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2章时间、运动与力
一、相对论正确理解
1.相对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①物理定律应在各惯性系中等效;②同
一个物理系统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有一致的物理观察;③光的速度相
对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

2. 相对论并不抨击机械观念,而是在物理现象的应用上有着更强大的
科学研究思想的表现。

二、运动的受力分析
1.运动学中的运动分类:
(1) 直线运动:包括直线匀速运动、直线变速运动和直线匀变加速运动。

(2) 曲线运动:包括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

2.施加作用力时,需要分析以下内容:
(1)垂直于加速度方向的动力;
(2)水平于加速度方向的动力;
(3)与加速度方向平行的动力;
(4)无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三、时间、速度及加速度的关系
1.加速度是改变物体运动的量,每单位时间内物体的速度改变量;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量,表示物体从一位置到另一位置所经历的持续时间;速度是物体每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2.二维加速度是由两个单位向量共同组成的,它们分别表示物体在两个直角坐标系内的加速度。

由此可以确定物体在三维空间内的加速度向量。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运动学中的运动图象和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以下是对该章知识点的详细总结:第一节运动图象1.运动图象是通过图表、曲线等方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描述运动最常用的坐标系,其中x轴和y轴称为坐标轴。

3.位置矢量用r表示,通常由原点到物体所在点的有向线段表示。

4.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矢量,用Δr表示,是r2减去r1得到的。

5.速度是对位移的描述,是位移Δr随时间Δt变化的比率,用v 表示,v=Δr/Δt。

6.速度矢量的方向与位移矢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速度大小等于位移大小与时间间隔大小的比值。

7.即使物体做的是非匀速运动,瞬时速度的性质也是匀速直线运动的。

8.在x-t图象中,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x-t图象为一条直线。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1.加速度是位移变化率的变化率,用a表示,a=Δv/Δt。

加速度的方向可以与位移和速度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2.当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率恒定,加速度保持不变。

3.如果物体在t时刻的速度为v0,加速度为a,则在t+Δt时刻的速度为v=at+v0。

4.当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x-t图象为一个抛物线,t-v图象为一条直线,v-a图象为一条水平线。

5.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位移公式x=x0+v0t+1/2at²来表示,其中x0是初始位置。

6.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速度公式v=v0+at来表示。

7.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可以通过速度公式v²=v0²+2a(x-x0)来表示。

8.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当加速度是负值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运动学中的运动图象和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运动图象和公式求解运动问题。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力的定义及力的分解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改变其方向。

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可以用矢量表示。

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分力的过程。

在分解力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参考系,并根据力的方向和大小进行分解。

分解后的分力可以使问题的处理更加简单。

第二节: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自发地改变。

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该定律说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也就是说,给物体A施加一个力,物体A 同时也会给物体B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第三节:摩擦力和弹力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并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开始运动前的阻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在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

弹力是弹性物体在被拉伸或压缩后产生的恢复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成正比,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当物体没有形变时,弹力为零。

第四节:重力和万有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也是物体受到的最常见的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方向。

万有引力是描写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第五节:压力和密度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压力的大小与施加压力的力以及被施压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力的单位是帕斯卡(Pa)。

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密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及复习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及复习题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o+at (减速:vt=vo-at ) (2).2ot v v v +=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ot+at2/2(减速:s=vot-at2/2) (4)位移推论公式:2202t S aυυ-=(减速:2202t S a υυ-=-)(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 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Δs = aT2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加速度 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1)202tt v v v v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2)22202t S v v v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平方和一半的平方根。

)3)S2—S1=S3—S2=S4—S3=……=△S=aT² 4)初速度为零连续各个Ts 末的速度之比n v v v v n ::3:2:1::::321 =。

3)初速度为0的n 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 之比: S1:S2:S3:……:Sn=1:3:5:……:(2n —1) 4)初速度为0的n 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 之比: t1:t2:t3:……:tn=1:(√2—1):(√3—√2):……:(√n—√n—1) 5)a=(Sm —Sn )/(m —n )T²(利用上各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 6)vt²—v0²=2as 7前s t s t s t 32、、内通过的位移之比,222::3:2:1::::N S S S S N =ⅢⅡⅠ前nS S S S 、、、、32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即N t t t t t ⅣⅢⅡⅠ、、、之比(利用位移公式2021at v S +=,00=v ,即221at S =)N t t t t N ::3:2:1:::: =ⅢⅡⅠ(8)通过连续相等的各个S 所用时间之比,即n t t t t 321、、之比)1(::)23(:)12(:1::::321----=n n t t t t n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和v-t 图象 x-t 图象1)定义: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 2)特点: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3)纵坐标为s ,横坐标t s:t 表示速度.4)斜率k=tanα(直线和x 轴单位、物理意义不同) 5)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矢量。

1. 矢量的定义。

矢量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方向。

2. 矢量的运算。

(1)矢量的加法。

矢量的加法满足三角形法则,即将两个矢量首尾相连,新的矢量从第一个矢量的起点指向第二个矢量的终点。

(2)矢量的减法。

矢量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即将减法转化为加法,然后按照矢量的加法规则进行计算。

(3)数量积。

数量积的结果是一个标量,即两个矢量的模的乘积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乘积。

(4)矢量积。

矢量积的结果是一个矢量,其大小等于两个矢量的模的乘积与它们夹角的正弦的乘积,方向垂直于这两个矢量所在的平面,符合右手定则。

3. 矢量的坐标表示。

矢量可以用坐标表示,通常用i、j、k分别表示x、y、z轴的单位矢量,然后用坐标表示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4. 矢量的分解。

任何一个矢量都可以分解为两个垂直的矢量的和,这两个矢量分别是该矢量在两个垂直方向上的投影。

5. 矢量的运动。

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都是矢量,需要考虑大小和方向,运动学中的矢量运算都要按照矢量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

6. 矢量的应用。

矢量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力的合成分解、速度的合成分解、牛顿第二定律等都需要用到矢量的知识。

总结,矢量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具有大小和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矢量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数量积、矢量积等,矢量可以用坐标表示,也可以进行分解,矢量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掌握矢量的知识对于学习物理学是非常重要的。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主要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主要知识点

1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主要知识点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1、 落体运动:落体的运动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无关,与空气的阻力有关;在排除空气阻力(真空)或者空气阻力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初速度为零,此时落体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gg=9.8N/m 2,在粗略的计算中取10N/m 2,方向竖直向下;如图所示,某段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与位移分别为:221gt s gt v t == 仅限于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零 另:gs 22=t v ,即gs 2=t v (练习中得出的推论)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1、 速度公式: at v v t +=0(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恒定不变)2、 位移公式推导:1) 公式推导法平均速度定义 ts v =○1 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20t v v v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at v v t+=0○3 ○3试代入○2消掉t v ,然后再代入○1消去平均速度得 2021at t v s += 2) 图像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阴影部份的面积表示0-t 内物体的位移即 at t v t at v v t v v s t 212)(2)(0000+=++=+= 3、 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推论t tg t/s2 as v v 2202t =-,t v v s t ⋅+=20以上公式中的具体含义体现在图中如下:t v4、 该类问题中涉及到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反应阶段t 1,此时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后阶段是刹车阶段t 2,此时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作图分析问题可以参照以下画法:a5、 刹车问题一般此类问题告诉汽车或其他物体的初速度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求某段时间t 内的位移,如图所示0m/st 0和S 0分别表示汽车停止下来所用时间和要走的位移,此类问题的求解方法是:1) 计算停止下来的时间t 0(假如说是10s ),然后判断所问时间t (假如说是20s 或8s )与t 0的关系2) ○1如果0t t≥(如t=20s 时),则S=S 0 ○2如果0t t <(如t=8s ),则根据公式求解 6、 追击问题求解追击问题关键是把握住位移和速度关系,1)位移关系一般可以从图中看出来,比如甲乙相距d ,甲要追上乙则必定甲乙的位移满足以下关系:(下图中甲、乙均向右运动)d S +=乙甲S甲 2)一般在出现“刚好追上”、“最大”、“最小”等词语时都是指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这就是所谓的速度关系,当然在其他一些作了特殊性的说明的情况下速度关系就不一样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一、质点运动的描述1. 基本概念- 质点:具有质量但忽略大小和形状的点。

- 位移:质点位置的变化,有大小和方向。

- 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

2. 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质点沿直线路径运动。

- 曲线运动:质点沿曲线路径运动。

3. 速度- 定义:质点位置变化的快慢。

- 瞬时速度:某一时刻质点的速度。

- 平均速度:质点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内的速度。

4. 加速度- 定义:速度变化的快慢。

- 公式:$a = \frac{\Delta v}{\Delta t}$,其中$a$是加速度,$\Delta v$是速度的变化量,$\Delta t$是时间的变化量。

5. 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二、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 公式:$F = ma$,其中$F$是作用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内容:对于每一个作用力,总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三、力的作用1. 力的概念- 定义: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

- 单位:牛顿(N)。

2.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弹力: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力。

- 摩擦力:物体之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原理: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方法: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4. 力的平衡- 条件:物体上所有力的矢量和为零。

四、功和能1. 功的定义- 内容:力在物体上做功等于力的大小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 公式:$W = Fd\cos\theta$,其中$W$是功,$F$是力,$d$是位移,$\theta$是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就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迎合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指出重力对数等同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直角向上(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出现弹性应力的物体存有恢复正常应力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应力的方向恰好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就是引发应力的物体,施力物体就是出现应力的物体.在点面碰触的情况下,旋转轴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膨胀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时时成正比.②轻杆既可以产生压力,又可以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就是n/m.(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恰好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恰好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扁平,这时若两物体不出现相对运动,则表明它们原来没相对运动趋势,也没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出现相对运动,则表明它们原来存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扁平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恰好相反确认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查知就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回去分析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为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为一谈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制备与水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制备:谋几个未知力的合力,叫作力的制备.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4)力的水解:谋一个未知力的分力,叫作力的水解(力的水解与力的制备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未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促进作用效果水解;为便利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使用拓扑水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促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促进作用线平行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促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难以承受的合外力为零,即为∑f=0,若使用拓扑水解法解均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属:∑fx=0,∑fy=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边线的发生改变叫作机械运动,缩写运动,它包含对应状态,旋转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须要选取参照物(即为假设为一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挑选的参照物相同,对它的运动的叙述就可以相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去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 v-t 图像。

本章知识较多与牛顿运动定律、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近年试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的结合逐步密切。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 知识梳理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 0 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 221gt h =,速度公式:gt V = 3 . 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 1 : 3 : 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 ( 2 -1) : ( 3 - 2 ).....◎ 例题评析【例 1】.建筑工人安装塔手架进行高空作业,有一名建筑工人由于不慎将抓在手中的一根长 5m 的铁杆在竖直状态下脱落了,使其做自由落体运动,铁杆在下落过程中经过某一楼层面的时间为 0.2s ,试求铁杆下落时其下端到该楼层的高度?(g =10m/s 2,不计楼层面的厚度)【例 2】.在现实生活中,雨滴大约在 1.5km 左右的高空中形成并开始下落。

计算一下,若该雨滴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你遇到过这样快速的雨滴吗?据资料显示,落到地面的雨滴速度一般不超过 8m/s ,为什么它们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知识梳理1.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有: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at V V +=0 ②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021at t V x += ③位移与速度的关系:2022V V ax -= ④平均速度及位移的关系:202t V V V V =+=,t V V t V x 20+== ⑤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差:2aT x =∆(1).说明:上述各式有 V 0,V ,a ,x ,t 五个量,其中每式均含四个量,即缺少一个量,在应用中可根据已知量和待求量选择合适的公式求解。

⑤式中 T 表示连续相等时间的时间间隔。

(2).上述各量中除 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 v 0 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 v 0 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

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整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步骤:1.将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将一条细绳栓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

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

将纸带穿过限位孔,复写纸在压在纸带上,并将其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将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运动。

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数据处理:1.纸带的选取:选择两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

确定零点,选取5-6个计数点,标上1、2、3、4、5.应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相隔0.1s取一个计数点),选取的计数点最好5-6个。

2.采集数据的方法:先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然后再计算出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距离。

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到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刻度(毫米)的下一位。

3.数据处理表格法图像法:做v-t图象,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像尽量分布在坐标平面中央。

应让尽可能多的点处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对称地分布在直线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忽略不计。

运用图像法求加速度(求图像的斜率)。

常考知识点:1.求瞬时速度(注意单位的换算,时间间隔的读取,是否要求保留几位有效数字)。

2.求加速度:逐差法(具体公式运用见下文)。

3.要求用公式表示时,注意使用题意中提供的字母,而不能自己编撰。

2.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匀变速直线运动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相等时间内的△v相等,速度均匀变化。

分类: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1高中物理-必修一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梳理 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理想模型,当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可以近似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速度均匀增加的的变速直线运动,即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v-t 图像为一条经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斜率就是下落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直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就是自由落体运动经过时间t 的位移大小。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称为重力加速度,用g 表示,方向竖直向下,大小通常取9.8m/s 2。

3、自由落体的物体,下落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为:v= gt ,变形式有t= v/g ;下落高度h 和t 的关系:h= 221gt ,变形式有下落速度v 与下落高度h 的关系为:v 2= 2gh ,也即h= g v2 。

4、如果告诉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经过中间某一段距离△h 所用的时间△t ,可以假设其前面所经过路程为h ,所用时间为t ,然后列出两个方程⎪⎪⎩⎪⎪⎨⎧∆+=∆+=22)(2121t t g h h gt h ,解方程组即可。

5、对于自由落体运动,某段时间内的末速度如果如果是v ,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v/2。

6、自由落体运动等时间的比例规律:①△t 末、2△t 末、3△t 末......n △t 末的速度之比:v 1:v 2:v 3:...:v n =1:2:3:...:n ;②△t 内、2△t 内、3△t 内......n △t 内的位移之比:h 1:h 2:h 3:...:h n =12:22:32:...:n 2;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h ①:h ②:h ③:...:h N =1:3:5:...:(2n-1)。

7、自由落体运动中,求某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法①,△h=222121初末gt gt -;法②,△h=v ·△t=t t t g ∆⋅+⋅2末始。

高一物理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第2章《机械运动基本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1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了力的作用以及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定律。

下面将按内容顺序对第2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也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体现。

1.力的来源力的来源包括接触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接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如推、拉等;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一种万有引力;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存在的相对滑动时产生的力。

2.力的计算力的计算需要明确方向和大小。

力的大小通常用牛顿表示,方向要明确标注,可以用正负号表示。

3.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可以用力的合成法则求出合力。

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方向沿合力矢量所指方向。

4.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法则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可根据力的合成法则求出。

二、质点的运动力是物体运动的重要原因,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只有外力作用时物体才会发生运动。

1.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和运动两种情况。

静止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不发生位置变化;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位置发生了变化。

2.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运动的重要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比值,用矢量表示。

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率,也是矢量。

3.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时间相等的不同时刻所通过的位移相等,速度不变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下,加速度为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时间相等的不同时刻所通过的位移不相等,速度变化的运动。

在变速直线运动下,加速度不为零,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三、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是惯性的基本表现。

高中必修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必修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物体的描述1.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简称运动。

2.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参考物叫作参考系(任意选取)。

(方便.简单.有效)3.研究物体运动的第一步是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4.二维直角坐标系:原点.正方向.长度。

5.时刻是指某一瞬时。

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

6.常用的物理概念有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7.理想化模型是不存在的。

8.质点:1)物理学上用来代替物体具有质量的点叫质点。

2)特点:a.没有大小和形状;B.它具有物体的全部能量;c.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3)引入质点的原因:为了简化问题,方便研究。

4)a.平移的物体一般可以看作质点;b.物体有转动,但因转动所产生影响对研究问题影响不大,可以视为质点。

9.sin37°=0.6 ;sin53°=0.8 ;tan37°=3/4。

10.位移:1)位移是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2)区别:位移是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用来表示质点位置的变化。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路程11.像质量这样用大小就能描述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像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

12.平均速度:1)为了大致描述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人们建立了平均速度的概念。

4)物体在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不同时间或不同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相等。

因此,描述匀速运动时,需要指明是那一段时间或哪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5)平均速率: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13.瞬时速度:1)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是一个点!3)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它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有时简称速率。

在直线运动中,如果瞬时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则称匀速直线运动。

14.加速度:1)物体运动速度变化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叫做物体的加速度。

2)加速度大的速度不一定大,速度大的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学习是困扰高中学生的一个难题,我们只有掌握好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才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下面是本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常量,称为重力加速度(g)。

g=9.8m/s?2;2.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竖直上抛运动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1.速度公式:vt= v0—gt位移公式:h=v0t—gt?2;/22.上升到最高点时间t=v0/g,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2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s=v0t+at2;/22.平均速度:vt= v0+at3.推论:(1)v= vt/2(2)S2—S1=S3—S2=S4—S3=……=△S=aT?2;(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S1:S2:S3:……:Sn=1:3:5:……:(2n—1)(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t1:t2:t3:……:tn=1:(√2—1):(√3—√2):……:(√n—√n—1)(5)a=(Sm—Sn)/(m—n)T?2;(利用上各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3汽车行驶安全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匀减速)2.安全距离≥停车距离3.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4.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时间及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减速至静止)。

可用图象法解题。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

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0 v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 v = v 0 + at(2) 位移—时间关系式: x = v t + 1 at 22(3) 位移—速度关系式: v 2- v 2= 2ax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1) 平均速度公式: v =2(v 0 + v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t== 1 (v 0 + v )22(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v x =2( 4) 任 意 两 个 连 续 相 等 的 时 间 间 隔 ( T ) 内 位 移 之 差 为 常 数 ( 逐 差 相 等 ) :∆x = x m - x n = (m - n )aT 2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v 2 + v 2 02(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 x -t 图象和 v —t 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 x -t 图象和 v —t 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

物理必修一二章总结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二章总结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二章总结知识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位移、速度、加速度概念的介绍:⑴位移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发生的位置变化,它是一个矢量量。

位移的大小等于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并且有特定的方向。

⑵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是一个矢量量。

速度的大小即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速度的方向则指向物体的运动方向。

⑶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同样是一个矢量量。

加速度的大小为速度的增量,方向则指向速度的变化方向。

2. 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⑴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位移相等,而速度保持不变。

⑵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速度与时间、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图像呈现为相应的线性关系。

3. 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⑴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和速度均不相等,且其变化不是匀速的。

⑵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速度与时间、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图像呈现为非线性关系。

4. 运动的规律:⑴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若无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⑵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到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⑶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运动定律的描述:⑴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若无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⑵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到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⑶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动量的概念与定律:⑴动量是指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它是一个矢量量,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速度与质量的乘积。

⑵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会改变系统的总动量。

3. 质点系的运动:⑴质点系是由多个质点组成的一个集合,质点系的运动状态由各个质点的运动状态共同决定。

⑵质点系的运动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即每一个质点受到的合外力等于其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每个质点也受到其他质点的相互作用力。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点通传奇专用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不变的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象是一条.分类:(1)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2)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1.速度公式: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t时间内;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就可以得到t时刻物体的.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加速度a恒定不变;(2)v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2.分类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1.公式v=v0+at中各量的物理意义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at是在时间t 内的速度变化量,即Δv=at.2.公式的适用条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3.注意公式的矢量性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4.特殊情况(1)当v0=0时,v=at,即v∝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针对训练质点在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222所示,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 m/s,经过3 s 到达B点时的速度是14 m/s,若再经4 s到达C点,则在C点时的速度多大?答案26 m/s对速度公式的理解1.一辆以12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 s末的速度为()A.8 m/s B.14 m/s C.0 D.32 m/s答案 C2.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 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 m/s2.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 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答案25 s12.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立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恰好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一半的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的过程用了12 s.求:(1)卡车在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 末及10 s 末的瞬时速度.12、(1)-1 m/s 2 2 m/s 2 (2)8 m/s 6 m/s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位移x =v t ,在速度图象中,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 t 图象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围的矩形面积.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由v t 图象求位移:(1)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32甲所示,把物体的运动分成几个小段,如图乙,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时间=对应矩形面积.所以整个过程的位移≈各个小矩形 .(2)把运动分成更多的小段,如图丙,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可以更精确地表示物体在整个过程的位移.(3)把整个过程分得非常非常细,小矩形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梯形, 就代表物体在相应时间间隔内的位移.(4)结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与t 轴包围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应时间内的位移.2.位移与时间关系式:x =v 0t +12at 2. 三、用图象表示位移(xt 图象)1.定义: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描述位移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 2.静止物体的xt 图象:是一条 的直线. 3.匀速直线运动的xt 图象:是一条 的直线.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及有关计算物体的位移x =12(v 0+v )t .由速度公式v =v 0+at ,代入上式得x =v 0t +12at 2.2.对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的理解 (1)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x =v 0t +12at 2为矢量式,其中的x 、v 0、a 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①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与v 0同向,a 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与v 0反向,a 取负值.②若位移的计算结果为正值,说明位移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若位移的计算结果为负值,说明位移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3)两种特殊形式:①当a =0时,x =v 0t ,(匀速直线运动).②当v 0=0时,x =12at 2(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用速度—时间图象求位移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面积”在时间轴上方表示位移为正,在时间轴下方表示位移为负;通过的路程为时间轴上、下方“面积”绝对值之和.例1(2013~2014江苏高一期中)物体由静止开始在水平面上行驶,0~6 s内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1)画出物体在0~6 s内的v t图线;(2)求在这6 s内物体的位移.答案(1)如解析图(2)18 m二、位移时间图象(xt图象)例3(2013~2014江西高一期中)如图是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A、B两质点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可知()A.t=0时,A在B后面B.B物体在t2秒末追上A并在此后跑在A的前面C.在0~t1时间内B的运动速度比A大D.A物体在0~t1做加速运动,之后做匀速运动答案 B三、刹车类问题车辆刹车类问题是实际问题,刹车后的车辆可认为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速度减小到零时,车辆就会停止.解答此类问题的思路是:先求出它们从刹车到静止的刹车时间t刹=v0a,再比较所给时间与刹车时间的关系确定运动时间,最后再利用运动学公式求解.注意: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也可采用逆向思维法,即把运动倒过来看成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例4一辆汽车以108 km/h的速度行驶,现因紧急事故急刹车并最终停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的大小为6 m/s2,则从开始刹车经过7 s汽车通过的距离是多少?答案75 m5.某市规定,汽车在学校门前马路上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40 km/h.一辆汽车在校门前马路上遇紧急情况刹车,由于车轮抱死,滑行时在马路上留下一道笔直的车痕,交警测量了车痕长度为9 m,又从监控资料上确定了该车从刹车到停止的时间为1.5 s,根据以上材料判断出这辆车有没有违章超速?6.某高速列车刹车前的速度为v0=50 m/s,刹车获得的加速度大小为a=5 m/s2,求:(1)列车刹车开始后20 s内的位移;(2)从开始刹车到位移为210 m所经历的时间;(3)静止前2秒内列车的位移.7.(2013四川宜宾期中)在平直的公路上,一辆汽车以1 m/s2的加速度加速行驶了12 s,驶过了180 m,求:(1)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度多大?(2)过了180 m处之后接着若以2 m/s2大小的加速度刹车,问再过12 s汽车离开始加速处多远?答案 5、此车超速6、(1)250 m(2)6 s(3)10 m 7、(1)9 m/s(2)290.25 m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关系1.关系式:=2ax;2.推导: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消去时间即得.3.若v0=0,速度与位移的关系为:.一、位移—速度公式的理解及应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为v2-v20=2ax.注意如果匀变速运动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则利用公式v2-v20=2ax求解问题时,往往比用两个基本公式解题方便.2.对公式的理解(1)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2)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2-v20=2ax为矢量式,其中的x、v0、a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①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②若位移的与正方向相同取正值;若位移与正方向相反,取负值.(3)两种特殊形式:①当v0=0时,v2=2ax(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②当v=0时,-v20=2ax(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例12013年岁末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在南海传出“顺利完成作战科目试验”的消息.歼15战机成功起降“辽宁舰”,确立了中国第一代舰载机位置.航空母舰上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歼15战机在跑道上加速时产生的加速度为4.5 m/s2,战斗机滑行100 m时起飞,起飞速度为50 m/s,则航空母舰静止时弹射系统必须使歼15战机具有的初速度为()A.10 m/s B.20 m/sC.30 m/s D.40 m/s答案 D针对训练在交通事故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滑动时留下的痕迹.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汽车刹车线的长度是14 m,假设汽车刹车时的速度大小为14 m/s,则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7 m/s2B.17 m/s2C.14 m/s2D.3.5 m/s2答案 A二、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1.平均速度的一般表达式v=xt,此式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平均值,即v=12(v0+v t),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过程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的平均速度,即v t2=v=12(v0+v t),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证明:如上图所示,对0~t2,有:vt2=v0+a·t2;对t 2~t 有:v t =v t 2+a ·t 2;由两式可得vt 2=12(v 0+v t )=v .例2 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 0=2 m/s ,4 s 内位移为20 m ,求:(1)质点4 s 末的速度; (2)质点2 s 末的速度. 答案 (1)8 m/s (2)5 m/s三、重要推论Δx =aT 2的应用1.推导:以初速度v 0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时间T 内的位移:x 1=v 0T +12aT 2在时间2T 内的位移:x =v 0·2T +12a (2T )2在第2个时间T 内的位移x 2=x -x 1=v 0T +32aT 2 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Δx =x 2-x 1=v 0T +32aT 2-v 0T -12aT 2=aT 2, 即Δx =aT 2.进一步推导可得:x 2-x 1=x 3-x 2=x 4-x 3=……=x n -x n -1=aT 2.2.应用:一是用以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二是用以求加速度.注意:此推论常在探究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根据纸带求物体的加速度.例3 (2013~2014河北高一月考)如图所示,物体自 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B 、C 、D 为其运动轨迹上的四点,测得AB =2 m, BC =3 m ,且物体通过AB 、BC 、CD 所用的时间均为0.2 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加速度为20 m/s 2B .CD =4 mC .OA 之间的距离为1.125 mD .OA 之间的距离为1. 5 m 答案BC2.5 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概念(1)定义:物体只在______作用下,从______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条件:只受____________,初速度__________;(3)运动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4)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_________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可以近似看做_______________。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必修一第二章主要讲解了力和矢量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和力的性质等内容。

本文将对第二章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力和矢量1. 力:力是引起物体形状、速度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通常以F表示,力的单位为牛顿(N)。

2. 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矢量。

力是一种矢量量。

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决定了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3.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

1N定义为给定物体一个质量为1千克(kg)的物体加速度为1m/s²所产生的力。

4. 力的表示: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第二部分: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由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合成力的大小等于各合力的矢量和的大小。

2.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这些力互相垂直,几何和代数方法都可以进行力的分解。

3. 几何法:通过画合力的闭合四边形,将合力分解为两个垂直的力,根据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计算分力的大小。

4. 代数法: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通过为分力建立坐标系,利用正弦、余弦、坐标分解等方法计算分力的大小。

第三部分:力的平衡1. 力的平衡:当物体上的合力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 平衡条件:力的平衡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合力为零,力的矩为零。

3. 力的矩:力的矩等于力的大小乘以力臂(力作用线与力臂之间的垂直距离)。

力的矩可以使物体产生转动。

4. 平衡杠杆原理:平衡杠杆原理利用了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矩的性质,使得力臂越长,力越小,力矩越小。

第四部分:力的性质1. 力的分类: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

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2. 弹力:两个物体在一次碰撞过程中的作用力称为弹力。

弹力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相互作用的力有关。

3.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因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力,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知识点整理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实验步骤:(1)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栓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的加速滑行一段距离。

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复写纸在压在纸带上,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2.数据处理(1)纸带的选取:选择两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确定零点,选取5-6个计数点,标上0、1、2、3、4、5;应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相隔0.1s取一个计数点),选取的计数点最好5-6个。

(2)采集数据的方法:先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然后再计算出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距离。

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到计数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刻度(毫米)的下一位。

(3)数据处理①表格法②图像法:做v-t图象,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像尽量分布在坐标平面中央。

应让尽可能多的点处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对称地分布在直线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忽略不计。

➢运用图像法求加速度(求图像的斜率)。

★常考知识点:1、求瞬时速度(注意单位的换算,时间间隔的读取,是否要求保留几位有效数字)说明:“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标出”和“每隔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都表明每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有效数字”指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数起。

2、求加速度:逐差法(具体公式运用见下文)3、要求用公式表示时,注意使用题意中提供的字母,而不能自己编撰。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任意相等时间内的△v相等,速度均匀变化。

(3)分类:①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公式的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解题步骤:(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确定正方向(一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2)画草图,根据正方向确定各已知矢量的大小和方向;(3)运用速度公式建立方程,代入数据(注意单位换算),根据计算结果说明所求量的大小和方向。

(4)如果要求t或v0,应该先由v= v0 + at变形得到t或v0的表达式,再将已知物理量代入进行计算。

★典型例题:如果汽车以108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仍是6m/s2,则(1)3s后速度为多大?(2)6s后速度为多大?解:取汽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题意知a= -6m/s2,v0=108km/h=30m/s,(1)3s后速度v= v0 + at=30m/s+(-6m/s2)×3s=12m/s(2)设汽车刹车至停止时用时为t,由v= v0 + at 得sssmsmavvt65/6/3020<=--=-=所以汽车刹车6s秒后速度为零。

➢对于刹车问题,一要注意方向,二要注意刹车时间。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1.v-t 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位移的大小。

(注意:当图线在t 轴以下时,位移为负值。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2021at t v x +=公式的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典型例题: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m/s 。

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 2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10s 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 解:设车实际运动时间为t 0,以汽车初速方向为正方向由v= v 0 + at 得运动时间s s m sm a v v t 5.7/2/15020=--=-=说明刹车后7.5s 汽车停止运动。

方法一:由2021at t v x +=得车的位移m m at t v x 25.565.72215.71521220=⨯⨯+⨯=+=方法二: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看成初速度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m m at x 25.565.72212122=⨯⨯==逆向转换法: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看成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 1. 202v v v v t +==(该推论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t v v t v x )(210+== 2.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212312aT x x x x x x x n n =-==-=-=∆-Λ x n -x m =(n-m)aT 2应用:(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差法”判断运动情况,设时间间隔相等的相邻点之间的位移分别为x 1、x 2、x 3、…、x n①若012312=-==-=-=∆-n n x x x x x x x Λ,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若012312≠-==-=-=∆-n n x x x x x x x Λ,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加速度:“逐差法”①6段:21234569)()(Tx x x x x x a ++-++=②5段:212456)()(Tx x x x a +-+=③4段:212344)()(T x x x x a +-+=★专题:v-t 图像(重点!)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1.运动状态:d 表示匀速直线运动,a 、b 、c 表示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v-t 图像只能表示直线运动) 2.速度(1)大小:看纵轴,越接近于t 轴,速度越小。

(2)方向:在t 轴以上的图线,速度方向为正;在时间轴以下的图线,速度方向为负。

3.加速度(1)大小:图线的倾斜程度决定速度变化的快慢。

倾斜程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倾斜程度越小,加速度越小。

(2)方向:图线斜向上,a 为正,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同;图线斜向下,a 为负,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

4.交点(1)线与线:表示两物体速度相同。

(2)线与t 轴:表示速度方向将发生转变。

5. 位移:v-t 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位移的大小。

(注意:当图线在t 轴以下时,位移为负值。

)★专题:x-t 图像(重点!)物理意义:描述物体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1.运动状态:d 表示静止,a 、b 、c 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注意:x-t 图像只能表示直线运动;x-t 图像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2.位移(1)大小:看纵轴,越接近于t 轴,位移越小。

(2)方向:在t 轴以上的图线,位移方向为正;在时间轴以下的图线,位移方向为负。

3.速度(1)大小:图线的倾斜程度决定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大;倾斜程度越小,速度越小。

(2)方向:图线斜向上,v 为正,表示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同;图线斜向下,v 为负,表示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

4.交点(1)线与线:表示两物体相遇。

(2)线与t 轴:表示物体经过原点。

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1.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ax v v 222=- 公式的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2.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比例式 (1)按时间等分(设相等的时间间隔为T ) ①1T 末、2T 末、3T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 v 1:v 2:v 3:…v n =1:2:3:…:n②1T 内、2T 内、3T 内…的位移之比 x 1:x 2:x 3:…:x n =1:22:32:…n 2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x Ⅰ:x Ⅱ:x Ⅲ:…:x n =1:3:5:… :(2n-1)(2)按位移等分(设相等的位移为x ) ①通过前x 、前2x 、前3x …时的速度之比n v v v v n ::3:2:1::::321ΛΛ=②通过前x 、前2x 、前3x …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n t t t t n ::3:2:1::::321ΛΛ=③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1::23:12:1::::321----=n n t t t t n ΛΛ小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和三个推导公式(必背) v=v 0+at 202v v v v t +== t v v t v x )(210+== 2021at t v x += 212312aT x x x x x x x n n =-==-=-=∆-Λax v v 222=- 22202v v v x +=注意:1、运用以上公式求解时注意四个公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要先选取正方向;2、共涉及5个量,若知道3个量,则可选取两个公式求出另外2个量。

2.5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规律: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v=gt 221gt h = gh v 22=(必背)3. 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

大小:g=9.8m/s 2,方向:竖直向下。

(若没有特殊说明,按g=9.8m/s 2进行计算)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

(2)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g 越大。

专题:竖直上抛运动1.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竖直方向向上抛出且只受重力的运动,叫做竖直上抛运动。

2.规律:加速度始终为重力加速度g,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3.几个典型的物理量:(1)物体到达最高点时, v=0,从抛出到达最高点所用的时间为:gv t 0=(2)竖直上抛运动的最大高度为:gv h 220=4、重要特性(逆向转换法):对称性 (1)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物体从最高点落回到原抛出点所用的时间相等:g v t t 0==下上(2)物体上抛时的初速度与物体又落回原抛出点时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竖直上抛运动的处理方法: (1)整体法:将全过程看做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是-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v=v 0-gt 2021gt t v h -= gh v v 222=- (2)分段法:上升过程是a=-g ,v=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下降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

注意方程的矢量性,习惯上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①v>0时正在上升, v<0时正在下降;②h 为正时表示物体在抛出点的上方,h 为负时表示物体在抛出点的下方。

专题:追及和相遇问题1. 同地出发,速度小者(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追速度大者(匀速) (1)当v 1<v 2时,A 、B 间的距离△x 越来越大;(2)当v1=v2时,A、B间的距离△x达到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