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内湿”的原因及表现
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
![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01436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3.png)
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湿气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体内湿邪的堆积或外邪侵袭导致的一系列身体症状。
湿气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饮食不当、环境潮湿、久坐不动等。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体的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而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器官。
本文将从中医视角出发,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
一、湿气引起的身体症状1.脾胃不和:湿邪寄于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口苦口干等。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任脏之源,因此脾胃的调理至关重要。
2.湿热壅滞:湿气受热化聚集在体内,形成湿热,常表现为口苦、口干、舌苔厚黄、尿黄等症状。
此时可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如黄连、黄芩等。
3.关节疼痛:湿气易于寄居于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中医常将其归为湿热病证范畴。
治疗时需辨证施治,如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等。
4.皮肤湿疹:湿气往往通过皮肤外泄,导致湿疹、瘙痒、糜烂等皮肤症状。
此时可采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中药治疗,如连翘、苦参等。
5.湿气困脾肺:湿气侵袭脾肺,导致气滞不舒、痰湿咳嗽、胸闷喘促等症状。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方法来改善病情。
二、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1.望诊:中医通过观察眼睛、舌苔、皮肤等来判断湿气的程度和分布。
例如,湿气蕴于脾胃,舌体常常呈现胖而苔白厚等特征。
2.闻诊:中医利用嗅觉来判断湿气的味道。
湿气重者,体味常为浓重、腥臭等。
3.问诊:中医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症状的具体表现,包括疼痛的位置、程度、频率等,来确定湿气的病因和证型。
询问病史以及生活方式等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4.切诊:中医通过把握脉搏的情况来判断湿气的虚实、寒热等。
湿气重者脉搏常常沉滑或沉紧。
针对不同的湿气症状,中医医师会根据具体的体质状况、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治疗湿气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穴位按摩等。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有哪些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51be75ea8956bec0975e3fa.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有哪些
导语:外部环境仅仅是诱因,体内环境太湿才是主因。
陈伟说,中医认为脾胃主湿,所以,在湿气如此重的环境中别吃伤脾胃的食物。
比如,凉拌食品,冷饮。
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为“甜腻化湿”。
另外,酒助湿邪,酒精少碰为好。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有哪些
1、关节
若是湿气入侵体内,关节也会出现一些特征。
因为气血运行不畅顺,四肢关节容易沉重,屈伸不利等。
2、头部
湿气重,最先反应的是头部,出现头昏脑涨,四肢沉重,连骨头、肌肉都是酸痛的。
附带着有头部发热,怕冷,流鼻涕,浑身不舒服。
3、小便带下,大便不成形
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白带过多、阴部瘙痒等特征都出现过。
内湿
![内湿](https://img.taocdn.com/s3/m/3dafae15cc7931b765ce15df.png)
四、内湿在中医上又称为“湿浊内生”。
提到湿,想必我们都会想到下雨前或是黄梅天房屋里的潮湿的情景。
毫无疑问,水汽在空气中过多的积聚是潮湿形成的主要因素。
那么体内的湿,当然也是体内水汽过多积聚所造成。
在五脏中我们讲过,水饮进入体内后,要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主要靠的是脾对水饮的运化。
通过脾的运化,水饮变为人体可吸收利用的精华物质,以供滋润机体和为机体各种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那么进入人体的水饮就不能被正常转化为人体可利用和吸收的精华物质,从而导致水液在体内过多地积聚,反过来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内湿的疾病。
脾与内湿形成的关系密切,《内经》上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就是人体大多数的水湿内停的疾病,如水肿、胀满等,都是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所导致的。
另外,水液通过脾的运化为人体所利用之后,在体内还有一个运输、分布、排泄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肺的通调水道作用、三焦的通道作用、膀胱的贮尿排尿作用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四个脏器功能的失调,也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循环过程的障碍,出现水液在体内异常停留的内湿症状。
水湿在体内过多积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组织器官中水分含量过多而出现的症状,如肢体水肿、头面浮肿、头重而沉、胸水、腹水、大便溏泻、四肢重胀、脘腹胀满、舌苔厚腻等;二是体内粘膜细胞分泌的粘液过多,如妇女的白带过多(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关于带下疾病的论述中,就认为妇女的带下病,归根到底都是内湿引起的。
他说“带下俱是湿症”,一句话就概括了带下疾病的根源,并根据这个理论创造出了有效治疗白带过多的方剂——完带汤),慢性结肠炎导致的慢性腹泻(中医认为“湿多成五泻”,也就是说,大多数的腹泻和内湿有关),支气管分泌粘液过多引起的慢性咳嗽、咳痰白而粘、不易咯出,等等。
讲到这里,我要提到一种疾病,那就是慢性鼻炎。
说到慢性鼻炎,往往是鼻粘膜分泌过多,鼻粘膜水肿、充血等原因导致。
关于身体“湿气重的7大信号以及去湿方法
![关于身体“湿气重的7大信号以及去湿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04a394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d.png)
关于身体“湿气重的7大信号以及去湿方法湿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中医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
人如果夏秋淋雨涉水或在潮湿的环境中,湿气就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等入侵体内,在各个脏腑组织之中“安营扎寨”,并“长期居住”。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脾湿呢中医教你7招自我鉴定一下吧!1.排便粘稠粘便盆中医认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大便不成形就是中医所说的便溏,说明大肠有湿热。
除了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产生湿热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吃得太饱或过于油腻、嗜酒、饮食不规律等,这些都容易损伤脾胃。
脾胃主管食物的消化和体内水液代谢。
脾胃受伤,运化功能就打折扣,此时再大鱼大肉地胡吃海塞,只会生湿助热,日久形成瘀滞,化而成热。
祛除体内湿热,要注重日常的调理。
2.舌苔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3.小肚子大脾湿比较常见的就是“胖子”,肥胖本身就是脾气亏虚、痰湿壅盛的表现,所以在胖人身上很容易看到脾虚和湿盛的症状,比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汗出、肢体沉重等,这是“当下的胖子”。
还有几种是“未来的胖子”。
一是贪吃寒凉、频繁进出冷饮店的人,二是贪吃油腻、频繁光顾快餐店的人,三是贪吃甜食、频繁现身甜品店的人,四是贪杯酗酒、频繁出入酒吧的人。
这都是生湿伤脾的“最佳”途径,这几类人加入肥胖的队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4.爱出油正常的头发是光泽、干爽的。
体内湿气太重,头发就爱出油;而且无论冬天还是夏天脸上都喜欢出油,摸上去能感觉到腻腻的。
这就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5.睡觉留口水成年人流口水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常见于脾胃运动功能减弱、水湿停留、脾胃湿热或胃里存食下降、胃热上蒸,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6.耳内湿耳内湿也就是俗称的油耳朵。
耳朵里面总是湿湿的,用小指触碰,感觉有油。
7.口臭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
湿气在体内聚集形成的原因
![湿气在体内聚集形成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76418fd524de518964b7dd8.png)
湿气在体内聚集形成的原因大量的湿气在体内积聚,会造成“湿气黏肠”,大便次数增多,且有拉不干净的感觉。
中医说,“湿气如裹”,湿气重会影响细胞间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湿棉被盖在人的身上一样,会让你常常有头沉、无精打采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夏困”,所以当你感觉总是睡不醒时,可能就要当心湿气入体了。
湿气过重还会引起下肢浮肿,手脚冰凉,四肢发麻,严重影响自己的日常精神状态。
重则还会让湿气深入子宫,形成长时间宫寒,造成女性不孕。
(1)吃出来的湿气夏秋季节,阴雨连绵,温度高湿热难耐,人们不再像冬季那样,喜食花椒、文冬姜、枸杞等热性食物,而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导致湿气加重。
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吃在很大一部分原因上引起了湿气加重,影响健康。
(2)懒出来的湿气夏季因为气温高的原因,一动则出汗,甚至偶感气喘吁吁,很多人不喜欢动弹,经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和四肢无力的症状,精神不振。
其实这就是湿气重的表现。
因此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会越多,形成湿气叠加的恶性循环。
多运动,不懒惰,方可远离湿气。
(3)熬出来的湿气夏季夜长,是烧烤撸串的大好时节,三两好友坐在路边,尤其是再配上一瓶啤酒,那就更爽了,每次大聚小聚总是熬到夜里两三点。
但是中医认为,熬夜不仅对肝脏造成负担,还会加重我们人体内的湿度。
其次就是夜晚暴饮暴食,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血液流速降低,外部湿气就会乘虚而入。
(4)宠出来的湿气加之部分人群,挑食偏食。
食用过多的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
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阻塞经络成为能量垃圾。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洗头时,用了洗发精后湿头发按摩,这样会使湿气进入头皮(要吹干头发后再按摩);洗完澡(头)后未擦干身体水份;夏季贪凉睡地板;住地下室;淋雨后我,未及时换衣服;穿潮湿未干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等等都是诱发湿气的重要原因。
中医角度解析湿气的症状及辨证要点
![中医角度解析湿气的症状及辨证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eb29f5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b.png)
中医角度解析湿气的症状及辨证要点湿气在中医理论中是一种常见病理因素,其产生与人体内外环境、饮食习惯、气候湿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当湿气在体内凝聚积聚,就会引起一系列症状,给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湿气的症状进行解析,并介绍辨证要点。
一、湿气症状解析1. 湿气重之皮肤症状湿气重时,常会导致皮肤湿滑、沾湿不干,甚至出现瘙痒、疱疹等皮肤症状。
常见的湿气重的皮肤症状有湿疹、湿疮、脚气等。
2. 湿气重之消化系统症状湿气重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引起食欲不振、口苦、腹胀等症状。
湿气入侵脾胃,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脾胃湿滞。
3. 湿气重之呼吸系统症状湿气重还会导致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痰多、气喘等。
湿气易于阻滞肺气,导致痰湿困于肺部,使肺气不畅。
4. 湿气重之关节症状湿气重还容易导致关节症状,如关节酸痛、浮肿等。
湿气易于阻滞经络,造成气血不畅,导致关节疼痛。
5. 其他湿气症状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湿气还可能引起疲倦无力、思维迟缓、舌苔厚腻等全身症状。
二、湿气的辨证要点1. 辨证要点一:湿热型湿气湿热型湿气症状表现为发热、口苦、口渴、尿黄、便秘等。
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2. 辨证要点二:湿寒型湿气湿寒型湿气症状表现为身体沉重、关节酸痛、喜温喜压、尿频、大便稀溏等。
舌苔白腻,脉象滑缓。
3. 辨证要点三:湿湿性湿气湿湿性湿气症状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困重、容易疲倦、纳差等。
舌苔白腻,脉象滑数。
4. 辨证要点四:湿燥型湿气湿燥型湿气症状表现为皮肤干燥、嗓子干痒、口干、咳嗽少痰等。
舌苔黄薄,脉象滑数。
5. 辨证要点五:湿暑型湿气湿暑型湿气症状表现为发热、口渴多饮、心烦、身倦等。
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三、湿气的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寒凉、甜腻的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
适量饮用温热的开水。
2. 居室调理保持居室通风,避免潮湿环境。
使用除湿设备,如除湿机、除湿剂等。
3. 身体调理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利于湿气排出。
中医教你判断湿气的方法
![中医教你判断湿气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266ff12b7360b4c2e3f64a5.png)
中医教你判断湿气的方法导读:湿气,中医认为是万恶之邪,湿气往往是造成各种疾病的根源,即使健康的人,往往也有湿邪,那么怎么办判断自己是否有湿气呢?以下中医教大家认识湿气、判断湿气的方法。
中医教你判断湿气的方法湿气——万恶之邪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中医介绍,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1)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2)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3)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4)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
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气呢?下面为大家介绍。
判断湿气的方法:1、看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
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
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
(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
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湿热内蕴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湿热内蕴](https://img.taocdn.com/s3/m/f9021e8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5.png)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湿热内蕴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湿热内蕴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
了解如何准确诊断体内的湿热内蕴,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调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湿热。
湿,是一种阴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热,则是一种阳邪,具有炎热、升腾的特点。
当湿与热相互交结,蕴结于体内,就形成了湿热内蕴的状态。
从症状表现上来看,湿热内蕴的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困倦乏力,就好像身上背着沉重的包袱,总是提不起精神。
这是因为湿邪重浊,容易阻滞气机,导致人体的清阳不升。
他们还可能会出现发热的情况,但这种热往往是身热不扬,也就是摸上去皮肤的温度并不是很高,但自己却感觉从身体里面往外发热。
此外,由于热邪的蒸腾,患者可能会有面部发红、烘热的表现。
在头面部,湿热内蕴的人头发容易出油,面部也常常油腻光亮,甚至还可能会长出痤疮、粉刺等。
眼睛可能会出现红赤、眼屎增多的情况。
嘴巴里则感觉口苦、口干,但是又不太想喝水,或者只想喝少量的热水。
舌头通常是舌红苔黄腻,舌苔厚腻就像一层厚厚的油覆盖在舌面上。
在消化系统方面,这类人往往食欲不佳,感觉肚子胀满,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大便多不成形,黏腻不爽,容易粘在马桶上冲不下去,而且排便时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
小便则量少色黄,气味较重。
在皮肤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面部痤疮粉刺,还可能会出现湿疹、瘙痒等症状,皮肤容易出现感染,疮疡等。
从脉象上来看,湿热内蕴的人脉象多为濡数或滑数。
濡脉是指脉象柔软而浮细,好像手按在棉花上一样;数脉则是指脉搏跳动快,每分钟超过 90 次。
滑脉则是指脉象圆滑流利,如盘走珠。
中医诊断体内湿热内蕴,还会考虑到患者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
长期生活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或者喜欢吃辛辣、油腻、甜食、饮酒等,都容易导致湿热内生。
此外,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诊断湿热内蕴时都有重要作用。
望诊除了观察上述的面色、舌苔、皮肤等情况外,还会注意患者的神态、体型等。
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闻患者身上的气味。
体内湿气重六种表现,祛湿方法…
![体内湿气重六种表现,祛湿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26ffce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5.png)
体内湿⽓重六种表现,祛湿⽅法…体内湿⽓重的表现:⼈饮⾷习惯、⽣活习惯不良等⾝体受凉造成体内湿⽓重。
湿⽓重会对⼈造成危害,有六种表现:1、头部当时期⾸先侵蚀的时候,头部是⾸先会反应出来的部位,当湿邪最初侵袭⾝体时,可呈现头昏沉重地,像裹着⼀块布;⾝体困重,四肢沉重,浑⾝不舒适,似乎⾝上附着重物。
此外,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涕等表湿证,除湿⽓,祛湿健脾,是冬季⼥性和中⽼年⼈最热门的话题。
2、关节如果体内已经侵蚀到关节的时候,关节也会出现⼀定的病症,部分⽓⾎运⾏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
3、消化效果湿邪困扰脾脏,危害其正常运化效果,会表现出胸闷腹胀、⾷欲⽋佳、饭量降到、不成形等。
⽽因脾虚运化不利⽽致使“内湿”时,还常有⼝淡、⼝黏乏味、⼝渴却不想饮⽔、倦怠乏⼒等⽓虚、湿困的表现。
4、⼩便及妇⼥带下,⽽且⼤便也会表现的⽐较稀湿邪还有⼀个特征也是“趋下”,轻易伤及⼈的腰以下部位,中医养⽣,健脾“化湿”。
⼩便混浊、⼤便溏泄、妇⼥⽩带过多、阴部瘙痒等特征都相对经典。
5、⾆苔⾆苔厚腻是湿⽓重的经典的症状,它会在⾝体还没有出现病态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了,湿⽓重看⾆苔以清晨刚起床的时候是最准确的。
另外,⾆头边缘有齿痕,也是体内湿⽓重的⼀种表现。
6、⼤便不成形长期便溏,体内肯定是有湿⽓在侵蚀。
⼤便后总有某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有湿的⼀种表现,因为湿⽓有黏腻的特征。
体内有湿的⼈,⼤便后⼀张纸是不够⽤的,得多⽤⼏张才⾏。
湿⽓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导致体内湿⽓重的原因有很多,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个是外湿,也就是外部潮湿的环境侵⼊⼈体;另⼀个是内湿,是⼈体吃冷饮等寒凉的物质导致的。
⼀、外湿侵滞引起的湿⽓重夏季⽑孔都是张开的,⽐如经常淋⾬、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经常穿湿⾐服、太冷⾐服穿的少、夏季办公室空调温度开得太低、长期⽔中作业、久居地下室等,湿邪就很容易侵袭⼈体,留滞不去,就会造成湿⽓重的表现,这种湿⽓⼀般停留在肌表,关节等处。
老中医告诉你寒气、湿气产生的原因,三招教你祛湿寒
![老中医告诉你寒气、湿气产生的原因,三招教你祛湿寒](https://img.taocdn.com/s3/m/192d0020caaedd3383c4d3eb.png)
判断寒气重和湿气重寒气重如果觉得手脚冰凉,则说明体内阳气不足,有寒气;如果手脚有温热,说明阳气充足,整个人看上去很精神。
还有手心容易出虚汗,手心热,但人又觉得冷,这也是寒气的表现。
湿气重如果体内寒热均匀,那么,我们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而润泽的,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过于白,滑而湿润,那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者很厚、发黄带腻,那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头赤红无苔,那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了。
体内寒气、湿气产生的原因:1、我们经常吃冷冻的食物。
2、在冬天贪吃反季节的寒凉食物。
3、夏天人体毛孔扩大时候,却频繁使用空调。
4、我们工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也很容易造成体内寒气湿气的堆积。
天地寒气经常会从我们的手足进入我们的身体,人体背后的寒气会直接积存在膀胱经,头顶的寒气会直接堆到头顶上,正面的寒气上半身积存在肺经,下半身会积存在胃经中,侧面的寒气则积在胆经中。
寒气和垃圾累积多了就会使人大腿外侧特别肿。
寒气是会沉积,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瘀阻。
这叫“血遇寒则凝”,若寒气留在关节,会疼痛,引发关节炎,侵入脏腑易长肿物,侵入经络会阻塞令血流不畅3个方法教你去除体内湿气第1招:越懒越要运动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
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饮食清淡适量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
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中医学“内生五邪”——湿浊内生
![中医学“内生五邪”——湿浊内生](https://img.taocdn.com/s3/m/502a8a6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b.png)
中医学“内生五邪”——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机变化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为“脾虚生湿”。
一、病因
内湿的形成,多因过食肥甘,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素体肥胖,喜静少动,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
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二、病机
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
因此,内湿不仅由脾阳虚津液不化而形成,在肾阳虚衰时,亦必然影响及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
反之,由于湿为阴邪,湿胜则可损伤阳气,故湿浊内困,久之必损及脾肾阳气,而致阳虚湿盛之证。
另外,湿浊可以聚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变生多种病患。
湿性重浊黏滞,多阻遏气机,故其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异。
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湿浊虽可阻滞于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仍以湿阻中焦脾胃为多。
三、外湿与内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内湿为脾虚生湿,因虚致实:外湿是湿邪入侵,湿困脾土,性质属实。
脾具有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故内湿、外湿皆与脾有关。
外湿伤人,每易困脾,缠绵难愈,导致脾失健运而滋生内湿;另一方面,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又每易感受外湿而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五邪――湿浊内生
![中医基础理论:五邪――湿浊内生](https://img.taocdn.com/s3/m/5af953748762caaedc33d461.png)
中医基础理论:五邪――湿浊内生
中医基础理论:五邪――湿浊内生
1.内湿的含义
湿浊内生,是指因为脾的运化功能(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及输布津液功能
减退或阻碍,进而以致机体水谷津液代谢失调,惹起水湿痰浊等积蓄阻滞的病理状态。
因为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所致,故又称为脾虚生湿,或内湿。
2.内湿的病理变化
内湿的形成,多要素体阳虚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或性情虚损,失其健运之职,不可以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代谢发生阻碍所致。
于是水液不化,便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或积而成水。
所以,脾的运化渎职是湿浊内困产生的重点。
故《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和煦随和化。
所以,内生之湿浊不单是脾阳性情虚
损,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且与肾的功能失调有亲密的关系。
肾主水液,肾
阳为人体诸阳之本,故在肾阳虚损时,亦必影响及脾之运化而以致湿浊内生。
反之,因为湿为阴邪,湿胜则亦可损害阳气。
因之,湿浊久困,则亦必损及考,
试大网站采集脾肾之阳,而成阳虚湿盛之证。
且肾阳不足所惹起的内湿病变,又
与内寒之病变相关。
湿性重浊腻滞,易于隔绝气机,故内因病变,即在于阻滞机体上、中、下三
焦气机畅达,所以其病理表现亦常随其湿邪阻滞部位的不一样而各异。
别的,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在其形成方面虽有差别,但两者常互相影响。
湿
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蕴,或内湿素盛之体,亦每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中医养生——湿热体质的症状
![中医养生——湿热体质的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cd8a3ef39e31433238689305.png)
中医养生——湿热体质的症状
人可能受到湿热的侵袭,湿气侵袭到上焦,就会出现有痰难咳或早起痰多的情况。
湿属阴,热属阳,阴阳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寒热并存,就会出现湿热体质。
就是体内湿热。
这类人会出现浑身黏糊糊的感觉。
武月萍博士说,长期遭受湿热侵袭,体湿的人就会出现倦怠、不想动弹、脸上出油多、头发容易脏、舌苔腻等症状。
还有不少人早上起来后口臭,不想吃饭或者吃饭后觉得胃胀,大便稀、黏,排起来费劲等症状。
除此之外,女性朋友如果出现脸上长“痘痘”、白带增多发黄等现象,也可能受湿热侵袭了。
如果湿热侵袭到小孩,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腹泻、大便不顺畅。
如果湿热侵袭到老年人,就可能出现下肢酸困、腰疼等症状。
土生金,“土”受侵袭影响到肺“金”,就有痰却咳不出来。
竹叶小豆茯苓粉主要针对湿热内蕴,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的这一部分人群。
通过药食同源食材合理搭配,利用中医体质平衡原理,通过饮食调节恢复人体平衡,达到稳定健康状态,减小湿热体质相关病症的发生率。
淡竹叶功效:甘淡渗利,性寒清降,善导心与小肠之火下行而利尿通淋。
赤小豆功效:利水消种,解毒排脓。
鱼腥草功效: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
茯苓功效:利水药,渗湿,利尿。
如果你对自己的体质不是很了解的话,可以去/Test.htm做
一下免费的中医体质测试,这样你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调理需求啦!。
体内有湿气有哪些症状表现?
![体内有湿气有哪些症状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3b818f66bd64783e09122b77.png)
什么是湿气重?当一个人的身体平衡出现了问题的时候。
他正常的运放受到了影响。
身体就会出现排泄障碍,那么身体代谢的垃圾,比如一些多余的资方水分。
等等就会滞留在身体内。
然后水分啊,这下就会形成湿气,湿气根据它形成的病因又分为内湿与外湿,湿气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中医上认为,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液,此时机体就容易形成水湿内停的情况,因而此时停留在患者肌表和肌肉之间。
如果风邪外袭和湿气内阻,则可能会最终影响到患者肺脾肾的气化功能,使得其水液的运化失常,而导致湿气过重情况的发生。
体内有湿气有哪些症状表现?1、头部:如果身体湿气重,会出现头部昏沉,头昏脑胀,就像感受很沉重,十分不舒服。
2、舌头:舌苔厚腻是湿病的经典表现,它常在机体还没有表现出突出病态态势时就有所表现。
早上起来刷牙后,观察自己的舌苔是否出现厚苔并且滑腻,如果是,则为湿气重。
正常生态位薄白苔。
3、皮肤:湿气重的人,皮肤会感到痒痒的,像有蚤子在身体爬动一般难受,用手去抓痒,有红色凸起,像被蚊子叮一样。
不过持续比较段时间就消失。
4、关节:当湿邪伤及到关节时,部分气血运行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
5、大小便:湿气重的人,会有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白带过多、阴部瘙痒等症状。
如果大便成形,湿气重会使大便黏腻,很难冲干净厕所,也需要多几张手纸才擦干净。
6、精神状态: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想长呼一口气才舒服,身体特别疲乏。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预防和祛除湿气的方法?第一、注意饮食: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苋菜、扁豆、冬瓜、绿豆等,一定要少吃或者不吃生冷食物。
因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造成脾虚胃寒。
第二、体恒排湿法:一个老中医推荐的祛湿名方—角美膏,它不存在单向祛湿,它能做到双调双补,标本兼顾。
含有鸡内金、芡实、山药、砂仁、雪莲,槐花,阿胶等16种天然食材,进入体内后首先是帮助身体快速的恢复脾胃的平衡,又能帮助身体彻底的排出湿气。
中医视角下湿气的分类与辨证
![中医视角下湿气的分类与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f1d26e3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a.png)
中医视角下湿气的分类与辨证湿气是中医常用的术语之一,它是指体内湿液过多或湿气外邪侵袭引起的一种病理变化。
湿气病症常见于湿地或潮湿环境,但也可以因饮食不当、体质虚弱等原因而产生。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可以大致分为内湿与外湿,每一类又有不同的辨证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视角探讨湿气的分类与辨证。
一、内湿的分类与辨证内湿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或脏腑功能虚弱,湿气在体内停滞不散所引起的。
根据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内湿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脾胃湿滞:主要症状为胃脘痞闷、纳呆、食少便溏、舌苔厚腻等。
辨证时可观察舌体胖大、舌苔厚腻,脉象沉滑等。
2. 肺脾两虚湿阻:主要症状为乏力倦怠、容易出汗、运动后气短、食欲减退等。
辨证时可观察舌体胖大、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象虚弱等。
3. 肝脾湿热:主要症状为口苦烦渴、大便黏滞、尿黄短赤等。
辨证时可观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数滑等。
二、外湿的分类与辨证外湿是由于外界湿邪侵袭致使机体阳气不能发散,导致湿邪留滞在体内而发生的病理变化。
根据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外湿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风湿外湿:主要症状为关节酸痛、身体沉重、动作不灵活等。
辨证时可观察关节红肿疼痛,肢体困重,脉象浮肿等。
2. 湿热外湿: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出汗多、口渴尿赤等。
辨证时可观察发热口渴,尿黄而短,脉象浮数等。
3. 湿寒外湿:主要症状为体重增加、四肢酸软、畏寒不欲动等。
辨证时可观察肢体沉重,畏寒肢冷,脉象紧缩等。
三、辨证治疗湿气根据不同类型的湿气,中医在辨证上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湿气的方法:1. 燥湿祛湿法:适用于湿邪内盛、气机不畅的症状,可以采用泽漆汤、祛湿化痰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2. 补脾祛湿法:适用于湿邪偏盛于脾经的症状,可选用理中丸、小建中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3. 清热祛湿法:适用于湿气内溢、气机郁滞的症状,可以采用龙胆泻肝汤、瞿塘峡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4. 祛风祛湿法:适用于风湿湿邪阻遏经络的症状,可选用桂枝茯苓丸、乌药湿挂膏等方剂进行治疗。
中医的“湿”到底是什么,你的身体“湿重”吗
![中医的“湿”到底是什么,你的身体“湿重”吗](https://img.taocdn.com/s3/m/79f7d70ea2161479171128e0.png)
中医的“湿”到底是什么,你的身体“湿重”吗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那么“湿”是从何而来的呢?1.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2.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3.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
胖人多阳虚“湿重”很多胖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
胖人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就是因为身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来御寒。
往往是越胖越虚,越虚越胖。
胖人的正确减肥方式应该是温化寒湿,“温”是增加代谢脂肪的能力,“寒湿”就是指那些不该积存在体内的脂肪。
脾胃不好湿气重脾气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糟粕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下降了,营养吸收不了的同时,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体内就成了湿。
被湿邪击中的典型症状是:身体总觉得疲劳,但这种疲劳不是因为哪里酸痛,如果酸痛的话,可能是你有血虚、血不养筋的问题。
1.身体发沉、发重,头也发蒙,虽然头不疼,但是不清爽;2.皮肤上会有湿疹,胃口也不好,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嘴里发黏。
3.舌头伸出来时,你会发现舌质很胖,颜色偏淡。
症状严重的,舌头边上会有齿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这叫“裙边舌”,这就是比较严重的脾虚湿困了。
承山穴是祛湿大穴每天早上起床时,将两腿伸到床外,让承山穴正好搁在床沿上,两腿左右摆动,以按摩承山穴。
补脾祛湿的药要想祛湿,你首先得健脾补气,几乎所有健脾补气的药都能间接地祛湿。
你还可以到药店里去买中成药,比如“参苓白术丸”,这是补脾气的好药,性质很平和,可以长期吃来缓慢地改善脾虚湿重的体质(因人而异)。
中医知识:中医中“湿气”的相关知识
![中医知识:中医中“湿气”的相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2d38f8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16.png)
中医知识:中医中“湿气”的相关知识事业单位的考试中,对于湿证的考查也占有较大的比例,下面对可能涉及到的内容进行说明:(一)病因病机湿有内外之分,外湿为六淫之一,常先伤于下,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
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
内湿与外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互相影响。
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本篇将侧重于内湿的讨论。
湿邪入侵人体,常视人体脏腑功能的不同,素质的差异,以及治疗之不当而转化,如脾阳素虚,易从寒化,胃热素盛,易从热化;过用寒凉者,易于寒化,妄加温燥者,易于热化。
湿从寒化,多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多易耗伤胃阴,这又是湿邪寒化或热化后的发展趋势。
但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胜则阳微,湿从寒化,乃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
故在临证时,寒化多于热化。
(二)证治分类(1)寒湿困脾病机概要:多因贪凉饮冷,过食生冷瓜果,致寒湿停于中焦;或因冒雨涉水,居住潮湿,遂使寒湿内侵;或内湿素盛,中阳被困,以致寒湿内生所致。
主要脉证:脘腹闷胀,不思纳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溏泄,头痛如裹,身重或肿,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法则:温中化湿。
(2)湿热中阻病机概要: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主要脉证:脘腹痞闷,呕恶厌食,口苦口黏,口渴不欲饮,尿赤,或面目肌肤发黄,或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法则:清热化湿。
(3)脾虚湿阻病机概要:多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虚健运失职,水湿内生。
主要脉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困重,脘腹不舒,纳谷不馨,厌食油腻,大便溏薄或泄泻,苔薄腻,舌淡胖,脉濡细。
治疗法则:健脾化湿。
(三)证治要点(1)治湿应根据脾虚和湿盛的主次,权衡轻重,灵活应用,以湿盛为主者,应施以除湿之法,或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或淡渗利湿,不必妄加补虚之品,以脾虚为主者,当健脾与化湿之剂配合使用。
中医诊断如何评估体内湿热邪的程度
![中医诊断如何评估体内湿热邪的程度](https://img.taocdn.com/s3/m/ba88c9a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2.png)
中医诊断如何评估体内湿热邪的程度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湿热邪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
了解体内湿热邪的程度对于准确诊断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那么,中医是如何评估体内湿热邪的程度呢?首先,中医会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来进行初步判断。
如果体内湿热较重,面色可能会显得油光发亮,尤其是额头和鼻部,这是因为湿热熏蒸,气血上涌所致。
此外,面色还可能发黄,且缺乏光泽,这是湿热困脾,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的表现。
舌苔的变化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湿热较重时,舌苔往往黄腻。
舌苔黄,表明有热;舌苔腻,意味着有湿。
腻苔就像是舌面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油脂,颗粒细腻而致密,揩之不去。
如果湿热邪较轻,舌苔可能只是微黄、微腻;而湿热邪严重时,舌苔会变得黄厚而腻,甚至可能出现舌苔焦黄的情况。
脉象同样能反映体内湿热邪的程度。
湿热之脉,常见滑数。
滑脉,指脉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主痰湿、食积、实热等;数脉,则是指脉搏跳动快,一息五至以上,多主热证。
滑数相兼,提示体内有湿热之邪。
若脉象只是稍滑稍数,可能湿热较轻;若脉象滑数有力,则表示湿热较重。
接下来,中医会询问患者的症状。
比如,是否有发热的情况。
如果是湿热导致的发热,往往是身热不扬,即患者自己感觉发热,但用手触摸皮肤时,初按并不觉得很热,久按则热势渐增。
这是因为湿热蕴结,热被湿遏,难以散发。
还有患者的口渴情况。
湿热内阻时,虽有热邪,但因湿邪存在,口渴往往并不明显,或者只是口渴但不想喝水,或者喜欢喝热水。
如果湿热化燥,热盛津伤,就会出现口渴多饮、喜冷饮的症状。
另外,大小便的情况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湿热下注肠道,大便往往黏腻不爽,排便时有排不尽的感觉,或者大便溏泻,气味臭秽。
小便则可能短赤,也就是尿量少、颜色黄,且排尿时有灼热感。
中医还会关注患者的食欲和消化情况。
湿热困脾,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症状。
如果湿热较轻,这些症状可能相对较轻,只是偶尔出现;如果湿热较重,上述症状会比较明显,甚至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体内有湿邪晨起有表现
![体内有湿邪晨起有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64b51fffbed5b9f3f80f1cab.png)
体内有湿邪晨起有表现作者:李尤佳来源:《健康博览》 2013年第9期文/ 李尤佳夏季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若人体内湿气过重,就是中医所说“湿邪”了,会致人生病。
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武月萍博士这样说,湿属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之一。
如果湿气重,人会感觉很难受,会让人觉得困倦、四肢疲乏无力、没有食欲、皮肤会起疹子,日久导致肠胃炎、胆囊炎、鼻炎、痔疮、脑供血不足、囊肿、息肉等病症。
怎么来自我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呢?简易的方法为:1 头部感觉:“因于湿,首如裹。
”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昏沉重不清亮,没有精神,四肢沉重,浑身不适,也就是人发懒。
2 看舌苔:早上洗漱前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正常的舌苔薄白,不滑不燥,舌苔厚腻是湿气重的表现,它常在机体还没有表现出突出病态态势时就会有所表现。
看舌苔以清晨刚起床的最为准确。
舌苔厚腻黄为湿热表现,舌周有齿痕为脾虚生湿的特征。
3 看大便:晨起方便后,观察一下大便。
如果大便稀溏、味轻,为脾虚生湿;大便稀水或带泡沫,为感受风寒湿邪;大便稀糊、粘滞不爽、粘马桶,多臭味重,是湿浊内阻化热的表现。
正常大便是黄色成形、排出顺畅。
4 看小便: 晨起的小便明显黄且混浊,并有泡沫状,也是湿气重的表现。
正常的小便微黄且清亮。
5 看面容: 早上脸上出油多,尤其额头处、口鼻周围出油明显。
6 闻口气: 晨起口内气味重。
如果具有以上几个症状,说明体内有湿邪了,建议还是去医院看看,因为湿邪会造成人的亚健康状态,也是多数疾病的源头或帮凶,还是尽早为体内除湿吧。
编辑/ 王艳。
中医之内湿
![中医之内湿](https://img.taocdn.com/s3/m/e476354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c.png)
中医之内湿内湿内湿系指内生之湿,与脾有密切关系,故有“脾虚生湿”及“湿困脾运”等说。
内湿的形成,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饮食失节,恣食生冷,过食肥甘,纵饮酗酒;或饥饱不节,内伤脾胃,以致脾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且可随病因及体质的不同,而有寒化、热化之分。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性粘腻,易阻滞气机,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
若湿郁化热,或湿热内生,则可形成湿热证候。
由于湿热阻滞的部位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病证。
例如湿热蕴结胸膈,上蒸于口,可见口舌生疮、糜烂,或口干、口苦等;湿热郁结肝胆,胆汁泛溢肌肤,可发为黄疸;湿热阻滞大肠,清浊不分或脂络受损者,可出现泄泻与痢疾;湿热下注膀胀,气化不利,可出现淋、浊、尿血;湿热损伤冲任,女子可见赤白带下。
辨证论治1.寒湿中阻:[症状] 脘腹痞满作胀,或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或头重如裹,身重或肿,或腹痛、肠鸣、泄泻。
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 寒湿内郁,困遏脾运。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胃苓汤、实脾饮加减。
两方均为祛湿利水剂,专治水肿、尿少。
但胃苓汤燥湿通阳利水,以治水湿标实为主;实脾饮温阳健脾,化气利水,以治本虚脾阳不振,水湿无制为主。
药用苍术、白术、陈皮、厚朴燥湿除满,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肉桂温化寒气。
若寒湿之邪较著者,可加附片、干姜、草豆蔻温中散寒;大腹皮、木瓜渗利水湿。
2.湿热内蕴:[症状] 发热,倦怠,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胁痛,口苦,口粘,口渴而不欲饮水,大便泻利,小便短赤、频急、疼痛,或见目晴、肌肤黄染,周身瘙痒。
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湿热蕴中,脾胃气滞。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本方功能清热化湿泄浊,用于湿热阻于气分之证。
药用菌陈、滑石、木通清热利湿,连翘、黄芩苦寒泄热,藿香、薄荷、菖蒲、蔻仁芳化湿浊,行气醒脾。
3.脾虚湿困:[症状]面色萎黄不华,神疲乏力,脘腹胀满,纳谷欠香,多食则胀,大便溏软,甚或濡泄,肢体困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
“内湿”,即体内水湿停滞。
内湿是由于脾不运湿,肾不主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
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
内湿的产生,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所致。
如是则水津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
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因此,内湿不仅是因为脾阳虚衰,津液不化,而且与肾有密切关系。
肾主水液,肾阳为诸阳之本,故在肾阳虚衰时,亦必然影响及脾,使脾失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
·反之,由于湿为阴邪,湿盛则可损伤阳气,因之湿浊内困,久之亦必损及脾阳肾阳,而致阳虚湿盛之证。
内湿为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虽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均有关,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湿从内生,聚而为患,或为泄泻,或为肿满。
或为痰饮。
内湿的临床表现以脾胃症状为主。
湿留于内,可因体质、治疗等因素而有寒化、热化之分。
此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二者亦常互相影响。
湿邪外袭每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滋生内湿。
脾失健运,或内湿素盛之体,亦每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内湿的病理变化
湿性重着粘滞,多易阻遏气机,其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
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也可出现颈项强急、屈伸不利等。
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可以致痉,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湿为痉病原因之一。
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喘;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
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湿浊虽可阻滞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湿阻中焦脾胃为主,因此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证。
外湿与内湿的关系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所致。
内湿则是湿从中生,多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停聚所致,即所谓“脾虚生湿”。
但外湿和内湿又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必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由于脾虚,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又易于感受外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