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角的几种求法

合集下载

求二面角的六种方法

求二面角的六种方法

求二面角的六种方法求解二面角是空间几何学中常见的问题,它在多个领域如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六种求解二面角的方法,包括向量法、坐标法、三角法、平面几何法、球面几何法和投影法。

一、向量法向量法是一种简便的求解二面角的方法。

它利用向量的夹角来表示二面角。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然后计算它们之间的夹角。

通过向量的点积和模长运算,可以得到二面角的大小。

二、坐标法坐标法是一种常用的求解二面角的方法。

它利用坐标系中的点来表示二面角。

我们可以通过给定的坐标点,计算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然后利用向量夹角的公式求解二面角。

三、三角法三角法是一种基于三角函数的求解二面角的方法。

它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来计算二面角的大小。

通过已知的边长和角度,可以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公式求解二面角。

四、平面几何法平面几何法是一种利用平面几何关系求解二面角的方法。

它通过已知的平面形状和角度关系,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来求解二面角的大小。

例如,可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垂直线的性质等来计算二面角。

五、球面几何法球面几何法是一种利用球面几何关系求解二面角的方法。

它通过已知的球面形状和角度关系,利用球面几何的知识来求解二面角的大小。

例如,可以利用球面上的弧长、球面上的角度等来计算二面角。

六、投影法投影法是一种利用投影关系求解二面角的方法。

它通过已知的投影长度和角度关系,利用投影几何的知识来求解二面角的大小。

例如,可以利用平面上的投影线段、平面上的角度等来计算二面角。

通过以上六种方法,我们可以灵活地求解二面角的大小。

不同的问题和场景可能适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总结起来,求解二面角的六种方法分别是向量法、坐标法、三角法、平面几何法、球面几何法和投影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我们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求解二面角。

求二面角的五种方法

求二面角的五种方法

五法求二面角从全国19份高考试卷中我们知道,立体几何题中命有求二面角大小的试题共有12份,并都为分值是12分的大题,足以说明这一知识点在高考中的位置,据有关专家分析,它仍然是2010年高考的重点,因此,我们每位考生必须注意,学会其解题方法,掌握其解题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一、 定义法: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在棱上取点,分别在两面内引两条射线与棱垂直,这两条垂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本定义为解题提供了添辅助线的一种规律。

如例1中从二面角S —AM —B 中半平面ABM 上的一已知点(B )向棱AM 作垂线,得垂足(F );在另一半平面ASM 内过该垂足(F )作棱AM 的垂线(如GF ),这两条垂线(BF 、GF )便形成该二面角的一个平面角,再在该平面角内建立一个可解三角形,然后借助直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解题。

例1(2009全国卷Ⅰ理)如图,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SD ⊥底面ABCD,AD =2DC SD ==,点M 在侧棱SC 上,ABM ∠=60°(I )证明:M 在侧棱SC 的中点 (II )求二面角S AM B --的大小。

证(I )略解(II ):利用二面角的定义。

在等边三角形ABM 中过点B作BF AM ⊥交AM 于点F ,则点F 为AM 的中点,过F 点在平面ASM 内作GF AM ⊥,GF 交AS 于G ,连结AC ,∵△ADC ≌△ADS ,∴AS-AC ,且M 是SC 的中点, ∴AM ⊥SC , GF ⊥AM ,∴GF ∥AS ,又∵F 为AM 的中点,∴GF 是△AMS 的中位线,点G 是AS 的中点。

则GFB ∠即为所求二面角. ∵2=SM ,则22=GF ,又∵6==AC SA ,∴2=AM ∵2==AB AM ,060=∠ABM ∴△ABM 是等边三角形,∴3=BF在△GAB 中,26=AG ,2=AB ,090=∠GAB ,∴211423=+=BG FG366232222113212cos 222-=-=⨯⨯-+=⋅-+=∠FB GF BG FB GF BFG ∴二面角S AM B --的大小为)36arccos(-练习1(2008山东)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 ,底面ABCD 为菱形,P A ⊥平面ABCD ,60ABC ∠=︒,E ,F 分别是BC , PC 的中点. (Ⅰ)证明:AE ⊥PD ;(Ⅱ)若H 为PD 上的动点,EH 与平面P AD 所成最大角E —AF —C 的余弦值. 分析:第1题容易发现,可通过证AE ⊥AD 后推出AE ⊥平面APD ,使命题获证,而第2题,则首先必须在找到最大角正切值有关的线段计算出各线段的长度之后,考虑到运用在二面角的棱AF 上找到可计算二面角的平面角的顶点S ,和两边SE 与SC ,进而计算二面角的余弦值。

二面角8种求法

二面角8种求法

二面角求法正方体是研究立体几何概念的一个重要模型,中学立体几何教学中,求平面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转化为平面角来度量的,也可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求二面角,而正方体也是探讨求二面角大小方法的典型几何体。

笔者通过探求正方体中有关二面角,分析求二面角大小的八种方法:(1)平面角定义法;(2)三垂线定理法;(3)线面垂直法;(4)判定垂面法;(5)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法;(6)平行移动法;(7)投影面积法;(8)棱锥体积法。

一、平面角定义法此法是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直接寻求二面角的大小。

以所求二面角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二面角两个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所成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二面角α-l-β中,在棱l上取一点O,分别在α、β两个平面内作AO⊥l,BO⊥l,∠AOB即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例题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O1是上下底面正方形的中心,求二面角O1-BC-O的大小。

例题2: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为A1D1、C1D1的中点,求平面EFCA与底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

二、 利用三垂线定理法此方法是在二面角的一个平面内过一点作另一个面的垂线,再由垂足(或仍是该点)作棱的垂线,连接该点和棱上的垂足(或连两垂足)两点线,即可得二面角的平面角。

如图二面角α-l-β中,在平面α内取一点A ,过A 作AB ⊥平面β,B 是垂足, 由B (或A )作BO (或AO )⊥l ,连接AO (或BO )即得AO 是平面β的斜线, BO 是AO 在平面β中的射影,根据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即得AO ⊥l ,BO ⊥l , 即∠AOB 是α-l-β的平面角。

例题3:已知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求二面角B-AC-B 1的大小。

例题4:已知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求平面ACD 1与平面BDC 1所成的二面角。

三、 线面垂直法此法利用直线垂直平面即该直线垂直平面内任何直线的性质来寻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求二面角的六种方法

求二面角的六种方法

求二面角的六种方法一、引言二面角是几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用于描述两个平面的夹角。

求解二面角的方法有多种,本文将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包括向量法、三角函数法、三边长法、内外法、旋转法和平行四边形法。

对于每种方法,我们将详细介绍其原理和具体步骤,并给出相关的实例来加深理解。

二、向量法向量法是最常用的求解二面角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来计算二面角。

具体步骤如下:2.1 确定两个平面首先,我们需要确定需要求解的两个平面。

平面可以由三个不共线的点或者法向量和过点的方程来确定。

2.2 求解法向量找到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分别记作n1⃗⃗⃗⃗ 和n2⃗⃗⃗⃗ 。

2.3 计算二面角的余弦值通过法向量n1⃗⃗⃗⃗ 和n2⃗⃗⃗⃗ 的点积计算二面角的余弦值:cosθ=n1⃗⃗⃗⃗ ⋅n2⃗⃗⃗⃗ ∥n1⃗⃗⃗⃗ ∥∥n2⃗⃗⃗⃗ ∥2.4 计算二面角通过余弦值反函数(如反余弦函数)计算二面角的值:θ=arccos(cosθ)三、三角函数法三角函数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求解二面角的方法,主要基于三角函数的关系来计算二面角。

具体步骤如下:3.1 确定两个平面同样,我们首先需要确定需要求解的两个平面。

3.2 求解法向量和对应边长求解两个平面的法向量n 1⃗⃗⃗⃗ 和n 2⃗⃗⃗⃗ ,以及两个平面上的边长。

3.3 计算三角函数的值根据边长和法向量的乘积,分别计算sinα=∥n 1⃗⃗⃗⃗⃗ ×n 2⃗⃗⃗⃗⃗ ∥∥n 1⃗⃗⃗⃗⃗ ∥∥n 2⃗⃗⃗⃗⃗ ∥和cosα=n1⃗⃗⃗⃗⃗ ⋅n 2⃗⃗⃗⃗⃗ ∥n 1⃗⃗⃗⃗⃗ ∥∥n 2⃗⃗⃗⃗⃗ ∥,其中α为两个边向量构成的夹角。

3.4 计算二面角通过三角函数的反函数(如反正弦函数、反余弦函数)计算夹角α的值,即得到二面角的值。

四、三边长法三边长法是一种适用于三角形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给定的三边长计算三角形的角度,进而求得二面角。

具体步骤如下:4.1 确定三个边长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三个边长a 、b 和c 。

二面角的多种求法

二面角的多种求法

二面角的多种求法1.概念法例1:如图所示,在四面体ABCD 中,1AC AB ==,2CD BD ==,3AD =。

求二面角A BC D --的大小。

分析:四面体ABCD 的各个棱长都已经给出来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根据长度求角度的问题。

解:设线段BC 的中点是E ,接AE 和DE 。

根据已知的条件1AC AB ==,2CD BD ==,可以知道AE BC ⊥且DE BC ⊥。

又BC 是平面ABC 和平面DBC 的交线。

根据定义,可以得出:AED ∠即为二面角A BC D --的平面角。

可以求出32AE =,3DE =3AD =。

根据余弦定理知:22222233)372cos 243232AE DE ADAED AE DE+-+-∠==-⨯⨯⨯即二面角A BC D --的大小为7arccos4π-。

例2:如图所示,ABCD 是正方形,PB ABCD ⊥平面,1PB AB ==,求二面角A PD C --的大小。

解:作辅助线CE PD ⊥于点E ,连接AC 、AE 。

由于AD CD =,PA PC =,所以PAD PCD ≅三角形三角形。

即AE PD ⊥。

由于CE PD ⊥,所以AEC ∠即为所求的二面角的大小。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2PC =3PD =,又1CD =,在三角形PCD 中可以计算得到63CE =。

由此可以得到:63AE CE ==,又2AC =。

由余弦定理:222222133cos 22223AE CE AC AEC AE AC +-+-∠===-⋅⋅即:23AEC π∠=。

2.空间变换法空间变换法指的是基本的空间方法,包括三垂线法、补角法、垂面法、切平面法等方法。

下面用例3介绍三垂线法、补角法和垂面法。

例3:如图所示,现有平面α和平面β,它们的交线是直线DE ,点F 在平面α内,点C 在平面β内。

求二面角F DE C --的大小。

分析:过点C 作辅助线CA 垂直于DE ,作CB 垂直于平面β于点B 。

怎样求解二面角问题

怎样求解二面角问题

二面角问题在立体几何中比较常见,常见的命题形式有求二面角的大小、求二面角的余弦值,证明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等.此类问题的难度一般较大,需综合运用立体几何知识、平面几何知识、解三角形知识、三角函数知识,才能顺利求得问题的答案.本文结合实例,重点探讨一下求解二面角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一、定义法二面角是由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而二面角的大小往往是用其平面角的大小来表示,因此在求二面角的大小时,通常要用到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过二面角的棱上的一点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两射线所成的角.然后根据正余弦定理、勾股定理求得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即可求得二面角的大小.例1.如图1,已知空间中有三条射线CA 、CP 、CB ,且∠PCA =∠PCB =60°,∠ACB =90°,求二面角B -PC -A 的余弦值.图1解:在PC 上任取一点D ,过D 分别作DE ⊥PC ,DF ⊥PC ,连接EF ,所以∠EDF 为二面角B -PC -A 的平面角,设CD =a ,因为∠PCA =∠PCB =60°,所以CE =CF =2a ,DE =DF =3a ,因为∠ACB =90°,所以EF =22a ,在△DEF 中,根据余弦定理得:cos ∠EDF =3a 2+3a 2-8a 22∙3a2=-13.解答本题主要运用了定义法,需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在二面角B -PC -A 的棱PC 上任取一点D ,过D 分别作DE ⊥PC ,DF ⊥PC ,从而确定了二面角B -PC -A 的平面角∠EDF ,再根据余弦定理求得cos ∠EDF 的值.二、垂面法垂面法是指作一个垂直的平面,根据其中的垂直关系求得问题的答案.在求解二面角问题时,若题目中涉及的垂直关系较多,可过二面角棱上的一点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也可将两个半平面内的垂线平移,使其交于一点;还可过一条垂线上的一点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从而构成一个垂面,则垂面上的两条垂线或其平行线所形成的夹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最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得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例2.如图2,在四棱锥P -ABCD 中,ABCD 是正方形,PA ⊥平面ABCD ,PA =AB =a ,求二面角B -PC -D 的大小.图2解:因为PA ⊥平面ABCD ,ABCD 是正方形,所以PA ⊥BD ,BD ⊥AC ,所以BD ⊥平面PAC ,可得BD ⊥PC ,分别过B 、D 作DH ⊥PC ,BH ⊥PC ,则∠BHD 为二面角B -PC -D 的平面角,因为PA =AB =a ,所以BC =a ,PB =AC =2a ,所以PC =3a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PBC =90°,所以在△PBC 中,12PB ∙BC =S △PBC =12PC ∙BH ,则BH ,同理可得DH ,因为BD =2a ,所以在△BHD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cos ∠BHD =ö÷2+ö÷2-2a 2-12,因为0<∠BHD <π,则∠BHD =2π3,即二面角B -PC -D 的大小为2π3.本题中的垂直关系较多,于是分别过B 、D 作DH ⊥PC ,BH ⊥PC ,得到PC 的垂面BHD ,据此确定二面角B -PC -D 的平面角∠BHD ,再在△BHD 中由怎样求解二面角问题方法集锦43余弦定理即可求得∠BHD 的大小,进而求得二面角B -PC -D 的大小.值得注意的是,二面角α的范围为:[0,π].三、三垂线法三垂线法是利用三垂线定理解题的方法.运用三垂线法求解二面角问题,需先找到平面的垂线,然后过垂线上的一点作平面的斜线,若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的斜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根据这些垂直关系就可以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最后根据勾股定理、正余弦定理即可求得平面角的大小.例3.如图3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ABCD 是平行四边形,PA ⊥平面ABCD ,PA =AB =a ,∠ABC =30°,求二面角P -BC -A 的大小.图3解:如图3,过A 作AH ⊥BC 于H ,连接PH ,因为PA ⊥平面ABCD ,所以PA ⊥BC ,PA ⊥AH ,所以BC ⊥平面PHA ,所以BC ⊥PH ,可知∠PHA 是二面角P -BC -A 的平面角,在Rt△ABH 中,AB =a ,∠ABH =∠ABC =30°所以AH =AB sin ∠ABH =a sin 30°=12a ,因为PA ⊥AH ,所以在Rt△PHA 中,tan ∠PHA =PA AH=2,所以∠PHA =arctan 2,故二面角P -BC -A 的大小为arctan 2.根据题意作AH ⊥BC ,便可知AH 为PH 在平面ABCD 内的射影,由三垂线定理可得BC ⊥PH ,由此可确定∠PHA 是二面角P -BC -A 的平面角,再在Rt△PHA 中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求得∠PHA 的大小,进而可得到二面角P -BC -A 的大小.由此可见,求解二面角问题的关键有两步:第一步,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三垂线定理、垂面的性质,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第二步,根据勾股定理、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得平面角的大小.(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第三中学)二次函数是一种基本初等函数.二次函数问题的常见命题形式有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最值、对称轴、单调区间、零点等.这类问题侧重于考查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下面重点谈一谈如何求解有关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零点问题和不等式问题.一、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若a >0,则抛物线的开口向上;若a <0,则抛物线的开口向下.当x =-b 2a 时,函数在R 上有最值b 2-4ac 4a.若函数的定义域为[m ,n ],则需分三种情况考虑:(1)当-b 2a ∈[m ,n ]时,函数在x =-b 2a 处取得最值;(2)当x =-b 2a,在[m ,n ]的左侧时,若a >0,则函数在x =m处取最小值,在x =n 处取最大值,若a <0,则相反;(3)当x =-b2a在[m ,n ]的右侧时,若a >0,则函数在x =m 处取最大值,在x =n 处取最小值;若a <0,则相反.例1.求y=-5x 2-6x +1的最大值.解:y =-5x 2-6x +1是二次函数,x 2的系数是-5,所以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当x =-65时,函数有最大值1.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即可确定二次函数在对称轴处取得最值.除了用图象法求解最值问题,还可以用配方法,比如y =x 2+4x +3=()x +22-1,可知当x =-2时函数的最小值为-1.例2.已知函数f (x )=x 2+(2a -1)x -3.方法集锦44。

数学二面角的求法总结

数学二面角的求法总结

数学二面角的求法总结数学二面角是指在三维空间中,两个平面的夹角。

它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概念,在计算机图形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总结数学二面角的求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一、定义数学二面角是指在三维空间中,两个平面的夹角。

具体来说,设平面P1和平面P2相交于一条直线L,将P1和P2分别沿着L旋转,直到它们重合为止。

此时,P1和P2的夹角就是它们的二面角。

二、求法1. 余弦定理法设P1和P2的法向量分别为n1和n2,它们的夹角为θ,则有:cosθ =(n1·n2) / (|n1|·|n2|)其中,·表示向量的点积,|n1|和|n2|分别表示n1和n2的模长。

由于n1和n2都是单位向量,所以|n1|=|n2|=1。

因此,上式可以简化为:cosθ = n1·n2这个式子就是余弦定理。

它告诉我们,两个向量的点积等于它们的模长乘以夹角的余弦值。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求出n1和n2的点积来计算二面角的余弦值,然后再用反余弦函数求出夹角。

2. 向量叉积法设P1和P2的法向量分别为n1和n2,它们的夹角为θ,则有:sinθ = |n1×n2| / (|n1|·|n2|)其中,×表示向量的叉积。

由于n1和n2都是单位向量,所以|n1|=|n2|=1。

因此,上式可以简化为:sinθ = |n1×n2|这个式子就是向量叉积的模长公式。

它告诉我们,两个向量的叉积的模长等于它们的模长乘以夹角的正弦值。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求出n1和n2的叉积的模长来计算二面角的正弦值,然后再用反正弦函数求出夹角。

3. 三角形面积法设P1和P2的法向量分别为n1和n2,它们的夹角为θ,则有:sinθ = 2·S / (|P1|·|P2|)其中,S表示P1和P2的交线段所在的平面的面积,|P1|和|P2|分别表示P1和P2的面积。

利用传统方法解决二面角问题(五大题型)(解析版)

利用传统方法解决二面角问题(五大题型)(解析版)

利用传统方法解决二面角问题【题型归纳目录】题型一:定义法题型二:三垂线法题型三:射影面积法题型四:垂面法题型五:补棱法【方法技巧与总结】二面角的求法法一:定义法在棱上取点,分别在两面内引两条射线与棱垂直,这两条垂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在二面角α-l -β的棱上任取一点O ,以O 为垂足,分别在半平面α和β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OA 和OB ,则射线OA 和OB 所成的角称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当然两条垂线的垂足点可以不相同,那求二面角就相当于求两条异面直线的夹角即可).法二:三垂线法在面α或面β内找一合适的点A ,作AO ⊥β于O ,过A 作AB ⊥c 于B ,则BO 为斜线AB 在面β内的射影,∠ABO 为二面角α-c -β的平面角.如图1,具体步骤:①找点做面的垂线;即过点A ,作AO ⊥β于O ;②过点(与①中是同一个点)做交线的垂线;即过A 作AB ⊥c 于B ,连接BO ;③计算:∠ABO 为二面角α-c -β的平面角,在Rt △ABO 中解三角形.图1图2图3法三:射影面积法凡二面角的图形中含有可求原图形面积和该图形在另一个半平面上的射影图形面积的都可利用射影面积公式(cos θ=S 射S 斜=S △A 'B 'C 'S △ABC,如图2)求出二面角的大小;法四:补棱法当构成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没有明确交线时,要将两平面的图形补充完整,使之有明确的交线(称为补棱),然后借助前述的定义法与三垂线法解题.当二平面没有明确的交线时,也可直接用法三的摄影面积法解题.法五:垂面法由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可知两个面的公垂面与棱垂直,因此公垂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典型例题】题型一:定义法1.(2024·高一·江西宜春·期末)如图(1),六边形ABCDEF 是由等腰梯形ADEF 和直角梯形ABCD 拼接而成,且∠BAD =∠ADC =90°,AB =AF =EF =ED =2,AD =CD =4,沿AD 进行翻折,得到的图形如图(2)所示,且∠AEC =90°.(1)求证:CD ⊥平面ADEF .(2)求二面角C -AE -D 的余弦值;【解析】(1)在等腰梯形ADEF 中,作EM ⊥AD 于M ,则DM =AD -EF 2=1,AM =3,EM =3,可得AE =3+9=23,连接AC ,则AC =42,因为∠AEC =90°,可得EC =25,由ED 2+DC 2=EC 2,可得CD ⊥ED ,且CD ⊥AD ,AD ∩ED =D ,AD ,ED ⊂平面ADEF ,所以CD ⊥平面ADEF .(2)由(1)可知CD ⊥平面ADEF ,且AE ⊂平面ADEF ,可得CD ⊥AE ,且CE ⊥AE ,CE ∩CD =C ,CE ,CD ⊂平面CDE ,可得AE ⊥平面CDE ,且DE ⊂平面CDE ,可得AE ⊥DE ,又AE ⊥CE ,可知∠CED 就是二面角C -AE -D 的平面角,在Rt △CDE ,可得cos ∠CDE =DE CE =225=55,所以二面角C -AE -D 的余弦值为55.2.(2024·高一·全国·随堂练习)如图,在圆锥PO 中,已知PO =2,⊙O 的直径AB =2,点C 在AB上,且∠CAB =30°,点D 为AC 的中点.(1)证明:AC ⊥平面POD(2)求二面角P -AC -O 的正弦值.【解析】(1)证明:连接PC ,则PC =PA ,因为点D 为AC 的中点,所以PD ⊥AC ,因为AB 为⊙O 的直径,所以∠ACB =90°,所以AC ⊥BC ,因为O 为AB 的中点,D 为AC 的中点,所以OD ‖BC ,OD =12BC ,所以OD ⊥AC ,因为PD ∩OD =D ,PD ,OD ⊂平面POD ,所以AC ⊥平面POD ,(2)由(1)知PD ⊥AC ,OD ⊥AC ,所以∠PDO 为二面角P -AC -O 的平面角,因为PO ⊥平面ABC ,OD ⊂平面ABC ,所以PO ⊥OD ,因为∠ACB =90°,∠CAB =30°,AB =2,所以BC =12AB =1,所以OD =12BC =12,所以在Rt △POD 中,sin ∠PDO =OP PD =22+14=223,所以二面角P -AC -O 的正弦值为2233.(2024·高一·河南商丘·阶段练习)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PA ⊥平面ABCD ,且PA =AB =2 . 求:(1)求二面角B -PA -C 的大小.(2)求二面角A -PD -C 的大小.(3)求二面角B -PD -A 的大小的正弦值.【解析】(1)∵PA ⊥平面ABCD ,AB ,AC ⊂面ABCD ,∴PA ⊥AB ,PA ⊥AC ,∴∠BAC 为二面角B -PA -C 的平面角,又∵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BAC =45°,即二面角B -PA -C 的大小为45°;(2)作PD 的中点E ,PC 的中点F ,连接AE ,EF ,AF ,∵PA ⊥平面ABCD ,AD ⊂面ABCD ,∴PA ⊥AD ,∵PA =AB ,∴△PA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 为PD 的中点,∴AE ⊥PD ,又∵PA ⊥CD ,AD ⊥CD ,PA ,AD ⊂平面PAD ,且PA ∩AD =A ,∴CD ⊥平面PAD ,∴CD ⊥PD ,∵E ,F 分别为PD 和PC 的中点,∴EF ⊥PD ,∴∠AEF 为二面角A -PD -C 的平面角,∵EF ⎳CD ,∴EF ⊥平面PAD ,∴EF ⊥AE ,∴∠AEF =90°,即二面角A -PD -C 的大小为90°;(3)连接BE ,BD ,∵PB =AP 2+AB 2=22,BD =AB 2+AD 2=22,∴PB =BD ,∴BE ⊥PD ,∴∠AEB 二面角B -PD -A 的大小的平面角,又∵PA ⊥AB ,AB ⊥AD ,AP ,AD ⊂平面PAD ,且PA ∩AD =A ,∴AB ⊥平面PAD ,∴AB ⊥AE ,∵PD =2AP =22,∴ED =12PD =2,∴BE =BD 2-ED 2=6,∴sin ∠AEB =AB BE=63 ,即二面角B -PD -A 的大小的正弦值63.题型二:三垂线法1.(2024·高一·湖南长沙·阶段练习)如图,AB 是圆O 的直径,点C 是圆O 上异于A ,B 的点,直线PC ⊥平面ABC .(1)证明:平面PBC⊥平面PAC;(2)设AB=PC=2,AC=1,求二面角B-PA-C的余弦值.【解析】(1)证明:∵AB是圆O的直径,∴BC⊥AC,又∵PC⊥平面ABC,BC⊂平面ABC,∴PC⊥BC,∵PC∩AC=C,且PC,AC⊂平面PAC,∴BC⊥平面PAC,又BC⊂平面PBC,∴平面PBC⊥平面PAC.(2)过C作CM⊥PA于M,连结BM,∵BC⊥平面PAC,PA⊂平面PAC,∴PA⊥BC,∵BC∩CM=C,且BC,CM⊂平面BCM,∴PA⊥平面BCM,又BM⊂平面BCM,∴PA⊥BM,∴∠BMC为二面角B-PA-C的平面角,在Rt△BMC中,∵CM=25,BC=3,∴BM=45+3=195,则cos∠BMC=MCBM=25195=21919,∴二面角B-PA-C的余弦值为21919.2.(2024·高一·江苏南京·阶段练习)如图,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底面ABCD为菱形,且有AB=1,PA=2,∠ABC=60°,E为PC中点.(1)证明:AC⊥面BED;(2)求二面角E-AB-C的平面角的正弦值.【解析】(1)证明:设AC与BD交于点O,连接EO,因为E,O分别为PC,AC的中点,所以EO⎳PA,又因为PA⊥底面ABCD,且BD、AC⊂底面ABCD,所以PA⊥BD,PA⊥AC,又因为EO⎳PA,所以EO⊥BD,EO⊥AC,AC∩BD=O,所以EO⊥底面ABCD,又四边形ABCD为菱形,所以BD⊥AC,则EO⊥AC,BD⊥AC,且EO∩BD=O,EO,BD⊂平面BED,所以AC⊥平面BED;(2)过O作OF⊥AB于F,连接EF,由(1)知OE⊥底面ABCD,且FO、AB⊂底面ABCD,所以OE⊥AB,OE⊥FO,又EO∩FO=O,EO、FO⊂平面EOF,所以AB⊥平面EOF,又EF⊂平面EOF,所以AB⊥EF,即∠EFO为二面角E-AB-C的平面角,因为底面ABCD为菱形,AB=1,∠ABC=60°,所以△ABC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则AO=12,FO=12sin60°=34,又PA=2,则EO=12PA=22,在直角三角形EOF中,EF=11 4,则cos∠EFO=FOEF=3311,所以sin∠EFO=22211,故所求二面角的正弦值为222 11.3.(2024·高二·江苏南京·阶段练习)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四边形ABCD为菱形,∠ADC=60°,PA=AD=4,E为AD的中点.(1)求证:平面PCE⊥平面PAD;(2)求二面角A-PD-C的平面角的正弦值.【解析】(1)由题意,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所以DA=DC.连接AC.因为∠ADC=60°,所以△ADC为等边三角形,从而CA=CD.在△ADC中,E是AD的中点,所以CE⊥AD.因为PA⊥平面ABCD,CE⊂平面ABCD,所以CE⊥PA.∵PA∩AD=A,PA⊂面PAD,AD⊂平面PAD,CE⊄面PAD,∴EC⊥平面PAD.又CE⊂平面PCE,∴平面PCE⊥平面PAD(2)由题意及(1)得,在平面PAD中,过点E作EM⊥PD,垂足为M,连接CM.因为EC⊥平面PAD,PD⊂平面PAD,所以EC⊥PD.又EM∩CE=E, EM⊂平面EMC,CE⊂平面EMC,所以PD⊥平面EMC.又CM⊂平面EMC,所以PD⊥CM,从而∠EMC是二面角A­PD­C的平面角.在Rt△EMD中,ED=2,∠ADP=45°,所以EM=MD= 2.在Rt△CMD中,MD=2,CD=4,所以CM=CD2-MD2=14.在Rt△CME中,CE=23,sin∠EMC=CECM =2314=427,所以二面角A­PD­C的平面角的正弦值为42 7.题型三:射影面积法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PA⊥平面ABCD,PA=AB=a,求平面PBA与平面PD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解析】因为PA⊥平面ABCD,AD⊂平面ABCD,所以PA⊥AD,又AD⊥AB,且PA∩AB=A,PA,AB⊂平面PAB,所以AD⊥平面PAB,同理BC⊥平面PAB,所以ΔPCD在平面PBA上的射影为ΔPAB.设平面PBA与平面PCD所成二面角为θ,所以cosθ=SΔPABSΔPCD=12a212a⋅2a=22,所以θ=45°.故平面PBA与平面PC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45°.2.(2024·新疆和田·高一校考期末)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面PAD是正三角形,平面PAD⊥底面ABCD.(1)证明:AB⊥平面PAD;(2)求面PAD与面PDB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解析】(1)证明:∵底面ABCD是正方形,∴AB ⊥AD ,∵平面PAD ⊥底面ABCD ,平面PAD ∩底面ABCD =AD ,∴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AB ⊥平面PAD ;(2)(法一)由题意,△PBD 在面PAD 上的射影为△PAD .设AD =a ,则S △PAD =34a 2,△PBD 中,PD =a ,BD =2a ,PB =2a ,∴S △PBD =12×a ×2a 2-a 24=74a 2,∴面PAD 与面PDB 所成的二面角的余弦值为37,∴面PAD 与面PDB 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为23=233.(法二)如图所示:取PD 中点E ,连接AE ,BE .设AD =a ,则BD =PB =2a ,所以AE ⊥PD ,BE ⊥PD ,所以∠AEB 是平面PAD 与平面PDB 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在Rt △AEB 中,AE =32a ,AB =a ,∠BAE =π2,所以tan ∠AEB =AB AE =a 32a =23=233.3.(2024·高一课时练习)直角三角形ABC 的斜边在平面α内,两条直角边分别与平面α成30°和45°角,则这个直角三角形所在的平面与平面α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答案】64【解析】过点C 作CD ⊥平面α,垂足为D ,连接AD ,BD ,∵AD ,BD ,AB ⊂平面α,则CD ⊥AD ,CD ⊥BD ,CD ⊥AB ,设CD =h >0,不妨设AC ,BC 分别与平面α成30°和45°角,则BC =2h ,AC =2h ,AD =3h ,BD =h ,过C 作CE ⊥AB ,垂足为E ,连接ED ,∵CD ⊥AB ,CE ∩CD =C ,CE ,CD ⊂平面CDE ,则AB ⊥平面CDE ,且DE ⊂平面CDE ,∴DE ⊥AB ,即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为∠CED ,由△ABC 的面积可得S △ABC =12AB ⋅CE =12AC ⋅BC ,由△ABD 的面积可得S △ABD =12AB ⋅DE =12AD ⋅BD ,∵cos ∠CED =DE CE =S △ABD S △ABC =12AD ⋅BD 12AC ⋅BC =3h ⋅h 2h ⋅2h =64,故所求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64.故答案为:64.题型四:垂面法1.(2024·高一·云南玉溪·期末)如图,三棱锥P -ABC 的底面△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AB =AC =PA =PB =2,平面PAB ⊥平面ABC ,点E ,N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1)证明:EN ⊥平面PAB ;(2)求二面角C -PB -A 的余弦值.【解析】(1)证明:因为三棱锥P -ABC 的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B =AC =2,所以AB ⊥AC ,又点E ,N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故EN ∥AC ,故EN ⊥AB ,又平面PAB ⊥平面ABC ,平面PAB ∩平面ABC =AB ,EN ⊂平面ABC ,故EN ⊥平面PAB .(2)如图,取PB 的中点为F ,连接AF ,CF ,因为PA =PB =AB =2,所以AF ⊥PB ,AF =3.又平面PAB ⊥平面ABC ,平面PAB ∩平面ABC =AB ,AB ⊥AC ,AC ⊂平面ABC ,故AC ⊥平面ABP ,PB ⊂平面ABP ,故AC ⊥PB ,AC ∩AF =A ,AC ,AF ⊂平面ACF ,故PB ⊥平面ACF ,CF ⊂平面ACF ,故PB ⊥CF ,则∠CFA 即为所求的角,于是tan ∠CFA =CA AF =23,cos ∠CFA =217,所以二面角C -PB -A 的余弦值为217.2.(2024·高一·安徽芜湖·期末)如图,在三棱台ABC -DEF 中,∠ACB =90°,BF ⊥AD ,BC =2,BE =EF =FC =1.(1)求证:平面BCFE ⊥平面ABC ;(2)若直线AE 与平面BCFE 所成角为π3,求平面DEC 和平面ABC 所成角的正切值.【解析】(1)取BC 中点为O ,连接FO ,∵BE =EF =FC =1,BC =2,所以BO =OC =FC =1,故∠BFO =∠OBF ,∠CFO =∠COF =∠FCO ,由三角形内角和可得∠BFO +∠CFO =90°,故BF ⊥FC ,又∵BF ⊥AD ,AD ,FC ⊂平面ADFC ,AD ,FC 为相交直线,∴BF ⊥平面ADFC ,AC ⊂平面ADFC ,∴BF ⊥AC又∵∠ACB =90°,即BC ⊥AC ,BF ∩BC =B ,BF ,BC ⊂平面BCFE ,∴AC ⊥平面BCFE ,AC 在平面ABC 内,∴平面BCFE ⊥平面ABC(2)由(1)知直线AE 与平面BCFE 所成角为∠AEC ,∴AC EC=3,由于AE =AF =BC 2-FC 2=3,∴AC =3设平面DEC 和平面ABC 的交线为l ,由于AB ⎳平面DEC ,AB ⊂平面ABC ,所以l ∥AB ,过点E 作EG ⊥BC 于G ,又(1)知平面BCFE ⊥平面ABC ,且两平面的交线为BC ,EG ⊂平面BCFE ,∴EG ⊥平面ABC ,l ∈平面ABC ,所以EG ⊥l ,且EG =EB 2-BC -EF 2 2=32,再过点G 作GK ⊥l 于K ,连接EK ,GK ∩EG =G ,GK ,EG ⊂平面EGK ,所以l ⊥平面EGK ,EK ⊂平面EGK ,故l ⊥EK ,∵∠EKG 即为所求角,BG =12,GC =32,GK =GC ⋅sin ∠BCK =32sin ∠BCK =32sin ∠B =32×313=9213∵tan ∠EKG =EG EK =32×2139=399题型五:补棱法1.(2024·山东淄博·高一统考期末)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M 、N 分别为棱BB 1、BC 的中点.(1)证明:直线DN ⎳平面AMD 1;(2)设平面AMD 1与平面ABCD 的交线为l ,求点M 到直线l 的距离及二面角D 1-l -C 的余弦值.【解析】(1)证明:取CC 1的中点E ,连接DE 、NE 、ME ,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BB 1⎳CC 1且BB 1=CC 1,∵M 、E 分别为BB 1、CC 1的中点,则BM ⎳CE 且BM =CE ,故四边形BCEM 为平行四边形,则ME ⎳BC 且ME =BC ,又因为AD ⎳BC 且AD =BC ,则ME ⎳AD 且ME =AD ,故四边形ADEM 为平行四边形,则DE ⎳AM ,∵DE ⊄平面AMD 1,AM ⊂平面AMD 1,∴DE ⎳平面AMD 1,因为AB ⎳C 1D 1且AB =C 1D 1,故四边形ABC 1D 1为平行四边形,则BC 1⎳AD 1,∵N 、E 分别为BC 、CC 1的中点,则NE ⎳BC 1,则NE ⎳AD 1,∵NE ⊄平面AMD 1,AD 1⊂平面AMD 1,∴NE ⎳平面AMD 1,∵DE ∩NE =E ,DE 、NE ⊂平面DEN ,所以,平面DEN ⎳平面AMD 1,∵DN ⊂平面DEN ,∴DN ⎳平面AMD 1.(2)延长D 1M 、DB 交与点P ,连接AP ,则直线AP 即为直线l ,因为BB 1⎳DD 1且BB 1=DD 1,M 为BB 1的中点,则PM PD 1=PB PD =BM DD 1=12,故点B 为PD 的中点,M 为PD 1的中点,在△ABP 中,AB =2,BP =BD =22,∠ABP =135°,由余弦定理可得AP2=AB2+BP2-2AB⋅BP cos135°=20,则AP=25,cos∠BAP=AB2+AP2-BP22AB⋅AP =255,则sin∠BAP=1-cos2∠BAP=55,过点D在平面ABCD内作DF⊥直线AP,垂足为点F,连接D1F,sin∠DAF=sin90°-∠BAP=cos∠BAP=255,所以,DF=AD sin∠DAF=455,∵DD1⊥平面ABCD,l⊂平面ABCD,∴DD1⊥l,∵DF⊥l,DF∩DD1=D,DF、DD1⊂平面DD1F,∴l⊥平面DD1F,∵D1F⊂平面DD1F,∴D1F⊥l,故二面角D1-l-C的平面角为∠D1FD,且D1F=DD21+DF2=655,故点M到直线l的距离为355,cos∠D1FD=DFD1F =23,因此,二面角D1-l-C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23.2.(2024·湖南常德·高一临澧县第一中学校考期末)《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部,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九章算术》中将由四个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四面体称为“鳖臑”,已知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1)从三棱锥P-ABC中选择合适的两条棱填空:⊥,则三棱锥P-ABC为“鳖臑”;(2)如图,已知AD⊥PB,垂足为D,AE⊥PC,垂足为E,∠ABC=90°.(i)证明:平面ADE⊥平面PAC;(ii)设平面ADE与平面ABC交线为l,若PA=23,AC=2,求二面角E-l-C的大小.【解析】(1)因为“鳖臑”是由四个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四面体,又PA⊥平面ABC,所以PA⊥AB,PA⊥AC,PA⊥BC;即△PAB,△PAC为直角三角形;若BC⊥AB,由AB∩PA=A,AB,PA⊂平面PAB,可得:BC⊥平面PAB;所以BC⊥PB,即△ABC,△PBC为直角三角形;满足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同理,可得BC⊥AC或BC⊥PB或BC⊥PC,都能满足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故可填:BC⊥AB或BC⊥AC或BC⊥PB或BC⊥PC;(2)(i)证明:∵PA⊥平面ABC,BC⊂平面ABC,∴PA⊥BC,又BC⊥AB,PA∩AB=A,PA,AB⊂平面PAB,∴BC⊥平面PAB,又AD⊂平面PAB,∴BC⊥AD,又AD⊥PB,PB∩BC=B,PB,BC⊂平面PBC,∴AD⊥平面PBC,又PC⊂平面PBC,∴PC⊥AD,又AE⊥PC,AE∩AD=A,AD,AE⊂平面ADE,∴PC⊥平面ADE,又PC⊂平面PAC,∴平面ADE⊥平面PAC.(ii)由题意知,在平面PBC中,直线DE与直线BC相交.如图所示,设DE∩BC=F,连结AF,则AF即为l.∵PC⊥平面AED,l⊂平面AED,∴PC⊥l,∵PA⊥平面ABC,l⊂平面ABC,∴PA⊥l,又PA∩PC=P,PA,PC⊂平面PAC,∴l⊥平面PAC,又AE,AC⊂平面PAC,∴AE⊥l,AC⊥l.∴∠EAC即为二面角E-l-C的一个平面角.在△PAC中,PA⊥AC,PA=23,AC=2,∴PC=4,又AE⊥PC,∴AE=AP×ACPC =23×24=3,∴cos∠EAC=AEAC =32,∴∠EAC=30°,∴二面角E-l-C的大小为30°.3.(2024·黑龙江牡丹江·高一牡丹江一中校考期末)如图,AB是圆O的直径,点C是圆O上异于A,B的点,直线PC⊥平面ABC,E,F分别是PA,PC的中点.(1)记平面BEF 与平面ABC 的交线为l ,试判断直线l 与平面PAC 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2)设PC =2AB =4,求二面角E -l -C 大小的取值范围.【解析】(1)∵EF ⎳AC ,AC ⊂平面ABC ,EF ⊄平面ABC ,∴EF ⎳平面ABC ,又EF ⊂平面BEF ,平面BEF 与平面ABC 的交线为l ,所以EF ⎳l ,而l ⊄平面PAC ,EF ⊂平面PAC ,所以l ⎳平面PAC ;(2)设直线l 与圆O 的另一个交点为D ,连接DE ,FB ,如图:由(1)知,BD ⎳AC ,而AC ⊥BC ,所以BD ⊥BC ,所以PC ⊥平面ABC ,所以PC ⊥BD ,而PC ∩BC =C ,所以BD ⊥平面PBC ,又FB ⊂平面PBC ,所以BD ⊥BF ,所以∠FBC 就是二面角E -l -C 的平面角,因为PC =2AB =4,点F 是PC 的中点,所以FC =12PC =AB =2,故tan ∠FBC =FC BC =AB BC =1cos ∠ABC ,注意到0<∠ABC <π2,所以0<cos ∠ABC <1,所以tan ∠FBC >1,因为0<∠FBC <π2,所以∠FBC ∈π4,π2 ,所以二面角E -l -C 大小的取值范围为π4,π2.【过关测试】1.(2024·高一·广西玉林·阶段练习)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C =90°,2AB =2BC =CC 1=2,D 是棱CC 1的中点,(1)求证:B1D⊥平面ABD;(2)求平面AB1D与侧面BB1C1C所成锐角的正切值.【解析】(1)证明:因为直三棱柱ABC-A1B1C1中,2BC=CC1=2,D是棱CC1的中点,所以BC=CD=C1D=B1C1=1,BB1=2,∠BCD=∠B1C1D=90°,所以BD2=BC2+CD2=2,B1D2=C1D2+B1C21=2,所以BD2+B1D2=4=BB21,所以BD⊥B1D,因为BB1⊥平面ABC,AB⊂平面ABC,所以BB1⊥AB,因为∠ABC=90°,所以AB⊥BC,因为BB1∩BC=B,BB1,BC⊂平面BB1C1C,所以AB⊥平面BB1C1C,所以B1D⊂平面BB1C1C,所以AB⊥B1D,因为AB∩BD=B,AB,BD⊂平面ABD,所以B1D⊥平面ABD;(2)因为B1D⊥平面ABD,AD⊂平面ABD,所以B1D⊥AD,因为BD⊥B1D,平面AB1D∩平面BB1C1C=B1D,所以∠ADB就是平面AB1D与侧面BB1C1C所成的平面角,因为AB⊥平面BB1C1C,BD⊂平面BB1C1C,所以AB⊥BD,在Rt△ADB中,AB=1,BD=2,则tan∠ADB=ABBD=12=22,所以平面AB1D与侧面BB1C1C所成锐角的正切值为2 2 .2.(2024·高一·河南商丘·阶段练习)如图,在棱长为3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为棱AA1的两个三等分点.(1)求证:CE∥平面BDF;(2)求二面角C1-BD-F的余弦值.【解析】(1)如图,连接AC交BD于点O,连接OF.在△ACE中,O为AC的中点,F为AE的中点,所以OF∥CE,又平面BDF,OF⊂平面BDF,所以CE∥平面BDF.(2)连接C1O,C1F,A1C1.在正方体中,BD⊥AC,AA1⊥BD,AC∩AA1=A,AC,AA1⊂平面A1AC 所以BD⊥平面A1AC,而OF,OC1均在平面A1AC内,所以BD⊥OF,BD⊥OC1,所以∠FOC1是二面角C1-BD-F的平面角.因为正方体的棱长为3,所以AC=32,AO=322,AF=1,由勾股定理得FO=3222+12=222,C1O=322 2+32=362,C1F=(32)2+22=22.在△FOC1中,由余弦定理得cos∠FOC1=FO2+C1O2-C1F22FO⋅C1O=-3333,所以二面角C1-BD-F的余弦值为-33 33.3.(2024·高一·山东淄博·阶段练习)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菱形,∠ABC=60°,AB=2,AC∩BD=O,PO⊥底面ABCD,PO=2,点E在棱PD上,且CE⊥PD.(1)证明:平面PBD⊥平面ACE;(2)证明:OE⊥PD(3)求二面角D-AC-E的余弦值【解析】(1)∵PO⊥平面ABCD,AC⊂平面ABCD,∴PO⊥AC,∵在菱形ABCD中,AC⊥BD,且BD∩PO=O,BD,PO⊂平面PBD,∴AC⊥平面PBD,∵AC⊂平面ACE,∴平面ACE⊥平面PBD,即平面PBD⊥平面ACE;(2)连接OE,则平面ACE∩平面PBD=OE,由(1)知AC ⊥平面PBD ,PD ⊂平面PBD ,则AC ⊥PD ,又∵CE ⊥PD ,CE ∩AC =C ,CE ,AC ⊂平面ACE ,∴PD ⊥平面ACE ,OE ⊂平面ACE ,∴PD ⊥OE ,即OE ⊥PD .(3)由于AC ⊥平面PBD ,OE ⊂平面PBD ,则AC ⊥OE ,又AC ⊥OD ,且平面EAC ∩平面DAC =AC ,OE ⊂平面EAC ,OD ⊂平面DAC ,故∠DOE 为二面角D -AC -E 的平面角;在菱形ABCD 中,AB =2,∠ABC =60°,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而O 为AC ,BD 的中点,则OD =OB =3,又OP =2,∴PD =22+3 2=7,故OE =OP ⋅OD PD =237=2217,∴cos ∠DOE =OE OD =22173=277,即二面角D -AC -E 的余弦值为277.4.(2024·高一·陕西西安·阶段练习)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平面ABC ,E ,F 分别为A 1B ,A 1C 的中点,D 为B 1C 1上的点,且A 1D ⊥B 1C .(1)求证:平面A 1FD ⊥平面BCC 1B 1;(2)若三棱柱所有棱长都为a ,求二面角A 1-B 1C -C 1的平面角的正切值.【解析】(1)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平面ABC ,则三棱柱ABC -A 1B 1C 1为直三棱柱,∴BB 1⊥平面A 1B 1C 1,A 1D ⊂平面A 1B 1C 1,∴BB 1⊥A 1D ,∵A 1D ⊥B 1C ,B 1C ∩BB 1=B 1,B 1C ,BB 1⊂平面BCC 1B 1,∴A 1D ⊥平面BCC 1B 1,又A 1D ⊂平面A 1FD ,∴平面A 1FD ⊥平面BCC 1B 1;(2)因为三棱柱所有棱长都为a,则△A1B1C1为等边三角形,A1D⊥平面BCC1B1,B1C1⊂平面BCC1B1,所以A1D⊥B1C1,所以D为B1C1的中点,过点D作B1C垂线,垂足为H,连接A1H,∵A1D⊥B1C,DH⊥B1C,A1D∩DH=D,A1D,DH⊂平面A1DH,∴B1C⊥平面A1DH,又A1H⊂平面A1DH,所以B1C⊥A1H,则∠A1HD是二面角A1-B1C-C1的平面角,A1D⊥平面BCC1B1,DH⊂平面BCC1B1,所以A1D⊥DH,∴A1D=32a,DH=22B1D=24a,tan∠A1HD=A1DDH=6,故二面角A1-B1C-C1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6.5.(2024·高一·广东云浮·阶段练习)如图,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底面ABCD为菱形,且有AB=1,PA=2,∠ABC=60°,E为PC中点.(1)证明:PA⎳平面BED;(2)求二面角E-AB-C的平面角的正弦值.【解析】(1)设AC与BD交于点O连接EO,因为E,O分别为PC,AC的中点,所以EO∥PA,又因为PA⊄平面BED,EO⊂平面BED,所以PA ⎳平面BED ;(2)过O 作OF ⊥AB 于F ,连接EF ,因为PA ⎳OE ,且PA ⊥平面ABCD所以OE ⊥平面ABCD ,AB ⊂平面ABCD ,所以OE ⊥AB ,又EO ∩FO =O ,EO ,OF ⊂平面EOF ,所以AB ⊥平面EOF ,又EF ⊂平面EOF ,所以AB ⊥EF ,即∠EFO 为二面角E -AB -C 的平面角,由EO =12PA =22,△ABC 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即FO =12sin60°=34,在直角三角形EOF 中,EF =114,即cos ∠EFO =FO EF =3311,sin ∠EFO =1-cos 2∠EFO =22211.所以所求二面角的正弦值为22211.6.(2024·高一·山东枣庄·阶段练习)如图,E 是直角梯形ABCD 底边AB 的中点,AB =2DC =2BC ,将△ADE 沿DE 折起形成四棱锥A -BCDE .(1)求证:DE ⊥平面ABE ;(2)若二面角A -DE -B 为60°,求二面角A -DC -B 的余弦值.【解析】(1)在直角梯形ABCD 中,易知DC ⎳BE ,且DC =BE ,所以四边形BCDE 为平行四边形,又∠EBC =90°,AB =2DC =2BC ,E 是AB 的中点,所以四边形BCDE 是正方形,从而DE ⊥EB ,也即DE ⊥EA ,因此,在四棱锥A -BCDE 中,EB ∩EA =A ,EB ,EA ⊂平面ABE ,所以DE ⊥平面ABE ;(2)由(1)知,∠AEB 即二面角A -DE -B 的平面角,故∠AEB =60°,又AE =EB ,可得△AEB 为等边三角形;设BE 的中点为F ,CD 的中点为G ,连接AF ,FG ,AG ,从而AF ⊥BE ,FG ⎳DE ,于是AF ⊥CD ,FG ⊥CD ,AF ∩FG =F ,AF ,FG ⊂平面AFG ,从而CD ⊥平面AFG ,AG ⊂平面AFG ,因此CD ⊥AG ;所以∠AGF 即所求二面角A -DC -B 的平面角.由(1)中DE ⊥平面ABE ,且FG ⎳DE ,从而FG ⊥平面ABE ,AF ⊂平面ABE 所以FG ⊥AF ,设原直角梯形中,AB =2DC =2BC =2a ,则折叠后四棱锥中AF =32a ,FG =a ,从而AG =AF 2+FG 2=72a 于是在Rt △AFG 中,cos ∠AGF =FG AG=277;即二面角A -DC -B 的余弦值为277.7.(2024·高一·北京怀柔·期末)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1)证明:CD 1⎳平面A 1BD ;(2)证明:BD ⊥平面A 1AC ;(3)求二面角A 1-BD -A 的正弦值.【解析】(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A 1D 1⎳BC 且A 1D 1=BC ,∴A 1BCD 1为平行四边形,∴A 1B ⎳CD 1,∵CD 1⊄平面A 1BD ,A 1B ⊂平面A 1BD ∴CD 1⎳平面A 1BD ;(2)∵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AA 1⊥底面ABCD ,BD ⊂底面ABCD ,∴AA 1⊥BD ,∵正方形ABCD 中,AC ⊥BD ,又∵AA 1⊂平面A 1AC ,AC ⊂平面A 1AC ,AA 1∩AC =A ,∴BD ⊥平面A 1AC ;(3)∵在正方形ABCD 中,设AC ∩BD =O ,连接A 1O ,∴AC ⊥BD ,AO ⊥BD ,∵△A 1BD 中,A 1B =A 1D =22,△A 1BD 为等腰三角形,∴A 1O ⊥BD ,∴∠A 1OA 即为二面角A 1-BD -A 的平面角,∵在Rt △A 1AO 中,AA 1=2,AO =2,∴A 1O =6,∴sin ∠A 1OA =A 1A A 1O=63,即二面角A 1-BD -A 的正弦值为63.8.(2024·高一·广西·期末)如图,四棱锥P -ABCD ,PA ⊥平面ABCD ,∠BAD =∠BCD =π2,AB =BC =2,PA =BD =4,过点C 作直线AB 的平行线交AD 于F ,G 为线段PD 上一点.(1)求证:平面PAD ⊥平面CFG ;(2)求平面PBC 与平面PDC 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解析】(1)因为PA ⊥平面ABCD ,AB ⊂平面ABCD ,所以PA ⊥AB ,因为∠BAD =π2,所以AB ⊥AD ,因为PA ∩AD =A ,PA 、AD ⊂平面PAD ,所以AB ⊥平面PAD ,因为CF ⎳AB ,所以CF ⊥平面PAD ,因为CF ⊂平面CFG ,所以平面CFG ⊥平面PAD ;(2)连结AC ,过点B 作BE ⊥PC 于点E ,连接DE ,如图,PA ⊥平面ABCD ,AD 、AC ⊂平面ABCD ,所以PA ⊥AD ,PA ⊥AC ,因为∠BAD =∠BCD =π2,AB =BC =2,PA =BD =4,由勾股定理得:AD=BD2-AB2=23,则∠ADB=30°,同理可得CD=23,∠CDB=30°,故∠ADC=60°,所以三角形ACD为等边三角形,AC=CD=23,同理可得:PB=PA2+AB2=25,PC=PA2+AC2=27,PD=PA2+AD2=27,在△BCP中,由余弦定理得:cos∠BCP=BC2+CP2-PB22BC⋅CP=4+28-2087=327,则CE=BC cos∠BCP=627,BE=BC2-CE2=197,在△CDP中,由余弦定理得:cos∠PCD=PC2+CD2-DP22PC⋅CD=12+28-2823×47=327,在△CDE中,DE2=CE2+CD2-2CE⋅CD cos∠PCD=3628+12-2×627×23×327=757,因为CE2+DE2=12=CD2,所以DE⊥PC,所以∠BED是平面PBC与平面PD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由余弦定理得:cos∠BED=BE2+DE2-BD22BE⋅DE=197+757-162×197×757=-35795.9.(2024·高一·辽宁葫芦岛·期末)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菱形ABCD的边长为2,∠BAD=60°,四边形BDEF是矩形,平面BDEF⊥平面ABCD,BF=3.(1)在线段FC上确定一点H,使得平面BDH⎳平面AEF;(2)设G是线段EC的中点,在(1)的条件下,求二面角A-HG-B的大小.【解析】(1)H为线段FC的中点.证明如下:在菱形ABCD中,连接AC与BD交于点O,于是O为AC中点,在△AFC中,OH为中位线,所以OH⎳AF,因为OH⊂平面BDH,AF⊄平面BDH,所以AF⎳平面BDH,又因为四边形BDEF是矩形,BD⎳EF,因为BD ⊂平面BDH ,EF ⊄平面BDH ,所以EF ⎳平面BDH ,又AF ,EF ⊂平面AEF ,且AF ∩EF =E ,所以平面AEF ⎳平面BDH .(2)分别取EF ,HG ,OC 中点M ,N ,P ,连接MO ,MA ,MC ,NP ,NO ,NA ,于是,N 为线段MC 中点,易知,在矩形BDEF 中MO ⊥BD ,菱形ABCD 中AC ⊥BD ,且MO ∩AC =O ,MO ,AC ⊂平面AMC ,所以BD ⊥平面AMC .又GH 为△CEF 的中位线,故GH ⎳EF ,且BD ⎳EF ,所以GH ⎳BD .所以GH ⊥平面AMC .又AN ,ON ⊂平面AMC ,所以GH ⊥AN ,GH ⊥ON .所以∠ANO 为二面角A -HG -B 的平面角.由已知,平面BDEF ⊥平面ABCD ,平面BDEF ∩平面ABCD =BD ,MO ⊂平面BDEF ,且MO ⊥BD ,可得MO ⊥ABCD .又NP 为△CMO 的中位线,所以NP ⎳MO ,且NP =12MO =32,所以NP ⊥平面ABCD ,进而NP ⊥AP .在菱形ABCD 中,AO =3,PO =32,AP =AO +PO =332.在直角△NPA 中,tan ∠NAP =NP AP=33,所以∠NAP =π6.在直角△NPO 中,tan ∠NOP =NP OP=3,所以∠NOP =π3,所以,∠ANO =∠NOP -∠NAP =π6.即二面角A -HG -B 的大小为π6.10.(2024·高一·贵州毕节·期末)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且AB =3,AD =2,侧面PAD 是等腰三角形,且PA =PD =2,侧面PAD ⊥底面ABCD .(1)求证:AP ⊥平面PCD ;(2)求侧面PBC 与底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解析】(1)证明:在△APD 中,AD =2,PA =PD =2∴AD 2=AP 2+DP 2∴AP ⊥DP又∵侧面PAD ⊥底面ABCD ,侧面PAD ∩底面ABCD =AD ,AD ⊥CD ,CD ⊂平面ABCD ,∴CD ⊥平面APD ,又AP ⊂平面APD ,∴CD ⊥AP ,又CD ∩DP =D ,CD ,DP ⊂平面PCD ,∴AP ⊥平面PCD .(2)取AD 的中点为M ,连接PM ,∵PA =PD ,所以PM ⊥AD又∵侧面PAD ⊥底面ABCD ,侧面PAD ∩底面ABCD =AD ,PM ⊂面PAD ,∴PM ⊥平面ABCD又BC ⊂平面ABCD ,∴PM ⊥BC ,过点M 作MG ⊥BC ,垂足为G ,连接PG ,又PM ∩MG =M ,PM ,MG ⊂平面PMG ,∴BC ⊥平面PMG ,又MG ⊂平面PMG ,PG ⊂平面PMG ,∴BC ⊥MG ,BC ⊥PG ,∴∠PGM 为侧面PBC 与底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在直角△PMG 中,PM =12AD =1,MG =3,∴PG =10,∴sin ∠PGM =PM PG =110=1010,即侧面PBC 与底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为1010.11.(2024·高一·内蒙古包头·期末)如图,已知AB 是圆的直径,且AB =4,PA 垂直圆所在的平面,且PA =3,M 是弧AB 的中点.(1)求点A 到平面PBM 的距离;(2)求二面角A -BM -P 的正弦值.【解析】(1)设点A 到平面PBM 的距离为d ,由题意知BM ⊥AM ,因为PA ⊥平面MAB ,BM ⊂平面MAB ,所以BM ⊥PA ,又AM ∩PA =A ,AM ,PA ⊂平面PAM ,则BM ⊥平面PAM ,又PM ⊂平面PAM ,所以BM ⊥PM ,由V A -PBM =V P -ABM ,得13S △PBM ⋅d =13S △ABM ⋅PA ,12PM ⋅BM ⋅d =12AM ⋅BM ⋅3,即17d =62,故d =63417,所以点A 到平面PBM 的距离为63417;(2)由(1)得BM ⊥AM ,BM ⊥PM ,所以∠PMA 即为二面角A -BM -P 的平面角,因为AB =4,M 是弧AB 的中点,所以MA =MB =22,因为PA ⊥平面MAB ,AM ⊂平面MAB ,所以AM ⊥PA ,则PM =9+8=17,则sin ∠PMA =PA PM =317=31717,所以二面角A -BM -P 的正弦值为31717.12.(2024·高一·辽宁·期末)如图1,在等腰直角△ABC 中,∠C =π2,D ,E 分别是AC ,AB 的中点,F 为线段CD 上一点(不含端点),将△ADE 沿DE 翻折到△A 1DE 的位置,连接A 1C ,A 1B ,得到四棱锥A 1-BCDE ,如图2所示,且A 1F ⊥CD .(1)证明:A 1F ⊥平面BCDE ;(2)若直线A 1E 与平面BCDE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155,求二面角A 1-BD -C 的平面角的正切值.【解析】(1)证明:因为∠C =π2,且DE ∥BC ,所以DE ⊥AD ,所以DE ⊥A 1D ,DE ⊥DC ,又因为A 1D ∩CD =D ,且A 1D ,CD ⊂平面A 1DC ,所以DE ⊥平面A 1DC ,因为A 1F ⊂平面A 1DC ,所以DE ⊥A 1F ,又因为A 1F ⊥CD ,CD ∩DE =D 且CD ,DE ⊂平面BCDE ,所以A 1F ⊥平面BCDE .(2)如图所示,连接EF ,因为D ,E 分别是AC 与AB 的中点,可得A 1D =CD =DE ,又因为A 1F ⊥平面BCDE ,所以直线A 1E 与平面BCDE 所成的角为∠A 1EF ,由直线A 1E 与平面BCDE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155,即tan ∠A 1EF =155,设DF=x,则A1F=A1D2-DF2=A1D2-x2,EF=DE2+DF2=A1D2+x2,所以tan∠A1EF=A1FEF=A1D2-x2A1D2+x2=155,解得A1D=2x,即F为CD的中点,过F作FO⊥BD,垂足为O,因为A1F⊥平面BCDE,BD⊂平面BCDE,所以A1F⊥BD,又因为A1F∩OF=F,且A1F,OF⊂平面A1OF,所以BD⊥平面A1OF,因为A1O⊂平面A1OF,所以A1O⊥BD,所以二面角A1-BD-C的平面角为∠A1OF,由BC=4x,CD=2x,则BD=BC2+CD2=25x,所以OF=12⋅CD⋅BCBD=255x,因为A1F=A1D2-x2=3x,所以tan∠A1OF=A1FOF=152.13.(2024·高一·安徽宣城·期末)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平面ABD⊥平面BCD,AB=AD,O为BD的中点,△OCD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1)若AB=22,求直线AB和CD所成角的余弦值;(2)若点E在棱AD上,AE=13AD且三棱锥A-BCD的体积为4,求二面角E-BC-D平面角大小的正弦值.【解析】(1)分别取BC、AC的中点M、N,连接OM,ON,MN,因为О为BD中点,所以MO∥CD,MN∥AB且MO=12CD,MN=12AB,所以异面直线AB和CD所成角(或为邻补角)即为∠OMN,因为AB=AD,O为BD中点,所以AO⊥BD,因为△OCD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所以BO=DO=2,MN=12AB=2,MO=12CD=1,又因为平面ABD⊥平面BCD,AO⊥BD,平面ABD∩平面BCD=BD,AO⊂平面ABD,所以AO⊥平面BCD,因为OC⊂平面BCD,所以AO⊥OC,由OC=OD,得△AOC≌△AOD,得AC=AD=AB=22.在直角三角形△AOC中,则ON=12AC=2,在△MON中,根据余弦定理得,cos∠OMN=MN2+MO2-ON22MN⋅MO =(2)2+1-(2)22×2×1=24或cos∠OMN=122=24所以直线AB和C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 4.(2)过点E作EN∥AO交BD于N.过点N作NM∥CD交BC于点M,连接ME,因为EN∥AO且AO⊥BD,所以EN⊥BD,因为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EN⊂平面ABD,所以EN⊥平面BCD,因为BC⊂平面BCD,所以EN⊥BC,在△BCD中,因为OB=OD=OC,所以BC⊥CD,因为NM∥CD,所以MN⊥BC,因为MN∩EN=N,MN,EN⊂平面MNE,所以BC⊥平面MNE,因为ME⊂平面MNE,所以BC⊥ME,所以∠EMN为所求的二面角E-BC-D的平面角,因为S△BCD=12BD⋅CD⋅sin∠BDC=12×4×2×32=23,因为V A-BCD=13S△BCD⋅OA=13×23⋅OA=4,所以OA=23,又因为AE=13AD,EN∥AO,所以ENAO=DEDA=23,得EN=23OA=433,因为NM ∥CD ,所以MN CD=BN DB =46=23,因为CD =2,所以MN =43.又EN =433,所以3MN =EN .所以tan ∠EMN =EN MN =3,所以sin ∠EMN cos ∠EMN =3,得sin ∠EMN3=cos ∠EMN ,因为sin 2∠EMN +cos 2∠EMN =1,sin ∠EMN >0,所以解得sin ∠EMN =32.所以二面角E -BC -D 平面角大小的正弦值为32.14.(2024·高一·福建福州·期末)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侧面PAD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 为正方形,且平面PAD ⊥平面ABCD ,M ,N 分别为AB ,AD 的中点.(1)求证:DM ⊥PC ;(2)在线段PB 上是否存在一点Q 使得MQ ⎳平面PNC ,存在指出位置,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求二面角B -PC -N 的正弦值.【解析】(1)∵△PAD 为正三角形,N 为AD 中点,∴PN ⊥AD ,又∵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PN ⊂平面PAD ,∴PN ⊥平面ABCD ,DM ⊂平面ABCD ,∴PN ⊥DM ,在正方形ABCD 中,易知△DAM ≌△CDN ,∴∠ADM =∠DCN ,而∠ADM +∠MDC =90°,∴∠DCN +∠MDC =90°,∴DM ⊥CN ,∵PN ∩CN =N ,PN ,CN ⊂平面PNC ,∴DM ⊥平面PNC ,∵PC ⊂平面PNC ,∴DM ⊥PC .(2)存在,当BQ =14BP时MQ ⎳平面PNC ,取BE 的四等分点E (靠近B ),取BP 的四等分点Q (靠近B ),连接ME 、EQ 、MQ ,则QE ⎳PC ,QE ⊄平面PNC ,PC ⊂平面PNC ,所以QE ⎳平面PNC ,由BM DC=BE DN =12,所以△MBE ∽△CDN ,所以∠EMB =∠DCN ,又∠EMB +∠MEB =90°,∠DCN +∠NCB =90°,所以∠NCB =∠MEB ,所以ME ⎳NC ,ME ⊄平面PNC ,NC ⊂平面PNC ,所以ME ⎳平面PNC ,又ME ∩QE =E ,ME ,QE ⊂平面MEQ ,所以平面MEQ ⎳平面PNC ,MQ ⊂平面MEQ ,所以MQ ⎳平面PNC ,即当BQ =14BP时MQ ⎳平面PNC .(3)取DC 的中点F ,连接BF 交NC 于点G ,过点G 作GH ⊥PC 交PC 于点H ,连接BH ,则DF ⎳BM 且DF =BM ,所以四边形DFBM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F ⎳DM ,又DM ⊥平面PNC ,所以BF ⊥平面PNC ,PC ⊂平面PNC ,所以BF ⊥PC ,又GH ∩BF =G ,GH ,BF ⊂平面GHB ,所以PC ⊥平面GHB ,BH ⊂平面GHB ,所以PC ⊥BH ,所以∠BHG 为二面角B -PC -N 的平面角,因为△BCF ∽△CGF ,所以BC CG =CF FG =BF CF,又CG =BC ⋅CF BF =255,所以FG =55,BG =455,又△CGH ∽△CPN ,所以CG CP =GHPN ,又CN =22+12=5,PN =22-12=3,PC =5 2+3 2=22,即25522=GH 3,所以GH =3010,所以BH =30102+4552=142,所以sin ∠BHG =BG BH =455142=47035,故二面角B -PC -N 的正弦值为47035.。

求二面角的方法

求二面角的方法

求二面角的方法求二面角的方法二面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是指两个平面或曲面之间的夹角,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三维图形中相邻两个面之间的夹角。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几种求二面角的方法。

方法一:向量法向量法是一种比较简单易懂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两个平面或曲面上的法向量,然后计算它们之间的夹角即可得到二面角。

具体步骤如下:1. 找到两个平面或曲面上的法向量。

2. 计算这两个法向量之间的夹角,可以使用余弦定理或内积公式进行计算。

3. 将得到的结果转换为度数制即可得到二面角。

例如,假设我们要求一个正四棱锥中底面和侧棱所在平面之间的二面角。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底面和侧棱所在平面上的法向量。

底面上任意一点处垂直于底面且指向外部的单位法向量为(0,0,-1),而侧棱所在平面上任意一点处垂直于该平面且指向内部的单位法向量为(1/√2,0,-1/√2)。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余弦定理计算它们之间的夹角,即cosθ=(0×1/√2+0×0+(-1)×(-1/√2))÷(√(0²+0²+1²)×√((1/√2)²+0²+(-1/√2)²)),得到cosθ=1/3。

将其转换为度数制,即θ≈70.53°,即可得到二面角。

方法二:三角形面积法三角形面积法是另一种求解二面角的方法。

它需要先求出相邻两个面所在平面上的三个顶点,然后计算这三个顶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后根据正弦定理求出二面角。

具体步骤如下:1. 找到相邻两个面所在平面上的三个顶点。

2. 计算这三个顶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3. 根据正弦定理计算出二面角。

例如,假设我们要求一个立方体中相邻两个正方形所在平面之间的二面角。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这两个正方形所在平面上的三个顶点。

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正方形上任意一点作为第一个顶点,然后在该正方形上选择任意两个相邻的点作为第二和第三个顶点。

几何法求二面角的四种方法

几何法求二面角的四种方法

几何法求二面角的四种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几何法求二面角的那四种方法!这可是数学里挺重要的一块儿呢!第一种,咱可以通过找垂线来搞定。

就好比你要去一个地方,得先找到条直直的路一样。

在二面角的图形里,努力找找看有没有能和两个面都垂直的线,要是找到了,那可就像找到了宝贝!这条垂线和两个面的交点,还有其他一些关键的点,连起来,就能大概知道二面角的样子啦。

第二种呢,是找垂面。

这就好像给二面角盖了个小房子,这个垂面和那两个面的交线,就是二面角的边呀!通过研究这个垂面和其他线的关系,不就能慢慢把二面角给揪出来了嘛。

再来说说第三种,定义法。

这就像是按照规矩办事儿,根据二面角的定义,直接去量量角的大小。

虽然可能有点麻烦,但有时候还真挺管用呢!就像有些事情,虽然简单直接,但效果可不差呀。

最后一种,投影法。

哇,这个可有意思了!就好像是把一个东西的影子投到另一个地方,通过研究这个影子,就能知道原来那个东西的一些情况。

在二面角里,找到一个面在另一个面上的投影,然后通过一些计算,就能求出二面角啦。

你想想看,数学的世界多奇妙呀!这四种方法就像是四把钥匙,能打开求二面角这个大门。

每把钥匙都有它独特的用处,咱得根据不同的题目情况,选对钥匙去开锁呀!比如说,遇到一个特别复杂的图形,可能就得先从找垂线入手,一点点理清楚;要是图形比较有规律,那定义法说不定就能快速解决问题呢。

这就跟咱生活中做事一样,得灵活应变,不能死板对吧?而且啊,学会了这四种方法,那在解几何题的时候,可就有底气多啦!就像战士有了厉害的武器,还怕打不赢仗吗?哎呀,这几何法求二面角,真的是很有意思呢,只要咱用心去学,肯定能掌握得牢牢的!总之,这四种方法都很重要,都得好好琢磨琢磨。

咱可不能小瞧它们,要把它们变成咱解题的好帮手!加油吧,朋友们,让我们在几何的海洋里畅游,把二面角这些难题都轻松拿下!。

立体几何二面角5种常见解法

立体几何二面角5种常见解法

立体几何二面角大小的求法二面角的类型和求法可用框图展现如下:一、定义法:直接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得出平面角,用定义法时,要认真观察图形的特性; 例、 如图,已知二面角α-а-β等于120°,PA ⊥α,A ∈α,PB ⊥β,B ∈β. 求∠APB 的大小.例、在四棱锥P-ABCD 中,ABCD 是正方形,PA⊥平面ABCD ,PA=AB=a ,求二面角B-PC-D 的大小。

jA BCDPHPOBA二、三垂线定理法:已知二面角其中一个面内一点到一个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例、在四棱锥P-ABCD 中,ABCD 是平行四边形,PA⊥平面ABCD ,PA=AB=a ,∠ABC=30°,求二面角P-BC-A 的大小。

例、(2003北京春)如图,ABCD-A 1B 1C 1D 1是长方体,侧棱AA 1长为1,底面为正方体且边长为2,E 是棱BC 的中点,求面C 1DE 与面CDE 所成二面角的正切值.ABCDA 1B 1C 1D 1EO例、ΔABC 中,∠A=90°,AB=4,AC=3,平面ABC 外一点P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是AB 中点M ,二面角P —AC—B 的大小为45°。

求(1)二面角P —BC —A 的大小;(2)二面角C —PB —A 的大小例、(2006年陕西试题)如图4,平面α⊥平面β,α∩β=l ,A ∈α,B ∈β,点A 在直线l 上的射影为A 1,点B 在l 的射影为B 1,已知AB=2,AA 1=1,BB 1=2,求:二面角A 1-AB -B 1的大小.B 1AαA 1 LE F三、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即为平面角,由此可知,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棱垂直;例、空间的点P 到二面角βα--l 的面α、β及棱l 的距离分别为4、3、3392,求二面角βα--l 的大小.四、射影法:(面积法)利用面积射影公式S 射=S 原cos θ,其中θ为平面角的大小,此方法不必在图形中画出平面角;例、在四棱锥P-ABCD 中,ABCD 为正方形,PA⊥平面ABCD ,PA =AB =a ,求平面PBA 与平面PβαlCBA例、如图,设M为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CC1的中点,求平面BMD1与底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求二面角的基本方法

求二面角的基本方法

解题宝典二面角是立体几何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类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求二面角问题主要考查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以及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本文重点介绍求二面角的三种基本方法:定义法、三垂线法、公垂面法.一、定义法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以二面角棱上的任意一点O 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OA 、OB ,则∠AOB 就是此二面角的平面角.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在求二面角的大小时,我们只要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作出平面角,通过解三角形,即可求得平面角的大小.例1.已知二面角α-a -β等于120°,PA ⊥α,A∈α,PB ⊥β,B ∈β,求∠APB 的大小.分析:本题可运用定义法求解,首先需要根据二面角的定义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为了求得∠APB ,可过A 作二面角棱的垂线交棱于O 点,连接OB ,使APBO 在同一平面内,这样便可运用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o的定理求得结果.解:如图1,过A 作二面角棱的垂线交棱于O 点,连接OB ,∵PA ⊥α,a ⊂α,∴PA ⊥a ,同理PB ⊥a ,∴a ⊥平面PAB 又∵OA ⊂平面PAB ,∴a ⊥OA ,且O 、P 、A 、B 四点共面,同理a ⊥OB ,∴∠AOB 是二面角α-a -β的平面角.在四边形PAOB 中,∠AOB =120°,∠PAO =∠POB =90°,∴∠APB =60°.图3图1图2二、三垂线法三垂线法是指运用三垂线定理求二面角的方法.我们首先要找到一个平面的垂线,再过垂足作棱的垂线,连结两个垂足即得到二面角的平面角.在运用三垂线法解题时,只需要构造出三条垂线,便可利用三垂线定理来证明所作的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例2.如图2,ABCD -A 1B 1C 1D 1是长方体,侧棱AA 1长为1,底面为正方体且边长为2,E 是棱BC 的中点,求二面角C 1-DE -C 的正切值.解:过点C 1作C 1O ⊥DE ,连接CO ,由三垂线定理可得CO ⊥DE ,∴∠C 1OC 为二面角C 1-DE -C 的平面角,又∵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CD =2,CE =1,DE =5,在RtΔADE 中,S ΔCDE =12CD ∙CE =12DE ∙CO ,∴CO =,又∵CC 1=1,tan ∠C 1OC =CC1CO.该解法主要运用了三垂线法作出了二面角的平面角,然后在直角三角形C 1OC 中,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求得二面角C 1-DE -C 的平面角∠C 1OC 的正切值.三、公垂面法公垂面法是指作一个与棱垂直的平面,使该垂面与二面角的两半平面相交,得到的交线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公垂面法的适用范围较小,一般只适用于方便求作两个半平面的公垂面的问题.例3.如图3,已知PA 与正方形ABCD 所在的平面垂直,且AB =PA ,求平面PAB 与平面PCD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分析: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很难作出来,由图可知平面PAD 为平面PAB 与平面PCD 的公垂面,可运用公垂面法求解,寻找出它们的交线便可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由已知的边角关系即可求得二面角的大小.解:∵PA ⊥平面ABCD ,∴PA ⊥CD ,又∵CD ⊥AD ,∴CD ⊥平面PAD ,而CD ⊂平面PCD ,∴平面PCD ⊥平面PAD ,同理可证,平面PAB ⊥平面PAD ,∵平面PCD ∩平面PAD =PD ,平面PAB ∩平面PAD =PA ,∴PA ,PD 与所求二面角的棱均垂直,∴∠APD 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且∠APD =45°.定义法、三垂线法、公垂面法三种方法都是求二面角的常用方法,但其适用的情形各不相同.定义法适用于解答可直接利用定义作出二面角的问题;三垂线法适用于解答垂直关系较多的问题;公垂面法适用于解答方便求作两个半平面的公垂面的问题.(作者单位:山东省无棣县第三高级中学)刘阳43。

六种方法求二面角的大小

六种方法求二面角的大小

六种方法求二面角的大小河北省武邑县职教中心 053400 李凤迎 李洪涛求二面角的大小是高考立体几何题中的重要题型,它几乎涉及到了立体几何中的所有知识点,考查到了所有思想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我们要根据题目环境条件的不同灵活地采用适当的方法.下面总结一下二面角的常见求法,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一、定义法例1. 在三棱锥A BCD -中,AB AC AD BC ===,CD BD =,90BAC ∠=,90BDC ∠=,求二面角A BC D --的大小.分析 因为ABC ∆和BCD ∆是有公共边的等腰三角形,此时宜采用“定义法”.解答 取BC 的中点O ,连接OA 、OD ,因为OA 、OD 分别为等腰ABC ∆和BCD ∆的中线,所以AO BC ⊥,DO BC ⊥,则AOD ∠即为所求二面角A BC D --的平面角.设AB a =,则AD a =,AO =,2OD a =,在AOD ∆中,因为2222a a ⎫⎛⎫+=⎪ ⎪⎪ ⎪⎝⎭⎝⎭,即222AO OD AD +=,所以90AOB ∠=,所以二面角A BC D --大小为90.说明 当二面角的两个面是有公共边的等腰三角形和矩形的组合时,可采用“定义法”;当二面角的两个面是关于公共边对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时,同时取公共边上的高,由定义可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变式训练1 (2008年高考题)在四棱锥A BCDE -中,底面BCDE 为矩形,侧面ABC ⊥底面BCDE ,2BC =, CD =,AB AC =.设侧面ABC 为等边三角形,求二面角C AD E --的大小. 二、三垂线定理法例2. 在三棱锥P ABC -中,AP BP BC==,90APB ABC ∠=∠=,面APB ⊥面PBC .(1)求证:APB ABC ⊥面面;(2)求二面角P AC B --的大小.分析 由(1)中APB ABC ⊥面面可知,此时宜采用“三垂线定理法”作出二面角P AC B --的平面角.只需过P 作PO AB ⊥于O ,过O 作OH AC ⊥于H ,连接PH ,则PHO∠即为所求. 解答 (1)略.(2)过P 作PO AB ⊥于O ,过O 作OH AC ⊥于H ,连接PH .因为APB ABC ⊥面面,=APB ABC AB 面面,PO APB ⊂面,PO AB ⊥,所以DCO ABO HCA B PEGOB DCAPO ABC ⊥面,则OH 为斜线PH 在面ABC 内的射影.又因为AC OH ⊥,所以AC PH ⊥(三垂线定理),则PHO ∠即为所求.设AP a =,则PB BC a ==.在Rt APB ∆中2PO AO a ==,在Rt ABC ∆中AC =,由Rt AOH ∆∽Rt ABC ∆得OH BC AO AC=,所以BC OH AO AC =⋅2a ==,又因为PO ABC ⊥面,OH ABC ⊂面,所以PO OH ⊥,则在Rt ABC ∆中,tan PO PHO HO ∠===60PHO ∠=,即二面角P AC B --的大小为60.说明 当题目中有一条从一个半平面内的一点到另一个半平面的垂线段时,可采用“三垂线定理法”.垂线段可由题目中的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等条件作出.变式训练2 如图,三棱柱111ABC A B C -,底面是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点1A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O 恰是BC 的中点.若侧棱1AA 和底面ABC 所成的角为45时,求二面角1A AC B --的正切值.三、垂面法例3. 已知P 为二面角l αβ--内一点,PA α⊥于A ,PB β⊥于B ,且3PA =,4PB =若ABC S ∆=l αβ--的度数为______.分析 由已知得l PAB ⊥面.设PAB l O =面,连接,OA OB ,则l OA ⊥,l OB ⊥,则AOB ∠即为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且180AOB P ∠+∠=.要想求AOB ∠,只需由ABC ∆的面积公式求出P ∠即可.解答 因为1sin 2ABC S PA PB P ∆=⋅⋅⋅∠134sin 2P =⋅⋅⋅∠=所以sin 2P ∠=,所以60P ∠=或120,又因为180AOB P ∠+∠=,从而=120AOB ∠或60.说明 180AOB P ∠+∠=可作为结论使用.若给出ABP ∆的三边,则可通过余弦定理l OA BPβαHC 1B 1A 1OC B A求出P ∠的度数.变式训练 3 已知P 为二面角l αβ--内一点,PA α⊥于A ,PB β⊥于B ,且7PA =,8PB =,13AB =,则二面角l αβ--的度数为______.四、面积射影法例4. 在三棱锥中P ABC -,,D E 分别为PBC ∆、ABC ∆的重心,若DE ABC ⊥∆面,PBC ABC ∆∆=S ,则二面角P BC A --的大小为______.分析 易证DE ∥PA ,则PA ABC ⊥面,则PBC ∆的射影为ABC ∆,此时宜采用“面积射影法”.解答 设二面角为θ,因为,D E 分别为PBC ∆、ABC ∆的重心,则可得=MD MEDP EA,所以DE ∥PA .又因为DE ABC ⊥面,所以PA ABC ⊥面.因为cos ABC PBC S θ∆∆=S ==45θ=. 说明 当题目中涉及斜面三角形面积和相应射影三角形面积时,可采用“面积射影法”求二面角的大小.变式训练4 若一正四棱锥的表面积与其底面积满足关系式21=x x S S x++表底,则其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的范围是______.五、三正弦定理法例5.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在直三棱柱ABC A B C '''-中,12AC BC AA '==,D 是棱AA '的中点,DC BD '⊥.(1)证明:DC BC '⊥;(2)求二面角A BD C ''--的大小.分析 考察面BDC '内的直线DC ',易求90BDC '∠=,即2sin 1θ=;取A B ''的中点N ,则C N ABB A '''⊥面,则C DN '∠即为直线DC '与ABB A ''面所成的角,且1sin 2C DN '∠=,即11sin 2θ=,最后代入公式即可求出二面角的大小.解答 因为DA C ''∆和DAC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DC DC '⊥.又因为DC BC '⊥,所以DC DBC '⊥面,从而DC DB '⊥,即2sin sin 901θ==;取A B ''的中点N ,连接DN ,则C N A B '''⊥.又因为AA C N ''⊥,所以C N ABB A '''⊥面,则C DN'∠M EDC BAPB B'A'C'AD N即为直线DC '与ABB A ''面所成的角.设2AA a '=,则AC BC a ==,因为2C N a '=,D C '=,即11sin sin 2C N C DN CD θ''=∠==.由12sin sin sin θθθ=得1sin 2θ=,又据题意知所求二面角为锐二面角,所以30θ=.说明 当其中一个半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半平面、二面角的棱所成的角的正弦值容易求出时,可采用“三正弦定理法”.变式训练 5 如图,平面角为锐角的二面角EF αβ--,若A EF ∈,AG α⊂,45GAE ∠=,若AG 与β所成的角为30,则该二面角的大小为______.六、向量法例6. 题目同例5.分析 由(1)可证BC CC A A ''⊥面,则BC CA ⊥,所以,,CA CB CC '两两互相垂直,此时可以采用“向量法”求二面角的大小.解答 (1) 略.(2)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所求二面角为θ,平面BDC '的法向量为()1,,n x y z =,又因为()101DC '=-,,,()012BC '=-,,,则1100DC n BC n ⎧'⋅=⎪⎨'⋅=⎪⎩,即020x z y z -+=⎧⎨-+=⎩,取1x =,则2y =,1z =,所以()11,2,1n =;同理设平面ABB A ''的法向量为2n ,取AB 的中点M ,则可知CM ABB A ''⊥面,所以取211==,022n CM ⎛⎫⎪⎝⎭,,又因为121212cos ,n n n n nn ⋅=32==,由题意知所求二面角为锐二面角,所以30θ=. 说明 向量法又俗称“万能法”.当题目中出现三条线段具有或可以证明存在两两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时,可采用“向量法”.但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并且要根据所求二面角是锐二面角还是钝二面角合理取舍.变式训练 6 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 B C ABC -中,AB AC ⊥,2AB AC ==,14AA =,点D 是BC 的中点.求平面1ADC 与平面1ABA 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βαGE FA(参考答案:1.π- 2. 2;3.60;4.6090θ≤<;5.45;6.sinθ=.)。

立体几何-二面角求解五法

立体几何-二面角求解五法

立体几何-二面角求解五法一、定义法: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在棱上取点,分别在两面内引两条射线与棱垂直,这两条垂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本定义为解题提供了添辅助线的一种规律。

如例1中从二面角S —AM —B 中半平面ABM 上的一已知点(B )向棱AM 作垂线,得垂足(F );在另一半平面ASM 内过该垂足(F )作棱AM 的垂线(如GF ),这两条垂线(BF 、GF )便形成该二面角的一个平面角,再在该平面角内建立一个可解三角形,然后借助直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解题。

例1如图,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SD ⊥底面ABCD ,2AD =2DC SD ==,点M 在侧棱SC 上,ABM ∠=60°(I )证明:M 在侧棱SC 的中点(II )求二面角S AM B --的大小。

解证(I )略 (II ):利用二面角的定义。

在等边三角形ABM 中过点B 作BF AM ⊥交AM 于点F ,则点F 为AM 的中点,过F 点在平面ASM 内作GF AM ⊥,GF 交AS 于G ,连结AC ,∵△ADC ≌△ADS ,∴AS-AC ,且M 是SC 的中点, ∴AM ⊥SC , GF ⊥AM ,∴GF ∥AS ,又∵F 为AM 的中点, ∴GF 是△AMS 的中位线,点G 是AS 的中点。

则GFB ∠即为所求二面角. ∵2=SM ,则22=GF ,又∵6==AC SA ,∴2=AM ∵2==AB AM ,060=∠ABM ∴△ABM 是等边三角形,∴3=BF在△GAB 中,26=AG ,2=AB ,090=∠GAB , ∴211423=+=BG FGFG366232222113212cos 222-=-=⨯⨯-+=⋅-+=∠FB GF BG FB GF BFG ∴二面角S AM B --的大小为)36arccos(-练习1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 ,底面ABCD 为菱形,P A ⊥平面ABCD ,60ABC ∠=︒,E ,F 分别是BC , PC 的中点. (Ⅰ)证明:AE ⊥PD ;(Ⅱ)若H 为PD 上的动点,EH 与平面P AD 所成最大角的正切值为6,求二面角E —AF —C 的余弦值. 分析:第1题容易发现,可通过证AE ⊥AD 后推出AE ⊥平面APD ,使命题获证,而第2题,则首先必须在找到最大角正切值有关的线段计算出各线段的长度之后,考虑到运用在二面角的棱AF 上找到可计算二面角的平面角的顶点S ,和两边SE 与SC ,进而计算二面角的余弦值。

求二面角的方法

求二面角的方法

解题宝典空间角主要包括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二面角是指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求二面角的大小是一类常见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求二面角大小的四种方法:定义法、向量法、面积投影法、三垂线定理法.一、定义法过二面角棱上的任一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与棱垂直的射线,则两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一般地,要求得二面角的大小只需要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即可.在求二面角的大小时,我们可以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来求解.首先在二面角的棱上选取一点,在两个面内作棱的垂线,则两条垂线的夹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求得平面角的大小即可得到二面角的大小.例题:如图1,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点E在棱AA1上,BE⊥EC1.(1)证明:BE⊥EB1C1;(2)若AE=A1E,求二面角B-EC-C1正弦值.图1图2解:(1)略;(2)由(1)知∠BEB1=90°.由题设知Rt△ABE≌Rt△A1B1E,所以∠AEB=45°,故AE=AB,AA1=2AB.如图2所示,在平面BCE内过B点作BM⊥CE于点M,取棱CC1的中点N,连结MN,EN.因为EC1=EC,所以EN⊥CC1,所以ΔCEN为直角三角形.因为BC⊥BE,所以ΔCEB为直角三角形.令AB=1,则BC=NC=1,BE=EN=2,CE=3,所以RtΔBEC≌RtΔNEC,所以MN⊥EC,则∠BMN即为二面角B-EC-C1的平面角.在RtΔBEC中,sin∠BCE=BE CE=BM BC,所以BM=,MN.在ΔBMN中,cos∠BMN=BM2+MN2-BN22BM∙MN=-12,则sin∠BMN=,故二面角B-EC-C1正弦值.利用定义法求二面角的大小的关键是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作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题目条件中隐含的垂直关系,如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菱形或正方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等.另外在构造二面角的平面角时,常用的方法还有垂面法,即经过两个面的垂线的平面与两个平面的交线所夹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二、三垂线法三垂线法是指利用三垂线定理求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求得二面角大小的方法.在求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时,需过其中一个面内的一点作另一个面的垂线,再经过垂足作棱的垂线,连接该点与棱上的垂足,进而构造出与二面角的平面角相关的角,再结合图形中的垂直关系求得二面角的大小.以上述例题为例.解:如图3,连接BD,AC,交点为O,过点O作CE的垂线,垂足为P,连接BP.由三垂线定理可知BP垂直于CE,所以∠BPO即为所求二面角平面角的补角.设AB=1,由(1)可知AE=1,所以BE=2,CE=3.因为BC⊥BE,所以ΔBCE为直角三角形,所以RtΔBCP∽RtΔBCE.陈秀林图342解题宝典所以BP.在Rt△BOP 中,sin ∠BPO =BC BP=,即所求二面角正弦值为.此法与定义法的不同之处是将所求二面角的相关角置于直角三角形中,从而使解题的过程更加简洁.三、向量法向量法是通过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将所求的二面角转化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的方法.解题的思路是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根据向量的数量积公式求出夹角,再利用法向量的夹角与二面角的关系来确定二面角的大小.值得说明的是,二面角的平面角与法向量的夹角的关系是相等或互补.以上述例题为例.解:(2)由(1)知∠BEB 1=90°.由题设知Rt△ABE ≌Rt△A 1B 1E ,所以∠AEB =45°,故AE =AB ,AA 1=2AB .以D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4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则C (0,1,0),B (1,1,0),C 1(0,1,2),E (1,0,1),所以 CB =(1,0,0),CE =(1,-1,1),CC 1=(0,0,2).设平面BCE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ìíî CB ∙n =0,CE ∙n =0,即{x =0,x -y +z =0,令y =-1,得n =(0,-1,-1).设平面ECC 1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ìíî CC 1∙m =0,CE ∙m =0,即{2z =0,x -y +z =0,令x =1得m=(1,1,0).于是cos m,n =m ∙n |m |∙|n |=-12.所以二面角B -EC-C 1平面角正弦值为.向量的引入降低了立体几何问题的难度,但对同学们的运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求法向量的原则是先找后求,即如果存在一条已知的直线与二面角的某一个平面垂直,则该直线的方向向量即可视为此平面的法向量.四、投影法投影法,即为构造出二面角的两个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在另外一个平面内的投影,从而利用此平面与其投影的夹角θ来判断所求二面角的大小的方法.若该平面与其投影的面积分别为S 1,S 2,则cos θ=S 1S 2.θ与所求二面角的关系有两种,即相等或互补.以上述例题为例.解:如图5,连接BD 交AC 于点O ,连接EO .因为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所以BD ⊥AC ,所以点B 在面C 1CE 内的投影,三角形EOC 为ECB 的投影.设棱AB =1,由(1)可知AE =1,则AC =BE =2,EC =3,所以三角形OCE 的面积为S 1=12∙OC ∙AE =12,三角形BCE 的面积为S 2=12BC ∙BE =12×1×2.所以S 2S 1=42=12.所以面BCE 与面ECC 1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12,故二面角的正弦值为.在本题中,三角形ECB 与其在面ECC 1上的投影EOC 的夹角即为所求二面角的补角,而两角互补,则其正弦值相等,所以可直接利用投影法来求解.一般地,求二面角的问题主要有两类,即求有棱二面角的大小和无棱二面角的大小,虽然图形有所不同,但解题的方法基本上一致.同学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仔细审题,择优而用.(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图5图443。

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求法

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求法

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求法二面角的求法是立体几何中的重点,也是立体几何的难点。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涉及到二面角的求法。

常见的二面角求法有定义法、垂线法、垂面法、延伸法和射影法。

定义法是通过定义直接求出二面角的大小。

例如,在正方形ABCD-A1B1C1D1中,若E为CC1的中点,求截面A1BD和EBD所成二面角的度数,可以通过定义法直接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垂线法是通过垂线的性质来求出二面角的大小。

例如,在三棱锥V-ABC中,若VA⊥底面ABC,AB⊥BC,DE垂直平分VC,且分别交AC、VC于D、E,又VA=AB,VB=BC,求二面角EBD-C的度数,可以应用垂线法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垂面法是通过垂面的性质来求出二面角的大小。

例如,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若E、F分别是AB、C1D1的中点,要证明A1、E、C、F四点共面,可以通过垂面法证明,并进一步求出二面角A1-EC-D的大小。

延伸法是通过延伸线段来求出二面角的大小。

例如,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若D为CC1的中点,要求平面A1BD与平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度数,可以应用延伸法,将线段BD向外延伸,再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射影法是通过射影的性质来求出二面角的大小。

例如,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若M为AA1上点,且EC-D的平面角:根据图示,平面A'BD与平面ABC只有一个交点。

因此,将A'D延长与AC相交于F点,连接BF,BF即为所求二面角的棱。

由于CD=C'D,所以A'C'=CF=BC=AC,因此∠ABF=90°。

取BF的中点E,连接DE,则CE垂直于BF,又DC垂直于平面ABF,因此DE垂直于BF,从而∠DEC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需要注意的是,本题也可以使用射影法求二面角的度数。

例5:本题旨在使用射影法求截面B1D1M与底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度数。

二面角大小的求法

二面角大小的求法

二面角大小的求法:一、定义法:直接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得出平面角,用定义法时,要认真观察图形的特性;例1 在四棱锥P-ABCD中,ABCD是正方形,PA⊥平面ABCD,PA=AB=a,求二面角B-PC—-D的大小。

二、三垂线法:已知二面角其中一个面内一点到一个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例2 在四棱锥P-ABCD中,ABCD是平行四边形,PA⊥平面ABCD,PA=AB=a,∠ABC=30°,求二面角P-BC-A的大小。

[基础练习]1.二面角是指()A 两个平面相交所组成的图形B 一个平面绕这个平面内一条直线旋转所组成的图形C 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出发的一个半平面与这个平面所组成的图形D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2.平面α与平面β、γ都相交,则这三个平面可能有()A 1条或2条交线B 2条或3条交线C 仅2条交线D 1条或2条或3条交线3.在300的二面角的一个面内有一个点,若它到另一个面的距离是10,则它到棱的距离是( )A 5B 20C 210 D225 4.在直二面角α-l-β中,Rt ΔABC 在平面α内,斜边BC 在棱l 上,若AB 与面β所成的角为600,则AC 与平面β所成的角为 ( ) A 300 B 450 C 600 D 1200 5.如图,射线BD 、BA 、BC 两两互相垂直,AB=BC=1,BD=26, 则弧度数为3π的二面角是( ) A D-AC-B B A-CD-B C A-BC-D D A-BD-C6.△ABC 在平面α的射影是△A 1B 1C 1,如果△ABC 所在平面和平面α成θ角,有 A S △A1B1C1=S △ABC ·sinθ B S △A1B1C1= S △ABC ·cosθ C S △ABC =S △A1B1C1·sinθ D S △ABC =S △A1B1C1·cosθ 7.如图,若P 为二面角M-l-N 的面N 内一点,PB ⊥l ,B 为垂足,A 为l 上一点,且∠PAB=α,PA 与平面M 所成角为β,二面角M-l-N 的大小为γ,则有 ( )A sin α=sin βsin γB sin β=sin αsin γC sin γ=sin αsin βD 以上都不对8.在600的二面角的棱上有两点A 、B ,AC 、BD 分别是在这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垂直于AB 的线段,已知:AB=6,AC=3,BD=4,则CD= 。

立体几何中二面角8个常用求法

立体几何中二面角8个常用求法

⽴体⼏何中⼆⾯⾓8个常⽤求法
⼆⾯⾓定义的回顾:
⼆⾯⾓的通常求法
1、由定义作出⼆⾯⾓的平⾯⾓;
2、利⽤三垂线定理(逆定理)作出⼆⾯⾓的平⾯⾓;
3、作⼆⾯⾓棱的垂⾯,则垂⾯与⼆⾯⾓两个⾯的交线所成的⾓就是⼆⾯⾓的平⾯⾓。

4、空间坐标法求⼆⾯⾓的⼤⼩
5、平移或延长(展)线(⾯)法
6、射影公式S射影=S斜⾯cosθ
7、化归为分别垂直于⼆⾯⾓的两个⾯的两条直线所成的⾓
⼀、利⽤定义作出⼆⾯⾓的平⾯⾓,并设法求出其⼤⼩。

⼆、三垂线定理(逆定理)法
由⼆⾯⾓的⼀个⾯上的斜线(或它的射影)与⼆⾯⾓的棱垂直,推得它位于⼆⾯⾓的另⼀的⾯上的射影(或斜线)也与⼆⾯⾓的棱垂直,从⽽确定⼆⾯⾓的平⾯⾓。

四、找(作)公垂⾯法
由⼆⾯⾓的平⾯⾓的定义可知两个⾯的公垂⾯与棱垂直,因此公垂⾯与两个⾯的交线所成的⾓,就是⼆⾯⾓的平⾯⾓。

五、平移或延长(展)线(⾯)法
将图形中有关线段或平⾯进⾏平移或延长(展),以其得到⼆⾯⾓的两个平⾯的交线。

图⼆:
六、射影公式
由公式S射影=S斜⾯cosθ,作出⼆⾯⾓的平⾯⾓直接求出。

运⽤这⼀⽅法的关键是从图中找出斜⾯多边形和它在有关平⾯上的射影,⽽且它们的⾯积容易求得。

图⼆:
七、化归为分别垂直于⼆⾯⾓的两个⾯的两条直线所成的⾓
图⼆:
图三:
⼋、空间向量求解⼆⾯⾓
求解⼆⾯⾓⼤⼩的⽅法很多,诸如定义法、三垂线法、垂⾯法、射影法、向量法等若⼲种。

⽽这些⽅法中最简单易学的就是向量法。

图⼆: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
图九:
图⼗:。

二面角四种求法_5个例题解决二面角难题

二面角四种求法_5个例题解决二面角难题

四法求二面角二面角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求二面角的大小应先作出它的平面角,下面介绍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四种方法:定义法、垂面法、三垂线定理法、射影面积法。

(1)定义法——在棱上取点,分别在两面内引两条射线与棱垂直,这两条垂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注:o 点在棱上,用定义法。

(2)垂线法(三垂线定理法)——利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平面角,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角的大小。

注:o 点在一个半平面上,用三垂线定理法。

(3)垂面法——通过做二面角的棱的垂面,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即为平面角。

注:点O 在二面角内,用垂面法。

(4)射影面积法——若多边形的面积是S ,它在一个平面上的射影图形面积是S`,则二面角θ的大小为COS θ= S`÷ S A 图3 αβO B l O 图5 β α l CB A例1 如图1-125,PC⊥平面ABC,AB=BC=CA=PC,求二面角B-PA-C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三垂线定理法)分析由PC⊥平面ABC,知平面ABC⊥平面PAC,从而B在平面PAC上的射影在AC 上,由此可用三垂线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解∵ PC⊥平面ABC∴平面PAC⊥平面ABC,交线为AC作BD⊥AC于D点,据面面垂直性质定理,BD⊥平面PAC,作DE⊥PA于E,连BE,据三垂线定理,则BE⊥PA,从而∠BED是二面角B-PA -C的平面角。

设PC=a,依题意知三角形ABC是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 D是∵PC = CA=a,∠PCA=90°,∴∠PAC=45°∴在Rt△DEA评注本题解法使用了三垂线定理来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后,再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来求解。

例2 在60°二面角M-a-N内有一点P,P到平面M、平面N的距离分别为1和2,求点P到直线a的距离。

(图1-126)(垂面法)分析设PA、PB分别为点P到平面M、N的距离,过PA、PB作平面α,分别交M、N于AQ、BQ.同理,有PB⊥a,∵ PA∩PB=P,∴ a⊥面PAQB于Q又 AQ、BQ平面PAQB∴ AQ⊥a,BQ⊥a.∴∠AQB是二面角M-a-N的平面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β在V A OC中,OC=a,O A=a,AC=a,..二面角的几种求法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李春杰056300摘要:在立体几何学习中,求二面角的大小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

在每年的高考中,求二面角的大小,几乎成了必考的知识点,但学生却对这个知识点不太熟练,不知从何入手,更不能站在一个高度去求二面角。

因而我们将一些求角的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从而更好更准确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二面角平面角三垂线定理空间向量在高考中,立体几何占的分值比较大,学生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他们觉得,立几中要记的定义,定理,方法和基本图形比较多,再加上还要运用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因此,空间立体几何对他们来说,真的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将有关二面角大小的方法加以归纳,为的是在以往有关解答此类问题时能有一定的解题技巧、方法,以便得心应手地面对各种有关的题型。

一:二面角定义的回顾: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就叫做二面角。

二面角的大小是用二面角的平面角来衡量的。

而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指在二面角α-l-β的棱上任取一点O,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射线AO⊥l,BO⊥l,则∠AOB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

αA B l二:二面角的通常求法:OOB1.利用定义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设法求出其大小。

例1、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中,AB=BC=CD=DA=a,对角线AC=a,BD=2a.求二面角A-BD-C的大小。

解:取BD的中点为O,分别连接AO、COQ AB=AD,BC=CD∴AO⊥BD,C O⊥BD∴∠A OC为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Q AB=AD=a,BD=2aA∴AO=22a Q BC=CD=a,BD=2a 2∴OC=a2B OD2222OA2+OC2=AC2∴∠A OC=900即二面角A-BD-C为900的二面角C又tan ABD=AD=,tan BAC==3.由Rt△EFC∽Rt△PAC得EF=P A g EC=.在Rt△EFD中,tan EFD=DE=,∴∠EFD=arctan...2.三垂线定理(逆定理)法由二面角的一个面上的斜线(或它的射影)与二面角的棱垂直,推得它位于二面角的另一的面上的射影(或斜线)也与二面角的棱垂直,从而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

例2.如图,在底面为直角梯形的四棱锥P-ABCD中AD//BC,∠ABC=90︒,P A⊥平面ABC,P A=4,AD=2,AB=23,BC=6。

(Ⅰ)求证:BD⊥平面P AC;(Ⅱ)求二面角P-BD-D P的大小;解:(Ⅰ)Q P A⊥平面ABCD,BD⊂平面ABCD.∴BD⊥P A.A F D3BC AB3AB BEC∴∠ABD=30o,∠BAC=60o,∴∠AEB=90o,即BD⊥AC.又P A I AC=A.∴B D⊥平面PAC.(Ⅱ)过E作EF⊥PC,垂足为F,连接DF.Q DE⊥平面PAC,EF是DF在平面PAC上的射影,由三垂线定理知PC⊥DF,∴∠EFD为二面角A-PC-D的平面角.又∠DAC=90o-∠BAC=30o,∴DE=AD sin DAC=1,AE=AB sin ABE=3,又AC=43,∴EC=33,PC=8.33PC22323EF99∴二面角A-PC-D的大小为arctan 23 9.3.平移或延长(展)线(面)法将图形中有关线段或平面进行平移或延长(展),以其得到二面角的两个平面的交线。

例3、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10,A∈平面α,B、C在平面α的同侧,且与α的距离分别是4和2,Sin∠BAE=BE :AB= 5 ,即平面 ABC 与α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HM设正方体的棱长 a ,则 S ∆ BCD = 1a 2 ,BD = 3 a2a ,S ∆ BMD1= a 2求平面 ABC 与α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解:设 E 、F 分别为 B 、C 的射影,连 EF 并延长交 BC 延长线于 D ,连 AD ;AE∵E 、F 是 B 、C 射影∴BE 丄α;∵CF 丄α ∴BE∥CF 又 CF :BE= 1,B2∴C 是 BD 的中点 ∴BC=DC ,C∵ΔABC 是正三角形∴∠B=∠BCA=∠BAC=60°,又∠ACB+∠ACD=180° ,E F D∴∠ACD=120°又 AC=DC ,A∴∠CAD=∠CDA=30°,又∠BAD=∠BAC+∠CAD ,∴∠BAD=90°,∴BA 丄 AD ,又∵AE 是 AB 在平面α上的射影,∴AE⊥AD 又 BA⊥AD ,平面 ABC∩平面α=A ,∴∠BAE 是平面 ABC 与α所成的角,∴BE⊥平面α,∴ BE⊥AE , ∴ΔABC 是 RtΔ2254、射影公式由公式 S 射影 =S 斜面 cosθ,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直接求出。

运用这一方法的关键是从图中找出斜面多边形和它在有关平面上的射影,而且它们的面积容易求得。

例 4、如图,设 M 为正方体 ABCD-A B C D 的棱 CC 的中点,求 1 1 1 11A 1D 1C 1B 1平面 BMD 与底面 ABCD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DC解:∵D D⊥面 ABCD ,C C⊥面 ABCD ,∴ ∆ BMD 在底面上的111射影为∆ BDC ,1所以∴MH=26 24AB由 S ∆ BDC =S ∆ BMD1cosθ得θ=arccos 635、找(作)公垂面法由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可知两个面的公垂面与棱垂直,因此公垂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例 5、如图,已知 PA 与正方形 ABCD 所在平面垂直,且 AB =PA ,求平面 PAB 与平面 PCD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解:∵PA⊥平面 ABCD ,∴PA⊥CD .又 CD⊥AD ,故 CD⊥平面 PAD . P而 CD 平面 PCD ,AD所以 平面 PCD⊥平面 PAD .同理可证 平面 PAB⊥平面 PAD .B C因为 平面 PCD∩平面 PAD =PD ,平面 PAB∩平面 PAD =PA ,所以 PA 、PD 与所求二面角的棱均垂直,即∠APD 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且∠APD =45°.6、化归为分别垂直于二面角的两个面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例 6、在长方体 ABCD -A B C D 中,点 E 、F 分别在 BB 、DD 上,且 AE⊥A B ,AF⊥A D .1 1 1 11111(1) 求证:A C⊥平面 AEF ;1若规定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是这两个平面所组成的二面角中的锐角(或直角),则在空间中有定理:“若两条直线分别垂直于两个平面,则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与这两个平面所成角的大小相等.”试根据上述定理,在 AB =4,AD =3,AA =5 时,D 11C 1求平面 AEF 与平面 D B BD 所成角的大小(用反三B 1 11 A 1角函数值表示).FE解:(1)∵A B⊥BC 即 A B 是 A C 的射影DC11 1又∵A B⊥AE ∴A C⊥AEAGB11同理 A C⊥AF1∴A C⊥平面 AEF1(2) 的解法如下:过 C 作 BD 的垂线交 AB 于 G .3Cos∠BCG = 4,GC = BG= ,AG=25 DE = (0,,, = (2,, ,E2 0) 2 0) 2 1) 0 4)AB C y2 - , 0 4) 又 D D⊥CG ,故 CG⊥平面 BB D D .11 1而 A C⊥平面 AEF((1)已证),设 CG 与 A C 所成的角为α,则α即为平面 BB D D 与平面 AEF 所11 1 1成的角.Sin∠BCG =Sin∠ABD = ,5155 49 7 4 4A G 2=A A 2+AG 2 =1 1 44916A C 2 =AB 2 +AD 2 +AA 2 =5011在 A CG 中,由余弦定理得1Cos∠A CG= 12 21由上述定理知平面 BB D D 与平面 AEF 所成的角大小为 arccos1 17.空间向量法12 225例 7.如图,正四棱柱 ABCD - A B C D 中, A A = 2 AB = 4 ,点 E 在 CC 上且1 1 1 1 11C E = 3EC .1 A 1D 1B 1C 1(Ⅰ)证明: A C ⊥ 平面 BED ;1E(Ⅱ)求二面角 A - DE - B 的大小.1解在:以 D 为坐标原点,射线 DA 为 x 轴的正半轴,建立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 D - xyz .A 1z D 1D AC 1B 1BC依题设, B(2,,, C (0,,, E (0,,,A (2,, . 1uuur uuur2 1) DB 2 0)uuur uuuurAC = (-2,, 4) DA = (2,, .11uuur uuur uuur uuur(Ⅰ)因为 AC g DB = 0 , AC g DE = 0 ,1 1故 A C ⊥ BD , A C ⊥ DE .1 1又 DB I DE = D ,x D1 - , n A C所以 A C ⊥ 平面 DBE .1(Ⅱ)设向量 n = ( x ,y ,z) 是平面 DA E 的法向量,则1uuur uuuurn ⊥ DE , n ⊥ DA .1故 2 y + z = 0 , 2x + 4z = 0 .uuur令 y = 1 ,则 z = -2 , x = 4 , n = (4,, 2) . n AC等于二面角 A - DE - B 的平面角, 11cos n , A C = n A 1C= 14 .4211所以二面角 A - DE - B 的大小为 arccos11442.参考资料:《5 年高考三年模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优化探究》黄河出版社..下载可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