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未必苦口
细节营销读后感范文(2篇)
细节营销读后感范文近期学习了柏唯良教授的《细节营销》,此书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可以当小说读,但绝不是一笑了之,笑完让人深思,笑完让你开窍。
良药未必要苦口,包上糖衣并不影响药效。
我觉得,正儿八经的道理,可以用非正经的方式讲述,亦庄亦谐,便于理解和记忆。
在《细节营销》中,他这样描述营销之道:营销之道,即是通过客户的眼睛看世界,从客户的角度看问题。
在书中,他也多次提起这条原则。
但的确,从客户的角度看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半是做不到的,做不到是常态,做到是例外。
公司口口声声“以客户为导向”,说得热闹漂亮,横幅标语高高挂,使命愿景众口夸,客户为先,客户为上。
然而,说归说,做归做,日子照常过。
教授在书中列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荷兰的银行列有中午时间不予办理的费力耗时的业务清单。
当时他也以为,那是因为中午比较忙的缘故。
谁知,出纳给他的答案却是“中午我们有的出纳出去吃饭了”。
这就是营销中常常出现的问题。
你和你的客户完全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那么你就很难见其所见,于是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成了现代公司营销战略中的最大障碍。
对于企业如何学习“和客户感同身受”,他提出了___种具体办法,它们是:1、看清现实:看清现实,说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很多领导只专注与自己的产品,只知道自己产品的诸多优点。
从来不去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优缺点,也很少成立专门的竞争对手产品研究小组,所以很容易别自己产品蒙蔽双眼。
办公室应把竞争对手的产品和自己的产品摆放一起,随时了解对手的产品,这才叫看清现实。
2、找离你而去的客户谈话,找客户丢失的原因:如果哪天我们上班,发现电脑桌上电脑不见了,当然大家第一反应应该是报案,叫保安。
然后保安会到你那办公室调查原因,比如问你最后一次看到电脑是什么时候,窗户有没有关等。
然后保安会向全体员工发邮件,提醒大家要小心,去吃中午饭时也要锁门,等等。
也许,从此以后,公司还会出一条新规定,所有的电脑都必须要链子栓好。
反驳良药苦口的诗句
反驳良药苦口的诗句(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诗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反驳观点:良药并不一定苦口,忠言也不一定逆耳。
3.论证: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有时候良药并不苦口,忠言也可以顺耳。
4.总结:提倡大家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正文在我国古代的诗句中,有许多都是富含哲理,耐人寻味的,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旨在强调有时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一些看似令人不悦的事物却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认为这句话并不完全准确,甚至有时候可能会误导人们。
因此,我在这里要反驳一下这句诗句。
首先,良药并不一定苦口。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药物在保持药效的同时,也兼顾了口感。
例如,现在的很多儿童药物,为了减少孩子的恐惧感,都会设计成糖果味或者果味,让孩子更愿意接受。
再比如,中药中的某些药材,如红枣、甘草等,其味道甘甜,不仅可以作为药材,也可以作为食材。
这些例子都表明,良药并不一定苦口。
其次,忠言也不一定逆耳。
如果我们把“忠言逆耳”理解为真诚的建议可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那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例如,如果你的朋友告诉你,你的某个行为可能会引起误解,你应该感谢他的提醒,而不是觉得他多管闲事。
再比如,如果你的同事对你的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你应该虚心接受,而不是觉得他在贬低你。
这样的心态转变,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议,也让我们更容易进步。
总的来说,我并不是要否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道理,而是希望大家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才能够不被淘汰。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录及点评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录及点评教学要点:1、明确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过程。
2、学会类比手法。
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走近文本师:常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今天老师却要说:“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
”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你就会明白。
(多媒体演示:《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二、朗读——感知——发现师: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就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好不好?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我们在听读的时候,应该注意标注出在字音和节奏方面同这位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生:(无人举手)。
师:大家希望谁来读?生:(推荐三人,每人读一段)。
师:我们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吧,或者说一说你在朗读时,处理某一处字音或节奏方面与他们有哪些不同的意见。
生1:“燕”国,应读“燕”(yān)。
师:对呀,你听得很仔细。
“齐、楚、燕、韩、赵、魏、秦”,古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这个发现很重要。
除此之外,这个字在作“姓”的时候,它还读“燕yān”呢!生2:在读第一段的时候,我和他的语气不一样。
师:你已经在揣摹人物的语气了,看来你预习得很深入。
师:谁再来说一说?生:(生摇头,表示没有)。
师:我想跟大家商量一下:“今齐地方千里”怎么读?生1:今齐地方/千里。
生2:(犹豫地)今齐/地方千里。
生3:今/齐地方千里(意识到不正确,但不知该怎样读)师:老师想告诉大家,在现代汉语当中,我们多用双音节词,而在古汉语中,古人们大多喜欢用单音节的词。
你觉得古汉语中“地/方(fāng)”同我们现代汉语的“地方(fang)”一个意思吗?生3:(恍然大悟地),不一样。
在文中“地”应该是“土地”,“方”应该是“方圆”。
师:真好,那么这个句子我们应该怎样停顿呢?生3:今齐地/方千里。
师:你给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吧。
生3: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师:很好,大家通过自己的预习,把课文读得如此流畅,老师已经感觉到同学们对文言文非同一般的解读兴趣和解读能力了。
良药未必都苦口
良药未必都苦口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发现有个学生没认真听讲,这位老师并没有马上严厉批评,而是借提问之机把这个学生叫起来,和蔼地问道:“我刚才讲的课是否有欠妥之处?”这个学生回答说:“老师我没注意听J 老师接着和蔼地说:“那我可能讲得不够生动,我一定努力。
”这个学生坐下后十分认真地听完了后半节课。
这位老师如果用“上课为什么不注意听讲”“不想听课就出去” 之类的“逆耳忠言”教训学生,这个学生不仅后半堂课听不好,而且可能伤了自尊,从此再也不愿学这一科。
其实这样的例子是常见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也常常是老师用来严厉批评甚至挖苦学生的理论依据,在有些老师看来,如果不这样,学生就不能痛改前非,接受教训。
这样的批评往往使得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
有病不吃苦药,是我儿时的梦想。
当年吃药时那苦在嘴里、难受在嗓子里、恶心在胃里、几乎要吐出来的滋味至今想起来还“不寒而栗工现在好了,小孩吃的药多是糖衣的,孩子吃药如吃糖。
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更喜欢喝不苦之药,更喜欢听顺耳之言。
老师批评学生既是正常的,又是其经常性的工作。
的确,善意的批评是一种艺术,也是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一种常用手段。
既然批评本身不是目的,更不是为了让学生感到难堪和不适,老师就完全没有必要非要板着脸或者恶语相赠让学生感到不舒服。
同样能达到教育目的,能“顺耳”说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去说。
况且病人和学生还不一样,苦药再苦也是苦在嘴里,但“逆耳” 之言恐怕就要“苦”在心里,其产生的后果往往与教育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时下,许多学校制定了教师“忌语”,这是很好的。
治病需要良药,但良药未必都苦口;育人离不开“忠言”,但忠言“顺耳”效果会更好。
良药未必苦口
良药未必苦口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仁和学校(261500)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话常用来规劝人们要虚心地认真地接受别人的比较严厉的批评,虽然听了批评心里非常不舒服,但“这都是为你好啊!”要理解批评者的良苦用心。
我觉碍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事实上,人们对于苦口之药往往难以吞咽,对于逆耳的忠言,也不如顺耳的话那么舒服和容易接受。
再说良药就定是苦口吗?我们能不能做到既把良药服了除去了病根,又不让人感到苦口呢?从医学角度上看,除中药外,苦口的良药现在都已裹上了甜甜的外衣,人们不再为“苦口”而大伤脑筋了。
在“甜甜的”感觉中就把药服下去,把病治好了。
这一点,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很有启迪作用。
我们对学生发出启迪也好。
批评也好,目的都是劝告他不犯错误或改正错误,为的是让学生能够进步,走正道。
如果我们把“良药”必“苦口”或“婆口”必“苦心”作为指导实践工作的借口,势必会导致我们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良好的愿望而没有良好的结果我们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在“苦口”的“良药”外面包上一层“甜甜的外衣”呢?加上糖衣,不是迁就学生,也不是直截了当的甚至严厉的批评。
这要看时机、场合以及教育者的心境如何。
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豁达、耐心与冷静、诙谐与机智等。
将“良苦”包装得“糖”衣无缝,达到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的效果。
“糖衣”可以这样做:首先,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要从“爱”字出发,真情地关心、热切地帮助,态度和蔼可亲。
其次,批评时首先肯定其成绩,然后再指出其不足。
还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时机和场合,注意把握被批评者的心理变化。
要单独谈,而不要当众指责。
第三,要做到每句话三思而后“说",尽量使语言含蓄、幽默、风趣。
最后一点要善于运用请教式、暗示式、安慰式、模糊式的批评法。
这样,就能达到良好的愿望与良好效果的统一,使受教育者既服了良药,又一定不会感到“苦口”。
教育家孙敬修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有一次,他看见几个孩子在使劲摇晃一棵小树,孙老沉思片刻,走过去把耳朵贴在小树上。
《演讲与口才》批评的技巧
含糊其辞
三、批评的技巧
围 , 然 后 再 加 以 批 评 。 处 , 营 造 良 好 的 心 理 氛 • 先 赞 赏 对 方 的 某 一 长
• ( 一 ) 从 称 赞 入 手
(
评 法 。 这 就 是 暗 示 批 主 动 改 正 错 误 , 会 使 他 认 识 并 到 自 己 的 错 误 , 暗 示 对 方 意 识 抗 , 而 巧 妙 地 造 成 顽 强 的 反 面 指 出 错 误 会 之 感 。 有 时 当 免 有 某 种 不 快 受 到 批 评 者 难
6、你的朋友写一篇讲演稿,请你指正。该稿写得象散 、你的朋友写一篇讲演稿,请你指正。 根本不适于演讲。你怎么指出这个缺点? 文,根本不适于演讲。你怎么指出这个缺点? 7、一个职工上班迟到了,说等车时间太长了,人又太 、一个职工上班迟到了,说等车时间太长了, 所以……你要是他的上司,如何提出批评? 你要是他的上司, 多,所以 你要是他的上司 如何提出批评? 8、一位老工人一时疏忽,将一个工件弄坏了。段长非常 、一位老工人一时疏忽,将一个工件弄坏了。 恼火: 笨蛋,你分明是有意胡闹。扣你三金。 恼火:“笨蛋,你分明是有意胡闹。扣你三金。”老 人 顿时火冒三丈,与段长大吵起来。 顿时火冒三丈,与段长大吵起来。以后老工人再没 出过次品了,可三天只干一天的活, 出过次品了,可三天只干一天的活,气得段长无话可 你要是段长,你怎么进行批评? 说。你要是段长,你怎么进行批评? 9、某顾客在饭店喝酒,突然他发现杯中有一只苍蝇,大 、某顾客在饭店喝酒,突然他发现杯中有一只苍蝇, 恼火。他叫来老板,指着杯子说: 请你把它喝去! 恼火。他叫来老板,指着杯子说:“请你把它喝去!” 老板连忙道歉,并说要给他换一杯。 老板连忙道歉,并说要给他换一杯。可这位顾客就是 别人怎么劝也不行。 坚持让老板喝下 去,别人怎么劝也不行。后来闹得 不可开交。你要是那位顾客,如何向老板指出错误? 不可开交。你要是那位顾客,如何向老板指出错误? 10、一旅客用旅店的枕巾擦皮鞋,恰巧被服务员看到, 、一旅客用旅店的枕巾擦皮鞋,恰巧被服务员看到, 可他还大言不惭地说: 可他还大言不惭地说:“我这是在督促旅馆搞卫 生。” 如果你是服务员,如何提出批评? 如果你是服务员,如何提出批评?
良药不苦口的例子
良药不苦口的例子
良药不苦口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珍珠粉:珍珠粉是一种中草药,常用于美容和调养身体。
它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通常以粉末形式服用。
虽然其味道稍微有点苦,但与其他苦药相比,珍珠粉的味道相对较轻,因此被认为是良药不苦口的例子之一。
2. 雷公藤:雷公藤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解毒的功效。
虽然它有一些苦味,但在炮制和调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入其他药材来缓解苦味,使其更易服用。
3. 维生素片:维生素片是一种常见的补充营养素的药物。
由于维生素片通常以小剂量的颗粒或片剂形式出售,所以不会有明显的苦味。
此外,维生素片还可以通过添加香精等成分来改善口感,使其更易服用。
4. 蘑菇类药材:蘑菇类药材如花菇、杏鲍菇等,具有滋补身体、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蘑菇类药材通常味道鲜美,不仅容易炒制为菜肴,也可以加入煲汤中,使药物口感更加可口。
总的来说,良药不苦口的例子是指在服用过程中不会带来过于明显的苦味或难以接受的口感,使人们更易于坚持使用。
这些例子都是通过调制、炮制或添加辅料等方式,使药物更具可口性和易用性。
让“良药”不再“苦口”
让“良药”不再“苦口”【摘要】现代医学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许多人仍然抱怨药物的苦口让他们难以接受。
本文将探讨导致药物苦口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并展示药物改良方案。
其中包括口服液新技术的应用和药片改进的措施。
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改进药物制剂,可以让“良药”不再“苦口”,提高患者的用药体验。
结论部分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在药物改良方面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通过本文的讨论,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关于药物口味改善的讨论和研究工作。
【关键词】引言:概述,病症困扰正文:探索原因,解决方法,药物改良方案,口服液新技术,药片改进结论:总结,展望未来关键词:良药,苦口,病症,药物改良,口服液,药片,技术,未来展望1. 引言1.1 概述"良药"虽然对于治疗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许多患者却可能因为药物的口感而产生抗拒情绪。
尤其是孩子和老年人,更容易对口感苦涩的药物产生厌恶,从而影响药物的正常服用。
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折磨,还可能导致药物治疗的失败。
如何让“良药”不再“苦口”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许多药物的口感问题主要源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例如某些药物成分本身就具有苦涩味道或难以掩盖的特殊气味。
一些药物包衣的工艺和原料不够先进也容易导致药物口感不佳。
要解决药物口感苦涩的问题,首先需要从药物本身的成分和制剂工艺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尝试不同的包衣材料和加工工艺,可以有效改善药物的口感,使其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药物技术,可以将药物微细化或者通过口服液等新的给药途径,从而避免产生苦涩的口感。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我们可以让“良药”不再“苦口”,让患者在服药的过程中少一份困扰,多一份舒适和安心。
1.2 病症困扰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药物。
许多人在服用药物时遇到了一个普遍的困扰:药物的口味太苦了!这种苦味不仅影响了药物的口感,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反驳良药苦口的诗句
反驳良药苦口的诗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引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诗句来劝诫他人,强调接受劝诫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句诗句的适用性。
首先,良药未必苦口。
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许多药物都已经实现了甜味剂的添加,使得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口感上也更加易接受。
病人无需再忍受苦口的良药,这使得“良药苦口”这一说法在现实中不再绝对。
其次,忠言未必逆耳。
在沟通交流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可以用更为委婉、动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能达到劝诫的目的,又能让人易于接受,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时代的发展使得沟通方式多样化。
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和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口耳相传的忠言,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自主选择学习和生活的方式。
因此,逆耳的忠言在现代社会并非唯一的选择。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成功的例子都证明了甜药和委婉的劝诫同样具有强大的力量。
在古代,魏征以甜药治病的故事广为流传。
当时,魏征劝谏唐太宗李世民采用甜药治疗疾病,不仅使太宗痊愈,还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此外,现代社会中的成功企业家、领导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批评员工时,也往往采用委婉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能一味地坚持“良药苦口”和“忠言逆耳”的观念。
在现代社会,甜药、委婉的劝诫和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同样具有重
要的意义。
良药未必苦口--读《触龙说太后》有感_初三读后感
良药未必苦口--读《触龙说太后》有感《触龙说太后》中的触龙所以能在蜇臣强凍无效的情況下.说服赵太后,关键在于他能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赵太后“心悦”后“诚服”,最终达到厂说服赵太后的目的。
那些鲁莽的大臣虽然和触龙一样.都是为国家安危而劝说,但他们的方法不得当,结果只能是失败。
由此司以看出:处理同一件事,说明同一个道理,由于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
人人都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吉逆耳利于行”这个遒理,但是,良药何必…定“苦口”,“忠言”又为何一定“逆耳”昵? 把驱除蛔虫的药做成宝塔糖,不是可以使孩子们欣然接受吗?将苦口的药粉外加上糖衣或制成胶囊,不是既能免除病人的痛苦,又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吗?在马来西亚的柔佛市,有这样一组含情脉脉的蓍告广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三十公里,可以饱览本市的美丽景色;超过六十公里,请到法庭作客;超过八+公里,欢迎光颐设备最葙的急救医院;上了一百公里,祝君安息吧丨”这篇交通詧告,读后倍感亲切,既提髙了人们的警惕,又极富人情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推行,各种各样的思想呈现在靑年面前,而青年们由于知识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周限,不能完全正确分辨随改革开玫而涌来的各种思―想,不免会盲从。
这就需要政冶思想工作者因势利导,把他们引入正轨。
90年代的青年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喜欢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并形成自0 的观点。
因此,他们喜欢平等的交流和在彼此理解的前提下探讨。
面对青年人这…新的特点,政冶思想工作就应该做到既是“良药利于病”,又要口中不觉“苦”,既是“忠言利于行”又要不“逆耳”。
曲啸教师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刻地栺出:现在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不是所谞的“信仰危机"。
这样理解青年、信任青年的思想工作,怎能不深深打动青年呢?“对话”是刘吉工作牛的特色,正是因为他在工作中与青年平等相处,真诚交往,细致的思想工作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出现,适应时代的特点,与青年心心相通,因而赢得『青年的信90年代做政治思想工作,更应该注意方式、方法。
良药不必苦口_说明文
良药不必苦口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广这句俗语出于《韩非字”外储说左上》,人们长期把它视为至理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的药吃起来虽然苦口,但有利于治病;诚恳劝告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有利于行为。
从这些意义上说,其中不无道理,也难怪人们都如此相信它。
但是,良药一定要苦口吗?我认为,这句话有片面性,像糖衣片、止咳糖浆等良药,一点也不苦口,而效果却恃佳。
那么,忠言又为什么-定要逆耳呢?
战国时候,秦攻赵,赵太后无奈之中求救于齐。
而齐国要以这位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做人质,作为出兵的条件。
在国家前途和骨肉之情两者中,太后选择了后者。
忠诚的大臣们竭力进谏,痛陈利弊。
但固执的太后被惹恼了,大发雷霆,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大臣们因为国家危急而“强谏”,这本是维护太后的利益,应当承认,这是“良药”,是“忠言”。
但由于方法不对,宵词欠妥,结果反而堵死了进凍的言路。
这真可谓是“药虽良,但苦得叫人吃不下”。
而后来赵国的左师触龙去进谏,情形却截然不同了。
他先向太后寒暄请安,又请求把幼子托付给太后,引起了太后的共
鸣,使太后怒气全消释,打通了进谏的道路。
他再用太后对待女儿燕后的事实,指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而说明太后对长安君过分溺爱,以致“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后果不堪设想。
这番话表现出触龙处处在为长安君着想,使太后心服口服,醒悟过来,最终达到了逬谏目的。
这岂不是“忠言不必逆耳’’吗?
着来,良药不必苦口。
我们可以说:“良药甜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
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何必逆耳
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何必逆耳一日上完课,急匆匆回办公室,走廊里一位刚任教的年轻老师满脸气愤地厉声呵斥一位男同学,那个同学一脸不屑地与她争辩着,两个人僵持着,不少同学投来异样的目光,议论纷纷。
我走近一看,是我带班级的经常调皮的同学,我安慰了那位伤心失望的老师,把那位同学领到了谈话室。
我耐心细致地与他倾心长谈,他说:“我明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可别人一训斥我,我就越发不愿接受改正,经常被父母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再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觉得低人一等,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后来,这个同学向那位老师道了歉,又主动找我交流感情,精神状态上有了明显的改观。
于此,我有所思,人人都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个道理,但是,把驱除蛔虫的药做成宝塔糖,不是可以使孩子们欣然接受吗?将苦口的药粉外加上糖衣或制成胶囊,不是既可以免除吃药之苦,同时达到治病的效果吗?良药又未必苦口?教师教育学生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材,忠言又何必逆耳?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先“心悦”然后定“诚服”。
所以,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充满爱心,讲求方法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对于相对来说较弱的学困生。
在素质教育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一个教师如果忽视了情感教育,那就应当被视为教育上的严重失误。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作为教师,“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以情感人”,那么“德”和“才”都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因为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新时代健全的国民。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得以高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其中爱、理解、尊重和信赖学生是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要爱学生。
教师的爱具有巨大的作用,它是教育的桥梁。
《学记》中讲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情感是知识传授的桥梁。
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才有一条心灵通道。
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_人生哲理
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最近在读一本书:“禅林妙语”,其中一个故事中的一小段话,让自己思考了很久。
也让自己自认为诚实的坚持,遇到了考验。
这个考验,在生活中已经很久很久了,久到自己自认为是正义的使者,却因为一颗不够柔软的心,而做着伤害人的行为而不自知。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个山顶住着一位很有智慧的老和尚,有天有位年轻人来求老和尚给他一点忠告,老和尚带着他做了一个实验后,对着年轻人说:“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
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笨方法。
硬碰硬有什么好处呢?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
我活了这么大,只有一条经验,那就是绝对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
当需要指出别人的错误时,我会像螺丝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古人云:“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
”此句的意思是:善于启发别人的,应当根据其所明白的道理逐步诱导提高,不宜生硬地灌输其一时无法领悟的道理。
这在佛法上叫做“善巧方便”,亦即根据不同的根性灵活地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循循善诱。
佛教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正是指各式各样的教育方式和修行途径。
那种不问青红皂白,对各种物件都采用同种方法、提出同种要求的做法,虽省事,效果却好不起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总想到一件事情。
每次只要家中长辈问我:“你觉得我的发型如何?”如果好看,我就很诚实的说:“好看”。
但是,十次有八次我都觉得不好看。
于是,我不想骗长辈,就会老实说:“不好看。
”当然结果是,长辈不开心,而我,因为惹长辈不开心,也跟着不开心。
这样的事情常常上演,有人跟我说:“你怎么这么笨?就说好看又不会少一块肉,为何不说让人听起来舒服的话?”我还有点气愤的说:“做不到。
说不出口。
那根本不是真话!”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没错的。
诚实是美德,孔子不是说了吗?“巧言令色、鲜矣仁。
”,所以,我是对的。
我一直深信做人要诚实,怎可说谎?然而,以下这个故事,又再次让自己受到打击。
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亦可顺耳
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亦可顺耳作者:王亚周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5期摘要:作为劝谏艺术的经典之作,《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劝谏过程可谓入情入理,劝谏语言可谓文质兼美。
表现出如下特点:劝谏方式上,由己推人,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劝谏语言上,措词委婉,比喻巧妙,整齐精练。
总之,很有特色的,很有说服力。
关键词:劝谏由己推人委婉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忠言”往往“逆耳”。
所以,要达到“利于行”的目的,对于接受建议的人来说,需要虚怀若谷的品质。
但是,当接受建议的人身处高位时,能否具有一种大胸怀,接受来自下面的意见?也许值得存疑。
所以,我们在交往过程中,特别是对上交往时,若能够注意沟通的技巧和方式,也许“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亦可顺耳”。
今天,我们就以《邹忌讽齐王纳谏》,谈谈文章表现出的劝谏艺术的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邹忌的妻、妾、客人赞美邹忌及其原因。
开头一句便从正面写出邹忌的身材、面貌,从客观上先肯定邹忌的美,为下面写“齐国之美丽者”徐公比美打下基础。
然后写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这三个人都说邹忌比徐公美。
“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这几句描写邹忌会见徐公后的行动和心理状态:他早知徐公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次又通过实际对照,认真分析,觉得自己并不如徐公美。
因此“暮寝而思之”。
他经过认真思考以后,从受蒙蔽中恍然醒悟了。
原来妻、妾、客之所以说他比徐公美正是由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以至于混淆了是非,颠倒了美丑,蒙蔽了自己。
这一段写邹忌个人的事情,描写得有声有色,“朝、旦、明、暮”时序井然有条,为下一段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作了铺垫。
第二段写邹忌用自身的事情作比喻讽谏齐王的情况。
邹忌先向齐王表述了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的原因,然后由已及人,由小及大,进一步推论到齐王身上。
良药未必一定要苦口
良药未必一定要苦口——浅谈批评的艺术湖北竹山董继东众所周知,良药苦口利于病。
但市面上确有为数不少的药品特制成糖衣片、水果味或干糖浆类,何也?爽口呗。
由此可见,良药未必一定要苦口。
为人师长者,难免会经常给“患者”开出“批评”这剂良药,但如何让“患者”口服心服,确实是一门艺术。
笔者认为,批评要做到“五忌”和“五要”。
一忌不问青红皂白狂轰滥炸,要明辨是非曲直,选准批评时机。
一日,我的课正讲到酣畅淋漓处,我无意间发现自己的得意弟子李X眼望窗外,目光呆滞,神情恍惚。
我故意咳嗽一声以示提醒,他毫无反应。
稍后,我又故意停下讲解,还剜了他两眼,他竟视而不见,如同中了邪一般。
这还了得?或许是我对他的期望值太高了吧,我顿时火冒三丈,劈头盖脸地给了他一通训斥,那孩子当即泪如雨下。
事后我才知道,那段时间,他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孤苦无助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家庭就要破裂,他的内心该是何等地痛苦啊!更要命的是,那天竟是他的生日!可我,作为他的老师,不但没能给他一丝慰藉,一点帮助,一句祝福,反而在他伤痕累累的心上又撒了一把盐!我为自己的冒失深深自责,但覆水难收。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我,对自己的学生缺乏最起码的关怀和信任,且当着众多学生的面让个别学生难堪,严重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我不能和他及时沟通,恐怕这简单粗暴的几句话将在他的心底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此后,我再批评学生时,总会明辨是非曲直后才开口,并且特别注意选择批评的时机。
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对学生进行批评,大有学问:有时可防患于未然;有时只需旁敲侧击;有时可先冷一段时间后再行处理;有时可将批评放在活动中变为善意的提醒。
二忌“老帐新帐一齐算”,要善用表扬,恩威并施。
身为班主任,对自己弟子的得失是再清楚不过了,而学生一旦犯错了,班主任总会翻出陈年老帐,一一清算。
用意无外乎是要告诉学生:你是个惯犯!而学生深感:一朝犯错,永无出头之日。
学生包袱太重,压力太大,易自暴自弃,甚至崩溃。
良药一定苦口吗
药都是苦的吗?药是苦的吗?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
但学过中药学的人会说:药有五味,辛、甘、酸、苦、咸,比如甘草就不是苦的,而是微微甘甜;山楂能入药,它是酸的;蜂蜜能入药,它是甜的。
还有更多的中药,其实没有什么明显的味道,很清淡,近乎无味。
为什么我们觉得药苦?可是,为什么喝中药汤时,那种苦味令人难以下咽?本来,自然界的药物有丰富的滋味,不止苦味一种,但吃药时,我们的味蕾对苦味特别敏感,接触到苦味时,把其他味道都掩盖了,通常只觉察到苦味一种。
大千世界,药材岂止“五味”?是谁那么聪明,把药的滋味归为“五味”?辨别药味,是一个靠味觉品尝判断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亲自尝,一种一种尝,最后把它们归类。
口尝药味,是凭直观感觉,不可避免带有主观因素。
比如:黄连是苦味,甘草是甘味,这个很明显。
但有些药物滋味多样,比如五味子,它五味齐全,这该怎么办?另外,有些药物的滋味,并不是像甘草、黄连那么显著,味道似是而非,怎么办?我们要知道,药之五味,是一种概括,也是一种归类,自然界千变万化的滋味,中医将其归为“五味”。
这就好像说“七情六欲”,难道我们人世中的情只有七种?欲只有六种?这也只是概括,是一种大致的分类。
药物的“五味”是对其功能的概括中药药味的确定,最初是古人凭借自己的味觉、嗅觉,口尝而得,并在药书中予以记载、流传后世。
在这个过程中,古代医家发现各种药物所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存在着若干规律性的联系。
中药的“药味”概念,不仅表示每一种草药用味良药一定苦口吗刘永生觉感知后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了药物的真实性能。
所以,药味是对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换句话讲,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带有普遍性的。
不同药味的功能《黄帝内经》对五味的作用概括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而历代本草对药“味”的性能,不断提出新见解,大大丰富了内容。
味辛能行、能散、能润、能通窍,如川芎味辛,行血散肿、通窍止痛。
味酸能收、能涩,如乌梅能敛汗止泻、固精止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药未必苦口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从为了治病不怕吃苦的意义上看是对的。
然而,我却以为,现实生活中,良药未必苦口,苦口也未必是良药。
相反,有时爽口甜药同样有利于治病,比如现时小儿用药,绝大部分是甜药,使病儿在愉悦的气氛中把病治好了。
做思想政治工作何尝不是如此。
新时期官兵的民主意识、自尊感都大大增强了,知识面也较为丰富,倘若政治工作者总是板着面孔,以“恶婆婆管小媳妇”的方式出现在官兵面前,一味片面地给大家喂苦药,不仅“病人”难以接受、拒绝服药,而且会产生逆反心理,耽误病情·、后患无穷。
所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把从严治军与过细地做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对症治疗时,该喂苦药喂苦药,该喂甜药喂甜药。
有时喂甜药易于为官兵所接受,效果可能更好些。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主张做思想政治工作多喂甜药,并不是一味表扬,放弃任何批评。
对一切不良现象,不仅不能放任不管,还要及时指出,限时改正。
特别是对重症病人,有时还要下猛药,那滋味一定很苦。
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毕竟不像服药时光喜甜不喜苦的小儿,大多都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