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二级结论(力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

杜瑞民

“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可直接使用。但在做计算题时,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一、力和牛顿运动定律

1、静力学

(1)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

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如

图,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cosα=d

l

,①若宽度不变,绳的右端在BC

上自由移

动,绳上的力不变。②若宽度d 变大,绳的右端在CD 上右移,绳的力变大。

(2)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3)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范围:|F1-F2|≤F≤F1+F2。

(4)几个共点力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则其中任一力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若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的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三力交汇原理)。

(5)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6)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

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正弦定理:

F1 sinα=F2

sinβ

=F3

sinγ

(7)力的三角形与实物的三角形相似。(8)“框架形轻质硬杆”平衡时弹力必沿杆方向,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力可以发生突变。(9)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弹簧秤的示数等于挂钩一端的受力。

(10)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的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与支持力的方向成θ角(摩擦角),tanθ=f

N

=μ,为定值。

2、动力学

(1)物体沿粗糙斜面自由匀速下滑,则μ = tanα,a=0;

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一定为a = gsinθ;

物体在水平地面(或水平传送带上)加速或减速,一定有a = μg

物体沿粗糙斜面下滑,则一定有μ < tanθ,a = gsinθ−μgcosθ;

物体沿粗糙斜面上滑,则一定有a = gsinθ + μgcosθ;

(2)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系,若力是作用于m1上,则m1和m2的相互作用力为N=

m2F

m1+m2

,与有(动摩擦因数相同)无摩擦无关,平面、斜面、竖直方向都一样。

(3)下面几种物理模型,在临界情况下,a=gtan α。

(4)沿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5)如图所示物理模型,刚好脱离时,弹力为零,此时速度相等,加速度相等,之前整体分析,之后隔离分析。

(6)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

(7)超重:a方向竖直向上(加速上升,减速下降);

失重:a方向竖直向下(减速上升,加速下降);

完全失重:加速度为g的运动,自由落体、平抛、竖直上抛、斜抛、宇宙飞船内的所有物体(发生完全失重时,物体支持面无压力,对悬挂绳无拉力)。

(8)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F x=m1a1x+m2a2x+⋯F y=m1a1y+m2a2y+⋯

(9)物体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后,以加速度a2做匀减速直线减速,再经时间t后回到出发点,则a2=3a1。

(10)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不论是绳还是弹簧,剪断谁,谁的力立即消失;不剪断时,绳、杆及接触面的力可以突变,弹簧的力不可突变,瞬时不变。

(11)传送带问题:

①水平传送带(长度L)以恒定速度v运行,物体(看做质点)无初速放上,物体从一端运动

到另一端(先加速再匀速)(ⅰ)所用时间t=L

v +v

2μg

(ⅱ)最短时间t min=√2L

μg

,此时要求传送带的速度v≥√2μgL;

(ⅲ)达到共同速度过程中,相对滑动距离等于物体对地位移x

相对=1

2

vt=v2

2μg

(ⅳ)摩擦产生的热量等于物体的动能Q=1

2

mv2,额外消耗的能量E=mv2。

②倾斜传送带,要注意μ<tanθ和μ≥ tanθ。

二、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直线运动

(1)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系;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系。(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①v=v t

2

=v0+v

2

=x n+x n+1

2T

=d n+1−d n−1

2T

(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

②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

v1+v2

2

③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

2v1v2

v1+v2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中间位置的速度

v=v t

2

=v0+v

2

,v x

2

=√

v

2+v2

2

,且v x

2

>v t

2

(与匀加速或匀减速无关)。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比例:

时间等分点:

各时刻速度之比:v1:v2:v3:…:v n=1:2:3:…:n

各时刻总位移之比:d1:d2:d3:…:d n=1:4:9:…:n2

各段时间内位移之比:x1:x2:x3:…:x n=1:3:5:…:(2n-1)

位移等分点:

各时刻速度之比:v1:v2:v3:…:v n=1:√2:√3:…:√n

到达各分点时间之比t1:t2:t3:…:t n=1:√2:√3:…:√n

通过各段时间之比∆t1:∆t2:∆t3:…:∆t n=1:(√2−1):(√3−√2):(√n−√n−1)(5)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Δx=aT2,

不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x m-x n=(m-n)aT2,此结论常用于求加速度a,

a=

x m−x n

(m−n)T2

逐差法求加速度:

已知四个位移则a=

(x4+x3)−(x2+x1)

4T2

已知六个位移则a=

(x6+x5+x4)−(x3+x2+x1)

9T2

已知五个位移或七个位移,一般舍掉中间一个,再按四个或六个做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