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对精神疾病的影响及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及启示

摘要心理疾病对人们的影响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渐渐被人们所关注。随着宗教心理学的创立与研究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宗教文化对心理治疗的影响。本文将复习和回顾宗教与心理治疗的国内外文献,结合目前宗教心理治疗领域的现状,探讨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相关问题及启示。

关键词宗教文化心理治疗

前言

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及社会适应不良等,已成为影响现代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其危害性呈迅速上升的态势,对于这类疾病,单纯的药物治疗往往是不够、甚至是无效的,而心理治疗却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宗教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宗教文化对心理疾病的影响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而宗教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本文将就宗教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宗教文化对心理疾病积极影响,来探讨宗教文化对心理治疗的启示。既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宗教心理学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对传统心理学资源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拓宽的心理治疗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体

一、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有研究发现人们用宗教应对孤独、精神极度紧张、帕金森症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类的疾病,以及家庭成员的死亡等突发事件。从社会认知角度看,宗教信仰为理解世界提供了规则[1]。

帕格门特总结的130个关于宗教应对的有效性的研究中,34%的研究发现,宗教应对对沮丧、焦虑等情绪有明显的积极影响,4%的研究显示出消极的影响,其他研究则显示出没有明显的影响[2]。

Bergin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前此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7%的研究发现宗教信仰和心理健康之间是一种正向的关系,即宗教信仰有利于心理健康;23%的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是一种负向关系,即宗教不利于心理健康;还有30%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没有

关系。1991年Gartner,Larson和Allen对近200个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某些方面宗教信仰同心理健康之间是一种积极的关系,但在很多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3]。

koening等人(2001)在《宗教与健康手册》中分析发现,在93个关于宗教与抑郁的研究中,有60个报告说宗教信仰有利于减少抑郁情绪;86%的临床研究发现,宗教信仰有助于减少焦虑和恐惧[4]。

koening等人(2001)在《宗教与健康手册》中,分析了100个宗教与幸福感的研究,有将近80%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有积极的相关。宗教信仰使人感到更幸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会团体的社会支持、体验到与上帝的亲密关系、信仰的确定性以及意义感和目的感的获得[5]。

koening等人(2001)在《宗教与健康手册》中的主要结论:68个关于自杀与宗教的研究中,有57个研究发现有宗教信仰的人自杀率更低;86个关于饮酒与宗教的研究中,有76个发现信教者饮酒或酗酒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人;52个研究中有48个发现,信教者滥用药物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人;36个研究中有28个发现,信教者犯罪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人[6]。

Genia所进行的研究发现:内在宗教取向与抑郁呈负相关,与精神的和生存的幸福及自

尊的测量呈正相关。Stark的研究也发现,从不去教堂的人或不信教的人更有可能存在心理上的障碍。McIntosh等人对124个经历过孩子突然死亡的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那些定期上教堂做礼拜的人报告说,他们获得的社会援助更多,并且在他们的失落中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7]。

二、国内研究现状

张世勋等从精神病学的角度,对137例精神障碍患者敬神拜佛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敬神拜佛在特定情况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潦症患者可取得暂时疗效,同时他还肯定,如果一个人能以善恶观作为精神支柱.支配自己的言行,还是可取的[8]。

张敬悬等在《宗教文化与心理卫生》中通过对宗教文化与自杀、宗教文化与禁欲、宗教文化与精神疾病、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考察认为:宗教与自杀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又十分复杂,宗教的禁欲主义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曾产生过诸多不利的影响[9]。

杨彦春、段明君撰写的《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相关问题》一文中,通过复习和回顾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国内外文献,发现宗教文化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宗教文化在心理疾病的发病及康复中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使个体脱离现实进人一种改变了的意识状态,表现出异常的精神活动,另一方面,使个体系统走向进一步的发展成熟,达到更进一步的人格成熟和更良好的社会适应[10]。

徐光兴先生在《玄心理禅-东方人的心理疗法》中,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禅宗文化,并将东方的禅与西方的现代科学及精神分析学进行比较研究,指出禅与精神分析相同的地方在于指明了要解决心理危机,首先要深人人的内心,精神危机的解脱在于自身的认知和醒悟,在急功近利的和浮躁的当下社会,细细品味禅的文化,有助于获得一种清新的、富有激发性的感悟,从而点亮人生的心灯以成就未来[11]。

程志立和张其成在《禅宗牧牛图对现代心理治疗技术的启示》中认为用于禅修中思维锻炼和心理调伏的禅宗牧牛图,对彻底消除心理问题,永断烦恼之根而达到解脱之境是有借鉴意义的,同时指出坐禅与冥想等禅法是可以运用于现代治疗技术中[12]。

陈光幕在《论中国传统心理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指出佛教把生存困惑化解为其他方面,以来生化苦、超脱轮回来解决人的困境和问题[13]。

彭莉在《中国文化蕴涵的心理学思想探析》一文中认为佛学关注人与心灵的关系,重视改变人的内心世界;佛学的空和慈悲思想指导人们处理人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提高人对社会的融入和适应能力,是非常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的[14]。

郭齐勇在《儒释道三教中的心理学原理》中指出禅宗的返本归源、明心见性、自识本心和见性成佛等思想都有益于启发人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而佛的成佛就是一种对人格意境的追求[15]

张海滨指出佛学通过禅的修习可以探究身心世界的奥秘,认识自己从而挖掘自心本性的潜能;生起般若智慧从而解脱生死系缚;达到常乐我净的涅槃彼岸,净化人心和国土” [16]。

严冬指出禅定是佛家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主要的修行方法[17]。

许抗生在《禅宗佛学的解脱论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中指出“无念”解脱法是一种心理的自我调适学说。它对调谐人的心理,保持心态平衡有重大的作用[18]。

原春燕在《佛教调心理论与心理健康》中阐述了佛教的核心调心理论及佛教调心修行的具体方法[19]。

栗伟在《禅宗思想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中指出禅宗追求真实、自然、自由、超越、悟和解脱的修心之道。对于迷茫、彷徨、焦虑和忧郁的人,禅宗思想能起到“去掉心灵枷锁,展翅翱翔宇宙”的作用,引导人们过一种身心更加健康和谐的新生活[20]。

刘俊明在《佛教文化中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思想初探》中指出禅学中“空”的智慧、慈悲的精神、禅定的心身保健和对自我的认识及对烦恼的深刻认识都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维护[21]。

郭永玉在《静修与心理健康》中实证研究了静修在增进心理和身体健康对现代人的作用沃希等认为静修通过对注意力的培养和操练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品质,从而帮助人达到最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