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劝学巩固提升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专题09 劝学(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09 劝学(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槁暴.(pù)輮.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马(yú)B.蛟.龙(jiāo)跬.步(kuǐ)骐骥.(jì)爪.牙(zhǎo)C.镂.金(lóu)弩.马(nǔ)生.非异(xìng)洞穴.(xué)D.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二螯.(áo)参省.乎己(xǐng)【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字音。
A项中“楫”应读为jí;C项中“镂”应读作lòu,“驽”应读作nú;D 项中“锲”应读作qiè。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輮.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B.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驽马..十驾(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金石可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风雨兴.焉(起)【答案】C【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道德高尚的人)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
常用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等。
2024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3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教师提供与《劝学》相关的拓展资源,如古代文学网站、相关书籍推荐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 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视频资料,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 预习资料:电子文档、视频资料。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劝学》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句话中,青色与蓝色进行了对比,强调了通过学习可以超越原有的水平。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话中,跬步与千里、小流与江海进行了对比,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九.课堂
1. 提问评价: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文章主旨、修辞手法、名句等方面的理解。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6.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学生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7. 家长反馈评价: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反馈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家庭环境,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4.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业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分析能力、写作技巧等方面,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劝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劝学》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 学习过程:(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三)把握概括主旨(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翻译重点句子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文段分析思考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3、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非异也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学习反思(七)当堂检测1.默写课文第二段。
2024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荀子·劝学》、《韩愈·师说》、朱熹《四书集注·劝学章》等,这些文献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儒家思想,并与《劝学》进行对比学习。
- 视频资源:寻找与儒家思想相关的纪录片、讲座、访谈等视频资源,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成语大会》等,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 ①《劝学》的作者和背景。
- ②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 ③《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方法。
2. 关键词、词:
- ①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
- ②劝学:劝勉学习的必要性。
- ②性:人性的特点和教育的目的。
3. 句:
-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解并背诵《劝学》中的名句;分析并阐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总结五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 游戏:设计与儒家思想相关的知识问答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参与度。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教师制作包含《劝学》文章内容、儒家思想观点和教学活动的PPT,方便学生跟随教学进度,强化重点知识。
- 视频:播放与《劝学》和儒家思想相关的纪录片或短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教育背景和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劝学》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_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劝学一、语言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槁暴..(ɡǎo pù) 参省.(shěnɡ) 其曲中.规(zhònɡ) 骐骥.(jì) B .须臾.(yú) 跬.步(ɡuī) 锲.而不舍(qiè) 蛟.龙(jiāo) C .靛.青(diàn) 舆.马(yú) 金石可镂.(lòu) 蓼.蓝(liǎo) D .舟楫.(jí) 驽.马(nú) 跂.而望(qí) 以为轮(róu) 解析: A .“省”应读“xǐnɡ”;B.“跬”应读“kuǐ”;D.“跂”应读“qǐ”。
答案: C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木直中.绳 中:合乎 B .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 臂非加.长也 加:更 C .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D .虽.有槁暴 虽:虽然 而闻者彰.彰:清楚 解析: D .虽:即便,表假设。
答案: D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① 以.为轮②无以.至千里解析: A .介词、从/介词,比。
B.介词,把/“以”与前面“无”连用,组成“无以……”,解释为“没有效来……的方式”。
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D.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语气词,不译。
答案: C4.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学不可以..已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解析:A.“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帮凶。
B.“江河”,(古)指长江和黄河;(今)一般大江大河。
D.“寄托”,(古)安身;(今)拜托,把理想、希望、情感等放在某个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答案: C5.下列加点的“而”字所表示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解析:D.“而”表假设关系,其他三项中的“而”字表转折关系。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劝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劝学教学目的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荀子《劝学》篇全文共15节(有的选本是14节),这篇课文节选了其中的第1、3两节和第6节前半部分,是全篇的精华所在,都应视为教学重点──这是从内容方面来说的。
从学习文言文的角度来说,则应以探究词义为重点。
教学难点是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2.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
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示范背诵,必要时还可以逐句地领读。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本课用2.5课时理解课文,教学生诵读。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2、3段;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连贯背诵全文。
(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预习安排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輮(ru)虽又(yu)槁(gǎo)暴(p)砺(l)参(cān)省(xǐng)乎己知(zh)明跂(q)生(xng)非异也跬(kuǐ)骥(j)驽(n)锲(qi)镂(lu)螯(o)2.朗读全文至少二遍。
3.9 劝学学案及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9劝学阅读体验学习目的1、了解荀子、《荀子》以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其他文言现象;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4、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预习检测1.下边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以为轮(róu)金就砺.则利(lì)智.明而行无过矣(zhì)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驽.马(nú)C.善假.于物(jià)跬.步(guǐ)金石可镂.(1òu)D.跂.而望(qì)骐骥.(jì)爪.牙(zhǎo)答案:1. D (A项“智”—“知”;B项“暴”读“pù”;C项“假”读“jiǎ”“跬”读“kuǐ”。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答案:2 C (A项“知”通“智”,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
)3.填空。
(1)荀子,名________,当时人们尊称他为___________,是先秦___________家思想的最后代表。
(2)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___________,善用___________,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答案:3.(1)况荀卿儒(2)排比比喻4.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经典议论文,其中心论点为“___________”。
荀子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的作用是为了___________;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学不可以已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不足积累坚持专心评价表一过程学习要点解析一、文言知识【通假字】(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又;“暴”通“曝”,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9劝学教案新版

劝学【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劝学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3

劝学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
2、掌握关键词。
3、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诵读来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同时加强诵读指导。
一、检测预习情况,落实重点词句。
二、整体把握论述思路
第1段: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第2段: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博学参省,知明无过。
第3段:学习有什么作用?须臾学习,登高博见。
第4段:怎么样学习?积累、持恒、专一。
三、尽管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但很有吸引力,为什么?
比喻——比喻形象生动,富有哲理。
对比——对比鲜明,道理深刻。
句式——句式整齐对称,富有美感。
排比——酣畅淋漓,铿锵有力。
四、在有限的时间内,你怎么样快速背下其中的文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理清层次,抓住关键词。
须臾学习,登高博见。
(登高招手、顺风呼叫;假舆马、假舟楫。
善假于物。
)
五、现代社会还需要学习吗?
现代更需要学习!不学习就落后,被淘汰。
比如现代农民和高铁等。
六、总结:
1.背诵要懂得技巧;
2.作文要善用比喻。
2024版优化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0巩固提升案

“2024版优化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0巩固提升案”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咱们要聊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巩固提升案。
这可是关乎大家成绩提升的大事儿,咱们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这个方案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大家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
话不多说,咱们直接进入正题。
一、课文梳理1.《出师表》——诸葛亮的千古绝唱,咱们要深入理解其背景、主旨、情感,把握文章结构,背诵名句。
2.《赤壁赋》——苏轼的豪放之作,咱们要了解其创作背景,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3.《六国论》——苏洵的政论文,咱们要理解其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学习如何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论证。
二、重点难点1.实词虚词的用法,这是文言文的基础,一定要搞懂。
2.文章结构,这是阅读理解的关键,要学会分析。
3.诗歌鉴赏,这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学会品味。
三、巩固提升策略1.课后习题,这是最直接的巩固方式,一定要认真完成。
2.课堂笔记,这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要学会整理。
3.课外阅读,这是拓宽知识面的好方法,要坚持。
四、具体实施方案1.第一周:重点学习《出师表》,梳理文章结构,背诵名句,完成课后习题。
2.第二周:学习《赤壁赋》,了解创作背景,品味文章语言,完成课后习题。
3.第三周:学习《六国论》,理解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完成课后习题。
4.第四周:复习前三周所学内容,进行单元测试,查漏补缺。
5.第五周: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
五、注意事项2.课后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这是巩固知识的关键。
3.课堂笔记要清晰、有条理,方便复习。
4.课外阅读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不要盲目跟风。
祝愿大家在这个方案的帮助下,成绩突飞猛进,语文素养越来越高!加油,我们一起加油!注意事项一:别让课后习题成为摆设解决办法:每次课后习题都要认真对待,别想着糊弄过去。
遇到不会的题,得多问几个为什么,实在不懂就问老师,或者和同学讨论。
9 劝学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理解比喻的内涵,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2.反复诵读,积极讨论,理解文意,理清思路。
3.领会学习的意义及作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思考,把握文章内容及思路,从而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2.用时30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1、读读记记,积累成语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比喻坚持不懈。
二、【自主学习】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完成下列练习题。
1、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輮以为轮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劝学古义:今义:輮以为轮古义:今义: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而神明自得古义:今义: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3、判断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其曲中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解释多义词的意义或用法: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锲而不舍()于:取之于蓝()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之:取之于蓝()蚓无爪牙之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5、判断下列句子属于何种特殊句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蟹六跪而二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三、【合作探究】1、找出第三段中的五个比喻句,看看这些比喻是用来论证什么观点的(用本段的原句回答)。
本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3、找出第四段中的比喻句,说说它们是从哪些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的?4、请结合第四段谈谈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从句式方面看)。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9 劝学人教版复习巩固第二篇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9 劝学人教版复习巩固第二篇➢第1题【单选题】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望”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望:向远处望。
B、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望:盼望、希望。
C、先达德隆望尊望:名望。
D、适冬之望日先后望:看见,望见。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的“焉”的意义和用法与“风雨兴焉”中的“焉”相同的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B、圣心备焉C、或师焉,或不焉D、蛟龙生焉【答案】:➢第3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望美人兮天一方D、居是州,恒惴栗【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划线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齐彭觞为妄作B、道芷阳间行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D、素善留侯张良【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②外与天际,四望如一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④肴核既尽,杯盘狼藉⑤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⑥相与枕藉乎舟中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⑥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A、而今安在哉B、句读之不知C、輮以为轮,其曲中规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划线“生”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积水成渊,蛟龙生焉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C、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驽马/弓弩舟楫/作揖爪牙/爪子B、蓝本/篮球枯槁/缟素参省/省悟C、镂空/楼盘骐骥/琪玉中绳/中肯D、锲刻/契约跬步/菜畦假借/假道【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也B、箕踞而遨C、吾师道也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D、稍稍宾客其父【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下列划线“一”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夫战,勇气也。
备战2022高考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备战2022高考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第9课劝学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就是说“学〞是实现大志、成就大才的关键所在!因此,古往今来,劝勉人们学习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礼记》有言曰:“学,然后知缺乏。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中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主要作品他“序列著数万言〞,编为《荀子》,其中绝大局部是他自己的作品,小局部是他门人的著作。
2.背景解读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开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那么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
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正是表达了荀子的这种思想,强调后天学习对人的教育作用。
3.相关知识《劝学》《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是“鼓励〞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原文相当长,可分为前后两个局部。
前一局部,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局部,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
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劝学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蓼.蓝(liǎo)靛.青(diàn)跂.望(zhì) 驽.马十驾(nú)B.鳝.鱼(shàn) 舟楫.(jí)锲.刻(qiè) 木直中.绳(zhònɡ)C.须臾.(yú) 跬.步(ɡuǐ)骐骥.(jì) 以为轮(róu)D.槁暴.(pù) 参省.(shěnɡ)蟹螯.(áo) 金石可镂.(lòu)解析:选B。
A项“跂”读“qì”;C项“跬”读“kuǐ”;D项“省”读“xǐnɡ”。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解析:选D。
A项“知”通“智”;B项“有”通“又”,“暴”通“曝”;C项“生”通“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B.而闻者彰.彰:清楚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少许,少量,少部分D.而绝.江河绝:横渡解析:选C。
C项,“须臾”为“片刻”的意思。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选B。
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指学问广博精深。
C项,“寄托”,古义是寄居、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比喻坏人的党羽。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非相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①,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
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
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
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
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
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②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
楚之孙叔敖,期思③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
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
故士不揣长,不絜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
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蓄;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
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
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
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是非容貌之患也。
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是非容貌之患也。
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然则从者将孰可.也?(节选自《荀子》) 【注】①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孔丘和赵襄子的相,见《韩诗外传》卷九和《史记·赵世家》。
②焉:通“颜”,额。
③期思: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俗称.之称:称呼B.无害.为君子也害:妨碍C.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差:区别D.然则从者将孰可.也可:认同,赞同解析:选A。
称:称道。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B.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C.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D.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解析:选B。
前几句是说“乱君”“儇子”的做法,而后面则重点说“妇人”“处女”的态度,把握这一点,断句就容易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也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又用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设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
解析:选C。
“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原文为“是非容貌之患也”。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士不揣长,不絜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第(1)句要注意陈述句的翻译特点,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揣”“絜”,第(3)句中的关键词语有“莫”“苦”。
答案:(1)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2)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
(3)没有谁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参考译文: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的时世,魏国有个唐举。
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
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因此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重要。
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好的,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法丑恶,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
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
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
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据说帝尧个子高,帝舜个子矮;周文王个子高,周公旦个子矮;孔子个子高,子弓个子矮。
从前,卫灵公有个臣子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三尺,额宽三寸,鼻子、眼睛、耳朵都具备,而他的名声轰动天下。
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个子还在车厢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
叶公子高,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胜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赞美。
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
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再说徐偃王的容貌,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容貌,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容貌,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容貌,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呈青绿色;闳夭的容貌,脸上的鬓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容貌,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容貌,脸上没有胡须眉毛。
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尧、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
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有天下出众的身材;他们的体魄敏捷强壮,足可对抗上百人。
但是他们人死了、国家灭亡了,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作例证。
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
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
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私奔向他们的女人,比肩接踵。
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作朋友。
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没有谁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
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
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三、语言表达9.有人依据现在的学习状况,写了《劝学新篇》,这里选了前半部分,请你续写四句话,使意思完整。
劝学新篇父母之心,天下一般;生儿养女,连心连肝;盼子成龙,望眼欲穿;操心儿女,心血耗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