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表达自由的宪法保障.docx
宪法解读宪法保障言论自由
宪法解读宪法保障言论自由宪法解读与宪法保障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作为个人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自由权利,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往往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价值观和权利。
然而,在实践中,如何保障并解释宪法确立的言论自由权利,却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争议。
在中国,言论自由这一基本权利在宪法中得到了明确的保障。
根据中国宪法第35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新闻、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尽管宪法中对言论自由的权利进行了肯定,但是它并非绝对的,存在一定的限制。
言论自由权利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对于破坏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社会稳定、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言论,可以予以限制和追究。
其次,法律法规对于诽谤、泄密、恶意造谣等行为也进行了相应的限制。
最后,针对滥用言论自由权利造成的恶意侮辱、恐吓、造谣等行为,也需要依法予以追究。
然而,如何正确解读和平衡宪法对言论自由权利的保障以及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
正确认识和解读宪法对言论自由的规定,是确保言论自由权利得以充分行使的关键。
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来提升对宪法保障言论自由的理解。
第一,言论自由权利应当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言论自由并非是为个人滥用和攻击他人而设立的,而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和公共利益而确立的基本权利。
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权利应当以构建文明和谐社会为目标,而非为了制造混乱和争端。
第二,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应该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言论自由并不等同于任意侮辱、攻击他人的权利。
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需要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相平衡。
在行使言论自由的同时,应当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声誉权等。
第三,言论自由权利需要遵循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论言论自由多么重要,也不能成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的借口。
言论自由权利不包括以歧视、侮辱、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言论行为。
法律角度看待网络言论
法律角度看待网络言论引言网络言论的兴起和普及给了人们更多的表达和交流渠道,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来审视网络言论,并探讨其合法性和界限。
一、宪法保障下的网络言论自由网络言论自由作为一种基本权利,受到中国宪法的保障。
根据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并且国家保障公民依法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的自由。
因此,从宪法的角度来看,网络言论享有合法的基础。
二、网络言论的合法界限虽然网络言论受到宪法的保障,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界限。
法律对于网络言论的合法界限进行了明确规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1. 言论侵权言论自由并不等同于任意侵犯他人权益。
当网络言论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时,就构成了言论侵权。
此时,法律赋予被侵权人维权的权利,可以要求删除、赔偿等救济措施。
2. 泄露国家秘密或侵犯国家安全网络言论也不能泄露国家秘密或者侵犯国家安全。
国家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一旦网络言论涉及国家安全问题,相关言论可能被认定为非法。
3. 诽谤、散布谣言和煽动暴力网络言论中的诽谤、散布谣言和煽动暴力行为是严重违法的。
法律对于此类行为有明确的规定,以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三、网络平台的责任与义务网络平台作为网络言论的传播载体,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依据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网络平台有以下主要责任和义务:1. 审查义务网络平台应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查,防止传播违法言论。
在法律和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平台应制定相应的审核机制和流程,确保问题言论及时删除。
2. 保存义务网络平台有保存用户发布内容的义务。
一旦出现法律争议,平台需要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进行调查,并提供必要的证据。
3. 救济义务网络平台发现用户言论违法时,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积极向有关部门报告,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结论从法律角度来看,网络言论享有合法的基础,但并非无限制。
法律对网络言论的合法界限进行了规定,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宪法视域下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与保护
宪法视域下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与保护网络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符合人权保障的要求。
但网络言论的过度自由容易侵犯他人权利、危害公共利益,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限制。
在立足于宪法理论基础上,从立法、行政监管、救济三个层面,对网络言论自由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得出完善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对策。
标签:网络言论自由;限制;保护;宪法在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尤其是在言论表达方面更是开创了各种先河,例如网络论坛发言、即时通话、网络发表文章、网络时事评论、电子征求意见等。
又因本身固有的特性,也带来了系列问题,如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等,这对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秩序提出新的挑战。
如何在保障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规制“过度自由”带来的法律风险?本文将从宪政视角出发,明确网络言论自由的宪政基础,结合实际分析问题,构建合理有效的体系来保护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宪法理论基础(一)网络言论自由的宪法依据网络言论自由是以言论自由作为宪法依据,其法律地位与一般基本权利一样。
言论自由是受国际人权条约和国内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
《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1〕这一条文首次将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予以肯定。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更详细明确了言论自由的范畴,“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
”〔2〕我国在1998年也签署并加入了该条约,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其中,试图通过国内的宪法、法律来积极的实现和保障人权。
我国宪法的第33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保障所有基本权利设定了总原则,各种基本权利都可以在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类型下加以扩展和延伸,不再受限于宪法文本本身。
公民网络匿名表达权之宪法保护
公民网络匿名表达权之宪法保护——兼论网络实名制的正当性杨福忠2013-03-22 14:16:51 来源:《法商研究》(武汉)2012年5期【内容提要】网络匿名表达权是公民通过网络匿名或使用假名针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而不受非法干涉的权利,具有宪法权利的属性,受宪法保护。
宪法保护包括表达内容的保护和匿名身份的保护两个方面。
传统宪法理论主要针对的是表达内容的保护,因而需要在宪政实践中不断探索匿名身份保护的方法,以丰富表达权保护理论。
美国法院通过测试标准的宽松与严格来控制网络匿名表达权的保护强度,这种做法具有借鉴意义。
限制与保护是基本权利法制的一体两面。
对网络匿名表达权的限制,首先要考量该权利所蕴含的民主价值,进行法益衡量;其次要考量限制方法的有效性,注意发挥网络架构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匿名表达权/宪法/保护范围/保护强度/实名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
①随着网络成为我国公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匿名或使用假名通过网络参与公共生活也日趋常态化。
然而,伴随着这一变化过程的是在互联网管理问题上始终存在着是否实行实名制的争论。
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购票实名制、微博实名制的实施,关于网络实名制的争论也愈发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韩国、瑞典等其他国家,实名制也是一个颇具有争议性的议题。
目前我国关于实名制的争论,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1)赞成实名制者认为匿名表达导致了语言暴力、造谣诽谤、网络欺诈甚至违法犯罪,而实名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良药。
(2)反对实名制者则认为匿名表达不仅为人们公开讨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提供了一种机制,而且在转型时期还有助于人们的情绪宣泄,可以疏导矛盾,对社会稳定大有裨益;而实名制则会导致人们言论自由的萎缩。
由此可见,网络实名制争论的背后是对公民匿名或使用假名针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以下简称网络匿名表达权)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政策选择。
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法律保护
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法律保护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言论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然而,网络上的自由言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一些问题,如恶意言论、人身攻击和散布谣言等。
因此,网络言论自由的范围需要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限度。
本文将就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法律保护进行探讨。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网络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使得广大人民能够自由表达言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网络言论的自由不仅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还能够增加信息的广泛流通,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二、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虽然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也不能无限制地放任自由发展。
网络言论的自由必须在法律的限度下进行,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以下是网络言论自由的一些限度:1. 法律界限言论自由虽然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法律也规定了一些限制。
例如,传播淫秽、暴力、恐怖主义等违法信息的行为是受限制的。
此外,侮辱、诽谤、人身攻击等行为也是违法的。
2. 遵守公共道德网络言论应遵守公共道德准则,不得散布谣言、诽谤他人或进行恶意攻击。
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所顾忌地伤害他人的名誉和尊严。
3. 保护个人隐私权和商业秘密网络言论自由并不包括侵犯他人个人隐私权和商业秘密的行为。
在发表言论时,应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得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或商业机密。
4. 禁止恶意造谣网络言论自由的范围也应该限制恶意造谣的行为。
恶意造谣可能会对他人的名誉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在网络言论自由的范围内,应对恶意造谣进行限制。
三、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为了保护网络言论自由,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网络言论自由法律保护措施:1. 网络身份认证制度一些国家采取了网络身份认证制度,要求用户在互联网上使用真实身份进行发言。
这种制度有效地减少了匿名恶意言论的发生。
2. 司法追责制度针对网络言论中的违法行为,司法追责制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宪法上言论自由的保障
中国宪法上言论自由的保障什么是言论自由言论自由 Freedom of Speech 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
一国公民通过语言表述各种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一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
包括口头和书面等表述形式。
广义的言论自由还包括新闻、出版、著作、绘画等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言论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有关条款:第二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中国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言论自由的保护。
在新中国颁布的四部宪法中,都确认了言论自由。
现行宪法除了规定言论自由之外,公民还享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第47条)。
“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第22条)。
发展背景首先,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有关言论自由保护的传统观念相当落后。
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前,封建专制主义在言论自由方面的遗毒仍未清除干净。
客观地说,今天中国的言论自由状况与过去相比,有着质的飞跃。
其次,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不具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言论自由的现实基础。
中国现在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在旧的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和困难又不断涌现,这就限制了中国政府在政治体制领域内的改革空间。
现阶段言论自由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公民要求享有更多的言论空间与言论自由立法滞后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工加剧,社会利益以及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意志和需求。
宪法中的言论自由权保障
宪法中的言论自由权保障言论自由权是人类基本权利之一,在宪法中得到了充分保障。
它不仅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也是个体思想表达和自由讨论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宪法的角度探讨言论自由权的保障,以及其对社会的作用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1.1 宪法的规定宪法是一部国家的根本大法,它中体现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国家的基本制度。
在很多国家的宪法中,言论自由被视为重要的人权之一,并得到了明确的规定和保护。
比如,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规定“每个人有言论及表达意见的自由权利”,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通过立法限制言论自由”,这些都是言论自由权保障的典型例子。
1.2 宪法的原则言论自由权保障的核心原则是言论的多样性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宪法要保护人们表达意见的权利,促进各种声音的交流和对话,使社会更加开放和进步。
但言论自由也不是绝对的,宪法对一些言论行为进行了限制。
比如,不得散布谣言、煽动暴力、侵犯他人隐私等,以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宁。
二、言论自由权对社会的作用2.1 民主价值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的基石。
它保护了民众对政府的监督和批评权利,促进了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的活力。
通过言论自由,人们可以表达意见和建议,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2.2 知识传播言论自由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讨论。
人们可以自由地获取和分享信息,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
言论自由也推动了学术研究和科学创新,促进了社会的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
2.3 创新与竞争言论自由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尝试新的观点、创意和实践。
言论自由也推动了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三、言论自由权的限制与注意事项3.1 公共利益的限制言论自由权并非绝对,宪法对一些言论行为进行了限制,以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
比如,不允许散布谣言、煽动暴力、诋毁他人等言论行为。
这些限制是为了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3.2 言论的责任与约束言论自由权也需要有责任和约束。
知晓法律对言论自由的保护
知晓法律对言论自由的保护法律对言论自由的保护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它承载着个人表达观点、追求真理的权利。
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法律都对言论自由进行了具体规定,并保护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
本文将探讨法律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以及这种保护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原则法律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主要基于以下原则:1. 宪法保障:许多国家的宪法都明确规定了言论自由的权利。
例如,在中国的宪法第35条中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使得言论自由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2. 民主原则: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中一个核心的价值观。
民主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往往在保护言论自由的同时,也鼓励和促进公民体验自由和民主的权利。
3. 知情权:个人有权获得真实、全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立的判断。
言论自由的保护使得每个人都有权访问各种信息来源,并与其他人自由交流观点,从而更好地实现知情权。
二、法律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虽然法律对言论自由提供了保护,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也就是说,言论自由并没有无限制地得到保护,法律会对一些特定情况进行限制。
这些限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诽谤和谣言:法律对恶意诽谤、散布谣言等有明确的禁止,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是为了保护个人的声誉和社会的秩序。
2. 涉及国家安全: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言论自由可能会受到限制。
这是因为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对于防止恐怖主义和暴力行为等威胁,法律需要对一些具体的表达予以限制。
3. 侵犯他人权益:言论自由的行使不应侵犯他人的权益,包括名誉权、隐私权等。
在涉及他人利益的言论时,法律会要求个人尊重他人权益,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法律保护言论自由的必要性法律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具有以下必要性:1. 维护公众利益:言论自由的保护有助于维护公众的权益和利益。
公众对政府的批评和监督,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吁,都需要言论自由的保护。
网络言论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
网络言论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而网络言论的自由与网络言论侵权问题也愈发突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网络言论自由和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网络言论自由作为一种社会必要权利,在法律中得到了明确保障。
针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 宪法中的网络言论自由保障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一条款承认了公民在网络空间内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
2. 信息传输管理法规的保护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了保护。
这些法规规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权利和义务,充分保障了网民的合法言论权益。
3. 国际公约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承认我国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成员,承认了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文件,其中明确承认了言论自由的权利,并将其延伸到网络空间。
尽管网络言论自由受到法律保护,但也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网络言论自由并非绝对,有一定的限制。
二、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网络言论侵权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
以下是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
1. 侵犯名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百三十条,任何人不得损害他人的名誉。
网络言论中的虚假事实、恶意诽谤等侵犯他人名誉的行为都属于侵权行为。
2. 侵犯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了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规定,禁止利用网络传播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以及非法获取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
3. 侵犯商业信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百三十四条,禁止对他人商业信誉进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等侵权行为。
4. 泄露国家秘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规定,禁止在网络上泄露国家秘密、军事机密等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
了解宪法中的言论自由保护
了解宪法中的言论自由保护宪法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重要方面,而言论自由是宪法中一个核心的保障。
宪法保障了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但同时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和约束,以确保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本文将对宪法中的言论自由保护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利我国宪法中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立:1. 人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根据我国宪法第35条的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意味着人民在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不会因为其言论而受到任何的政治迫害或法律制裁。
2. 禁止以言论为由进行打击报复根据我国宪法第41条的规定,言论自由权利不受非法查封、扣押、撤销主张责任的制约。
这意味着政府和其他组织不得以言论自由为由对人民进行打击报复,也不能非法地干预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3. 保护新闻媒体的自由宪法第35条还规定,新闻媒体具有传播新闻、报道事实的自由。
这表明宪法保障了新闻媒体的自由,使其能够在合法的范围内行使采访和报道的权利,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
二、宪法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尽管宪法规定了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但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以确保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这些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宪法第51条的规定,言论自由权利不得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不得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这意味着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人民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进行违法活动,不得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2.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宪法第54条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意味着人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应当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隐私等权益,遵循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 保护社会道德和公序良俗宪法第52条规定,言论自由权利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荣誉权。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制和责任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制和责任自互联网的兴起以来,网络言论自由一直备受关注。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自由表达的平台,允许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尽情发表观点。
然而,在网络言论自由的背后,也存在着法律的限制和责任。
本文将就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制和责任进行探讨。
一、法律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背景网络言论自由是从传统的言论自由逐渐演化而来的,它满足了人们对自由表达的需求。
然而,在网络言论自由的蓬勃发展中,一些不法分子滥用自由表达的权利,发布违法有害信息,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必须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一定的法律限制。
二、法律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方式1. 网络言论的违法性规定法律规定了一系列网络言论的违法行为,如泄露国家机密、诋毁他人名誉、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等。
这些规定有助于保障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滥用。
2. 网络言论的审查一些国家或地区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对网络言论进行审查,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这种审查制度虽然对网络言论自由有一定的限制,但也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和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3. 制定网络安全法律法规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规范了网络行为和信息的发布。
这些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以保护国家网络安全和公共利益。
三、网络言论自由的责任网络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言论无责任。
在网络空间中,言论自由必须伴随责任。
网络用户在发表言论时,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准则,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1. 法律责任当网络用户发表带有违法性的言论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包括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的侵犯,以及泄露国家机密、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等违法行为。
违法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罚,以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 民事责任在网络言论自由中,民事责任也是重要的一环。
当网络用户的言论损害了他人合法权益时,受害人可以主张民事赔偿权。
网络用户应当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个体能够自由表达意见、发表言论的权利。
网络言论自由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言论自由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规制问题,这些问题既关系到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为了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维护社会秩序,有必要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法律规制。
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即言论自由权利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一规定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在网络空间中,个人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应当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我们应当通过法律手段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规制,保障公民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论自由权利。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应当完善网络言论的道德规范。
在网络空间中,个人的言论自由应当受到一定的道德限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应当规定个人在网络空间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不得传播虚假信息,不得煽动暴力,不得侮辱他人等。
这些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完善,有助于维护网络空间中的秩序和社会稳定。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应当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
在网络空间中,个人的言论自由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来展现的,我们需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规范网络平台的运营行为。
网络平台在提供言论自由的应当建立健全的言论自由管理制度,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和监控,过滤非法信息和不良信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网络平台应当对用户的言论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言论进行处理和制止。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应当重视网络言论与社会安全的关系。
在网络空间中,个体的言论行为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安全产生一定影响,我们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规制,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对于一些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网络言论行为,应当依法予以制裁,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网络言论自由与虚假言论的法律界定
网络言论自由与虚假言论的法律界定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在互联网上个人或群体通过各种渠道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言论发布和传播。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也常常受到虚假言论的干扰和滥用,给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因此,法律界定网络言论自由与虚假言论的边界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含义与保障网络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信息自由流通和民主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
在法律层面,网络言论自由受到《宪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
根据中国宪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一条文确立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也包括了网络平台上的自由表达。
二、虚假言论的危害与防控虚假言论是指通过故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发布不实言论的行为。
这种言论不仅会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秩序,还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对虚假言论的防控是法律制度和社会管理的重点之一。
针对虚假言论,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
刑法明确规定了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并予以了惩罚,网络安全法则从网络言论的角度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网络信息的安全。
三、法律界定网络虚假言论的困境与挑战虽然我国已有一系列法律规定来限制虚假言论,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是法律适应滞后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虚假言论也在不断演变。
而法律手段和监管手段相对滞后,无法及时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
其次是法律界定难度较大的问题。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边界不清晰,虚假言论的发布者往往很难被追责。
如何界定虚假言论的责任以及与言论自由的平衡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完善法律机制与加强社会监督为了更好地界定网络言论自由与虚假言论的法律边界,我们需要完善法律机制并加强社会监督。
首先,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关注科技发展的趋势,适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法律的时效性和适用性。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1. 引言1.1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网络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权利,它保障了公民在网络空间中表达观点、交流信息和参与公共讨论的权利。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是人权的基本之一,是现代社会公民权利的一部分,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表达权。
网络言论自由有助于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共享,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通过网络言论自由,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广泛交流思想,增进对不同观点和观念的理解和尊重。
网络言论自由还对监督政府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和法治建设。
网络言论自由是维护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个开放、包容和民主的社会而言至关重要。
必须充分重视和保护网络言论自由,确保公民在网络空间中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1.2 网络言论自由存在的问题网络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可以帮助人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公共事务和监督政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言论自由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网络言论自由存在滥用的问题。
一些人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他人、传播不良信息等,破坏社会秩序和个人声誉。
这种滥用言论自由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还可能导致社会纷争和冲突。
网络言论自由存在监管不足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一些违法违规的言论很难被及时发现和查处。
这给网络言论自由的正常运行带来了隐患,也给社会带来了安全隐患。
网络言论自由存在法律规定不统一的问题。
不同国家、地区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和限制标准不同,造成了跨境网络言论自由的局限和困扰。
这种不统一的法律规定也给网络言论自由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网络言论自由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通过法律规定和社会监督等手段来促进网络言论自由的健康发展,保障公民的合法言论权利,同时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
2. 正文2.1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是保障公民在网络空间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公民网络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保障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维持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因此,对于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应该建立在保护基本人权的基础上。
人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自由表达的权利。
尽管互联网上可能存在着负面信息和不当言论,但应该通过制定合适的法律来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同时避免对人们言论自由权利的滥用和伤害。
其次,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应该坚持社会责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广,其中可能存在着虚假信息、谣言和诽谤。
因此,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法律,要求公民在网络上分享信息时要负责任地提供准确的信息,以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此外,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应当与网络平台的管理相结合。
互联网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承载着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然而,网络平台应该对用户发布的言论进行适当的监管,以防止违法信息的传播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国家可以通过建立相关机构或加强已有机构的监管力度,以确保网络平台的管理符合法律法规,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中,还需要考虑个人隐私的保护。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广泛收集,个人信息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来保护公民在网络上的个人隐私,以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或泄露。
同时,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益,以维护社会和谐与公共利益。
最后,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应该注重平衡。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和尊重。
然而,言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恣意发言,而是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
法律规制旨在保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同时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旨在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问题备受关注。
网络言论自由既是一种基本权利,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然而,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匿名性,网络言论往往脱离了常规言论的管控范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出台相关法律规制,以平衡网络言论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探讨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网络言论的自由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加便捷和快速,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任意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而,由于网络言论的特殊性,一些人滥用这种自由,恶意传播谣言、进行人身攻击等,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
二、言论自由的限制1. 法律保护的界限网络言论自由并非绝对,国家法律对其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针对特定的内容,如泄密信息、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等,国家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言论自由的限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确保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二是保护个人的权益和名誉。
2. 法律规范的措施为了加强对网络言论的规范,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
例如,在中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言论自由做了相关规定,其中明确了禁止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等活动的行为。
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监管,起到了限制网络言论的负面影响。
三、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平衡1. 追求舆论质量网络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平衡,需要追求舆论质量的提高。
在网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提倡良好的网络道德,鼓励公开透明、理性辩论,并加强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打击。
只有良好的网络言论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公众参与决策、监督政府等社会功能。
2. 加强内容监管为了平衡网络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有必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
在尊重言论自由的前提下,依法对网络平台进行管理,规范网络言论传播。
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及法律保障
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及法律保障作者:唐康来源:《当代旅游》2016年第02期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国公民开始通过网络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就涉及到《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言论自由理应受到法律保护,但也有界限,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立法也存在缺陷,亟需补正。
关键词:网络言论自由;民主化;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一、网络言论自由的基本理论(一)网络言论自由的内涵《联合国人权宣言》第十九条规定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任何国家、媒体都不能进行干涉。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规定人人享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不论口头的、书面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选择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
《欧洲人权公约》第十条规定人人皆有言论自由之权利,并且这种自由应当受到保障,不受他人的干涉。
《牛津法律大词典》把言论自由表述为“公民在任何问题上均有以口头、书面、出版、广播或其他方法发表意见或看法的自由。
”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表明言论自由是由国家根本大法赋予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现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球已步入网民时代。
通过网络媒介我们可以表达意见,相对于传统的媒介如电视、广播等,网络平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快捷和方便,通过互联网,一个人的言论能够瞬间传达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
网络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由于网络虚拟性、开放性、隐秘性等特征,使得网络言论自由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
1.网络言论表达的方式上具有多样性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网络通讯平台的产生,如微信、微博、论坛等,人们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意见,由此可见,公民言论自由的表达渠道被大大地拓宽了。
2.网络言论自由表达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人们可以随时将想要表达的信息传到网上,也可以随时在网上了解到他人发布的信息,这无疑突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拓宽了交流渠道,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表达意见、交流思想和分享信息的重要平台。
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在保障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对其进行合理的法律规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为公民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使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诉求和情感。
通过网络,公众可以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看法,监督政府行为,促进民主的发展。
例如,在一些公共事件中,网络言论的力量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促使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改进。
而且,网络言论自由还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激发创新思维,丰富社会的精神生活。
然而,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并非绝对和无限制的。
缺乏法律规制的网络言论可能会引发诸多不良后果。
比如,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公众恐慌。
某些恶意言论可能会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此外,网络上的极端言论和煽动性言论还可能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威胁国家安全。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公民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了一定的规范。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同时也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对网络信息的传播和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对违法有害信息的处置提出了要求。
在法律规制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是合法性原则,即网络言论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其次是公共利益原则,网络言论自由的行使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
再者是比例原则,法律对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应当与所追求的合法目的相称,不能过度限制公民的权利。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传媒工具之一,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广泛交流的平台。
然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也给言论自由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国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了法律规制。
首先,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新闻、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网络言论作为公民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享受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
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迫在眉睫。
为了规范网络言论,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
该法旨在保护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促进网络信息化建设和利用。
这部法律规定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网络用户的权利和义务,并加强了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
该法中第二十五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不得为用户提供匿名服务。
”这个规定旨在规范网络用户的行为,防止网络舆论导向偏差,并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此外,我国的刑法也对网络言论自由做了规定。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条之一规定:“网络用户因发送、传播被认定为非法信息,被判处刑罚的,对个人声誉的恶意侵害,除不应承担民事责任外,还应当受到刑事制裁。
”这意味着网络用户在发表言论时需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散布谣言、种族歧视、辱骂他人等非法信息,否则将面临刑事追责。
除了上述法律法规,我国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网络行为的准则。
例如,针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中国网络文化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了网络用户使用社交媒体应遵守的规则。
此外,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隐私的言论,相关部门也有权采取措施进行监管和审查。
尽管我国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进行规制,但是言论自由的边界还存在争议。
网络言论自由保证措施
网络言论自由保证措施网络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表达意见、思想交流和参与社会议题的重要途径。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也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以防止滥用和恶意利用,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网络言论自由的保证措施。
一、法律和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法律和法规是维护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保证措施之一。
各国应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既要保障言论自由,又要严格限制和惩治网络上的违法行为。
这些法律和法规需要明确指出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明确处罚措施,并明确责任主体。
同时,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实施也需要得到完善,确保其能够有效地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
二、网络平台的自律与监管网络平台作为传递和交流言论的主要场所,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为了保证网络言论自由,网络平台需要加强自身的监管措施,提高内容审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首先,平台应建立完善的用户管理体系,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和信息收集,以防止恶意行为。
其次,平台应加强对发布内容的审核,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内容过滤和网络攻击防御能力。
最后,平台还应设立举报机制和投诉渠道,及时处理用户的反馈和投诉,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三、公众教育和意识普及公众教育和意识普及是网络言论自由保证措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加强公众的法律法规意识和网络素养,可以提高公众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认知和理解,减少不当言论的产生。
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组织等地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法,加强公众的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提高网络言论的质量和水平。
四、国际合作与互联互通在全球化的网络环境下,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网络言论自由。
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加强沟通,分享经验,共同应对网络恶意行为和跨国网络犯罪。
此外,各国还应加强互联互通,促进信息流动和资源共享,提高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互联互通的便利性。
通过国际合作与互联互通,可以为网络言论自由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好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表达自由的宪法保障一、网络表达自由的一般理论(一)表达自由基本概念的探析对网络表达自由的界定是我们探究如何实现对网络表达权宪法保障、维护公民网络表达权的起点和基础。
我国学者甄树青教授认为:“表达自由是公民的基本自由之一。
它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使用各种媒介或方式表明、显示或公开传递思想、意见、观点、主张、情感、或信息、知识等内容,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或惩罚的自主性状态。
”王世杰、钱端升在其名著《比较宪法》中认为:“所谓意见自由,只是表示意见的自由。
台湾学者林纪东认为:“表达自由指人民有表现其意思之自由,不受非法干扰而言。
”香港学者朱国斌指出:“表达自由是指公民有表达其意思的自由,而不应受其他外来因素干扰。
”通过上述学者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表达自由的内涵在学者各有侧重的情况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表达的主体、表达的合法性、表达的载体、表达的内容以及表达的不受干涉性。
因此,我们基本可以对表达自由的概念作出这样一种理解:表达自由,意指公民或其他主体在不违背法律规定前提下所享有的,使用各种方法发表、传播思想情感、观点、主张或其它信息等内容,而不受他人非法干涉、限制或侵犯的自由。
(二)网络表达自由的概念及特点基于对表达自由的一般理解,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我们可以将网络表达理解为在互联网上将自己内心的意识观念,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具有网络特质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之处于公开的范畴,并且不受其他人的非法干涉和限制的自由。
网络表达自由和传统表达自由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网络为人们的思想、言论表达提供了一个新兴的平台。
人们的思想情感、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地展现在互联网世界之中,网络表达也呈现出自己特有的品质。
首先,网络表达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化的世界,人们可以平等地进人这个世界,平等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政治见解以及进行网络创作等。
其次,网络表达具有隐蔽性。
在网络中,网民的身份及相关信息一般不会公之于众。
再次,网络表达具有极大的便捷性。
人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见解时,仅仅需要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即可完成,它相比传统表达自由而言具有巨大的便捷优势。
最后,网络表达具有丰富性和互动性。
网络表达自由的内容不仅丰富多样,而且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充分的互动空间,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内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
(三)作为宪法基本权利的网络表达自由表达自由作为公民一项基本权利,在宪法上具有重要地位。
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网络表达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表达权的拓展,也可谓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
尽管在中国的现行法律中,没有确切提出网络表达自由的概念,但其作为公民表达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第三十五条为网络表达自由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表达自由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而网络表达自由作为表达自由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公民实现表达自由的有力手段,它融合了诸多表达自由的传统方式,具有传统表达自由无法比拟的优势,应当得到宪法的确认和保障,成为一项宪法基本权利。
二、网络表达自由的合理界限探析网络表达自由同其他自由一样,并不是绝对无限制的自由,而是有一定限度的。
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霍姆斯大法官认为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对言论发表时所处的环境有潜在的危险;二是该言论所导致的结果将极端严重;三是必须有适当的理由确信如果不加以限制,严重的危害就会发生;四是危害已达到立即发生的程度。
网络表达自由也应该有其自身的合理界限。
一般说来,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界限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申言之,我们可以从网络表达自由同私人利益的界限划分中和网络表达自由同公共利益的界限划分中,来确立网络表达自由的合理界限。
(一)网络表达自由与私人利益的界限私人利益,从法理上讲即指法律私主体的利益,即不涉及公序良俗、社会秩序、国家安全的个体利益。
在网络领域中,网络表达自由和私人利益的冲突又集中体现在与公民个人之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著作权等领域。
我国民事法律明确规定,民事主体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
一项权利的行使是否侵害了他人利益,侵权法律规范提出了四要件标准,即行为、结果、因果关系、过错。
民事侵权法律规范为划分网络表达自由和私人利益的界限提供了一个具体标准。
首先,应界定网络中的侵权行为。
笔者认为把最初的发帖者的行为、以及其主要作用者(比如网络“大V”)界定为侵权行为较为适宜;对于结果,在网络中损害结果往往表现为民事主体相关私有信息的扩散,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使得网络言论的内容从一开始就进人了公共领域,处于被多数不特定人知晓的状态,因此网络表达侵权的结果界定可以以网络表达的内容是否存在或曾经存在于网络中为标准。
对于因果关系和过错的界定,因其和其他的侵权有很大共性,因此可以故意和过失去判断。
当然,对于网络表达自由与私人利益的界限除了从民法层面进行判断,更应该从宪法层面进行衡量,比如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网络事件中,我国宪法学者蔡定剑认为,在民法层面和宪法层面,表达自由具有不同的价值地位,而在宪法层面上,表达自由具有比私人经济利益更重要的社会意义,应当得到特别的关注。
(二)网络表达自由与公共利益的界限公共利益即是那些涉及国家安全、国内秩序、社会良俗和司法权威的利益。
网络表达自由同公共利益存在较大的模糊地带,如果不能恰当划分二者的界限,很容易导致公共利益对网络表达自由的变相“绑架”。
网络表达自由与公共利益的界限,一是要考虑网络言论所针对的对象。
如果公民评价的对象是公众中人物特别是官员一类的人,那么网络表达一般在自由范围之内,不会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因为官员因其特殊的身份应该公开那些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和接受百姓监督的义务,“公众人物的个人信息具有社会属性,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其个人信息情况的披露来实现的,这种披露是为了满足民众的知情权”二是要考虑网络表达的内容和目的,如果公民评价的内容是涉及公众利益的事情特别是监督政府的言论,意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以及促进政府依法行政,那么网络表达一般在自由的限度之内,不会触犯公共利益的域界;三是要考虑公民网络表达的时间,因其在和平或动荡时期而有所区别。
当然,除了上述具体的标准界定外,面对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网络本身的复杂性等特点,我们需要确立一些原则来对网络表达自由的界限作一个宏观的把握,以指导网络表达利益同其他利益的界限划分,比如价值位阶原则、个案平衡原则以及比例原则等。
三、网络表达自由宪法保陣的必要性表达自由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它在促进个人发展、增进民主参与、制衡权力滥用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美国宪法学家爱默森在《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一般理论》中则把表达自由的价值简练地总结为,“表达自由有四个价值:第一,保障个人的自我实现的方法;第二,达到真理的手段;第三,保障民主决策的方法;第四,维持社会稳定与平衡的手段”。
我国学者侯健则把表达自由的价值总结为三条:“一是增进知识,获致真理;二是维持与健全民主政治;三是维护与促进个人价值。
”(一)网络表达自由的宪政意义网络表达作为表达自由的一种重要形式,基于其自身的特殊性,网络表达对于处在转型时期、法治建设道路上的我国而言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网络表达自由拓宽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的范围和广度,能有效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我国学者甄树青就曾总结为:“没有表达自由,就不能称之为民主政治,也无法产生民主政治,更不能维持民主政治。
”其次,网络表达自由拓宽了公民公共监督的途径,在权力监督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再次,网络表达自由的充分行使有助于传递出公民的各种不满和诉求,从而缓解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压力,有助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二)有效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宪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认和保障人的权利,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人们通过自由地行使网络表达权,实现思想、信仰和观点交流和碰撞,做到表达自我、监督权力、履行社会责任,从而有力培育公民自身的政治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并促成人格独立和精神自治的实现。
在这种意义上说,网络表达自由不仅能驱动个人去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还推动个人去关心社会、关心政治,承担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扮演一个合格的政治公民,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促进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有效防御公权力对网络表达自由的侵害就权利的本质而言,权利就是不受他人干预和限制的自由。
权利的取得和行使最大的威胁之一在于公权力的侵害,网络表达权也是如此。
西方学者米克尔?约翰根据表达权的内容,把表达分为“公言论”表达和“私言论”表达两种。
其中,前者主要是与公共利益、公共问题有关的政治性言论,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保障表达自由的政治本质。
后者则与公民的政治性利益无关,只涉及民事权利上的私益。
W当前,我国公民积极参与政治、行使公民监督权,越来越多的公民敢于和善于行使“公言论”的表达权,以此来体现自身主人翁的地位。
当前,我国网络表达自由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和建立对网络表达权的宪法保障体系,做到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保障体系下,防御公权力对网络表达权的侵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四)有助于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网络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陣体系从我国目前关于表达自由、网络表达权保护的法律性规范现状来看,虽然从宪法到普通法律、法规、行政规章都有不同层次的规定,但总的来说,我国表达自由特别是网络表达权保护的法律基础与社会环境还相当薄弱,立法上亦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对表达权的保护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和漏洞。
在我国,仅有一般的表达自由规则是不足以构建网络表达权的法律保护体系的,网络科技的持续发展及网络表达权的特殊性,使通过健全法律体系来保护网络表达权己成为国际趋势。
四、我国网络表达自由宪法保陣的完善(一)我国网络表达自由宪法保障的现状及不足首先,就宪法本身规定而言,我国宪法第35条、41条以及47条对公民的表达自由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然而其存在较大的缺陷。
第一,规定过于模糊和简单,界定不够明确。
我国宪法仅仅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但是对于公民享有的言论自由的内容、范围、行使的方式等均未作出较为明确的规定。
第二,没有对言论自由设置相应的保护性规定。
我国宪法仅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但却未涉及对于言论自由权的保护措施,这当然不利于对言论自由的保护。
第三,缺乏对言论自由行使的具体限制性规定。
其次,从宪法以外的法律规范体系来看,其不足之处主要由以下几点。
第一,在立法目的上,偏离宪法的人权保障精神,过分强调对网络的管制,忽视对网络表达自由的保护。
第二,在立法制度上,立法主体混乱且法律位阶较低,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