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作业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3)(含答案解析)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3)(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3)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示意2017年我国部分省份+直辖市发展潜力。

其中气泡大小表示近一年的人口增量,气泡越大,增量越大,空心气泡表示人口减少。

灰色气泡表示人口规模较大居全国前列,但老龄化现象却较突出,城镇化率并不高(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水平)的省份。

(1)分析灰色气泡表示的省市老龄化现象突出的主要原因。

(2)推测空心气泡表示的省区2017年人口转为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3)说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量上升显著的原因。

2.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2015年9月,联合国发布数据称,欧洲将迎来“战后最大难民潮”。

源源不断的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战争、局势动荡地区。

据了解,此次难民潮有大批难民选择前往德国。

德国的经济发达,当前人口出生率和失业率都很低,政府和民众对难民持欢迎态度。

(1)分析大量叙利亚难民选择到德国避难的原因。

(2)分析大量难民涌入将会对德国带来哪些影响。

3.麻涌镇地处珠江入海口,广州市与东莞市的交界处,以麻涌为中心,一小时即可到达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

麻涌人口约11万,其中外来人口3万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依托港口,引进外资企业近200家,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

⑴比较说明广州、东莞、麻涌三个城镇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目前,东莞2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能够开发利用的所剩不多;东莞的1200万人口中1000多万是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难度很大;东莞的产值很高,但污染也很厉害。

⑵简述大量人口流入东莞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⑶简述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争雄之时,蜀丞相诸葛亮挥师南下擒孟获后,见攀枝花悬崖峭壁,草木不生,仰天叹曰:此地粮草无补,屯兵险矣!急忙撤兵而返。

如今,攀枝花市辖三区两县,面积七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二十余万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及优化训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及优化训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及优化训练答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主要内容为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增长以及人口问题。

教材通过文字、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口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和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口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我国人口的具体数量、分布、增长及其问题,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和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及其特点,掌握我国人口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图表等资料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人口问题,树立人口意识,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及其特点。

2.难点: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结合我国实际人口政策及其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人口数据、图表、图片等资料。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好教学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人口会增长这么多?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等数据和图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针对我国人口特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我国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含答案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含答案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2024·湖南)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

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口分布)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2.(人口迁移的影响)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①阻碍农民增收②造成生态破坏③导致乡愁淡化④增加耕地撂荒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C 2.D【分析】1.某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大值-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小值。

结合题干选项并读图分析可知,15~21岁年龄段,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300万人左右,而同期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两者数量差异约为600万人;36~42岁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同期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500万人,两者数量差异约为400万人,故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为15~21岁,排除BD选项;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大于统计结果,说明该年我国乡村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人口净流出量高,C 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根据图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自然增长快慢,A错误。

故选C。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太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对家乡的感情不深,以后乡愁会变淡,③正确;青壮年人口迁出导致乡村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耕地撂荒现象,④正确;农民增收的途径有外出打工、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结合旅游开展乡村服务业、利用振兴乡村战略创业致富等,乡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有利于农民增收,①错误;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②错误。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寒假作业(二)(含答案)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寒假作业(二)(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寒假作业(二)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分卷I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内平均每千名育龄妇女所生孩子数。

下图是“我国不同年代生育率分布的盒形图”,盒内的分隔线为中位数,线段向上至最大值,向下至最小值。

据此回答1题。

1.影响我国生育率变化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生育观念B.人口受教育水平C.人口老龄化D.国家人口政策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简略示意图,读图回答2题。

2.关于阶段②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高-低-高模式B.世代更替慢,人口增长慢C.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D.经常面临劳动力不足状况下图所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回答3题。

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A.人口密度低B.开发了新资源C.交通条件改善D.市场广阔下图示意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曲线分别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

读图完成4题。

4.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为()A.①B.②C.③D.④木桶效应原理即组成木捅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木捅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回答5题。

5.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A.耕地B.森林C.淡水D.矿产6.甲图表示某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示意图,乙图为该国某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6题。

关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是N—P—MB. P时期劳动力不足C. M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 N点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下图为“某国1940-201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题。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6)(含答案解析)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6)(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6)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根据下表数据和“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某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自然增长率总增长率北京市-0.015 5.292河南省0.5640.562(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高,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由于________引起的。

(2)描述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3)简述河南省人口迁移的方向及主要影响因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信息,安徽在近年来户籍人口中到省外务工人数日益增加,外出务工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约13.3%。

目的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及流动规模图。

(1)结合材料分析安徽成为劳务大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出人口主要迁移方向,并分析其原因(3)图中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的影响3.图1为“某城市规划简图”,图2为近年该城市统计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该市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1)在城市规划图中,图例②表示的功能区最可能是________,a、b、c、d四地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

(2)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合适建设钢铁工业基地的是_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图反映该城市目前发展的人口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3) 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人口地理》答题模板(完美版)

人口地理》答题模板(完美版)

人口地理》答题模板(完美版)人口地理答题模板(完美版)一、引言人口地理是研究人口在地理空间中分布、迁移和影响的学科。

本文档将介绍人口地理的背景、主要概念和重要观点,以及答题时应注意的要点。

二、背景人口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口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变化,以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人口地理的研究范围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迁移等方面。

三、主要概念1.人口数量:指特定地理区域内的人口总数。

2.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人口数量。

3.人口组成:指人口按照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特征进行分类的情况。

4.人口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理区域向另一个地理区域的流动。

四、重要观点1.人口与资源: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产生影响,资源的分布和质量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2.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结构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口迁移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3.人口与社会变化: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将引起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

五、答题要点1.熟悉人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注意分析人口地理问题时的地域差异和多样性。

3.结合案例或实例进行论述,提高答题的可信度和深度。

4.利用图表、数据等方式辅助说明观点和论证。

六、结论人口地理是一门研究人口与地理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研究人口的分布、迁移和影响等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人口相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以上是人口地理答题模板的完美版,希望能对你的答题和研究有所帮助。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8)(含答案解析)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8)(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8)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迁移日渐频繁,老龄化现象也日趋严重。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我国部分地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统计图。

材料二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表格是2014年我国部分省区常住人口老龄化数据。

省区65岁以上人口比重/%省区65岁以上人口比重/%重庆13.25安徽10.53四川12.76辽宁10.22江苏12.25广西9.29天津11.46浙江9.2山东10.98河南8.93上海10.64北京8.58湖南10.57广东7.24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指出,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1)由于人口迁移导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一致。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造成的影响。

(2)据材料,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3)比较四川省和广东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4)有人认为,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就是放弃坚持30多年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多生多育,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波斯湾是阿拉伯海西北伸入亚洲大陆的一个海湾,位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之间。

伊朗波斯湾沿岸南段为山地,岸线平直,海岸陡峭;西北段为狭长海岸平原,岸线较曲折,多小港湾。

波斯湾海底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目前多通过海运输出。

下图示意波斯湾地理位置。

(1)伊朗波斯湾沿岸西北部海域水深较浅,解释其原因。

(2)与伊朗波斯湾沿岸南段相比较,推测西北段人口密度的大小并说明原因。

(3)简述波斯湾石油多通过海运输出的优点。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市位于温哥华岛的南端,周边地区森林茂密、河湖众多,城市秀美宁静,素有“花园城市”之称。

高考地理人口专题试题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专题试题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专题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人口增长率是指:A. 一年内人口增加数与年初总人口的比率B. 一年内人口增加数与年末总人口的比率C. 一年内出生人数与年初总人口的比率D. 一年内死亡人数与年末总人口的比率答案:A2.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A. 经济因素B. 政治因素C. 宗教信仰D. 地形条件答案:D3.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A. 出生率 - 死亡率B. 人口总数 / 出生人数C. 人口总数 / 死亡人数D. 人口总数 / (出生人数 + 死亡人数)答案:A4.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是:A. 自然增长B. 机械增长C. 国际移民D. 农村人口回流答案:B5. 人口容量的估算通常考虑以下哪些因素?A. 资源状况B. 科技发展水平C.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二、填空题1.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__________数量,它是衡量人口地理分布的重要指标之一。

答案:人口2. 人口年龄结构可以分为__________型、成年型和老年型,这种划分有助于分析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

答案:幼年3. 在人口迁移的规律中,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原居住地的__________因素和目的地的__________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排斥吸引三、简答题1. 请简述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答:人口增长模式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个阶段。

原始型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2. 描述人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影响。

答:人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包括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和城市地域范围扩大。

其影响表现在经济结构的变化、就业机会的增加、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大等方面。

四、综合题1. 根据以下数据,计算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人口》(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人口》(含答案)

中国的人口时间:45分钟总分:50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一条著名的人口地理界线(即人口密度线)是()A. 漠河-腾冲B. 黑河-腾冲C. 哈尔滨-昆明D. 辽河-腾冲读我国主要地理分界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2.关于中国地理事物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线是我国内、外流域的分界线B. 乙线以西地区人口稠密,以东地区人口稀疏C. 丙线是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D. 丁线是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3.关于上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②两河结冰期长,航运价值高B. ②③两河流经我国三大阶梯,水能资源丰富C. ②河流程长,被誉为“黄金水道”D. ③④两河支流众多,水流量大4.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A. 四川省B. 广东省C. 山东省D. 河南省5.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A. 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B. 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C. 华北、东北和华南地区D. 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6.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其分界线大致是A. 漠河—腾冲一线B. 黑河—腾冲一线C.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D.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一线7.下列不属于我国人口增长快带来的问题是()A. 交通压力大B. 就业困难C. 居住条件差D. 国防兵源不足8.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A. 东多西少B. 西多东少C. 北多南少D. 南多北少9.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继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

下列社会背景发展,哪一项是促使国家调整二孩政策的原因()A. 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众多B. 义务教育普及化,国民文化素质提高C. 我国开始步入“未富先老”老龄化社会D. 近几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升高10.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A. 西部人口多,东部人口少B. 山区人口多,平原地区人口少C. 黑河—腾冲一线以西人口密度小D. 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密度小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11.我国人口最多的省是______。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经典题型含答案选择题[2024·江苏南通如皋中学段考]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为()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D.东南部人口密度总体来说最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密度分布规律。

读图可知,江苏省北部人口密度小于南部,A错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小于内陆,B错误;中部人口密度小于东南部,C错误;总体来说东南部人口密度最大,D正确。

2.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主导因素是()A.经济发展程度B.自然地理环境C.地区开发程度D.国家发展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江苏省沿江及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是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故经济发展程度是人口分布格局稳定的主导因素,A正确;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江苏省人口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B错误;地区开发程度和国家发展政策是一直变化的,但是江苏省各区域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不是主导因素,C、D错误。

3.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是()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人口流动C.移民搬迁,优化人口配置D.加强经济扶贫,优化资源配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缓解人口分布不均的措施。

由上题分析可知,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故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是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其他三项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A、B、C错误,D 正确。

[2024·北京海淀一模]人口空间均衡是指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下,区域间人口净零迁移的理想状态,即区域间人口迁入与迁出量相等。

有学者依据某种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均衡人口数量进行研究。

该研究显示,上海均衡人口数量超过3 000万,居长三角地区之首。

福建师范大学 人口地理学试卷题库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 人口地理学试卷题库及答案

人口地理学试卷一、名词解释:30分(10个)二、简答题:50分(5题)三、论述题:20分(1题)一、名词解释题库1.人口平衡方程:Pt=P0+B-D+I-O,其中B-D为自然变动,I-O为机械变动。

2.总和生育率:表明如果一群妇女按照一组特定的年龄组别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15-49岁)并且在整个育龄期内无一死亡,那么平均每名(或每千名)妇女将有可能生育的子女数,就是总和生育率。

3.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对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律的总结。

即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低级向高级依次的更替。

4.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计算单位)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

5.婴儿死亡率:指一个时期内不满周岁的婴儿死亡率数同全部活产婴儿数的比率。

6.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7.年龄结构:指某一时点、一定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组)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

反映人口在各年龄(组)的分布状况。

8.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以条形图的形式直观地表现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的组合图形。

在一定地区一定时点,按照人口性别划分的不同的年龄段的结构情况,用金字塔来表示。

9.老龄化: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表示老年人口数量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

国际上将65岁作为老龄化的起始时间,通常在人口中60岁以上占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人口占人口的7%以上即认为是进入老龄化。

10.人口素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

11.人口地域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12.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的三大要素为时间上通常是一年,是两个居住地之间的变更。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二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节人口分布探究一世界人口的分布考向1 世界人口分布的整体特点读下面两则人口分布资料,回答1~2题。

表一世界人口的纬度分布纬度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60°N0.4%40°N~60°N22.0%20°N~40°N45.6%0°~20°N20.5%0°~20°S7.8%20°S~40°S 3.5%>40°S0.1%表二世界人口垂直分布海拔(米) 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200 56.5%200~500 24.0%500~1 000 11.6%1 000~1 500 4.4%1 500~2 000 2.3%>2 000 1.2%1.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纬度带是( )A.0°~20°N B.0°~20°SC.20°N~40°N D.40°N~60°N答案 C解析读表一可知,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纬度带是20°N~40°N地区。

2.全球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 )A.平原地区B.高原地区C.南半球D.西半球答案 A解析读表二可知,世界人口的56.5%分布在海拔小于200米的地区,即全球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

考向2 世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 )A.亚马孙平原地区B.撒哈拉沙漠地区C.西西伯利亚地区D.欧洲西部地区答案 D解析亚马孙平原地区、撒哈拉沙漠地区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属于人口稀疏区,欧洲西部地区属于人口稠密区。

4.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稀疏区的是( )A.中亚地区B.南亚地区C.东南亚地区D.北美东部地区答案 A解析中亚地区属于人口稀疏区,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和北美东部地区属于人口稠密区。

考向3 我国的人口分布读2018年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5~6题。

(0463)《人口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doc

(0463)《人口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doc

(0463)《人口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人口再生产是指人口不断更新,也代不断更替,人类日身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过程。

2、一般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全体育龄妇女数的比率。

3、人曰出生率是指一个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地区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率。

4、总和生育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分年龄育龄妇女生育率之和。

5、自然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同平均人曰数的比率,它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

6、人口素质,是指人口本身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也就是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认识和改造自己的条件和能力。

人口素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7、劳动力人口,或劳动力资源人口,指的是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一部分人,而不涉及其参加劳动与否。

8、经济活动人口是指在某一年龄下限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由从业(就业、在业)人员和失业(待业)人员两部分人口组成。

9、人口的经济活动率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同总人口数的比率。

10、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曰数量。

11、农业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12、比较密度:单位农用地上的人口数景。

所谓农用地,包括耕地和可利用的草地牧场,后者以3: 1折算成耕地。

13、营养密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14、人口迁移,指的是人的居住位置发生了跨越某一•地区界线的空间移动。

15、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域内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活动主体的,具有一定数量、质景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16、人口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U数量。

17、土地承载力:按照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在保持生态系统再生产能力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范围的土地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地理学》答案

《人口地理学》答案

《人口地理学》作业及答案第一次作业论述题1.主观题论述题:什么是人口性别比?现阶段中国人口性别比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你认为应采取什么对策?答:人口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

现阶段中国人口性别比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男女性别比达119.92,江西、广东、河南等省超过130。

二是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

三是人口老年化。

四是人口的机械迁移带来的社会问题。

流动人口的机械迁移尤其是非家庭性迁移造成“留守小孩”等社会问题。

五是流动人口子女问题。

六是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我国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应采取的对策: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

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

③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

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与原因是什么?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①迁移规模比过去显著增大。

②迁移方向发生重大逆转。

过去,人口主要由东南半壁迁往西北半壁,由沿海迁往内地和边疆,而近年则逆转为由西北半壁迁往东南半壁,由内地和边疆迁往沿海。

其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与粮食的平衡不再对人口再分布起主要牵引作用,取而代之的则是资本、市场和发展区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乃是经济发展和投资水平。

3.试述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是什么?答:影响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⑴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①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任何社会中,人口的再生产都取决于物质生产方式对人口的经济需求,归根结蒂取决于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②物质生活水平高低的影响③赡养老人社会化程度的影响④妇女就业程度的影响⑤妇女职业差异的影响⑵社会因素的影响①医疗卫生事业水平②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愈高,其生育水平愈低;反之,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愈低,其生育水平则愈高。

《人口地理学》作业答案详解

《人口地理学》作业答案详解

《人口地理学》作业答案一、判断题1、拉文斯坦认为,短距离迁移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A)A.√B.×2、.现阶段中国人口再生产处于后期扩张阶段。

(B)A.√B.×3、婚姻迁移属于经济性迁移。

(A)A.√B.×4、热带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是山地和高原,而不是平原。

(B)A.√B.×5、世界人口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平原和丘陵地带。

(B)A.√B.×6、拉文斯坦提出了人口迁移的流转理论。

(A)A.√B.×7、出生、死亡和迁移等人口学因素是直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B)A.√B.×8、营养密度:它是指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A)A.√B.×9、在劳动年龄人口中,靠社会救济或依附他人为生者不包括在经济活动人口之内。

(B)A.√B.×10、16.200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5%,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

(A)A.√B.×11、中国人口转变的模式是社会自发转变机制。

(A)A.√B.×12、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

(B)A.√B.×13、佛教是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A)A.√B.×14、蒙古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黄褐色,头发为黑色直发。

(B)A.√B.×15、人口运动:是指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的过程。

(B)A.√B.×16、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的两种生产指的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

(A)A.√B.×17、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决定人口分布。

(B)A.√B.×18、农业人口密度:它是指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A)A.√B.×19、在劳动年龄人口中,靠社会救济或依附他人为生者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

(B)A.√B.×20、发达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多属老年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地理学》作业答案一、判断题 拉文斯坦认为,短距离迁移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 A. V B. X .现阶段中国人口再生产处于后期扩张阶段。

A. V B. X 婚姻迁移属于经济性迁移。

(A ) A. V B. X 热带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是山地和高原,而不是平原。

( A. V B. X 世界人口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平原和丘陵地带。

A. VB. X 拉文斯坦提出了人口迁移的流转理论。

A. V B. X 出生、死亡和迁移等人口学因素是直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A. V B. X 营养密度:它是指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A. V B. X 在劳动年龄人口中,靠社会救济或依附他人为生者不包括在经济活动人口之内。

A. V B. X 10、 16.200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7.5%,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属于 成年型。

(A ) A. V B. X 11、 中国人口转变的模式是社会自发转变机制。

A. V B. X 12、 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

(B ) A. V B. X13、 佛教是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A. V B. X 14、 蒙古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 A. V B. X 15、 人口运动:是指人口的自然变动、 A. V B. X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的两种生产指的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 A. V B. X 17、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决定人口分布。

A. V B. X 18、 农业人口密度:它是指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 A. VB. X19、 在劳动年龄人口中,靠社会救济或依附他人为生者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

A. VB. X20、 发达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多属老年型。

1、2、3、 4、 5、6、7、 9、 16、 (A) (B) (B)(B) (A)黄褐色,头发为黑色直发。

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的过程。

(B)(B) (B)(B)(A)。

(A )A. VB. X21、 日本的人口转变模式属于社会自觉转变机制。

( A )A. VB. X 22、 人口出生率是指一个时期内(通常为 1年)一个地区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的 比率。

(B ) A. V B. X 23、 人口再生产过程是生物学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A. V B. X 24、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B ) A. V B. X 欧罗巴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

( A ) A. V B. X 26、 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自然基础。

( B ) A. V B. X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了重大逆转,人口由西北半壁迁往东南半壁, 由内地和边疆迁往沿海。

(B ) A. V B. X 28、 胡焕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提出了从黑龙江省爱珲(现黑河)至云南省大理的人口 地理分界线。

(A ) A. V B. X 马克思认为现代的强迫移民的性质是生产力压迫人口。

A. V B. X 在校大学生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

A. V B. X 2004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 21.5%, (B) 25、 29、 30、 (B) 31、 (B)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7.6%,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

A. V B. X 32、 经济性人口迁移往往以男性为主。

A. V B. X 33、 道教是世界性宗教。

(A ) A. V B. X 34、 赤道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A. VB. X 35、人口的本质属性是自然属性。

( A. V B. X 36、 马克思认为古代的强迫移民的性质是生产力压迫人口。

( A. V B. X 37、 单一从事家务劳动者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

( B ) A. V B. X 般生育率是指一个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地区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 (A) (B) 。

(A ) 38 率。

(A ) A. V B. X 39、人口学因素是造成地区人口分布差异的直接因素。

A. V B. X(B)营养密度答案: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答案:适度人口是指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 稳定人口。

49、 人口素质的涵义是什么? 答案: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的总体水平。

50、 聚落答案: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群居住、生活和从事多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地方。

聚落主要由 各类建筑物和街道组成,也包括其他一些供人们活动和休息的场所。

51、 什么是人口迁移?答案:所谓人口迁移,指的是人的居住位置发生了跨越某一地区界限的空间移动。

52、 什么是经济活动人口?答案:经济活动人口是指在某一年龄下限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由从业(就业、在业)人员和失业(待业)人员两部分人口组成。

53、 农业人口密度?答案:它是指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54、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答案:所谓 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工业化和人口转变过程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 农产业不断转移,其数量逐渐减少,最终枯竭,劳动力供求由过剩转变为短缺。

55、 什么是一般生育率?答案:活产婴儿数与育龄妇女平均人数的比率为一般生育率。

56、 什么是土地承载力?答案:按照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 在保持生态系统再生产能力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范围的土地能健康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40、 41、 42、在世界各国之间,人口密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完全成正相关。

A. VB. X 欧洲的人口转变属于社会自发转变模式。

A. V B. X 如果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塔形为下宽上尖、(A)(B) 呈典型的金字塔状, 可以判定该人口年龄结构 属于老年型。

(A ) A. V B. X 热带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是高原和山地。

( A. V B. X 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

( A ) A. V B. X 印度教是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

A. V B. X解释题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答案: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43、 44、 45、 (A) 46、 47、 智力、思想道德4857、比较密度答案:单位农用地上的人口数量。

58、 城市化的涵义是什么? 答案:程。

59、 什么是答案: 大城市人口的绝对减少;③城市人口的郊区化。

这些现象被称为60、 什么是劳动力人口?答案:劳动力人口,或劳动力资源人口,指的是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一部分人, 而不涉及其参加劳动与否。

61、 什么是人种?答案: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备某些共同遗传特征 的人群。

三、 问答题62、 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答案:逆城市化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生产力高度发达,城乡之间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已没有实质性差异。

(2) 第三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据绝对优势,其生产特点和生产布局条件与前一阶段占 主导地位的第二产业有很大差别,生产发展对人口集中的需求度大大减小。

(3) 信息产业和高速交通的大发展,显著缩小了空间距离,特殊地理区位和集聚效应 的意义有所降低。

(4) 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5)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四、 论述题63、 我国学者把人种分为哪三种类型?三大人种的主要特征及其分布如何?人种是如何形成 的?答案:我国学者把人种分为三种类型:蒙古人种、赤道人种和欧罗巴人种。

蒙古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黄褐色,面部扁平,颧骨较高,鼻梁的高度和宽度属 中等,嘴唇厚度适中,胡须和体毛不发达,头发为黑色直发,眼睛的颜色较深。

集中分布于 亚洲东半部。

蒙古人种中还包括美洲印第安人。

赤道人种:皮肤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为黑色卷发,鼻梁宽扁,嘴唇厚而凸出,体毛发 达程度中等,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以及南亚、东南亚部分地区。

欧罗巴人种:皮肤颜色浅淡,头发为柔软的波状发或直发,其颜色多呈金黄、亚麻、灰 褐等色,嘴唇薄,鼻梁高,鼻尖突出,有的呈鹰钩状,眼睛的颜色较淡,多为蓝色或灰褐色, 体形较高大,胡须和体毛发达。

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中亚及南亚部分地区。

人种的形成原因:(1) 人种的形成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的生活受着自然条件的强烈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的显著差异,生活在各地的不同人群通过遗传和变异产生出一系列人种上的特征,它们具有明显的适应周围环境的意义。

此后,由于自然环境的作用, 这些特征被逐步固定下来。

(2)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地理上总的来说是彼此隔离的,而交流和融合则极少。

(3) 人口迁移和异族通婚,由此产生的血缘混杂日趋普遍,对世界人种类型的形成和 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与原因是什么?答案:(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迁移规模不断扩大,迁移方向发 生逆转,由由西北半壁迁向东南半壁,由内地和边疆迁向沿海。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不断增多、 城市地域不断扩大的过逆城市化” ?①城镇人口比重增长缓慢,停滞,甚至下降;②大城市相对比重的降低以及部分逆城市化”。

(2)迁移的原因: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空间模式发生逆转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经济形势及其在各省区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人口迁移主要受到投资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沿海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内地经济发展慢,经济水平低,劳动力过剩严重。

在沿海的拉力和内地的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从内地向沿海的迁移流。

65. 简述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

答:⑴迁移规模与迁移距离呈逆相关⑵迁移呈阶梯性⑶迁移流与反迁移流同时发生。

每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

⑷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

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较少实行迁移。

⑸性别与迁移。

短距离迁移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

⑹经济发展与迁移。

交通运输工具与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人口迁移量增加。

⑺经济动机为主。

人口迁移有许多不同的动机,但经济动机占主要成分。

66、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决定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特点反映了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力分布状况。

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生产力的分布从而决定人口的分布。

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供养人口自身生存和繁衍的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决定了供养人口所必需的物质生产资料。

因此,一定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定地区的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

表现在人口的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分布的特征。

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在产业部门的结构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