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6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护理

对6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护理
对6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护理

对6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的发病特点,病程的演变与精神因素的关系。方法:对6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在配合医疗系统药物治疗基础上,密切观察病情及情绪变化,制定康复要点将心理康复贯穿于整个康复护理过程,实施系统的心身康复计划,并根据不同病人进行了针对性强、重点突出、通俗易懂的出院指导。结果:64例患者临床表现有心肌梗死先兆症状的48例,有疼痛症状(心前区病痛)16例,经系统的康复护理,无护理并发症,以乐观健康的心理对待疾病,积极配合并实施康复计划,收到满意效果。结论: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病人对医疗的要求不仅仅是治愈躯体疾病,对心理康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备条件。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心身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137-01

冠心病是老年病中的最常见心身疾病,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他们的症状虽然表现为躯体疾病,但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过度疲劳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增高,致使血压上升,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心绞痛发作,诱发心律失常,使病情恶化,甚至猝死。可见发病和病程的演变均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现就我们长期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冠心

老年心理护理教案

老年心理护理教案北票市中心敬老院

老年心理护理教案 授课时间:2010年5月授课人:郑丽颖课时:1 第一讲:老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 教学任务: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 重点: 1、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意义。 2、心理健康的标准。 3、心理卫生的含义。难点: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关系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意义 2.老年人心理健康应具有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心理护理教案 授课时间:2010年6月授课人:郑丽颖课时:1 第一讲:老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 教学任务:了解心理健康的测试方法及老年人心理卫生的特点,掌握使老人达到心理健康的方法. 重点:老年人如何才能达到心理健康 教学内容提要: 4、老年人如何才能达到心理健康 5、心理健康测试 第二节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1、心理卫生的概述 2、老年心理卫生的特点

老年心理护理教案 授课时间:2010年7月授课人:郑丽颖课时:1 第二讲:老年人心理保健 教学任务:通过本交学习,了解社会在社会转变时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在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方法 重点: 社会转型时期老年人的心理调适 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两种偏激倾向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社会转型时期老年人的心理调适 1、构建新的心理平衡 2、克服“怀旧感” 3、正确认识角色,坚定生活信念

老年心理护理教案 授课时间:2010年9月授课人:郑丽颖课时:1 第三讲:老年人的家庭角色与心理技巧 老年人家庭变故中的心理调适 教学任务:了解老年人与子女的代际冲突,掌握老年人在家庭中自身心理调适的方法 重点:1.“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心理调适 2.老年丧偶的心理调适 教学内容提要: 老年人的家庭角色与技巧 一、少年夫妻老年伴,相濡以沫共晚秋 二、老年人与子女的心理沟通 “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心理调适 第四节老年人家庭变故中的心理调适 一.老年丧偶的心理调适 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理调适. 三.离异及再婚的心理调适

(完整word版)老年心理护理与康复.doc

《老年心理护理与康复咨询》(1)课程 教学大纲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2006 年 1 月

一、课程名称 《老年心理护理》 二、学分 4学分 三、适用专业 2004 级老年服务与管理 四、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养老院老人的心理特点,掌握对养老院老人进行心理护理及情绪疏导的方法;掌握患有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老人的心理特点及其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 五、教学要求 本课程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课,主要培养学生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实训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课时数分配表 课时数分配 作业 章次教学内容总课理实习备注 次数 时数论践题 第一章养老院老人的心理护理16 8 8 第二章患有躯体疾病老人的心理特点 16 10 6 及心理护理 老年期常见的心身疾病及其心 第三章理护理16 8 8 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护 第四章理16 8 8 七、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养老院老人的心理护理(8课时) 内容提要: 了解养老院老人的角色转型、养老院老人常见的角色错位、养老院工作人 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掌握养老院老人的特殊心理需求及心理护理的内容;养老院老人的不良情绪反应及疏导;养老院老人不良情绪的急救。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养老院老人心理护理的内容 2、心理护理的途径和方法 3、对老年人性格的护理 4、养老院老人不良情绪的疏导及不良情绪的急救 §1.1养老院老人社会角色变化的适应( 1 课时) 一、养老院老人的角色转型 二、养老院老人常见的角色错位 §1.2 养老院老人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与心理护理( 2 课时) 一、养老院老人的心理变化特点 二、养老院老人的特殊心理需求 三、养老院老人心理护理的内容 四、心理护理的途径和方法 §1.3养老院老人性格的护理(1课时) 一、老年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老年人性格的护理 §1.4养老院老人的情绪与调适( 2 课时) 一、不良情绪的产生及原因 二、不良情绪对养老院老人的危害 三、养老院老人不良情绪的疏导 四、养老院老人不良情绪的急救 §1.5 相关案例分析( 2 课时) 第二章患有躯体疾病老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10 课时)内容提要: 了解患病老人用药及康复期间老人的不良心理表现、进补老人的心理误区;掌握患病老人的心理特征,患病老人、用药老人的不良心理调适及康复老人的不良心理调适,心理护理的一般程序,心理护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老年人康复护理的论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1990564.html, 对老年人康复护理的论述 作者:何敏芳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介绍康复护理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从老年综合评估(CGA)、加强老年人康复护理日常生活和心理护理和社区康复三点来论述,强调要加强老年康复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度而努力。 关键词:老年人;老年护理;康复护理;老年综合评估;社区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201-02 康复护理学是在专业康復人员的指导和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为达到躯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全面康复,而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的学科[1]。康复护理学护理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如伤残,急、慢性病、老年病所致的病残,以 及先天性发育障碍和残疾。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并使其残存功能和能力得到维持和强化、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 1 康复护理的发展 现代康复医学是20世纪的产物。护理专业把康复作为一门独立的护理专业是在1964年,1987年中国康复护理学会的成立标志我国康复护理进入新的时期,同年我国相继建设一批康 复中心并未病人提供康复。直到1992年,卓大宏教授主编的《中国康复大全》为康复护理在中国康复医学中的作用定位,也是中国康复护理史上的一大要事[2-3]。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 康复中心撰写的《康复医学科临床护理标准、操作规程及优质护理服务规范考评指南》,是我国康复护理第一个统一的标准。 2 我国老龄化现状及老年康复护理的需求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以及死忙率等原因,我国已步入老龄化且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也老年人人口占世界的20%。更为严重的是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4.4亿人, 约占总人口的30%,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4]。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以及健康意识的转变,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照顾、心理支持和临终关怀等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除残疾人外,老年人是康复护理领域中另一重要对象。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在健康需求、老年医疗的关注和护理观念的改变。老年康复护理巨大的需求和老年人特殊的疾病和心理状态,都增加了康复护理工作的难度。老年康复护理对疾病的治疗、预防和心理支持等方面都可以起到改善老年人身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5]。 3 我国老年康复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和医学的进步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衰老,各项功能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聪、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工作者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像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感到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有些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的表现。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一).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一) 【摘要】冠心病康复是指综合采用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训练与再训练,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在生理、心理、社会、职业和娱乐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冠心病康复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隐性冠心病、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分流术(CABG)后和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后及其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康复。现代心脏康复的观点强调早期下床和运动训练、早期重复运动实验、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建立等方面。冠心病早期康复不仅可明显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提前回归社会,而且还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复发率、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冠心病整体护理综合康复护理 1I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保持现有的功能水平和防止“废用”的出现;解除焦虑和忧郁,增强信心;缩短住院天数,使患者能够适应家庭生活,并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注意事项,在心理上适应疾病的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为出院后的康复打好基础。 2)康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的先导,是成功韵保障。突然的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及对死亡的恐惧感,而工作人员紧张的工作氛围,监护仪的提示警铃声,陌生的环境,让其感到压抑、紧张和焦虑,此时应将患者安置在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2)合理饮食,排便通畅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进餐时宜采取半卧位,半卧位进餐能减轻心脏负荷并有助于心理及消化功能改善。鼓励患者适量摄人蔬菜、水果等含高纤维素的食物,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增加食欲,利于排便,必要时遵医嘱适当给予缓泻剂,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而加重病情,甚至猝死。(3)方案调整与监护严格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康复护理计划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心梗部位、面积、病后心理反应、有无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制订和调整方案。 (4)制订出院计划当患者能顺利达到训练目标后,在出院前应制订一个完整的家庭康复计划.以实施在家中的Ⅱ期康复。此计划应包括在家中的康复训练处方和训练注意事项,以及必要的急救知识的宣教咨询等。 2Ⅱ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防止心脏功能的退步,保持和进一步改善出院时的心脏功能水平;从日常生活自理逐步过渡到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包括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心理的恢复,克服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使患者恢复治疗的信心;针对患者自己的危险因素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主动地改变患者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介入所处的环境和社会。2)康复护理措施 (1)康复活动监测嘱患者康复活动注意循序渐进,禁止过度用力,活动时不可有气喘和疲劳,所有上肢超过头顶的活动均为高强度活动,应避免或减少。训练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可制订合理的作业和日常活动的程序,但应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体力消耗。在I期康复宣教的基础上,再次对患者和家属讲解可能发生的疾病恶化和运动造成的严重反应的主要表现以及处理方式。

心理护理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心理护理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8-05-21T16:00:59.4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2期作者:丁彦文 [导读] 总结10000余例临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10000余例临床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丁彦文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县医院陕西宝鸡 722400) 【摘要】目的:总结10000余例临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10000余例临床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尤其是给予积极地心理护理,同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康复出院。结论:科学合理的护理尤其是重视和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患者疾病治疗与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疾病治疗与康复;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189-01 常言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的重要作用。医务人员日常生活的沟通主要是与患者的沟通,而与患者的沟通主要是体现在心理护理方面,因为对患者而言: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所以说患者住院过程中,药物治疗是一部分,而对患者的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方面大量的工作绝对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通过对10000余例临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精心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均已顺利康复出院。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恐惧与焦虑 这是患者最明显的表现,也是病人安全感缺失伴随的症状。一是患者对医院环境比较陌生,二是他们对疾病担忧造成的。由于病情重及疼痛使患者失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不配合治疗;患者希望对疾病尽快作检查,而又害怕检查;还有对各项治疗检查的厌恶及恐惧心理,他们很想知道诊断结果,又不敢看诊断结果,心理矛盾重重。他们有的反复询问病情,有的则避病不谈,其实也是忧心忡忡。 1.2 缺少归属感 患者希望认识病室的病友以满足个人的归属感。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及关心,否则就会感到孤独。他们虽已住院,实则还未进入病人角色。患者有这种心理状态则不利于配合治疗及安心养病。 1.3 情绪与心境不佳 人一旦生病,自信心也会降低,自尊心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并变的敏感。比如准备手术时,有的情绪则易激惹,以致焦虑恐惧,睡不好觉也吃不下饭。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情就被厌烦情绪所替代。病情重及疼痛使患者失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不配合治疗。 1.4 猜疑心重 有的患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或医疗差错或意外不幸降临到自己身上。有的还会担心因病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影响自己的前途等。 1.5 期待康复的心理 急盼早日康复心理促使患者四处求医,他们寄希望于医术高超的医生和护理工作的创新,希望医疗出现奇迹,期待康复和生存。 2.患者心理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2.1 建立信任感 患者在整个康复过程中,不但有药物治疗,还有各种护理活动相配合,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导管护理等,更重要的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所以首先要做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所以尽快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也是减轻焦虑与恐惧的有效措施和建立信任感的有效途径。 2.2 善于运用沟通技巧 如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使患者感到护士能理解其内心世界和感受,若非必要不要随意中断患者的谈话,交谈中要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和自然放松的姿势,平静友好清楚有序的交谈。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康复。 2.3 重视非语言性沟通 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也要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如认真的倾听及点头等。对病人的谈话内容应保密。对非正式的谈话内容,不可表露厌烦与否定对立的情绪,对于办不到的事应耐心解释,为病人进行治疗与护理时均应告诉病人该操作的理由与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2.4 具体病例特别护理 这适用于临床个别或特殊的病例。如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躯体上突然遭到极大的创伤,不少患者可留有某些神经或精神障碍方面后遗症,如失语肢体瘫痪智能降低,或表现为头晕记忆力减退心悸等功能性表现。为促进患者的康复,要关心患者的痛苦并耐心解释伤情,以免造成患者恐慌心理。同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有效地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并向其介绍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法,使患者能够正确地接受现实与医护人员合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外伤性急诊患者的护理 除按一般外科急诊护理常规护理外,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修养。应针对急诊患者恐惧焦虑急躁等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通过实施心理护理,消除了急诊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达到稳定患者情绪和提高抢救治疗的效果。 3.体会 通过对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的细心护理,尤其是手术患者除加强术前心理护理、术中护理和术后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心理上得到安慰和鼓励,积极乐观的争取早日康复。同时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心理以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稳定其情绪以促进病情好转。 4.讨论 手术治疗尽管作用大,但手术可对身体造成创伤和组织的破环,会产生疼痛不适出血等,无论手术的大小,人们对手术的反应普遍是

老年人心理与康复方案

暮色行动——康复+心理 1.授医疗护理,习健康之术 年龄增长和综合性疾病带来的身体功能障碍对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康复护理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尤为重要。而且台州地区目前较多的养老院并不配备专业护工。因此,我们医疗实践队送“医疗护理”进养老院,坚持每天去对点养老院为老年人进行按摩、针灸等康复护理,并且开设小课堂对养老院里护工人员进行康复培训,包括理论和手法指导。希望以此让养老院老年人得到长期而有效的康复治疗。 前期准备: (1)学会按摩、针灸等医疗护理和专业手法。 (2)联系好养老院,确定活动时间和听讲的护工人员。 (3)制作宣传资料及活动宣传海报,张贴在养老院和相关街道。 2.行床边关怀,悟生命之重 临终关怀: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而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和生命的存在,让他们有尊严的离去?临终关怀已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新问题。然而目前台州多数医疗单位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是以缓解生理病痛为,在精神层面的关怀还比较欠缺。为了为台州的临终病人缓解精神痛

苦,我们通过联系基层医院和社区街道的方式确认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的受助者名单,了解受助者基本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关怀内容,来到病人床旁,给予患者最贴心的床边关怀。除此之外,我们还为病患家属带来了护理的经验和技能指导。希望能以此加强人们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填补台州地区临终关怀领域的空缺。 (1)联系台州地区基层医院和社区街道,寻找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的受助者名单。 (2)提前了解受助者的基本情况(身体状况、家庭条件、心理状况) (3)提前准备好所需的物品 3.框青春印记,执岁月之手 高龄老人夫妇(抗战老兵伉俪)年轻时候由于经济方面和物资方面的种种原因,并没有留下一些留念的照片。本次活动旨在联合队员和当地居民的力量,帮他们圆年轻时候拍摄合照的梦。寻找到金婚老人,听他们讲述他们相遇相知,携手相伴的故事。帮助他们换上年轻时候的服装,重回他们最初相遇的地点,拍摄写真,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年轻时候初遇时的悸动。 前期准备: (1)联系当地社区,寻找到高龄老人夫妇(抗战老兵伉俪) (2)提前准备拍摄所用的材料 4.普智能知识,固年轻之态

第六节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第六节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一、冠心病的概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二、冠心病的主要功能障碍 主要功能障碍: 心脏功能障碍 继发性障碍: ◇心血管功能障碍 ◇呼吸功能障碍 ◇全身运动耐力减退 ◇代谢功能障碍 ◇行为障碍 三、康复护理评估:健康状态评估 ★一般情况 ★既往史、家族史 ★吸烟史 ★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情况 ★心绞痛的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评估以前治疗情况 ★运动状况 三、康复护理评估:行为类型评估 A类型:工作主动、有进取心和雄心,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同一时间总是想做两件以上的事),但是往往缺乏耐心、易激惹、情绪易波动 B类型:平易近人、耐心、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放松自己、不受时间驱使、无过度的竞争性四. 康复治疗的分期、适应症、禁忌症 临床分期 Ⅰ期:指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期康复。时间3~7天 Ⅱ期:指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时间5~6周 Ⅲ期:指病情处于较长期稳定状态,或Ⅱ期过程结束的患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及隐性冠心病。康复疗程一般为2~3个月,自我锻炼应该持续终生 适应症 Ⅰ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心绞痛,安静心率﹤110次/min,无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血压基本正常,体温正常 Ⅱ期:与I期相似,患者病情稳定,运动能力达到3代谢当量(METs)以上,家庭活动时无显著症状和体征。(1METS=最大吸氧量X3.5ml) Ⅲ期:临床病情稳定者 凡是康复训练过程中可诱发临床病情恶化的情况都列为禁忌证,包括原发病临床病情不稳定或合并新临床病症 五、康复护理措施Ⅰ、Ⅱ期康复

老年人心理护理

老年人心理护理 随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失落感、孤独感、恐惧感、抑郁、健忘。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有:①角色转变: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②经济状况:经济状况不佳的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且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③家庭环境: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④身心衰老: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然而,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得他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与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 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 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社会护士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志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态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

冠心病护理诊断

冠心病护理诊断 P1气体交换受损 P2心输出量减少 P3焦虑 P4自理能力缺陷 P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P6知识缺乏 P7潜在的并发症:心脏停搏、各种栓塞、心律失常等 P1气体交换受损 相关因素:与肺淤血、肺部感染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呼吸平稳 护理措施: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2)给患者取半卧位休息、持续高流量吸氧(面罩+鼻塞) 3)鼓励病人咳嗽、排痰、深呼吸,促进痰液排出 4)于心理护理,以免焦虑和恐惧而过度通气 5)按医嘱给于化痰药 6 )定时监测血气分析,体温的变化 评价:患者25日予改为3L/min鼻塞给氧,现在3L/min鼻塞给氧下平卧及床上活动时呼吸平稳 P2心输出量减少 相关因素:与心功能下降有关 预期目标:病人床上活动无不适感、生命体征基本正常 护理措施:1)保持病室安静,注意保暖,可取半卧位或高枕卧位休息 2)饮食上要控制钠盐的摄入、宜低脂、高纤维、少量多 3)持续吸氧 4)按医嘱给于强心、扩血管药物 5)病情观察:心率、心律、肺底湿啰音、尿量的变化等以及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评价:患者现在床上活动无诉明显的不适,24小时尿量在1500ml以上,肺底湿啰音较前减少 P3焦虑 相关因素:与担心疾病预后、介入治疗有关 预期目标:焦虑情绪减轻 护理措施:1)评估患者焦虑的原因、程度

2)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宣教,配合治疗及护理的必要性,介入手术前后的配合等。 3)多与患者交流,进行心理护理,请康复病友做现身说法,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建立信心,以减轻焦虑情绪。 4)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镇静剂。 5)合理安排护理操作的时间,以减少对病人的打扰。 评价:患者焦虑情绪减轻,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P4自理能力缺陷 相关因素:与疾病限制绝对卧床、乏力有关 预期目标:基本满足生活所需 护理措施:1、评估患者自理能力的程度 2、协助完成生活护理 3、置用物于患者易取之处 4、与患者一起制定活动计划,逐步恢复自理能力 评价:患者部分生活自理(如洗脸,穿衣等) P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相关因素:与绝对卧床有关 预期目标:皮肤无破损 护理措施:1、保持床单位整洁无皱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被动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3 、勤观察 评价:皮肤无破损 P6知识缺乏 相关因素: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预期目标: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能够配合治疗护理 护理措施:1、向患者解释疾病产生原因,发生发展及现今的治疗水平 2、解释常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 3 、各种护理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 4、经常与病人交换对疾病的看法 评价:对疾病有初步的认识 P7潜在的并发症心脏停搏、各种栓塞、心律失常等 相关因素:与心功能下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氧有关 预期目标:无并发症发生 护理措施:1、严密监测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

老年人更需要康复护理

老年人更需要康复护理 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我们应对老年人的护理, 应当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点。我们应知老年性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并发症多、恢复慢的特点; 我们应了解和掌握老年人伴随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无论是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健康维护、心理支持,还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等,都离不开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而老年人和儿童一样,比成年人更需要呵护。所以,康复护理在老年人的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年人康复护理要点 1 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的护理。需保持老年人营养及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足够的营养摄取,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预防疾病和残障的能力。 2 老年人休息和睡眠。应保证老年人足够的休息和睡眠。而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是使人体体能得到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 3 老年人适度的活动与运动。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个人体态,维护和促进健康。否则,不仅机体各部位功能变差,而且还容易造成肌肉萎缩。运动的目的在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呼吸功能、维持肌肉紧张度,此外,适度适量的运动还能增加老年人的活力和自我信赖程度。不过,老年人的运动一定要适度,要根据个人体力来选择适当的项目、次数和运动量,否则便适得其反。 4 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的护理。老年人活动的降低使得他们知觉的感受能力变慢,表现为反应迟钝,自觉症状不明显。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病情,以保障治疗的及时到位。 5 老年人的安全维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这使得他们对刺激源的接受、传达及反应能力越来越差,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痛觉、知觉、温度觉等各种感觉能力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及时必要的安全维护。 6 预防老年人的并发症。并发症是严重影响老年人疾病痊愈和健康恢复的障碍之一,也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疾病治疗和全面康复。因此,预防并发症是老年人康复护理的重中之重。具体而言,老年人的呼吸速率降低,咳嗽能力变差,易于发生呼吸系感染等肺部并发症;泌尿系感染、骨与关节的挛缩、骨质疏松或骨折、褥疮、便秘等并发症,以及坠床、跌伤、走失等意外,这都是老年人极其容易发生的问题; 应当鼓励老年人进行早期的离床活动,采取动静结合的休养方式,促进其血液循环,并提高其机体的抗病能力,这些都是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的积极措施。在平时,护理人员还应注意做到老年人良肢位的保持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这是预防骨与关节挛缩的重要护理措施。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注意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导尿管的管理等,这些是预防老年人出现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1-04-20T14:36:17.4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期作者:钱英 [导读] 冠心病康复是指综合采用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训练与再训练。 钱英(黑龙江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 1630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1-0359-02 【摘要】冠心病康复是指综合采用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训练与再训练,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在生理、心理、社会、职业和娱乐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冠心病康复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隐性冠心病、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分流术(CABG)后和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后及其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康复。现代心脏康复的观点强调早期下床和运动训练、早期重复运动实验、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建立等方面。冠心病早期康复不仅可明显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提前回归社会,而且还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复发率、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冠心病整体护理综合康复护理 1 I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保持现有的功能水平和防止“废用”的出现;解除焦虑和忧郁,增强信心;缩短住院天数,使患者能够适应家庭生活,并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注意事项,在心理上适应疾病的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为出院后的康复打好基础。 2)康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的先导,是成功韵保障。突然的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及对死亡的恐惧感,而工作人员紧张的工作氛围,监护仪的提示警铃声,陌生的环境,让其感到压抑、紧张和焦虑,此时应将患者安置在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2)合理饮食,排便通畅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进餐时宜采取半卧位,半卧位进餐能减轻心脏负荷并有助于心理及消化功能改善。鼓励患者适量摄人蔬菜、水果等含高纤维素的食物,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增加食欲,利于排便,必要时遵医嘱适当给予缓泻剂,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而加重病情,甚至猝死。 (3)方案调整与监护严格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康复护理计划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心梗部位、面积、病后心理反应、有无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制订和调整方案。 (4)制订出院计划当患者能顺利达到训练目标后,在出院前应制订一个完整的家庭康复计划.以实施在家中的Ⅱ期康复。此计划应包括在家中的康复训练处方和训练注意事项,以及必要的急救知识的宣教咨询等。 2 Ⅱ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防止心脏功能的退步,保持和进一步改善出院时的心脏功能水平;从日常生活自理逐步过渡到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包括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心理的恢复,克服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使患者恢复治疗的信心;针对患者自己的危险因素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主动地改变患者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介入所处的环境和社会。 2)康复护理措施 (1)康复活动监测嘱患者康复活动注意循序渐进,禁止过度用力,活动时不可有气喘和疲劳,所有上肢超过头顶的活动均为高强度活动,应避免或减少。训练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可制订合理的作业和日常活动的程序,但应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体力消耗。在I期康复宣教的基础上,再次对患者和家属讲解可能发生的疾病恶化和运动造成的严重反应的主要表现以及处理方式。 (2)指导运动训练要鼓励患者终生运动,定期检查和修正运动处方,避免过度训练和竞技性运动,冠心病病人以低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训练较为安全。 (3)门诊随访患者每周需要门诊随访一次,有任何不适均应暂停活动,及时就诊。 3 Ⅲ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在安全的前提下,巩固Ⅱ期康复成果,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心血管功能和身体活动能力;休息或运动时心电图无变化或与以前心电图比较有改善;日常活动时不引起心绞痛发作;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控制危险因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能力。 2)康复护理措施 (1)康复运动方案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爱好、疾病诊断和病期、相应的临床表现、治疗目标、心理状态和需求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运动方案,循序渐进。根据患者兴趣选择训练项目,兴趣可以提高患者参与并坚持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康复活动更具系统性和长期性。 (2)定期检查和修正运动处方注意周围环境因素对运动康复的影响,如寒冷和炎热气候要相对降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和竞技性运动。只在感觉良好时运动。 参考文献 [1]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71-317. [2]沈宁.病人健康教育指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8:392. [3]华晴岚,梅柳蓉.对住院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与进展.上海护理,2005,2(5):52-54. [4]黄素英.护理健康教育的动态及尝试.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0):785-798. [5]王朝晖.两周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可行性.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8(1):5-6. [6]王玉玲,秦力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早期阶梯心理康复护理程序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73-375.

老年人中医康复护理的功能模式

老年人中医康复护理的功能模式 摘要:近年来,我国逐渐进入到老龄化时代,老龄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老年 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医药在老年人康复护理中的作用不可以替代, 在康复、按摩、针灸、刺穿、剃须、中药、药浴、熏蒸、洗浴等方面,都是常见 的属于中医护理技术范畴。通过刺激身体表面来调节整个身体,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经络,祛风、祛湿、祛寒、消肿、止痛、强身等,不仅加强了老年系统的建设,而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本文简要介绍了老年人康复的方法,以促进我国老 年人的健康。医学的老年康复对老年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强调对老年人的全 面照顾,从中医的角度,对老年人的康复进行了考察和认识,是老年人康复护理 的功能模式主要途径。 关键词:老年人;中医保健;康复护理 引言 老年人安全是医疗行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护理管理工作难点,在护理工 作中,时常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对老年人造成了程度不一的损害,因此加强医院 护理管理工作,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进一步保障老年人安全有重大意义。中 医技术是中医护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刮痧、穴位注射、艾灸、中药贴敷、中药热奄包等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1老年人中医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 基本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关心老年人的基本保健和部分慢性病的康复。主要是 针对一些比较常见的疾病进行相关方面的获利,然后在饮食运动等方面加以指导,对于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健康问题,都会有相应的指导,护理一般 包括预防一些常见疾病。它为老年人提供饮食、保健、运动和情感方面的保健。 它还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指导,它解决了一些日常的身体问题,重视中医老年人的 康复护理,为老年人的身体康复、体检等工作提供帮助。因为它的方便和效率, 老年人的健康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在中医的指导下,老年人会逐渐树立正确的 养生观,在饮食运动方面都会有所注意,形成一个健康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 就可以预防各种各样疾病的发生。所谓康复就是老年人的机体受到了损害之后, 尤其是生病后的康复治疗、慢性病的康复需要社区医生的外部烹饪和老年人的外 部烹饪,以恢复老年人的最佳健康。结合自己的保养,注意老人心理健康,使老 人对疾病有正确的态度,医生会从不同的方面对老年人的生活进行调理,包括他 们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等,还有包括他们的心理健康方面都会有相应的指导,有助于老年人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需要是老年 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由于老年人在自我保健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他们会向外 界寻求医疗和健康援助,社区医疗服务是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最直接途径。 2老年人中医康复护理的功能模式 2.1生活起居护理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本身就是统一的整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对老年人进行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老年人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所居住的生活环 境条件息息相关,老年老年人老年人适合在光线柔和、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 的安静环境中生活。在老年人的治疗中老年人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尽量不 要大幅度进行体位变换,在下床活动、入厕时尽量要安排专人陪护,不可保持久 蹲的姿势太久,淋浴时不要将水温调的太高,以免淋浴时间太长发生意外状况。 2.2中医膳食护理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最新资料推荐------------------------------------------------------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我国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随之而来的老年病也越来越多。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精神状况的特殊性,患病后的治疗和护理也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心理护理更为重要。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感知觉减退,记忆能力下降,思维能力下降,情绪趋向不稳定。 老年人的人格特征大致包括对健康及经济问题的不安;由生活上的不完全适应所造成的焦虑感;在精神上由于兴趣范围变小而造成孤独感;对身体舒适的兴趣增大;活动性减退;对新的情景学习和适应都有困难;一个人孤零零地感到寂寞;猜疑心、嫉妒心加重等。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①焦虑、恐惧: 多数老年人不同程度地患有慢性病,或多种疾病同时存在,同时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医学知识。 尤其是在他们患病住院后,普遍存在焦虑、恐惧的心理,往往顾虑重重、心神不安,情绪极为不稳定,伴有血压波动、食欲不佳、睡眠不宁和容易疲劳等不适症状。 ②悲哀、沮丧心理: 1 / 6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医疗对象,往往由于病情迁延不愈,经济条件的优劣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抗病能力,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忧郁沮丧的负性情绪。 ③孤独心理: 多见于子女不在身边,或虽共处一室,但由于代沟,家庭成员之间共同语言少,缺乏沟通,家庭关系趋于松散。 另外,丧偶等原因也会造成老年人的孤独感。 以致造成这类老年患者心情沉闷、郁郁寡欢,极易产生孤独感,甚至以消极的态度应付疾病。 ④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自尊心增强: 人平时性格就较固执,生病后更是固执己见,情绪多不稳定,稍不如意,就会发火。 ⑤行为退化依赖心理: 这类患者一般变得被动、顺从,因此他们的情感十分脆弱,依赖性很强。 我们在对老年病人护理中体会到,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温馨、舒适、安全的环境为老年病人创造宽敞、明亮的病室环境,护理人员主动热情接待,保持床铺及被褥整洁、柔软、舒适,室内物品摆放整齐,避免障碍物绊倒患者。 将患者常用的生活用品及药物放在易取的地方,减少引起老年患者不安全的因素。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和技术),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说的是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状况如何?倘若说三项护理中技术护理基本到位的话,生活护理相比就有差距了。心理护理更是不可相提并论,尚处在起步阶段。护理工作不完全是护士的事情,尤其是心理护理,很多方面体现在整个医务人员与病人的交流。 一般来说,一个健康的人在进入患者角色后,往往由于疾病的折磨、医院诊疗环境的陌生、新的人际关系的出现等,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心理活动。心理护理的任务就是在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反应特点,并针对病人的心理活动,采用一系列良好的心理护理措施,去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帮助患者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以及医疗环境,尽可能为患者创造有益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环状态、使其早日恢复健康。 定义: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 引申: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做好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 原则: 1 交往的原则 2启迪的原则 3针对性的原则 4 自我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的意义 由于心身疾病的治疗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更加密切,病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程度,因此,对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主要目的在于: 1.解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 【摘要】冠心病康复是指综合采用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训练与再训练,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在生理、心理、社会、职业和娱乐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冠心病康复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隐性冠心病、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分流术(CABG)后和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后及其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康复。现代心脏康复的观点强调早期下床和运动训练、早期重复运动实验、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建立等方面。冠心病早期康复不仅可明显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提前回归社会,而且还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复发率、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冠心病整体护理综合康复护理

1 I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保持现有的功能水平和防止“废用”的出现;解除焦虑和忧郁,增强信心;缩短住院天数,使患者能够适应家庭生活,并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注意事项,在心理上适应疾病的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为出院后的康复打好基础。 2)康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的先导,是成功韵保障。突然的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及对死亡的恐惧感,而工作人员紧张的工作氛围,监护仪的提示警铃声,陌生的环境,让其感到压抑、紧张和焦虑,此时应将患者安置在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2)合理饮食,排便通畅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进餐时宜采取半卧位,半卧位进餐能减轻心脏负荷并有助于心理及消化功能改善。鼓励患者适量摄人蔬菜、水果等含高纤维素的食物,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增加食欲,利于排便,必要时遵医嘱适当给予缓泻剂,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而加重病情,甚至猝死。 (3)方案调整与监护严格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康复护理计划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心梗部位、面积、病后心理反应、有无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制订和调整方案。 (4)制订出院计划当患者能顺利达到训练目标后,在出院前应制订一个完整的家庭康复计划.以实施在家中的Ⅱ期康复(医药学/医学论文。此计划应包括在家中的康复训练处方和训练注意事项,以及必要的急救知识的宣教咨询等。 2 Ⅱ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防止心脏功能的退步,保持和进一步改善出院时的心脏功能水平;从日常生活自理逐步过渡到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包括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心理的恢复,克服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使患者恢复治疗的信心;针对患者自己的危险因素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主动地改变患者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介入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康复护理措施 (1)康复活动监测嘱患者康复活动注意循序渐进,禁止过度用力,活动时不可有气喘和疲劳,所有上肢超过头顶的活动均为高强度活动,应避免或减少。训练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可制订合理的作业和日常活动的程序,但应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体力消耗。在I期康复宣教的基础上,再次对患者和家属讲解可能发生的疾病恶化和运动造成的严重反应的主要表现以及处理方式。 (2)指导运动训练要鼓励患者终生运动,定期检查和修正运动处方,避免过度训练和竞技性运动,冠心病病人以低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训练较为安全。 (3)门诊随访患者每周需要门诊随访一次,有任何不适均应暂停活动,及时就诊。 3 Ⅲ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在安全的前提下,巩固Ⅱ期康复成果,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心血管功能和身体活动能力;休息或运动时心电图无变化或与以前心电图比较有改善;日常活动时不引起心绞痛发作;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控制危险因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能力。 2)康复护理措施 (1)康复运动方案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爱好、疾病诊断和病期、相应的临床表现、治疗目标、心理状态和需求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运动方案,循序渐进。根据患者兴趣选择训练项目,兴趣可以提高患者参与并坚持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康复活动更具系统性和长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