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十大安全目标

助产十大安全目标
助产十大安全目标

助产专科十大安全目标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助产人员对母婴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母婴识别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应主动与孕产妇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对孕产妇,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母婴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如病区与产房之间、手术室与病区之间、新生儿科与产科之间建立母婴交接核对表。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 ,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孕产妇的一种手段。

5、新生儿娩出时,应与产妇及家属共同确认新生儿性别,填写并佩戴新生儿腕带,在“分娩记录”相应位置上印上新生儿足印和母亲拇指指印。母婴回病房时与病区护士进行交接,核对无误,交接清楚,在《产科母婴交接核对表》上签字,方可离开。

6、严禁在家属不在场情况下交接新生儿,转送助产士

/医生必须与转入科室接诊护士进行交接,并在专用登记本记录新生儿转科情况,转诊及接诊护士需共同确认新生儿身份和性别,并须三方签字确认。新生儿检查,治疗需离开原病区的,必须有家属陪同。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助产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医嘱。

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

的口头临时医嘱、助产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

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

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4、接诊急诊孕产妇:如胎膜早破、中央性前置胎盘伴

阴道出血者、高血压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等责任护士/助产士协助其卧床,高级责任护士/助产士快速进行重点评估,通知当班医生,必要时通知二线医师到场。

5、接诊未产检孕妇:由高年资护士/助产士进行入院首次评估,立即通知当班医生,如已临产立即协助开通绿色通道尽快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急诊剖宫产手术指征,高年资护士/助产士立即协调人员协调医生开通绿色通道,叫床边超声和心电图,电话通知麻醉科,手术室做好相关准备,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开始手术。

6、接诊临产孕妇:接诊助产士向孕妇作自我介绍,介绍产房环境、设施的使用,讲解产程中注意要点。

7、接诊传染病孕妇:应放置于隔离分娩间,按《消毒隔离规范》进行护理和助产。

目标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1、建立与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与程序,认真填写母婴交接核对表/手术交接核对表,以确认分娩/手术必须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象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已备妥。

2、建立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识的制度与规范,并主动邀请产妇参与认定,避免错误的部位、错误的病人、实施错误的手术。

3、新生儿娩出后由助产士给产妇或家属查看新生儿性别和外观,让其主动确认新生儿性别,查看新生儿外观有无异常,并告知出生时间、体重、身长。

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1、全院必须配备合格的手卫生设备,必须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安装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

2、制定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接生上台前进行外科洗手。

3、制定并落实助产人员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无菌医疗器

械规范,手术后的废弃物应当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4、严禁死婴、死胎按医疗废物处理,对分娩过程中产生

的死胎、死婴,必须填《死胎、死婴处理知情同意书》经产妇

或其委托人签字确认签字确认后自行带回深埋处理,委托医疗

机构处理的应按照《殡葬管理条例》处理可能感染传染性疾病

的,不得交由产妇带回,应按照规定按照无害化处置后,再按

《殡葬管理条例》处理。环节交接记录必须完整,并由当事人

各方签字确认。

5. 严禁医疗机构或其工作人员出售胎盘。产妇委托处理的胎盘,必须按规定填写委托书,由医疗机构按医疗废物处理,感染性胎盘不得交由产妇带回,应及时告知产妇,进行消毒处置后按医疗废物处理,环节交代记录必须完整。

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

1、建立病房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检查的规范制度;存放毒、剧、麻醉药有管理和登记制度,符合法规要求。

2. 对包装相似、听似、看似药品,一品多瓶或多剂型药物的存

放有明晰的“警示标识” 。

3. 病区药柜的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严格分开放置,有菌无菌物品严格分类存放,输液处置用品备用物品、皮肤消毒剂与空气消毒剂、物品消毒剂严格分类分室存放管理。

4.病房存放高危药品规范,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存放,高浓度电解质制剂(包括氯化钾、磷化钾及超过0.9%的氯化钾等)肌肉松弛剂与细胞毒等高危药品必须单独存放,有醒目标志,班班交接。

5、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有严格的二人核对、签名程序,认真遵循。

6、在下达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7、病房建立重点药物用药后的观察制度与程序,医师、护师须知晓这些观察制度和程序,并能执行。对于新药特殊药品要建立用药前的学习制度。

8、掌握缩宫素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用药前助产士应评估母儿情况是否满足适应症要求,不得滥用缩宫素,原则是用最小浓度获得最佳宫缩,专人守护。

目标六: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危急值”项目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2、“危急值”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妇产科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3、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

4. 接获非书面危急值报告者的信息应复述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生报告,并做好记录,医生接获临床危急值后及时追踪与处置。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1、对住院孕产妇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及根据病情、用药变化再评估,并在病历中记录;有防止跌倒安全措施,如走廊扶手、床档、卫生间地面防滑设施;对临产、分娩、手术和接受各种检查与治疗的孕产妇,用警示标识、语言提醒、搀扶、轮椅或平车转运等办法防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2、认真实施跌倒防范制度并建立跌倒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

3、实行陪伴分娩,有条件者允许家属参与陪产,如果人力配备不足,管理者应及时进行人力危急值报告制度。

4、产妇入厕及上产床时必须有人陪同,平车须有护栏

5、多体位分娩时注意防止脐带断裂,新生儿坠地意外发生。

6、新生儿检查、治疗时放在安全位置,新生儿床应有围栏装置。

7、教会孕妇和家属,如何安全怀抱婴儿,防止坠落和跌倒,误吸等意外。

8、正确使用开放式暖床,婴儿沐浴时应测量水温防止烫伤。

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1、建立压疮制度与风险评估制度和程序。

2、认真实施有效的压疮防范制度与措施。

3、有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实施措施。

4、新生儿注意勤换尿片,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防止红臀及脓疱发生。

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1、医院要倡导主动报告不良事件。有鼓励医务人员报告的机制。

2、积极参加中国医院协会自愿、非处罚性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为行业的医疗安全提供信息。

3、形成良好的医疗安全文化氛围,提倡非处罚性、不针对个人、有鼓励员工积极报告威胁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的措施。

4、医院能够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上,从运行机制上、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医院每年至少有两件系统改进方案。

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1、对于选择阴道试产的孕妇,应先评估孕妇对正常产程的认知程度,向其讲解有关正常分娩的知识,对于需要进行剖宫产的孕妇,要向孕妇解释手术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如手术及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泵的使用、术前禁饮食,同时要评估孕妇及家属的心理状态,鼓励其诉说心理的想法或疑问并耐心解释或回答,以减轻孕妇的焦虑和恐惧。

2、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术、介入或有创操作前告知其目的和风险。

3、药物治疗时,告知产妇用药目的与可能的不良反应,邀请产妇参与用药时的查对。

4、告知产妇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的重要性。

5、助产士在进行护理和心理服务时,应告知如何配合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6. 教会母亲正确的哺乳方法、预防婴儿误吸的方法。

7. 严禁任何人私自将住院新生儿带离病区。产科病区、新生儿科

等关键科室要建立严格的门禁制度,并由专人值守。进出医疗机构、产房、产科、新生儿科病区的通道均应设置监控设施,实行24 小时监控。监控内容至少保存30 天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不得仅以房号作为识别依据。开展请病人说出自己名字,后再次核对的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要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患者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点电话知的医嘱。 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 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目标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1、建立与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与程序,有交接核查表,以确认手术必须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象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以备妥。 2、建立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识的即刻停制度与规范,并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认定,避免错误的部位、错误的病人、实施错误的手术。 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1、制定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培植有效、便捷的手

新生儿NICU专科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1 新生儿NICU专科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1科室有科生儿身份识别指引。 1.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同意后按左手拇指印确认。 1.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 1.4新生儿实行双手佩戴腕带制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每班确认。 1.5床头卡标明姓名、性别、年龄、ID或住院号、床号、入院时间。 1.6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⒉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⒉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5℃之间。 ⒉3使用开放式红处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臵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放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⒉4温箱、抢救台内放臵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小时记录箱/台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⒉5早产儿使用“鸟巢”,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 ⒉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臵在箱温37℃的温箱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⒉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⒉8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⒉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水温40-43℃;奶液温度:38-40℃;热水温度:<50℃。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3.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紧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 <85%者,应给予吸氧。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SO2)50~80mmHg,或TcSO2 90%~95%。 3.2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小时,80%者,不宜超过12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3.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或TCSO2。使用头罩给氧、温箱给样时,必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新生儿鼻子附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 3.5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3.6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34周时进行眼科ROP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3.7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等,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 四、正确使用气囊面罩,防止发生气漏

住院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住院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要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患者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的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医嘱。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 2、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目标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1、建立与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与程序,有交接核查表,以确认手术必须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象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以备妥。 2、建立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识的即刻停制度与规范,并

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认定,避免错误的部位、错误的病人、实施错误的手术。 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1、制定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培植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部卫生提供必要的保障。 2、制定并落实医护人员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规范,手术后的废弃物应当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 1、建立病房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检查的规范制度;存放毒、剧、麻醉药有管理和登记制度,符合法规要求。 2、病房存放高危药品规范,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存放,高浓度电解质制剂(包括氯化钾、10%的氯化钠等)肌肉松弛剂与细胞毒等高危药品必须单独存放,有醒目标志。 3、病区药柜的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严格分开放置,有菌无菌物品严格分类存放,输液处置用品备用物品、皮肤消毒剂与空气消毒剂、物品消毒剂严格分类分室存放管理。 4、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有严格的二人核对及签名程序。 5、在下达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6、病房建立重点药物用药后的观察制度与程序,医师、护师须知晓这些观察制度和程序,并能执行。对于新药特殊药品要建立用药前的学习制度。 7、药师应为门诊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方法及用药不良反应的服务指导。 8、进一步完善输液安全管理制度,严把药物配伍禁忌关,控制静脉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

十、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五)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2 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 7.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 4.温箱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 小时记录箱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5.早产儿使用“鸟巢”,出生体重﹤1500 克的早产儿,在出生后予身体覆盖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解读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解读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得持续改进,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中国医院协会在历年患者安全目标得基础上,结 合当前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得实际,编制《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使目标简明化、标识化,更具操作性。在2017年2月17日至18日召开得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动态管理第六周期会上,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薛晓林对2017版十大目标进 行了解读。 患者安全与共同责任 ○患者安全已经成为了严肃得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医院感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5%~15%得患者在医院诊疗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得感染,而ICU更高,达到40%。欧洲国家发生得医院感染事件,每年在500万例左右。 ★用药错误。美国每年有150万人遭遇用药错误。 ★手术差错。国内媒体曾报道,患者右脚有病,左脚却挨刀。 ★交接错误。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一项关于药物重整得报告显示,据估计在药物重整工作中发生药物交接得错误率可能高达70%。 ★不良注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33%得乙肝由不良注射引起。 ★相关患者安全事件案例,不胜枚举…… ○我国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得现实意义

随着医院管理理念得进步、患者自主意识得提高,患者安全问题已引起行业同仁与社会各界得高度关注,我国加强患者安全保障得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得发展中国家,我国得医疗机构担负着艰巨得医疗卫生服务任务。在中国,加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安全就是医疗质量得前提与基础。患者安全就是医院管理得重要内容。没有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无从谈起,医院管理没有意义可言。在当前医院改革发展得新形势下,必须从新得高度、新得视角充分认识患者安全问题。 ★持续改进与提升患者安全意义重大。患者安全对于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维护社会与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得意义。患者安全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得坚持与努力。 ★患者安全就是医患双方得共同责任。患者安全充分体现患者得权利与以患者为中心得服务理念。不仅就是医务人员与患方,政府部门、医院管理者、相关社会团队等都就是推进患者安全提升得中坚力量。 患者安全得十大目标 ○基本原则:以循证为基础,遵循实用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可实现性与国际可比性得原则。 ○研究方法:理论层面:第一、整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发布及典型国家与地区得实践经验。第二、成立核心专家组,特邀国内外患者安全有关专家作为咨询专家。

助产十大安全目标

助产专科十大安全目标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助产人员对母婴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母婴识别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应主动与孕产妇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对孕产妇,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母婴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如病区与产房之间、手术室与病区之间、新生儿科与产科之间建立母婴交接核对表。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 ,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孕产妇的一种手段。 5、新生儿娩出时,应与产妇及家属共同确认新生儿性别,填写并佩戴新生儿腕带,在“分娩记录”相应位置上印上新生儿足印和母亲拇指指印。母婴回病房时与病区护士进行交接,核对无误,交接清楚,在《产科母婴交接核对表》上签字,方可离开。 6、严禁在家属不在场情况下交接新生儿,转送助产士 /医生必须与转入科室接诊护士进行交接,并在专用登记本记录新生儿转科情况,转诊及接诊护士需共同确认新生儿身份和性别,并须三方签字确认。新生儿检查,治疗需离开原病区的,必须有家属陪同。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助产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医嘱。 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 的口头临时医嘱、助产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 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管理制度措施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管理制度措施

————————————————————————————————作者:————————————————————————————————日期: 2

陕西省友谊医院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目标二:提高用药安全 目标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目标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目标五: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目标六: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目标九: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3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目的】 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 【主要措施】 (一)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二)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 (三)完善关键流程、转科患者交接的身份识别措施和登记制度。 (四)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采用反问时查对方法,确保对正确患者实施正确操作。 (五)提倡使用“手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目标二:提高用药安全 【目的】 用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包括从药品采购、储存、调剂、处方、医嘱、使用、观察等各个环节、各方面共同努力,目标是要做到确保每一位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 【主要措施】 (一)诊疗区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应有相应规范;存放毒、剧、麻醉药应符合法规要求,严格管理和登记。 (二)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应严格分开放置。(三)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应有严格核对程序,且有签字证明。(四)在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五)控制静脉输注滴速、预防输液反应,特殊用药严格交接班。 (六)病区应建立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上报制度,人人知晓。 (七)发挥药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作用。 (八)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药物要做到现配现用,避免久置引起药物污染或药效降低。 (九)有高警示药品管理制度 (十)用药安全应认真做到“五准确”药名准确、病人准确、剂量准确、途径准确、时间准确。 4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内容

2014-2015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国医院协会)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细目如下: (一)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二)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医师必须亲自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三)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四)提倡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五)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等特殊患者应有明显识别标志(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六)职能部门应落实其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细目如下: (一)择期手术须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建立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工作流程,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完善医疗环节交接制度,正确及时传递关键信息 细目如下: (一)建立规范化信息沟通程序,加强医疗环节交接制度,包括医疗护理交接班、患者转诊转运、跨专业团队协作。 (二)规范医嘱开具、审核、执行与监管常规和/或处理流程。 (三)在实施紧急抢救时,必要时可下达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复诵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 (四)接获患者非书面的重要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五)建立跨专业的有效沟通培训机制,减少医务人员之间沟通方式的差异性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和沟通渠道,确保沟通准确、通畅、便捷。 目标四、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2014

十、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五)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2 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4.温箱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 小时记录箱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5.早产儿使用“鸟巢”,出生体重﹤1500 克的早产儿,在出生后予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至体温恒定,建议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 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置在箱温37℃的温箱中或其他安全的加热设备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8.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沐浴应在体温稳定2~4 小时后进行,如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沐浴后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手肘或手腕内侧测水温,确保不会过热或过冷,水温约38℃~41℃;奶液温度以不烫手为宜;热水袋温度:﹤50℃(建议慎用);使用加热保暖的设备时,需要专人看护,距离患儿不少于60cm,或根据仪器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 mmHg 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85%者,应给予吸氧。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O2 50~80mmHg,或TcSO2 90%~95%。 2.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 小时,80%者,不宜超过12 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 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 或TcSO2 。使用头氧、温箱给

老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老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近年来,由于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和病人自主意识的增强,患者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众多国家医务界的高度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多次呼吁各成员国密切关注患者安全,提出全球共同努力,开展保证患者安全的行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保障患者安全活动,足见对医疗安全、患者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不得仅以房号作为识别依据。开展请病人说出自己名字,后再次核对的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要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患者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点电话知的医嘱。 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 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目标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1、建立与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与程序,有交接核查表,以确认手术必须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象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以备妥。 2、建立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识的即刻停制度与规范,并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认定,避免错误的部位、错误的病人、实施错误的手术。 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1、制定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培植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部卫生提供必要的保障。 2、制定并落实医护人员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规范,手术后的废弃物应当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附件: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主控部门:医务部护理部 1.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1目的: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 1.2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要求: 1.2.1腕带管理: (1)急诊、住院患者均需佩戴识别身份的腕带: (2)腕带标识清楚,需注明患者姓名、出生年月、住院号、性别、药物过敏名称等信息,红色腕带代表药物过敏者,蓝色腕带代表无药物过敏史者;急诊昏迷、神志不清的无名氏患者佩戴的“腕带”,标记为“无名氏+大写字母”作为临时姓名。 (3)佩戴腕带前需核对患者信息。腕带佩戴松紧适宜,保证皮肤完整无损伤、手部血运良好。患者出院时及时取下腕带。 1.2.2识别方法 (1)院内所有场所都应使用“姓名”和“出生年月”两种方法识别患者身份。 (2)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诊疗活动时识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3)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诊疗活动时识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1.2.3在以下情况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1)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 (2)临床科室、手术室、药房、检验科等医技检查科室等任何与患者有关的诊疗活动。 (3)在交接患者的关键流程中,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1.2.4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1)患者门诊就诊、入院身份核对 1)门诊挂号处:患者需持有效身份证明挂号,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 2)入院患者身份核实要求: a)所有类型患者身份(医保、市外医保、农合、自费)入院前均须核对。 b)门诊入院患者由入院登记处负责核对,急诊入院患者由急诊护士核对,方能办理入院手续,并在《入院证》反而记录核对情况;因故未能当时进行身份核对(未带证件、病情重等),由门、

新生儿NICU专科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新生儿NICU专科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⒈1科室有科生儿身份识别指引。 ⒈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同意后按左手拇指印确认。 ⒈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 ⒈4新生儿实行双手佩戴腕带制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每班确认。 ⒈5床头卡标明姓名、性别、年龄、ID或住院号、床号、入院时间。 ⒈6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⒉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⒉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5℃之间。 ⒉3使用开放式红处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放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⒉4温箱、抢救台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小时记录箱/台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⒉5早产儿使用“鸟巢”,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

⒉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置在箱温37℃的温箱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⒉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⒉8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⒉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水温40—43℃;奶液温度:38—40℃;热水温度:<50℃。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3.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紧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 <85%者,应给予吸氧。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SO2)50~80mmHg,或TcSO290%~95%。 3.2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小时,80%者,不宜超过12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3.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或TCSO2。使用头罩给氧、温箱给样时,必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新生儿鼻子附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 3.5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试题 (1)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抢救病人的病历应及时完成,因抢救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应在抢救结束后( )小时内据实补记。 A.6小时 B.8小时 C.12小时 D.4小时 E.24小时 2、腕带登记的信息内容至少要包括下列哪些内容?() A、姓名、性别、年龄; B、床号、住院号; C、身份证号; D、本人电话、亲属电 话号码;E、临床诊断、过敏史。 3、急诊科腕带采用红、黄、绿、黑四种色对患者进行检伤分类,意义分别为:() A、黑色代表死亡; B、红色代表轻伤; C、绿色代表轻伤; D、红色代表重伤; E、 黄色代表中度。 4、危急值处理原则,正确的是() A、发现危急值,立即电话告知主管医师即可; B、发现危急值,检查仪器无误后 再次复查确认,电话告知医生即可;C、发现危急值,检查仪器无误后再次复查确认;进行登记,报告医生和/或科室护士,接到报告科室护士及医师应双签字;D、危急值报告登记,原则是体现危急值在工作人员之间,到达检验、科室护理部门或/和主管医师的具体值及时间,并签字确保能够溯源;E、通知患方患者病情危重,让他们赶快找主管医师。 5、关于《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描述正确的是() A、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重点是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多平面部位的手术; B、 “三步安全核查法”是指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的三步核查; C、手术院感风险评估表是单独的一张表格; D、手术安全核查由科主任主持; E、 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向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报告。 6、下列疾病进行手术,需要强调标识的有哪些() A、硬膜外血肿; B、白内障; C、阑尾炎; D、疝; E、输尿管结石 7、病区常见高危药品包括() A、包括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化药品等; B、麻醉药品、精神药 品; C、放射性药品; D、类易制毒化学品等;E、毒性药品。 8、医院抢救车内物品采用定位放置制度,简易呼吸球囊处于() A、左上层; B、右上层; C、右中层; D、左下层;E右下层。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管理措施

陕西省友谊医院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目标二:提高用药安全 目标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目标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目标五: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目标六: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目标九: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目的】 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 【主要措施】 (一)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二)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 (三)完善关键流程、转科患者交接的身份识别措施和登记制度。 (四)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采用反问时查对方法,确保对正确患者实施正确操作。 (五)提倡使用“手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目标二:提高用药安全 【目的】 用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包括从药品采购、储存、调剂、处方、医嘱、使用、观察等各个环节、各方面共同努力,目标是要做到确保每一位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 【主要措施】 (一)诊疗区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应有相应规范;存放毒、剧、麻醉药应符合法规要求,严格管理和登记。 (二)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应严格分开放置。(三)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应有严格核对程序,且有签字证明。(四)在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五)控制静脉输注滴速、预防输液反应,特殊用药严格交接班。 (六)病区应建立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上报制度,人人知晓。 (七)发挥药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作用。 (八)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药物要做到现配现用,避免久置引起药物污染或药效降低。 (九)有高警示药品管理制度 (十)用药安全应认真做到“五准确”药名准确、病人准确、剂量准确、途径准确、时间准确。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之欧阳家百创编

十、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欧阳家百(2021.03.07)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五)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2 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4.温箱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 小时记录箱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5.早产儿使用“鸟巢”,出生体重﹤1500 克的早产儿,在出生后予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至体温恒定,建议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 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置在箱温37℃的温箱中或其他安全的加热设备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8.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沐浴应在体温稳定2~4 小时后进行,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管理措施

陕西省友谊医院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目标二:提高用药安全目标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做到正确执行医嘱目标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 度目标五: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目标六: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目标九:鼓励主动报告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目的】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 主要措施】 一)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二)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 三)完善关键流程、转科患者交接的身份识别措施和登记制度。 四)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采用反问时查对方法,确保对正确患者实施正确操作。 五)提倡使用“手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目标二:提高用药安全 【目的】

用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包括从药品采购、储存、调剂、处方、医嘱、使用、观察等各个环节、各方面共同努力,目标是要做到确保每一位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 【主要措施】 (一)诊疗区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应有相应规范;存放毒、剧、麻醉药应符合法规要求,严格管理和登记。 (二)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应严格分开放置。 (三)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应有严格核对程序,且有签字证明。 (四)在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五)控制静脉输注滴速、预防输液反应,特殊用药严格交接班。 (六)病区应建立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上报制度,人人知晓。 (七)发挥药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作用。 (八)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药物要做到现配现用,避免久置引起药物污染或药效降低。(九)有高警示药品管理制度 (十)用药安全应认真做到“五准确”药名准确、病人准确、剂量准确、途径准确、时间准确。 目标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目的】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正确执行医嘱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措施,只有紧急抢救时方可使用口头临时医嘱与数据报告。 【主要措施】 (一)只有在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急时,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尤其是在超常规用药情况下),保留安瓿,事后应准确记录。(二)在接到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它重要的检验(包括医技科室其它检查)结果时,接到者必须规范、完整的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三)对擅自执行口头医嘱行为视为违规,一经发现将给以处理。 目标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目的】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服务质量。 【主要措施】 (一)有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二)“危急值”报告途径可靠且检验人员(最佳设置“临床检验医师” )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三)“危急值” 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四)“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五)对属于“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与措施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主控部门:医务部护理部 1.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目的: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 2)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要求: 2.1腕带管理: (1)急诊、住院患者均需佩戴识别身份的腕带: (2)腕带标识清楚,需注明患者姓名、出生年月、住院号、性别、药物过敏名称等信息,红色腕带代表药物过敏者,蓝色腕带代表无药物过敏史者;急诊昏迷、神志不清的无名氏患者佩戴的“腕带”,标记为“无名氏+大写字母”作为临时姓名。 (3)佩戴腕带前需核对患者信息。腕带佩戴松紧适宜,保证皮肤完整无损伤、手部血运良好。患者出院时及时取下腕带。 2.2识别方法 (1)院内所有场所都应使用“姓名”和“出生年月”两种方法识别患者身份。 (2)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诊疗活动时识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3)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诊疗活动时识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2.3在以下情况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1)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 (2)临床科室、手术室、药房、血库、检验中心、医技检查科室等任何与患者有关的诊疗活动。 1

(3)在交接患者的关键流程中,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2.4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1)患者门诊就诊、入院身份核对 1)门诊挂号处:患者需填写挂号信息单或持有效证件挂号,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 2)入院患者身份核实要求: a)所有类型患者身份(医保、市外医保、农合、自费)入院前均须核对。b)门诊入院患者由入院登记处负责核对,急诊入院患者由急诊护士核对,方能办理入院手续,并在《入院证》反面记录核对情况;因故未能当时进行身份核对(未带证件、病情重等),由门、急诊与收治病区当值护士进行书面交接。病区护士长督促患者在入院三日内提供身份核实相关证明,并核实。未带医保卡则记录为“自费”状态,若三日内能提供医保卡,住院收费将患者电脑信息改为“医保”状态。 c)统一规范核对内容的要求: 医保病人:医保卡(相片不清晰时需核对身份证) 农合病人:农合卡+身份证+户口本+纸质(电子)转诊单 自费病人:身份证 d)科室将患者身份核对的情况及时与医保办沟通,由医保办负责完成患者身份核对的电脑标记。 1.2.5发现患者“冒名顶替”时的处理 (1)科室发现患者“冒名顶替”者,护士长要求患者提供有效证件,确认患者真实身份,发现科室负责人(科室主任或护士长)知会住院登记处更改患者电脑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住址等),住院登记处完成信息变更后,通知室医护人员随同病历存档。 (2)若患者不配合更改信息,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告知风险并劝其办理出院。以“冒名”者身份的资料进行归档的病案。 2.相关支持配合部门: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支持配合。 目标二: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主控部门:医务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