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部干旱旱灾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典型的干旱区。
由于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地形地貌等原因,该地区经常发生干旱现象,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以及抗旱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气象条件不利海东市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较少,而且分布不均。
多年气象统计表明,该地区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其余季节雨量较少,这样就造成了干旱频发的问题。
2.水资源极度匮缺海东市地处高原地区,水资源非常稀缺。
该地区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资源都十分有限,只能依靠降雨补给。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一些河流迎水面积萎缩,地下水位下降,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了海东市水资源更加匮乏。
3.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由于一些不良的开发行为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东市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森林覆盖率下降、沙漠化扩展加大、草原退化等都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
4.农业生产方式滞后海东市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滞后,传统的农耕方式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利用雨水。
农业用水管理不到位,浪费现象严重,这些问题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不利的影响。
二、抗旱措施1.优化农业结构针对海东市农业生产方式滞后的问题,需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现代农业的发展力度。
推广种植抗旱作物、建设灌溉设施、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
2.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加强海东市的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制度,完善水资源保护体系。
在开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提高灌溉技术、加强水肥一体化管理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一滴水,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3.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大海东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力度,防治草原退化和沙漠化,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通过建立严格的环保制度和生态补偿政策,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的环境恶化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4.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手段优化农业生产,研发抗旱耐旱品种和高效用水技术等措施。
青海东部干旱旱灾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学士毕业论文青海省东部干旱灾害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作者:乔存姐系别:地理系专业、年级:地理科学学号:20051111112指导教师(职称): 唐仲霞论文起止时间:2009 年 3 月~2009 年 5 月论文提交时间:2009 年 5 月 17 日论文答辩时间:2009 年 5 月 19 日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制2009 年·西宁目录摘要 (3)引言 (5)1基本概况 (5)2旱灾产生的原因 (5)2.1降水与农业旱灾 (5)2.1.1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 (5)2.1.2降水变率大 (5)2.1.3降水高度集中 (6)2.2水资源分布不均与农业旱灾 (5)2.3植被少,坡度大 (5)2.4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 (5)2.5水利工程自出薄弱,抗旱能力低 (5)2.6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复合 (5)3.旱灾的危害 (6)3.1旱灾对粮食产量的的影响 (6)3.2旱灾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6)3.3旱灾对植被的影响 (6)4旱灾的预防措施 (7)4.1正确认识旱灾,树立水资源短缺意识 (7)4.2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7)4.3开发动态水资源,增加降水量 (7)4.4不断加强生态与环境建设 (9)4.5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工程建设 (9)4.6加强旱灾研究,利用科技防灾减灾 (9)4.7引种抗旱品种,调节农作物种植结构 (9)4.8用地膜、秸秆或砾石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消耗 (9)5.结论 (10)参考文献 (11).............................................................青海省东部干旱灾害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乔存姐(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810008)摘要:本文根椐青海省东部旱灾基本情况,从气候,植被,地形,人为因素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旱灾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预防和减轻该地区干旱发生的相关技术对策。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海东市是青海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青海高原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气候。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加上气候条件的限制,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
本文将对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抗旱措施。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之一是地理环境的限制。
海东市地处高原山区,地势高峻,地形复杂,湖泊、河流较少,地下水资源有限,加上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导致农田中水分资源严重不足,容易发生干旱。
气候变化是导致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青海高原也未能幸免。
高原气候本就干燥,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速度增加,降水量减少,从而使得农田水分供应紧张,造成干旱。
气候变化还导致降雨分布不均,降水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农作物生长期内的降水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干旱的发生。
农业管理水平的不足也是导致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之一。
尽管市政府和农业部门在抗旱工作中付出了努力,但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
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缺乏抗旱灌溉体系,造成灌溉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水量。
农业经营者对抗旱技术了解不足,缺乏科学耕作理念,使得农田水分管理不当,进一步加剧了干旱的发生。
针对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抗旱措施。
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抗旱灌溉体系,提高灌溉效率,增加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
加强抗旱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抗旱意识和科学耕作技能,合理制定耕作计划,优化农作物品种的选择,降低对水分的需求。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前预警干旱风险,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抗旱工作的投入力度,增加资金和科研支持,推动农业抗旱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高农业抗旱能力。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借鉴其他干旱地区的成功经验,寻求解决干旱问题的有效途径。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环境限制、气候变化以及农业管理水平不足。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推广抗旱技术,完善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增加政府投入和科研支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应对干旱挑战,提高农业抗旱能力。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1. 引言1.1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1. 干旱对农牧业的影响:干旱是青海省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了农牧业的发展。
干旱会导致土壤干旱和植被枯萎,影响农作物生长和牲畜的饲草供应,进而导致农牧业产量减少和经济损失加大。
2. 水旱灾害对农牧业的影响:在青海省,水旱灾害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干旱情况。
水旱灾害会导致农田灌溉困难,牧草减产,牲畜饮水困难,从而影响农牧业的正常生产。
3. 暴雨洪涝对农牧业的影响:青海省的暴雨洪涝灾害频发,造成了农田冲毁,牧场被淹,农作物和牲畜遭受损失,严重影响了农牧业的发展。
4. 雪灾对农牧业的影响:青海省冬季雪灾较为严重,大雪和雾凇天气会导致农田受灾,牲畜饲草不足,给农牧业带来困难。
5. 风灾对农牧业的影响:风灾主要表现为风沙天气,会导致土壤风化,牧草减产,牲畜生长受阻,影响了农牧业的正常生产。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有关部门和农民必须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保障农牧业的持续发展。
1.2 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无法被低估,特别是在面对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造成的危害时。
灾害性天气如干旱、水旱灾害、暴雨洪涝、雪灾和风灾都可能对农牧业造成严重影响,导致作物减产、牲畜死亡,甚至影响农民的生计。
及时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对于维护农牧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安全至关重要。
防灾减灾可以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大规模灾害不仅会直接损害农牧业生产,还会造成后续的经济影响,导致农民生计受损,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通过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可以降低经济损失,帮助农民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
防灾减灾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破坏不仅影响农民的生计,也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可以减少环境破坏,保护生态平衡,有利于可持续的农牧业发展。
防灾减灾是保障农牧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安全的必要措施。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青海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农牧业生产基地。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严峻,主要灾害性天气对青海省的农牧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保障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1. 干旱青海省地处内陆高原,水资源匮乏,干旱天气时有发生。
干旱对农业的危害在于,旱情严重时,农作物的生长受到极大的限制,极易造成歉收。
同时,极端干旱天气还会导致饮水困难和草场枯草。
因此,减灾重点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水灌溉设施,提高农作物水分利用率,制定旱灾应急预案,做好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及时调配草料储备。
2. 冰雹青海省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夏季,对沿途经济作物危害较大。
冰雹下降时,会对农作物叶片造成破坏,破损区域溃烂,叶面凋谢,极易引起细菌及真菌的感染,进而导致作物死亡。
防灾减灾措施是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加大气象观测和监测力度,掌握冰雹天气状况,及时做好应对措施,例如加固棚架、搭建遮阳网、加强农作物保护等。
3. 地质灾害青海省拥有雄伟壮观的青藏高原景色,同时也面临严重的地质灾害风险。
强降雨、强震、冻融、泥石流等因素常常引发山体滑坡等灾害,对青海省的农牧业产生了严重威胁。
防灾减灾措施是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建立紧急避难所和事故应急预案,制定灾后救援方案,动员牧民和农民加强自救和合作救援。
4. 冰冻青海省高寒、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极低,冰冻天气时有发生。
冰冻对农业的危害则表现为使农作物、草场受冻,极易引发冻害。
为了减少冰冻天气对农业的危害,防灾减灾措施是注意保温防寒,及时增强农作物、牲畜的保护,培训农牧民对冰冻天气进行预警、预测,加强水资源管理,增强农作物的耐寒抗冻能力。
综上所述,青海省的农牧业生产往往受到主要灾害性天气的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青海省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天气观测和监测力度,及时制定预警措施,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摘要】海东市是一个农业发展比较兴旺的地区,但由于干旱频发,农作物产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造成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地利用不合理、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和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抗旱措施来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海东市农业的抗旱能力,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抗旱措施的研究和实施对海东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干旱、海东市、原因分析、抗旱措施、土地利用、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灌溉技术。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海东市是中国青海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青海省的东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地区。
海东市却频繁遭受干旱的困扰,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干旱是指气候条件下连续降水过少或蒸发过大,导致土壤和植被水分严重不足的自然灾害。
在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包括土地利用不合理、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等因素。
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的干旱主要表现为过度开垦和滥伐林木,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得土壤贫瘠,降水难以渗透。
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则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暴雨频发等现象,使得干旱频繁发生。
水资源短缺也是导致海东市干旱的重要原因,由于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本就匮乏,且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水资源更加紧张。
为了解决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旱措施。
包括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措施,才能有效应对干旱带来的挑战。
通过合理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海东市的农业干旱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土地利用不合理、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
土地利用不合理是导致农业干旱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海东市,由于大规模的农田开发和过度的农业生产,土地被过度耗竭。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海东市是青海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青海省的东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势高大,气候寒冷。
由于地处高原内陆,海东市的农业干旱频发,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限,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分析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并提出抗旱措施。
海东市气候条件是农业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处高原内陆,海东市受到高原季风和青藏高原气候的影响,年平均降水量较少。
特别是夏季,降水量更少,很难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由于地势高大,山地较多,农田灌溉困难,导致农作物的水分供应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干旱。
海东市水资源短缺是导致农业干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地势高大,地表水资源有限,水源几乎全部依赖于地下水。
由于过度开采和管理不善,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导致灌溉水源不足。
尤其是在夏季,需要大量的水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水资源,导致农业干旱频发。
农业管理不善也是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之一。
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过于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农民没有采取有效的农业管理措施来减轻干旱的影响。
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和设备,以及对气象条件的监测能力不足,也导致农民在灌溉和抗旱措施方面缺乏科学指导,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干旱的频发。
针对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抗旱措施来缓解其影响。
可以加强水资源管理,采取科学的灌溉制度,减少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可通过建设水库和水渠,增加灌溉水源,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水平。
可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损耗。
可以加强农业科技扶持,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采取有效的抗旱措施,如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等。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条件、水资源短缺和农业管理不善等。
为了缓解农业干旱带来的影响,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抗旱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改善灌溉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加强农业科技扶持等。
这样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海东市是中国青海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势较高,常年干旱少雨。
该市属于典型的干旱气候区,干旱频发,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1.气候因素气象学家发现,海东市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梅雨期和秋季,而且降水量并不充足。
再加上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的特点,常年干旱是必然的结果。
此外,该区域还受到地貌因素的影响,地貌起伏,坡度陡峭,地形复杂,这些都会影响水分的沉积和供应。
2.人为因素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开采,会导致水资源的枯竭和水土流失,加重了干旱的程度。
此外,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落后,没有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使得耕地上水分的利用效率低,加速了土地干旱的程度。
二、抗旱措施1.建设节水型灌溉设施在节制开采自然水资源的同时,可以采用农民井、雨水集中回用、塘库节水灌溉、挖沟蓄水等方法,从各个方面关注水的使用效率。
同时,在干旱季节,可以增加灌水量,增加耕地地下水位,降低土地干旱的发生率。
2.建设抗旱防风林带建设大规模抗旱防风林带有利于改变当地的自然环境,可以增加土地水分蒸发的难度,减少水的流失损失,避免风力加剧干旱的影响。
同时,防风林带还会补给大量氧气和水分,在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导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重建。
3.提升耕地水分利用率可以采用灌溉、水肥同时施用等方法来增强耕地中水分的供应和利用效率,降低土地的干旱发生率。
另外,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农作物品种来确定施肥量,以避免浪费和效果的打折。
4.推广节水型农业技术可以通过培训农民,推广新型科技和生产模式来改善农业生产的水分使用效率。
例如,在农作物种植中可以采用低渗透率、无渗漏水灌溉的方法,加强灌溉技术的应用,同时可以建设有机肥料厂,采用化学无机肥料、人工肥料、氮肥等,以有效利用土地中的水分,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果。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1. 引言1.1 农业干旱频发的背景农业干旱是指由于降水不足或者集中性降水、高温等气象因素造成的土地干旱情况。
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典型的半干旱气候区。
由于地处高原地区,海东市农业干旱问题时常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海东市的农业干旱问题主要集中在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和收获期,特别是在播种期和生长期,干旱对作物生长影响最大。
农作物缺水会导致作物生长迟缓、减产甚至绝收,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计和粮食安全问题。
在海东市,农业干旱问题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随着气候变暖和降水不稳定性增加,农业干旱的频发程度有所加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探索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寻找有效的抗旱措施,对于海东市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问题的重要性农业干旱频发在海东市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土地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受损等后果,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问题十分紧迫和重要。
必须采取有效的抗旱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制定综合的抗旱政策,才能有效应对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致命影响,保障农民的生计和农业的稳定发展。
2. 正文2.1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海东市是青海省的一个重要农业区域,但近年来却频繁受到干旱的侵袭,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导致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的加剧、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土地沙漠化是导致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过度的耕地开垦和林地砍伐导致土地退化,土壤质量下降,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沙漠化的扩大不仅导致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还影响了植被的生长,使得农作物缺乏水分,容易遭受干旱的侵袭。
气候变化也是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之一。
气候变暖导致降雨量不稳定,降水量减少,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高寒、缺水、碱渍化严重的省份。
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容易引发一些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造成危害。
以下是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包括干旱、冰雹、雪灾、暴雨等。
干旱是青海省农牧业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青海省缺水严重,气候干燥,自然条件不适宜农牧业发展。
干旱会导致土壤的干旱和盐碱化加剧,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养殖业的发展。
在应对干旱的可以选用适应干旱的栽培方法,例如选择耐旱树种和作物品种、改进耕作技术等。
应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分配水资源用于农牧业生产。
冰雹是青海省农牧业的另一种主要灾害性天气。
冰雹会对农作物和养殖业造成直接破坏。
在冰雹天气下,可以采取覆盖物来保护农作物,如使用农膜覆盖在作物上,减少冰雹对作物的伤害。
对于养殖业来说,可以建设遮阳棚和建筑物等避雨场所,保护牲畜免受冰雹伤害。
雪灾是青海省农牧业的常见灾害性天气之一。
雪灾会导致道路交通不畅、牧草严重损失等问题。
为了应对雪灾,可以提前做好防雪准备工作,例如清除道路上的积雪、修建防雪墙等。
对于养殖业来说,可以提前囤草,为牲畜提供足够的食物。
暴雨是青海省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暴雨会导致农田和牧场洪涝,造成农作物和牲畜的损失。
针对暴雨灾害,可以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修建护栏、开沟排水等,减少暴雨对农田的冲击。
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如加固堤坝、疏通排水沟等,保障畜群安全。
及时采取抢救和安置措施,减少灾害对农田和牧场的影响。
青海省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造成了严重危害。
为了减少灾害对农牧业的影响,应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包括改进耕作技术、适应干旱的栽培方法、合理利用水资源、修建防雪墙和护栏、做好防洪准备等。
通过科学合理地应对灾害性天气,可以减少灾害对农牧业的破坏,促进农牧业的健康发展。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常常受到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这些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牧业发展。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灾害性天气,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保障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本文将从青海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入手,分析其对农牧业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一、青海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1. 干旱:青海省地处高原,年降水量较少,干旱现象较为严重。
干旱会导致草原牧草减产,使畜牧业受到影响。
农作物生长受阻,农业产量减少。
2. 暴雨和洪涝:青海省夏季多暴雨天气,暴雨会引发洪涝灾害,造成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农田和牧草地的安全。
洪涝灾害会造成农作物歉收,损害农业生产。
3. 风沙和冰雹:青海省盛行风沙天气,大风会将草原上的牧草掀起,使得牧草受损、牲畜缺乏食物。
冰雹会损害农作物,影响农业产量。
以上这些灾害性天气对青海省的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将会对当地的农牧业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二、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1. 减产和受损:干旱、洪涝、风沙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会导致农作物和牧草的减产和受损,使得农牧业产量大幅下降。
养殖业也会受到影响,牲畜缺乏食物,生长发育受阻,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2. 经济损失: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农民和牧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3. 生态破坏: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也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草原退化,破坏生态平衡。
三、防灾减灾措施1. 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提前预警,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指导农牧业生产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灾害发生对农牧业的影响。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排水系统,提高农田抗灾能力。
加强牧场的整备工作,加固牧场防护设施,降低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3. 科学耕作和畜牧:科学施肥、浇水,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多变,地形复杂,常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尤其是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防灾减灾工作,对于青海省的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
1. 干旱灾害青海省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干旱灾害一直是农牧业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干旱导致土地干裂,植物生长受阻,牲畜缺水,农牧业产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着青海省的农牧业发展和农民的生计。
2. 暴雨洪涝灾害青海省地处高原,地势起伏大,山洪暴发的可能性较大,暴雨过后常常引发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会导致农田被淹没,作物受损,牲畜死亡,农田土壤流失,农村道路被毁等严重后果,给青海省的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3. 雪灾青海省高寒地区较多,冬季降雪较多,雪灾对农牧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大雪压垮棚舍,冻死牲畜,导致道路交通阻塞,农作物受灾等问题频发,为青海省的农牧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4. 冰雹灾害冰雹灾害是青海省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冰雹冲击力强,容易导致农作物受损,果树受伤,牲畜受伤等情况,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防灾减灾措施针对青海省的主要灾害性天气,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减少灾害对农牧业产生的危害,确保农牧业的稳定发展。
1.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针对干旱灾害和暴雨洪涝灾害,需要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修建水库、堤坝、排水渠等,有效地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提高灾害的抵御能力,保障农牧业的生产。
2. 推广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包括灌溉设施和排水设施,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改善土壤排水状况,减少农田水患和干旱对农田的不利影响,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 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农牧民做好防范准备,减少灾害对农牧业的危害。
4. 推广抗灾作物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灾作物品种进行种植,提高作物的抗灾能力,减少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部,气候属于干旱寒冷季风气候。
年均降水量为300-600毫米,而年蒸发量高达1500毫米以上,水分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频繁,干旱频发现象越来越严重。
造成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海东市气候变化频繁,降雨量不稳定,时有暴雨和干旱气象出现。
一些重要的气象指标,如温度、降水和蒸发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在夏季,由于高温少雨,导致土地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农田缺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二、土地逐步退化长期的耕作和不当的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逐渐退化。
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生产大户的水库拦截河流,土地持续负荷使得农业产出逐步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正常降雨,也无法满足土地和农作物所需的水分,从而造成干旱。
三、水资源严重不足海东市水资源严重不足,而供需矛盾更加明显。
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依靠人工降雨和基于气象学的汲取水源,而贮存雨水的能力较差。
再加上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吸取了大量水资源,从而在农业产业上造成物资短缺。
为了解决海东市农业干旱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旱措施:一、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气象观测和预警工作,提高灌溉效率和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新型灌溉技术,改善田间管理,加强土壤水分的保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二、优化土地利用方式策划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勾画,加强土地保护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和防控,同时扩大农业生产的种植、养殖规模,以提高农业的综合产出和效益。
三、加快水资源开发在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渠开发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民的生活条件。
四、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各项刺激农业发展的税费政策,加强农资优惠给予,增加价格补贴等政策,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益。
总之,海东市的干旱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本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也直接影响着全国的农业生产和物资供给。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受高原气候的影响,常年气温低,气候干燥。
青海省的农牧业是青海省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受到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农牧业常常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针对青海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进行分析,探讨对农牧业的危害,同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以减少灾害对农牧业的损失。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包括干旱、雪灾和冻灾。
干旱对农牧业的危害是最为严重的,由于青海省地处高原,降水少,加之气候干燥,一旦发生干旱,将对农牧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干旱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牲畜饮水困难,草场减少,牲畜生长受限。
青海省在冬季还会遭受到雪灾和冻灾的侵袭,大雪会导致牲畜饲料减少,冻灾会造成牲畜死亡,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针对这些灾害对农牧业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是要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青海省应当建立健全的天气、气象监测系统,加强对干旱、雪灾等灾害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高农牧民对灾害的防范意识。
应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青海省应逐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增加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同时要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饲草储藏设施,增加牲畜的饲料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加强农牧民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
青海省应当加强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灾害应对的能力,强化农牧民的科学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灾害防范意识,增强灾害自救能力。
第四,建立健全的灾后救助和补偿机制。
在灾害发生后,青海省应当第一时间组织救灾力量,开展灾后救助工作,对受灾的农牧民进行生活资金补助和物资救助,解决受灾农牧民的生活困难;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农牧业保险制度,为受灾农牧民提供灾后损失补偿,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青海省还应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好天然草场和植被,防治荒漠化和沙漠化,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提高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海东市是青海省东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青海高原上,因地势高而干旱频发。
农业干旱的原因可以从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气候原因:1.干旱气候:海东地处高原内陆,年均降水量较少,且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冬季干燥、春季风大,夏季炎热而干旱,秋季降水稀少,气温较低,形成了干旱的气候条件。
2.蒙古高压和西风带:蒙古高压常常北压青海,使得海东地区的气候更加干燥;西风带则使得海东地区的降水量减少。
二、土壤条件:1.贫瘠土壤:海东地区的土壤多为高原草地土壤,贫瘠缺乏养分,保水能力较差,大部分降水进入地下水或者形成蒸发,没有充分利用。
2.流失土壤:海东地区地势较陡峭,土壤保持力较弱,容易形成水土流失,加重了干旱的程度。
三、水资源:1.水资源缺乏:海东地区地处高原内陆,外来水资源有限,降水不均匀,导致海东地区水资源紧缺,农田灌溉困难。
2.水源错配:海东地区的水资源多集中在山区的蓄水库上,与农田分布位置相距较远,水源使用不便,灌溉水资源不能及时到达田地。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抗旱措施:1.人工增雨:利用人工增雨技术,增加降水量,补充地表水和地下水,缓解干旱情况。
2.改进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改良土壤:加强土壤保水功能,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
4.加强水资源调度: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分配,把握水资源的使用时机和用量,加大水资源调配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推广防风治沙:加强植树造林,种植抗旱、抗风的树木,增加植物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地退化。
6.发展节水农业:鼓励农民采用节水技术,例如精细种植、覆膜种植等,减少用水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贫瘠土壤和水资源缺乏等因素导致的。
为了应对干旱,需要综合采取增雨、改进灌溉技术、改良土壤、加强水资源调度、推广防风治沙和发展节水农业等措施,以提高海东市农业抗旱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海东市位于中国青海省东部,是一个农业主导的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该地区经常受到干旱的影响。
以下是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
1. 地理位置: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
湖泊和河流有限,土地多为丘陵和山地,地形复杂,自然水源匮乏,导致农业灌溉困难,容易受到干旱影响。
2. 气候条件:海东市属于高原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短暂而多雨。
降水集中,且变化大,加上高原蒸发量大,导致气候干旱。
3. 水资源短缺:海东市的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和地下水,但降水不均匀,地下水受限于地质条件,导致水资源短缺。
农业需求大,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灌溉受到限制。
针对上述问题,海东市采取了一系列抗旱措施: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灌溉设施建设,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通过喷灌、滴灌等方式,减少农田水分蒸发损失,提高用水效益。
2. 发展旱作农业:适应当地干旱气候特点,优化农作物结构,增加旱作农作物种植面积。
选择抗旱性强的农作物,如绿豆、荞麦等,降低对水资源的依赖。
3. 林草建设: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恢复植被,改善土壤水分状况。
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保护等方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缓水分蒸发速度,提供农田灌溉水源。
4. 引水供水:通过引水工程将远距离的水资源输送到干旱地区。
建设水库、调水站等基础设施,将降水集中储存,为农业灌溉提供稳定的水源。
5. 加强气象监测: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及时掌握气象信息,提前预警干旱灾害。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为农民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指导农业生产决策。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主要源于地缘条件和气候特点,但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发展旱作农业,推进林草建设,引水供水和加强气象监测等一系列抗旱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部,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地区,每年都会出现干旱现象。
干旱的原因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和人为因素。
本文将分析海东市干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抗旱措施。
一、气候因素海东市属于高原季风气候区,冬寒夏凉,年降水量少,蒸发大,水资源丰富度低。
因此,干旱是海东市的天然条件。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加速,海东市的气候也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夏季高温干旱现象频发,水资源更加短缺。
二、地形因素海东市地处高原区,大部分地区地势较高,地形复杂,河道纵横,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水分的分布不均衡。
在靠近山区的地区,地势高,土层浅,水分容易蒸发,这就更容易造成地区的干旱。
三、人为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同时,过度开发水资源、破坏植被、过度放牧和开矿等活动,也使得海东市的水资源受到破坏,导致地区干旱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为了有效地应对干旱,采取以下抗旱措施:一、加强耕地保护农业是海东市的经济支柱,因此,保护耕地是抗旱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强耕地保护意味着保持耕地的水分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从而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二、合理使用水资源三、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应对干旱的有效措施。
通过重新植被,恢复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土壤含水量,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四、科学种植农业是海东市的支柱产业,在抗旱方面,农民也要采取科学种植的方法。
采用节水农业技术,合理施肥、灌溉和植保,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植物,保证粮食、草原等作物的正常生长和高产覆盖率,从而避免农业生产受干旱影响。
结论干旱是海东市面临的重要问题,但是通过合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植树造林和科学种植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应对干旱问题。
政府应该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的管理,优化生态环境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海东市及其他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1. 引言1.1 概述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问题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部,是一个干旱地区。
由于受气候因素、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管理和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海东市农业干旱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海东市受气候因素影响,降水稀少,气温高,湿度低,无论是雨量还是蒸发量都处于不利状态,导致农作物缺水严重,干旱情况频繁发生。
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导致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之一。
过度的土地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供应短缺,进而加剧了干旱的发生。
农业管理和水资源利用不当也是导致干旱频发的重要原因。
一些农民在种植作物时施肥过量、浇水不当,导致土壤贫瘠,作物缺水,无法顺利生长。
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也使得农田缺水的问题日益凸显。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问题十分严重,需要政府、农民和科研部门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有效解决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难题,保障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的稳定。
2. 正文2.1 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分析海东市是一个干旱频发的地区,其干旱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气候因素是导致海东市干旱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东市位于内陆干旱区,受到季风影响较小,降水量较少且不均匀分布。
尤其是在春季和秋季,干旱现象更为明显,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因素也是造成海东市干旱频发的原因之一。
过度开垦、滥用化肥等不良农业活动破坏了土壤结构,加剧了土地干旱程度。
森林砍伐、草原过度放牧等活动也导致了生态系统恶化,加剧了干旱的程度。
农业管理和水资源利用不当也是海东市干旱频发的原因之一。
农民在种植作物时,过度耗水和施肥不当会导致土壤失去水分,从而加剧了干旱现象。
水资源利用不当也是造成干旱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水资源利用状况。
海东市干旱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因素、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管理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才能有效应对干旱问题,保障当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有效防御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有效防御摘要:本文主要结合青海省海东市的气候资料,首先概括了海东市干旱的气候特征,接着着重分析了干旱对当地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一些有效防御措施,以供同行进行参考。
关键词:干旱;农业生产;影响;有效防御引言干旱是指长时间降雨量偏少,导致空气干燥、土壤水分缺失,导致农作物以及牧草体内水分极其匮缺,从而影响农作物播种、牧草返青以及作物牧草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自然灾害。
海东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海拔在1650~2835m之间。
境内山峦起伏,沟整纵横, 地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其主要气候特征是: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小,气候地理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干旱是海东市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具备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长以及影响范围广等特征,其经常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因此,本文重点分析探讨干旱灾害对海东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有效防御措施,尽可能避免或者减轻干旱给当地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各项损失,推动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海东市干旱灾害特征根据1981—2010年海东市干旱统计资料可知,海东市轻度干旱出现频次处于10~13站次之间,且南部出现频次要多于北部地区,其中出现频次最少的为互助,出现频次最多的为化隆。
全市中度干旱出现次数处于7~9站次之间,北部出现干旱的频次要远远超过南部地区,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为民和,出现频次最高的为循化。
从海东市干旱灾害季节分布特征来看,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为春季与夏季,秋旱相对较少。
春旱通常发生于3~5月份,假如雨季正常或者略微提前,会在4月后半月~5月上旬出现,若3~5月份降水量正常,那么通常不会出现春旱;假如雨季推迟至5月中旬以后发生,3~5月降水量偏少,则可能会出现春旱。
结合历史气候资料统计显示,海东农业区3~5月降水距平百分率不超过80%,会出现春旱;降水距平百分率低于60%,会出现中度以上的春旱,春季而农作物播种和出苗期,若发生春旱,会导致土壤墒情相对较差,不利于农作物的播种与出苗期。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
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分析及抗旱措施海东市是青海省的一个地级市,其气候特征为典型的高寒半干旱气候。
由于地处高原内陆,水资源短缺,经常出现干旱气候,对于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海东市农业干旱频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抗旱措施。
一、干旱频发原因的分析1.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气候特征为高寒半干旱气候。
对于这种气候,一年中降水集中在夏季,而输送到农业生产季节的水源却很有限,这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2. 水资源短缺青藏高原水系发源于西南地区,向东南方向流淌,其中青海省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水系中。
但是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水资源稀缺,导致海东市缺乏足够的水源提供给农业生产需要。
3.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海东市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大多是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小,土地利用率低,旱地面积占比较大,且缺乏改良。
这样的种植模式会导致耕地固定和土地退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与稳定。
二、抗旱措施1. 改善地表水利用条件通过加强小型水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依靠降雨和积累当地地表水,供给农业生产需要。
此外,对于干旱频发的严重地区,应建设深水井、管道等多元化灌溉设施,以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对水源的需要。
2. 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发展适应当地旱地浇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的农业水利技术,通过化肥和有机肥料、保水剂、残膜等手段改善土地品质,提高土地使用寿命和产出率。
发展增雨技术,改善旱季降水量,提高产量质量。
3. 改善农业生产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农民规模化经营,发展农业示范园、龙头企业,推进农业集体化和组织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增强抗干旱的能力。
同时需要大力扶持现代化农业,重点带动南疆棉花、粮油、水果等优质农产品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链、系列化、高附加值等方面的规模效益。
总之,抗旱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海东市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完善产业链条,加强宣传教育,落实政策措施,发展多元化农业经营、资源配置,提高抗旱能力,为农业生产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学士毕业论文青海省东部干旱灾害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作者:乔存姐系别:地理系专业、年级:地理科学学号:20051111112指导教师(职称): 唐仲霞论文起止时间:2009 年 3 月~2009 年 5 月论文提交时间:2009 年 5 月 17 日论文答辩时间:2009 年 5 月 19 日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制2009 年·西宁目录摘要 (3)引言 (5)1基本概况 (5)2旱灾产生的原因 (5)2.1降水与农业旱灾 (5)2.1.1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 (5)2.1.2降水变率大 (5)2.1.3降水高度集中 (6)2.2水资源分布不均与农业旱灾 (5)2.3植被少,坡度大 (5)2.4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 (5)2.5水利工程自出薄弱,抗旱能力低 (5)2.6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复合 (5)3.旱灾的危害 (6)3.1旱灾对粮食产量的的影响 (6)3.2旱灾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6)3.3旱灾对植被的影响 (6)4旱灾的预防措施 (7)4.1正确认识旱灾,树立水资源短缺意识 (7)4.2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7)4.3开发动态水资源,增加降水量 (7)4.4不断加强生态与环境建设 (9)4.5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工程建设 (9)4.6加强旱灾研究,利用科技防灾减灾 (9)4.7引种抗旱品种,调节农作物种植结构 (9)4.8用地膜、秸秆或砾石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消耗 (9)5.结论 (10)参考文献 (11).............................................................青海省东部干旱灾害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乔存姐(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810008)摘要:本文根椐青海省东部旱灾基本情况,从气候,植被,地形,人为因素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旱灾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预防和减轻该地区干旱发生的相关技术对策。
关键词:旱灾成因危害预防措施引言:旱灾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旱灾较其他灾害遍及的范围广,历时长,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影响最大[1]。
青海省深居内陆腹地,暖湿气团不宜进入,导致降水量少,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再加上海拔高、地形复杂、降水时空分布极其不均[2]。
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而干旱是青海省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灾害,尤其是尤其是东部浅山地区经常受到干旱威胁。
因此,分析青海省东部旱灾的成因及其发生规律,加强抗旱减灾对策研究,减少干旱灾害损失,对增加该区国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本概况青海省东部干旱灾害区包括西宁市、海东地区以及门源、贵德、尖扎、同仁4县,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80万。
农业耕地约62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73%,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72.5%。
本区地处祁连山支脉大坂山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东坡,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气温6.9℃,年均降水量为323.6 毫米,总蒸发量为1644毫米。
东部农业区热量条件较好,降水量相对较多,但由于降水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地区降水的差异性,旱灾频频发生。
具有关统计资料,青海省东部地区,干旱以春旱最为频繁,出现频率为35%-60%、其次是夏旱,出现频率为8%-45%、春夏连旱较少,发生频率为5%-25%。
区内有“三年两头旱,五年一大旱,十年有九旱”之说。
大旱之年农作物颗粒无收,一般年份减产也很普遍。
2.旱灾产生的原因2.1降水与农业旱灾青海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大灾大减产,小灾减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
再加上该区属于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所引起的降水量的缺少,降水变化率大和气温升高引起的蒸发量增大是农业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降水的多寡是决定干旱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水资源缺少的地区。
衡量干旱的程度用干旱指标,干旱指标的确定大多用距平法,降水距平能够反应时段降水量相对于同期平均状态的偏离程度[3]。
实际上干旱就是缺水,当缺水持续一定历时时,会造成旱灾。
西北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8%-80%,且变率为22%~69%。
在西北以雨养生农业区,干旱灾害的发生与降水量多少密切相关。
2.1.1.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河湟谷地年降水量为350~400mm,广大浅山地区降水量只有400~500mm,脑山地区为500~600mm以上,而蒸发量为1400~2060mm之间,降水量和实际蒸发量相差悬殊,水分供应不足。
从数据可以看出,河湟谷地和浅山地区蒸发量平均是降水量的4.8倍,农业水分亏缺严重,干旱灾害频繁。
特别是3月~5月降水量受季风及大气环流调整的影响,降水量少而不均,降水变率大,同时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因此春旱最为频繁。
春旱成为影响粮食产量丰歉的重要因素之一。
2.1.2降水变率大各地降水量很不稳定,月季差异大,降水变率为32~68%,都高于同期全国各地。
(东北,华北,华中,中南,西南分别是21%,28%,22%,20%和16%)雨量忽多忽少,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对保证农业生产建立的水利设施,水库调节利用都造成一定得困难,降水变化率大,也会造成旱涝频繁。
该区地形沟壑纵横,山峦重叠,植被稀疏,遇到强暴雨,泥沙倾泻,沃土无存,土壤更加贫瘠,植被覆盖率更低,形成“有雨三日涝,无雨七日旱”的局面。
2.1.3降水高度集中。
由于受东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全年降水量的88%集中在4~9月份,而7~9月份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60%(205~453mm)。
该地区农作物4月份出苗,7月份成熟。
降水过于集中,对该区农作物来说,作物需水时供不应求,不需要时供过于求,是造成旱涝的主要原因。
2.2水资源分布不均与农业旱灾的关系青海省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湟水流域人均占有水量仅803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量为469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平均数的5%和6%。
东部地区年均降水量除门源、大通、湟中、互助等县的大部分地区在500毫米以上,其余地区在250—450毫米之间,而年蒸发量平均是降雨量的4.8倍。
由于降水量的60%至70%又集中在6—9月,所以这一地区春旱发生的频率为50%至65%,夏旱频率为25%至45%。
这一地区的620万亩耕地中,川水地约140万亩,脑山地约150万亩,这些耕地一般年景不会出现干旱;而位于低山丘陵地区海拔在2400—2700米的330万亩浅山地和半脑山半浅山地,经常处于干旱的威胁之下。
2.3植被少,坡地多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自然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农业旱灾的研究必须考虑土地景观在成灾过程中的作用。
旱灾的研究必须考虑土地景观在成灾过程中的作用。
青海省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整纵横地形复杂,地貌以山地沟谷为主,在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坡度较大的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再加上由于近百年来人为的作用,使再加上坡地多,形成有雨成洪,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少雨则旱,水旱灾害加剧了该地区的旱灾。
2.4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
目前,该区现有的自然资源还没有进一步得到合理的利用,特别是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和不合理现象。
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在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地上,也来开垦种粮,使植被被人类破坏,植被的蓄水作用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
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特别是小区的林草破坏与沟壑区的山坡垦植,降低了蓄积雨水、涵养水源的能力。
由于干旱造成产量极低,甚至无收成,即使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水资源也严重缺乏,水位在逐年不断下降,经常出现河水断流的严重缺水现象,但是在农业生产上还采用大水漫灌,使有限的水资源严重浪费。
2.5水利工程基础薄弱,抗旱能力低各地一些老的井灌区设备年久失修,水渠通道渗漏严重,加之不注重科学管理,致使能源消耗大,水浪费多,灌溉效率低。
所有这些不合理的利用资源,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抵御自然旱灾的能力降低。
2.6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复合影响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人类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
青海省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缓慢,解决人类能源短缺的重任降落在对环境的大力开发,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再加上该区教育水平不高,环保意识差,大肆掠夺自然资源,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
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加重了干旱的危害。
即“贫穷——能源短缺——过度樵采——生态环境恶化——加重旱灾程度”。
另外人口的增加,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工矿企业的不断扩大,城市生活和工业造成大量水体污染,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使可用水资源减少。
且用水量大幅度增长,大量消耗水资源,导致有限水资源越来越短缺,使可灌溉的土地面积不断缩小,家中旱灾危害。
生产力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升级,形成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
产业发展阶段变化促使产业结构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促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化,并加快了城市的发展速度。
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集约度和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城镇及工矿用地的增加[4,5]。
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演化将引起运输条件、技术手段、土地市场和住宅建设等因素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对各类产业用地都产生明显的影响,使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并且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刺激和影响显著强于第一产业,从而对农业土地的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的影响尤其显著,使第一产业用地快速而大量地向第二、第三产业用地转化[6]。
大多距离城镇较近的优良耕地,由于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占用成本较低,利用方式改变容易,所以面积减少较快。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及其各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进行重新分配,促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其中主要表现为耕地等经济效益低的第一产业用地转化为工矿、商业和住宅等经济效益高的第二、三产业用地。
从而使区域内粮食产量降低,加重旱灾。
3.旱灾的危害3.1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青海省春季降水量的多寡决定了粮食气象产量的高低和农业年景的好坏。
春末夏初的5、6月降水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明显。
7月份以后降水基本能满足作物的需要,降水与气象产量的关系不明显。
粮食产量波动主要受4月~6月降水量6年左右的周期波动的影响。
丰产年4月~6月份降水量平均比减产年偏多35 mm,4月~6月降水量每增加10 mm,可增加粮食95.2 kg/hm2。
4月~6月和7月~9月降水量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而且两者变化呈反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