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一)教学反思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教学反思区域地理一向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生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当时受学生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的限制,很多问题没有展开和深入。
本模块在学生已有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以区域为单位,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探讨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这是对区域地理内容的丰富和提升。
同时,这也反映了当前区域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针对本模块的这一特点,我们必须加强“案例”教学研究,掌握其基本规律和一般要求,探索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地理区域要素的复杂性、空间性和关联性等特点,使得区域地理案例教学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因此,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创造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具有启发性、探究性、梯度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在沟通和合作中探求结论或解决问题,挖掘出案例所反映或体现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
以黄土高原为课例,我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案例中的分析中,既遵循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增加了相关的实验和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互动、开放、合作交流中进行的。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观念,训练了从个别到一般、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方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区域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是“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因此,本模块教学中案例分析的目的不只在案例本身,还要关注案例的迁移和拓展,即,将案例分析中获取和形成的原理和规律、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其它类似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去。
通过案例的扩展,一方面减少了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些内容和方法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我在本节课中,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的方法来分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及其原因。
【优质文档】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和反思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与反思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作者及工作单位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
教材第一个内容以图文结合的方式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表景观。
在“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两个框题中着重分析了黄土高原各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
最后一个框题“生态建设”,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也初步掌握了读图能力,这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①认识黄土高原的范围及地表特征;②解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③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后果;④能够初步领会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以及人口不断增加对该地区造成的环境压力;⑤掌握黄土高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二、能力目标:初步领会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以及人口不断增加对该地区造成的环境压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学习,增进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 认识黄土高原的范围及地表特征; 2.解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二、教学难点:1.能够初步领会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以及人口不断增加对该地区造成的环境压力; 2. 掌握黄土高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2.探讨:板书:一、文明的摇篮板书二、风吹来的黄土板书:三、严重的水土流失放映图片,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地区的景观。
提问:为什么一看图片就知道这是黄土高原,而不是其它的什么地方?1.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阅读课文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及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及反思学习目标:1.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学法:自学、讨论、讲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黄土”是黄土高原的中心事物,认识到区域的中心事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新课导入:师: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看这几幅图片课(课本图),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
生: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
板书: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新课讲授:一:当堂学习,找出重点难点。
{叫生回答,并纠正}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20-25分钟)1.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2.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4.你能说出在同等降水量的条件下,地面植被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吗?5.与同学交换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
6.看书完成活动2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成果汇报,教师讲解。
1.“风成说”证据是:⑴“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⑵“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⑶“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漠的矿物成分相同。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范文
最近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黄土高原的教学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萌发了对于课程教学改进的强烈意愿。
关于《黄土高原》的教学,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为孩子们的学习服务。
一、教学目标:多元表达的意识与实践我们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存在一些问题。
在课程设计之初,我想要把《黄土高原》这首诗教给孩子们,是因为这首诗的背景和内涵与我们所身处的生态环境非常吻合。
孩子们生长在黄土高原这样的地方,应该了解到沙漠化、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并懂得如何维护家园。
但是,我教学的过程中却发现,孩子们对于这首诗只是停留在“枯草如雪”的局面上,眼前似乎只有一片荒凉的场景,而不是更深刻的表达意义。
而这其中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引导孩子感性地去理解具体意境,更没有鼓励他们去挖掘这首诗的文学内涵。
我们应该重视多元的表达方式,让孩子们在理解中获得好奇心,在好奇中追求思考,在思考中得出结论。
比如,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1、音乐表达: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到《黄土高原》中的静谧,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听一些山水画中的背景音乐,激发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诗句的真正含义。
2、视觉表现:黄土高原的景观是孩子们生活中最为亲近的,我们可以采用图片、素描、水彩等多种手段,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于这片土地的感情和认知,同时大力挖掘这个地方独特的文化底蕴。
3、写作表达:让孩子自主参加各种文学作品的写作,通过他们自己的文字,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黄土高原》的意境和文化内涵,让他们在写中思考,在思考中提炼精髓。
二、教学手段:多种形式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在讲授《黄土高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采用多种形式对于同一个话题进行探讨。
比如,在教学《黄土高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多媒体教学:有些学生可能比较偏爱视觉表达的方式,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的照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让他们以畅快的心情去体验这首诗的哲理与内涵。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含反思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盐城市北蒋实验学校耿秋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探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分析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分工协作查找资料寻求治理措施。
(2)通过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分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形成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2.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之前我们已经学过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形区,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那么严重的水土流失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该如何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呢?[讲授新课](一)严重的水土流失1、读P29活动,思考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2、观看4个实验探究视频,分小组思考并总结不同的植被覆盖率、不同的土质(沙土和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结论:①土质: (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坡度: (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
③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④植被覆盖率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3、四人一小组,结合教材图6. 32,合作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2015年黄土高原教学反思第1篇:《黄土高原》教学反思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像地理、历史这样所谓的副科,上起课来就是手到擒来,非常简单。
实际上,两年的地理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地理课要想上得精彩,精心备课同样不可缺少。
下面,以《黄土高原》这节课为例,简单谈几点想法。
一、备课必须备学生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既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更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定。
《黄土高原》是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八章《环境与发展》的第五节,之前的四节分别学习了北京市、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省的相关情况。
他们与本节课的区别是:之前的四节课都是具体的省区、直辖市,而本节是一个区域,而且它不像其它几节文字内容那样多,并且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以区域发展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将重点定为:1、结合图8-65,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势特征、河流等基本概况、2、掌握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因为黄土高原距离学生比较遥远,所以我将教学难点定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二、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课堂上给学生看书的时间应该充分,而不应该是走过场。
所以本节课简单导入以后,我便投影出示具体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带着问题去读书,要求不放过任何一个字。
这样,大概十分钟,学生基本上就能够扎实地掌握本节的基础内容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任务就是在班里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看着学生课本上密密的'批注和脸上喜悦的笑容,我体会到了收获的甜蜜。
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要急着去引导学生,更不要忙着去代劳,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而不能仅仅看结果。
教师要敢于放手,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本是学习的范本,一定要让学生将课本内容看透、看懂,如果教师不厌其烦地大讲特讲,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三、可以灵活调整内容的顺序这一节共有三部分内容: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黄土高原教学反思“黄土高原”内容繁多,地貌独特,生态环境脆弱。
如何上好这一课?关键在于让学生建立黄土高原的形成概念,突破这一层,黄土高原沟纵横的特点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就不言而喻了。
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认识则水到渠成,鉴于特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按下列思路组织教学:一、了解成固:课本中对黄土层厚度的叙述有这样一句:“一般厚度超过100米”为什么黄土层厚度均匀?引起学生对形成原固的探讨,通过对形成原固的几种假说的推断,达到认识“风成说”的主张。
这样层层深入,道理透彻。
二、认识地貌。
从课文中的图先出发,让学生客观地认识黄土高原“千沟万”地地貌特点并从这一特点中探究:千沟万的形成的因素,直接感知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特殊的生寸背景,恶劣的自然条件对黄土高原的人名生活带来的影响,呼唤学生建立征服改造黄土高原的理念信心,自然引出下一问题。
三、由因及果,突出目的,树立信心。
由于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对人的生活影响,能够理解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治理好黄土高原的环境,至于治理方法,则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从而达到了突破难点掌握知识的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调查了解:本节的知识点和重点:学生掌握较好,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的脆弱也知道,总起来说,知识贯穿到位,组也存在下列不足之处:1、缺少必要的辅助性和建学手段,以致于课堂教学显得单调,如:有关黄土高原补充图先的收集,整理,黄土高原形成之演示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有这些材料的补充,让学生看材料抓要害,理特征,则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会感到身心快乐,能达到课堂气氛和谐,激发认识潜能的目的。
2、有关固果关系的讨论,放得不够。
在推导“风成说”的结论后黄土高原土层的稀松,雨水的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的特点如果让学生自由讨论,适时引导则特征会更突出,学生记忆就会转为理解记忆,效果会更好。
初中地理_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讲课教师:【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通过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归纳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水土流失的原因难点:1.评价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的地理位置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启发诱导法、读图思考法、小组合作法学法指导:自学—合作—探究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课件兴趣。
学习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认识主要黄土地貌类型,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3.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
(明确目标,事半功倍)学生齐读,明确学习目标带着任务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承转:有了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基础,请同学们利用方法的迁移,通过读图攻克目标一,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一、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分小组,分任务合作学习:黄土高原的范围和范围。
明确任务:一组:黄土高原的经纬度位置二组:黄土高原的四至三组:黄土高原附近的主要地形区四组:黄土高原所跨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有效的予以点评,并适当的给予赋分)运用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协助小组很好的展示本组任务1.学生自主学习课本18~19页,阅读地图,思考本组的任务。
2.小组合作交流本组的任务3.小组展示,一生指图,一生画简图其他学生针对小组展示的内容,在书上标记,圈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二、黄土高原的过渡性过渡:在这个特殊的位置上,决定了黄土高原在很多方面存在过渡性,下面咱们就从降水、干湿地区、农业区、地形等方面来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多媒体出示降水、干湿地区、农业区、地形图,下面配有有关过渡性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黄土高原反思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反思我今天选取黄土高原这一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八下教材学生们还比较熟悉,因为是最后学完的一本书,及时复习比较有效。
(2)正如我上课时提到的黄土高原是我国非常特殊的一个地理区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黄土堆积区,同时,又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3)在中考当中,黄土高原是一个高频考点。
下面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因为是第一轮复习,我的这节课没有和其他的课节进行整合,本节课就讲了黄土高原。
课堂内容主要由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内容是黄土高原的概况。
它包括“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征”。
第二部分内容是黄土高原孕育了古代文明,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同时,它也是革命的圣地。
第三部分内容是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成因。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第四部分内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引导学生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第五部分内容是中考链接。
我针对中考考点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
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
为了避免知识过于零散,我在教学中以黑板书写思维导图的方式串起来了一条线,重点是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
总体来说,这节课在带领学生复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地理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要学会利用各种图表资料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最后,感谢在我准备这节课时给予我帮助的每一位老师,谢谢大家!。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一课教学反思
民勤五中王慧霞
本节课为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进行动态观看,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降低难度。
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反思如下:
一、展示景观,身临其境。
黄土高原是“古文明的摇篮”。
我出示景观图片,带领学生游览。
学生在欣赏景观的同时,体会到它的历史价值,比枯燥的说教百倍。
二、视频播放,化难为易。
“黄土的由来”和“黄土的治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为了降低难度,我采用学生先猜测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各自的观点,然后出示相关的视频。
这样使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错误,更重要的是记住了画面中的重点知识。
三、走进生活,观察释疑。
“黄土的危害”这一重难点,我利用学生基本都是农村这一点优势,让他们观察影响水土流失的原因的实验。
他们很快就理解。
我又设计了一个对农民的小采访帮助他们理解黄土的危害。
为后面治理打下基础。
四、谈收获,知识升华。
最后、我利用一段时间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学生不
仅基本掌握了本节知识,还说出了让中华文明发扬广大,保护
古文明和环境等,收到了使人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总之,这一节的内容较多,要想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时间不是很充足。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量改善。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黄土高原》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土高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1本周的教学内容是北方地区的重要地形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导入自然,通过播放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貌景观,人文特点,比如传统民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受到这片古老的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引入主题,随即让学生观察,地形图,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黄土高原区域的位置范围,所跨的行政区划和重要的边界线。
结合学生的历史知识,尝试着让学生说说,黄土高原和黄河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并举例说明悠久的历史,造就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并结合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了解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究竟从哪里来的?通过学生自学阅读材料,黄土“风成说”,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并且能运用黄土“风成说”这个最受广泛支持的假说,解释地理现象,给出证据,说说它们分别说明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风成黄土的理解,因黄土土质的性质,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经过天长日久,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千沟万壑,形成了塬,梁,峁,川的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并简要评价它们在成因上的联系。
看到黄土地貌景观与我们一般的高原景观差异很大,这样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景观是因为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的,明确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让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以此为例,讨论造成水土流失的一般自然要素和人为因素,让学会分析的方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含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学会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形、气候、植被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感到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方法的选取。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水土流失、植被恢复等。
2.准备投影仪、课件等教学设备。
3.划分学习小组,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等,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然后展示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3.操练(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结合实例思考治理措施。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选取几个典型的治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之处,加深对治理措施的理解。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范文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范文黄土高原教学反思范文一“黄土高原地区”一节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内容有联系,还与本学期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一章内容密切相关。
这节课我把它分成两大部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和黄土高原的特征。
在教学活动中,我非常赞同一点:要想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特别是备学生。
这也是我师傅经常教导我注意的环节。
所以,我在备课期间问了几个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程度,发现学生了解的并不多。
于是,我在导入新课时使用了一个黄土高原的视频,希望使学生能从中直观的了解黄土高原,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接受新知识。
第一次使用该视频时,由于我没有后续跟进的问题,效果并不明显。
而后几次上课时适当地加了配合该视频的问题,这样使得这个导入既生动又贴切,顺利进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区是这学期教材设计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地形区。
因此,我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来开始教学。
并且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找图,定范围。
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课堂气氛融洽,学生的找图和读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黄土高原的特征,我分成黄土广布、土层深厚和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两块内容进行敬爱教学。
在讲述完黄土广布、土层深厚时,顺水推舟我继续提问:“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从而引出“风成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成说”,我用了一幅动画,但因速度较快,学生无法观察清楚,效果不明显。
后改用图片效果就在显著多了。
“你印象中的黄土高原是什么样子?”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后,会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想像力,同时也作为一个话题引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
继而由地貌导出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的特征。
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及其原因。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的教学,我搜集了较多材料,使用了一副图片,通过三种情况分析同等降水量不同植被的水土流失情况。
不过,当时上课没有让学生自己表达看法,有些可惜。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1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开阳四中郑君容
成功之处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复习导入自然,一方面回忆了上节课所要求掌握的内容,如黄土高原的位置和景观图片,另一方面引入新课,使两个课时的内容前后联系。
教学过程层层引入,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精神,让他们以辩论赛的方式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知识归纳整理能力。
让学生扮演了不同角色朗读材料,简单易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足之处
课堂的整个过程,时间比较仓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小。
有些问题讲解罗嗦。
比如,对延安气候的讲解。
除次之外,对课件的制作比较粗糙,没有严密的逻辑性,对教学技能的掌握比较肤浅。
对时间的分配不精确,前面的内容所用时间教多,最后的练习没有时间做,没有起到教学巩固的作用。
再教设计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
做到重难点突出。
如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土地是否应该全部退耕”的活动题应该课前作好准备。
人教八下地理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反思(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据此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在教学中,基本遵循的分析方法是: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按照这条主线,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进行本章节的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环境问题一般的分析方法。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利用ppt直观展示其地理位置过渡性讲授新课需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这里只要让学生上台来指出他的位置和范围,展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明白黄土高原的四至点以及它的过渡性的地理位置特征。
2.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实验突破重点内容以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状态,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后,会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同时也作为一个话题很好地引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
继而由地貌导出千沟万壑,由千沟万壑导出水土流失,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及其原因。
在分析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引用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从简单的活动中了解和掌握影响的一般因素,活动如下: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第二组试验:第二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第三组试验:第三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第四组试验: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表面植被繁茂,B表面植被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被,C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后反思
本节课合理地运用图片、歌曲以及视频等,以学生自主学习、
实验探究、合作交流为主体,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他
们充足的时间、恰当的引导,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参与度高,很
好地完成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的教学,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观察
中总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又让学生也感悟到
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重要性。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探讨不同状况下的水土流失情况,很形象直观地表现出了造成黄土
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在实验中探究,在观察中总结,锻炼了
学生的动手、分析、概括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样创设情景
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体验,要比传统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教学,与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
因结合起来,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怎样才能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
失减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既调动了学
生积极性,又培养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爱护家园
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课后我调查了解,本节的知识点学生掌握较好,也都开始为家
乡美好明天行动起来了。
但学生合作学习还不够理想,个别学生参与不够,不能小组合
作交流来解决问题。
今后要对他们多些关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
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八下地理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反思(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内容,是在学生对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有了一些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区域—黄土高原,并能够举例说明黄土高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导入新课:首先先让学生阅读书本上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个初步的印象,再让学生举例说出平时了解的和黄土高原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
最后以板图的形式归纳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借助书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区域是华夏文明的先河。
3.过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是怎么来的?完成书上的活动题,学生小组讨论,最后找到“风成说”的证据。
4.通过刚才所学的知识及看到的相关图片,学生了解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景观,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塬、梁、峁及黄土高原的川让学生归纳黄土高原不同地貌景观的特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5.课堂小结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借助教材、地理图册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地图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书中的活动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不仅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节课的不足: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的成因和黄土高原不同地貌景观出现的原因没有进行强调,学生容易混淆。
改进措施: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比较模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进行强调,而且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反思
互助县城南学校:祁明寿“黄土高原地区”一节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内容有联系,还与本学期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一章内容密切相关。
这节课我把它分成两大部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和黄土高原的特征。
在教学活动中,我非常赞同一点:要想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特别是备学生。
这也是我经常备课注意的环节。
所以,我在备课期间问了几个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程度,发现学生了解的并不多。
于是,我在导入新课时使用了一个黄土高原的图片和“黄土高坡”这首歌曲,希望使学生能从中直观的了解黄土高原,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接受新知识。
第一次使用图片和歌曲时,由于我没有后续跟进的问题,效果并不明显。
而后几次上课时适当地加了配合课堂教学的图片、歌曲以及视频等媒介,这样使得这个导入既生动又贴切,顺利进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区是这学期教材设计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地形区。
因此,我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来开始教学。
并且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找图,定范围。
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课堂气氛融洽,学生的找图和读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黄土高原的特征,我分成黄土广布、土层深厚和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两块内容进行敬爱教学。
在讲述完黄土广布、土层深厚时,顺水推舟我继续提问:“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从而引出“风成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成说”,我用了一幅动画,但因速度较快,学生无法观察清楚,效果不明显。
后改用图片效果就在显著多了。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的教学,我搜集了较多材料,使用了一副图片,通过三种情况分析同等降水量不同植被的水土流失情况。
不过,当时上课没有让学生自己表达看法,有些可惜。
后面几次我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分析对比水土流失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让学生在观察中探究,在观察中总结,在观察中培养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同时,我又提出了一个假设性问题:
如果黄土高原上森林茂密,流水对黄土层的侵蚀作用是强还是弱?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是由流水侵蚀出来的,同时也认识到要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就必须植树种草。
所以,在日后的课堂上我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恰当的引导。
在教学定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潜在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与开发。
让学生多一些自由学习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在课改实践的摸索中,勇敢地迈出你每一次教法尝试的第一步,走过去,前面是个天,相信我们一定会迎来素质教育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