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故乡(苏教版九年级上)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故乡》ppt课件1

苏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故乡》ppt课件1

合作探究(一)
1.找出并朗读描写闰土的段落。
20年前的闰土:12—30、55段; 20年后的闰土:59、60、62、64、66、69、71、72段
2.从描写方法等角度分析少年闰土形象,并用词 语或成语加以概括。
20年前的闰土:12—30、55段;
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对我态度、对生 活态度。 (方法+特点)
活,……辛苦恣睢而生活……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 生活过的。”文中三个“辛苦”意思相同吗?
不同。 一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的生活; 一是像闰土那样贫困艰辛,辛勤劳苦,精神委靡
麻木的生活; 一是像杨二嫂那样因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利、
泼悍和势利的生活。
创作经过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 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 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 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 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 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 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 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描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 写 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
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 么都瞒不过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 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 便愈有钱……”
势利、 泼悍、 尖刻
语言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 描写 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
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淳朴善良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 语言
紫色圆脸 套银项圈 的手
戴小毡帽 红活圆实

九年级语文上册 5《故乡》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5《故乡》 苏教版
其作用是展现了20年前故乡的太平景象。表明 帝国主义的势力还没来得及渗透到南方农村。





紧扣“变”字,把握主题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思考
• 1、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 有什么变化?
• (人的变化)
2、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形象?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6、杂文集十六部
主要作品集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 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 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 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 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 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 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 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 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 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 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 政治权利的生活。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疏解字词。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3、梳理情节结构。
秕谷( bǐ) 鹁鸪( b)ó颧g骨ū ( 潺潺(shé) 阴晦( ) chán
伶仃(líng dī)ng 恣睢( )zì猹su(ī 弶( huā) n 脚踝( jiàn) g
) q折u本án( huì
) 獾c(há ) huái
1936年病逝于上海。
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 《彷徨》(1924—1926)
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 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1928 原名《旧事重提》) 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第5课故乡(九年级上)

第5课故乡(九年级上)

第5课故乡(九年级上)第5课故乡(苏教版九年级上)第5课故乡教学内容小说以“我”回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3.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2.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难点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教学突破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对比朗读。

2.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毒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1.结合作者介绍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讨论第一部分。

2.讨论交流,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3.指导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3.讨论交流,学习第二三部分一、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于 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

,2.板书课题并讲解:“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1.回忆以前学过的鲁迅的课文,想象鲁迅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子。

苏教版九上语文 第五课《故乡》

苏教版九上语文    第五课《故乡》

九年级上册第五课故乡(一)这来的便是闰土。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1.“我”对故乡“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小英雄的影像”也忽地模糊了,但“我”想着想着,沙地、天空、圆月又出现在眼前。

为什么影像会模糊?人们都说“月是故乡明”,从全文来看,你认为这次离开故乡的“我”还会有这种感受吗?2.“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一句中的“终于”和下文中的哪一个词相照应?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3.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都写到了“说不出话”的情况,原因是否相同,为什么?(二)“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少年便是闰土…………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

他说:“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

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2017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故乡》优质课件

2017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故乡》优质课件

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理。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 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 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呐喊》 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 成集于1923年 , 集里收有
《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
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 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那么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整篇文章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
感的悲凉。
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存在 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自 慰,实则流落出一种忧愤之情。
闰土二十多年来从一个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 善良的小英雄变成了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 的木偶人。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使其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 多子:多子多福的封建意识。 饥荒:天灾。 苛税、兵、匪、官、绅:人祸(帝、封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
诗人什么样的 情感?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描 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 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 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怀呢?
少年
分别时候到厨房哭着
不肯出门、送“我”
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
对“我”
的态度 中年
态度恭敬,称“我” 为“老爷”。

苏教版九上语文第五课《故乡》

苏教版九上语文第五课《故乡》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九年级上册第五课故乡(一)这来的便是闰土。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1.“我”对故乡“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小英雄的影像”也忽地模糊了,但“我”想着想着,沙地、天空、圆月又出现在眼前。

为什么影像会模糊?人们都说“月是故乡明”,从全文来看,你认为这次离开故乡的“我”还会有这种感受吗?2.“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一句中的“终于”和下文中的哪一个词相照应?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3.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都写到了“说不出话”的情况,原因是否相同,为什么?(二)“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少年便是闰土…………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

他说:“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故乡课件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故乡课件苏教版

写“我”回 故乡的见闻 与感受。
写“我” 离开故乡时 种种感触和 矛盾心情。
讲授新课
文章题目为故乡,想一想,本文共写了几个故乡,如果用一 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 由。
回忆中的故乡
现实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文章正是通过故乡景物、人物等 的变化来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作用一:以杨二嫂的 自私、刻薄衬托闰土 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 的变化说明城镇小 市民的贫困化,反 映了当时社会经济 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讲授新课
讨论:小说刻画杨二嫂形象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 同? 同: 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 现人物; 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异: 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 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 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讲授新课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1918年5月, 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 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 《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 集《呐喊》。毛泽东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 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 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 精神的发扬人。
讲授新课
写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军阀官僚的统治时期,同时,帝 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操纵了中国的 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 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 政治权利的生活。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故乡》课件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故乡》课件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 单元第5 课:《故
乡》课件
故乡鲁迅谈谈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
(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小思考:
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着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5故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5故乡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 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 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 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 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结尾充满了哲理
课文主题
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抹杀; 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3、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4、期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
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谦恭而又含糊,显得麻痹迟
语态 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钝。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 对“我” 鸟毛,告知我很多希奇的事。 的态度 对“我”友好,热情,和
“我”建立了纯真的友谊。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 “我”为老爷,和“我”之 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 的态度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5、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的贫困生活, 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小说以“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
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画了辛亥革命后十年 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 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 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自第一篇小说《 狂人日记 》开始用鲁迅 作笔名。
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 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痹、 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 的悲伤。1921年,作者根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 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 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环境描写
渲染萧索气氛,
烘托我的悲凉心情。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 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力。
1、交代故事产生的背景
作 2、推动情节发展 用
3、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件5 故乡(苏教版 九上)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件5 故乡(苏教版 九上)
答案:“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回故乡 离故乡
1.人物形象 (1)闰土: ①依据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应内容。
变 少 年 闰 土 肖像 动作 神态 对“我”的 态度 生活 态度
化 中 年 闰 土
答案:

少 年 闰 土

中 年 闰 土
肖像
十一二岁,紫色的 圆脸,头戴一顶小 毡帽,颈上套银项 圈,红活圆实的手 手捏一柄钢叉,向 猹尽力的刺去„„ 很高兴
第 二 单 元
第五课 故乡
1.作者名片 作者 评价 鲁 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 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等,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 拾》以及杂文集《坟》《热 风》《华盖集》等
作品
2.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
答案:杨二嫂年轻时安分守己,而现在却变得尖酸、刻薄、唯利
是图。
【知识链接】 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 感染读者。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外貌、语言、动作、心 理、细节等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 形象。 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揣摩、分析人物形象: ①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
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 分类(按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3.背景回望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 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内心十
答案:(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勤劳、勇敢。 (中年闰土:)迷信麻木、迷信、毫不觉悟。 (2)杨二嫂: ①选文刻画杨二嫂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对相关的描写

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上册5《故乡》课件苏教版

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上册5《故乡》课件苏教版

跨文化背景下故乡情结比较
中西方故乡情结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故乡情结往往与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情感体验紧密相连,而在中国文化中, 故乡情结则更多地与家族、民族和历史文化有关。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故乡题材作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故乡题材作品在表现形式和主题上都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对故 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当代社会中的乡愁情感体现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阅读《故乡》 后的感受和思考,例如:对故乡 的认识有哪些变化?对作者的情
感有哪些共鸣?
分享可以采用口头表达或书面形 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以便更好地交流思想和感受。
通过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学 生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拓
展阅读视野。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复习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加深对故乡情感的理解。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完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巩固所学知识。
阅读延伸材料推荐清单
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 《呐喊》、《彷徨》等,了解作
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推荐阅读有关故乡的诗歌、散文 等文学作品,拓展文学视野。
地理环境
如皋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 角洲北翼,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 和自然环境。
作者生平及主要成就
作者生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 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成就
鲁迅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 究等领域均有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对 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写作特点突出
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如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以及“我”与闰土、杨二 嫂的关系的前后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

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上册5《故乡》课件苏教版

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上册5《故乡》课件苏教版
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 上册5《故乡》课件苏教 版
• 课程导入 • 课文分析 • 课文讲解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课后作业与拓展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01
02
03
时代背景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 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 苦。
文学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发展, 许多作家开始关注社会现 实问题。
中心思想
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努力改 变自己的命运,追求自由和幸福 。
03
课文讲解
生字生词讲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结词
掌握生字生词
详细描述
本部分主要对《故乡》一课中的生字生词进行讲解,包括读音、字义、用法等方 面,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句子解析
总结词
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详细描述
本部分选取《故乡》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以及在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测试方式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测试目的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 力。
05
课后作业与拓展
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总结词:写作练习
详细描述: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故乡主题的理解, 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拓展阅读:《故乡》的延伸阅读材料
总结词:阅读拓展
分组讨论:故乡的变化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故乡 的变化对人物命运的 影响,并从文中找出 相关证据。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 深入思考故乡的变化 与人物命运之间的联 系。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 果,其他同学补充或 提出疑问。

九年级语文上册 5 故乡课件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5 故乡课件 苏教版
所不知道的。 ⑦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⑧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
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⑨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
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第十三页,共48页。
中年
(zhōngniá •n)①闰这土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
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 ②显出(xiǎn chū)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
国人不知道拿破仑…… • ③“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 ④迅哥儿,你阔了……这些破烂木器,让我
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 ⑤你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什么都
瞒不过我。” • ⑥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 之间的冷淡隔膜。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
“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第四十四页,共48页。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qǐ lái)”为 什么“害怕”?(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 愿望茫远罢了。”
第三十七页,共48页。
眼 前 (yǎ nqi án) 的 杨 二 嫂
第三十八页,共48页。
二十 年前
“终日(zhōngrì)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 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 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说明杨二嫂年 轻漂亮,安分 守己。
外 貌 描 写
二十 年后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 我面前,两手(liǎnɡ shǒu)搭在髀间, 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 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课文原文(电子课文)-精选文档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课文原文(电子课文)-精选文档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课文原文(电子课文)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故乡(苏教版九年级上)
知识与能力1.了解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3.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2.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教学突破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对比朗读。

2.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毒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1.结合作者介绍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讨论第一部分。

2.讨论交流,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3.指导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3.讨论交流,学习第二三部分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
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一
篇小说《故乡》。


2.板书课题并讲解: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
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1.回忆以前学过的鲁迅的课文,想象
鲁迅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子。

2.听教师讲解。

的场所和环境。

3.提问: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提示:对于一般人
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

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
不同。

4.给予鼓励。

然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点名让两三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浏览课文,思考教师提问。

明确: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令我寒噤。

4.被点到的学生复述故事,其他学生
听复述,然后补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

请同学们以
我回故乡我在故乡
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
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

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
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
个句子起什么作用?提示:由于故乡
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
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
绪和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故乡的对
比作了铺垫和暗示。

1.浏览课文,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部分(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写故乡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
悲凉的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 第二日清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插入对杨二嫂的描写,作为衬托;第三部分( 我们的船向前走到
全文结尾)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
和感受。

2.思考问题。

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
构。

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
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

3.补充讲解: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下,转换自然。

提问:第四段开头写
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哪里。

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提示:这要联系全文来看。

后面写记忆中的故乡,
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故乡,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乡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

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因而他时时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

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之下,故乡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
美好记忆。

4.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这部分课文。

巡视课堂。

3.展开讨论,最后明确:故乡如此的荒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
的矛盾,我刚刚回到故乡,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
度加以解释了本没有什么好
心绪。

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
下文,点出此次回故乡的目的。

4.自读课文第一部分,还有其他疑问提出来讨论交流。

三、学习课文二、三部分(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提示: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指导学生
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对比人物前
后的变化。

1.找出这些句子:非常难。

第六个孩
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
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
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
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
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
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等等。

2.鼓励学生:同学们找得非常好。


学生对比思考:为什么闰土变成木
偶人了呢?
3.提问: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并概括。

提示: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4.提问:这一部分写了我和宏儿的
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思
考并讨论,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5.继续讲解:我这次回故乡,已经感到与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
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使
我本来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思绪万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
活的议论和企盼。

5.提问: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
论为主的议论段。

这三段议论的中
心是什么?和小说主题有什么关
系?引导学生概括归纳。

2.讨论交流。

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

3.找出: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慢慢向外走,顺便
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

概括出:尖刻、能说会道、
令人可鄙;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4.思考讨论。

明确:这几句对话反映
出宏儿的天真和对水生友情的留
恋。

5.听教师讲解并积极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