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书信形式

合集下载

汉代书信形式

汉代书信形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汉代书信形式篇一:古代书信格式古代书信格式一、信封(一)信封格式范例一范例二(二)启封词1.安启,福启: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用2.钧启:对尊长,师长及直属长官用3.道启:对师长,学界,方外及德高者用4.勋启:对军政界或有公职者用5.赐启:对长官,长辈,学界,党政军界职位高或者年岁高者用6.台启:对平辈用7.玉展:对年轻妇女用8.芳启:对女士用9.公启:对机关,学校,公司,团体,民间社团用10.亲启:对有机密性或秘密性书信用11.礼启、素启:对居丧者吊唁用12.大启、启:对晚辈用。

(三)缄封词1.谨缄:用于上行书信2.缄:用于平行书信3.手缄:用于下行书信二、正文结尾应酬语正文开头应酬语称谓结尾敬辞提称语:启事称语日期自称署名署名下敬辞1.自称(1)自称或提到自己的名字时要侧书(2)提及自己的尊长时,要加“家”字,不必侧书(3)提及自己的卑幼亲属,要加“舍”,侧书(4)提及自己的儿孙,工友,店号,要加“小”字,侧书(5)提及自己的师友和处所,加“敝”字,侧书(6)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尊长,要加“先”(7)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卑幼亲属,加“亡”,不必侧书(8)提及自己父子,兄弟姐妹,夫妇,加“愚”字,侧书(9)如收信人是尊长,自称“晚”、“职”、“后学”等;若收信人是晚辈,自称“愚”、“鄙”等;如果写到自己的意见时,可用“鄙意”、“管见”、“拙著”等,以上都有侧书2.称人:(1)提及收信人尊长,卑幼,亲友,加“令”,对于收信人尊长,也可以用“尊”,对收信人的朋友也可加“贵”(2)提及收信人妻子,要加“尊”,如与收信人交情深,直呼“嫂夫人”“大嫂”(3)称收信人父子,兄弟姐妹,夫妇,要加“贤”(4)收信人是卑幼,也可以加“贤”(5)收信人的处所,要加“贵”(6)收信人的宝眷或商店,要加“宝”(7)提及收信人的意见是,可用“尊意”、“卓见”、“大著”等传统寒暄用语人事叙别用于父母:自违慈训,倏忽经旬。

汉朝文书 (2)

汉朝文书 (2)

汉朝文书介绍汉朝(前206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建立与秦朝的衰落和崩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汉朝的统治下,许多文书被制作和使用,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汉朝文书的类型、制作和使用情况,以及对汉朝社会的影响。

汉朝文书的类型1. 简牍简牍是汉朝常用的一种文书形式,通常用竹木片或薄片制成。

它们主要用于记录个人事物,如土地所有权、契约、买卖合同等。

简牍被广泛使用,因为它们便于保存、传递和使用。

汉朝简牍的存世数量相对较多,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2. 衙门文书衙门文书是汉朝政府机关使用的文书,用于管理和记录政务。

这些文书包括诏令、奏疏、告示等,记录了汉朝政府官员之间的通信、命令和行政措施。

衙门文书经常被用来调查案件、征收税收、制定政策等重要工作。

3. 诏令和敕书诏令和敕书是由汉朝皇帝发布的政府命令。

它们通常以书信形式出现,包括政令、制度规定、禁令等内容。

诏令和敕书的发布对整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被广泛分发给各地政府官员和军事将领,以确保政策的执行。

汉朝文书的制作和使用汉朝文书的制作和使用过程通常经历以下步骤:1.资料收集:汉朝政府官员收集相关信息,并制定适当的政策或法律文件。

2.起草:起草文书的工作由专门的官员负责,他们根据政府的要求和政策制定相应的文件。

3.审批:文书经过上级官员的审查和批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4.制作:文书的制作过程通常包括写字、雕刻、印制等步骤,根据不同的文书类型制定相应的制作方法。

5.分发和存档:文书制作完成后,根据需要进行分发给相关官员、军事将领或其他机构。

同时,一些重要的文书会被保存以备日后参考。

汉朝文书对社会的影响汉朝文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规范政府行为:汉朝文书起到规范政府行为的作用,它们明确了政府的权力和责任范围,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青鸟传书】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特征

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特征

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特征郭炳洁(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洛阳471934) 摘 要:书信是汉代民众已经普遍使用的交际工具,其物质载体的制作样式和书写样式比较规范,具备一定的制作和书写规则:整齐划一的书牍长度;简短精练的篇幅;具有一定范式的格式用语。

这些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当时物质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人际交往礼俗等息息相关,是恢宏灿烂的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汉代;简牍书信;形制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9)06-0046-05 见字如面,书信在汉代已经是民众普遍使用的交际工具。

传世文献中的书信大多是内容节选,那些习以为常的固定格式、习惯用语、载体形式等湮没不见。

20世纪以来出土的汉代简牍中保存了大量当时的书信原本,其形制包括物质载体的制作样式以及书写样式比较规范。

以往学者多把研究的视野聚焦在简牍书信内容上,其形制特征鲜有人关注。

笔者认为,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具有一定规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当时的物质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人际交往礼俗等息息相关,是恢宏灿烂的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整齐划一的简牍长度宋朝以后,人们习惯用“尺牍”作为书信代称,这是汉代书信写作载体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尺牍之称明确了书信写作载体简牍的长度以及样式,即是汉一尺①的长方形木板,这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曰:“牍,专谓用于书者……《蔡邕传》注引《说文》而曰长一尺。

按汉人多云尺牍,《史记》缇萦通尺牍,此臣得用于君也。

《汉书》陈遵与人尺牍,主皆藏去。

此施于齐辈者也。

”[1]318出土的书信牍长度基本约为汉一尺。

胡平生先生在列表统计了出土的西北边塞秦汉文书简牍长度后得出结论:“秦汉时期公私文书,不论竹、木简或木牍,长度大多为一秦汉尺(西北边塞屯戍简牍略不足一尺与超过一尺者,应看作当时尺度与制作的误差)。

”[2]笔者统计了近年来出土的安徽天长汉墓和长沙东牌楼简牍中完整的书信牍共计24枚,其长度在22厘米到24厘米之间。

古文书信格式

古文书信格式

古文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收信人地址和称呼:收信人地址写在信封的左上角,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写在信封的右下角。

收信人地址后写上收信人的称呼,如“某某先生”、“某某女士”。

2. 正文:正文是书信的主体部分,写信人在此部分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情感。

正文应分段书写,每段开始前空两个字的距离。

3. 结尾:结尾部分通常用于表达敬意或祝福,如“此致敬礼”、“敬礼”、“谨上”等。

4. 发信人署名:发信人署名应写在信封的右下角,与收信人地址和称呼相对照。

5. 封口:古代书信的封口处通常会有加盖印章或手印,以证明信件的真实性。

以上是古代书信格式的简单介绍,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的书信格式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格式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简牍所见汉代私人书信致送信息试探——以天长纪庄汉墓书信木牍为中心

简牍所见汉代私人书信致送信息试探——以天长纪庄汉墓书信木牍为中心

簡牘所見漢代私人書信致送信息試探——以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為中心发布日期:2015-06-30 原文刊于簡牘所見漢代私人書信致送信息試探——以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為中心莊小霞摘要:書信是人們傳遞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方式,本文主要圍繞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探析漢代私人書信致送信息,討論了諸如私人書信致送中“謁”的使用及書寫方式。

并討論了漢代私人書信致送中的一些風俗,如寫信中的客套禮節、以及隨信致送禮物等情況,希望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漢代社會的風俗人情面貌。

關鍵字:漢代簡牘書信致送書信是人們傳遞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方式,秦漢時期私人書信往來已頗為密切,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不僅有傳世的秦漢書信,如著名的司馬遷《報任安書》等,出土的秦漢書信簡牘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一手的實物資料,如雲夢睡虎地四號秦墓出土的兩件秦國士兵“黑夫”和“驚”的家書,可以說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私人書信實物,再如居延地區出土的《宣與幼孫少婦書》,長沙地區出土的東牌樓漢簡《侈與督郵書》等等,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1]正如研究者已經指出,傳世的秦漢書信“大多只保留了正文,或者正文的一部分,書信的首尾款式皆被刪除,其封緘題署、文本結構、平闕制度均無法看到,所以不能據以研究書信的形制和格式。

”[2]因此,自上世紀初以來陸續出土的各地秦漢簡牘書信,對於研究秦漢書信的形制、格式、傳遞方式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3]秦漢時代擁有發達的官文書傳遞系統,由政府設置郵傳,進行傳遞,並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如《傳書律》、《行書律》等都對官文書的傳遞有詳細地規定,而學者們對漢代官文書的傳遞也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和研究。

[4]至於漢代私人書信的傳遞致送情況又是如何呢?學者多認為是採用托人攜帶或是專使致送,而不是依靠政府驛遞的傳遞方式。

[5]近年來尹灣漢墓簡牘、天長紀莊漢墓簡牘的出土為我們研究漢代私人書信相關問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本文就是圍繞天長紀莊漢墓木牘,並利用尹灣漢簡、西北漢簡中的出土書信簡牘資料,對漢代私人書信相關問題進行考察。

古代传信方法

古代传信方法

四,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 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 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 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 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 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 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 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 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 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 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一、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 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 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 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 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 (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 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 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 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 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另外古人还用鸿雁传书,青鸟传书,灯塔等传递信息。
古代传信方法
六甲 高沁文
2号
古代通信简介 通信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其历史悠久,因此在古今 中外都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趣闻。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 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信了。当时人们通信,很可能是 采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我国古代民间有种种通信方式。古时写信 用绢帛,把信折叠成鲤鱼形。唐朝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嵩云 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之语。 汉 代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流放在北海边牧羊,与朝廷联系中断。苏武利 用侯鸟春北秋南的习性,写了一封信系在大雁的腿上。此雁飞到汉朝 皇家的花园后,皇帝得知了苏武的情形。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 接了回来。 唐玄宗时,首都长安有一富翁杨崇义,家中养了一只绿色鹦鹉。 杨妻刘氏与李某私通,合谋将杨杀害。官府派人至杨家查看现场时, 挂在厅堂的鹦鹉忽然口作人语,连叫“冤枉”。官员感到奇怪,问道: “你知道是谁杀害杨崇义的?”鹦鹉答:“杀害家主的是刘氏和李 某。”此案上报朝廷后,唐玄宗特封这只鹦鹉为“绿衣使者”。

古代书信的封缄

古代书信的封缄

用纸 写 ,书信 的形式 便逐 渐发展 成为 现在 的样 的 ,书囊没 有 出土很有 可 能是保 存不 好或者 是 子 。书 信 名 称 的演 变 , 反 映 了书 信 发 展 的历 文 书在 归档 之后 不是 以书囊 盛装 存放的 。
史。 。
= ‘

隋唐 以来书信 大都 以纸 为载体 ,书信 的封
“ 简牍 ”上 ,称为 “ 尺牍 ”。一尺长 的竹木 , 用 以书 写记事 ,传递 消息 等等 ,因此有 尺素 、
尺 函 、尺 牍 、尺鲤 、尺笺 、尺翰 、尺 书等 多种 之一 、 四分 之一 ,分别为 一尺 二寸 、八 寸 、六 称谓 ,其 中 以尺 牍用 的最早 也最 多 ,故成为信 寸 ,都 是 二 十 四 之 约 数 。 而 牍 因汉 制 , 皆为 五 件 的代称 。到 了秦汉 时期 ,人们开 始在 布 帛上 的倍数 ,椠 以三尺 为最长 ,檄为 二尺 ,传信为
6 2 l 中 国 包 装2 0 1 5 . 9
教 学 研 究
子放 在刻齿 内将 文 书与盖 简捆 绑起 来 ,把 封泥
东汉 蔡 邕在 其 《 独 断》 中认为 : “ 凡章表
压于 “ 检 ”上 ,然后 在封 泥上 盖上 负责 官员 的 皆启封 ,其言密 事得 皂囊 盛 ,亦用 绿囊 。 ”皂
教 学 研 究
古代 书信 的封缄
■ 文/ 西北师范大学历 史文化 学院 孟艳 霞 裴永亮
摘 要 :先秦 两汉 时期 ,简牍 为 主要 的 书 写材 料 ,魏晋后 期纸 张成 为 主要 书写材 质 。 书信 也 随其产 生发展 。 而公 、私 信件 都 需要 保 密 ,因此在 先秦 两汉 以及 魏晋 隋唐 时期 书信 开 始使 用封 缄 ,来确保 其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从汉简书信看汉代的邮政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从汉简书信看汉代的邮政

“上⾔长相思,下⾔久离别”:从汉简书信看汉代的邮政所谓历史不妨看做就是每个⼈的⽣活史,个⼈的经历在历史中往往更具真实感。

在出⼟的居延汉简⾥,有两封当时在居延地⽅戍边的两名下级官吏写给各⾃妻⼦的书信。

⼀封是名叫“赏”的写给妻⼦“⼦卿”。

现存原信⽂字约50字。

开头为:“赏伏地再拜请⼦卿⾜下”,内容是感谢在家的贤妻恪尽孝道,代他敬事⽗母,并嘱她冬寒要注意⾝体,多穿⾐服,按时酒饭。

⼀封是名为“宣”的候长⼀类官员写给家中名叫“幼孙”的妻⼦的信。

开头为:“宣伏地再拜请幼孙少妇⾜下”,内容是让妻⼦代向妻兄和岳⽗请安,并告诉妻⼦寒暑时节“强⾐⾜⾷”,注意⾝体。

还谈到妻兄幼都曾乘便来到边境探望⾃⼰,可惜幼都⾏时仓促,未曾见到幼孙,故写此信告知此事。

信中还提及宣以前曾通过邮亭另写信给妻弟幼孝⼀事。

这两封书信可能是因为没发出去,才能让我们得以⼀窥当时很多信息。

⾸先汉代⼈即便是两⼝⼦也很客⽓,写信都很讲究。

由此我们对汉代⼀些称谓有所了解。

另外赏和宣⾝为边境⼩吏,给家⾥发封信也没那么容易。

汉朝古乐府诗《古诗⼗九⾸》中就有⼀⾸写道:“客从远⽅来,遗我⼀书札,上⾔‘长相思’,下⾔‘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年字不灭”。

⼀封信在袖中藏了三年,⾜见书信的珍贵和通信之难。

居延汉简敦煌汉简中有⼀件⼀个叫“政”的⼈致“幼卿”、“君明”的书信,说道五年多来由于⾃⼰的“官薄⾝贱”,书信不通。

可见,即使是边防⼩吏,也由于⾝份低下,不能随便的发邮件。

在秦汉时期,邮递与军事密切相关。

刘邦政权建汉之初,就着⼿对战争时遭到破坏的邮驿设施进⾏恢复。

西汉帝国的巩固,邮传起到了重要作⽤。

⽐如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就有效利⽤了英布⼿下将领贲赫“乘传”(即乘坐驿车。

传(zhuàn)即驿车,也指传达命令的马车)到长安及时递送的情报。

解除樊哙兵权,也是因派陈平“乘驰传”(可理解为快递),带着周勃去接收了樊哙的部队。

景帝时七国之乱,⼤将周亚夫奉命讨伐,得益于乘了“六乘传”(汉⽂帝从代王为天⼦做过,应该是⼀种专⽤⾼级快车)迅速到达前线。

汉代公文书格式

汉代公文书格式

汉代公文书格式
汉代公文书的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通知:基本框架包括告知对象、告知事项、原因理由和落实要求。

2. 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询问的文种。

3. 请示: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公文类型。

按内容和用途可以分为求示性请示、求准性请示和求转性请示。

一般由请示事由、请示事项和结尾三部分组成,结尾常用请求语作结。

4. 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文书。

5. 会议纪要: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文种。

纪要中记载的安排部署工作、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案、措施的内容,属于对策范畴。

与会议记录不同,记录往往属于原始记录,对内容未加提炼加工,而纪要则须主旨突出、层次清楚,体式更加严格规范。

以上是汉代公文书的基本格式,具体格式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

汉代简牍

汉代简牍

汉代简牍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

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

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

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

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

在《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的墨迹出现,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汉纸墨迹》相比较。

体势近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

从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墓葬汉简批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发现,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批: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竹木简500枚左右,主要部分是《仪礼》的9篇抄本,约抄写于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1 号汉墓(下葬年代约当文帝晚年)出土竹简312枚,是记载随葬物的“遣册”。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约当武帝初期)出土竹简6000枚左右,但大部分已残碎,包含《孙子》、《齐孙子》(即《孙膑兵法》)、《晏子》、《太公》、《尉缭子》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很多其他古书(绝大部分是佚书)。

同时发掘的2号汉墓出武帝元光元年历谱一份。

1972年,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约当东汉前期)出土医方简牍一批。

1973年,河北省定县40 号汉墓(为西汉晚期的中山王墓)出土一批已经炭化的残碎竹简,字迹尚可勉强辨认。

其中有《论语》、《文子》、《太公》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内容大都见于《孔子家语》、《说苑》、《大戴礼记》等书的一些儒家作品。

古代传信方法

古代传信方法

六,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 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 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 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 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 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 “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 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 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军事上利用风筝的例子,史书上多有记载。汉初楚汉相争时,刘 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 在上面装上竹哨,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 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 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二、鸿雁传书 公元100 年,汉朝大臣苏武出使匈奴,匈奴单于很欣赏苏武的才 能,想迫使苏武投降匈奴,被苏武严辞拒绝。于是单于便将苏武扣下, 随后把他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去牧羊,对他说什么 时候公羊生了小羊,什么时候就放他归汉。苏武在北海一带放牧十九 年,虽含辛茹苦,但始终不曾向单于屈服。后来汉昭帝与匈奴和亲, 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问起苏武之事,单于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但这 位使者私下里打听到苏武仍然在北海牧羊,于是回去后就把这个情况 报告了汉昭帝。当时的霍光想出了一个计谋,又派去一个使者并对单 于说:“大汉天子喜欢打猎,有一次射下一只大雁,雁腿上系着一封 信,是苏武的亲笔信,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现在北海牧羊。”单于 听后,见无法抵赖,只好放回了苏武。
一、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 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 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 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 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 (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 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 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 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 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另外古人还用鸿雁传书,青鸟传书,灯塔等传递信息。

汉代书信的称谓

汉代书信的称谓

广大 , 衣被事体 , 笔札杂名 , 古今多品。”1 “ ” 1 记 则主要 以传 递信息 为主 , 5 3 6 少有抒情 表 化学院副教授 。 历史学博士 .
62 兰 古世 界 2 1 . 1 J 00 1 月
★作者简介 : 郭炳 洁 , 洛阳师范 学院历 史文
鲤鱼 , 中有尺素书” 。汉代 书信写作载体对 证 以居延 、 敦煌 两木 简书牍形式 , 与传世所 鱼笺 等 6 5个语词 ” 郾 。书信一词在魏晋南
后世 有 深 远 的影 响 , 宋朝 以后 ,尺牍 ” 为 载 , 有异 同。 主要 分 书 、 为 二 类 ( 列 了 北朝 时期 就已经出现 ,但是在近代 以后才 “ 成 颇 记 下
书信 , 缇 萦 通 尺牍 ,父 得 以后 宁 ” ” 五 二零 页 , ‘ 记 书 相 问音 声 ’ 二二 对 资料 的分析来看 ,至少在两晋南北朝时 “ ; 有 奴寄 。五 “ 陈遵 ) ( 性善 书 , 与人尺牍 , 主皆藏去 以为 页 , ‘ 有 不足数来记 ’ 。五二三页 , ‘ 有 每已入 期 , 信为信使 的含义还是很普遍 的。
明, 这一时期书信写作 载体 以木牍为 主, 也 记” ;援数 以书记 责譬 于嚣” ;衡 为 在单词 的前后 附着一个 助词 ,如阿母 、 【 “ “ 有
轻重疏密 , 各得体宜 ” 。在主要 周 、 『 有 使用素 帛的 。《 说文解字 》 :牍 , 载 “ 书版 作 书记 , 沛然 等 ; 四是 复合词 , 由两个独立 的单
秦 汉 时 期 ,书 ” “ ” 种 品名 称 谓 纷 纷 出 意 。 与 双方 占据 社 会 资 源 的程 度 、 教 育 “ 、记 这 受
现 :是以总领黎庶 , “ 则有谱籍簿录 ; 医历星 程度等有密切关系。 筮, 则有方术 占式 ; 申宪述兵 , 则有 律令法

古代书信格式模板

古代书信格式模板

古代书信格式模板一、书信要注意事项: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二、具体格式(一)提称语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用于师长: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史席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毛泽东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next88).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二)告辞或思慕语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即禀者同上.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拜启者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兹启者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思慕语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地情感,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思慕语中使用最多的,是从时令、气候切入来倾吐思念之情.敦煌文书中有一件《十二月相辩文》,列举每月不同的气候状况下,可供选用的词语,如正月初春可以说:"孟春犹寒,分心两处,相忆缠怀.思念往还,恨无交密."二月仲春可以说"仲春渐暄,离心抱恨,慰意无由,结友缠怀,恒生恋想."等等.由于有了意境的描述,读之令人倍感亲切.后世书信的思慕语相当丰富,不胜枚举,比较常用的如:云天在望,心切依驰.相思之切,与日俱增.望风怀想,时切依依.仰望山斗,向往尤深.风雨晦明,时殷企念.寒灯夜雨,殊切依驰.瘦影当窗,怀人倍切.还有一类思慕语是从回忆上次见面的时间及其思念切入的,如:不睹芝仪,瞬又半载.自违芳仪,荏苒数月.久违大教,想起居佳胜,定符私祈.久疏问候,伏念宝眷平安,阖府康旺.思慕语十分丰富,读者可以在阅读书信范文时留心摘录,以供自己习用.最好是提高的文学素养,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实的情感.(三)正文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四)结语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恕不一一.不宣.不悉.不具.不备.不赘.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余客后叙.余容续陈.客后更谭.请对方回信: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答复对方询问: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请人应允: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表示关切: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表示感谢之情: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五)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以下为常见祝辞: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专此,致专此,祝专此即请专此布达,即颂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即颂即请顺效顺祝或为:此候此请顺致顺颂即候或为:祝颂请问致候对尊长,可选用:恭叩恭淆恭颂恭候敬叩敬祝故请敬颂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恭颂恭请恭候为强调郑重其事:谨祝谨贺对晚辈:此询顺祝即问祝你愿你盼望对祖父,颂祝;起居永福对父母辈,颂祝:金安福安对尊长:康安钧安崇安履福颐安对女长辈:慈安懿安坤安玉安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春社暑安秋棋冬馁逢年尾岁首,可贺: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岁祺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常时可颂:近祺日祉时吉时绥起居安吉行止佳胜工作顺利台安大安当日可达之信,颂:晨安早安午安晚安刻安对女性可颂:淑安妆安阃安对未婚女子,颂:闺安对父母健在而承欢膝下的平辈,可颂:侍安侍祉对晚辈后生,祝愿:学业锐进工作好生活愉快幸福健康进步侍棋课祉祝收信人全家:阔府康泰全家幸福祝收信人夫妇:双安俪安俪祉贺有喜庆事者,道:喜安庆祺贺新婚者:燕安燕喜贺生子者:麟安对家居者:潭安潭祺潭祉对行旅者:客安行祺旅一帆风顺旅居康乐唁丧,请候:礼安孝履问病,祝颂:早日康复痊安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否极泰来对知识界,可泛颂:文安道安研安文祺雅祺对编辑:编祺编安对写作者:著祺撰安笔健对教师:教祺教安诲安对军界:勋祉戎安对政界政安勋安升安公祺钧祺崇祺对工商实业界:筹祉财安吉利赢祺盈祺发祺运祉事业昌隆宏猷大展行止佳顺万事顺遂百事称心诸事如意盛利久发财源茂盛日进斗金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祝辞独立一栏.所以,书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内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贺信函,那么视辞一项便可省去.还有,信一开头就称“你好”的,如果信末再写祝好之类,便显得累赘了,应注意避免.(六)署名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常用启禀词如下:对尊长:叩叩上叩禀敬禀对平辈:上敬上谨启鞠启顿首亲笔手肃对晚辈:字示白谕手白手谕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七)附候或致意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嘱笔问候”.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古代通讯不发达,人们都是通过书信进行交流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欢迎参考阅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一、书信格式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

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

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

《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

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

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

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

这套语言相当复杂,后文再略述。

二、敬称首先我们要谈到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

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 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

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

汉代叫名作转的普通士兵的家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汉代叫名作转的普通士兵的家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汉代叫名作转的普通士兵的家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部分:在汉代,叫名作转的普通士兵是一种特殊的传统,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忠诚,为国家的安宁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家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是这些普通士兵向家人表达心声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深入探讨汉代叫名作转的普通士兵的家书的内容和特点,探讨其意义和影响,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总结。

同时,我们也将反思家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展望家书在未来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主要内容进行介绍,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概览。

在这篇长文中,我们首先会在引言部分介绍汉代叫名作转的普通士兵的家书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分析家书的内容和特点,探讨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家书的重要性,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及展望家书在未来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这种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论点,梳理出文章的逻辑脉络。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汉代叫名作转的普通士兵的家书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分析家书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影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代普通士兵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同时,通过对家书的研究,我们也可以反思家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以及展望家书在未来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这篇长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汉代普通士兵家书的历史意义,以及其对我们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2.正文2.1 汉代叫名作转的普通士兵汉代叫名作转的普通士兵是指在汉代社会中,普通的士兵通过写家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和关心。

这种叫名作转的行为源自古代士人礼仪中的一种传统,通过书信来传达情感和寄托思念。

在军中,士兵们通常在出征前或在战场之上,写下家书,内容通常包括对家人的思念、希望家人平安、嘱托家人照顾好自己的事务等。

叫名作转的普通士兵家书的特点是真挚、朴实和充满感情。

古代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近日给一位香港的长辈写回信,用词要求甚高,在网上略一搜索,发现这篇归纳性的文章,觉得非常有用,于是转到自己的博客来,以飨各位。

一、常用书信套语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同学:砚右、文几、台鉴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二、祝愿语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平辈:顺祝三、常用的提称语提称语是提高称谓的语词,用以表达盼望受信人阅览这封书信之意。

膝下对祖父母、父母亲用。

尊鉴对祖父母、父母亲辈的长辈用。

〈鉴,是看信的意思。

〉道鉴对师长用。

赐鉴对普通长辈用。

大鉴对平辈用。

惠鉴对平辈用。

鉴对晚辈用。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对晚辈:字示白谕四、书信一开头,便是称呼;信的末尾,再具名的上面,也要称呼;信的中间,提到别人时,又要称呼。

称呼弄不清,容易闹成笑话。

〈一〉家族称谓表称人自称对他人称对他人自称祖父\ 母孙\ 孙女令祖父\ 母家祖父\ 母父\ 母亲儿\ 女令尊\ 堂家父\ 母伯父\ 伯母侄\ 侄女令伯\ 伯母家伯\ 伯母兄\ 嫂弟\ 妹令兄\嫂家兄\嫂弟\ 弟妇兄\ 姊令弟\ 弟妇舍弟\ 弟妇姊\ 妹弟妹兄姊令姊\ 妹家姊\ 妹吾夫妻尊夫外子贤妻夫尊\ 嫂夫人内子\ 人吾儿\ 女父\ 母令郎\ 媛小儿\ 女贤媳愚贤媳令媳小媳贤侄\ 侄女愚伯\ 伯母令侄\ 侄女舍侄\ 侄女君舅\ 姑媳令舅\ 姑家舅\ 姑〈二〉亲戚称谓表称人自称对他人称对他人自称外祖父\ 母外孙\ 女令外祖父\ 母家外祖父\ 母姑丈\ 母内侄\ 侄女令姑丈\ 母家姑丈\ 母舅父\ 母甥\ 甥女令母舅\ 舅母家母舅\ 舅母姨丈\ 母姨甥\ 甥女令姨丈\ 母家姨丈\ 母岳父\ 母子婿令岳\ 岳母家岳\ 岳母姊丈内弟\ 姨妹令姊丈家姊丈妹丈内兄\ 姨姊令妹丈舍妹丈表兄\ 嫂表弟\ 妹令表兄\ 嫂家表兄\ 嫂表弟\ 弟妇表兄\ 姊令表弟\ 弟妇舍表弟\ 弟妇内兄\ 弟妹\ 姊婿令内兄\ 弟敝内兄\ 弟襟兄\ 弟襟弟\ 兄令襟兄\ 弟敝襟兄\ 弟贤甥\ 甥女愚舅\ 舅母令甥\ 甥女舍甥\ 甥女贤婿愚岳\ 岳母令婿小婿五、书信开头语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汉代公文书格式

汉代公文书格式

汉代公文书格式公文是古代政府机关用以传达国家政令、命令或公告事项的正式文件。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其间形成了独特的公文书格式。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汉代公文书格式。

一、标题汉代公文书的标题常以行文内容的关键词为主。

例如,如果公文是关于任命官员的,标题通常会直接用“任”字开头,后接被任命者的职位和姓名,如“任命王商为大将军”。

标题一般放在公文正文上方,使用较大的字号以显眼。

二、日期公文的日期通常紧接着标题,格式为“年月日”,例如“元鼎三年十一月初五日”。

在日期上方还会写明公文的发文地点,通常是国都的名称。

三、开头公文的开头是写明公文性质和命令的核心内容。

在汉代公文书中,开头通常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写明发文者的身份,如皇帝、宰相或官员等。

其次是写明收文者的身份,一般是具体的官员或官吏。

最后是写明公文的性质和目的,例如“奉天子旨意”、“敕命吏部”等。

四、正文汉代公文书的正文语言庄重严肃,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通常采用简明扼要的句式,用词力求准确恰当,以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公文的内容。

正文内容根据不同的公文性质而有所不同,如任命公文、奏折公文或令旨公文等。

五、结尾公文的结尾通常表明发文者的身份和名号,并写明公文的抄录人和送达人。

在汉代公文中,结尾一般有三个部分:首先是写明发文者的尊称,如“天子诏曰”、“皇帝敕令”等。

其次是写明发文者的名号,如“司徒魏无知”、“尚书府刘舜”等。

最后是写明公文的抄录人和送达人,以确保公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印信汉代的公文书还经常使用印信,以证明公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印信是由具有特定权力的官员所持有的印章,产生印信需要经过正式的程序和程序。

在公文的右上方或底部,会加盖有官印的印章,以示权威和合法性。

以上就是汉代公文书的格式要求。

汉代的公文书籍载着历史的痕迹,它们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也是了解我国古代政务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诫子书情感主旨

诫子书情感主旨

诫子书情感主旨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诫子书的概念与背景
2.诫子书情感主旨的内涵
3.诫子书情感主旨的具体表现
4.诫子书情感主旨的价值与启示
正文
一、诫子书的概念与背景
诫子书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书信形式,主要出现在先秦至汉代的历史时期。

诫子书是由长辈或者有地位的人写给晚辈或者下属的一种书信,内容通常包含劝诫、教诲和勉励,以期达到教育、引导和规范的目的。

诫子书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重视道德教育、家国情怀和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

二、诫子书情感主旨的内涵
诫子书情感主旨是指在诫子书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忠诚、敬慎、勤勉、诚信、孝顺等品质。

这些情感主旨是基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和社会秩序。

三、诫子书情感主旨的具体表现
1.忠诚:诫子书中强调忠诚为臣子之道,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是至高无上的品质。

2.敬慎:诫子书中倡导恭敬谨慎,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中严谨自律,避免犯错误。

3.勤勉:诫子书主张勤奋努力,鼓励人们珍惜时光,充实自己,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

4.诚信:诫子书强调诚信为本,要求人们在交往中讲究真诚待人、言行一致。

5.孝顺:诫子书倡导孝顺父母,认为孝道是人伦之本,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四、诫子书情感主旨的价值与启示
诫子书情感主旨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诫子书中的优良传统,强化道德教育,培养文明礼仪,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汉代书信形式篇一:古代书信格式古代书信格式一、信封(一)信封格式范例一范例二(二)启封词1.安启,福启: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用2.钧启:对尊长,师长及直属长官用3.道启:对师长,学界,方外及德高者用4.勋启:对军政界或有公职者用5.赐启:对长官,长辈,学界,党政军界职位高或者年岁高者用6.台启:对平辈用7.玉展:对年轻妇女用8.芳启:对女士用9.公启:对机关,学校,公司,团体,民间社团用10.亲启:对有机密性或秘密性书信用11.礼启、素启:对居丧者吊唁用12.大启、启:对晚辈用。

(三)缄封词1.谨缄:用于上行书信2.缄:用于平行书信3.手缄:用于下行书信二、正文结尾应酬语正文开头应酬语称谓结尾敬辞提称语:启事称语日期自称署名署名下敬辞1.自称(1)自称或提到自己的名字时要侧书(2)提及自己的尊长时,要加“家”字,不必侧书(3)提及自己的卑幼亲属,要加“舍”,侧书(4)提及自己的儿孙,工友,店号,要加“小”字,侧书(5)提及自己的师友和处所,加“敝”字,侧书(6)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尊长,要加“先”(7)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卑幼亲属,加“亡”,不必侧书(8)提及自己父子,兄弟姐妹,夫妇,加“愚”字,侧书(9)如收信人是尊长,自称“晚”、“职”、“后学”等;若收信人是晚辈,自称“愚”、“鄙”等;如果写到自己的意见时,可用“鄙意”、“管见”、“拙著”等,以上都有侧书2.称人:(1)提及收信人尊长,卑幼,亲友,加“令”,对于收信人尊长,也可以用“尊”,对收信人的朋友也可加“贵”(2)提及收信人妻子,要加“尊”,如与收信人交情深,直呼“嫂夫人”“大嫂”(3)称收信人父子,兄弟姐妹,夫妇,要加“贤”(4)收信人是卑幼,也可以加“贤”(5)收信人的处所,要加“贵”(6)收信人的宝眷或商店,要加“宝”(7)提及收信人的意见是,可用“尊意”、“卓见”、“大著”等传统寒暄用语人事叙别用于父母:自违慈训,倏忽经旬。

叩别尊颜,已逾数月用于尊长:揖别尊颜,瞬经匝月。

不瞻光霁,数月于兹。

疏逖德辉,忽经一捻。

睽违道范,荏苒数年。

用于师长:不坐春风,倏经旬日。

奉违提训,屈指月余。

不亲讲席,瞬已经年。

疏奉教言,寒喧几易。

用于平辈:不奉清谈,忽将一月。

揖别丰标,瞻圆几度。

不亲乏宇,裘葛已更。

睽违丰采,数易春秋。

用于女性:不亲懿表,瞬已浃旬。

奉违闺范,倏尔逾时。

自隔壶仪,年华如驶。

忆别芳颜,星霜几换。

用于文官:不瞻福曜,又复经旬。

睽违钧宇,萱荚屡新。

拜逖钧颜,倏将一载。

用于军官:自违幕府,蟾月几圆。

不瞻旌节,忽已经年。

自共事而别:某地共事,长荷云情,别来星序频移,未由一晤。

自同学而别:忆自某校研摩,获亲麈海,别后山川间隔,时序频迁。

自送行而别:忆昔行旌远指,趋送长途,别来物换星移,几经屈指。

自迎接而别:忆某停车某市,荷蒙握手言欢,别后岁秩迁流,不觉星霜几易。

承送行而别:忆某驱车某处,荷承把袂流连,别后天各一方,彼经停云两地。

承赐物而别:忆某地握手,畅叙情怀,别时依依不舍,荷以厚仪相贶,至令篆腑,感何可言。

承赐饯而别:昔日把晤,盛意频叨,临赋骊歌,复承赐宴,离人未散,早已心镌。

节令叙别:自春别及夏。

东风握别,倏届朱明。

忆风雨别离,正绿野人耕之候,乃光阴迅转,目下已是碧荷藕熟之时。

自春别至秋:知已阔别,春复徂秋。

赋别离于昔日,杨柳依依,数景物于今晨,蒹葭采采。

自春别至冬:春初话别,倏忽岁寒。

鸟弄春园,折杨柳而握别,驿驰冬岭,抚梅萼以增怀。

自夏别至秋:麦天一别,容易秋风。

昔听蝉鸣青槐,方摅别意,今睹鸿飞紫塞,顿起离思。

自夏别至冬:不通闻问,经夏涉冬。

炎日当空,方赋离情于凉馆,寒风吹沼,忽牵别恨于灞桥。

自秋别至冬:自经判袂,秋去冬来。

玉露初凝,迩日别离不舍,雪梅将绽,今宵感概偏多。

地点叙别:自京中分别,忆京华把袂,饫聆麈谈,明月清风,至今在目。

自省会分别:忆于某省会聚首,快我私衷,自赋河梁,又经久别。

自县城分别:相聚邑中,时亲教益,自经握别,离索殊增。

自乡中分别:奔走四方,久离乡井,从此远隔,顿觉阔疏。

自他乡分别:忆自某乡把晤,同馨情怀,分别以来,徒深饥渴。

自旅馆中分别:昔日旅邸聚谈,叠荷殷殷关注,嗣认睽违两地,顿觉岁序推移。

自火车上分别:忆昔日邂逅相遇于车上,接领教言,别后却山河远隔不觉数年。

自船上分别:自同舟某地,借挹兰芳,别后相违,寒暄数易。

自近处分别:不亲淑度,倏忽迩时,咫尺相违,如遥百里。

自远处分别:关河修阻,跋涉维艰,忆隔光仪,递更节序。

篇二:古代书信用语大全古代书信用语大全书信是人们相互交往、联系的一种形式,既要讲究修辞、文法,又要讲究文明礼节、礼貌。

平常通信,如果能够熟练使用书信的格式、用语,自然显得高雅、生动、鲜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尤其与台、港、海外侨胞通信来往,注重通信格式和用语更显得重要。

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

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

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

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

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

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

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用于祝福问安的有“顺颂大安”、“专此祝好”、“即问近祺”、“此请召绥”等。

请教用语有“乞复候教”、“伫候明教”、“盼即赐复”、“尚希裁答”、“敬祈示知”等。

在《鲁迅杂文书信选》中,就可找到三十种不同的套语,如:即颂、大安;顺颂、健康;此复,即请偏安;专此布达、并问好;专此奉答,并请著安;专此布复,即请久安;敬颂、痊安;此布即颂,曼福不尽;专此布复,顺颂时绥;此上,即颂、时绥;此复、即请俪安;专此布达,即请旅安;此布、即请冬安;专此布达、即请冬安;专此布复,即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春绥;勿复并颂、俪祉;此复即请俪安;此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日安;专此布达,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并请暑安;专此布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颂时绥。

意思尽管相同,但其在文字上却根据书信内容,运用自如,无一雷同。

按不同用意,分述下列各类:启事用语用于称谓语的下面:谨启者、敬复者。

这都是比较客气的。

用于较庄重和尊敬的场合:迳启者、迳复者。

兹托者、敬恳者,为表示有所请求之意。

思慕用语多日未晤,系念殊殷。

久仰大名(:汉代书信形式),时深景慕。

别后想念之情,无时或已。

上述种种是用于亲戚朋友之间或对未曾见过面的受信人的用语。

问候语要注意亲切感人,忌浮泛虚华。

如久未笺候,想近状佳吉。

近况如何?至以为念!病体谅已康复?敬致深切慰问之忱。

祝福语诸事顺遂,贵体康泰。

欣慰语高兴得很,欣慰无已。

不胜欣慰,无任欢忻。

抱歉语抱歉之至。

歉疚殊深。

至感不安、惭愧得很。

请求语倘蒙照拂,铭感无已。

如承俯允,无任感荷。

尚乞原谅,至希查照。

至祈召收,即请哂纳。

请给予批评和指教。

务请没法。

访谒语某日某时当前来聆教。

日昨走访,适逢公出,未晤为怅。

邀约语兹有要事面谈,务请拨冗来舍一叙为荷!星期日有闲,尚祈至敝处一谈。

定于某日某时在某地召开××会议,务祈准时出席为荷!馈赠语谨具聘仪,略申微忱。

附上薄仪,聊表微意。

薄具菲仪,用伸贺忱。

附奉某物,藉壮行色。

盼祷语无任盼祷。

是所至盼。

不胜企望。

接信语刻接手教,敬悉一切。

接奉大礼,敬悉种切。

交涉语请即答复,勿再延宕。

希速归还,幸勿再误。

声用语未经本人同意,自属无效。

如几日内未见复函,即作同意论。

(上述仅作参考,如用在恰到好处,就会避免俗套,为书信润色。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对自已父母的尊称。

考妣:指父母,一般情况,在生叫父母,死后叫考妣。

泰山、泰水:旧时对岳父、岳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家兄、舍妹:对自已兄妹的雅称。

令郎:旧时对别人儿子的敬称。

东床:旧时对女婿的雅称。

内室、内人、拙荆:旧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

夫婿、郎君:良人: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谓。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佳偶。

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