拉着脸。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杜丹丹
这是一节概念课教学,我设计了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出概念——建立概念的教学过程。
使两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直观,让学生摸得着、看得见。
从而增强了感知事实、建立概念的效果。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设计问题:用多少块方砖可以将长16米,宽12米的地面刚好铺满而没有剩余?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用方砖铺地的情形,但小学生一般很少参与,无直接体验。
因此,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每小组一张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硬纸和足够多的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
让学生用正方形纸片在长方形上摆一摆,可以用多少张什么规格的正方形纸片刚好将它铺满?小组活动发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都行。
进而发现,1、2、4这三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也就是12和16的公因数。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感悟。
接着,用集合圈的表示方式,使12和16各自的因数、公有的因数更加鲜明、直观的逐一凸现出来。
不难发现4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这节课,学生对概念不是抽象的理解,而是直观的感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
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
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
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
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5篇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5篇《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是进一步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包括两种特殊情况。
这节课上的非常顺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的第一环节,是复习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复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说出了许多组数,找出了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它们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择其四组板书在黑板上:4和5,5和6,5和7,7和9。
让学生观察,这四组数有什么特点。
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发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我发现两个数中只要有一个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测,虽说是出乎意料,但更使课堂充满了生机。
我让学生判断他的观点是否正确。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个观点不对,比如2和4,2是质数,但它俩的最大公因数不是1。
”又有学生提出3和6,5和10等。
我接着又让学生观察,这几组数又有什么特点。
通过通论观察,完成了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任务,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数,学生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情况,当两个数都是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当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这两个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还可以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等等。
2023年《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5篇《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必须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在自己的逐步思考和探究中达到解决的目的。
1、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研究多了,独立思考就有所忽视。
从数学学习的本质来说,独立思考是主流,合作交流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才有交流的可能。
因此,在本课设计时,求两数的最大公约数。
先让学生课前独立探究方法,在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评价。
才真正实现每个学生潜质的开发和学生之间真正的差异互补。
2、独特的见解总是在主体迷恋执着,充分自由的状态中萌芽出来的,在教学中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来倾听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精彩的表现。
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学生能做许多你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你认为他不能做的事。
”不要小看了孩子,要对每位孩子充满信心,从而使课堂频频发出精彩的光芒。
如本课时在开放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能在一些简单的尝试开始,从中逐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以至于应用获得的规律来实现问题解决的最优化,不得不惊奇孩子能力的巨大。
3、当数学问题情境作用于思考者时就有可能展开数学思维活动,可以说,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情境的创设是促进数学思考的客观性因素。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层层推出数学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他的方法你认为怎样”“你是怎么想的”鼓励表扬敢于思索的同学,错误的回答也是对正确知识的一种辨析过程,新知识对每个每一次学习的学生都是一个发现、创造的大空间。
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教学反思有探究就有发现,有发现就是学习的成功。
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总是进一步学习的最大动力,自主探究的课堂,为个性不同的学生的发展留下了必要的空间,让他们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数学,发展知识,各自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相互关系,会找1~100的自然数的因数,并且在学习面积概念时积累了“密铺”的活动经验开展教学的。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大公因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设计相框尺寸、切割木板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演示如何使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举例:使用辗转相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步骤如下:
18 ÷ 12 = 1余6
12 ÷ 6 = 2余0
因此,最大公因数为6。
(3)运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学会将最大公因数应用于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并解决问题。
举例:如果有一批长为12米和18米的木棍,要将其截成相同长度的小段,求每段的长度即为最大公因数6米。
最后,我会在课后收集学生们的反馈,了解他们在最大公因数的学习中还有பைடு நூலகம்些困惑和问题。这样,我可以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确保学生们能够彻底理解和掌握这个数学概念。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调整,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会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们也会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2.教学难点
(1)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最大公因数的含义。
(2)运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辗转相除法的步骤较为繁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错。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计算,并提供充足的练习以巩固技能。
(3)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发现最大公因数的应用。教师需提供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最大公因数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_6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第一节课,根据教材是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
教材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先分别求出两个数的因数,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从而找出两个数的公有因数,称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通过例1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练习时发现部分学生还是容易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有疏漏,导致求出来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
第二节课,我引入了求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方法,分解质因数法,介绍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这种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也发现部分学生没有除尽,最后的商不是互质数,导致找错最大公因数。
不过相对于第一钟方法,第二种方法在书写上更简便,学生解题时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写起来也比较简洁,大部分学生在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还会选择第二种方法。
当然,我还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教材共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方法一: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最大公因数;方法二:先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看哪些因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最后从中找出最大的;方法三: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我还给学生补充了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
这么多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重点推荐哪种呢?教材中补充拓展的分解质因数方法学生是否都应掌握呢?短除法是否都应掌握呢?方法一与方法二相比,由于第一种方法便于观察比较,十分直观。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暗暗地就选择了它。
方法二与方法三相比,在数据偏大且因数较多时,如果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不仅正确率高,而且速度也会大幅提高。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利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最大公因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学期《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62-64页内容,我在教学“求,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寻求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我发现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比较慢,用列举法一步一步地找,说明知识与技能目标虽已达成,但在过程上稍薄弱。
在这样的课堂中,虽然有探究学习的形式存在,但探究内容却是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完成的,学生没有探究的方向和主动权。
于是,我采用了激发兴趣,在这一环节,使学生产生了急于探究最大公因数方法的想法,在设疑中带着各自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探究。
大部分学生用“列举法”找到公因数后,有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从一个数的因数中挑另一个数的因数,是一种“筛选法”思想的体现,优化了列举法。
还有的学生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率比较高。
学生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使得课堂气氛较活跃。
与此同时我还将最大公因数融入生活实际。
把找公因数的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景中,比如:“有两根绳子,一根长12米,另一根长18米,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而且没有剩余,每段最长应是几米?一共截几段?”这时学生理解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和作用,就不难解决这一问题。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并清
楚地知道“为什么学”,真正做到了生活知识数学化。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对于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需要解决和认识。
1.复习寻找因数的方法。
2.联系实际体会学习寻找公因数的必要性。
3.探索寻找2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结合集合方法直观显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理解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以及应用。
6.结合短除法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这个在人教版中作为了解,在本课中,我向孩子们了解介绍,但未做要求)在课上,我以为长16dm宽12dm的客厅铺上正方形方砖,刚好铺满,能选用集中方砖,这在无形中蕴含这寻找16和12的因数,这样能够孩子们体会寻找公因数的必要性,引起探究欲望。
孩子们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去表示公因数的方式,在最后介绍集合方式,在交集中更直观现实公因数,这样更直观的显示,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学习短除法也为后面教学约分做好先知铺垫,也为孩子们介绍一种寻找最大公因数的简便方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需要。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一课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研究学习”、“自主探索”,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
应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帮助王叔叔铺地装,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交流、探索。
“哪一个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为什么?”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为什么边长是1厘米、2厘米、4厘米的地砖可以正好铺满?而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地砖不能正好铺满?”让学生在反复地思考和交流中加深对公因数这一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优秀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优秀教学反思第1篇:小学数学《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优秀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后教学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能灵活利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同学一看到求最大、最多、最长是多少,便不假思索,直接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至于为什么是求最大公因数,有的同学不理解,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基于此,我设计了这节课。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大了以下几点:1、借助*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中,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六一节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积极、欢愉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材料,让他们利用已有的材料,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从动手*作中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求已知数量的最大公因数,并结合课件演示明确为什么是求最大公因数。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再通过后面的尝试应用,练一练,灵活应用等环节进一步明确思路。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2、预设探究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尝试应用环节更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广阔平台,我抛出问题后让学生*探究。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各种求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的方法,从中再次体验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还是求已知数量的最大公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主动的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模仿,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
3、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与研究时间,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达到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把简单的问题变得有厚度。
第2篇: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反思我在学校上了一节《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公开课,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认真的对教材进行了研读,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确立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课反省◆您此刻正在阅读的《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课反省文章内容由采集 ! 本站将为您供给更多的精选教课资源 ! 《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课反省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以后教课的,在本质教课中我发现学生不可以灵巧利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本质问题,有的同学一看到求最大、最多、最长是多少,便不假考虑,直接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至于为何是求最大公因数,有的同学不理解,或是知其但是不知其因此然。
鉴于此,我设计了这节课。
在教课中,我努力做大了以下几点:1、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课中,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六一节活动贯串一直,让学生在踊跃、欢愉的气氛中学习。
经过给学生供给详细的资料,让他们利用已有的资料,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想想、算一算,用不一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从着手操作中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本质上是求已知数目的最大公因数,并结合课件演示明确为何是求最大公因数。
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层次。
再通事后边的试试应用,练一练,灵巧应用等环节进一步明确思路。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感悟,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2、预设研究过程,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试试应用环节更是学生自主研究的广阔平台,我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研究。
为认识决问题,学生充足调换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各样求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的方法,从中再次体验到要解决这个问题本质上仍是求已知数目的最大公因数。
整个教课过程学生能主动的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模拟,充足表现了学生是讲堂学习的主人,讲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语等俯首皆是 ,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 ,即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到好处。
为何 ?仍是没有完全“记死”的缘由。
要解决这个问题 ,方法很简单 ,每天花 3-5 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语即可。
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累积专栏”上每天一换 ,能够在每天课前的 3 分钟让学生轮番解说 ,也可让学生个人采集 ,每天往笔录本上抄录 ,教师按期检查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后教学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能灵敏利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同学一看到求最大、最多、最长是多少,便不假思索,直接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至于为什么是求最大公因数,有的同学不理解,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基于此,我设计了这节课。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大了以下几点:
1、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中,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六一节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给学生提供详尽的材料,让他们利用已有的材料,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用例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从动手操作中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求已知数量的最大公因数,并结合课件演示明确为什么是求最大公因数。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再通过后面的尝试应用,练一练,灵敏应用等环节进一步明确思路。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2、预设探究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尝试应用环节更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广漠平台,我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各种求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的方法,从中再次体验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还是求已知数量的最大公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主动的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模仿,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
3、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与研究时间,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达到把繁复的问题变得简单,把简单的问题变得有厚度。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