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标准
CIM模型介绍
知道别的应用程序的内部结构就可以访问公共数据和交换信息。通用信
息模型(Common Information Model,CIM)描述了这些应用程序接口
的语义(semantics),组件接口描述(Component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CIS)描述了交换信息的内容。
IEC 61970系列的各个部分:
IEC 61970-1,EMSAPI – Part 1:导则和总的需求;
IEC 61970-2,EMSAPI – Part 2:术语;
IEC 61970-301,EMSAPI – Part 301:通用信息模型的基础
部分;
IEC 61970-302,EMSAPI – Part 302:通用信息模型的财
政、能量调度和备用调度部分;
IEC 61970-303,EMSAPI – Part 303:通用信息模型的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部分;
IEC 61970-401,EMSAPI – Part 401:组件接口描述框架;
IEC 61970-402,EMSAPI – Part 402:通用数据访问方法;
IEC 61970-501,EMSAPI – Part 501:通用信息模型的资源
描述方法,CIM 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acility)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chema。
IEC 61970系列是个正在准备的标准,并没有正式发布,它的每个部
分都在经常的修改中,并且会有新的部分被提出。
下图展示了EMS-API组件模型,其核心为组件执行系统或综合总
2.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标准
2.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标准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标准Data standard of 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项⽬标准V1.0⼴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0 年7 ⽉前⾔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开展⼯程建设项⽬审批制度改⾰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9〕11 号),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运⽤建筑信息模型系统进⾏⼯程建设项⽬审查审批和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试点⼯作的函》(建城函〔2018〕222 号)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试点⼯作的函》等要求,标准编制组经⼴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CIM 数据构成与内容;5.CIM 数据⼊库、更新与共享。
本标准由⼴州市建设科技中⼼负责管理,⼴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地址:⼴州市天河区⾼普路1029 号⼆楼;邮政编码:510663)。
⽬次1 总则 (1)2 术语和缩略语 (2)2.1 术语 (2)2.2 缩略语 (2)3 基本规定 (3)3.1 ⼀般规定 (3)3.2 CIM 分级规定 (3)3.3 CIM 分类规定 (5)4 CIM 数据构成与内容 (7)4.1 CIM 数据构成 (7)4.2 要素分类编码 (10)4.3 CIM 数据内容与结构 (11)5 CIM 数据⼊库、更新与共享 (12)5.1 数据⼊库 (12)5.2 数据更新 (12)5.3 数据共享与服务 (13)附录 A 时空基础三维模型数据内容及结构 (15)附录 B 资源调查与登记数据内容及结构 (28)附录 C 规划管控数据内容及结构 (41)附录 D ⼯程建设项⽬数据内容及结构 (46)附录 E 公共专题数据内容及结构 (56)附录 F 物联⽹感知数据内容及结构 (66)本标准⽤词说明 (74)引⽤标准名录 (75)条⽂说明 (77)Contents1General Provisions (1)2Term and Acronyms (2)2.1Term (2)2.2Acronyms (2)3Basic Requirement (3)3.1General Provisions (3)3.2CIM Grade Requirements (3)3.3CIM Classification Requirements (5)4CIM Data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7)4.1Composition of CIM Data (7)4.2Classification Codes of Elements (10)4.3CIM Data Content and Structure (11)5CIM Data Storage, Update and Sharing (12)5.1Data Storage (12)5.2Data Update (12)5.3Data Sharing and Services (13)Appendix A Data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3D Model of Space-time Basis (15)Appendix B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Resource Survey and Registration Data (28)Appendix C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Planning and Control D ata (41)Appendix D Data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46)Appendix 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Public Thematic Data (56)Appendix F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IoT Aware Data (66)Explan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74)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75)Addition:Explannation of Provision (77)1 总则1.0.1 为规范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的分级分类、构成、内容与结构、⼊库更新与共享应⽤,指导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撑⼯程建设项⽬审批提质增效和跨部门的共享应⽤,制定本标准。
cim数据治理标准
cim数据治理标准CIM数据治理标准是一种用于规范和指导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数据管理的标准,旨在确保CIM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CIM数据治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实现城市信息模型化的目标至关重要。
一、CIM数据治理标准的概述CIM数据治理标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共享和应用等。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CIM数据的可靠性,提高数据质量,降低数据冗余,保证数据安全,并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应用。
二、CIM数据治理标准的制定制定CIM数据治理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信息模型化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条件。
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素:1.数据标准: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是CIM数据治理的核心。
包括数据格式、数据命名规则、数据精度等标准,以保证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兼容性。
2.数据质量:通过制定数据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法,确保CIM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应进行修正或删除。
3.数据共享:制定数据共享规范,明确共享数据的范围、权限和流程,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协同工作。
4.数据安全:制定数据安全策略和措施,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和备份等,确保CIM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5.培训和支持:为相关人员提供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CIM数据治理标准。
三、CIM数据治理标准的实施实施CIM数据治理标准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1.宣传和推广:通过宣传和推广活动,使相关部门和人员了解和理解CIM数据治理标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制定实施细则和流程:根据CIM数据治理标准,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流程,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共享和应用等环节的操作方法和流程。
3.技术支持和工具:为实施CIM数据治理标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工具,包括软硬件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等。
4.监督和评估:设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CIM数据治理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信息模型(cim) 数据框架和功能要求标准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信息模型(cim) 数据框架
和功能要求标准
城市信息模型(CIM)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建了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治理方式创新提供了新方法、新途径、新工具。
CIM数据框架和功能要求标准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城市信息模型的应用和发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数据基础:规定了CIM数据的基础要素,包括数据来源、数据格式、数据质量等。
2. 数据模型:规定了CIM数据的模型要素,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
3. 数据交换与共享:规定了CIM数据的交换与共享要求,包括数据交换格式、数据共享协议等。
4.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规定了CIM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要求,包括数据加密、数据备份、数据删除等。
5. 功能要求:规定了CIM系统的功能要求,包括数据处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等。
该标准的意义在于,通过规范和指导城市信息模型的应用和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该标准也有助于提高城市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
在未来,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信息模型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将不断扩大和深化。
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CIM数据框架和功能要求标准,以适应智慧城市发展的需要。
住建部cim标准
住建部cim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简称住建部)的CIM(城市信息模型)标准是指一系列关于城市信息模型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
CIM标准是住建部为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而制定的重要标准之一。
CIM标准包括多个方面,如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
其中,数据标准是基础,它规定了城市信息模型中需要包含的数据类型、数据精度、数据格式等。
技术标准则规定了城市信息模型的技术要求,包括建模方法、模型数据交换格式、模型数据质量要求等。
管理标准则是对城市信息模型的全过程管理提出要求,包括项目立项、设计、实施、验收等环节的管理要求。
住建部CIM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城市信息模型的技术和管理要求,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
通过CIM标准的应用,可以实现城市信息的共享、整合和协同,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精细化程度,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除了住建部CIM标准外,还有一些相关标准和规范也在不断制定和完善中。
例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在制定《城市信息模型标准化指南》,以指导城市信息模型的标准化工作。
同时,各省市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CIM标准的应用,以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
cim 技术指南 住建部 解释
cim 技术指南住建部解释【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我国住建部积极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以提高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在此背景下,CI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应运而生,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新兴技术。
【CIM技术概述】CIM技术,即城市信息模型技术,是一种基于BIM技术,整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化技术。
它以三维数字城市为载体,将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多个环节的信息集成在一起,为城市决策者、管理者、实施者等提供全面、精准、实时的城市信息。
【CIM技术在住建部的应用】我国住建部高度重视CIM技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积极推动CIM技术在以下方面的应用:1.城市规划:CIM技术有助于城市规划者全面了解城市现状,为城市发展战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建筑设计:CIM技术可在建筑设计阶段预先模拟建筑物的功能、能耗、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提高设计质量。
3.工程建设:CIM技术为工程建设提供全过程管理,实现工程项目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4.城市管理:CIM技术有助于城市管理者实时掌握城市运行状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CIM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住建部发布的CIM技术指南,旨在规范和指导C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
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CIM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和价值。
2.CIM技术的数据标准、数据结构和交换机制。
3.CIM技术在各阶段的应用方法和流程。
4.CIM技术相关设备和软件的选择与使用。
5.CIM技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措施。
【CIM技术的未来发展】随着CIM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我国住建部对其在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展望:1.CIM技术将更加成熟,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本手段。
2.CIM技术将与BIM、GIS、IoT等技术更紧密地结合,实现城市信息的全面整合。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标准体系研究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标准体系研究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标准体系研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智慧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CIM)成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CIM通过数字化、三维化的方式呈现城市内部的各种空间要素,为城市规划、运营和管理提供了便利。
然而,在不同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之间,由于标准体系的差异,数据共享和模型互操作性等问题成为了制约CIM发展的瓶颈。
因此,研究建立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标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标准体系的概念和意义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标准体系是指为了实现CIM数据共享和模型互操作性,规范CIM平台之间数据交换和融合的标准体系。
这一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不同城市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推动城市智慧化进程。
二、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标准体系的研究内容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标准体系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标准为了实现不同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需要统一和规范数据标准。
包括数据格式、数据模型、数据分类等方面的统一标准,以便实现不同数据源之间的互联互通。
2. 数据流程标准数据流程标准是指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之间数据处理和传递的规范,包括数据导入、处理、存储和输出等环节。
通过制定标准的数据流程,可以优化数据处理的效率,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并保证数据在不同平台之间的无缝连接。
3. 模型互操作标准模型互操作标准是指不同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之间模型数据交换和整合的规范。
通过统一的模型互操作标准,可以实现不同平台之间模型数据的无缝整合,提高模型数据的可用性和可操作性。
4. 安全标准城市信息模型涉及到大量的敏感数据,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安全标准,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包括数据加密、权限管理、防止数据泄露等方面的安全规范。
三、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标准体系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标准体系的研究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交换技术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之间大规模数据的高效传输和共享。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框架和功能要求标准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框架和功能要求标准1. 引言1.1 概述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智慧城市成为了发展城市的重要方向。
智慧城市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数据为核心,实现各类基础设施的高效智能运行和精细管理。
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框架作为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框架的定义和概念,并探讨其基本原理和数据标准化问题。
接着,针对CIM数据框架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功能要求标准。
进一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论述了CIM在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交通与运输管理以及能源与环境监控等领域的应用实践情况。
最后,在总结主要观点和发现结果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CIM数据框架在智慧城市中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框架及其功能要求标准。
通过对CIM数据框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并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CIM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效果和潜力。
最终,本文旨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2. 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框架:2.1 定义和概念: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CIM)是一种用于描述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和资源的数字表示方法。
它通过将城市元素抽象成数据模型,帮助实现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
CIM数据框架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城市要素,如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源等,并以统一的方式进行整合和管理。
2.2 基本原理:CIM数据框架的基本原理是将城市中各个组成部分抽象为不同的对象和关系,并通过连接这些对象和关系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信息模型。
通过对对象属性和行为进行建模,CIM可以提供详细而全面的城市信息。
一文读懂CIM城市信息模型
一文读懂CIM城市信息模型1、CIM概念1.1 CIM基础概念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 城市信息模型,通过融合地理信息、BIM、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以时间为轴线,将一个城市的过往进行仿真还原、城市的现状进行记录、城市的未来进行推演; 形成一个集“室外室内”、“地上地下”三位一体的真城市立体空间,是数字孪生城市的基底;是伴随城市生长的智慧化基因;是未来智慧城市的必要支撑。
CIM 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种描述—CIM 是对一个城市物理和功能特征的数字表达。
一项多方协同维护的资源—在城市规划、设计、分析、运行、管理各阶段的不同利益相关方可通过在C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应其各自职责,形成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同时, CIM 中的所有信息均应依权责分类分级实现共享。
一个过程—CIM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城市的信息,为该城市规划、设计、分析、运行、管理中的各项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
1.2 CIM核心技术从 CIM 提出的初衷和当前发展来看,它主要与BIM、GIS及物联网(IOT)等技术密切相关。
(1)BIM发展到今天,不同行业的人对其本质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分别将BIM视为一个过程、一种理念、一类方法或一项技术工具。
美国的国家BIM标准对BIM所做的最完整权威的定义为:BIM是设施的物理和功能特征的数字化表示,它可以用作设施信息的共享知识资源,成为设施全生命期决策的可靠基础。
BIM已在建筑、市政工程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2)目前的3D GIS(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能够识别三维空间实体对象上任一点的精确位置(坐标),但是不能构造实体要素间的拓扑关系,这就使很多真三维的高仿真模拟分析难以实现,也无法处理和表达时间维度以及更多维度的信息,因此需要向真三维及更高维度发展。
在智慧城市背景下,3D GIS必将向智慧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不再只局限于空间分析和数据库管理,而是与数据融合,具备挖掘知识、推理预测的能力。
cim城市信息模型标准化+应用案例集
cim城市信息模型标准化+应用案例集标题:深度解析CIM城市信息模型标准化及应用案例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城市信息模型(CIM)标准化的应用正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CIM是一种用于描述城市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交通等信息的标准化数据模型,它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规划城市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CIM城市信息模型标准化及应用案例集进行深度解析,为您带来全面的信息和深刻的理解。
一、CIM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什么是CIM在城市信息模型(CIM)中,信息模型是指对特定领域或过程中所涉及对象的特性和关系进行描述的模型。
城市信息模型则是运用信息模型对城市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交通等方面进行描述的数据模型。
2. CIM标准化的意义CIM标准化的意义在于可以建立同一城市或不同城市之间的数据互操作性,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效率,促进城市信息共享和协同发展。
二、CIM标准化的国际规范1.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CIM的标准化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CIM进行了标准化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如ISO 29400系列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CIM的概念、架构、数据交换格式等内容,促进了全球范围内CIM标准化的推广和应用。
2. CIM标准化在国际城市规划和管理领域的应用案例集国际上已经有不少城市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应用了CIM标准化的技术。
新加坡通过CIM模型的建立,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管理;芬兰赫尔辛基则利用CIM模型实现了城市数字孪生,提高城市的智慧化水平。
三、CIM标准化在国内的案例分析1. 国内CIM标准化的推进和应用情况近年来,我国在城市信息模型标准化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促进了CIM标准化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应用。
北京市通过CIM模型对城市交通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上海市利用CIM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了多维度分析,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
四、对CIM标准化及应用案例集的个人观点和理解CIM标准化及应用案例集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推动城市数字化和智慧化进程。
CIM的一些理解
CIM的⼀些理解最近关于CIM的政策频出,似乎⼜成了⾏业的⼀个热点,公司领导想要出⼀个CIM的解决⽅案,希望三维技术这边能够有⼀个思路,通过查找⼀些资料分析研究,整理了⼀些思路。
⼀、CIM的定义:城市智慧模型(City Intelligent Model):BIM是单体,CIM是群体,BIM是CIM的细胞。
要解决智慧城市的问题,仅靠单个细胞的BIM还不够,需要⼤量细胞再加上各种连接⽹络构成的CIM才可以——吴志强院⼠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 (CIM):以“多规合⼀”业务协同平台为核⼼,⽀撑“多规合⼀”⼀张图、项⽬符合性审查以及建筑信息模型数据(BIM)的规划建设管理综合体。
——【⼯程建设项⽬业务协同平台技术标准CJJ/T296-2019 】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城市信息数据为基数,建⽴起三维城市空间模型和城市信息的有机综合体。
从范围上讲是⼤场景的GIS数据+⼩场景的BIM数据+物联⽹的有机结合。
-------【百度】⽅向:我们公司⾯向的住建部和⾃然资源部,所以我们以第⼆个定义为产品设计⽅向⼆、概念分析1)多规合⼀2)⼀张图3)项⽬符合性审查以及建筑信息模型(BIM)4)缺少项⽬后期运营管理(物联感知数据)以上分析多规合⼀、⼀张图就是各种GIS数据的载体,数据具有复杂性、全⾯性、关联性的特点;项⽬符合性审查以及建筑信息模型(BIM)就是建设⼯程审批和BIM报建;结论:站在技术的⾓度⽽⾔CIM离不开GIS、BIM和IoT的技术⽀撑,其落地的最终⽬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慧化运维管控,让城市更智慧,让⽣活更美好。
站在数据的⾓度就是各种⼆维的规划、审批数据,三维的现状模型数据+BIM数据,以及物联感知实时数据三、数据分析1)⼆维GIS数据:尽可能全⾯,展⽰时按需叠加2)现状三维数据:主要是倾斜数据和建筑⽩模数据,作为底图加载3)BIM数据:⾮常精细的建筑模型数据,实际上也是三维模型4)物联感知数据主要分析BIM数据,BIM来源与建筑⼯程:1、BIM在建筑⼯程上的意义对于精细化设计好的BIM模型,三维模型与模型构件的属性信息相关联,使得施⼯项⽬的管理⼈员更⽅便地进⾏各种资源的计算和对⽐,提⾼⼯作效率,从⽽降低精细化管理实施的难度,为建设项⽬带来减少返⼯、减少业主成本、提⾼协同⼯作效率。
城市信息模型cim
城市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CityInformationModel,简称CIM)是指城市信息数据建模的标准,它是由国际化的分布式联合体组织提出的一种全球城市信息模型。
CIM在提供统一的数据结构和模型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定义城市信息共享、整合、交换、查询、数据统计、模拟等核心业务管理技术要求,为城市信息共享和管理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CIM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信息管理和集成的需求急剧增加。
城市信息数据的缺乏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将信息技术和依靠信息技术管理城市的发展趋势之间的冲突。
在随后的几年中,国际上发展出了一种有效的城市信息模型,可以实现城市信息的统一化、标准化和统一管理。
CIM就是这种城市信息模型的一种,它是一种基于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定义了城市信息的结构和存储形式,以及数据与模型的交互接口。
CIM一般由三个层次组成:模型描述层、数据字典层和数据存储层。
模型描述层采用“类-属性”机制,定义了城市信息主要涉及的几大类对象及其特征属性;数据字典层采用标准数据字典机制定义了对象的属性及其特征;数据存储层包括属性数据、空间关联数据和元数据。
CIM为城市信息的结构化、标准化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持。
它使得城市数据存储更加规范化、管理更加规范化,提高了城市信息系统的可控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为城市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持。
CIM使得来自不同部门或不同城市的空间信息得以有效的整合,为城市管理部门、科学研究部门提供便捷和准确的信息,加快城市管理和发展带来巨大的便利。
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推行,有利于提高城市信息、城市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效率。
除此之外,CIM还可以被用于城市发展规划、城市治理、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安全管理、资源调度等领域。
CIM作为一种城市信息模型,诸多领域都可以应用,在城市管理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城市信息模型CIM作为一种城市信息标准,为城市信息的结构化和标准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持,有利于提高城市信息的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效率。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2020 年9 月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网络强国战略部署,指导各地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 CIM)基础平台建设,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科〔2020〕59 号)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导则总结广州、南京等城市试点经验,提出 CIM 基础平台建设在平台构成、功能、数据、运维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导则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试点城市管理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专家的意见。
导则共 7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平台功能、平台数据、平台运维、平台性能要求。
导则主要编写单位和人员: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丁利、王永海,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陈顺清、包世泰、彭进双、陈奇志、许浩,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夏利芬、钟家辉,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王芙蓉、崔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于静、王曦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遥感应用中心杨柳忠、季珏。
本导则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目次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4)3.1一般规定 (4)3.2基础平台构成 (5)3.3基础平台特性 (7)4平台功能 (9)4.1数据汇聚与管理 (9)4.2数据查询与可视化 (9)4.3平台分析与模拟 (10)4.4平台运行与服务 (10)4.5平台开发接口 (10)5平台数据 (12)5.1CIM 分级 (12)5.2数据分类与构成 (14)5.3数据存储与更新 (18)5.4数据共享与服务 (19)6平台运维 (22)6.1软硬件与网络环境 (22)6.2维护管理 (22)6.3安全保障 (23)7平台性能要求 (25)本导则用词说明 (27)引用标准名录 (28)1总则1.0.1为规范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和运维,推动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制定本导则。
CIM数据打分标准
CIM数据打分标准
CIM涉及到遥控、遥测、建筑物、软件开发和系统文件、信息技术应用、输电网和配电网、能源和热传导工程综合、电信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电站综合、接口和互连设备。
在中国标准分类中,CIM涉及到、电力系统、、电力、能源综合、软件工程、电子计算机应用、通信网设备互通技术要求和通信网接口、工业控制机与计算技术应用装置、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遥控、遥测设备与系统、基础标准和通用方法、自动控制与遥控装置、电力综合、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技术综合、数据通信、电子计算机应用、通信网传输系统接口。
CIM评测标准
1.二维瓦片服务加载及响应时间不超过5秒;
2.二维动态矢量服务初始加载时间不应超过20秒,后续响应时间不应超过5秒;
3.基于二维动态矢量服务动态生成三维要素初始加载时间不应超过20秒,后续响应时间不应超过5秒;
4.三维瓦片服务初始加载时间不应超过10秒,高精度显示等待时间不应超过10秒;大范围(1000平方公里及以上)渲染等待时间不应超过1分钟。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辽宁省地方标准《辽宁省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标准》的公告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辽宁省地方标准《辽宁省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标准》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布日期】2021.05.07
•【字号】辽住建科〔2021〕25号
•【施行日期】2021.05.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建筑市场监管
正文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辽宁省地方标准《辽宁省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标准》的公告
辽住建科〔2021〕25号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辽宁省地方标准《辽宁省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标准》的公告由奥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制定的《辽宁省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标准》,业经审定,批准为辽宁省地方标准,编号为DB21/T 3407-2021,现予以发布,自2021年5月30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奥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1年5月7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标准Data standard of 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项目标准V1.0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0 年7 月前言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9〕11 号),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运用建筑信息模型系统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查审批和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函》(建城函〔2018〕222 号)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函》等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CIM 数据构成与内容;5.CIM 数据入库、更新与共享。
本标准由广州市建设科技中心负责管理,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高普路1029 号二楼;邮政编码:510663)。
目次1 总则 (1)2 术语和缩略语 (2)2.1 术语 (2)2.2 缩略语 (2)3 基本规定 (3)3.1 一般规定 (3)3.2 CIM 分级规定 (3)3.3 CIM 分类规定 (5)4 CIM 数据构成与内容 (7)4.1 CIM 数据构成 (7)4.2 要素分类编码 (10)4.3 CIM 数据内容与结构 (11)5 CIM 数据入库、更新与共享 (12)5.1 数据入库 (12)5.2 数据更新 (12)5.3 数据共享与服务 (13)附录 A 时空基础三维模型数据内容及结构 (15)附录 B 资源调查与登记数据内容及结构 (28)附录 C 规划管控数据内容及结构 (41)附录 D 工程建设项目数据内容及结构 (46)附录 E 公共专题数据内容及结构 (56)附录 F 物联网感知数据内容及结构 (66)本标准用词说明 (74)引用标准名录 (75)条文说明 (77)Contents1General Provisions (1)2Term and Acronyms (2)2.1Term (2)2.2Acronyms (2)3Basic Requirement (3)3.1General Provisions (3)3.2CIM Grade Requirements (3)3.3CIM Classification Requirements (5)4CIM Data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7)4.1Composition of CIM Data (7)4.2Classification Codes of Elements (10)4.3CIM Data Content and Structure (11)5CIM Data Storage, Update and Sharing (12)5.1Data Storage (12)5.2Data Update (12)5.3Data Sharing and Services (13)Appendix A Data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3D Model of Space-time Basis (15)Appendix B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Resource Survey and Registration Data (28)Appendix C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Planning and Control D ata (41)Appendix D Data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46)Appendix 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Public Thematic Data (56)Appendix F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IoT Aware Data (66)Explan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74)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75)Addition:Explannation of Provision (77)1 总则1.0.1 为规范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的分级分类、构成、内容与结构、入库更新与共享应用,指导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支撑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质增效和跨部门的共享应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规划和自然资源(含测绘)、城市住房和建设、交通管理、水务管理和园林市政管理等部门和相关单位,按统一的标准更新、共享和协同应用城市信息模型数据。
1.0.3 城市信息模型数据内容及其结构,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缩略语2.1 术语2.1.1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CIM)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并依此规划、建造、管理城市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
2.1.2城市三维模型three dimensional city model城市地形地貌、地上地下人工建(构)筑物等的三维表达,反映对象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纹理及属性等信息。
2.1.3数据交换data interchange在不同终端间发送、传输、接收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过程。
2.1.4数据共享data sharing使用者从提供者或数据公共服务机构获取和利用数据的行为。
2.2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CIM—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OI—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OM—数字正射影像Digital Orthophoto Map;LOD—多细节层次Levels of Detail。
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CIM 数据应采用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的投影坐标系或与之联系的城市独立坐标系,高程基准应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时间系统应采用公历纪元和北京时间。
3.1.2 CIM 数据构成应充分考虑实用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应用需求的扩展与变化。
3.1.3 CIM 数据存储、传输、更新和管理应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规定,保障CIM 平台正常运行。
3.2 CIM 分级规定3.2.1 城市信息模型应无缝集成二维空间信息、三维模型等实现二三维一体化,宜符合GB/T35634 和GB/T51301 的规定,将电子地图瓦片数据分级从20 级扩展至24 级,应采用金字塔式分级管理。
CIM 分级应符合表3.2.1 的规定。
表3.2.1 二三维一体的CIM 分级规定3.2.2 21 至24 级CIM 精细度(LOD)应与GB/T 51301 中BIM 精细度一致,可用项目级BIM、功能级BIM、构件级BIM 和零件级BIM 表达。
3.2.3 14 至21 级CIM 可侧重三维表达地形、水利、建筑、交通设施、管线管廊、场地、地下空间、植被及其它等要素表面,其精细度应参照CJJ/T 157 符合表3.2.3 的规定。
表3.2.3 CIM14 至21 级内容及精细度1 Ⅰ级模型是根据要素的基本轮廓和高度生成的三维模型或符号,对应CIM14-17 级,可采用GIS 数据生成;2 Ⅱ级模型是表达要素三维框架、外轮廓的基础模型,对应CIM18-19 级,要素凸凹结构边长大于1.0m(含1.0m)应细化建模,可采用激光雷达、倾斜摄影、卫星遥感等方式采集建模;3 Ⅲ级模型是表达要素三维框架、外轮廓、表面的标准模型,对应CIM20 级,要素凸凹结构边长大于0.5m(含0.5m)应细化建模,可采用激光雷达、倾斜摄影、高分遥感等采集建模;4 Ⅳ级模型是表达要素三维框架、外轮廓和表面细节的精细模型,对应CIM21 级,要素凸凹结构边长大于0.2m(含0.2m)应细化建模,可采用人工建模生成精细模型。
3.3 CIM 分类规定3.3.1 城市信息模型宜从要素、应用行业、数据采集、成果形式、时态、城市建设运营管理阶段和工程建设专业分类七个角度进行信息分类,见表3.3.1。
表3.3.1 CIM 信息分类4 CIM数据构成与内容4.1 CIM 数据构成4.1.1 城市信息模型数据应至少包括时空基础数据、资源调查与登记数据、规划管控数据、工程建设项目数据、公共专题数据和物联网感知数据等门类。
4.1.2 城市信息模型数据构成应符合表4.1.2 的规定。
表 4.1.2 二三维一体的城市信息模型数据构成类防汛抗旱矢量C(条件必选)水资源调查矢量C(条件必选)城市部件城市部件数据矢量C(条件必选)地籍分区矢量C(条件必选)宗地(关联竣工验收BIM 的场地元素)信息模型C(条件必选)不动产登记开发评价重要控制线国土空间规划自然幢(关联单体化建筑的竣工验收BIM)信息模型C(条件必选)逻辑幢(关联竣工验收BIM 的房间集合)信息模型C(条件必选)户/套(关联竣工验收BIM 的房间)信息模型C(条件必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矢量M(必选)评价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矢量M(必选)界总体规划矢量M(必选)详细规划矢量M(必选)村庄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自然资源行业专项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规划/地质灾害规划/海洋规划/自然保护地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规划管控专项规划数据已有相关规划工程建设立项用地规划许可数据项目数环保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水利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交通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住建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城管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工信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应急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其他专项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城市设计信息模型C(条件必选)原主体功能区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原城乡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原城市总体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原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矢量C(条件必选)策划项目信息(未选址)结构化数据C(条件必选)协同计划项目(已选址)矢量C(条件必选)项目红线矢量M(必选)立项用地规划信息结构化数据M(必选)证照信息结构化数据M(必选)批文、证照扫描件电子文档M(必选)据工程建设许可数据设计方案BIM 信息模型C(条件必选)C类报建与审批信息 结构化数据 M (必选) 证照信息结构化数据 M (必选) 批文、证照扫描件 电子文档 M (必选) 施工图 BIM信息模型 C (条件必选) 施工许可数据竣工验收数据施工图审查信息 结构化数据 M (必选) 证照信息结构化数据 M (必选) 批文、证照扫描件 电子文档 M (必选) 竣工验收 BIM信息模型 C (条件必选) 竣工验收备案信息 结构化数据 M (必选) 验收资料扫描件电子文档 M (必选)社会数据 就业和失业登记、人员和单位社保 结构化数据 C (条件必选) 法人数据 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团 结构化数据 C (条件必选) 人口数据 人口基本信息/人口统计/人口结构 结构化数据 C (条件必选) 公共 兴趣点数据引用 GB/T 35648 矢量 O (可选) 专地名矢量(条件必选) 题 地名地址数据 数 地址 矢量 C (条件必选) 据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与紧缩、投资、宏观经济数据社会化大数据消费、金融、财政微信、手机信令、浮动车等位置服务大数 据城市运行数据(水、电、气、公交刷卡等 运营数据)结构化数据C (条件必选)/O (可选)/O (可选)建筑监测数据设备运行监测 信息模型C (条件必选)市政设施监测数据物 能耗监测按城市道路(含桥梁)、城市轨道交通、 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绿化、环 境卫生、道路照明、工业垃圾医疗垃圾、 生活垃圾处理设备等设施及附属设施分类 O (可选)C (条件必选)联 雨量 O (可选) 网 气温O (可选)感 气象监测数据 气压 知 /O (可选) 数 据交通监测数据 相对湿度 O (可选) 其他O (可选) 交通技术监控信息 O (可选) 交通技术监控照片或视频 O (可选) 电子监控信息O (可选)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 按河道水质、土壤、大气监测指标分类 O (可选) 城市安防数据治安视频、三防监测数据、其他C (条件必选)4.2 要素分类编码4.2.1 要素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4.2.1 规定,要素个体可赋唯一的标识码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