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一课,它位于力学部分的核心位置。

在这一章节中,力的合成不仅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功与能量等概念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围绕力的合成原理进行讲解,通过引入向量合成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规律,从而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灵活运用。

(1)作用与地位力的合成在物理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连接力学基础与实际应用的桥梁,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力的合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 合力的概念:什么是合力,为什么需要合力;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如何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4. 应用实例:分析实际问题中力的合成,解决简单力学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合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b.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解决简单力学问题;c. 了解合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b. 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1. 合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1. 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尤其是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2. 解决实际问题中力的合成,尤其是力的方向和大小的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确保学生能够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并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完整word版)《力的合成》说课稿

(完整word版)《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选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力的合成》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4节。

“等效替换”的方法,是高中阶段常用的方法之一,将会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上说,学生更习惯于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而一旦过了这一关,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因此放慢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保障。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切身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也才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物理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及关系。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3.4《力的合成》ppt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3.4《力的合成》ppt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的教学设计【学习者分析】①.本人所在学校属于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有探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及实验器材问题。

②.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探究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掌握好这个定则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基础.本章是高中力学的基础知识,如何从代数运算过渡到矢量运算是本节的难点。

同时,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用简单的语言和一幅卡通图引入了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及等效代替的物理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提水”说明合力与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

比较直观,学生也容易接受。

将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由旧教材的验证实验改成新教材的探究实验,说明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材中对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是希望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实验方案,以探究的方式去寻找分力与其合力的关系,最终发现结论。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并学会互相交流合作。

在探究实验之前,教科书上设置了“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思考猜想,也体现了科学猜想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书中写出了探究时要注意的4个问题,以及“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分力的箭头端连接”等提示性的话语帮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

在得出矢量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后,教科书又设计了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练习尝试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去求合力。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于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于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4.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

2.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现象。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掌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思考。

2. 新课: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工程、物理等领域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数学表达: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数学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教学反思1. 课堂表现: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3. 教学改进:根据反思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一、教材分析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力的合成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无从谈起.力的合成是矢量的合成,是为以后物体受力分析作准备的一节课,理解力的合成需要掌握一种方法,那就是等效的方法.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理解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会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树立等效观点,形成等效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教学重点1.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三、教学难点运用等效替代思想理解合力概念是难点.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实验导入两个女同学把一桶水抬到讲桌上,然后再让一个男同学自己把水提到讲桌上.在这个实验中两个女同学对水桶的作用效果和一个男同学的作用效果相同.推进新课一、力的合成一个力与几个力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分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求几个力的合力的方法.演示1: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悬挂一个钩码,拉力分别为F1和F2;再用一个弹簧秤悬挂同一个钩码,拉力为F.分析:F1和F2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力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即均使钩码处于静止状态.由于力F产生的效果与力F1和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力F就叫做力F1和F2的合力.这种等效代替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是否有关?如果有关,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实验设计:一根橡皮条,使其伸长一定的长度,可以用一个力F作用,也可以用2个力F1和F2同时作用.如能想法确定F1和F2以及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知F与F1和F2间的关系.演示2:将如图3-4-1所示实验装置安装在贴有白纸的竖直平板上.橡皮条GE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直线GC伸长了EO这样的长度,若撤去F1和F2用一个力F作用在橡皮条上,使橡皮条沿着相同的直线伸长相同的长度,则力F对橡皮条产生的效果跟力F1和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力F等于F1和F2的合力,在力F1和F2的方向上各作线段OA和OB,根据选定的标度,使它们的长度分别表示力F1和F2的大小,再沿力F的方向作线段OC,根据选定的标度,使OC的长度表示F的大小.图3-4-1学生实验:将白纸钉在方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橡皮筋,用两只弹簧秤同时用力互成角度地沿规定方向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另一端伸长到O点,记下此时两弹簧秤的示数,这就是分力的大小,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橡皮筋拉到位置O,弹簧秤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细绳的方向就是合力的方向.用力的图示作出这3个力观察找出3个力之间的关系演示3: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发现对角线与合力很接近. 问题:由此看来,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是简单地将两个力相加减.那么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不是可以用以F1和F2的有向线段为邻边所作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呢?下面请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来验证.图3-4-2结论:总结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3-4-2.问题:合力F与F1和F2的夹角有什么关系?如果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为θ,当θ=0°时,它们的合力等于多少?当θ=180°时,它们的合力又等于多少?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方法有两种:1.图解法(1)两个共点力的合成:从力的作用点作两个共点力的图示,然后以F1、F2为边作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长度即为合力的大小,对角线的方向即为合力的方向.用直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依据力的标度折算出合力的大小,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其中一个力之间的夹角θ.如图3-4-3所示.图3-4-3图3-4-3中F1=50N,F2=40N,合力F=80N.(2)两个以上力的合成: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2.计算法先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然后依据数学公式(如余弦定理)算出对角线所表示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图3-4-4当两个力互相垂直时,如图3-4-4有: F=2221F Ftan θ=F 2/F 1.例1教材例题例2如图3-4-5所示,一个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 1、F 2和静摩擦力作用,而且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其中F 1=10N ,F 2=2N.若撤去力F 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多少? 图3-4-5解析:F 1和F 2的合力F 12=F 1-F 2=8N ,方向向右,又因物体受三力作用且合力为零,故静摩擦力f =8N ,方向向左.若撤去力F 1,则木块受F 2作用而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此时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为2N ,方向向右,木块仍保持静止状态,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零.合力大小的范围:运用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让两个力F 1和F 2之间的夹角θ由0°→180°变化,可以得到:(1)合力F 随θ的增大而减小.(2)当θ=0°时,F 有最大值F max =F 1+F 2,当θ=180°时,F 有最小值F mi n =F 1-F 2.(3)合力F 既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一般地|F 1-F 2|≤F ≤F 1+F 2问题:如何求多个力的合力?引导学生分析:任何两个共点力均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其合力,因此对多个共点力的合成,我们可以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3.矢量和标量问题:我们学过许多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时间、能量、温度、力、速度等.这些物理量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分析:力、速度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而质量、时间、能量、长度等物理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前者叫矢量,后者叫标量,矢量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二、共点力学生自学课本上有关共点力的知识,教师提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2.你认为掌握共点力概念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3.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如果有,适用条件是什么?注:这一部分知识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学生自学,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参考答案: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2.掌握共点力时,不仅要看这几个力是不是作用于一个点,还要看它们的延长线是不是交于一个点.3.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作用的情况.五、课堂小结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产生定势思维,所以对矢量运算特别不习惯,不易接受.因此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索是应用的重点.所以,无论从课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七、教学后记。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高一年级【教学内容】1.知道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2.能区别矢量和标量。

3.知道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材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互为逆过程,我们研究的是力的等效关系,依据此思想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中应让学生体会运用“等效”思想研究问题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第一章也已经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

本节内容进一步学习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情分析】合力与力的合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初步涉及。

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前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有一定的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高中物理新接触的知识,“矢量运算”不是简单的代数加减,而是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矢量运算涉及的几何和代数等数学方法,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掌握合力的计算;3.认识力的分解有多种不同的分解方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4.经历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过程,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问题引导,分组讨论【教学重点】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橡皮条,小圆环,两个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1:实验目的:探究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寻找求合力的方法。

2、实验原理: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3、实验器材:两个弹簧测力计,小圆环,橡皮条。

力的合成高中物理教案

力的合成高中物理教案

力的合成高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合成概念;2. 掌握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力的合成概念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合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综合运用力的合成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熟悉力的合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制作教学PPT;3. 准备力的合成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应用场景,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解力的合成(1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演示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力合成的过程;2. 讲解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力合成后的结果;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力的合成的大小和方向。

四、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学生进行力的合成练习,巩固和应用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2. 学生讨论解决物理问题时如何应用力的合成概念。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力的合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力的合成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及时复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力的合成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练习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有效。

高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

高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

高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高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引言: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对于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非常重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力的合成1. 引入-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

2. 实验- 设计实验,让学生使用力计量仪器在不同方向施加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 引导学生通过向量的加法几何法或三角法,求解合力大小和方向。

3. 讲解力的合成原理-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是力矢量相加。

- 通过图示和示意图,讲解力的合成原理和具体步骤。

4. 练习与讨论- 提供一些力合成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合力情况下的结果和应用。

二、力的分解1. 引入-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2. 实验- 设计实验,让学生使用力计量仪器在不同方向施加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 引导学生通过向量的减法几何法或三角法,求解分力大小和方向。

3. 讲解力的分解原理-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矢量相减。

- 通过图示和示意图,讲解力的分解原理和具体步骤。

4. 练习与讨论- 提供一些力分解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分力情况下的结果和应用。

三、应用实例1. 引入- 通过一些实际应用实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实例讲解- 提供一些与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计算和推理解决问题。

-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进一步巩固概念和方法。

3. 综合训练- 提供一些综合性的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对于深入理解力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力的合成作为物理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在力学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力的合成的方法基础上,可以通过数学计算及推导求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对其进行更好的应用。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一【课题】力的等效替代【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时间】45分钟【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I【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力的等效和替代是粤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矢量,对矢量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获得感性认识。

这节课的内容,为下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后续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知识层面的基础。

本节课所初步总结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处理矢量的一个通则,因此本节课为以后动量、冲量、动能定理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2、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对等效替代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质的认识。

学习关于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等效思想和所学的探究方法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教材的内容安排:粤教版教材第三章第3节力的等效和替代这一节的内容,首先是教师讲解一些相关的概念:力的图示、力的等效、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寻找等效力,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设计,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具有普适性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初步得出。

4、对教材的思考:这章的教材编写整体上看,比较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但是,我觉得第三节《力的等效与替代》力的等效这部分,我们一直在强调力的等效,直至后面寻找等效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求几个分力的合力,故而在这里,应该把寻找等效力与力的合成在观念上应该先对等起来,教师应该注重提出猜想前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从几何层面上来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置使得学生无从下手。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则 。 是 本课 的重 点 和 难 点 。 学 中 让学 生 体 会运 用 “ 这 教 等效 ” 思 想研 究 问题 是 物 理 学 研 究 中 的 一种 重 要 方 法 。教 学 设 计 注重 学 生知 识 的 形 成 过 程 和 对 知识 的 真正 理 解 。采 用 实 验 探 究 的 学 习方 式 , 养 学 生 收 集 信 息 、 理 信 息 、 析 论 证 的能 力 。 培 处 分 养 成 实 事 求 是 的科 学 态 度 和 良好 的合 作 习惯 。 ( ) 材分析。 三 教 平 行 四 边 形 定则 是矢 量 运 算 普 遍 遵 循 的 法 则 ,而矢 量运 算 贯 穿 高 中 物理 始终 。 因此 , 节 内 容 为 以后 学 习速 度 、 本 速度 的变 化 , 量 、 量 的 变 化 等 矢 量 及 其 运 算 奠 定 了基 础 . 具 动 动 它 有 承 上 启 下 的作 用 。本 节 教 材 讲 述 两 组 基 本 概 念 :合力 和分 力 , 的合 成 ; 条 规 律 : 的平 行 四边 形 定 则 对 平 行 四边 形 力 一 力 定则 , 学生 感 到 抽 象 。 易 理 解 , 取 由 特殊 ( 同 一 直线 上 两 不 采 求 个 力 的 合 力 ) 一 般 ( 互 成 角 度 两 个 力 的 合 力 ) 由 简到 难 的 到 求 、 思 路 。研 究 互成 角 两 个 力 的合 力 时 . 用实 验 验 证 、 采 总结 归 纳
强 . 不 注 意 新 问 题 与 旧 问 题 之 间 的 差 异 . 对 问 题 解 决 具 且 则 有 较 大 的 负 面 影 响 . 成 知 识 和 经 验 的 逆 向 迁 移 。在 教 学 实 造 践 中 发 现 , 生解 题 中 的 许 多 失 误 , 是 由 不 良 的 思 维 定 势 学 都 造成 的。 二、 防止 逆 向迁 移 的 措施 1 握 理 解 的 方 向 . 建知 识 网络 , . 把 构 防止 逆 向 迁移 。 在 学 生 形 成 概 念 、 握 规 律 的 过 程 中 , 导 学 生 正 确 进 行 掌 引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优秀教学案例
1.力的合成概念:力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当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可以将其等效为一个力,这个力称为原力的合成力。
2.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力的合成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表示。我将结合图示,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
3.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我将通过实例和图示,讲解如何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合成。
接着,我会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一个帆船在风的作用下行驶的情景。视频中,帆船受到多个方向的风力作用。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帆船是如何借助这些风力前进的?这些风力能否看作是某个力的合成?”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力的合成概念、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及力的分解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二)问题导向,引导探究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力的合成原理。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导向法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重要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和探究,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力的合成,拓宽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力的合成》这一章节时,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合成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实验,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力的分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力的合成说课稿5篇

力的合成说课稿5篇

力的合成说课稿5篇力的合成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五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的合成部分,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依据等效思想总结出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于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知道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的关系;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加强图解法和计算法的练习突出重点。

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通过实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激学法、比较法、目标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等六种方法。

对于学法指导主要是提供学生观察、思考、及尝试表达的机会。

三、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举例)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2的合成教案7篇

2的合成教案7篇

2的合成教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作文大全、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的合成教案7篇教案的优劣可以通过实际教学效果来评判,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课堂时间,合理安排各项教学活动,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的合成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5篇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5篇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5篇教案要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三物理教案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篇1《力的合成》是__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来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初中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作为基础;2.学生在标量与矢量方面已经有所了解;3.在《重力》那节课上学习了力的图示等。

所以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合力、分力、共点力、共点力的合成,合力F 的大小与分力F1、、F2的夹角α的关系。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力作用的效果来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2.能区分矢量和标量,能通过实验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计算在同一直线上的几个共点力的合力4.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共点力间夹角的关系,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共点力的合力过程与方法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运用等效的物理思想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合成与合力的概念;教学的难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二力平衡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什么是共点力,并通过归纳总结区别合力与分力,并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再进一步联系生活,扩展到多个共点力的合成;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归纳总结和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于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于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义及意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和作用。

2. 利用图示和动画,直观地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

4. 设计实践性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和作用。

3. 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利用图示和动画,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与分解。

4. 教授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技巧。

5.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学会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解决问题。

6. 实践性任务: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学会应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

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教学建议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

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启发式教学、归纳分析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钩码、三角板、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两条、刻度尺、图钉(几个)。

部级优课教学设计《力的合成》=王永胜=南京师大附属扬子中学

部级优课教学设计《力的合成》=王永胜=南京师大附属扬子中学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3章第4节。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相关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力的运算法则。

首先教材从生活出发,比较两个小孩与大人分别提一桶水的异同,运用等效替代的观点定性分析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利用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矢量运算法则。

“力的合成”这一节,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续力的分解和力学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因而培养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共点力。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会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等效替代法,认识等效替代的重要作用;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木板一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带两个细线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教学方法】交流与合作、分组实验、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等物理知识和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但是他们刚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于标量的代数运算,即使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也不涉及到矢量运算,而是通过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变成了简单的加减问题,没有触及矢量运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活动]总结说明:因为我们只做了有限的几组实验,就得出结论。这当然不可取!科学探究往往要通过不同情况下的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论证才能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规律,有时还需要通过理论证明才能加以推广。而我们这节课只做了有限的实验,其实两分力和合力的关系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早就被科学家证实了,大多数同学得到这个结论,而少数同学未能得到,那是因为实验中出现了问题,可能是实验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系统误差),甚至是操作上的错误。请学生下课后分析造成的原因。事实证明不仅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所有的矢量合成都满足。让学生返回到前面学习位移时的几个问题,用平行四边形定则重新看待那些问题。
8.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并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确定了两个分力与合力,并且用力的图示将它们表示出来后,到讲台上展示交流实验中得到的图形,并思考归纳、总结本实验探究的结论。学生探究到的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可能只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是一些其他图形。
[教师活动]总结说明:多数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这很好,对于没有得到平行四边形的,也要尊重实验,实事求是。教师要特别说明:即使今天我们所有组都得到了平行四边形规律,就一定能说明分力和合力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吗?在科学探究中这样做可吗?(学生能意识到这样做不妥)
8.5例题分析
教科书中的例题比较简单, 但学生在作图时常常不规范,教师要强调学生注意
1.合力,分力要共起点,虚线,实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标度要相同,作图要准确。
3.对角线要找准,不要忘了方向。
8.6共点力
可让学生自学共点力的概念,强调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8.7最后可以让学生思考
(1)思考分力一定时,随着夹角的增大合力如何变化?
4 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力的“效果”角度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合成力的基本定则,学会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意识到其合力随夹角是变化的。
4.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演示用器材: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水,钩码1只(系上细绳套两根),演示弹簧秤2只,弹性较好的橡皮条1根,尺子2把。
学生用器材:按小组:①木板1块;②白纸1张;③图钉5枚;④橡皮条1根;⑤细绳2根(两端做好套);⑥弹簧秤2个;⑦铅笔1只;⑧量角器1只;三角尺1-2只,圆规1只。
8 教学过程的设计
8.1新课的引入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和现场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提水、运送货物、拉伸弹簧,讲“曹冲秤象”的故事。
④该实验中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有哪些?你该如何处理?
8.3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四个学生为一小组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在旁巡查,适时加以指导,实验时要分布引导学生注意以上4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书中的建议把合力的箭头和两分力的箭头连接起来,再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结果大胆地提出科学合理的猜想──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再让学生变化角度实验,验证猜测。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探究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掌握好这个定则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基础.本章是高中力学的基础知识,如何从代数运算过渡到矢量运算是本节的难点。同时,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用简单的语言和一幅卡通图引入了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及等效代替的物理思想。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提水”说明合力与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比较直观,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由旧教材的验证实验改成新教材的探究实验,说明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中对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是希望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实验方案,以探究的方式去寻找分力与其合力的关系,最终发现结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并学会互相交流合作。在探究实验之前,教科书上设置了“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思考猜想,也体现了科学猜想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书中写出了探究时要注意的4个问题,以及“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分力的箭头端连接”等提示性的话语帮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在得出矢量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后,教科书又设计了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练习尝试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去求合力。随后又点明了多力合成的办法和思路,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理解。紧接着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知道合力与原来两分力夹角的关系,还将初中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景也包含了进去,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只是“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特殊情形。最后教材通过生活中的插图说明了共点力的概念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适用条件。
(2)体会等效代替的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以及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3 教学设计思想
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意识,淡化机械式训练,摒弃灌输式教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适时适度地“引导”和“参与”,决不能搞型式化的探究。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等效代替的关系,得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并复习提问初中学过的同一直线上求两个力的合力的问题:(两种情形,分力同向和反向时)并引导学生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去理解这两种情形,然后再抛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分力与其合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合力是否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或之差呢?”也可以让学猜测“合力的大小在什么范围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用“等效替代”的思想靠测量的方法先去找到两分力与合力,并将它们表示出来,然后再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8.2指导学生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问题的提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与其合力有什么样的关系?
(2)设计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用什么方法找分力与合力,实验中应怎样实现分力与其合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
②如何知道力的大小?如何确定力的方向?
③实验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样可以更直观简洁地同时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2)联系生活体验,两个同学提一桶水,两人手臂间夹角大些省力还是小些省力?
(3)实际生活中物体往往受到多个力,怎样求多个共点力的合力呢?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4)让学生树立科学探究中大胆猜测,严谨求证的科学思想。
5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与深刻的理解。
难点:①实验的设计;②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③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
6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实验探索,归纳总结。
7 教学器材
2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对位移,速度,加速度,力这些矢量有一点感性的概念认识,但对矢量运算的理性认识几乎没有,只有位移那儿好像有点儿模糊的印象。他们更习惯于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而一旦过了这一关,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放慢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保障。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切身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也才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物理教学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