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研究
2024年幸福调查报告4篇

2022年幸福调查报告4篇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
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
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校区全体学生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学里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是否幸福决定着他们能否更好的学习生活,能否很好的为将来奠定基础,据此,我们调查了大学生的总体感觉。
1.就总体感觉来说,8.25%的人选择了对生活质量非常满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选择了比较幸福,39.18%的人选择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选择了不幸福 2.就学校和专业的满意程度来说,3.09%的人选择了非常满意,38.14%的人选择了比较满意,19.59%的人选择了无所谓,34.02%的人选择了比较不满意,6.19%的人选择了很不满意,3.就人际交往环境来说,6.19%的人选择了比较不融洽,16.50%的人选择了一般融洽,75.26%的人选择了比较融洽,12.37%的人选择了很融洽。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幸福状态,值得我们关注。
(二)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20世纪50年代初,心理学研究新领域——主观幸福感在美国兴起,一直无法量化的幸福感成为一个可操作、评估、实证研究的科学指标体系。
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家庭幸福感的研究意义

家庭幸福感的研究意义摘要:一、家庭幸福感的研究背景二、家庭幸福感的研究意义1.社会和谐稳定2.个人心理健康3.家庭关系和谐4.子女成长环境正文:家庭幸福感的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家庭幸福感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家庭幸福感研究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幸福感的研究背景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家庭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研究家庭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家庭幸福感的研究意义1.社会和谐稳定家庭幸福感研究有助于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家庭在个体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幸福感高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家庭成员,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个人心理健康家庭幸福感研究关注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家庭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幸福感低的家庭,可能存在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长此以往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通过研究家庭幸福感,可以为家庭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3.家庭关系和谐家庭幸福感研究可以揭示家庭关系的现状,为家庭提供改进关系的建议。
幸福感高的家庭,往往具备和谐、关爱、支持等特征。
研究家庭幸福感有助于提高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增强家庭凝聚力。
4.子女成长环境家庭幸福感研究关注家庭环境中子女的成长,有助于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教育理念。
幸福感高的家庭,能为子女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子女的全面发展。
总之,家庭幸福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家庭幸福感,可以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增进家庭关系的和谐、为子女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来源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来源近年来,幸福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幸福感研究探索了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来源。
本文将从社会关系、自我评价、情绪调节和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幸福感的来源及其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一、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社会关系在个体幸福感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人际交往对幸福感的影响是显著的。
有亲密关系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他们享受亲密关系带来的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
与家人、朋友或伴侣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助于个体感受到爱、关心和幸福。
此外,积极的社交网络也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经历,获得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
二、自我评价与幸福感自我评价是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对自身的认同、自信和满意程度直接影响着幸福感的形成。
积极的自我评价是培养幸福感的基础,个体应该注重自我关怀和自尊,接受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积极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感。
同时,与他人的比较也会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过度的自我比较可能引发焦虑和不满,对幸福感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个体应该要有积极的自我评价,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追求内心的平和和满意。
三、情绪调节对幸福感的影响情绪调节是个体幸福感的调节因素之一。
情绪的积极调节和消极调节对幸福感的感受有着明显的影响。
积极情绪调节包括积极的情绪表达、情感感知和情感调节,可以促进个体的幸福感。
相反,消极情绪调节,如情绪抑制和逃避,对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个体应该学会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寻求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如情感表达、放松训练和积极的心理干预,以提高幸福感。
四、积极心理学的启示积极心理学为研究幸福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它强调积极心理特征的培养,探索使人们感到幸福和满足的因素。
在幸福感的研究中,积极情感、流畅体验、积极情感调节和乐观态度等积极心理特征被广泛研究。
这些研究启示我们,个体可以通过积极思维、积极情感调节和积极行为,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日益普及,幸福感这一概念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内在世界和行为特点的学科,自然也对幸福感进行了深入研究。
那么,在心理学中,幸福感是如何被定义和研究的呢?一、心理学中的幸福感定义幸福感是指一个人主观上感受到的愉悦、满足和幸福的程度。
在心理学中,幸福感通常被看作是人类幸福感受体验的核心内容,即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内外部因素的体验和评价,对生活是否幸福进行主观判断。
心理学家对幸福感的定义和解释不尽相同,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幸福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
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家庭、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个体自身的性格、认知、态度等内部因素。
二、幸福感的评估标准在研究幸福感时,心理学家通常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来衡量个体的幸福感。
其中,最常用的衡量工具是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是通过让被试者自行评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确定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然而,问卷调查和访谈本身也存在某些局限性,例如受访者可能会受到社会期望、自我陈述等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幸福感评估结果的准确度受到影响。
因此,有些心理学家也会选择采用行为实验等更加客观的评估方法,来衡量幸福感的水平。
三、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心理学家们发现,在个体的幸福感中,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影响因素,包括:1. 社会因素:社交网络、亲密关系、工作、社会参与度等2. 经济因素:收入水平、生活质量、财富积累等3. 个体心理因素:性格特质、认知水平、成就动机等4. 文化因素:价值观、信仰体系等此外,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积极心理调适,如乐观的态度、积极的情感等,也会为提高个体的幸福感作出贡献。
四、心理学幸福感的研究价值在心理学领域,研究幸福感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生活质量:了解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幸福感水平,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
2. 推进社会发展:了解幸福感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推进社会和谐、平衡发展。
幸福感的心理机制研究

幸福感的心理机制研究幸福感是人类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它涉及到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
幸福感的实现并非仅仅依赖于物质财富和事业成就等外部因素,而是与个体的心理机制密切相关。
一、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被认为是幸福感的重要心理机制之一。
个体能否在面对压力、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并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与其幸福感水平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具有较高幸福感的个体往往具备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更积极地应对负面刺激,并迅速从负面情绪中恢复。
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积极的情绪表达、情感管理等。
二、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的关系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评价,它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时,会产生较高的幸福感。
相反,对自己能力的不确定和负面评价会降低幸福感水平。
因此,培养和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可以通过学习新技能、获得成功经验和精神支持等方式来实现。
三、积极心理素质与幸福感的关联积极心理素质包括乐观、坚韧、自律、感恩等,是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
乐观的个体更倾向于积极解析事情,对待挑战更加积极,更易经历快乐与幸福。
坚韧意味着持之以恒并能从挫折中恢复,这是实现幸福感的重要心理机制。
自律意味着在面对外界诱惑和内心冲突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提高个体对于自身决策的满意度。
感恩能够让个体更加关注积极的方面,对外界提供的帮助抱有感激之情,从而提升幸福感。
因此,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四、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幸福感的形成和提升至关重要。
亲密的家庭关系、友好的朋友圈以及融洽的工作环境都能够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从而增强幸福感。
而孤独、社交焦虑等人际问题则会削弱个体的幸福感。
因此,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幸福感的心理机制研究可以从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效能感、积极心理素质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

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也对幸福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并介绍一些有关幸福感的心理学理论和幸福感的提升方法。
一、心理学对幸福感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心理学对幸福感的定义通常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整体幸福感两个方面。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而整体幸福感则包括了个体在多个方面(如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的满意程度。
为了测量幸福感,心理学学者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
其中最常用的是主观幸福感问卷和积极情感问卷。
主观幸福感问卷通常包括了一些描述个体满意度的问题,如对生活满意度、对自己婚姻满意度等,通过量表来测量个体的满意度。
而积极情感问卷则用来测量个体积极情感的程度,包括快乐、满足、希望等。
二、幸福感的心理学理论1. 需求理论根据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个体在满足生理需求之后,会渴望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在满足这些需求后,个体才能达到幸福感的最高水平。
2. 流畅理论流畅理论认为,当个体投入到一项具有挑战和技能平衡的活动中时,会出现心流状态,即一种高度集中和享受的体验。
心流状态的出现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因为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感受到忘我和满足。
3. 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的幸福感与他人的比较有关。
根据这个理论,个体通常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幸福感水平。
如果个体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落后于他人,那么他的幸福感就会受到影响。
三、幸福感的提升方法1. 培养积极的心态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挑战,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例如,积极思考、培养感恩的心情、保持乐观的情绪等。
2. 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亲密的社交网络,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增加幸福感。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五篇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五篇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篇1昨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__年成都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成都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5分,满意度较高,且较__年提高了1.58分,较__年提高了5.48分,连续两年实现持续提升。
通过调查,报告建议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感。
调查中,在问到对幸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方面,68.88%的市民认为“家人健康“、47.70%认为是“子女教育“、47.13%认为是“医疗状况“、42.28%认为是“食品安全“、41.63%认为是“住房条件“、36.54%认为是“社会保障“、32.51%认为是“婚姻家庭“、31.69%认为是“家庭养老“、21.51%认为是“人身安全“、18.31%认为是“伪劣商品“。
“75后85前“幸福感最低__年成都市女性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9分,略高于男性0.11分。
从具体构成看,女性在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四项幸福感满意度高于男性,而在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便利三项则低于男性。
年龄段的不同对幸福感知程度也不一样。
其中,16—19岁的青少年幸福感评价最高,为83.63分;其次为50—59岁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满意度为82.95分;再次为20—29岁和40—49岁年龄段人群,分别为82.60分和82.00分;而处于30—39岁的“75后85前“幸福感满意度最低,为81.23分。
记者注意到,“75后85前“群体在七个方面评价分都最低,特别是工作环境和幸福感知两项,分别为71.19分和77.47分,分别比最高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幸福感最高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人士幸福感得分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为82.29分,丧偶人士幸福感为81.13分;离婚人士幸福感最低,仅为78.94分。
从构成项目看,离婚人士在家庭环境和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低,分别为79.39分和72.50分;而未婚人士在生活信心和家庭环境方面满意度较高,分别为87.24分和86.02分。
研究幸福感的意义

研究幸福感的意义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研究幸福感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了解人类心理的一种状态,而更多地涉及到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研究幸福感的意义:1.个体幸福感的提升:幸福感是一个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的主观评价,具有高幸福感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快乐和满足,同时更具备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更有利。
2.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幸福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
在经济相对较好的国家里,人们的幸福感更高,但在人均收入增长到一定水平之后,幸福感的提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弱。
因此,了解并研究人们的幸福感能够帮助政府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社会中个体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人类的幸福指数:研究幸福感对比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幸福指数能够提供有关社会福利、公平和平等的信息。
通过比较幸福指数,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社会中人们幸福感的差异,揭示出改善社会福利的关键因素,促使政府和决策者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4.心理健康和福祉的改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有较高幸福感的个体更容易有效应对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更好。
因此,通过研究幸福感,我们可以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干预和治疗手段,改善人们的福祉。
5.提高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在研究幸福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评价,如工作、家庭、社交关系等。
通过改善这些方面,例如提供更好的职业机会、加强家庭关系和社交网络建设等,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总之,研究幸福感对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体而言,提高幸福感可以增加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对社会而言,研究幸福感有助于了解社会福利、公平和平等的情况,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指导,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幸福感对于社会和个体的福祉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引言:幸福感被视为衡量一个人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指标之一。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幸福感对其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幸福感的概念与测量方法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幸福程度的主观感受。
测量幸福感常采用主观问卷调查法,包括使用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和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等。
二、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学业压力、情感困扰和社会期待等多重压力,其幸福感普遍受到影响。
目前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幸福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女性学生幸福感相对较低。
三、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1. 学业压力:大学生面临着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等学业困扰,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
2. 人际关系:与同学、室友、恋爱对象等人际关系的质量关系着大学生的幸福感。
3. 自我认同与自尊心: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对幸福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4. 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幸福感。
四、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策略1. 心理疏导与辅导:学校应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系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提升幸福感。
2. 关注人际互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和引导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友好交往,加强合作与互助精神。
3.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鼓励大学生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增强自信。
4. 培养健康心理: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韧性。
结论:大学生幸福感与其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息息相关。
通过研究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并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困境,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幸福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研究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研究幸福感和满意度是心理学中常被研究的领域。
幸福感指个体对自己生活中整体幸福程度的主观评价,满意度则强调个体对某一特定方面或领域的满意程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幸福感和满意度的研究内容和步骤。
一、幸福感研究1. 定义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对整体生活满意度的评价。
2. 测量幸福感的方法:a. 主观幸福感问卷:通过直接询问个体对于自己幸福感的评价来测量,例如“您认为自己的生活幸福吗?”b. 快乐日记法:个体每天记录自己当天的快乐体验,根据记录的内容评估幸福感。
c. 幸福指数:利用一系列标准指标(如社会关系、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对个体的幸福感进行综合评估。
二、满意度研究1. 定义满意度:满意度指个体对特定方面或领域感到满意的程度。
2. 测量满意度的方法:a. 问卷法:通过编制相关的问卷,根据个体对特定方面的评价来测量满意度。
b. 口头询问法:直接向个体询问对特定方面的满意程度,例如“您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c. 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反应,推测其满意度。
三、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a. 性格特质:乐观积极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而焦虑和抑郁的人则可能对生活感到不满。
b. 自尊和自我价值感:自尊和自我价值感高的个体通常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和满意。
c. 年龄和性别:年长者通常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女性可能比男性更注重社交关系和人际关系。
2. 外部因素:a. 社会关系: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b.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稳定和相对富裕的个体通常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和满意。
c. 工作环境:满意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d. 健康状况:身体健康和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幸福感和满意度至关重要。
四、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性1. 对个体:a. 促进身心健康:幸福感和满意度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可以减少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b. 提高生活质量:幸福感和满意度为个体提供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加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心理学与幸福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与幸福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因素在当代社会,幸福感成为了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幸福感是指个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对自身幸福的主观感受。
人们一直对幸福感的形成机制和心理因素进行研究,其中心理学在此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角度,探讨幸福感的心理因素。
一、积极心理学的视角1. 个体的自我认知与幸福感个体的自我认知是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理解,包括对自己的价值、能力、特点、目标和意义等方面的认知。
具备积极的自我认知有助于个体形成正面情绪和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提升幸福感。
例如,积极评价自己的能力、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乐观态度,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2. 心流体验与幸福感心流体验是指在全神贯注地参与某种活动时,个体感到时间悬念、所做的事情能够完全支配自己注意力的状态。
心流体验常常能够带来忘我的幸福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个体在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中能够充分体验到心流时,会感到生活充满意义,从而提升幸福感。
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1. 社交关系与幸福感社交关系是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社交关系能够给予个体支持、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提升幸福感。
例如,亲密的家庭关系、友好的同事关系、丰富的社交圈子等都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2. 利他行为与幸福感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无私的付出和关心。
心理学研究发现,参与利他行为能够促进个体的幸福感。
这是因为,帮助他人、关心他人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三、心理健康的视角1. 积极情绪与幸福感积极情绪对个体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喜悦、满足、希望等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个体的幸福感,而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则会降低个体的幸福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培养积极情绪的技巧和应对策略,例如乐观情绪的培养、情感调节等,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近年来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资料

近年来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资料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
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吃饱喝足就是幸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富起来了,基尼系数下降,人们幸福的来源以及表现已经迥然不同。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讨论幸福感是什么、有哪些表现方面以及影响因素。
一、幸福感概述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主观幸福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
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幸福感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心理很多方面,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就业状况、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婚姻质量、价值观念、传统习惯、民族文化、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二、幸福感表现方面幸福感体现在经济不断繁荣,收入不断提高,房价受到控制,科技不断进步,出行愈加方便,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谐稳定,政治权利充分体现等各个方面。
三、影响因素(一)内部因素1、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交往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也称为人际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2身体健康:身体健康的人往往比身体不健康的人开朗乐观。
3心理状况:这里的心理状况指个人气质类型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稳定外向的被试幸福感分数最高,而不稳定内向的被试幸福感分数最低。
(二)外部因素1、人口因素:中国曾是封建帝制国家,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思想控制数百年,在中国人潜意识里有“重男亲女”看法,所以,在中国女性受到一定歧视,幸福感较低。
老年人岁月迟暮,心中担忧死亡,所以幸福感与儿童青年也不一样。
关于幸福感的科学研究

关于幸福感的科学研究幸福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一个主观感受,因此科学研究幸福感并不容易。
本文将探讨关于幸福感的科学研究,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生物学等角度阐述幸福感的本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
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与积极情绪、满足感和意义感密切相关。
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喜悦等正向情绪体验,而满足感是指人们满足基本需求和自我实现的感觉。
同时,意义感也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追寻目标、实现自我价值来获得幸福感。
社会学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对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稳定性对幸福感具有积极效应。
人们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友情和社交网络来提高幸福感。
此外,研究还发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慈善行为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另外,生物学角度研究发现,幸福感与人体内多种化学物质相关。
例如,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多巴胺是一种与奖赏相关的神经递质,其水平较高时人们会感受到愉悦和满足,从而提高幸福感。
血清素是一种能够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其水平较高时人们会感到更加平静和满足。
科学家们使用各种方法研究幸福感,例如,利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脑成像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研究幸福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向被试者提问来了解其幸福感水平。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来观察不同条件下人们的幸福感变化。
脑成像技术能够直接观察和记录人脑活动,从而探索幸福感的神经机制。
总结起来,幸福感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主观体验,受到心理、社会和生物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幸福感与积极情绪、满足感和意义感的关系。
社会学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对幸福感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学角度的研究揭示了幸福感与神经递质的关系。
科学研究幸福感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脑成像技术等。
通过深入研究幸福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为人们提供更多获得幸福感的方法和途径。
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

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幸福感对于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以及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心体验的主观感受,包括快乐、满足感以及对生活的积极评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关注幸福感的起源、影响因素以及提升途径。
本文将从正向心理学、社会关系、自我感知和生活方式等角度综述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
一、正向心理学与幸福感正向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幸福感和优越功能的心理学领域。
幸福感作为正向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帮助个体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个体在积极情绪的激励下,往往能够更加快乐和满足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社会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社会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数量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家庭关系、友谊和伴侣关系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具有正向作用。
与此同时,社交支持也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人们通过社交交往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从而提升自身幸福感。
三、自我感知与幸福感自我感知是指个体对自身特征和能力的认知和评价。
积极的自我感知能够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自尊、自信、自我效能等积极自我感知与幸福感呈正向关系。
个体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程度越高,幸福感也越高。
因此,提升个体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对于塑造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活方式与幸福感个体的生活方式也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稳定的作息时间、适量的运动等。
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够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提升幸福感。
此外,积极追求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社交活动也是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涵盖了正向心理学、社会关系、自我感知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了解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找到提升自身幸福感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培养积极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等方式,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过上更加满意和充实的生活。
心理学专业中的幸福感研究心理幸福与生活满意度

心理学专业中的幸福感研究心理幸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学专业中的幸福感研究: 心理幸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学专业中的幸福感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的领域。
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不仅是生活中的精神追求,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专业中对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心理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一、幸福感的定义和衡量幸福感是指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程度。
在心理学中,研究者尝试寻找一套科学的方法来衡量幸福感。
目前常用的幸福感测量工具包括主观幸福感问卷(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生活满意度问卷(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等。
这些工具通过提问的方式,让个体对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评估,从而获得幸福感的数值。
二、心理幸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心理幸福与生活满意度是紧密相关的概念,但并不完全相同。
心理幸福是一个更加主观的概念,它包括个体对于自身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和感受。
而生活满意度则更加侧重于对于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的评估。
研究表明,心理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心理幸福感高的个体往往也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三、心理学专业中的幸福感研究随着对于幸福感重要性的认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专业开始关注幸福感的研究。
心理学专业中的幸福感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心理幸福感高的个体拥有更强大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并更容易从挫折和压力中恢复过来。
此外,心理幸福感还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2. 幸福感的培养和提升心理学专业中的研究者也致力于探索如何培养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通过心理幸福干预、积极心理训练等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提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这些干预方法包括正向情绪的培养、价值观的重建以及扩大社交关系等。
3. 幸福感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幸福感不仅仅是个体内在的体验,也与社会关系息息相关。
幸福感的研究范文

幸福感的研究范文幸福感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幸福的感觉。
幸福感的研究旨在探索人们如何定义幸福,以及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本文将分析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和应用方法。
一、幸福感的定义幸福感是主观感受,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可能有所不同。
有的人认为物质富足是幸福的关键,有的人认为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是幸福的标志,还有人认为追求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幸福感是一个个体内心深处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快乐感的评估。
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1.物质条件:物质富足对提高幸福感起到一定的作用。
研究表明,适度的财富可以提供安全感和满足基本需求,从而增强幸福感。
2.社交关系:与家庭、朋友和社区的良好关系对幸福感至关重要。
社交支持和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体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3.健康状况:身体健康是幸福感的基础。
研究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好的人通常比不健康的人更加幸福。
4.个体特征:性格特质、乐观态度和自尊心等个体特征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积极乐观的个体更容易拥有更高的幸福感。
5.心理需求满足:自我实现、成长和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可以带来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三、幸福感的应用方法1.心理测评:幸福感可以通过心理问卷或调查表来测量。
这些测量工具可以帮助研究者定量地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并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2.幸福干预:基于幸福感研究,幸福干预可以在个体和社区层面上进行。
个体层面的幸福干预可以通过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促进社交关系和提升心理健康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社区层面的幸福干预可以通过建设社区支持网络、提供公共服务和鼓励社会参与来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3.政策制定:幸福感的研究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以便制定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政策。
例如,在教育领域,政策制定者可以关注学生的幸福感,鼓励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幸福感研究对人们追求幸福、提升生活质量和改善社会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

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幸福感是人们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和研究,探讨了幸福感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
一、幸福感的定义与衡量心理学中,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幸福与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
但是,幸福感的体验是个人化的,不同的人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心理学家通过客观指标和主观问卷等方式来衡量幸福感水平。
常用的问卷包括“主观幸福感问卷”以及“生活满意度问卷”,通过这些问卷,心理学家可以了解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心理学研究发现,幸福感受多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人格特征:个体的乐观、积极情绪以及自尊等人格特征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研究表明,性格开朗、乐观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2.社会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稳定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积极的家庭、友谊和爱情关系,能够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情感扶持,从而提高幸福感。
3.经济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经济财富可以提高幸福感,但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是有限的。
一旦适度的经济条件得到满足,经济条件对幸福感的影响将递减。
4.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联。
心理压力、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会降低幸福感。
三、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个体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幸福感。
1.培养积极的情绪:积极情绪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心态、积极情感的培养来提高自身的幸福感。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可以通过加强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保持密切联系,增加幸福感的体验。
3.追求个人价值和意义感:追求个人的价值和意义感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个体可以通过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所在,增加自身的幸福感。
4.注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幸福感的基础,个体需要注重饮食、运动和休息,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大学生幸福指数调查报告范文优秀3篇

大学生幸福指数调查报告范文优秀3篇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报告篇一一、大学生幸福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形成了各种社会问题。
人们面对这些问题时似乎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消极情绪和消极心理。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
研究他们的幸福感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生存和竞争的实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我选择的调查对象是L大学的大学生,有效问卷为8一三份,包括不同的年级和专业。
二、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结果对L大学8一三名同学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理论的分析。
从各种因素的影响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还是比较正确的,对亲人的关心、拥有健康的身体、有自己的知心朋友等无不体现着大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就是受到理解和尊重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见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幸福的重要指标。
当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丰厚的物质条件也是决定他们是否幸福的因素之一。
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谈到了家庭幸福。
他们认为:家庭氛围的和谐温暖、亲友的关心爱护、亲人的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
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的生活质量在他们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大学生获得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一)幸福的影响因素1、积极的情绪。
即积极的心理态度或状态,是个体对待自身、他人或事物的积极、正向、稳定的心理倾向,是一种良性的、建设性的心理准备状态。
在对L大学大学生的调查中积极的情绪的确为他们带来了幸福感,比如:有份理想满意的工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家人的健康等等,无不体现着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投入。
在字典中投入指的是一个经济体系使用其现有的技术将投入转换为产出。
3、人际关系。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与幸福感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与提升方法

心理学与幸福感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与提升方法心理学与幸福感心理学一直以来都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以及整体情感状态的满足程度。
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旨在揭示幸福感的本质,并提供一些方法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本文将就心理学与幸福感的研究及其提升方法进行探讨。
一、幸福感的定义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包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对个人情感状态的评价、对未来的乐观程度等。
幸福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它关系到个体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
二、心理学与幸福感的研究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幸福感,通过实证研究、问卷调查和生物心理学等方法,揭示了幸福感与个体的因素、环境的因素以及心理状态的关系。
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与幸福感息息相关。
性格特征、基因背景、自我价值感等都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乐观积极的人往往拥有较高的幸福感,而消极悲观的人则幸福感相对较低。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庭、职业、经济状况等对幸福感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有良好的社交支持网络、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有足够的物质条件的人往往更容易拥有较高的幸福感。
3. 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状态对幸福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会显著降低人们的幸福感。
相反,积极的情绪和心理调适能够提升幸福感。
三、提升幸福感的方法既然幸福感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理状态有关,那么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1. 培养积极心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加幸福感。
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积极对待困难和挑战,培养自己的快乐感。
2. 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与他人建立密切的社交关系,包括家庭、朋友和同事,能够提高幸福感。
互相支持、理解和分享,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3. 寻找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为目标努力奋斗,能够给人以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加幸福感。
4. 注重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对提升幸福感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感研究【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认知评价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正文】Dodge的幸福理论提出已有70年的历史,关于个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研究亦是心理学界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明显标志,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国外学者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项目;第二阶段是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2,3],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第三阶段则是研究方法的探索。
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关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已初见成效,这些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拟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概述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专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有满意与否或满意程度高低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与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有关,因此,它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有多项衡量指标,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1)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2)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但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4]。
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5]。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观性,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2)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3)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6]。
2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理论。
早期理论建构的重点在于证明外部因素如事件、情境和人口统计项目是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如Diener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作了区分,但研究发现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后来的研究主要着力于内部因素,即个人内部建构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体验。
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Diener[1,7]概括出适应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价值观和目标理论等。
吴明霞[5]对国外近30年来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进展进行了总结研究。
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
2.1目标理论目标是情感系统重要的参照标准,它影响情绪,影响主观愿望和快乐,检验它可以很好地了解人的行为。
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都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我们用以达到目标的策略的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
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人,他们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
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
2.2期望值理论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望目标。
若目标实现了,则主观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则值低。
但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
Wilson 提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5]。
然而,在决定主观幸福感时,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
测量被试期望目标的信心时,对实现内在期望(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达到外部期望(名誉、金钱)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5]。
因此,期望值并非最好的主观幸福感预测指标,而期望值、现实条件与个人外在资源(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和内在资源(气质、外貌等)是否一致,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8]。
2.3社会比较理论早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5]。
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人格特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即中国人所讲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况;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以此评价自己在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知足常乐”,悲观者则相反。
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层次多样化,使得进行比较的信息呈现出多样性,加之人们运用信息的方式存在差异,因此社会比较理论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复杂化。
2.4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有些收养和双生子研究表明,客观情景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
但Veenhoven认为,影响主观幸福感平衡水平的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因而主观幸福感既有类似特质的又有类似情景的特性[9]。
因此,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即基因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境下,使某类独特行为反应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主观幸福感[5]。
后来的研究发现,如果说人格因素不是主观幸福感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6]。
人格特质对情绪的影响可以被情境削弱或强化,因而其影响超出直接的主效应;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Diener等人提出三个主观幸福感交互作用模型[9],即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动力模型、人格影响情境从而增加或减少主观幸福感的模型。
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认为,非独立变量的变异来源于个人、情境和二者交互作用的变异。
一些人对积极情感反应的心理倾向性强,积极事件的发生会带来更加强烈的幸福感,幸福感需要人格和环境相结合才能产生。
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动力模型认为,人格和情境是两个既独立又依赖有着双向因果联系的变量,个人根据其人格特质选择情境。
在决定情感方面,人格―情境一致不如人格―具体参与行为一致重要,因而,环境特征、个人行为和人格特点交互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第三个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人格产生情境,情境增加或减少整体幸福感。
2.5适应和应对理论现代主观幸福感理论的中心概念是适应或习惯化[5]。
Helson对适应的解释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少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识,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识。
这种适应或习惯化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总是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对自己生活的相对满意度。
但适应更多的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生理过程。
应对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具有理性行为、精神信仰;给普通生活事件予以积极意义、对事件进行积极评价、问题焦点式应对以及寻求帮助等有效的应对策略的人,其主观幸福感水平高[5]。
以上理论显示出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化和研究领域的拓宽,同时众多的研究探索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为教育教学工作和个人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3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国外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个人气质特征、认知方式、目标、文化背景、适应、应对策略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内学者在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更多地自下而上,探索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如郑立新和陶广放[10]认为,影响个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个体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自身健康情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等,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1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重要体现。
辛自强和池丽萍的研究[11]表明,朋友、邻里、同事、配偶、父母的支持以及个体的团体参与程度能增加个体的正向情感;缺乏朋友、配偶和父母支持、遇到烦恼时不懂得利用社会支持的个体,会产生较多的负性情感;得到朋友、邻里、配偶、父母支持并主动参与团体活动的个体更经常体验到快乐感。
这一结果也暗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想得到群体的认可和支持更表明了个体的归属感,因此这种爱与被爱、支持与被支持的过程,使得每一个个体得到的正向情感多于负向情感,这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情感指标。
郑雪等人的研究[12]认为,外在准则并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而是通过积极情感、自我体验等维度间接地对其加以影响。
3.2个人应激水平面对不同的困难和压力,个人的应激水平不同,因而内心体验也不同。
刘仁刚和龚耀先[13]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尤其是抑郁显著相关,抑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情绪因素,或者说不幸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抑郁,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对正性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3.3价值观念和健康状况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14],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为个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
张河川和李澜仙[15]的研究发现,影响高校中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职称、成就和工作条件,且男性显著地比女性在体现自身价值的职称、成就和工作条件中有更高的期望值,与该人群不适应、焦虑、敏感、愤怒、紧张精神症状之间有较高的相关,且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何瑛[16]的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中,健康的影响十分显著。
这也说明,在个人的生活中,身心健康是基础,而自身价值的实现是个人生活质量高的标志,体现了现代人重视自我实现的新观念。
3.4专业因素个人所学专业或所从事的职业也会影响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何瑛[16]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专业因素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该研究所选取的被试中,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最明显的六个学科的排序依次为:艺术科―文科―农科―工科―理科―医科。
这一排序与学生就业压力大的现实是分不开的,各学科的差异对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加之所涉及的知识领域的广度及社会对各种职业的认同和需要都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3.5经济因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学生的经济意识也增强了。
何瑛[16]在其研究中,让大学生列举出自己所认为的衡量主观幸福感的指标,在473名大学生中有281人列在第一位的是“有钱”,占总人数的51.1%。
这一现象说明了大学生敏感的经济意识,对如何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也提出了新的思考。
4展望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