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读后感)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
曹刿论战有感
曹刿论战有感《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如何通过巧妙的战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取得胜利的故事。
然而,我们不应该忽略文章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鲁庄公。
首先,曹刿的毛遂自荐精神和战略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他敢于挑战权威,对鲁庄公的“肉食者鄙”的批评并不在意,而是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同时,他的战略思想也十分高明,他准确地把握了军队士气和战机,成功地利用了地形和兵力优势,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鲁庄公在这次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如果不是鲁庄公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
鲁庄公并没有因为曹刿是一个山野村夫而忽视他的才能,相反,他充分信任曹刿的判断和建议,这种唯才是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鲁庄公没有因为曹刿出身低微而忽视他的建议,反而充分信任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种唯才是用的精神,让鲁国能够在弱肉强食的局势中取得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如何做出最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决策,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虚心纳谏。
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我们的视野和思维。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有人会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在这些方案中,可能有些是我们从未考虑过的,也可能有些是我们不喜欢的。
但是,作为一个明智的决策者,我们需要克服自身的偏见和喜好,去理解和接受这些不同的意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同时,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这表现出他的谦虚和好学精神,他并没有因为胜利而沾沾自喜,而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军事才能。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只要我们虚心学习,就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这也让我明白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正含义。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人,只要我们保持学习的态度,就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所以,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人,虚心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吧!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曹刿论战》这个故事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曹刿论战读后感300字
曹刿论战读后感300字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描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其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战略思维。
曹刿,一个平民,却拥有卓越的军事见解。
他对于战争的独到理解,以及在战场上展现的冷静和机智,都让我印象深刻。
他提出的“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的观点,揭示了士气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
而他对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洞察,更是揭示了贵族阶层的狭隘和自私。
在战场上,曹刿能够准确地把握时机,指挥若定。
他不受纷繁复杂的战况影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具备这种冷静分析、准确判断的能力。
总的来说,《曹刿论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展示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智慧,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道理:只有深入了解和分析事物,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曹刿论战的感悟写作文
曹刿论战的感悟写作文春风吹,战鼓擂。
东边来了个大齐国,非要拿我们鲁国塞牙缝。
作为一国之君的鲁庄公当然是像个热锅上的蚂蚁,没有一刻安宁之时。
鲁庄公想,为今之际,只好发兵,才能有一线希望。
鲁庄公深知,以鲁国的那些个军队,在强大的齐师面前就如一块有名无实的朽木。
后果可想而知。
此时的庄公无奈,紧张,惶恐。
就是想有个人能帮助他,给他出出主意。
田地里,一片繁忙景象,农民们都在土地上洒着自己的汗水。
但是却出现了与这幅景象极不和谐的一幕。
在田旁的大槐树下,一个年少英俊的小伙子正懒在那儿,望着田里工作的农民发着呆。
那就是我!“曹刿!”远处传来了厉声呵斥。
一位老者从树后跑来,提着拐杖,似乎准备打人。
“父亲,别打!我们要大祸临头啦!”老者为我的这番搞得摸不着头脑。
周围的乡亲也都被他的这番话吸引了,放下手中的活围了上来。
我低下声音跟乡亲们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乡亲们一听都嘲笑地对我说“那事是你管的吗?那都是王公大臣们的事,与你又何干,真是狗拿耗子。
”我抬起头,眼里露出几分高傲,对众人说“那些当官的,有几个有能耐?他们都是些目光短浅的鼠辈,岂能保卫国家?”于是我踏步地向王宫走去。
“报!有一位自称能帮助打赢齐师的人求见!”庄公一听,立即从坐榻上跳了下来。
马上把我请到了跟前。
还没等庄公寒暄几句,我就问:大王凭借什么来作战呢?庄公答:那些贵重财物与好吃的美味,我可从来是不会独享的,都要与他人一起品尝,我效仿贤人所为,我想上天一定会助我成功的。
我轻蔑地说:你的这种赏赐要是没发放妥当,他们还会服从你?神还会帮助你吗?庄公定了定,说:在祭祀神灵的时候,我向神献出的东西从来都不虚报,这还不够吗?我并没有被庄公的雄辩所吓到,而是又严峻地回驳了庄公:小处守信用,不虚夸,神灵根本看不上眼,哪还能保佑你呢?无奈的庄公只得提出:我和我的属下都很忠于职守,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都查明白,但一定根据实情来判断。
我听到这个条件才放心地点点头。
临走时,我告诉庄公,当庄公要作战时一定要带上我。
读曹刿论战有感
读曹刿论战有感读《曹刿论战》有感《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就像一颗古老而璀璨的明珠,每次阅读都能让人品出不一样的滋味。
鲁国和齐国打仗,这可不是小事儿。
一般人可能就想着,咱有兵就往前冲呗,可曹刿不这么想。
他就像是一个下棋的高手,在开战之前,先把鲁国和齐国这盘棋的局势看得透透的。
他问鲁庄公凭啥跟齐国打,庄公说我对神灵好,有好东西都分给神灵,曹刿就觉得这不行,这就好比你要去参加一场比赛,你跟评委关系好有啥用呢?关键得自己有本事。
庄公又说我对百姓好,好东西都分给百姓,曹刿这才觉得有点靠谱,这就像你要参加团队比赛,团队里的人都向着你,你才有底气嘛。
这曹刿啊,心里明白得很,知道民心向背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等到真的上了战场,曹刿的表现更是让人惊叹。
他就像一个经验老到的猎人,耐心地等待着最佳时机。
齐军击鼓进攻了,鲁庄公也想击鼓迎战,曹刿说不行,要等。
这时候的曹刿多冷静啊,他知道齐军刚刚击鼓,士气正盛,就像刚充满气的气球,这时候去碰,肯定吃亏。
等齐军击鼓三次,士气衰竭了,曹刿才让击鼓进军。
这一下就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这就好比两个拳击手比赛,一个拳手上来就猛攻,力气用完了,另一个拳手再出手,那肯定占优势啊。
打完胜仗追击的时候,曹刿又谨慎起来了。
他下车查看齐军的车辙,又登到高处望了望,才下令追击。
这就像我们走在路上,看到前面有个坑,得先看看能不能绕过去,或者有没有危险再往前走。
他这是在确认齐军是不是真的败了,有没有埋伏。
曹刿做事可真是一步一个脚印,处处谨慎。
从曹刿身上,我们能学到好多东西呢。
现在的生活就像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像曹刿一样,先把基础打牢?比如说我们学习,不能光想着临时抱佛脚,要像鲁庄公对百姓好那样,踏踏实实地积累知识,赢得知识的“民心”。
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考试这个“战场”的时候,才能够有底气。
再比如说我们工作的时候,也不能盲目地跟着别人的节奏走。
别人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那可能就掉进陷阱里了。
2021年曹刿论战读后感
2021年曹刿论战读后感2021年曹刿论战读后感1《曹刿论战》选自左丘明的《左传》。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关于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而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曹刿论战”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
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场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和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对此,我很有几分不平。
试问:如果不是他大胆启用贤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吗?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今曰重读《曹刿论战》,我对鲁庄公有五赞: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一线,深入实际,“与之乘“战于长勺”,并能甘当配角,让有能者“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蒙,用人决心坚定,不打退堂鼓,不扰乱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虚心学习战争制胜的策略。
(作者用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个故事里的另一个人物,用五个赞美的句子将这个人物的优点描写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虽然鲁庄公不是宰相,但他这种虚心接受批评,并给有能力者充分发挥空间的博大胸怀确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备觉亲切和可爱吗?(作者从古人的故事过渡到现今改革开放大业中的人才,联系实际来说明道理,这样整篇读后感便显得更加充实有说服力。
〉愿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有更多的“鲁庄公”出现。
2021年曹刿论战读后感2通过语文课本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读后感4篇
曹刿论战读后感4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曹刿论战读后感曹刿论战记录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战役,曹刿用自己的智慧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大的齐军。
这篇文章的精髓在于曹刿准确抓住了时机,给鲁国带来了胜利。
从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像曹刿那样能够抓住时机,出奇制胜。
抓住时机,对于职场上或即将进入职场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曹刿就是通过击鼓和车辙观察齐军的状态,从而抓住了战胜齐军的时机。
但在实际生活中,而时机并非像《曹刿论战》中那样是能够看到,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时刻都要运用我们的五官去发现可以向他人展现自己才能或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
一旦发现,我们就要时刻抓住。
同时我还要说的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曹刿之所以能够抓住机会,就是因为他熟悉各种兵法,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兵法。
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机会到来之前,我们还要做好准备。
这些准备其实就是我们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人际交往等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程度,在机会到来之时,我们才能很好的抓住它。
作为保烟一名新进的员工,我认为抓住每一个向厂领导和各位同仁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
但是在此之前,我必须积极向老员工学习工作技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熟悉保烟的厂规厂纪和基本的运作流程,尽快尽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与此同时我还要努力踏实地、认真地做好每件事情。
虽然现在我暂时在保全班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最基本的是三车间机组的有几台,具体位置在哪。
其次保全班的工作涉及到三车间各个领域,我们大概了解到这些领域的工作情况。
还有我们还进行了相关培训,增长了我们的见识。
最重要的是,我在保全班学到了什么是细节。
由于三车间的卫生很重要,所以任何角落都要干净,我们每天的工作都要细致到一个胶点,一个细节的错过,就会导致我们一天的工作满盘皆输。
曹刿论战读后感300字
曹刿论战读后感300字曹刿论战读后感300字曹刿论战这篇课文,通过对曹刿分析战争的理由,表达了对战争的智慧和士气的重要性,让人佩服曹刿的智慧,下面是三篇曹刿论战读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曹刿论战读后感300字(一)《曹刿论战》主要是讲鲁庄公想要和齐国打仗,被一个百姓——曹刿听见了。
他认为当权的人非常的无知,所以想要去请谏鲁庄公。
曹刿问许多问题而最后才同意鲁庄公去打仗。
在战场时,他也做了许多奇怪的事而一一解释给鲁庄公听。
读完了这一篇《曹刿论战》,我觉得曹刿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
他对每一件事都要有一个适当的理由才会去做。
当他进谏鲁庄公时,他就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来跟齐国作战,而且还问到适当的理由才愿意出兵作战!曹刿也是一个细心而善于观察的和判断的人。
当他们在长勺打仗时,鲁庄公想要击鼓进军,可是曹刿说要等齐兵击三鼓后才能击鼓进军。
打败齐国后,齐兵落荒而逃,鲁庄公想追杀他们,可是曹刿在观察一番后才下令杀敌。
战胜后,曹刿才向鲁庄公解释他所做的用意。
从他的解释,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我非常地庆幸我能读到这一篇古文,这一篇古文启发了我要像曹刿一样做一个有远见、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曹刿论战读后感300字(二)《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
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
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
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
“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
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
2023年《曹刿论战》读后感
2023年《曹刿论战》读后感2023年《曹刿论战》读后感1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苏轼曾说:“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
”这些名言都强调了一个观点——凡事以人为本。
同一件事,当一个人以主动的、积极的心态去做时,便会想方法将它做好,从而提高效率;若以被动、消积的心态去做,其恶果也显而易见。
为此,许多企业都把人心当作一项工程来看待。
尽可能多地为从业人员办些看得见、觉得出的好事。
以美国罗伯梅德家庭用品公司为例,它建立了利润分享制度,让员工明白公司赚得越多,员工也就分得越多。
于是人人奋勇,个个勇先,积极生产,自不待言,该公司在同行业中,赢得了大量顾客。
显而易见,无论什么事,只要顺民心,人心所向,就一定能成功,这与《曹刿论战》的政治上取信于民的道理是相通的。
人生充满机遇。
所谓“时势造英雄”就足以说明机遇对人的一生是极其重要的。
国外著名的思想家马克斯威尔·马尔兹曾说过:“你应该寻觅机遇,而不能静候它来敲你的房门。
”南朝的刘勰自幼好学,才学很高,但因出身寒微,社会地位低下,苦心经营的著作《文心雕龙》完稿后却无人赏识。
深秋一天,大诗人沈约照常回自己的宅院,衣着单薄的刘勰站在寒风中,当面将书稿交给沈约,因为前几次拜见均被门卫拒之门外。
沈约读后深感其难得的文才,便推荐他走入仕途,并最终得到昭明太子萧统的器重。
刘勰的事迹告诉我们,做事要学会抓住机遇,必要时还要自己创造机遇,因为这些都是你最后走上成功之路的铺路石。
学了《曹刿论战》,使我深思的还有一点:面临任何一件事,都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目光放远一些。
如曹刿一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将小细节也考虑周全。
目光与成功不可分割。
“鼠目寸光”者只贪求眼前之安逸,追求蝇头之小利,成不了大器;而目光长远者,往往独具慧眼,将成功牢牢掌握在手中,他们隐忍而行,力排众难,最终于成大事业。
《曹刿论战》所阐述的军事上的战略战术,大可适用于学习、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曹刿论战》读后感
《曹刿论战》读后感《曹刿论战》读后感(精选20篇)《曹刿论战》读后感篇1《曹刿论战》主要是讲鲁庄公想要和齐国打仗,被一个百姓——曹刿听见了。
他认为当权的人非常的无知,所以想要去请谏鲁庄公。
曹刿问许多问题而最后才同意鲁庄公去打仗。
在战场时,他也做了许多奇怪的事而一一解释给鲁庄公听。
读完了这一篇《曹刿论战》,我觉得曹刿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
他对每一件事都要有一个适当的理由才会去做。
当他进谏鲁庄公时,他就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来跟齐国作战,而且还问到适当的理由才愿意出兵作战!曹刿也是一个细心而善于观察的和判断的人。
当他们在长勺打仗时,鲁庄公想要击鼓进军,可是曹刿说要等齐兵击三鼓后才能击鼓进军。
打败齐国后,齐兵落荒而逃,鲁庄公想追杀他们,可是曹刿在观察一番后才下令杀敌。
战胜后,曹刿才向鲁庄公解释他所做的用意。
从他的解释,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我非常地庆幸我能读到这一篇古文,这一篇古文启发了我要像曹刿一样做一个有远见、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2《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
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
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
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
“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
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
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
《曹刿论战》读后心得体会10篇
《曹刿论战》读后心得体会《曹刿论战》读后心得体会10篇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读后心得体会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刿论战》读后心得体会10篇1通过语文课本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个核心的观点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
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
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
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
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曹刿论战读后感
曹刿论战读后感曹刿论战读后感11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曹刿论战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曹刿论战读后感1通过语文课本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个核心的观点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
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
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
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
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一个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无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紧的是他能像鲁庄公那样廉洁公正,亲近民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善如流,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不刚愎自用,不独断专行。
作文 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
[作文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 读过《左传》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作文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
这个核心的观点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
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
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
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
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一个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无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紧的是他能像鲁庄公那样廉洁公正,亲近民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善如流,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不刚愎自用,不独断专行,读后感《作文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
浅谈鲁庄公的“鄙”与“不鄙”
浅谈鲁庄公的“鄙”与“不鄙”《曹刿论战》通过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中庄公的“鄙”来反衬曹刿的“谋”,正面展现曹刿的深思远虑及指挥才干。
在这篇文章中主人公似乎是曹刿,鲁庄公充其量也只是一个配角——思想缺乏深度,缺乏主见和魄力。
甚至还显得有点儿傻乎乎的,唯一的可爱之处就只剩下不那么独断专行,在曹刿的指挥和带领下打了一个自己也弄不明白原因的大胜仗。
然而,我们却发现在古今中外的“肉食者”中,鲁庄公的“鄙”的表象下其实蕴含了“不鄙”,甚至是一种难能可贵。
首先,鲁庄公能接贤纳谏,有明主之风范。
由国君是本国军队的最高任统帅,在战前决策中,庄公没有一意孤行,能接见一位“非肉食者”,并接受“非肉食者”的质询和建议,一起达成战略思想上的共识——取信于民。
在作战过程中,“公与之乘”,共同指挥作战,虽然庄公有“将鼓”“将驰”的急噪冒进之意,但他能听取曹刿的意见,没有独断专行,直到战争胜利。
战争胜利之后,鲁庄公询问胜利的原因,也显示出鲁庄公认真学习,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
与那些不懂装懂,装腔作势的统治者相比简直是圣贤之君。
历史上不乏精通文武之道的明君,虽然鲁庄公算不上这样的君主,但他有上述之表现,也不失为一明智之君。
其次,鲁庄公也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之道理,不然鲁庄公为何要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条建议?至于他所提出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条建议也未尝不可,大军在开赴战场作战之际犒劳三军,以此来鼓舞斗志,在战争史上不乏其例。
还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条建议的提出也不可妄加指责其“鄙”,这只能反映那时候人们思想上的局限性。
古文观止曹刿论战读后感
古文观止曹刿论战读后感首先呢,他那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吐槽,简直是太酷了。
你想啊,那些天天大鱼大肉、高高在上的当官的,在他眼里都是没什么长远见识的人。
这就好比在一个公司里,那些坐在高级办公室里的大领导,被一个基层员工这么看低,那得多打脸啊。
不过人家曹刿还真有这底气,因为他心里有自己的一套盘算。
当他要去见鲁庄公的时候,我就想这得是个多么自信的人啊。
就像现在去参加一场超级重要的面试,他就那么大摇大摆地去了,而且还不是盲目自信。
他和鲁庄公的那一番对话特别有意思。
鲁庄公先说自己祭祀的时候挺虔诚的,曹刿就觉得这不算啥,这只是小恩小惠,又不是真的关心百姓。
然后鲁庄公又说自己在处理案件的时候还挺公正的,曹刿这才觉得有点靠谱,觉得他能得民心。
这就好比你跟别人说你在某个项目里表现好,结果人家告诉你,你这只是表面功夫,直到你说出你真正对团队做的有用的事儿,人家才认可你。
打仗的时候就更绝了。
人家都在那喊打喊杀,他却能沉得住气。
让鲁庄公先别冲动,等到齐军三通鼓之后才出击。
我感觉他就像是一个很有经验的拳击手,对面出拳的时候他就躲着,等对面出了好几拳累了,他再一下子反击。
而且他还特别细心,打完胜仗了也不放松警惕,还得仔细看看齐军是不是真的败退,防止有埋伏。
这就像是我们玩游戏,好不容易打赢了一波团战,可不能就傻乎乎地往前冲,还得看看周围有没有敌人的陷阱。
从曹刿身上,我也明白了不少道理。
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别人地位高就盲目听从。
就像现在很多人追星追得没了自己的想法,明星说啥就是啥,这可不行。
同时呢,做事情得有准备、有计划,不能冲动。
比如说我自己有时候想减肥,一冲动就去跑步,结果跑了两天就坚持不下去了,要是像曹刿那样有个计划,慢慢增加运动量,说不定就能成功了呢。
而且啊,还要善于观察,在生活里我们要是能像曹刿观察战场那样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就能发现很多机会,也能避免很多危险。
这篇文章虽然讲的是古代打仗的事儿,但是对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有很多启发的呢。
读《曹刿论战》心得体会(精选3篇)
读《曹刿论战》心得体会(精选3篇)读《曹刿论战》篇1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使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
这一战役,成为以弱胜强的著名范例。
后世的评价文章多为赞颂曹刿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而鲁庄公则历来被当作“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典型。
我在这里却想为他“翻案”。
首先,鲁庄公能广开言路,并且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便一介野民曹刿得以论战。
其次,鲁庄公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人乘”,甘当配角,让人能“掌旗”。
再次,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从以上三点来看,这位鲁庄公粗中有细,虽不高明,却也谨慎虚心。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倍觉亲切和可爱吗?愿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唤更多的“鲁庄公”。
读《曹刿论战》心得体会篇2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为什么“肉食者” 就“ 鄙”?因为“肉食者”生活安逸,太过安逸的生活会使人身体懒散而精神懈怠。
而衣食无忧,更是纵情享乐,无危无患,然后不思进取。
自然,就会“鄙”,也就是目光短浅。
改革开放以来,追求物质生活成为所有的人生追求,而思想上的学习,都停留在形式上,只要是纸上有东西、单位有学习档案就行了,结果还是过度地追求物质生活。
有权者用权,有势者用势、有名者用名,有脸者用脸,有拳者用拳,有些人不择手段地敛财,什么也没有的还可以用不要脸,结果是如何,用尽招数的得逞者都成了“肉食者鄙”,想必也“未能远谋”。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曹刿论战小说读后感作文范文
曹刿论战小说读后感作文范文《曹刿论战》主要是讲鲁庄公想要和齐国打仗,被一个百姓——曹刿听见了。
他认为当权的人非常的无知,所以想要去请谏鲁庄公。
曹刿问许多问题而最后才同意鲁庄公去打仗。
在战场时,他也做了许多奇怪的事而一一解释给鲁庄公听。
读完了这一篇《曹刿论战》,我觉得曹刿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
他对每一件事都要有一个适当的理由才会去做。
当他进谏鲁庄公时,他就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来跟齐国作战,而且还问到适当的理由才愿意出兵作战!曹刿也是一个细心而善于观察的和判断的人。
当他们在长勺打仗时,鲁庄公想要击鼓进军,可是曹刿说要等齐兵击三鼓后才能击鼓进军。
打败齐国后,齐兵落荒而逃,鲁庄公想追杀他们,可是曹刿在观察一番后才下令杀敌。
战胜后,曹刿才向鲁庄公解释他所做的用意。
从他的解释,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我非常地庆幸我能读到这一篇古文,这一篇古文启发了我要像曹刿一样做一个有远见、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
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
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
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才能得以实施吗今日我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仰慕万分: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平民曹刿得以参加论战;二赞他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言辞仍能唯才是用;三赞他不高高在上,甘当配角,能让人“凿旗”;四赞他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五赞他善于总结经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今朝众多的“曹刿”能呼吁更多的“鲁庄公”,让更多的千里马能驰骋于祖国广袤大地。
感悟一:曹刿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但当国家有难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俾下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是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枕。
这种“位俾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激励,我们应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读《曹刿论战》后感作文450字
读《曹刿论战》后感作文450字
“曹刿论战”的故事众人熟知,曹刿是个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中光*照人的角*,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
然而,这场战斗中的令一位重要人物鲁庄公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对此我一直有几分不平。
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启用人才,使曹刿的*事思想得以施展,才能得以发挥,鲁国能取得此战的胜利吗?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rdquo;、“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四、赞鲁庄公没有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鲁庄公”。
《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读后感1《曹刿论战》选自左丘明的《左传》。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关于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而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曹刿论战”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
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场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和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对此,我很有几分不平。
试问:如果不是他大胆启用贤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吗?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今曰重读《曹刿论战》,我对鲁庄公有五赞: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并能甘当配角,让有能者“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蒙,用人决心坚定,不打退堂鼓,不扰乱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虚心学习战争制胜的策略。
作者用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个故事里的另一个人物,用五个赞美的句子将这个人物的优点描写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虽然鲁庄公不是宰相,但他这种虚心接受批评,并给有能力者充分发挥空间的博大胸怀确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备觉亲切和可爱吗?作者从古人的故事过渡到现今改革开放大业中的人才,联系实际来说明道理,这样更加充实有说服力。
曹刿论战读后感
曹刿论战读后感《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
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
网为您整理编辑曹刿论战读后感,欢迎阅读。
曹刿论战读后感(一)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
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
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
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
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
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
然而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不就向我们说明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曹刿论战读后感(二)曹刿论战记录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战役,曹刿用自己的智慧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大的齐军。
这篇文章的精髓在于曹刿准确抓住了时机,给鲁国带来了胜利。
从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像曹刿那样能够抓住时机,出奇制胜。
抓住时机,对于职场上或即将进入职场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曹刿就是通过击鼓和车辙观察齐军的状态,从而抓住了战胜齐军的时机。
但在实际生活中,而时机并非像《曹刿论战》中那样是能够看到,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时刻都要运用我们的五官去发现可以向他人展现自己才能或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
一旦发现,我们就要时刻抓住。
同时我还要说的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曹刿之所以能够抓住机会,就是因为他熟悉各种兵法,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兵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
读过《左传》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个核心的观点
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
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
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
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
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
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一个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无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紧的是他能像鲁庄公那样廉洁公正,亲近民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善如流,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不刚愎自用,不独断专行。
说到鲁庄公,我不由得想到毛泽东。
在第一点上,毛泽东尚能做到。
他在《沁园春雪》中客观评价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在第二点上,晚年的毛泽东则完全比不上鲁庄公。
毛泽东因为对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规律认识不足,盲目模仿苏联的建设模式,而且头脑发热,急躁冒进,搞什么“三面红旗”“大跃进”,幻想15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经济建设的决策上发生了严重错误,造成严重后果,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坚持错误,对婉转批评的刘少奇和直言讽谏的彭德怀怀恨在心,残酷迫害,以一场席卷
全国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鲁庄公和毛泽东的人品,真是天差地别啊!我觉得,一个领导者,人品上的“鄙”较之认识水平和决策能力上的“鄙”更可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