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故事 (2)
书法名人小故事
![书法名人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1e1a19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7.png)
书法名人小故事书法名人小故事篇一: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
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
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
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
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
”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
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
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
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
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
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
于是王羲之名声大噪,开始为世人所知。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97f843f964bcf84b9d57b5c.png)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1、 李邕重义爱士 李邕重义气爱人才,作文 擅长碑颂,并且大多亲自书写。
人们奉上金银财物请他写碑文,前前后后收 到的财物加起来数目极大。
但是他却能够拯救孤苦,接济穷人,家里没有很多积 蓄。
故事来源:宋""""""朱长文《续书断》 2、 徐浩八体皆备 徐浩的父亲徐峤之擅长书法, 把笔法传给了徐浩, 后来徐浩的书法比父亲更 好。
徐浩曾经写了 42 幅屏风,八种书体都有,其中草书和隶书尤其好。
世人形 容他的书法说:“像愤怒的狮子挖掘巨石,口温饱的骏马急奔泉水。
” 故事来源:《新唐书》 3、 郑虔红叶学书 郑虔在广文馆博士, 学习书法却苦于贫穷买不起纸, 得知慈恩寺贮存了好几 间屋子的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庙里,每天拿红叶写字,天长土久几乎写遍了这些 叶子。
他后来写了自己做的诗, 和画一起并成一卷, 献给皇帝。
唐玄宗亲笔题跋: “郑虔三绝。
” 故事来源:唐""""""李绰《尚书故实》 4、 李阳冰观《碧落碑》 绛州有块碑,碑上的篆字和古代的不同,很奇特。
李阳冰看到了,睡在碑下 观赏,好几天不离开。
鉴定碑书是初唐所作,但没有记上书家的姓名。
因碑上有 “碧落”两个字,当时人就称它为《碧落碑》。
故事来源:唐""""""李肇《国史补》 5、 钟绍京破产求王书 钟绍京因为喜好书法, 不惜花大价钱倾其所有去收求名家书迹, 总计用去几 百万贯钱,却只买到王羲之行书五张,不能求到楷书一个字。
故事来源:唐""""""张怀瑾《书估》 6、 卢弘宣临小王帖 李德裕做宰相时,有人献上书法名迹,他不断把玩,很喜爱那书法。
我国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故事
![我国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7d8515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7.png)
5个我国古代书法家的书法的故事1、王羲之——书成换白鹅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被誉为“书圣”。
传说他为了练字,经常在鹅池边观鹅舞,深受启发,并从鹅的形态和动作中获得灵感,最终练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后来,他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一群白鹅,便主动前往观看。
道士知道他的来意,便说:“你为我抄写一部《道德经》,我便将这群白鹅送给你。
”王羲之欣然同意,便立即开始抄写。
当他将《道德经》抄写完时,白鹅也正好被养好了。
于是,王羲之便带着这群白鹅返回了家。
2、颜真卿——忠臣的代表颜真卿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被誉为“颜体”的创始人。
他的书法风格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
颜真卿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忠诚的臣子。
安史之乱时,他与同为书法家的侄子颜季明一起坚守平原郡,最终因抵抗叛军而被杀害。
颜真卿的忠诚和勇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佳话,他的书法作品也成为了后人敬仰的经典。
3、柳公权——借鸡起舞柳公权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以刚劲有力、气韵生动著称。
传说他小时候为了练字,经常到村外河边的一块大青石上练习。
然而,他的字一直没有什么长进。
一天,他看到一只公鸡在打架,便仔细观察公鸡的姿势和动作。
突然,他领悟到了其中的奥秘,便赶紧跑回家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的字果然有了明显的进步。
后来,人们便用“借鸡起舞”来形容从观察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4、欧阳询——看到碑文三天不睡觉欧阳询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以严谨工整、道丽流畅著称。
传说他有一次经过一处古碑时,被上面的碑文所吸引。
他站在碑前仔细观察了三天三夜,终于领悟到了其中的精髓。
从此以后,他的书法造诣更上一层楼。
5、王献之——十三缸水之谜王献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儿子。
传说王献之小时候练字时,王羲之让他每天写十缸水。
他写了整整十三缸水后,终于领悟到了其中的奥秘。
从此以后,他的书法造诣也达到了巅峰。
后来人们便用“十三缸水”来形容书法家艰苦练习的精神。
历史书法家的故事
![历史书法家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8ffbaa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a.png)
1.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风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
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
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
对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
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
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2.柳公权: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被誉为“柳体”,其书法骨力遒劲、结构严谨、俊朗挺拔。
柳公权从小就展现出对书法的热爱和天赋,他刻苦学习书法,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艺。
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地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柳公权的书法得益于他的坚持和努力,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勤奋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3.钟繇:他是东汉末年人,对于书法学习非常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
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地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钟繇的楷书《宣示表》被刻石保存在西安的碑林中,是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4.蔡邕:他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文学家和音乐家。
他的书法骨力矫健、笔法独特,被誉为“蔡体”。
据传蔡邕在写字时常常观察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形象和细节,汲取灵感和技巧。
有一次他在鸿都门看到一个工匠用扫帚蘸石灰水刷墙,于是灵机一动,也用扫帚蘸着石灰水在墙上写字。
书法家 的故事
![书法家 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14f788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6.png)
书法家是一个充满艺术和创新的职业,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1.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从小便展现出了写字的天赋,后来刻苦学习,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曾为一位老婆婆抄写《道德经》,字体端庄秀丽,深得人们喜爱。
2. 颜真卿的故事:颜真卿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颜勤礼碑》等作品具有端庄、雄浑的特点。
他年轻时便以写字闻名,后来得到张旭的指点,不断努力,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曾为一位贫苦农民写了一块碑文,字体饱满有力,备受称赞。
3. 赵孟頫的故事: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洛神赋》等作品具有优雅、流畅的特点。
他从小便学习书法,后来师从于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不断努力,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曾为一位寺庙题字,字体清秀雅致,备受赞誉。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书法家需要有天赋和才华,但更需要刻苦努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同时,他们也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5d6bcb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14.png)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1、王羲之练字。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
父亲看他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
"王羲之跪下来求父亲,父亲很高兴。
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
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他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
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于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才见白底。
2、王次仲创造八分书王次仲,秦代书法家。
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
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
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
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
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收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复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
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
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
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
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
3、红叶作书,郑虔三绝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
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一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最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关于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关于著名书法家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6ad679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5.png)
关于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好的,以下是一些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1.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被后人誉为“书圣”。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据传说,王羲之家境贫寒,小时候买不起纸和笔,只能在墙上写字。
他的父亲是一位厨师,为了激励他学习书法,每天在墙壁上写“王羲之”三个字,让他模仿。
王羲之每天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2. 颜真卿的故事
颜真卿是唐朝时期的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颜勤礼碑》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纸和笔,但他非常喜欢写字。
他经常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用手指在沙盘上写字。
他的母亲也支持他学习书法,每天给他一些纸和笔。
颜真卿非常珍惜这些纸和笔,每天不停地练习,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3. 柳公权的故事
柳公权是唐朝时期的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玄秘塔碑》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柳公权小时候非常聪明,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经常带他去办公署。
柳公权经常在纸上写字,模仿官员们的笔迹。
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天赋,开始教他学习书法。
柳公权非常努力地练习,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书法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耐心,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取得进步。
同时,这些书法家也告诉我们,天赋并不是最重要的,后天的努力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
![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3f2aa9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b.png)
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故事一,王羲之。
王羲之,字子昂,号多宝,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行草之祖”,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擅长行书和草书,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传说,王羲之在书法创作时常常身着汉服,手持长笔,面对着墨纸,一气呵成,字迹苍劲有力,端庄大气。
他的书法作品传世千古,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故事二,颜真卿。
颜真卿,字子渊,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隶书见长,被誉为“颜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传闻,颜真卿年轻时曾在家门口的大石上练习书法,后来他的书法成就日渐精湛,被唐玄宗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气韵生动,刚劲有力,笔走龙蛇,气吞山河,给人以无限遐想。
故事三,米芾。
米芾,字子昂,号东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艺术评论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草书见长,被誉为“米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传闻,米芾性情豪放,喜欢饮酒作诗,却对书法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
他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泼墨挥毫,富有变化和张力,给人以一种豪放不羁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书法家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成就和传世佳作,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
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毅力,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奇迹,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作品。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书法史上的佳话,更是对后人的激励和启示。
他们的精神和艺术追求,将激励着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书法艺术,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书法文化。
书法家们,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8be180ecfc789eb172dc8e6.png)
书法家的故事书法家的故事书法家的故事(1):掘墓偷艺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十分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
据说他以前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十分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
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
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最后了解用笔的奥妙。
书法家的故事(2):潜心苦学墨当饭[由整理]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份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份](https://img.taocdn.com/s3/m/69add54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f.png)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8)份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1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2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
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
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
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__,落笔成体。
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__,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
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__的文化士族。
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
《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
”《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__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
《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3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书法家励志小故事
![书法家励志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7c437afcfc789eb162dc84f.png)
书法家励志小故事篇三:张芝练字不择纸笔
张芝临池水尽黑张芝(?—约192),字伯英,号有道,东汉敦煌洒泉(今甘肃省)人。他是一位在书学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贡献的名书家;同时也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而知名当世。张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东汉政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出仕。
张芝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暗淡的反光看得一清二楚。
书法家励志小故事篇四:欧阳通学书买父字
欧阳通,唐代大臣、书法家。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
欧阳通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知道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多了。
古代书法家的故事
![古代书法家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2b10e0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9.png)
古代书法家的故事1、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天台山的美景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同时不停地练字,不停的洗笔洗砚,竟然把一个澄澈青碧的水池都染黑了。
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练字到深夜,他逐个字逐个字地看着、思考着,对自己的字还是不甚满意,他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
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
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
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
〃说罢去了。
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
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
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庭经》,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
2、柳公权发奋练字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2a25179a8114431b80dd817.png)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1、偶创飞白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
“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
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
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
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
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
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
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
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
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
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
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2、羲之换鹅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
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
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
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故事(精选5则)
![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故事(精选5则)](https://img.taocdn.com/s3/m/bfafd02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69.png)
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故事(精选5则)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1鼎鼎有名的王羲之书法家被后人所称赞楷模!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小时候博览群书,长大以后就能成为一名好的作家。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
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
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
关于书法作家的故事
![关于书法作家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00f2925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6.png)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下面将列举几个:
1. 王羲之洗砚池:王羲之是我国晋代著名书法家,他非常勤奋地练习书法,每次练完字后,都会在砚池里洗刷毛笔。
久而久之,清澈的池水变得浑浊,就形成了著名的“墨池”。
2. 怀素写字:唐代书法家怀素和尚非常勤奋,为了练习书法,他在房前屋后种上了一万多棵芭蕉树。
他把芭蕉叶当做纸,用完了再写,一遍遍抄写过后,叶子上留下了许多密密麻麻的字迹。
久而久之,这芭蕉叶也就越堆越多,很多都被用来写毛笔字了。
怀素把房子的侧边盖起了书库来保存这些宝贵的书法珍品。
据说在历代传拓书艺过程中损坏了不少书库里的珍品。
可见怀素对书法的痴迷和勤奋程度。
3. 智永习字的故事: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他习字非常勤奋,刻苦。
他用废掉的毛笔堆积如山,传为一时佳话。
他习字勤奋到忘记年龄,在永欣寺里住了一辈子,直到80多岁临终时还坚持练字。
以上这些故事都体现了书法家们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也说明了勤奋和毅力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41ebe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8.png)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许多在书法领域卓越成就的书法家,都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取得后来的成就。
以下就是有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
1、王羲之与入木三分的传说: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写一篇祝辞。
王羲之将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皇帝派工人雕刻。
雕刻过程中,工人发现王羲之的字笔力深厚,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工人惊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2、张旭教颜真卿书法: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
颜真卿向他请教书法秘诀。
但张旭并没有透露半点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
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再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3、柳公权刻苦练习: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7 岁就开始练习书法。
17 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
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
4、张芝的刻苦练习: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
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
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5、萧何的墨池: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
有一次,有人请他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
他天天勤奋练字,写的那天,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废寝忘食。
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池水竟变黑了,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
6、柳公权的故事:有一次,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结束语:总之,这些书法家的小故事展示了他们在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背后的刻苦努力。
书法家著名人物故事范文7篇
![书法家著名人物故事范文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a1fbd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1.png)
书法家著名人物故事范文7篇书法家著名人物故事【篇1】某日,宋代大学士苏东坡郊游,见众多农夫在挑塘泥肥田。
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农妇。
二人相对,各不让路。
苏学士出大言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吾乃读书之人,汝妇当让道于我。
”妇人一笑,说道:“既自称读书人,当能对?”东坡说:“胸藏斗牛,当然能对!”妇人于是脱口而出:“一担重泥挡子路。
”苏东坡大惊,半晌无言以对,两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都望着他的窘态,哈哈大笑。
苏东坡见此情景,忽有所悟,赶忙“借梯”下台对道:“两行夫子笑颜回。
”他虽然对了下联,但心有余悸。
心想,村野之中竟有如此聪颖农妇,再不能等闲视之,而作此狂态。
遂脱鞋袜下水田,拱手让路。
书法家著名人物故事【篇2】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
他非常爱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
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
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
张旭真草兼擅,他的书法为时人所喜爱。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当县尉。
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老人拿着状纸来告状。
张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决,老人走了。
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张旭生气地问老人:“你怎么能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再来麻烦我呢?”老人说:“其实,我不是来告状的。
因为看到你写的字是那样美妙,想收藏它作为珍品!”张旭听了,觉得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
老人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十分喜爱书法,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
”张旭请老人拿来作品观看,的确是天下难得的佳作。
于是,他反复学习、研究,从中明白了许多书法的奥妙。
书法家著名人物故事【篇3】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最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
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样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和《》三史,
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
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所写的石碑。
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
天才离去。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
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
有一次,欧阳询外出游览,在道旁见到一块西晋-所写的章草石碑,看了几眼,觉得写得一般。
但转念一想,既然是一代书匠,那么他的书法定会有自己的特色。
我何不看个水落石出。
于是伫立在碑前,反覆地观看了几遍才发现了其中精深绝妙之处。
欧阳询坐卧于石碑旁摸索比划竟达三天三夜之久。
欧阳询终于领悟到书法用笔的精神所在,因而书法亦更臻完
美观止。
虞世南[1]初唐着名、
虞世南是跟从的七世孙、书法家禅师学习书法的。
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
传说唐太宗学书就是以虞世南为师。
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难写。
有一天,他写字时写到“戬(jian剪)”字,只写了“晋”的半边,让虞世南写另外半边的“戈”。
写成以后,让来鉴赏,魏征看了说:“今窥(看的意思)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
唐太宗赞叹魏征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书法了。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等。
初唐的书法家继欧、虞之后的是和薛稷。
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慨叹地说:“世南死,没有人能够同我谈论书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