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反垄断── 从微软反垄断案谈起

合集下载

企业反垄断案例

企业反垄断案例

企业反垄断案例【案例分析】企业反垄断案例:微软反垄断之路1.事件背景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50个州政府联合起诉微软公司,指控其滥用市场垄断地位,违反了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 Antitrust Act)。

这一案件成为近几十年来全球商界舆论关注的焦点事件之一,持续了数年之久。

2.微软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微软滥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试图通过禁止使用竞争对手产品的做法来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强化其市场控制力。

下面将详细说明微软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和各阶段相关的事件。

2.1第一阶段:微软与网景之争(1995-1997年)1995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 95操作系统,在其中嵌入了它自家开发的互联网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IE)。

微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预装IE,使得使用Windows用户默认使用IE浏览器。

这一做法被指控为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损害了竞争对手网景(Netscape)的利益。

网景曾是互联网浏览器市场的领导者,但由于微软强力推广IE,其市场份额迅速下降。

微软还以与电脑制造商签订合同的方式,要求其预装IE并删除网景浏览器,进一步限制了竞争。

网景上市公司最终于1999年被美国在线(AOL)收购。

2.2第二阶段:微软与垄断捆绑(1997-2000年)1998年,美国司法部和50个州政府发起的反垄断诉讼指控微软通过操纵Windows操作系统的代码,将其浏览器IE与操作系统绑定,限制用户安装和使用其他竞争对手的浏览器,例如网景。

而这些浏览器对于互联网的浏览和电子商务至关重要。

法院认定微软的行为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要求解除IE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捆绑。

2001年,法院裁定将微软分为两个独立的公司,分别负责操作系统和软件应用。

但这个决定在上诉中被推翻。

2.3第三阶段:对微软虚拟机的控制(1998-2000年)微软拒绝向竞争对手Sun Microsystems提供兼容其Java编程语言的虚拟机(Java Virtual Machine),并试图通过限制第三方开发者的对接Java的能力来抢夺Sun Microsystems在互联网软件开发市场的份额。

欧盟反垄断案例浅析

欧盟反垄断案例浅析

欧盟反垄断案例浅析微软欧盟反垄断案例是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2023年,欧盟委员会对微软公司提出了反垄断指控,认为其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上的行为违反了欧盟竞争法。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并对微软公司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微软欧盟反垄断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整理相关资料为了更好地了解微软欧盟反垄断案例,我们首先要整理相关资料。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资料来源:欧盟委员会的指控报告:该报告详细阐述了微软公司被指控的违法行为,包括其利用操作系统市场的优势地位,对竞争对手进行不公平竞争等行为。

微软公司的回应:微软公司对欧盟委员会的指控进行了反驳,并表示其行为符合竞争法,同时向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上诉。

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各大媒体对微软欧盟反垄断案例进行了深入报道,并邀请了反垄断专家进行评论和分析。

分析案例微软欧盟反垄断案例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点:事件经过:欧盟委员会于2023年对微软公司提出了反垄断指控。

指控称,微软公司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上利用其优势地位,对竞争对手进行了不公平竞争。

欧盟委员会还指出,微软公司通过将某些功能限制在其独家捆绑的浏览器和媒体播放器中,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争议点:本案例的争议点主要在于微软公司是否利用其优势地位进行了不公平竞争。

另外,微软公司的独家捆绑行为是否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是本案的争议焦点。

法律裁决:目前,本案尚未作出最终裁决。

不过,根据此前欧盟委员会的初步调查结果,微软公司确实存在违反竞争法的嫌疑。

如果最终裁决确定微软公司确实违法,那么微软公司将面临罚款或其他制裁措施。

探讨解决方案针对微软欧盟反垄断案例,可以从以下角度探讨解决方案:法律角度:本案的解决可能需要通过修改欧盟竞争法或微软公司的行为准则来实现。

例如,可以加强反垄断法律的执行力度,以遏制大型企业的垄断行为。

另外,微软公司也可以考虑与竞争对手合作,共同遵守竞争法规。

市场角度:本案的解决还可以从市场角度入手。

例如,微软公司可以取消独家捆绑政策,允许其他浏览器和媒体播放器与其操作系统兼容。

从微软垄断案看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

从微软垄断案看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

从微软垄断案看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摘要】知识产权滥用是一种威胁市场竞争和创新的行为,因此需要反垄断控制来规范。

本文以微软垄断案为例,分析了该案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控制及反垄断措施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和法律规定,探讨了未来反垄断控制的趋势和重要性。

有效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和强调反垄断控制的必要性是文章的重点。

结论部分指出反垄断控制应重视知识产权滥用问题,以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利益。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加强立法、监管和国际合作,继续推动反垄断控制的进步和完善。

通过对微软垄断案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反垄断控制在知识产权滥用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控制、微软垄断案、法律规定、案例分析、知识产权、反垄断、控制措施、防止滥用、重要性、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什么是知识产权滥用对于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控制机构和相关法律部门必须严厉打击,确保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

通过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制裁和制约,能够有效防止滥用者利用其垄断地位或独占优势对市场进行不正当的操纵和控制。

只有确保知识产权权利的合理行使和保护,并禁止任何滥用行为,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

1.2 为什么需要反垄断控制在当今社会,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正是因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一些企业和机构往往会滥用其拥有的知识产权,通过垄断市场、排斥竞争等手段来获取不正当利益。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环境,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对市场和消费者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进行反垄断控制。

反垄断控制旨在规范市场行为,遏制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通过实施反垄断控制,可以有效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情况发生,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推动经济发展。

只有在严格监管和规范的制度下,才能有效遏制知识产权滥用的行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微软黑屏”案的思考——兼谈反垄断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

“微软黑屏”案的思考——兼谈反垄断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

( ) 于 滥 用 市 场 支 配 地 位 的行 为 三 属
《 垄 断 法 》 十 九 条 规 定 : 下 列情 形之 一 的 , 以 推 定经 营 者 反 第 有 可
具 有 市 场 支配 地 位 : 个经 营 者 在 相 关市 场 的市 场 份 额达 到 二 分 之 一 一
的。

( ) 市 场 支 配地 位 采取 结构 主 义和 行 为 主 义相 结 合 的 控 制模 三 对 对 市 场 支 配 地 位 的控 制存 在 结构 主 义 和 行 为主 义 两种 模 式 。 德 法 适 用 行 为 主 义 模 式 , 日则 强调 结 构 主 义 。 美 反 垄 断 法 十 七 条对 滥 用支 配 地 位 的行 为 作 了列 举 , 由此 可 见 , 我 国采 取 的是 纯 行 为 主 义 的控 制 模 式 。这 就 我 国 目前 市场 经 济 发 展 的 实情 来 看 足 具 有 合 理 性 的 。 随着 市 场 经 济 的发 展 , 种模 式 会 受 到 但 这 很 大 的挑 战 。采 用 结 构 主 义和 行 主 义 相 结 合 的控 制 模式 才 是 最 佳 ,
L g l y t m n o it e a S s e A dS ce y
“ 徽认 黑 侪" 的愚 苟 暮
兼谈反 垄断法对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的规定

摘 要

20 年 l 08 0月 2 号 , 软在 中 国推 出新 一轮 正版 验证 计 划, l 微 未通 过验证 的 Wi o sP操 作 系统会 收到每 一 个小 n wX d
( ) 害 网络信 息安 全 二 危
微 软 中 国官 方 网站 上 刺 正 版 验证 计 划 声 明“ 正版 验 证 过 程将 收 集 必 要 的 系 统 验 证 信 息 , 确 定 软件 是 否 为 正版 。 些 验证 不 收集 您 的 以 这

为什么反垄断── 从微软反垄断案谈起

为什么反垄断── 从微软反垄断案谈起

为什么反垄断── 从微软反垄断案谈起世纪之交的这几年,全世界的目光始终被一个人牵动着,这就是被称为“微软终结者”的托马斯?杰克逊,他将主宰一个世界首富和一个全球庞大软件帝国的命运。

那么究竟什么是垄断呢,我们为什么要反垄断呢,让我们先粗略回顾一下微软反垄断案的过程。

一、微软垄断案主要过程1998年5月。

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南卡罗莱纳州后退出)联合提出诉讼,控告微软公司违反美国的反垄断法。

1999年11月5日。

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公布关于微软公司垄断事实的调查报告,称微软公司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垄断性销售行为损害了消费者、计算机生产商和其他相关公司的利益。

随后的5个月中。

波斯纳法官召集微软公司和州以及司法部的代表进行调解。

由于双方的方案差距太大,4月1日波斯纳法官宣布调解失败。

2000年4月3日。

杰克逊法官在华盛顿宣布,微软公司通过“反竞争手段”来维持其对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垄断,并滥用这一垄断力量来谋取对网络济览器市场的垄断,被判违反反托拉斯法。

2001年6月28日。

美国联邦上诉法官驳回了地方法院将微软一拆为二的判决,将微软垄断案发回重审,但维持该公司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具有垄断力量的事实认定:微软公司利用自己的垄断力量维护市场统治地位;微软滥用权力,迫使软件开发商、因特网接入服务商以及业内其他公司与其签署排他性协议;微软使用垄断力量威胁英特尔公司。

上诉庭将此案发回重审的原因仅仅因为下院没有遵循适当的程序和某些其他政治原因,所以,微软仍然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为了对微软案件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也有必要知道美国的反垄断法律制度。

二、什么是垄断事实上,垄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它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所以没有办法给垄断下一个统一的定义。

通常,垄断的概念包括垄断市场的状态、垄断者对消费者利益的侵害,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损害,对自由市场竞争制度的剥夺或者侵害等等。

一般而言,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垄断分为经济性垄断、自然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几种方式。

反垄断法案例及分析

反垄断法案例及分析

反垄断法案例及分析反垄断法是一种监管经济体中防止垄断行为的法律制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反垄断法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案例一:微软反垄断案微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由于其在操作系统市场的支配地位,引起了反垄断调查。

美国联邦反垄断机构负责调查并提起诉讼,指控微软滥用其市场地位,违反了反垄断法。

分析:微软滥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排斥竞争对手的行为,比如,禁止计算机制造商预装竞争对手的软件、限制用户自由选择其他产品等等。

法院最终判决微软在该案中违反了反垄断法,并要求微软改变其商业行为。

案例二:阿里巴巴反垄断案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因被指控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排斥竞争和操纵价格而面临反垄断调查。

中国反垄断监管机构对阿里巴巴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实施了反垄断处罚。

分析:阿里巴巴被指控利用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市场垄断地位,进行了一系列排斥竞争对手的措施,比如,强制天猫平台经营商只能选择一家电商平台、以及强迫商家独家经营等等。

中国监管机构最终决定对阿里巴巴处以巨额罚款,并要求其改正其行为。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明显看出,反垄断法的核心是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平等,预防并惩治企业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首先,反垄断法的目的是防止市场出现垄断而导致缺乏竞争,维护企业间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监管机构应采取行为调查与案件处理,确保公正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其次,反垄断法的实质是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和福利。

垄断行为往往会导致限制供应、抬高价格等消费者不利的后果,因此监管机构需要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市场效率。

最后,反垄断法通过处罚违反法规的企业,对垄断行为产生震慑作用,预防未来垄断行为的发生。

同时,对于受到垄断行为侵害的受害者,监管机构应提供补救措施和赔偿机制。

总体而言,反垄断法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反垄断法律制度是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同时,垄断行为给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及时采取行动加以遏制。

从微软垄断案看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

从微软垄断案看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

从微软垄断案看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举世瞩目的微软垄断案虽然还没有终审的判决结果,但它在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形成的判决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1]该案给人们的启示无疑是多方面的,比如它向我们昭示了美国反垄断制度的一般架构及其最新动向,促使我们思考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等。

这里,仅就该案向我们提出的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略作探讨,并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微软垄断案提出的知识产权的垄断与反垄断问题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知识产权在经济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相应地,知识产权领域中的问题也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法律的关注,其中,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问题就日益受到重视。

尽管在西方国家,这种情况并非什么新问题,有关这方面的案件也出现过不少,有关机构还专门作出过相关的指南或规章,但是微软垄断案为我们更加清晰、直接地揭示出了这个问题。

作为全球软件业的巨人,微软身后拥有的巨大经济力量不容忽视,在本案中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杰克逊法官基于微软在全球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极高的占有率、高入门障碍和消费者缺乏商业上显著的替代性选择等事实,明确地认定微软构成垄断。

而微软所获得的这种巨大经济力量的原动力即为知识产权,主要是软件的著作权,即知识产权在微软获得市场支配地位或垄断地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微软依法获得的这种垄断地位本身并不违法,构成违法的是它对这种地位的滥用。

从本案所揭示的材料看,微软在与全球经销商签署排他性协议时,条款中明文规定关于实施权的取得,是以被授权人向授权人或其指定之第三人购买实施著作权所必要的原料、零件或其它不在著作权授权范围内的无著作权或有著作权保护的物品为条件的,尤其是其利用视窗95的授权契约,要求个人机制造厂商必须附加安装微软的IE浏览器,作为微软继续供应视窗95的条件。

此种著作权授权即有搭售的问题,由于搭售条款的约定,会使被授权人丧失选择的机会,因此,一般认为,此属于知识产权中著作权的滥用而被认为不当,如因此产生抑制竞争的效果时,即构成对美国反托拉斯法的违反。

从'微软'案看反垄断法 知识产权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

从'微软'案看反垄断法 知识产权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

美国“新经济”的一面旗帜
微软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得益于知识产 权的保护。 微软的“视窗”软件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 大贡献。近年来新出厂的个人电脑几乎都配用视 窗操作系统,微软从每台电脑的销售中约可提取 12%的收入。微软还利用其在视窗软件上的绝对优 势,在发放该软件的著作权许可证是硬性规定要 搭配微软的因特网浏览器(简称IE)。
“集成”还是“捆绑”
微软辩称,Win98是“集成”而不是“捆绑” 了浏览器功能,因为它不可能在将浏览器移出的 同时还保证其主要功能不受损害。微软还指出, 如果因Win98集成了“探索者”浏览器的功能就必 须同时将其竞争对手Netscape的“Navigator”浏 览器也集成进去的话,这无疑像让可口可乐搭售 百事可乐一样荒涎滑稽。 依赖微软发送Windows98的PC制造商们基于自 身利益打起了支持微软的大旗,而微软的竞争对 手Netscape和Sun则拥护对垄断的打击。
微软案的启示
欧盟初审法院强制微软公司许可其竞争对手的 产品与其视窗操作系统相兼容的判决告诉我们,市 场经济体制下关于所有权或者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不 是绝对的。当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保护市场竞争发生 了冲突的情况下,反垄断法应当处于优先适用的地 位。当然,知识产权和反垄断发生冲突是个别的情 况。即在个别情况下,当一个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 业凭借其知识产权,特别是通过网络效应,将其所 处市场的上游市场和下游市场尽心收入自己势力范 围的时候,这将会在太大的范围窒息市场竞争,不 公平地损害其他企业的创新活动。所以,对微软知 识产权的强制许可,不是限制微软的发展和创新, 而是要给竞争者提供参与竞争的平台。
上诉法院撤销判决
2001年6月28日,备受关注的微软垄断案又出现 了戏剧性的一幕。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 院的7名法官以7∶0的投票结果一致裁定:撤销地区 法院法官杰克逊有关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 上诉法院的裁决主要有四项内容。(1)将微软 一分为二的法令无效;(2)杰克逊法官因言行失当, 被责令退出此案的审理;(3)维持杰克逊法官的认 定,即微软将其网络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 绑在一起销售是为了垄断浏览器市场;(4)将此案 送回下级法院,由新任主审法官重新审议“矫正措 施”。

反垄断案例分析

反垄断案例分析

反垄断案例分析反垄断案例分析是研究市场监管和竞争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反垄断法旨在防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著名的反垄断案例,探讨反垄断法的实施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美国微软公司的案例。

在20世纪90年代末,微软公司因为在其Windows操作系统中捆绑销售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而被美国司法部指控违反了反垄断法。

这一行为被认为限制了其他浏览器开发商的市场竞争机会。

最终,微软同意与政府和解,同意不再将浏览器与操作系统捆绑销售,并且允许电脑制造商提供其他浏览器选项。

其次,欧洲联盟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

2017年,欧盟委员会对谷歌处以24.2亿欧元的罚款,原因是谷歌在其搜索结果中优先显示自家的购物服务,从而损害了其他比较购物服务提供商的利益。

谷歌随后调整了其搜索算法,以确保所有比较购物服务都有机会出现在搜索结果中。

再者,中国的反垄断案例也在不断增加。

例如,2021年,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集团实施了182.28亿元人民币的罚款,原因是阿里巴巴滥用其在电商市场的支配地位,强制商家“二选一”,即要求商家在阿里巴巴和其竞争对手之间做出选择。

这一做法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和其他商家的利益。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涉及跨国公司的案例。

2012年,欧盟委员会对多家航空公司处以总计10亿欧元的罚款,这些航空公司被指控在货运服务中存在价格固定行为。

这一案例表明,即使是在全球范围内,反垄断法也在积极发挥作用,以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反垄断法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和影响。

这些案例不仅对涉案公司产生了直接的经济影响,也对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反垄断法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反垄断法案例研究

反垄断法案例研究

反垄断法案例研究
引言
反垄断法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法律。

通过对垄断行为的规制,确保市场中的竞争机制能够健康发展。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案例,分析反垄断法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案例一:微软反垄断案
在20世纪末,美国微软公司因其Windows操作系统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被指控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

美国司法部和多个州政府提起诉讼,最终判决微软需分拆为两个公司,并支付巨额罚款。

此案例成为全球反垄断法实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后续的科技公司市场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案例二:欧盟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
2010年,欧盟委员会开始对谷歌进行反垄断调查,原因是谷歌利用其在搜索引擎市场的主导地位,不公平地推广自己的购物服务。

2017年,欧盟对谷歌开出了24亿欧元的罚单,要求其改变商业行为。

这个案例展示了跨国企业在全球化市场中面临的法律挑战与责任。

案例三:中国的反垄断法实践
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反垄断法的实施也日益严格。

例如,2015年,中国商务部对高通公司进行了反垄断调查,最终处以60.88亿人民币罚款,理由是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收取不合理高价专利费。

这一案例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反垄断执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结论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反垄断法都扮演着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关键角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需要更加重视遵守各国的反垄断法规,以免受到重罚。

同时,这些案例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

微软公司垄断案的经济学分析

微软公司垄断案的经济学分析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微软公司垄断案的经济学分析学院:财经学院老师:专业班级:金融1403学号:学生姓名:联系方式:日期:微软公司垄断案的经济学分析摘要:微软作为一家世界个人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跨国科技公司,却陷身于一场规模浩大的垄断案中,从其发生的原因与导致的结果来进一步分析经济学中的垄断。

关键词:微软、垄断、自由竞争、创新垄断又称独占,这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一左右望而网市利”,可见垄断的发展历史是极其久远。

而在垄断案例中,唯有一件案例是众晓皆知的,成为反垄断的典型案例,那就是微软反垄断案。

微软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科技公司,是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由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创办于1975年,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业务为主,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

正因为如此,最先起诉微软公司的是2004年8月27日美国加州多个城市政府起诉其滥用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领域的垄断地位,对商品制定不合理的价格,是一种妨碍正常竞争的掠夺行为,损害消费者的正当利益。

随后就又遭到韩国、欧盟、日本的反垄断指控。

这不得不让我们关注“垄断”这一经济名称,它是如何影响我们个人的生活乃至某个行业的发展命脉。

在中国,有一种现象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深有体会,那就是“春运”,美国称其为每年世界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活动,。

每到春节,火车票供不应求,价格不但不下降,还准备出台春运票价上浮政策,以此来缓解春运紧张形势,疏导运力,这一现象用经济学来解释就是“垄断”。

到底垄断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垄断指少数具有一定经济优势的资本家为了共同控制某个或若干部门的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实行的一种联合。

垄断是从政府保护主义的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

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基本特征,在这一阶段,企业主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势必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及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大企业通常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不断排挤和吞并中小企业,使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劳动产品的生产逐渐集中于自己手中。

美国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之路从微软到谷歌的案例分析

美国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之路从微软到谷歌的案例分析

美国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之路从微软到谷歌的案例分析美国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之路:从微软到谷歌的案例分析引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公司逐渐成为了行业的巨头,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些巨头进行反垄断的呼声。

本文将通过分析微软与谷歌两家公司的案例,探讨美国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之路。

第一部分:微软的反垄断之战1998年,美国政府向微软发起反垄断诉讼,指控微软滥用其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市场垄断地位。

这场诉讼被誉为美国互联网史上最重要的反垄断案之一。

微软被指控垄断了操作系统市场,并试图通过其在操作系统中集成浏览器的行为,排挤竞争对手,一统整个市场。

在司法程序中,微软试图展示这种行为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集成性,但法院并不认同这一点。

最终,法院裁定微软确实滥用了自身的市场地位,并于2001年判决拆分该公司,以促进竞争。

此案件不仅改变了微软自身的经营策略,也对整个科技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谷歌的反垄断挑战近年来,谷歌也备受关注,其搜索引擎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主导地位。

然而,谷歌面临着对其搜索服务和广告业务运营模式的反垄断调查。

美国和欧盟等地的监管机构对谷歌的行为提出疑问,认为其滥用了市场地位,对竞争对手不公平地进行了排挤。

作为反垄断案的一个关键争议点,争论的焦点之一在于谷歌搜索结果中的垄断行为。

监管机构质疑谷歌是否操控搜索结果,将自家产品优先展示在搜索结果中,排挤竞争对手。

谷歌辩称它的搜索结果是基于算法的,旨在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而非有意排挤竞争对手。

然而,监管机构对此表示质疑。

他们认为,谷歌作为一个市场垄断者,有责任确保公正竞争,并采取措施防止滥用其市场地位。

因此,谷歌不断与监管机构就解决方案展开协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以避免更严重的反垄断指控。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比较微软与谷歌的反垄断案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微软面临了拆分的命运,而谷歌至今尚未受到如此严厉的制裁。

其次,两家公司在法庭上的辩护策略略有不同,微软更加强调整体用户体验的提升,而谷歌注重搜索算法的公正性。

反垄断法案例及分析

反垄断法案例及分析

反垄断法案例及分析在当今社会,垄断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各国都出台了反垄断法律法规,以限制和打击垄断行为。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反垄断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反垄断案例,美国微软公司反垄断诉讼案。

1998年,美国司法部对微软公司提起反垄断诉讼,指控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在长达数年的诉讼过程中,微软最终被判定违反了反垄断法,并被要求拆分公司。

这一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也为反垄断法的执行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针对这一案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首先,微软公司之所以被指控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因为其在操作系统市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通过捆绑销售等手段排斥竞争对手,限制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其次,反垄断法的出发点在于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不是简单地对大公司进行惩罚。

因此,法院在判决时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结构、消费者利益、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便做出公正的判决。

除了美国微软公司案例,我国也有不少反垄断案例值得我们关注。

比如,2015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对高通公司进行反垄断调查,认定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强制捆绑销售专利授权等行为。

这一案例再次凸显了反垄断法在维护市场秩序和促进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反垄断法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反垄断法的实施情况,也可以为今后的法律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当然,反垄断法的执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监管,完善法律制度,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对反垄断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美国反垄断调查案例分析

美国反垄断调查案例分析

美国反垄断调查案例分析反垄断调查是指政府机构对于垄断行为进行的调查和监管。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反垄断调查的国家之一,其反垄断法律体系已形成多年。

以下将分析美国曾经发生过的几个重要的反垄断调查案例,分别是微软的反垄断调查、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和谷歌的反垄断调查。

一、微软的反垄断调查:微软的反垄断调查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反垄断案件之一,它开始于1998年。

此案件的关键争议点是微软公司滥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限制了其他浏览器竞争对手(如Netscape Navigator)的市场份额。

最终,微软被判定为违反反垄断法,被要求分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部门,并支付高额罚款。

这个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微软在计算机软件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反垄断调查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担忧。

此案件对于未来的反垄断调查案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引导技术行业市场竞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是最近几年美国反垄断调查的焦点之一、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掌握着巨大的市场份额。

调查机构对亚马逊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其对卖家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和市场控制力的滥用。

尽管调查机构对亚马逊的行为表示了担忧,但目前尚未有具体的裁决或诉讼结果。

但可以预测的是,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反垄断调查领域的重要案例之一三、谷歌的反垄断调查:谷歌的反垄断调查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案件之一、在这个案件中,谷歌被指控滥用其在在线市场的垄断地位,压制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并对广告市场施加不公平的影响。

调查机构对谷歌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和广告市场上的行为。

谷歌通过改变其算法,将自家服务排在结果的前列,使竞争对手的服务被压制在靠后的位置,从而限制其市场份额。

此外,谷歌还通过排除竞争对手的广告服务,使自家的广告服务无人能敌。

这个案件目前尚未有具体的裁决结果,但谷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监管,调查机构正在努力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反垄断法案例分析

反垄断法案例分析

反垄断法案例分析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垄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垄断市场会导致价格操纵、产品质量下降、创新受阻等问题,对消费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权益,各国都出台了反垄断法律法规。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反垄断法案例,探讨不同国家在处理垄断行为方面的做法和效果。

首先,我们来看美国对微软公司的反垄断案。

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微软公司凭借其Windows操作系统在个人电脑市场上形成了垄断地位。

微软公司利用其操作系统的优势,限制了其他软件开发商的发展空间,从而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

美国司法部门对此展开了长达几年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最终微软被判定违反反垄断法,并被要求进行结构性整顿,以恢复市场竞争。

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国对茅台集团的反垄断调查。

茅台集团是中国知名的白酒生产企业,由于其在高档白酒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曾被中国反垄断监管机构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茅台集团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通过垄断销售渠道和限制竞争对手的销售空间,损害了其他白酒生产企业的利益,也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最终,茅台集团被罚款,并被要求改正垄断行为,以恢复市场公平竞争。

除了美国和中国,欧盟也有许多反垄断案例。

例如,欧盟委员会曾对高通公司进行反垄断调查,指控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其他手机芯片供应商的发展,并对手机制造商施加不合理的许可条件。

最终,高通公司被罚款,并被要求停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在处理垄断行为方面采取了不同的反垄断措施,但都是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反垄断法的实施,有助于打破市场垄断,促进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也对企业的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的来说,反垄断法的实施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应该加强反垄断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垄断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微软是如何抵制垄断诉讼的?

微软是如何抵制垄断诉讼的?

微软是如何抵制垄断诉讼的?微软公司是世界知名的软件和IT服务提供商,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是业界的领导者。

然而,随着微软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中的垄断地位逐渐加强,该公司也受到了来自政府和竞争对手的垄断诉讼。

为了抵制这些诉讼和对自身进行调整,微软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首先,微软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其产品和服务的交互性,从而消除竞争对手在市场中的影响力。

具体而言,微软把注意力集中在改进其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用户友好性上。

通过不断改进其产品和服务,微软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并使其更难受到竞争对手的竞争。

其次,微软采取了一系列战略,包括收购、合作和专利许可协议,来增加其核心业务的规模和影响力。

收购一些与其相关联的公司,如Skype、LinkedIn和GitHub等,可以让微软更好地集成新技术和服务,从而提高其市场领先地位。

联合其他公司,如惠普和戴尔等公司,可以创建更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在市场中与竞争对手进行更良好的互动。

此外,微软还创建了尽可能多的专利,以授予自己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通过持有专利技术,微软可以控制其被授权到的技术和服务,从而阻止竞争对手从该市场竞争。

最后,微软推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来增强自身的公众形象和声誉。

例如,该公司制定了一系列面向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实践,旨在提高人们对数字经济和信息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微软积极参与各种组织和社区活动,为人们提供众多的资源和资金,帮助推动影响力。

总的来说,微软采取的这些措施有助于抵御垄断诉讼和增强其市场领先地位。

在今天的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微软将继续努力开发和集成新技术和服务,以进一步加强其市场领先地位。

除了上述措施,微软还采取了其他一些策略,以应对垄断诉讼。

一项重要措施是改善监管合规情况。

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垄断指控,微软一直在改善其合规程序和政策,并承认并遵守了监管机构的相应要求。

更多的透明度以及更高的道德标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商业形象。

案例2 微软公司于反垄断

案例2 微软公司于反垄断

案例2:微软公司与反垄断一、背景材料微软公司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在计算机行业取得了无与伦比的霸主地位,在美国的经营史上,如果它不算是最为成功的一例,也是极为成功的一例。

1975年,它只是一个两人经营的工作间,年销售收入仅为16000美元,到1995年,其收入猛增到60亿美元,雇员人数达到18000多人。

随着微软迅速成长,对它涉嫌不公平竞争的反映也越来越多。

1990年开始,联邦贸易委员会着手就这些指控进行调查,但没有得出结果。

1994年7月,司法部反垄断分部决定重新开始调查。

司法部指控微软违反了谢尔曼反垄断法案的第1章和第2章。

它指控微软运用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方式,阻止行业竞争,以保持其垄断地位。

以下是指控的几个重点。

微软的垄断势力司法部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微软一直独霸软件行业。

首先,许多市场进入壁垒的存在使微软非常容易保持垄断地位。

例如,新操作系统的开发、测试、市场推广要花费的大量时间和巨额资金,这就阻止了竞争者的进入,除非他们可以看到巨大的潜在市场,足以弥补这些进入成本。

由于微软与IBM有许可合约在先,剩余的市场份额已经很小,这一剩余市场份额对竞争者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

而且,一个操作系统的价值依赖于应用软件的数量和质量,由于微软公司巨大的市场份额,独立软件生产商除了开发基于微软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别无选择。

司法部称,此行业的这些特点使得微软避免了竞争,获得了市场垄断能力。

每个处理器许可的排它性司法部称,通过与生产商签订具有排它性的和反竞争性的合同,微软就可以轻松地保证市场垄断地位。

比如,微软的MS—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是按照每个处理器来提供许可的,这就是说,不管实际上是否每台电脑都装有微软的操作系统,个人电脑生产商都要按照产量向微软支付许可费用。

这种捆绑式销售给微软许多方面的竞争优势。

首先,由于微软与生产商有如此大份额的合同,那么新进入者想通过与微软没有合同关系的公司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是不可能的。

微软为什么要一分为二-垄断

微软为什么要一分为二-垄断

《微软为什么要一分为二-垄断》一、引言微软作为全球知名的软件公司,其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的市场份额。

然而,微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垄断的指控。

本文将通过阐述垄断的概念、原因以及微软垄断案例,来分析微软为何要一分为二,以应对垄断指控。

二、垄断的概念与原因垄断是指市场上某个企业或少数企业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生产、销售具有控制地位的现象。

垄断企业可以通过控制市场价格、产量和质量,来实现高额利润。

垄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技术优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形成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具备垄断地位。

2. 市场准入限制:企业通过设立准入限制,阻止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以维护自身的垄断地位。

3. 规模经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随着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逐渐降低,从而具备更大的竞争优势。

4. 资源垄断:企业通过对关键资源的控制,限制竞争对手的进入和发展,实现市场垄断。

三、微软垄断案例微软垄断案例中最著名的便是美国政府对微软的反垄断诉讼。

1994 年,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

然而,在1995 年,微软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

这一行为引发了美国政府的反垄断诉讼。

四、微软一分为二的解决方案面对垄断指控,微软提出了一分为二的解决方案。

2000 年,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和解协议,要求微软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业务一分为二,成立两个独立的公司,分别为操作系统公司和应用软件公司。

通过这一解决方案,微软试图消除垄断行为,增加市场竞争。

五、一分为二的影响微软一分为二的解决方案对其自身和整个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通过一分为二,微软避免了进一步的反垄断诉讼,保住了公司的核心业务。

其次,一分为二增加了市场竞争,使得其他竞争对手有机会进入市场,促进了产业创新和发展。

最后,微软一分为二对其他企业产生了警示作用,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加注重合规和市场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要发展,既需要效率,也需要平等。法律的任务就是在两者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社会能够可持续地高效发展。但两者之间常常会发生冲突。如上文所提到的微软公司自成立以来带动了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全世界人民触摸到了新经济的脉搏,是一个高效率的,或者说有“责任感”的垄断者的典范。联邦法官伊斯特布鲁克也毫不讳言微软公司的效率,他说,“在信息产业里,如果一种商业行为能够维持一段时间,足以坚持到让人向法院起诉且法院有时间作出判决,那么这种商业行为就一定是有效率的。否则,敏感的市场早就会作出反应了”。但微软利用其市场支配力,遏制并威胁了Netscape、Apple、Java等等先进技术的生存和发展,故美国政府在平等和效率中仍然坚定地选择了平等,因为他们知道唯有平等的竞争才能带来更大的、更持久的效率。
美国的反垄断法既反结构,也反行为。如果从三个要件出发认定某企业触犯了反垄断法,则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制裁:一是改变市场结构,切割、解散大企业。二是损害赔偿,由垄断企业向受害人进行3倍损害赔偿。这种损害赔偿不同于一般的民事赔偿,不是单纯性的赔偿,而是惩罚性赔偿。这种高额赔偿可以起到削弱垄断企业市场支配力的作用。三是刑事处罚,其主要手段是罚金和监禁,用于情节恶劣的反竞争行为,如故意违反法律、屡次违法等。刑事诉讼由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司提出。罚金可以针对个人或公司,监禁则只针对个人,期限在几个月至二三年之间。
1999年11月5日。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公布关于微软公司垄断事实的调查报告,称微软公司对“Windows” 操作系统的垄断性销售行为损害了消费者、计算机生产商和其他相关公司的利益。
随后的5个月中。波斯纳法官召集微软公司和州以及司法部的代表进行调解。由于双方的方案差距太大,4月1日波斯纳法官宣布调解失败。
法律意义上来讲,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垄断主要取决于三个要件:一是状态要件──市场支配地位。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企业在相关市场上拥有决定产品产量、价格和销售等方面的控制能力。其中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才有可能在价格、销售方南具有控制力。第二,行为要件──取得、维持和扩展市场支配力的积极行为。美国的反垄断法在认定企业是否从事垄断时看重该企业“是否有意识地取得和使用支配力量”。第三,后果要件──对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的损害。如造成对消费者选择权的限制,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大幅度下降等等。
2000年4月3日。杰克逊法官在华盛顿宣布,微软公司通过“反竞争手段”来维持其对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垄断,并滥用这一垄断力量来谋取对网络济览器市场的垄断,被判违反反托拉斯法。
2001年6月28日。美国联邦上诉法官驳回了地方法院将微软一拆为二的判决,将微软垄断案发回重审,但维持该公司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具有垄断力量的事实认定:微软公司利用自己的垄断力量维护市场统治地位;微软滥用权力,迫使软件开发商、因特网接入服务商以及业内其他公司与其签署排他性协议;微软使用垄断力量威胁英特尔公司。上诉庭将此案发回重审的原因仅仅因为下院没有遵循适当的程序和某些其他政治原因,所以,微软仍然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为了对微软案件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也有必要知道美国的反垄断法律制度。
二、什么是垄断
事实上,垄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它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所以没有办法给垄断下一个统一的定义。通常,垄断的概念包括垄断市场的状态、垄断者对消费者利益的侵害,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损害,对自由市场竞争制度的剥夺或者侵害等等。
第五、影响可持续发展
量子力学的出现,已彻底打破的牛顿时期的机械主义论调。众多的学者都已承认世界的不确定性。某些时候,“上帝确实是掷着晒子”。在这无法预测明天的世界里,一个国家若想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持久的竞争力,必须要采取一切措施保持技术、文化以及思想的多样性,以应对明天将出现的各种局面。一个垄断企业的技术发展将如同自信的计划体制下的技术创新道路一样。现在,无数人都在惊叹于美国硅谷的卓越成就,又有那么多地方准备规划新的硅谷、光谷等等。但是对于硅谷真正的优势却视而不见,那就是自由竞争、适合创新的环境和密切的技术文化交流。正如邹祖烨所指出的,硅谷不是规划出来的,中关村以后也不是规划出来的。
第一,垄断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导致效率不足,资源浪费,垄断企业通过控制价格获取超额利润,严重破坏了市场运行环境。
这一点正是反垄断法立法的初衷,也是一百年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写照。作为经济人的垄断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化利润,必然在拥有绝对的市场控制力之后限制产量,提高价格,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垄断利润;同时,利用其市场支配力,限制竞争,进一步维护其垄断局面。我国现在行政性垄断所造成的经济混乱局面与一百年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很难估计行政性垄断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但北大的张维迎教授却从另一个侧面给出了回答,他在许多场合都曾明确提出,只要取消所有的行政审批环节,扩大市场准入,鼓励自由竞争,我国的GDP至少增加30%。试想一下,令十三亿国人欢呼雀跃、激动不已的百年奥运梦想能给我国经济带来的额外增加也仅为0.3%。所幸的是,国家已经认识到行政性垄断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并着手从立法的高度限制垄断。年初,国家工商管理局表示,从二00一年四月起,全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用半年时间,依法对电力、保险、铁路、邮政、商业银行等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且限制竞争行为比较突出的垄断行业,开展反限制竞争的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查处一批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限制竞争案件。此外,还将加强对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及邮电、电讯等公益事业的经营者滥用支配地位、强制交易等限制竞争行为的监管。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托拉斯”法案的国家,同时也是执行最严历的国家。早在1890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谢尔曼法》,作为该法的支持和补充,美国又相继出台了《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罗密逊──帕特曼法》和《塞勒──克弗维法》。这些法律统称为《反托拉斯法》。“反托拉斯”法的立法目标是要让自由、平等、公正这些美国式政治民主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得到充分体现。《反托拉斯法》也一直被经济学家称为“维护并扩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总体最大自由”的最为有效的武器。事实上,正是依靠健全、完善的反垄断法规对于竞争机制的有力保障,美国经济才得以在近百年时间里飞速发展,并最终确立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熊彼特曾提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江泽民同志也曾明确指出:“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按照卡曼和施瓦茨的观点,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这三个变量决定着技术创新。在垄断而缺乏竞争的条件下,由于缺少竞争对手的威胁和沉没成本的影响,可能出现较小的“技术创新”,不容易引起重大的技术创新;而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由于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又缺少足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持久性收益的垄断力量,也不利于引起大的技术创新。只有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市场结构,或者说,市场的竞争最好保持在一定程度,这样将会促进最高效率的发明活动。
第四、 限制竞争、阻碍创新。
哄抬物价、获取暴利曾是垄断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微软公司却一直强调,他们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消费者着想,使消费者得到最大的实惠,如Windows和Office功能不断增强而价格不断走低。他们提供给消费者最大的方便,如在Windows上预装IE浏览器,甚至完全免费提供。但是,当垄断企业一家说了算的时候,谁也不能保证它不受高额利润的诱惑而擅定价格。即使垄断企业能够持续向顾客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但是谁能肯定更先进、更廉价的产品只能由这一家垄断企业而不是由其他新兴企业创造出来呢?而且我们完全有理由想像当市场竞争被窒息后,垄断企业的创新动力即逐渐消失,又如何能推动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呢。因此,垄断企业是否哄抬价格、获取暴利,并不是判断其是否侵犯了消费者权益的唯一标准。即便真如比尔?盖茨所言,微软促成了美国经济25%的增长,并为超过700万美国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已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家经济的火车头。这也不能成为逃避“反垄断”制裁的借口。
一般而言,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垄断分为经济性垄断、自然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几种方式。经济性垄断是反垄断法中的重要对象,它主要包括: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二、企业兼并、收购、合并过程当中出现的经济力量过度集中导致的垄断;三、协议垄断。自然性垄断是指某些行业由于边际收益递增而出现的必然垄断状态,从理论上讲,自然性垄断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同时也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行政性垄断涉及的面很广,包括政企不分、市场禁入、行业壁垒、地区垄断等等严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也是当前我国反垄断的重点。
去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了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1999年大幅下降12位后,在本年度报告中的排名又下滑3位,列第28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也比1999年下降2位,列第31位。其中对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下降影响最大的两项指标是“企业间技术合作”和“企业与大学间技术转移”。前者排名第35位,比上年下降10位,后者排名第30位,下降7位。而这两项指标正是近年来衡量国家技术创新成效的关键指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创新机制是否完善。
世纪之交的这几年,全世界的目光始终被一个人牵动着,这就是被称为“微软终结者”的托马斯?杰克逊,他将主宰一个世界首富和一个全球庞大软件帝国的命运。那么究竟什么是垄断呢?我们为什么要反垄断呢?让我们先粗略回顾一下微软反垄断案的过程。
一、微软垄断案主要过程
1998年5月。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南卡罗莱纳州后退出)联合提出诉讼,控告微软公司违反美国的反垄断法。
美国自制定反垄断法以来,曾成功地裁决了标准石油公司垄断案、美国烟草公司案、美国铝公司案、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案。此外,IBM和Intel公司也都先后遭到政府指控,但最终达成和解,开放了部分技术,在壮大自身的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四、为什么反垄断
那么,垄断到底会给各方面带来什么样的损害呢?各国的立法机关为什么都对垄断大开杀戒呢?总体说来,有以下五点理由:
第三,侵害了消费者主权。
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有“消费者主权”和“生产者主权”之争。二者都是表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一种关系概念。消费者主权是指市场上商品的类型、数量,都由消费者确定,生产者要服从于消费者的需要。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数学和计算机的运用,生产者可以通过集中的计划管理来安排社会的生产、销售,从而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消费者得到更好的满足。这一曾经支持垄断企业的论断在二十年来席卷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浪潮和信息化革命以及管理革命面前已土崩瓦解,现在各大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3C,即客户需求、变化以及竞争,企业结构从围绕产品来组织的金字塔型转变为围绕客户和流程组织的扁平化组织,包括MRP、ERP、CRM、CTI大量信息技术的运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跟踪客户喜好、缩短设计和供应时间、提供优质和贴身服务。所以“消费者主权”的真正实现有赖于自由竞争的环境。只要垄断企业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就已经间接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