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一、研究背景朗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良好的朗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往往被忽视或者只是简单的机械式朗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二、相关理论1. 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指读者出声地读文章,是一种口头表达的方式,通过朗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生动、更有感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朗读教学策略朗读教学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和语言的表达,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引导、语音语调训练、朗读技巧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朗读的效果和质量。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探讨以下内容:(1)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2)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能力培养的实施效果评估;(3)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教学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收集学生朗读能力的数据,分析现有朗读教学的不足,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进行实施,最后再次测试学生的朗读能力,对比实施前后的数据,评估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果:(1)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2)通过实施朗读教学改进方案,评估朗读能力培养的实施效果;(3)提出相应的朗读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五、实施策略1. 提倡情感投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投入情感,通过理解文章内容,表达作者的情感,帮助学生提高朗读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2. 进行语调训练教师可以通过语调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让朗读更加生动有感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一、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环节之一,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朗读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模仿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词汇量,增强语感。
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朗读学习,学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理解深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活动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朗读能力培养策略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引导学生模仿优秀的朗读范本。
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或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课文,要求学生模仿其语调、节奏、语速等朗读技巧,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反馈。
2. 组织朗读比赛或朗诵活动。
通过举办朗读比赛或朗诵活动,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朗读表现力和自信心。
3. 注重日常练习。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朗读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的质量和效果。
4. 营造轻松和愉快的朗读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故事讲解等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为了验证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本研究设计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朗读能力的前后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实验组在语文课堂中实施了朗读能力培养策略,对照组继续按传统教学方式进行。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提升,而对照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采取有效的朗读能力培养策略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建议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多进行朗读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朗读机会,并通过各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发表时间:2020-01-07T15:52:26.503Z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4月总第168期作者:阮美珍[导读] 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文本内容,逐步增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怀城镇中心小学526499摘要:朗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
增强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责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与组织作用,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文本以增强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要点,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所以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分析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提出具体的语文教学策略,旨在进一步增强小学生语文朗读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创新教学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也是语文教学环节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写作技巧。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进一步创新朗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通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小学阶段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一线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应坚持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生朗读热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当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中心,逐步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竞争欲望,十分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一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让优等生先担任小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范读或者是领读,增强学生对于朗读的重视程度,通过不断地模仿与锻炼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以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摘要】这篇文章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别从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多媒体辅助教学、反思与引导、家校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正文部分详细分析了各个方面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影响和培养方法。
结论部分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该研究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多媒体辅助教学、朗读教学反思、家校合作、策略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学生朗读能力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发音不准确、语调不自然、情感表达不到位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影响了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开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水平。
通过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有效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和韵律,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信心和自信心。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停顿表现出文章的意境和情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新课改下加强农村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和习惯养成的策略
新课改下加强农村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和习惯养成的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语文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习惯养成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为了加强农村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和习惯养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1.选用适合农村学生的阅读材料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教师应该选用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阅读材料,例如乡村风物、农民生活等。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增加他们的阅读体验。
2.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导读、分组讨论、互动问答等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如音频、视频等,来辅助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建立健康的阅读环境1.建设图书角和阅览室学校可以建设图书角和阅览室,收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故事书、漫画等。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2.推广家庭阅读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发放阅读指南、家长会等形式,动员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教育中来。
鼓励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1.定期举办阅读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书法比赛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阅读素养的培养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关于阅读的课程,教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发挥家庭作用1.家长的参与和引导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鼓励孩子进行阅读,给予他们一些建议和帮助。
2.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可以在家中放置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让孩子有时间和空间进行阅读。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摘要:一直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四大基本要求,其中朗读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常用的训练方法。
朗读指的是通过人的不同感官对文字进行理解的一项活动,同时是小学中髙年级阶段,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不同类型的文章,从而强化学生对重点难点和作者表达意图的理解。
学生把朗读输入的知识进一步和口头以及写作表达相结合,获得综合语文能力。
不难看出,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策略引言:朗读是专门针对读书的一种方法,发出声音来就是朗读。
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朗读是一直在被运用的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频繁朗读书面文字,在朗读的同时,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作者文字运用的技巧,也能够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讲解和分析特定语句,提升文章主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语言表达的能力,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反复设计和实践之后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教师对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知。
教师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掌舵者,主观意识很多程度上决定了朗读教学的效果好坏。
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朗读教学效果好坏目前还不是教学考核的重点之一,加上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任务重,所以高年级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们首先需要让教师明了朗读教学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文知识。
所以小学中高年级教师课堂上多给学生朗读文章,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培养朗读的自信心;也可以开展关于朗读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朗读乐趣,踊跃实践朗读。
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草原》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草原的旖旎风光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然后让学生一起模仿教师的断句和发音朗读整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把重点语句进行讲解剖析,升华主旨;最后学生再一起朗读全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要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
只有对朗读有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投入到朗读中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的内容、背景故事,或者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朗读的好奇心和兴趣。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朗读比赛、朗诵会等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化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他们朗读的热情。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就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中去,让他们在朗读中获得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要想提高朗读技巧,首先要注重发音、语调和语速的训练。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课文或文章,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并指导他们注意发音、语调和语速的调整,培养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老师还可以利用录音设备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记录并进行评析,指导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如何调整发音、语调和语速,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专门的训练,比如针对一些学生的发音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改正发音错误,提高朗读的质量。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朗读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课文讲解、背景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情感,引导他们深入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增加朗读的表达力。
四、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需要在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在学校方面,学校可以设置朗读角、校园广播中专门的朗读节目等方式,让学生在校园里随时都可以找到适合朗读的场所和机会,增加他们的朗读机会。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使学生牢固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朗读使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通过朗读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儿童语言。
通过孩子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一、多种措施,激发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研究表明,进行朗读训练后,两个月内,学生朗读水平提高显著,到四个月后学生兴趣有所降低,到六个月后学生在掌握了朗读技巧后兴趣又有所回升。
因此对学生实施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尽量避免学生朗读兴趣的波动或淡化,集思广义,积极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拓宽思路,挖掘训练中的多重效应,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持续发展。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3.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4.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
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5.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二、打好基础,形成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 读书也不例外。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兴趣及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兴趣及能力小学课标表达了对朗读的重视,朗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每个教师应该尽的职责。
然而,在农村小学生群体中,由于地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之间的交流用的是方言,而周围环境也少有普通话的存在,因此在朗读上面亦存在着更大的难度。
标签:农村;小学生;语文朗读引言语文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学科,更是深入了解人类丰富情感、深邃思想、深远文明的基础,是蕴含着自然、情感、生活、思想、艺术的一个载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朗读便是语言的心声,少了朗读,语言也少了其中的一分姿色和魅力,显得苍白无趣。
一、农村小学生语文朗读的现状及发展意义语言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
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听、说、读、写是必要经过的学习途径,语文是学习我国母语、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而朗读则是培养语言修养能力的关键。
农村发展比较落后,在语言应用上,说的是当地的方言,普通话的使用率非常低,并且大多数人对朗读、普通话的兴趣和重视度不够,因此在语文朗读上,要读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除此之外,农村教师大多也是以学生的分数至上,对于朗读没有严格的要求,但实际上,朗读作为一种表达语言的方式,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语感,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教师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分数的追求上,忽视朗读的重要性,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1]。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文章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的语文语感,提升文字的审美情趣,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朗读是密切联系的。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深切领会了词语所表达的意义,感受到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不知不觉中学会用其中的语言去表达描绘周围的事物、表达自身的所感所想;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感情态度,观察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相比课堂的教学,朗读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练习朗读的基础上,也间接促进了学习环境的改善。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研究总结范文
低年级语⽂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研究总结范⽂ 篇⼀:⼩学语⽂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案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学⽣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学习⽽⾔,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的重要⼿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有助于加深学⽣对课⽂的理解。
《语⽂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学语⽂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领会⽂本的内涵,感受⽂章的韵味,体会⽂中的情感,强化语⾔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
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才,促进学⽣记忆,丰富和提⾼语⾔表达能⼒,培养形 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艺术的欣赏能⼒等⽅⾯具有重要意义。
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轻重的地位。
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错位,学⽣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语⽂能⼒的提⾼。
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课题研究⽬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朗读的浓厚兴趣。
指导学⽣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掌握朗读技能,形成良好的语⾔习惯,提⾼语⽂素养。
2.形成“有效朗读指导”的操作策略,总结出基本规律,以改进朗读教学效率,提⾼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内容: (⼀)、研究⽬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朗读召集⼈、旁听者、捧场⼈,学⽣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在朗读中⾃读⾃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谈,语⾔表达苍⽩空洞,缺乏个性。
(⼆)、研究如何加强学⽣的朗读意识。
1、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2、启发学⽣去揣摩体悟⾓⾊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进⾏朗读,在具有⾓⾊意味的绘声绘⾊的朗读中⼼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一、前言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通过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
二、朗读能力的重要性朗读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
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识别能力,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感悟能力。
朗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好地表达自己。
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文章,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作品的情感和氛围,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因此可以看出,朗读是所有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情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1. 丰富多样的朗读材料朗读材料的选择对于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选择一些生活中的故事、经典文学作品、诗歌等来进行朗读。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感悟能力。
2. 合理的朗读方法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教师还要重点指导学生音量、节奏的控制,以及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表达出文章的表意和情感。
3. 反复的朗读训练朗读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音、韵、调、停等方面的传神表达。
所以,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反复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比赛、课文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多次进行朗读练习,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四、实证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一些实证研究,来探讨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研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朗读能力的评价在研究中可以设计一些朗读测验,通过比较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朗读的效果,来评价朗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第一部分研究的目的及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但从小学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状:(1)课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经学生口中道来,平淡无奇,甚而有念读、唱读之势。
(2)平时随堂听课时,常可听见由于老师对学生朗读表现不太满意,“请同学们把课文反复朗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你用心去读,一定能读出——”可同学们参差不齐的齐读让老师再度暗自蹙额。
针对这些不良状况,我们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文本。
“书卷多情似故人,沉昏忧乐每相亲”,课堂内外、晨诵夕读,点滴之时,方寸之间无不可成为有感情朗读的天地。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对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并且充分利用该课题的研究,努力促使我校不同方言区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所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差的问题有所改善,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对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文化素养的熏陶。
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和自身语文专业素养。
课题组根据学生朗读现状调查以及分析,确定了以下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1.了解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2.研究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3.通过课外活动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
4.研究朗读能力评价指标。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本课题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指导,把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主要采取教育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全面提高。
课题实验经历了四个阶段:1.实验准备阶段(2009.6──2009.9)成立课题组做好前期实验准备。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作者:汤丽云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14期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和各项能力发展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表达能力、自信心和交流能力,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手段。
但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不仅抑制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重点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问题;策略小学语文教学基礎内容包括拼音、识字、造句、朗读等,朗读是巩固其他内容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小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甚至是写作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朗读能力的培养就是其中重要内容,但实际上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无法真正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和情感,还需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一)朗读缺乏实际意义,评价过于简单、死板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更有助于对朗读材料中文字、句子、意境和感情的理解,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反复练习,这里就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的朗读示范至关重要,但实际上教师在课堂上并不太重视这一点,有时还会将文章的朗读放在课后作业、预习作业中,让孩子自己或在家长的帮助下阅读;除此之外,课堂上学生朗读后,教师普遍不会详细深入的进行评价,学生对于朗读的好与坏没有概念,也就不会反思自己的朗读优势和劣势,无法提升自身朗读能力和对朗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影响学习自信心。
(二)朗读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挖掘深层含义首先,要说到教师对朗读学习的重视程度上,相较于基础知识学习的检查和考核,教师对阅读、朗读学习重视度要低很多,有时只是在讲解问题之余开展朗读练习;其次,教师为了节省时间,通常只选择阅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将文章读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完全忽略了其他学生的朗读需求,严重影响学生对朗读学习的兴趣,而显现出来的不公平现象,也会影响学生对老师的印象、甚至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最后,基于小学生思维遵循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趋向,想要提升其朗读能力,必须让其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朗读示范时多加入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肢体动作,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掌握方法,但实际上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仅仅重视讲解,没有示范、没有根据学生理解能力的练习,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无法感受文章的内容、内涵,相应的教师从学生迷茫、混沌的表现上,也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教学节奏无据可依,最终降低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成果汇报
5、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教学内容不合理。我校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仍停留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教学方式刻板,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 行朗读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安排学生朗读,学生既不清楚以什么方式朗读,也不 明白朗读的意义和方向,在这样不科学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把朗读视为应 付老师的手段,朗读也就丧失了原本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校语文朗读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 而导致朗读能力不高。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很多种方式,如营造朗读情境、角 色扮演朗读等。营造朗读情境是教师为学生创造和文章内容相仿的课堂情境,目 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体会文章的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氛围的衬托 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3、学生的朗读兴趣低。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处于农村的他们 人生经验和阅历有限,对于作者所表述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以及艰苦奋 斗精神等思想感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朗读兴趣较低。
4、朗读教学目的不明确。大多时候,我校语文朗读教学中,甲生读了乙生 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学生只是被教 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有口无心的“念着经”。这样的朗 读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崔晓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小学语言教学质量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化,给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带来了机遇。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新课改标准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感知,在读书中有所领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染力,细细体验品味,使其能够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深刻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发展小学生的表达能力。
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兴趣,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朗读水准。
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1.教师以富有感情地朗读示范和有技巧地提问引导学生2.鼓励学生通过熟读体会文章的情感低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以后,随着年级的提高,对朗读的理解会逐渐上升到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上来。
学生读的内容量大了,文字多了,已经具有了自我感悟文本的能力,对不同题材的文章会采用不同的语气,这时候不需要再强化学生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应放手让学生找感觉。
如果初读把握不准感觉,学生再读的时候会读出不同,一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已经把读书的感悟与理解都道了出来,同时也把读书的体验说了出来。
读不好,是理解不了文本的;理解了,读的语气自然就对了。
如三年级上册《拐弯处的回头》《母亲的账单》两篇课文平淡真实,文字叙述没有跌宕起伏的环节,但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却能读得很感动,语气充满感情,这是什么原因?就是通过朗读将文本诠释得清晰明了,读到心里去了。
再如《爱国将领邓世昌》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学生读了题目,不需要教师指导,自然就能通过慷慨激昂的文字表达,在朗读中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融入到对爱国将领英勇行为的敬重中,自然化解课文学习难度,通过朗读找到了课文重点段,真正做到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记。
当教师真正把学生带进文本的世界,带到读的境界中,三读就读出不同的感受,没有什么比学生的自我体验更能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这就是朗读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作者:彭珺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12期摘要:此文简单阐述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作用,详细分析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具有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素质教育是当前各个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朗读能力是学生的重要语文素养之一,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已经成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得到了巨大的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个基本能力,对于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
基于此,笔者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了几点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措施,希望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1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而这种语言训练更是要从小抓起,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朗读是把文字从书本中剥离出来,它能使文字更具有生动性。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去体验文字的魅力。
学生还能在朗读的时候活跃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喜爱。
所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存在的问题2.1 学生朗读时间比较缺乏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文朗读已经被纳人老师的教学方案中。
每次的课前文章预习总会要求学生先去熟读背诵,但实际上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力较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自觉地去认真朗读背诵。
然而在课堂上,朗读只是教学的一部分,一节课45分钟,能让学生朗读的时间也就仅仅几分钟,完全达不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理想效果。
朗读教学仅仅被局限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和课后学生自学,是无法充分发挥出朗读教学的作用。
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语文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本文将从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果。
一、问题分析1. 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小学通常师资力量相对匮乏,语文教师可能兼教其他学科,难以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语文朗读教学中。
这就导致了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 学生识字量不足农村小学的学生识字量相对城市学生较低,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语言的节奏、语调及意境。
3. 课堂氛围欠缺由于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不足,往往无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朗读时缺乏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
4. 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一般较为简陋,教学资源匮乏。
教师在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时,很难找到合适的教学素材,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解决策略1.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也可以通过派驻资深教师或专业人士到农村小学进行培训,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2. 优化学生识字教育在农村小学中,可以通过增设识字课程,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提高识字量,为他们从事语文朗读提供足够的基础。
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应该注重营造积极、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讲故事、展示图片、播放音频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朗读的热情。
4. 积极利用教学资源农村小学虽然基础设施简陋,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教学资源可供利用。
教师可以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经历等,作为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具体措施1. 采用分层教学法农村小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识字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采取个性化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四会市东城街道冯云小学林凤娟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语文教学的需要朗读是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也是语文课的主旋律。
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杨再隋教授也说:“要充分而有效地读书。
读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读的检测,以提高读的质量。
”强调了朗读理解文章“义蕴”的步骤和提高质量的方法。
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对朗读更有独到的见解:“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读透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筋肉里。
”这里强调了熟读、吟咏、揣摩的作用,提出了朗读的高层次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对朗读均给出了相关表述,反复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可见,教学前辈和大师们对朗读与朗读教学进行了广泛探索,提出了精辟见解,国家对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也更加明确。
所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要贯彻“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
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在朗读训练放在重要地位。
(二)我校朗读教学的现状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可以说充斥于我们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而且又“雁过无痕”。
一些课堂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但是不到2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一种点缀。
如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啪——啪——”两下手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这样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表1)。
表1:随机抽查一节阅读教学课50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3分钟3~5分钟 5~10分钟10~15分钟15~20分钟 20分钟以上9 4 4 2 1不难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一、朗读能力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朗读是指读者将书面材料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过程,不仅是一种学习技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
朗读能力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及后续深入学习的能力。
首先,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表达能力。
朗读时,需要不断调整音量、语速、语调等方面,使得读者的语音表达更加准确、连贯。
这需要不断的练习及不断的完善,从而培养学生的语音表达技能。
其次,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朗读,学生不仅能够听到自己读出的文字,而且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再次,朗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朗读一篇篇好的文章,可以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魔力,体验语言的韵味,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学生语音语调表达能力较为薄弱的情况下。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朗读能力培养方法:1、多种多样的阅读材料。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愉悦,教师需要针对孩子们不同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为他们准备各种不同风格、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课内朗读效果。
2、注重音、调、速、情的练习。
朗读不仅仅是读单词和句子,更需要在朗读的过程中注重音、调、速以及情感表达,尽量让语言富有表情,充满生动感。
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多次重复朗读,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不断锤炼孩子朗读话语的技能。
3、给予充分的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让他们通过朗读能够充分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遇到读得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及时表扬奖励,让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小结朗读作为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得到提升。
另外,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他们语音、语调方面的修炼,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22T15:57:49.040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7月刊作者:曹文海[导读] 朗读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然而乡村孩子们的朗读面临着一些很严重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在朗读课文时经常出现“唱读”现象;在朗读过程中会有丢字、添字、改字、颠倒的毛病;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停顿和连接不恰当情况;在朗读过程中不能正确把握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缺少感情色彩。
这些毛病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有学生自己基本功不扎实
的原因,也有教师平时教导上的疏忽。
下面,笔者主
曹文海古浪县海子滩教育工作站 733111
【摘要】朗读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然而乡村孩子们的朗读面临着一些很严重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在朗读课文时经常出现“唱读”现象;在朗读过程中会有丢字、添字、改字、颠倒的毛病;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停顿和连接不恰当情况;在朗读过程中不能正确把握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缺少感情色彩。
这些毛病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有学生自己基本功不扎实的原因,也有教师平时教导上的疏忽。
下面,笔者主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以期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朗读教学;小学语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7-169-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重要的方面,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好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
一、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遇到的问题
1、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时学生唱读现象严重
农村孩子接触到的人群太过于狭窄,没有正规的发音所引导。
学生自制能力不是很好,模仿能力却是很大。
他们习惯在别人说完话的时候,悄悄地模仿刚才的话说一遍。
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语言太过于方言化、地方化,在语音上与我们的普通话有一定的不同之处,给学生造成了学习普通话的障碍。
所以在朗读时就形成了与平时说的方言相同的语气,形成了“唱”读。
2、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时添字、丢字、改字、颠倒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时常会发生丢字、添字、字儿颠倒的问题,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正确透彻的理解。
有时正是因为学生在朗读时丢了一个字或是添了一个字,就会影响原本的意思。
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时停顿和连接不恰当现象严重
停顿能够表达各种各样的复杂感情。
要准确地表达意义和感情,必须处理好停顿。
停顿不同,表达的意义往往不一样。
处理好朗读中的停连。
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连续。
它一般分为语法停连和心理停连。
语法停连指的是句与句之间的标点和段与段之间的间歇和延续。
心理停连是指在没有语法停连的地方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了停连。
4、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时不能正确把握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缺少感情色彩
语气,就是要在朗读中感受到“荡气回肠”的效果。
语调是指授课语言抑与扬、顿与挫,它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手段。
语调得体、错落有致会给你的讲课打上无形的标点符号。
语调还用来表达感情。
声情并茂,有韵有味的语调,有助于调动被教育者的情绪,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语速,是指语言的快慢变化。
它是控制授课节奏的重要因素,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重音,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
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会更强烈。
带着情感朗读,让朗读不再苍白无力,更能打动学生,让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认知。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能力的策略改进
1、正确引导孩子改善“唱读”现象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坚持领读、范读,坚决做到让学生“有范可依”。
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示范性朗读,尤其是教师的示范性朗读是主要手段。
其次,唱读现象多在齐读时出现。
鉴于此,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激情和兴趣,最终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集中注意力,避免朗读时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现象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时常会发生丢字、添字、字儿颠倒的问题,主要是小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不专心致志,无法完全投入到文中的语境和意境。
针对这种现象,做为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按要求正确朗读课文的能力,把握课文中出现的字词句,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其次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注意力集中,投入到课文中去。
再次,教师平时要多播放一些朗读磁带,带领学生去读,让学生正确断句、停顿,准确理解文章,这样就会正确流利顺畅地朗读出课文,就会避免因不理解课文词句,不知道如何断句而导致的停顿错误,丢字添字的错误。
3、做好朗读时的停顿和改变朗读时的连接不恰当现象
在朗读中的停连是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做好三种停顿,提高朗读水平:1)生理停顿。
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
2)语法停顿。
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
3)强调停顿。
即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在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
4、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正确把握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并且感情色彩。
语速往往与表达内容、环境气氛、授课者的情绪等因素有关。
一般而言,像形势教育等说明、叙述色彩较浓的内容,语速稍快,一气呵成,给大家以干脆利索、清晰明了的感觉。
停顿是保证讲课语意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手段,还能够给被教育者提供思考、领会的余地,加深对听讲内容的印象。
带着情感朗读,避免朗读时的苍白无力,多给学生预学指导,让其主动模拟其中的神情、声音、动作,给他们原汁原味的认知与体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出现的的问题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不断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训练学生朗读的基本功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他们一定会克服这个问题,从而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祁莉娟.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年01期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黄加浪.试题与研究2018年27期作者简介
曹文海,(1979,10-),男,汉,甘肃古浪,从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本科,一级教师,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433,课题名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单位:(甘肃省古浪县海子滩教育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