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单文精练四让县自明本志令含解析
单文精练四让县自明本志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
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据有当州。
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让县自明本志令译文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译文:我最初被推举为孝廉,那时很年轻,自以为本来就不是隐居知名的人,惟恐被国人以平凡愚钝的人看待,打算做一郡的太守,认真地处理地政务,来树立名誉,让世人能清楚地了解我。
因此在任济南太守时,开始铲除残暴,改变陋习,公正地选拔人才,这就得罪了那些有权势的宦官,因此遭到那些豪强的憎恨,恐怕给家族招来祸患,所以就借口有病,辞官回乡了。
辞官以后,年纪还轻,看看和我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有的已经五十岁了,还自以为不老,我心里考虑:从现在开始再过二十年,等天下安定以后,才和同年举孝廉的人刚举孝廉时的年龄相仿罢了。
所以在这一年回到家,在谯城以东五十里的地方建造学房,打算秋夏读书,冬春打猎,找个低洼的地方,利用泥水多交通堵塞的条件来隐蔽自己(也就是居于偏远的地方不让人知道),断绝宾客想要和自己往来的念头。
然而这个打算未能如意。
后来征召为都尉,还没就职,就又改做典军校尉。
心意也就改变了想为国讨贼立功,希望能够封侯,作征西将军,死后在墓道前的神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愿。
而后遭逢董卓作乱,(我就)组织讨卓义兵。
此时纠集兵卒能够得到很多人,然而我常常自己限制,不打算更多募集。
这样做的原因是,兵多意见多,与强敌相争,或者变成意见的开始。
所以汴水一战我只有几千人,后来回到扬州重新招募,也还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以后(初平三年)作衮州刺史。
击败黄巾三十万人。
接着袁术在九江冒用帝号,部下都向他称臣,城门定名为"建号门",衣着服饰都按天子的典制,两个妻子也预先争做皇后。
称帝的野心和计划已定,有人劝他马上就皇帝位,布告天下,他回答说:"曹公还在,不行啊!"后来我讨伐袁术,擒获了他的四员大将,俘虏了他的大批部属,就使袁术走投无路,彻底崩溃,发病死去。
等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力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是他的对手,但又考虑到为国效死,为消灭割据安定全国的大义而献身,足以流传后世。
自明本志令
作者:曹操
背景
• 本文又名《述志令》,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 传性质的重要文章。写于建安十五年(210),曹操五十六 岁。于时,他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政权逐渐巩固,继而想 统一全国;但是孙权、刘备两大军事势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 胁。他们除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 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三国志·吴 书·周瑜传》)。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 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 议。
将,相发 和
军于府
外
,
• •
兵 为 人 所 祸 也 。
实 不 可 也 。 何 者 ? 诚 恐 已 离
以 还 执 事 , 归 就 武 平 侯 国 ,
然 欲 使 孤 便 尔 委 捐 所 典 兵 众 ,
• •
将太开统统“征那 中驻上之年情往留 军尉始帅帅置伐些 央各。号,况往屯 “最仍。全大镇都 军地”,特发临各 位重以曹国将压督 队的曹又置生时地 太要太魏中军之诸 。军魏置都了由的 尉的尉政央都权州 事的大督变中外 上权为权军督。军 长都将诸化央军 ”力最是,中中事 官督军州。委, 。被高取大外外的 ,诸都军《派开
求 恳 告恳 恳央
恳 恩 拯 救 。
《 广 东 军 务 记 》
请 求 表 露 愿 望 和 要 求
)
挚 切 直
); (
); (
婉
恳 言 诚 挚 之 言
恳 直 诚
款
(
殷 切 诚
又 如
恳恳
); (
悃
恳 曲
真 心
诚诚
恳意
委
恳
);
传 》
·
又 乖 恳 愿 。 唐 李 朝 威 《 柳 毅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原文及译文赏析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原文及译文赏析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让县自明本志令
让县自明本志令一.解释加粗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1.好作政教2.使世士明知之3.始除残去秽4.平心选举5违午诸常侍6.顾视同岁中7.待天下清8.欲以泥水自蔽9.多兵意盛10..衣被皆为天子之制11.露布天下12.但计投死为国13.穷且解沮14.乍前乍却15.臣若获戾二翻译下列短文。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三.材料题。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夫能以大事小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
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
”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1.“顾我万年之后”的顾有人认为是看的意思,有人认为是回头,你怎么理解?2.本文中有许多判断句式,请找出一处详细说明。
曹操、曹丕2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 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 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 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 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 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 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 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 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文章严峻而包含着浓郁的感情;文风率真. 文章严峻而包含着浓郁的感情;文风率真.
曹操简要地回顾一生在政治上的主要经 历及其建立的功业.在出仕之初, 历及其建立的功业.在出仕之初,本志 有限;经历数十年投身忘死之战, 有限;经历数十年投身忘死之战,终于 荡平天下. 荡平天下.
破降黄巾三十万众;讨伐袁术, 破降黄巾三十万众;讨伐袁术,术穷亡发病 而死;破袁绍;定荆州(刘表). 而死;破袁绍;定荆州(刘表). 文章在列举以上的功绩时, 文章在列举以上的功绩时,一是紧紧扣住为 汉家扫除寇仇;二是叙述简要质朴, 汉家扫除寇仇;二是叙述简要质朴,没有夸 耀功德,得意忘形之嫌;三是包含投死为国, 耀功德,得意忘形之嫌;三是包含投死为国, 以义灭身的感情. 以义灭身的感情.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 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 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 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让县自明本志令》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
曹丕称帝后,追谥为魏武帝。
曹操是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势力。
初随袁绍伐董卓,后迎献帝迁都许昌。
先后削平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受封丞相,实际上把持了汉朝政权。
但他能接受农民起义的教训,采取了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政策,实行“唯才是举”等开明的政治措施,统一了北方,且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鲁迅称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曹操在文学事业上也很有地位和成就,他招集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形成了一个邺下文人集团,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他的散文写得简约严明,思想开朗,不受传统思想和形式体制的约束,具有清峻、通脱的风格。
遗著《魏武帝集》,有明人珍本。
近人整理为《曹操集》。
本文又名《述志令》,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
写于建安十五年,曹操五十六岁。
于时,他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政权逐渐巩固,继而想统一全国;但是孙权、刘备两大军事势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胁。
他们除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
文中概述了曹操统一中国北部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写得坦白直率,气势磅礴,充满豪气,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见识。
鲁迅评赞说:“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得很少。
他胆子很大,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曹操今传文赋中,此文最具这种特色,值得后人借鉴。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三国演义》中的法律观念:以曹操颁布《让县自明本志令》为例
《让县自明本志令》 与刘备的仁政思想 有异曲同工之妙
《让县自明本志令》 中曹操对法律的重 视与孙权的法制观 念有所不同
《让县自明本志令》 在三国演义中的法 律观念中占有重要 地位
05
三国演义中法律观念的局限性和启示
章节副标题
三国演义中法律观念的局限性
法律观念落后:三国演义中的法律观念受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 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规定和落后观念。
法律与权力的关系: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在处理法律与权力的关系时,有时会受到权力的干 扰和影响。这对现代社会也有启示,即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
06
结论:曹操颁布《让县自明本志令》对理 解三国演义中章节法副标律题 观念的意义
曹操颁布《让县自明本志令》在理解三国演义中法 律观念的重要性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缺乏公正性:法律往往被少数权贵所操纵,难以保证公正审判和平等保护。
重视人治轻视法治:三国演义中法律观念强调君主的权威和人治的重要性, 而忽视法治的价值和作用。 缺乏程序正义:法律程序往往被忽视,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公正和不 合理的情况。
现代社会的法律观念演变
法律观念的演变:从传统到现代 法律观念的局限性:三国演义中的法律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差异 法律观念的启示:三国演义中的法律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法律观念的未来发展:展望未来法律观念的演变趋势
法律观念在作品中的体现
尊重法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普遍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规定。
强调公正:法律在三国演义中被视为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工具。
重视契约精神:在三国演义中,人们普遍重视契约精神,遵守合同和协议。 强调家族荣誉:家族荣誉在三国演义中被视为重要的法律观念之一,人们 为了家族荣誉而遵守法律。
由《让县自明本志令》看曹操的政治抱负
2019年第”期(总第824期)丈敖衣科由《让县自明本志令》看曹操的政治抱负李晓龙(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四川达州635000)摘要:曹操不仅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他的文章具有“清峻”“通脱”和“简约严明”的风格,并且能够深刻反映当时动荡的社会及曹操自身的征战生涯、心路历程和政治抱负等#其中,他作于建安十五年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便是一篇典型的谈时政、畅抱负、诉衷肠的文章。
关键词:曹操政治抱负《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风云人物,他本姓夏侯,因其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而改姓“曹”。
他年少时即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
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创作的乐府诗多可入乐,颇有影响力。
他的文章具有“清峻”“通脱”和“简约严明”的风格。
他的乐府诗和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能深刻反映当时动荡的社会及曹操自身的征战生涯、和政治抱负等。
因,他的作品是我们通过史书之了曹操其人其事•的一个&他作年的《明本》便是一的时政、、的文章。
《汉魏六家*》《明》云:“一令,人,不,当&”巾文拟以《明》,曹操的政治其人生不同的变化。
一、初期政治抱负:举孝廉、做郡守曹操期的政治是,,因是不具备“岩穴知名之士”的潜质,而被“海内人之”,的是“作政,,世明之”。
即《明》云:“孤始,年少,之士,恐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作政,,世明知之&”,2-,他在任济南相期间冒着“违-诸侍”的风险,“除残去秽,平心选”尘《三国》云:“迁济南相,国有余,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L逃窜,界肃然。
”4-裴松之引《魏书》云:“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L遁逃,窜入他郡。
政大行,一清平。
,城阳景王刘章有功汉,故其国祠,青州诸转相仿,济南尤盛,至余祠。
贾人或假二千作倡乐,,,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官吏民不得祠祀。
曹操的英雄事迹有哪些(精选)
曹操的英雄事迹有哪些1古今以来,天下出现了数之不胜,但在我认为,最突出的还要非曹操莫属了,他是《三国演义》中争议比较多的一个人物,曹操在性格上的繁复、能力的全面、正邪的杂揉等诸方面,显出其最难被人盖棺论定的丰富和庞杂。
使人难以捉摸,历对他的看法也较有争议,不过,在我看来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是着名的诗人。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
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着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
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
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
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的心境变迁过程
善自 持。 吾老矣 ! 愿以妻子为托。 ”( 《 三国志 》 无 以复加 。汉室 自高祖起 不分封异 性王 ,为 心 良苦 。也 有人认 为这篇文 章是曹操 的政 治 注引 《 魏书 》及 《 汉纪 》)这段话不免有些美 的就 是要 加强 中央集权 ,以免大权 旁落 。再 “ 作秀 ” ,因为这是他 在政治形 势极其 不利 化曹操的嫌疑 ,但以桥公历位中外 ,以刚断称 , 者 ,献帝 已过而立 之年 ,天下又 尚未平定 , 的状况下完成 的。如果你熟读 曹操作 品的话 ,
谦检下士 ,又长于人物。可见曹操还是有与众 曹操 此举让 人很容 易与弑 帝谋位遐 想起来 。 你就会 发现他所写 的诗文有许 多作于戎 马倥 不同的地方 。 不过 之后 曹操对 夏侯悖说 : “ 若命 在吾 ,吾 偬 的年代 ,内容不加 修饰 ,他 的思想很 多是
一பைடு நூலகம்
、
《 让县 自明本 志令 》中刻画 的曹操 为周文王矣 。” (《 魏书 ・ 武帝纪 》 注引 《 魏 反 映社会 黑暗现实 ,战乱对 百姓 的影 响 ,对 氏春秋 》 )这 句话对 着 自己亲信部将 就 已言 贤才 的渴望 ,以及 表达对统 一天下 的愿望。
二、文章发布后 的曹操行为举止
赤壁 之战后 ,当时朝堂 上传言曹操 欲废 既为子孙计 ,又 己败 则 国家倾 危 ,是 以不得 客观公 正的角 度 ,不 能凭 其言谈 行为 ,盲 目 汉 自立 ,而 “ 曹 氏集 团” 与 “ 保皇党 ”之 间 慕 虚名 而处实祸 ,此所不得 为也。”高调解 的下决 断 ,其 中分析曹操 的心路历 程更是 应 的摩擦 越来越 激烈 。对 于权 高位重 的曹操而 释 自己不放 权 的原 因 ,这不是赤 裸裸 的挑衅
望。年少时期的曹操 ,曾被当时的名士桥玄称 三年后晋 魏王 ,据 《 让县 自明本 志令 》发 布 生经历 ,情深意切 。文 中更是 反复表 达 自己 为: “ 吾见天下名士多矣 ,未有若君着也 !君 不 足六年 。六年前 的他早 已位极人 臣,威望 的心迹 ,以消除人 们对他 的误解 ,也 可谓用
论曹操在公文史上的贡献
迹 , 是一 般诏令 所没 有 的 。 这
关键 词 : 曹操 ; 文 ; 公 散文 分 类号 : 0 . 文献 标 识码 : 文 章 编号 :63— 35 2 0 )4— 0 0一 3 1 62 2 A 17 19 (06 0 0 3 O
传世的《 曹操集》 , 中 除收录诗文两百多篇, 令、 表、 檄一类 的公 文 占了百篇 以上 , 向来不 为文 书、 但 学史所重。一部《 文选》 输入曹丕 、 , 曹植文多篇 , 对 曹操的文则弃 而不 录, 大概是认 为它们与 “ 总缉辞
设使 国家无有孤 , 不知 当几人称帝 , 几人称王。
事, 指明原 由及解决 方法 , 干脆利 落 , 不抒情 咏志。 如《 明罚令》 开头 即说明缘由, 闻太原 、 , “ 上党等地 ,
有冬至后凡五 日皆绝火寒 食” 的陋 习, 影响军 民身
或者人见孤强盛 , 又性 不信天命之事 , 恐私心相 评, 言有不逊之志, 妄相忖度 , 每用耿耿。 】 ) 【( 嘞
当州。孤复定之 。遂平 天下。 身为宰相, 臣 人 之贵 已极 , 望 已过 矣 。 意
今孤 言 此 , 为 自大 , 人言 尽 , 若 欲 故无讳 耳 。
功颂德之辞 、 华而不实之语 , 有名无实 。 自 曹操开始 , 公文与散 文才正式 分家 。从曹操 的公文中, 可看出它们鲜 明地具备 了现代公文的一 些特点 , 显示 出与散文分流的倾 向。 首先 , 其公文 以叙事为宗 旨, 开门见山 , 直叙其
长半岁刑 , 主吏百 日 , 刑 令长夺一月俸。 【 ”】
《 让县 自明本 志令 》:
再如
孤 始举 孝廉 , 少, 年 自以本非岩 穴知 名之
让县自明本志令分析
第三部分举出齐桓、晋文、文王、乐毅、蒙恬等古人行事 的例子,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却无代汉自 立之心。 第四部分,申明不能放弃兵权是自卫,也是卫国,万全计 受恩封以自固。天下未平,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让出, 也可以减少诽谤。
本文用典故及其含义
(1) 齐恒、晋文之所以垂称至今日者, 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2)《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 能以大事小也。 (3)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图燕。乐 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 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 然后矣,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 乎!” (4)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 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 (5)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 有《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 故。 (6)孤闻介推之避晋封。 (7)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 有以自省也。
全文结构为四个部分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三个自然段 第二部分是第五自然段 第三部分是第六自然段 第四部分是第七、八两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以自己起初只想作好郡守来建立名誉,后隐居以 待天下清,初举兵时"不欲多之",三个方面写出自己原 本就是"志有限"。 第二部分写自己在董卓之乱后屡建功业,身为宰相,已经 大大超过了自己的本意和愿望。
曹 操
让 县 自 明 本 志 令
京 剧 白 脸 曹 操
赵 云 大 战 长 坂 坡 曹 操 望 而 叹 之
曹 操 建 安 文 学 代 表 作 家
文学常识
本文又名《述志令》,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 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写于建安十五年 (210),曹操五十六岁。他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政权逐渐巩固,继而想统一全国。但是孙权、刘备 两大军事势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胁。他们除在军事 上联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名汉相, 实为汉贼 ”,“欲废汉自立” 。在这种政治形势 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 名,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文中概述 了曹操统一中国北部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以平定天 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写得坦白直率, 气势磅礴,充满豪气,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见识。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文言文原文注
释翻译
文章首先提到了曹操被举为孝廉的经历,他年轻时自认为并非岩穴知名之士,担心被人视为凡愚,因此想担任一郡守,建立名誉,让世人了解自己。
但在济南时,他因得罪了强豪而被调职,离开官场后,他年纪尚轻,内自图之,认为自己还有二十年的时间可以等待天下清平,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于是他在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而,曹操的志向并不仅仅是隐居。
他后来被征召为都尉、迁典军校尉,又领军讨贼立功,希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并在墓碑上刻下“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字样。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董卓之难,兴举义兵,与强敌作战。
在汴水之战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后来还是成功地破降了黄巾三十万众,并在兖州任职期间击败了袁术。
接着,曹操提到了自己在袁绍和刘表等强敌面前的经历。
他认为自己在兵力和实力上并不占优势,但凭借着智慧和策略,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他强调自己并非为了个人的野心和欲望而追求权力和地位,而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曹操再次强调了自己对权力和地位的看法。
他表示自己已经担任了宰相之位,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他不想慕虚名而处实祸,因此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他还提到了自己对子孙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意,不要因为自己的地位而感到不安和恐惧。
《让县自明本志令》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它不仅反映了曹操的生平经历和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权力和地位的看法。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曹操的思想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群文通练七读透一个人——曹操(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群文通练七读透一个人——曹操(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微导语他是伟大的诗人,却不算知识分子;他是盖世英雄,却斤斤计较;他豪爽无边,却奸相毕露。
很多人认为他是奸雄,却没有人能看透他的一生。
他,就是曹操。
说到曹操,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奸绝”这两个字眼儿。
他的一句“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曾让多少人恨他。
但他大度,对关羽以诚相待,当关羽离开时还送给他路费;他乐观,在赤壁大败时仍能以三笑相对;他真诚,在失去爱将之时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是旁人无法比拟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玄谓太祖曰:“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
拜骑都尉,讨颍川贼。
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
征太祖为典军校尉。
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
太祖行奋武将军。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太祖将迎天子。
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
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
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
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
曹操三国名人轶事有哪些
曹操三国名人轶事有哪些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英雄人物,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你知道哪些曹操三国名人轶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曹操三国名人轶事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操三国名人轶事曹操的故事:曹操烧信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
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
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了许多书信。
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
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
”“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
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
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曹操烧信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
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
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
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的故事:曹操劝妻曹操一生不光要求自己朴素节俭,对家人的要求也是一样。
曹操坐洛阳的时候,有一天,应别人邀请,和夫人一起去赴酒宴。
酒宴上,夫人见别的女人都衣着华丽,头插金簪玉钗,而自己却是布衣素装,感到羞愧难当,头也不敢抬,眼也不敢睁,恨不得在地上找个缝儿钻进去。
没等酒宴完毕,自己便悄悄地溜了回去。
事后,曹操问:"今天酒宴上,为何不辞而别,有什么心事?"夫人心酸了。
一边流泪,一边嘟囔起来:"在洛阳数你最大,可我穿的是啥?瞧别的女人,一个个穿的是啥?戴的是啥?人人珠光宝气,要啥有啥,可我哩?一身粗布衣,和人家站在一起,简直是天上凤凰和鸡比!"说完,夫人大哭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独特魅力的人,他的书法和音乐才华令人惊叹,他是杰出的服装设计师,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个有着让人回味的丈夫。
他胸怀坦荡、讲实话(不慕虚名而求实祸)、善权谋、善用人,他的各方面成就使他看起来几乎是一个完人。
当然,他也是一个有着多重性格的人,政治斗争中的猜忌、狡猾也不少,毕竟那是生存的基础。
有别于曹操的那些“建安风骨”的古诗,这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既是曹操展现政治思想又是展现曹操心声的奇文。
通篇实话娓娓道来,充分展现了曹操的文学才华,也凸现他个人独特的魅力。
这篇文章原载于裴松之注陈寿作传的《三国志•魏武帝纪》里。
曹操写这篇"令"时,正值北方广大地区刚刚安定下来,但人心并不稳定,内外政敌攻击他想“谋为篡逆”。
为了安稳人心,反击政敌,才写了这篇文章。
在本文中主要叙述了他起初的志愿只是要作好一个郡守,以建立自己的名誉。
后来感到世道太乱,于是想隐居读书射猎来等待天下的治理。
后来又被征为典军校尉后,愿为国建立功业,得到封侯,做了征西将军。
他在董卓之乱后兴举义兵,初举兵时并不打算多招募士兵。
这说明他自己的“志”本不广。
后来消灭了袁术、袁绍、刘表,平定了北方。
由于屡建功业,身为宰相,已经是过于所望。
他列举了齐桓、晋文、文王、乐毅、蒙恬等古人行事后,又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并无代汉自立之心。
他之所以不肯释兵权,完全是为了自卫,亦是为了卫国,为此目的,不妨受恩封,借此为外援,作为万全之计。
最后申明了让县的原因,在于不贪天之功,并以损谤。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这篇“令”以坦率而典重的语言说明他自己在不同形势下产生的不同的本“志”心愿,并奉还大部分食邑(即让县),以“分损谤议”,表现出他的气度和见识,当然也流露出一些踌躇满志的神态。
原文: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夫能以大事小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
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
”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
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
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
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译文:我最初被推举为孝廉,那时很年轻,自以为本来就不是隐居知名的人,惟恐被国人以平凡愚钝的人看待,打算做一郡的太守,认真地处理地政务,来树立名誉,让世人能清楚地了解我。
因此在任济南太守时,开始铲除残暴,改变陋习,公正地选拔人才,这就得罪了那些有权势的宦官,因此遭到那些豪强的憎恨,恐怕给家族招来祸患,所以就借口有病,辞官回乡了。
辞官以后,年纪还轻,看看和我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有的已经五十岁了,还自以为不老,我心里考虑:从现在开始再过二十年,等天下安定以后,才和同年举孝廉的人刚举孝廉时的年龄相仿罢了。
所以在这一年回到家,在谯城以东五十里的地方建造学房,打算秋夏读书,冬春打猎,找个低洼的地方,利用泥水多交通堵塞的条件来隐蔽自己(也就是居于偏远的地方不让人知道),断绝宾客想要和自己往来的念头。
然而这个打算未能如意。
后来征召为都尉,还没就职,就又改做典军校尉。
心意也就改变了想为国讨贼立功,希望能够封侯,作征西将军,死后在墓道前的神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愿。
而后遭逢董卓作乱,(我就)组织讨卓义兵。
此时纠集兵卒能够得到很多人,然而我常常自己限制,不打算更多募集。
这样做的原因是,兵多意见多,与强敌相争,或者变成意见的开始。
所以汴水一战我只有几千人,后来回到扬州重新招募,也还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以后(初平三年)作衮州刺史。
击败黄巾三十万人。
接着袁术在九江冒用帝号,部下都向他称臣,城门定名为"建号门",衣着服饰都按天子的典制,两个妻子也预先争做皇后。
称帝的野心和计划已定,有人劝他马上就皇帝位,布告天下,他回答说:"曹公还在,不行啊!"后来我讨伐袁术,擒获了他的四员大将,俘虏了他的大批部属,就使袁术走投无路,彻底崩溃,发病死去。
等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力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是他的对手,但又考虑到为国效死,为消灭割据安定全国的大义而献身,足以流传后世。
幸而打败了袁绍,又斩首而悬之示众了他的两个儿子。
接着刘表自以为是皇帝的同族,怀着邪恶的用心,忽进忽退,以窥测形势,占据着荆州,我又平定了荆州,这就平定了天下。
我身为丞相,作为臣子,地位的尊贵已达到了顶点,这已经超过了我的愿望了。
现在我说这些话,好像是自我夸耀,但是想叫人再没有什么说的,因此自己也就直言不讳了。
假若国家没有我,真不知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啊!或者有人看见我势力强盛,又生性不信天命这类事,恐怕他们私下议论我,说我有称帝的野心,胡乱猜测,我常常因此内心不安。
齐桓公、晋文公传誉至今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虽然兵势强大,却还能够拥戴周天子啊。
《论语》说:"周文王虽然得到天下三分之二诸候的拥护,(足以取商而代之),可是他仍旧服事商纣,周文王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这是强大的诸候能够臣服于弱小的天子啊!以前燕将乐毅逃往赵国,赵王想和他谋划攻燕,乐毅伏地流泪,对赵王说:"我事奉昭王,如同事奉大王一样。
我如果获罪,放逐在别的国家,一直到死,连赵国的贱役也舍不得加害,何况燕王的后代呢!"胡亥杀害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得到秦国的信任已经三代了。
现在我统帅三十万军队,我的力量足以背叛,然而我虽然自己知道一定会死,还是要遵从君臣大义,不敢玷辱祖先的教诲而忘掉先王的恩德啊!"我每读这两人的书,没有一次不感动得落泪的。
从我祖父、父亲到我,都被朝廷当做亲信并委以重任,可以算是被信任的了,到了子恒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我不是只对你们说这些,也常常把这些话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刻地知道我的心意。
我对他们说:"想我死后,你们都应该出嫁,要让你们宣扬我的想法,让别人都知道。
"我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啊。
我所以诚诚恳恳说出这些心里话,是因为看到周公用《金滕》书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自己的缘故。
然而想让我随随便便放弃我统领的军队,把它交给主管人员,自己回到武平国去,这实在是不行的。
为什么呢?我真是担心自己放弃了兵权,就会被人谋害啊。
既然为子孙打算,又(考虑)自己失败国家就要危亡,因此不能追慕虚名而处于实际的祸患之中,这是我所不能做的事情。
以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辞让不接受;现在改变主意准备接受,不是想又以此为荣,是想借此做为外援,做为万全之计。
我每次听说介之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时,没有一次不感动得放下书叹息,深感其中有自省之处。
想到我凭借朝廷的威望,代天子出征讨伐,除去自己的弱势来攻克强敌,以小擒大,意中所图谋的事,做起来没有不如意的;心中所思考的事,推行时没有不成功的。
于是就终于平定了天下,没有辱没主上的使命,可以说是上天帮助汉室,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做到的。
然而我的封地兼有四县,享用三万户的租税,我有什么样的功德能接受呢。
天下还未平静,不可以让位,至于封地,是可以辞让的。
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两万户交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一万户的租税,姑且以此减少别人对我的毁谤和非议,稍稍减轻我受到的责难。
典故及其含义:本文在第三部分,也就是第六自然段,举出齐桓、晋文、文王、乐毅、蒙恬等典故:齐恒、晋文之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夫能以大事小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图燕。
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
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矣,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
”接下来还以周公自况,作者用这些典故旨在申明自己功业虽大,却无代汉自立之心,如同这些先贤所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