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第2一.,人社们会的发历展史的选客择观性必然性造成了
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 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
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3
案例分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7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期望建立平均 主义的小生产的王国 , 康有为、梁启超等 资产阶级改良派力主“维新变法”,伟大 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则主张通 过人民革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然而,许许多多人们的选择都完全或基本 上失败了,唯有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取得 了辉煌的成功,使中国开始走上独立、统 一、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8
第二,三种社会形态的基础是三种基本经济形 式。形态Ⅰ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形态Ⅱ以商品 经济为基础;形态Ⅲ以产品经济(自由劳动和 时间经济)为基础。 第三,时间跨度大。形 态Ⅰ包括从人类社会形成到封建社会结束这一 漫长历史时期。形态Ⅱ虽然对应于资本主义社 会,但实际上指的是整个商品经济时代。从今 天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主义社会也属于商品 经济,形态Ⅱ应当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 义社会两个时期。形态Ⅲ对应于共产主义社会 的高级阶段。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 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 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 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 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6
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是第 一个历史形态。以物的依赖关系为 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个历史形 态。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 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 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是第三个历史形态。
7
从马克思的整个思路来看,三形态包含以下要 点: 第一,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志是个体之间 建立社会联系的形式,以及个人对社会环境的 控制程度和自由度。形态Ⅰ是人与人直接相联 系,个人受社会环境摆布,个体没有独立性。 形态Ⅱ是人与人通过商品交换建立间接的社会 联系,个人摆脱各种身份规定的束缚,获得形 式上的独立性;但个人仍然受物的支配。形态 Ⅲ是人与人自由组合,个人获得了完全的独立, 人们能够自觉地驾驭社会生活过程,支配社会 环境。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 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 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 识形态,是三者Baidu Nhomakorabea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3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 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 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 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 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 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 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 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
4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 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五形态说”)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5
马克思的“三形态”说
马克思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对社会发展形态作了如下概括:“大体说来, 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 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 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 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 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 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 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第七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人的自由与人的发展
1
第一节 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趋势 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2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 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 一切民族的走法都不完全一 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 的特点。”
——列宁
14
“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 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 的,也不可能有。”
——邓小平
15
社会主义革命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
国家
前苏联
革命方式和手段
城市武装起义
中国
农村包围城市
欧亚等11国
波兰、保加利亚、匈 牙利等国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乘 胜追击建立国家
苏联红军的解放,结合本国人民 武装力量建立国家
16
案例: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面对中国的衰败和帝 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形形色色的人们提出 过五花八门的主张 :以慈禧为代表的地主 阶级顽固派坚持祸国殃民的“祖宗之法不 可变”,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 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倡导在维护封建统治前 提下的“自改革”,以曾国藩、李鸿章为 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企图实行修补封建制度 的“新政”,
18
(1)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怎样理解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
的关系?
19
(1)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事实,充分表明了在社会历 史发展的关节点上,往往具有种种极为不同的主体选 择性,正是它们,正是各种人们的拼搏奋斗,构成了 生动丰富、曲折复杂的历史图景。然而,在众多的选 择当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后真正挽救了中国,这又 同时表明,虽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主体的选择,但并 不是随便什么人的选择都能得到实现的。人在选择历 史,而历史也在对人们的各种选择进行筛选,犹如大 浪淘沙,历史不断淘汰那些不符合中国国情及其国际 环境的任意选择,而只青睐那些适合中国实际及其外 部条件的正确选择。这很好地证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有 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机制包括规律。
9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 展的历程而言,社会形态的更替具 有种种复杂情况和特点,体现了社 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10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 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 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 前提的。
——列宁
11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第2一.,人社们会的发历展史的选客择观性必然性造成了
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 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
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3
案例分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7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期望建立平均 主义的小生产的王国 , 康有为、梁启超等 资产阶级改良派力主“维新变法”,伟大 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则主张通 过人民革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然而,许许多多人们的选择都完全或基本 上失败了,唯有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取得 了辉煌的成功,使中国开始走上独立、统 一、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8
第二,三种社会形态的基础是三种基本经济形 式。形态Ⅰ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形态Ⅱ以商品 经济为基础;形态Ⅲ以产品经济(自由劳动和 时间经济)为基础。 第三,时间跨度大。形 态Ⅰ包括从人类社会形成到封建社会结束这一 漫长历史时期。形态Ⅱ虽然对应于资本主义社 会,但实际上指的是整个商品经济时代。从今 天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主义社会也属于商品 经济,形态Ⅱ应当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 义社会两个时期。形态Ⅲ对应于共产主义社会 的高级阶段。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 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 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 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 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6
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是第 一个历史形态。以物的依赖关系为 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个历史形 态。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 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 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是第三个历史形态。
7
从马克思的整个思路来看,三形态包含以下要 点: 第一,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志是个体之间 建立社会联系的形式,以及个人对社会环境的 控制程度和自由度。形态Ⅰ是人与人直接相联 系,个人受社会环境摆布,个体没有独立性。 形态Ⅱ是人与人通过商品交换建立间接的社会 联系,个人摆脱各种身份规定的束缚,获得形 式上的独立性;但个人仍然受物的支配。形态 Ⅲ是人与人自由组合,个人获得了完全的独立, 人们能够自觉地驾驭社会生活过程,支配社会 环境。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 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 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 识形态,是三者Baidu Nhomakorabea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3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 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 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 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 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 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 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 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
4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 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五形态说”)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5
马克思的“三形态”说
马克思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对社会发展形态作了如下概括:“大体说来, 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 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 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 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 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 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 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第七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人的自由与人的发展
1
第一节 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趋势 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2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 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 一切民族的走法都不完全一 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 的特点。”
——列宁
14
“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 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 的,也不可能有。”
——邓小平
15
社会主义革命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
国家
前苏联
革命方式和手段
城市武装起义
中国
农村包围城市
欧亚等11国
波兰、保加利亚、匈 牙利等国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乘 胜追击建立国家
苏联红军的解放,结合本国人民 武装力量建立国家
16
案例: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面对中国的衰败和帝 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形形色色的人们提出 过五花八门的主张 :以慈禧为代表的地主 阶级顽固派坚持祸国殃民的“祖宗之法不 可变”,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 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倡导在维护封建统治前 提下的“自改革”,以曾国藩、李鸿章为 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企图实行修补封建制度 的“新政”,
18
(1)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怎样理解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
的关系?
19
(1)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事实,充分表明了在社会历 史发展的关节点上,往往具有种种极为不同的主体选 择性,正是它们,正是各种人们的拼搏奋斗,构成了 生动丰富、曲折复杂的历史图景。然而,在众多的选 择当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后真正挽救了中国,这又 同时表明,虽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主体的选择,但并 不是随便什么人的选择都能得到实现的。人在选择历 史,而历史也在对人们的各种选择进行筛选,犹如大 浪淘沙,历史不断淘汰那些不符合中国国情及其国际 环境的任意选择,而只青睐那些适合中国实际及其外 部条件的正确选择。这很好地证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有 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机制包括规律。
9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 展的历程而言,社会形态的更替具 有种种复杂情况和特点,体现了社 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10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 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 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 前提的。
——列宁
11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