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设计-朱炳寅
朱炳寅结构设计范文
朱炳寅结构设计范文朱炳寅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杰出代表,其结构设计着重于探索材料性能和创造独特的空间体验。
对于朱炳寅的结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朱炳寅注重结构与材料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结构设计应该与材料的特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其潜力。
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往往能够看到材料本身的特点被巧妙地利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形态。
例如在上海波尔图现代艺术馆的设计中,他使用了大量的钢材和玻璃,并将它们运用在不同的结构体系中,创造出了光影交错的空间效果。
通过这种结构与材料的相互关系,朱炳寅为建筑赋予了更多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其次,朱炳寅的结构设计强调了空间体验的创造。
他注重将结构融入到建筑的整体设计中,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受。
例如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中,他将结构设置在外部,形成了一种层叠状的空间结构。
这种设计不仅使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还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观赏角度和体验方式。
朱炳寅通过结构设计,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了一种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空间体验。
此外,朱炳寅的结构设计还注重环境可持续性。
他提倡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融入到结构设计过程中。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材料的合理利用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在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中,他采用了各种节能措施,如太阳能发电、外部遮阳等,使得建筑的能耗尽量减少。
朱炳寅通过结构设计,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建筑行业做出了贡献。
总之,朱炳寅的结构设计着重于材料特性的发挥、空间体验的创造和环境可持续性的考量。
他的设计作品不仅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安全性,还注重建筑的艺术性和可持续性。
朱炳寅的结构设计风格独特,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建筑体验,同时也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朱炳寅听课笔记重点
朱炳寅老师的听课笔记(规范重点)所谓总量控制,就是在进行梁配筋设计时,不要拘泥于计算出来的数值,非要配的比它大,在梁支座负筋处,可以适当配小点(有利于实现强柱弱梁),但是跨中一定要配够(配大百利而无一害),跨中与支座的总量要与计算的总量相当(支座减少时,跨中要放大)。
所谓包络设计,就是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如果有不确定因素,应按各种情况分别计算,取结果的最大值进行包络设计。
另外,“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柱根”也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各种措施,一定要保证实现这几强几弱的原则。
1、荷载规范1)第4.1.1条汽车通道及停车库荷载,它是直接作用在楼面上的等效荷载,仅可用于楼面板设计计算,用于楼面梁、柱、墙及基础计算时应按第4.1.2条要求折减。
对双向板楼盖其板跨在不小6mx6m时才可以按规范取值。
当板跨小于规范的规定时,应按荷载效应相等的原则等效,不可以直接取用规范数值(当板跨与规范限定数值差别不大时,当进行近似计算时也可取规范数值)。
用PKPM计算基础时,同样按规范的规定对等效荷载进行折减。
2)对消防车荷载,若不考虑板顶的覆土厚度对消防车轮压的影响而统一取用表中数值,当地下室顶板面覆土厚度较厚时,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覆土厚度足够时,可以降低表中消防车荷载(见表4.1.1-3)。
(足够的覆土层厚度是指汽车轮压通过土层的扩散,交替和重叠,达到在某一平面近似均匀分布时的覆土层厚度。
足够的覆土厚度数值应根据工程经验确定,当无可靠设计经验时,可按后轴轮压的扩散面积不小于按荷重比例划分的汽车投影面积确定(一般大于2.5m即可认为足够)。
)3)活荷载的折减与荷载类型、从属面积和构件类型有关。
承担的面积越大,其活荷载同时出现的概率就越小,一般说来次梁的从属面积较小而主梁的从属面积较大,且传力途径一般为板到次梁再到主梁。
所以主梁的折减系数比次梁小。
目前我们所用的大部分程序(如PKPM),没有对活荷载分类的功能,也就不可能按规范要求折减。
独立柱基加防水板基础设计方法的分析_朱炳寅
独立柱基加防水板基础设计方法的分析朱炳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100044)[提要] 结合结构设计的工程实践,分析了独立柱基加防水板这一独特基础形式的受力特性、设计要点,对常用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适合现阶段结构设计的辅助计算建议,供结构设计时参考。
[关键词] 独立柱基 防水板 基础设计Ba sed on de sign practi ce,the proble m a bout the raft foundation c onsisting of the single fo oting a nd the wate r proof slab is an alyzed.The ke y points of practi cal de sign method is presented ac cording to the foundation de sign cod(GBJ7 89).K eyw ord s:single footing;water proof sla b;ra ft foundation一、独立柱基加防水板的受力分析多层及高层建筑的裙楼中大量采用的独立柱基加防水板基础,实际上是柱周区域加厚的筏板基础,它属于筏板基础范畴,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倒置的有柱帽无梁楼盖结构,柱帽为柱下独立基础中的台阶部分(图1)。
独立柱基加防水板基础的受力性能与独立柱基、无梁楼盖之间有许多的共性。
独立柱基加防水板基础是由独立柱基演变而来的一种特殊的筏板基础,筏板基础弹性地基梁板分析的刚度方程可表达为:K K wK w K w w+K sw=MP-P c+K s式中: 为由筏板板单元各节点i绕x,y轴的角位移 x及y构成的转角位移列向量(rad);w为由筏板板单元各节点i处的沉降位移构成的列向量(m);K ,K ww为总刚度矩阵中筏板板单元对应位移 及w的刚度子矩阵;K w,K w 为总刚度矩阵中筏板板单元对应位移 及w的刚度耦合子矩阵;M为作用于筏板板单元节点上的等效弯矩列向量(kN m);P为作用于筏板板单元节点上的等效竖向力列向量(kN);Pc为天然地面至筏板板底间的节点上土的重力列向量(kN);P-Pc为节点上的集中附加压力列向量(kN); 为外部相临建筑荷载对本筏板各节点产生的附加沉降量列矩阵;Ks为地基刚度矩阵。
性能设计-朱炳寅
3.2.4 对错层结构的错层部位提出中震承载力的设计要 求。
3.2.5 对框支梁及框支柱按“中震”设计。由于框支梁 及框支柱承托上部结构,为重要的结构构件,因此按“中震 弹性“或“中震不屈服”设计。对应的性能目标就是在设防 烈度地震(“中震”)作用下,框支梁及框支柱仍处于弹性 (或不屈服)状态。
3.2.8 对特别重要的结构,当采用双重抗侧力结构时, 如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中,对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 墙提出截面剪压比限值要求,按大震剪力不超过0.15fcbwhw0
3. 如何做好抗震性能化设计工作 3.1 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路径如下: 确定各地震水准下结构可接受侧破坏程度 设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确定各个地震水准下构件的承载力、变形和细部构造的 具体指标 3.2 如何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3.2.1 抗震性能目标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 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 功能的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坏和修复难易程度等,经技 术及经济可行性综合分析和论证后确定。
抗震概念设计及抗震性能化设计
朱炳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结构设计交流总群
278596705
■ 抗震性能化设计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抗震性能化设计 性能化设计不神秘,大到整个工程,小到结构构件, 都有性能化设计的问题,我们的楼梯安全岛的概念及其设 计原则就是抗震性能化设计。
为什么要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 抗震性能化设计与抗震概念设计的关系 如何做好抗震性能化设计工作 抗震性能化设计工作实例及分析
3.2.2 由于房屋的重要性程度及建筑使用功能不同, 结构或结构部位及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也不完全相同, 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朱炳寅典型问题问与答(根据博客回复整理)
•朱总您好!《抗规》第13.3.4条第"2"款规定砌体填充墙实心块体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2.5,空心块体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5;而《高砼规》6.1.5条第"1"款规定:当采用砖及混凝土砌块时,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5;采用轻质砌块时,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2.5。
针对以上规定有几个问题向您请教:1.《高砼规》中提到的“砖”是指“实心砖”吗?2.《高砼规》中提到的“轻质砌块”包括大孔空心砖(每立米容重11~12KN)吗?3.觉得两本规范表述的意思正相反。
博主回复:2012-04-21 22:24:26可按抗规设计。
•朱老师,一层全地下地车库柱距8100*810,基础底板采用700厚筏板,地下室顶采用500*1100的主梁,350*800井字梁,板采用250厚的现浇板。
车库外围墙的计算模型是上端铰支、下端固结,还是按两端固结算(本车库上面的刚度并不比底下的刚度小很多)?博主回复:2011-10-26 18:48:43应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可上简支下固定。
•朱总解释:高规3.5.2第二条对结构底部嵌固层,本层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1.5。
指的是嵌固层与其上一层的比值(若地下室顶面嵌固,则就是一层与二层的比值)。
按照上面解释如果一层与二层的刚度比是1.5,那么按照抗规6.1.14,地下一层与二层的刚度比就不宜小于3了。
在8度区,由于剪力墙布置较多,这样的刚度比难以满足。
还望朱总给以解疑,谢谢。
博主回复:2011-11-30 12:27:05刚度比的计算方法不同,哪能这样简单比较呢•朱老师,您好!请教:剪力墙结构,设防烈度8度,无地下室,12层,如果一层地面无楼板而做刚性地面,刚性地面可以作为剪力墙的侧向支点吗?博主回复:2011-12-29 16:18:09分不同情况,包络设计。
可参考我的问答书对柱子的处理办法。
•朱总您好!有个问题问下您,抗规6.4.5条中的第1条说,“对于抗震墙结构,底层墙肢地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6.4.5-1规定的轴压比,可设置结构边缘构件”,这里说的底层指的是底部加强区还是结构最底那一层啊???博主回复:2011-12-30 17:34:25紧邻结构嵌固端的上一楼层,一般为地上一层。
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朱炳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结构设计专家,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
他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和技巧,对于从事结构设计工作的人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朱炳寅先生的结构设计经验进行总结。
首先,朱炳寅先生强调了结构设计的综合性。
他认为,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力学、材料、施工等各个方面因素。
在设计过程中,他注重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来制定出最优的结构设计方案。
其次,朱炳寅先生强调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他认为,结构设计应该基于科学的原理和准确的计算,而不是凭借个人的主观意识进行设计。
他注重对各种材料和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制定出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
此外,朱炳寅先生强调了结构设计的创新性。
他认为,结构设计需要不断创新,推动设计科学的发展。
他鼓励工程师们在设计工作中敢于尝试新的理论和方法,寻求更加优化的设计方案。
他自己在实践中也多次提出了一些新颖独特的设计方案,为我国结构设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另外,朱炳寅先生强调了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他认为,结构设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工程的安全。
他注重对结构的承载力进行准确的计算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结构的安全性。
他在设计中始终将工程的安全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注重在设计中预留足够的安全裕度,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最后,朱炳寅先生还强调了结构设计的可行性。
他认为,结构设计方案不仅要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还要能够在实际施工中得以有效实施。
他注重与施工单位和相关专业人员的沟通和协作,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他在设计过程中重视施工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充分考虑施工工艺和设备的限制,以提供可靠的施工指导。
综上所述,朱炳寅先生在结构设计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他的结构设计经验总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他注重结构设计的综合性、合理性、科学性、创新性、可靠性和可行性,这些都是我们从事结构设计工作时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
朱炳寅博客之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常有人问起“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的相关问题,此处一并答复:1、“楼层位移比”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
2、“层间位移角”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3、综合说明: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扭转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
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
“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
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
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
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4、相关索引1)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第5.1.3条规定:先计算在刚性楼板、偶然偏心情况下的扭转位移比,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分别按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计算,再取最不利的扭转位移比进行扭转不规则判别。
(博主提示:请注意,这是很严格的要求)。
2)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徐培福主编)第195页,图7.1.7,先按不考虑偶然偏心计算扭转位移比,根据计算结果分两种情况分别计算,一是,当扭转位移比小于1.2时,按偶然偏心计算;二是,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按双向地震计算。
再根据两次计算结果取不利情况对结构的扭转不规则进行判别。
(博主提示:请注意,这里对采用双向地震的判别是比1)放松许多,注意,这里的规定都是对复杂高层建筑而言的,对一般工程,原则上不需要进行这样严格的判别)。
《关于“强柱弱梁”的一点学习心得》
《关于“强柱弱梁”的一点学习心得》看了很多汶川地震的房屋破坏照片,发现大多数房屋都未能实现“强柱弱梁”,柱破坏了,梁却完好无损。
所以要在设计中真正实现“强柱弱梁”,已经成为我们关心的大问题。
最近看了一篇朱炳寅老师的文章,结合我们在实际工程中的操作,学习总结如下:1.弹性计算模型加大了框架梁端负弯矩:内力计算位置位于梁柱交点(在柱截面中心处),而我们抗力验算的却是梁端截面处(柱边),同样如果用pkpm验算裂缝时,内力取值和实际截面位置也不统一,这样导致梁端配筋过大。
所以我认为在计算时,如果框架柱较大,应该考虑“刚域”,在验算梁端裂缝时应该取柱边弯矩,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梁端配筋。
2.梁端底部配筋过大。
现在很多人都是把跨中梁底所需的钢筋全部伸入支座,这样就大大超过按强柱弱梁计算所需的梁端配筋量,还谈什么“强柱弱梁”呢。
所以实际操作中,当梁底有多排钢筋时,可仅考虑第一排伸入支座(当然应满足计算要求),其它各排钢筋在柱截面外截断(还可以避免节点钢筋太多),gb图集有这样的表示方法。
3.实配钢筋远大于计算值。
有些同志在梁配筋时盲目放大,有些能超过20%以上(尤其是梁端),其实这对工程抗震不仅没有好处,而且大大有害,使“强柱弱梁”实现起来很困难。
所以建议梁端负配筋实配时不应再放大(其实少配个5%都不要紧,只是审图会提意见),梁端正弯矩钢筋超配比例也要控制。
4.对于楼板的影响,一般程序考虑了刚度放大系数,这样导致梁分配的内力加大了,而配筋时却难以考虑板中钢筋的有利作用,所以导致梁配筋变大。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考虑梁刚度放大系数后,梁配筋要比不考虑大不少。
这个问题只能通过相应的科学研究解决了。
5.规范上也只有9度时的一级框架,柱弯矩放大系数才考虑梁实配钢筋后的承载力。
所以为了实现“强柱弱梁”,我们应该还是要适当放大一点柱配筋。
关于第2点补充下个人观点。
我认为将跨中梁底所需的钢筋部分伸入支座,当进行计算支座负筋时,可按照t形截面进行计算,考虑梁底钢筋承担的受压作用。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2
1、问:上次在深圳华森听你讲课,讲到转换层上下刚度比的问题,好像记得说现在指标尚不能反映结构平面剪力墙布置不均匀的情况,想请你谈谈自己的一些设计经验和建议,谢谢。
答:转换层的上下刚度比仅反映结构沿竖向的侧向刚度变化,无法反映剪力强墙平面布置的均匀性问题,因此,在结构(尤其在转换层结构)设计中应重视结构布置的均匀性问题,这也是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作为重点章节所提及的内容.2、问:朱总,谢谢上次的答复。
现在新的问题是遇到转换层的层高比较高的情况,其中两栋为8.1,9.3m,其中有一栋错层的结构仅转换层层高就18m,当然为了满足该层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底部设置了足够厚度和数量的墙,规范对于高位转换的界定是转换层位于三层或三层以上,那现在虽然层数没有达到,而层高却相当,是否可考虑也属于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高位转换",我采用高规规定的三个刚度比指标满足是否就能控制上下刚度比的突变?谢谢。
答:对特定情况下的转换结构,应区别对待,如此高的层高你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刚度比计算,我觉得是可取的,但在计算的同时更应注重概念设计,采取措施确保高大转换层的刚度、整体性和实际承载能力的措施,尤其应确保对竖向荷载的承载能力。
注意多种复杂类型的同时存在,必要时提请专家审查。
3、问:朱总,高规第4.4.2条规定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而附录E中对转换层位于三层或三层以上时,要求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分析二者,其实是一直的,但是好像对普遍意义的规定比对转换结构的来的严格,当然注意到而且措词的不同,前者为"不宜",后者为"不应",但总感觉前后规定有重复,不是太通顺,是否对后者应当补充:不宜小于70%,不应小于60%为妥,以便引起设计者的注意,希望谈谈你的看法,谢谢。
答:高规4.4.2条对应的是判断竖向规则与否的问题,也就是当符合规定时可判定为规则。
独立基础加防水板基础的设计-朱炳寅
独基加防水板基础的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朱炳寅独基加防水板基础是近年来伴随基础设计与施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基础形式(图1),由于其传力简单、明确及费用较低,因此在工程中应用相当普遍。
图1 独基加防水板基础的组成一、受力特点1.在独基加防水板基础中,防水板一般只用来抵抗水浮力,不考虑防水板的地基承载能力。
独立基础承担全部结构荷重并考虑水浮力的影响。
2.作用在防水板上的荷载有:地下水浮力w q 、防水板自重s q 及其上建筑做法重量a q ,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变化,作用在防水板底面的地下水浮力也在不断改变,根据防水板所承担的水浮力的大小,可将独立柱基加防水板基础分为以下两种不同情况:1)当w q ≤a s q q +时(注意:此处的w q 、s q 和a q 均为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设计值,即水浮力起控制作用时的荷载设计值,而不是荷载标准值),建筑物的重量将全部由独立基础传给地基(图2a);2)当w q >a s q q +时(注意:同上),防水板对独立基础底面的地基反力起一定的分担作用,使独立基础底面的部分地基反力转移至防水板,并以水浮力的形式直接作用在防水板底面,这种地基反力的转移对独立基础的底部弯矩及剪力有加大的作用,并且随水浮力的加大而增加(图2b)。
(a) (b)图2 独基加防水板基础的受力特点3.在独基加防水板基础中,防水板是一种随荷载情况变化而变换支承情况的复杂板类构件,当w q ≤a s q q +时(图2a),防水板及其上部重量直接传给地基土,独立基础对其不起支承作用;当w q ≥a s q q +时(图2b),防水板在水浮力的作用下,将净水浮力(即w q -(a s q q +))传给独立基础,并加大了独立基础的弯矩数值。
二、计算原则在独基加防水板基础中,独立基础及防水板一般可单独计算。
1.防水板计算1)防水板的支承条件的确定防水板可以简化成四角支承在独立基础上的双向板(支承边的长度与独立基础的尺寸有关,防水板为以独立基础为支承的复杂受力双向板)(图3);图3 防水板的支承条件2)防水板的设计荷载(图2)(1)重力荷载防水板上的重力荷载一般包括:防水板自重、防水板上部的填土重量、建筑地面重量、地下室地面的固定设备重量等;(2)活荷载防水板上的活荷载一般包括:地下室地面的活荷载、地下室地面的非固定设备重量等;(3)水浮力防水板的水浮力可按抗浮设计水位确定。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6
问:人防规范的理解问题:甲类防空地下室按道理应是囊括了乙类工程,即甲类地下室的出入口设计应能同时满足乙类的各项规定。
但看规范第 3.3.2-2条及第3.3.2-1条,乙类工程(常6级)不设室外出入口的条件之一是主要出入口与其中一个次要出入口的楼梯结构均应按主要出入口的要求设计,而甲类防空地下室核6级、核6B级则无此项要求。
则当某甲类防空地下室为常6级、核6级设防且需将室内出入口当作室外出入口时,我们是否需要将该防护单元内的两个出入口的楼梯结构都按人防规范第4.7.10条考虑常规武器爆炸荷载???答:应该考虑。
问:1、剪力墙设置在楼层处的暗梁到底需要否? 陈青来在《03G101-1》的解释中说其作用是防止剪力墙竖向裂缝的开展和延伸;在黄小坤的高规疑难解说中说可以不设置。
在具体操作中,设计人员间也存在争议。
若需要设置暗梁,理由是什么?具体怎么配筋?2、对截面高宽比H/B<3的是柱, H/B在4~5的算异型柱,但对3~4范围内的如何考虑的怎么算?3、若高位转换,剪力墙的底部加强区和上部的等级有可能相差2个级别,这时上下的配筋会悬殊。
底部加强区满足规范的体积配箍率和纵筋会很大,比如我现在做的就是底部是2级,上部是4级,底部好多都是水平及竖向分布筋14@ 100 ,箍筋12@100。
而上部水平及竖向分布筋只有8@150,箍筋8@200。
这样就类似一个不是很连续的剪力墙——配筋太悬殊了,就好像没有一个过渡的,这样是否存在问题?怎么解决?4、8度区,对于中震时地震的影响系数取0.46,这对于多遇地震大概是3倍——请问这个3倍是从那里来的?是否可以理解为中震的加速度与小震的加速度的比值?比如7度0.1g,中震加速度就是100cm/s^2,小震35,100/35=2. 85,小震时水平地震系数最大值0.08,那么中震就是0.08*2.85=0.23 又比如罕遇地震加速度,7度0.1g时是225,225/35(小震)=6.43,将0.08x6.43=0.51,约等于0.5,就是罕遇地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了。
朱炳寅的概念设计
■ 嵌固端模型的问题(嵌固端的概念P225、地基基础的沉 降差问题P58,嵌固端的转角问题及其超高层建筑的P-DATA问 题P76,上部结构的嵌固端和地基基础的沉降问题);
■ 分层加载的模型问题(轴向变形问题P89、混凝土的收 缩徐变问题、分层加载模型问题、加载与混凝土龄期的关系 问题等);
■ 温度应力的计算问题 (温度应力的计算问题、温度场的建立与后浇带的封带时 机问题、均匀温度场的问题、不均匀温度场的问题、徐变收 缩对温度应力的影响、对均匀温度应力的折算问题、对温度 应力的构造措施等)
抗震—— 结构工程师永恒的工作 任重而道远
3.1 抗震设计的三水准问题(P3) 3.1.1 抗震设计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及两阶段设计过 程的要求 ■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基本的抗震设 防目标。 ■ 所有结构的抗震设计(地震作用计算及结构构件的 承载力抗震验算),能满足第一水准(即“小震不坏”) 要求。 ■ 对大多数结构需要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 满足第二、第三(“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
■ 对强烈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有明显 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如特别不规则结构等 )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则更需要抗震 概念设计来进行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 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以 实现第二、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图1.0.1-1 结构的耗能
3.2 抗震设计主要应包括: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是对 地震作用的定量分析,包括荷载计算、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 计算等)和抗震措施(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2)温度梯度问题 温度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与结构在温度场中的位置有关,建 筑物周边的结构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当环境温度改 变时,结构的温度也跟随改变,但改变的幅度不同,在建筑 物内部离建筑物周边越远,则结构温度改变的幅度越小,这 就是温度梯度问题。 3)温度应力的计算模型 (1)温度对构件的影响是不均匀的,但现有程序在温度应 力的计算过程中,无法考虑温度梯度的影响,假定建筑结构 处在一个均匀的温度场中,建筑结构中的所有构件同时处在 同样的升温或将温的环境中,这种均匀膨胀或收缩的温度作 用模式,比较适合于钢结构(对钢构件,由于其传热性能好 ,截面较薄,当环境温度变化时,可以认为截面中的温度是 均匀变化的),而对实心混凝土结构计算的温度应力偏大。
朱炳寅老师的文章----剪力墙的认识与把握
朱炳寅老师的文章----剪力墙的认识与把握(2008-05-05 22:42:31)对剪力墙的认识与把握1、规范对剪力墙的相关规定1)剪力墙的划分: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以下简称:“高规”)的相关规定,各类墙肢截面高宽比(截面高度与厚度的比值,即/ )见表1。
2)关于短肢剪力墙: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求见表2。
1)“混凝土规范”规定>4时,按剪力墙要求设计;2)对于≤3的剪力墙墙肢,规范规定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
注意:此处规范规定的是“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就是在抗力设计时,采用柱截面计算的原则来确定墙肢的,其他要求同墙。
有文献提出墙肢的轴压比也按框架柱要求。
比较可以发现,在抗震等级相同时,规范对于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要远大于对墙肢轴压比限值,因此对小墙肢按框架柱要求控制轴压比是不合适的。
3)当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应采取相应的结构加强措施,见表2,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短肢剪力墙的纵向配筋,不区不同分抗震等级,加强部位相当于一级抗震等级时的一般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其他部位则当于二级抗震等级时的一般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
(2)对短肢剪力墙应进行剪力再增大(增大系数:一级1.4,二级1.2)。
(3)对普通剪力墙只限制加强部位的轴压比(一级0.5(9度0.4)、二级0.6),而对短肢剪力墙则限制所有部位(加强区与非加强区)的轴压比(一级0.5、二级0.6、三级0.7)。
(4)对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应采取比带翼墙短肢剪力墙更严格的抗震措施(轴压比限值再降0.1)。
4)当短肢剪力墙不较多时,可不采取短肢剪力墙较多时相应的结构加强措施;5)抗震与非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均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6)规范没有明确规定单层及多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3、对剪力墙划分的设计建议1)短肢剪力墙的实用划分原则:短肢剪力墙(8≥ / ≥5)分为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和带翼墙(翼墙长度≥3 时)短肢剪力墙。
朱炳寅结构问题博客问答2012_03~09
紫在线2012-03-05 15:42:54[举报]朱老师,您好,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本工程单层阶梯教室,采用钻孔灌注桩,因两面紧靠已建建筑,上部结构(屋盖)在此两面做了悬挑,但是地下部分(地梁)没法做悬挑梁来承担外围墙体,所以考虑外围墙下做条基,可是二三层土分别是粉土和粗砂,为严重液化土层,乙类建筑,根据规范要求要全部消除液化,如果采用换填,会影响到原有基础,规范还有条是增加上层非液化土层厚度,可不明白这个厚度多少才合适,希望您能指点一下。
已建跟新建建筑均采用灌注桩d=500,承台底标高为-1.500m。
谢谢!朱炳寅回复紫在线:2012-03-05 19:31:16[举报]除换填外,还有其他地基加固方法。
pt1892012-03-05 17:42:44[举报]请问朱总:乙类建筑的防震缝宽度是否需要提高一度设置?朱炳寅回复pt189:2012-03-05 19:32:02[举报]按设计惯例,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确定缝宽。
icepolo2012-03-06 22:17:12[举报]你好,朱总,我看你的新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GB50011-2010》中568页的表2序号4b“尺寸突变”这条比原文件少了“多塔”两字,(我觉得原文件中并没有把…多塔‟解释清楚,会给设计上带来很多困惑。
因为我们这里经常会遇到2个塔楼中间是一条伸缩缝的多塔结构,而这2个塔楼下面通常是带转换的框支剪力墙结构。
审图的专家经常会把这样的多塔当作一条不规则)朱总您在书中这条把“多塔”二字删除是正确的,而不是印刷错误。
我这样理解对么?请朱总指教。
朱炳寅回复icepolo:2012-03-07 10:08:58[举报]参考高规3.5.5条馨月妈妈2012-03-09 10:27:05[举报]朱工,您好!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高规6.4.2条注1中,框架柱的轴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
[专业考试]朱炳寅---注册结构老大的复习建议(供注岩参考)
[专业考试]朱炳寅---注册结构老大的复习建议(供注岩参考)朱炳寅: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考试命题专家组组长;国家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命题专家组成员。
具体可见网页:/s/blog_54c21d0a01008fnd.html。
他所给出来的复习建议如下:对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几点建议朱炳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通过参加近年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命题和阅卷工作,在为通过者高兴的同时也为落选者惋惜,现从备考的要点和参考的技巧等方面来谈点个人体会,供将要参加结构注册学习和考试的我的年轻的同行们参考。
1、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是过关更是机遇作为结构工程师或有志参加结构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既然选定了这项工作,那么参加结构注册的学习和通过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早晚都要经历的过程,且宜早不宜晚,尽早通过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能及时抓住自己技术进步的机会,有利于自己的技术成长并顺利进入个人良性发展的旅程。
2、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特点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是一种执业能力的考试,考察的是考生对规范规定的理解程度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这与我们在校学习时一般意义上的考试不同,作为考生应理解和适应这种考试目的的改变和考试方法的变化,并及时跟上这种角色的转变。
3、备考注册考试应结合工程实际从结构设计中来到结构设计中去是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出发点,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也应结合实际工程,应在实际工程中规范自己的设计行为、发现自己在技术上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4、关于规范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依据是现行规范,主要包括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
考试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对规范规定的正确理解程度和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的熟练程度等。
在备考过程中,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规范的学习和理解上。
正确理解规范和熟练应用规范,不仅是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的需求,更是实际工作的需要。
朱炳寅观点汇总-精华
朱炳寅观点汇总-精华关于“嵌固层”和“嵌固部位”问题关于结构底部嵌固层及上部结构嵌固端的刚度⽐问题,不少⽹友没闹明⽩1)《⾼规》第3.5.2条第2款中“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值不宜⼩于1.5”;2)《⾼规》第5.3.7条规定“地下⼀层与⾸层的侧向刚度⽐不宜⼩于2”。
这两条规定不⽭盾,1)指的是,⾸层与⼆层的侧向刚度⽐(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2)指的是地下⼀层与上部结构⾸层的⽐值。
《⾼规》第3.5.2条第2款的规定,较适合于上部结构的嵌固端为绝对嵌固(不带地下室,将地下室顶板标⾼确定为嵌固端,嵌固端的⽔平位移、竖向位移和转⾓均为零)的计算模型。
关于2)条中⽐值2的限值合理性问题,可查阅《筏基规范》及我的新抗规书。
我们事务所⼀般做法:计算时取基础顶⾯做结构计算嵌固端,构造上满⾜⾸层结构嵌固;约束边缘构件从负⼀层开始设置。
⽽现新抗规及新⾼规都明确规定:《抗规》6.1.10.3款;《⾼规》7.1.4.3款1、规范6.1.14条1、3、4款为满⾜结构⾸层嵌固的强度要求;第2款为刚度要求,整个条⽂说明均为满⾜强度要求的解释⽽⽆关于刚度⽐取2的相关解释;2、⾼规5.3.7条规定刚度⽐计算按附录E.0.1条计算,即按等效剪切刚度⽐进⾏计算;相关范围的规定(抗规不超过20⽶、⾼规不超过三跨,不统⼀)有待商榷(⾼层、超⾼层基地剪⼒相差很⼤,对⾸层传递影响应该不同);3、条⽂解释表明:整个结构应该在⾸层以上部位出现塑性铰,地下⼀层不应屈服;实际上当地下⼀层不屈服时地下室各层均不会出现屈服;从以上可以看出规范6.1.14条所说的嵌固端应该为抗震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嵌固端即为出现塑性铰分布的下端,⽽并⾮结构⼒学计算的嵌固端。
因此应将规范中的嵌固端区分为计算嵌固端与构造(概念设计)嵌固端;若将计算嵌固端选取在⾸层则会造成结构刚度偏⼤;计算时取基础顶⾯作为结构⼒学的计算嵌固端,地下室顶板即⾸层作为构造嵌固端并满⾜抗规6.1.14条的所有强度要求;底部加强区应从地下室⼀层开始设置,⽆须满⾜《抗规》6.1.10.3款及《⾼规》7.1.4.3款规定的底部加强区延伸⾄基础顶⾯;⽆论计算嵌固端选取在任何位置,由于地下室周边有很⼤的刚度的侧墙并受周边岩⼟的约束,在地震作⽤下其侧向位移受到限制,所以地下室对⾼层建筑上部结构的嵌固效果是客观存在的,上部结构的⽔平地震作⽤要通过地下室顶板进⾏传递也是必然的,⾼层建筑地下室顶板即⾸层楼板必须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刚度,可将⾼层建筑的⽔平地震作⽤有效的传递到地下室周边岩⼟中去;通过相关计算分析可知塔楼⼀定范围内结构(纯地下室框架)⽔平剪⼒递减较快,但仍然存在⼀定的内⼒,⽽实际⼯程中经常会出现塔楼与室外顶板有较⼤的⾼差,如下图所⽰:实际⼯程情况解决⽅法⼀:将⾼差分成⼏个较⼩的⾼差,并在⾼差处设置较宽的梁,加强该梁的抗扭能⼒解决⽅法⼆:通过在上下梁板端采取加腋⽅式关于构件的计算长度系数问题构件的计算长度等于计算长度系数乘以杆件长度,要注意程序计算长度系数的定义,⼀般情况下,杆件被分割的计算点越多,则计算长度系数越⼤。
朱炳寅典型问题问与答(根据博客回复整理)
•朱总您好!《抗规》第13.3.4条第"2"款规定砌体填充墙实心块体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2.5,空心块体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5;而《高砼规》6.1.5条第"1"款规定:当采用砖及混凝土砌块时,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5;采用轻质砌块时,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2.5。
针对以上规定有几个问题向您请教:1.《高砼规》中提到的“砖”是指“实心砖”吗?2.《高砼规》中提到的“轻质砌块”包括大孔空心砖(每立米容重11~12KN)吗?3.觉得两本规范表述的意思正相反。
博主回复:2012-04-21 22:24:26可按抗规设计。
•朱老师,一层全地下地车库柱距8100*810,基础底板采用700厚筏板,地下室顶采用500*1100的主梁,350*800井字梁,板采用250厚的现浇板。
车库外围墙的计算模型是上端铰支、下端固结,还是按两端固结算(本车库上面的刚度并不比底下的刚度小很多)?博主回复:2011-10-26 18:48:43应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可上简支下固定。
•朱总解释:高规3.5.2第二条对结构底部嵌固层,本层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1.5。
指的是嵌固层与其上一层的比值(若地下室顶面嵌固,则就是一层与二层的比值)。
按照上面解释如果一层与二层的刚度比是1.5,那么按照抗规6.1.14,地下一层与二层的刚度比就不宜小于3了。
在8度区,由于剪力墙布置较多,这样的刚度比难以满足。
还望朱总给以解疑,谢谢。
博主回复:2011-11-30 12:27:05刚度比的计算方法不同,哪能这样简单比较呢•朱老师,您好!请教:剪力墙结构,设防烈度8度,无地下室,12层,如果一层地面无楼板而做刚性地面,刚性地面可以作为剪力墙的侧向支点吗?博主回复:2011-12-29 16:18:09分不同情况,包络设计。
可参考我的问答书对柱子的处理办法。
•朱总您好!有个问题问下您,抗规6.4.5条中的第1条说,“对于抗震墙结构,底层墙肢地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6.4.5-1规定的轴压比,可设置结构边缘构件”,这里说的底层指的是底部加强区还是结构最底那一层啊???博主回复:2011-12-30 17:34:25紧邻结构嵌固端的上一楼层,一般为地上一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1 《抗震规范》中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就是一种性 能目标。明确要求大震下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即“大 震不倒”,就是最基本的抗震性能目标。
3.2.2 对起疏散作用的楼梯,提出采取加强措施,使之 成为“抗震安全岛”的要求,确保大震下能具有安全避难和 逃生通道的具体目标和性能要求,这是对具体部位提出的满 足地震时功能要求的抗震性能目标。
3.2.6 性能目标2 ■ 结构构件在中震下完好,在预期大震下可能屈服( 图2-1中OBB′至OCC′之间)。 ■ 例如:某6度设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 其风力是小震的2.4倍,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是小震 的2.5倍。结构的层间位移和所有构件的承载力均可满足按 中震(不计风荷载效应)的设计要求。考虑水平构件在大 震下的损坏使刚度降低和阻尼加大,竖向构件的最小极限 承载力仍可满足大震下的验算要求。因此,总体结构可达 到性能目标2的要求。
3.2.3 对特别不规则结构、复杂建筑结构,根据具体情 况对抗侧力结构的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提出相应的性能目标 要求,提高结构或关键部位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3.2.4 对错层结构的错层部位提出中震承载力的设计要 求。
3.2.5 对框支梁及框支柱按“中震”设计。由于框支梁 及框支柱承托上部结构,为重要的结构构件,因此按“中震 弹性“或“中震不屈服”设计。对应的性能目标就是在设防 烈度地震(“中震”)作用下,框支梁及框支柱仍处于弹性 (或不屈服)状态。
3.3.6 为避免发生脆性破坏,设计中应控制混凝土结构 构件的受剪截面面积,满足规范对剪压比的限值要求。
3.3.7 性能目标中的抗震构造“基本要求”相当于混凝 土结构中四级抗震等级的构造要求,低、中、高和特种延性 要求,大致相当于混凝土结构中三、二、一和特一级抗震等 级的构造要求。考虑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对工程设计中的 延性要求宜适当提高。
中震弹性
按中震要求进行抗侧力结构的抗剪 控制,与抗震等级相对应的调整系 数均取1.0
抗剪
中震不屈服
按中震不屈服要求进行抗侧力结构
的抗剪控制,抗力及效应均采用标 由于抗力和效应均采用标
准值,与抗震等级相对应的调整系 准值,及与抗震等级相对
数均取1.0
应 的 调整系数均取 1.0,
其计算结果需与小震弹性
3.3 确定中震或大震下的抗震性能水准 为实现性能目标要求,需要落实各个地震水准(中震或大 震)下构件的承载力、变形和细部构造的具体指标。 3.3.1 仅提高承载力时,安全性有相应的提高,但使用 上变形要求不一定能满足; 3.3.2 仅提高变形能力,则结构在小震、中震下的损坏 情况大致没有改变,但抵御大震倒塌的能力提高。 3.3.3 性能化设计往往侧重于通过提高承载力,推迟结 构进入塑性工作阶段并减少塑性变形,必要时还需同时提高 刚度以满足使用功能的变形要求,而变形能力的要求可根据 结构及其构件在中震、大震下进入弹塑性的程度加以调整。
抗震概念设计及抗震性能化设计
朱炳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结构设计交流总群
278596705
■ 抗震性能化设计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抗震性能化设计 性能化设计不神秘,大到整个工程,小到结构构件, 都有性能化设计的问题,我们的楼梯安全岛的概念及其设 计原则就是抗震性能化设计。
为什么要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 抗震性能化设计与抗震概念设计的关系 如何做好抗震性能化设计工作 抗震性能化设计工作实例及分析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7 A级高度的特别不规则结构 8 A级高度的一般不规则结构
性能目标4 按一般情况设计
应进行专门研究 可直接按《抗震规范》设计
根据复杂情况确定相应的性能目
9
大跨度复杂结构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标
情况 分类
大震剪应力控 制
抗震性能设计的常见做法
表3.10.3-7
要求
说明
大震下抗震墙的剪压比≤0.15 确保大震下抗震墙不失效
3.2.7 性能目标3 ■ 在中震下已有轻微塑性变形,大震下有明显塑性变 形(图2-1中OCC′至ODD′之间)。
3.2.8 性能目标4 ■ 在中震下的损坏已大于性能目标3,结构总体的承载 力略高于一般情况(图2-1中ODD′至OEE′之间)。 ■ 结构应进行非线性分析。 ■ 结构的薄弱部位或重要部位构件在大震下允许达到 屈服阶段,但满足选定的变形限值(如除框架结构以外的 混凝土结构,在大震下的层间弹塑性变形控制在 1/500~1/300)。 ■ 竖向构件不发生剪切等脆性破坏。 ■ 各构件的细部抗震构造应满足高延性的要求(相当 于混凝土结构中一级抗震等级的构造要求)。
3.2.6 重要结构的门厅柱按“中震”设计。由于门厅柱 数层通高,且作为上部楼层竖向荷载的主要支承构件,属于 重要的结构构件,因此按“中震弹性”或“中震不屈服”设 计。对应的性能目标就是在设防烈度地震(“中震”)作用 下,门厅柱仍处于弹性(或不屈服)状态。
3.2.7 对承受较大拉力的楼面梁按“中震”设计。受斜 柱的影响楼面梁常承受较大水平力,考虑钢筋混凝土楼板开 裂后承载能力的降低,按“零刚度”楼板假定并按“中震” 设计。当梁承受的拉力较大时,可考虑采用型钢混凝土梁、 或钢梁。
3.2.2 由于房屋的重要性程度及建筑使用功能不同, 结构或结构部位及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也不完全相同, 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3.2.3 针对工程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对整个结构,也可 以对某些部位或关键构件,灵活运用各种措施达到预期的抗 震性能目标,以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满足使用功能的专门要求 。
设计比较取大值设计
按大震不屈服要求进行结构 大震不屈 的抗弯设计,抗力及效应均
一般不要求大震完全弹性 服 采用标准值,与抗震等级相
对应的调整系数均取1.0
按中震弹性要求进行结构的
中震弹性 抗弯设计,与抗震等级相对
抗弯
应的调整系数均取1.0
按中震不屈服要求进行结构 的抗弯设计,抗力及效应均 由于抗力和效应均采用标 采用标准值,与抗震等级相 准值,及与抗震等级相对 中震不屈 对应的调整系数均取1.0 应的调整系数均取 1.0, 服
3.3.4 性能设计寻求的是结构或构件在承载力及变形能 力的合理平衡点:
■ 当承载能力提高幅度较大时,可适当降低延性要求; ■ 而当承载力水平提高幅度较小时,可相应提高结构或 构件的延性(也即当延性指标的实现有困难时,可通过提高 结构或构件的承载力加以弥补;而当提高结构或构件的承载 力有困难时,可通过提高结构或构件的延性加以弥补)。 3.3.5 对各项性能目标,结构的楼盖体系必须有足够安 全的承载力,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一般应使楼板在地震中 基本处于弹性状态,否则,应采取适当的加强措施。
3.2.9 性能目标5 ■ 对应 结构的薄弱部位或重要部位构件在大震下允许达到屈 服阶段,满足现行规范在大震下的弹塑性变形要求。 ■ 竖向构件不发生剪切等脆性破坏。 ■ 各构件的细部抗震构造应满足特种延性的要求(相当 于混凝土结构中特一级抗震等级的构造要求)。
1.3 提高结构或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和变形能力,都是提 高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途径,而仅提高抗震承载力需要以对 地震作用的准确预测为基础。限于地震研究的现状,应以提 高结构(局部)或构件的变形能力并同时提高抗震承载力作 为抗震性能化设计的首选。
1.4 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以现有的抗震科学水平和 经济条件为前提,立足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综合考虑,具 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具体工程的不规则情况及特殊的使用 功能要求等)和灵活性。
超B级高度的 2
一般不规则结构
3
超B级高度的规则结构
超A级高度但不超B级高度的 4
特别不规则结构
性能目标2 性能目标3 性能目标2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超A级高度但不超B级高度的 5
一般不规则结构
性能目标3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超A级高度但不超B级高度的 6
规则结构
性能目标4
■ 某些特别重要的建筑,需要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力, 从而保证其在中震、大震下始终处于基本弹性状态;也有一 些建筑虽然不特别重要,但其设防烈度较低(如6度)或结 构的地震反应较小,也可以保证其在中震、大震下始终处于 基本弹性状态。
■ 某些特别不规则的结构,业主愿意付出经济代价,也 能使其在中震、大震下始终处于基本弹性状态。
第二部分:抗震性能化设计
1. 什么是抗震性能化设计 1.1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就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 确定合理的抗震性能目标、采取恰当的计算和抗震措施,实 现抗震性能目标的要求。 抗震性能化设计的抗震设防目标不应低于规范的基本抗 震性能目标。 1.2 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高延性,低弹性承载力”或 “低延性,高弹性承载力”。
3.2.8 对特别重要的结构,当采用双重抗侧力结构时, 如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中,对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 墙提出截面剪压比限值要求,按大震剪力不超过0.15fcbwhw0
3. 如何做好抗震性能化设计工作 3.1 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路径如下: 确定各地震水准下结构可接受侧破坏程度 设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确定各个地震水准下构件的承载力、变形和细部构造的 具体指标 3.2 如何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3.2.1 抗震性能目标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 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 功能的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坏和修复难易程度等,经技 术及经济可行性综合分析和论证后确定。
2.2 建筑的平面和立面的复杂程度增加,按常规设计方法 进行的抗震设计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3. 抗震性能化设计与抗震概念设计的关系 3.1 抗震性能化设计是解决复杂工程抗震设计问题的有效 方法,也是抗震概念设计的集中体现。
3.2 抗震性能化设计贯穿于结构抗震设计的始终,其并
不神秘。我们结构设计中的许多工作其实就是抗震性能设计 的具体内容,此处举例说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