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清朝官职范文
2019年清朝爵位范文
2019年清朝爵位范文篇一:清朝异姓封爵及世职清朝异姓封爵及世职清代除宗室、外藩两套爵位制度外,还有一套适用范围更广,包括满洲、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汉人在内的爵位制度,统称为异姓封爵及世职,由此形成地位仅次于宗室而更庞大的贵族阶层。
我国古代早已建立公、侯、伯、子、男的封建等级爵位制度,但到清代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满洲入关前,清异姓封爵已开始萌芽,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四月设一等公,一、二、三等昂邦章京、梅勒章京。
在此之前的满洲沿用了明朝总兵、副将、游击、备御等武官名称,皇太极下令将汉文官名易以满洲之名,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等总兵官为一等昂邦章京,二等总兵官为二等昂邦章京,三等总兵官为三等昂邦章京,一等副将为一等梅勒章京,二等副将为二等梅勒章京,三等副将为三等梅勒章京。
可见,清代异姓爵位并没完全因袭古代传统的异姓爵位制度,而是先从武职演变而来,这就逐渐形成了清代一套有特色的首崇满洲,重在军功的异姓封爵及世职制度。
清入关后,顺治四年(1647年)改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结合传统爵位和入关前世职,建立公、侯、伯三等世爵和精奇尼哈番、阿思哈尼哈番、阿达哈哈番、拜他喇布勒哈、他沙勒哈番五等世职制度。
雍正八年(1730年),为了使异姓贵族更加死心塌地效忠于爱新觉罗王朝,一改以往“公爵但分等,未有封号”的习惯,采用汉唐以来公、侯、伯、子、男爵前加信武、建忠、定远等封号美字的做法,“锡以嘉名”,“使勋劳之臣显功丕绩常赫在人耳目,而其子孙承袭封号亦皆顾名思义,共知奋勉,世为国家效忠抒力”。
乾隆元年(1735年)根据大学士鄂尔泰、监察御史舒赫德的建议,改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改世职阿达哈哈番(旧甲喇)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旧牛录)为骑都尉,他沙勒哈番(旧为半个前程)为云骑尉,增加恩骑尉。
乾隆十三年,钦定五等封爵、四等世职二十五级承袭表:一等公,袭二十六次;二等公,袭二十五次;三等公,袭二十四次;一等侯兼一云骑尉,袭二十三次;一等侯,袭二十二次;二等侯,袭二十一次;三等侯,袭二十次;一等伯兼一云骑尉,袭十九次;一等伯,袭十八次;二等伯,袭十七次;三等伯,袭十六次;一等子兼一云骑尉,袭十五次;一等子,袭十四次;二等子,袭十三次;三等子,袭十二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袭十一次;一等男,袭十次;二等男,袭九次;三等男,袭八次;一等轻车都尉、二等轻车都尉、三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自一等轻车都尉至云骑尉各袭三次,以恩骑尉世袭罔替。
清朝职位等级及封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清朝职位等级及封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职位等级与封号制度在中国古代官制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清朝职位等级以及封号制度,分析它们在清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清朝官员的职位等级和封号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朝政治制度的运作机制,以及官员的地位和权力。
同时,借此机会也可以反思封建王朝的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和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对清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有更全面的了解,也可以为今后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对清朝职位等级及封号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清朝职位等级和封号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职位与封号之间的关系。
结论部分将总结清朝职位等级与封号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与意义,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探讨清朝职位等级及封号,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1.3 目的:清朝职位等级及封号是清朝时期重要的制度之一,对于理解清朝政治体系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清朝职位等级和封号制度的介绍,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清朝官员的等级制度和封号制度,揭示清朝政府的组织架构和官员间的地位关系。
同时,通过分析清朝职位与封号之间的关系,探讨清朝政治体系的运作机制,以及这一制度对于社会稳定和政治权力的影响。
最终,通过总结清朝职位等级及封号的特点和意义,展望未来对于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方向,从而更好地理解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2. 正文2.1 清朝职位等级清朝的职位等级分为九品和正三品两种制度。
九品制度是指官员分为九个等级,分别为九品一至九品九,九品一为最高级别,九品九为最低级别。
这种等级制度主要用于官员的官阶晋升和官职转任。
在九品制度之外,还存在着正三品制度。
正三品是指按职位的重要程度分为正一品、正二品和正三品。
现在大官对应清朝官名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清朝官职最全——九品十八级
清朝官职最全——九品十八级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清代官员品级
清代官员品级一品清朝官员品级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之令狐文艳创作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令狐文艳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清朝官职制度
清朝官职制度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
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
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总督(加尚书衔)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司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统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使、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管带官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司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钦天监监正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2019年清朝官员范文.doc
2019年清朝官员范文篇一:清朝官员等级俸禄一、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1.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废除清统治者入关前,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八旗的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凡朝廷的军国大政,都要由它讨论和决策。
这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满洲贵族控制朝政、维护自己利益的特权机构,这必然同封建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发生矛盾和冲突。
所以清王朝统一中国后,封建皇帝便通过允许蒙、汉大臣参加议政和设立内阁等办法,逐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并最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明令正式予以裁撤。
2.清内阁的设立清朝入关前,朝廷设有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分掌记注皇帝起居、编立史册、撰写实录、草拟国书制敕及为皇帝进讲等。
内三院设大学士、学士等,可参预国家机要。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朝改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加殿阁头衔,满汉各半。
并且仿照明朝制度,规定凡各处官员上呈的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替皇帝拟出几种处理意见),再进呈皇帝;对于皇帝的诏令,也由内阁下达六部等衙门执行。
开始时,由于规定大学士仅为五品官,至使内阁的权势反而低于原内三院。
但是由于清朝皇帝利用内阁抑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势,使内阁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
雍正时,内阁大学士的官位品级升为正一品,成为朝廷的最高级官员了。
不过,自军机处成立后,取代了内阁的许多职权,内阁官员也只是处理一些例行公事了,这时的“大学士”也成了文臣的一种荣称。
中央行政机构: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
【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副总理兼部长】。
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相当与中央的直属机构】。
军事系统: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
最新-清朝官职 精品
清朝官职篇一:清代官职的称谓清代职官的称谓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
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
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
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
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
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
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
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
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
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
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
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
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1少卿:太仆卿的别称。
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
官名。
清代地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
为便于节制辖区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
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
另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各省转漕的粮政;河道总督,专司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等事。
巡抚:一般又通称抚台、抚军、部院、中丞。
清代以巡抚为省级的地方长官,会合总督总揽一省军政大权,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
清代于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五省各设巡抚怡人;直隶、甘肃、福建、四川不另设巡抚,有总督监管。
官职品秩:清朝官員品級
官职品秩:清朝官員品級清朝官員品級⼤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級以內的叫做未⼊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品:⽂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學⼠⽂職外官:無武職京官:領侍衛內⼤⾂、掌鑾儀衛事⼤⾂武職外官:無從⼀品:⽂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太師、太⼦太傅、太⼦太保、協辦⼤學⼠、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禦史⽂職外官:無武職京官:提督九⾨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正⼆品:⽂職京官:太⼦少師、太⼦少傅、太⼦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職外官:各省總督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旗護軍統領、鑾儀使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從⼆品:⽂職京官:內閣學⼠、翰林院掌院學⼠⽂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職京官:散秩⼤⾂武職外官:副將正三品:⽂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禦史、宗⼈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職京官:⼀等侍衛、⽕器營翼⾧、健銳營翼⾧、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王府⾧史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從三品:⽂職京官:光祿寺卿、太仆寺卿⽂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武職京官:包⾐護軍參領、包⾐驍騎參領、王府⼀等護衛武職外官: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正四品:⽂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武職京官:⼆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仆寺⾺廠駝廠總管、⾙勒府司儀⾧、侍衛領班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從四品:⽂職京官:內閣侍讀學⼠、翰林院侍讀學⼠、翰林院侍講學⼠、國⼦監祭酒⽂職外官:知府、⼟知府、鹽運使司運同武職京官:城⾨領、包⾐副護軍參領、包⾐副驍騎參領、包⾐佐領、四品典儀、⼆等護衛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職京官:左右春坊庶⼦、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宗⼈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職外官:同知、⼟同知、直隸州知州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官、分管佐領武職外官:關⼝守禦、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從五品:⽂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宗⼈府副理事、禦使、各部員外郎⽂職外官:各州知州、⼟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武職外官: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正六品:⽂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監司業、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曆、⼤理寺左右寺丞、宗⼈府經曆、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通判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武職外官:⾨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官使、⾧官、百⼾從六品:⽂職京官:左右春坊讚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職外官:布政司經曆、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州同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六品典儀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正七品:⽂職京官:翰林院編修、⼤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國⼦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庫、兵⾺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讚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讚⽂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曆、教授武職京官:城⾨史、太仆寺⾺廠協領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官司副⾧官從七品:⽂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曆、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監博⼠、助教、欽天監靈台郎、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京職外官:京府經曆、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曆、直隸州州判、州判、⼟州判武職京官:七品典儀武職外官:盛京遊牧副尉正⼋品:⽂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國⼦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禦醫、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靈⽂職外官:布政司庫⼤使、鹽運司庫⼤使、鹽道庫⼤使、鹽課司⼤使、鹽引批驗所⼤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曆、縣丞、⼠縣丞、四⽒學錄、州學正、教諭武職京官:無武職外官:外委千總從⼋品:⽂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義⽂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武職京官:⼋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武職外官:無正九品:⽂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讚禮郎⽂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武職京官:各營蘭翎⾧武職外官:外委把總從九品:⽂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讚、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太醫院吏⽬、太常寺司樂、⼯部司匠⽂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道庫⼤使、宣課司⼤使、府稅課司⼤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使、巡檢、⼟巡檢武職京官:太仆寺⾺廠委署協領武職外官:額外外委未⼊流:⽂職京官:翰林院孔⽬、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使、兵⾺司吏⽬、崇⽂⾨副使⽂職外官:典史、⼟典史、關⼤使、府檢校、⾧官司吏⽬、茶引批驗所⼤使、鹽茶⼤使、驛丞、⼟驛丞、河泊所所官、?官、道縣倉⼤使武職京官:無武職外官:百⾧、⼟舍、⼟⽬。
清朝管理职务
清朝管理职务嘿,朋友!咱们今儿来聊聊清朝的管理职务,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您想想,清朝那么大一个王朝,管理职务那是五花八门,就跟咱们现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一样。
先来说说这中央的职务。
内阁大学士,那地位可不一般,就好像是大公司里的高级顾问,给皇上出谋划策,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尚书呢,就好比是部门经理,掌管着具体的政务。
再瞧瞧地方上的官员。
总督,那权力可大了去了,管着好几个省呢,这就像是一个区域的大老板,方方面面都得操心。
巡抚呢,相对总督管辖范围小一点,但也是一方大员,责任重大。
还有那知府,就如同是城市的管理者,要处理各种民事纠纷,保证地方的安定。
县令呢,那可是老百姓能直接接触到的官儿,大事小情都得管,像不像社区的主任?清朝的官员选拔也有讲究,科举考试那是主要途径。
读书人们头悬梁锥刺股,就为了能金榜题名,谋个一官半职。
这是不是跟咱们现在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有点像?不过,当官可不容易,得时刻小心着,别犯了错,被上面给处罚了。
要是贪污受贿,那可就惨喽,搞不好就得掉脑袋。
清朝的官员还得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都得处理得妥妥当当。
这就跟咱们在单位里,得和同事、领导处好关系一个道理。
而且啊,不同的职务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力,要是越权办事,那也是要惹麻烦的。
这就好比在一个球队里,前锋不能去守球门,后卫也不能去射门,各有各的分工。
您说,清朝这一套管理职务的体系,是不是很复杂又很有趣?说到底,不管是清朝还是现在,管理职务的设置都是为了让国家或者组织能有序运转,让大家的日子能过得更好,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清朝官衔制度
清朝官衔制度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回答者:黄海花园- 总监八级4-2 08:54清朝官衔一览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2019年清朝官职范文.doc
2019年清朝官职范文篇一:清代官职的称谓清代职官的称谓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
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
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
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
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
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
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
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
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
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
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
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
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1少卿:太仆卿的别称。
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
官名。
清代地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
为便于节制辖区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
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
另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各省转漕的粮政;河道总督,专司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等事。
巡抚:一般又通称抚台、抚军、部院、中丞。
清代以巡抚为省级的地方长官,会合总督总揽一省军政大权,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
清代于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五省各设巡抚怡人;直隶、甘肃、福建、四川不另设巡抚,有总督监管。
清朝和此刻的官职对照
清朝和此刻的官职对照(1)、清整体情形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心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2)内阁【相当于国务院的领导班子】明代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置国家政务。
清朝继续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把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这些宰相相当于政治局常委】。
(3)中心行政机构: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
【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主抓某线条的副总理兼部长】。
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心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相当与中心的直属机构】。
(4)军事系统: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
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北京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中心警备团】,权位尤重。
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
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治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大军区】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
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
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清朝官制大全【上】
清朝官制大全【上】【官场】清朝官制大全(超级详细版)【上】【目录】一、顺天府二、奉天府三、总督衙门四、巡抚衙门五、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六、道员衙门七、知府衙门八、直隶厅与散厅九、直隶州与散州十、知县衙门十一、武官衙门(一)将军衙门(二)都统、副都统衙门十二、绿营衙门(一)提督衙门(二)总兵衙门(掌理国政的行政机构)一、专司文职官的任免----吏部(一)文选清吏司(二)考功清吏司(三)稽勋清吏司(四)验封清吏司(五)清档房(六)本房(七)司务厅(八)督催所(九)当月处二、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户部(一)十四个清吏司(二)八旗俸饷处(三)现审处(四)饭银处(五)捐纳房(六)内仓(七)南北档房(八)司务厅(九)督催所(十)当月处(十一)监印处三、掌管礼仪祭祀及学校科举的机构----礼部及有关机关(一)仪制清吏司(二)祠祭清吏司(三)主客清吏司(四)精膳清吏司四、掌管全国军事的机构----兵部及有关机关(一)武选清吏司(二)职方清吏司(三)车驾清吏司(四)武库清吏司五、司法监察机构----刑部六、掌工程事务的机构----工部(一)营缮清吏司(二)虞衡清吏司(三)都水清吏司(四)屯田清吏司七、掌理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机关----理藩院八、分掌论纂文史的机关----翰林院及有关机构清朝官制(中央首辅机构)一、内阁二、军机处三、通政使司----------------------------------------------------1111111111-----------------------------------------------------------------一、顺天府清定都北京后,以北京为顺天府,设府尹1人,掌京畿地方之事。
自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后,特派大臣 1人兼管府尹事,从六部尚书、侍郎内选任。
自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以后,顺天府所属共24州县,设西路、东路、南路、北路四厅,分管各州县事。
清朝官职介绍大全
清朝官职介绍大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包括文京内官,文京外官,武京内官,武京外官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清朝官职介绍,希望你喜欢。
清朝官职介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
例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
清朝地方官职分文官、武官等几类,例如总督、巡抚等。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清初官制,大体承明之旧,只是对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
直到雍正、乾隆时候,才逐步调整,从而稳定下来。
清朝官职分类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清朝官员等级俸禄
一、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1.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废除清统治者入关前,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八旗的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凡朝廷的军国大政,都要由它讨论和决策。
这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满洲贵族控制朝政、维护自己利益的特权机构,这必然同封建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发生矛盾和冲突。
所以清王朝统一中国后,封建皇帝便通过允许蒙、汉大臣参加议政和设立内阁等办法,逐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并最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明令正式予以裁撤。
2.清内阁的设立清朝入关前,朝廷设有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分掌记注皇帝起居、编立史册、撰写实录、草拟国书制敕及为皇帝进讲等。
内三院设大学士、学士等,可参预国家机要。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朝改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加殿阁头衔,满汉各半。
并且仿照明朝制度,规定凡各处官员上呈的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替皇帝拟出几种处理意见),再进呈皇帝;对于皇帝的诏令,也由内阁下达六部等衙门执行。
开始时,由于规定大学士仅为五品官,至使内阁的权势反而低于原内三院。
但是由于清朝皇帝利用内阁抑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势,使内阁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
雍正时,内阁大学士的官位品级升为正一品,成为朝廷的最高级官员了。
不过,自军机处成立后,取代了内阁的许多职权,内阁官员也只是处理一些例行公事了,这时的“大学士”也成了文臣的一种荣称。
中央行政机构: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
【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副总理兼部长】。
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相当与中央的直属机构】。
军事系统: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
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北京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中央警备团】,权位尤重。
清朝和现在的官职对照
清朝和现在的官职对照(1)、清总体情况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心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2)内阁【相当于国务院的领导班子】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
清朝继续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把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这些宰相相当于政治局常委】。
(3)中心行政机构: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
【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主抓某线条的副总理兼部长】。
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心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相当与中心的直属机构】。
(4)军事系统: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
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北京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中心警备团】,权位尤重。
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
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治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大军区】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
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
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清朝官职范文篇一:清代官职的称谓清代职官的称谓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
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
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
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
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
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
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
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
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
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
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
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
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1少卿:太仆卿的别称。
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
官名。
清代地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
为便于节制辖区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
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
另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各省转漕的粮政;河道总督,专司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等事。
巡抚:一般又通称抚台、抚军、部院、中丞。
清代以巡抚为省级的地方长官,会合总督总揽一省军政大权,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
清代于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五省各设巡抚怡人;直隶、甘肃、福建、四川不另设巡抚,有总督监管。
为便于节制本省军队和监察官吏,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衔,一般又通称为抚台、抚军、部院、中丞。
巡抚官阶虽较总督略低,但与总督一样,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丞:官名。
清代对巡抚的别称。
秦、汉时御史大夫的属官有两丞即御史丞和中丞。
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
掌管兰台图书秘籍外督部刺史内领诸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
因其负责察举非法故又称“御史中执法”。
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中丞即为御史台之长。
历代多沿置或为御史大夫之副或为御史台之长。
明初置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的职责与前代御史中丞基本相同。
清代以右副都御史为巡抚的兼衔故将“中丞”用作对巡抚的别称。
御史中丞: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故沿称巡抚为中丞。
官名。
秦始设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辅。
御史中丞虽为御史大夫的属官,但也有权监察御史大夫,而且在行使监察权时依法弹劾,不受御史大夫或其他官员限制。
汉御史中丞辅佐御史大夫主管御史台。
西汉初期,由于御史大夫主要担任副丞相之职,平时需要处理大量行政事务,“鲜临府事”,因而御史中丞实际上成为御史府主持常务的长官。
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实际长官。
2东汉以后至南北朝,御史中丞正式成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独立行使监察之权。
由于御史中丞执法殿中,接近皇帝,所以在两汉时期御史中丞位要权重。
为表示对御史中丞的尊宠,东汉光武帝特命御史中丞在朝会时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专席而坐,号称“三独坐”。
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台脱离少府,御史中丞直接由皇帝领导,其地位进一步提高。
当时,御史中丞不但可以纠举百官,而且连尚书、王侯皇族有失也要纠察,其权限甚至扩大到可以“风闻奏事”的程度。
御史中丞的权限在这一时期的不断扩大,与皇权要通过御史台同门阀大族斗争有很大关系。
唐代复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为其副。
宋代虽设御史大夫,但常缺位,又是加官,不管御史台事务,而由御史中丞代行其职。
元丰改制时,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代行御史大夫之职,为御史台长官,但往往不委以专任,而多由其他官员兼任,甚至缺人也不增补,故而大大削弱了御史中丞作为监察官员的作用。
元代的御史中丞为御史台副长官,但官秩却提高到正二品,为历代最高。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废御史中丞之名,副都御史可与御史中丞相当。
布政使:布政使又称“藩台、藩司”。
官名。
清制各省设督、抚为最高长官,布政使隶属于督、抚,主管一省的财政、民政和人事,从二品。
每省设布政使一人,只江苏二人(一驻江宁、一驻苏州)。
方伯:明清时代对布政使的别称。
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为一方之长,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称呼。
清代定布政使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人。
按察使:按察使又称“臬台、臬司”,清末改称提法使。
官名。
清代设按察使,隶属各省督、抚,主管一省的司法,正三品。
廉访:清代尊称按察使为廉访。
官名。
宋徽宗政和年间设“廉访使者”,元代有“肃政廉访使”,皆称廉访。
提学使:官名。
1726年设提督学院,长官称提督某省学政,简称学政,派往各省专掌生员之考课黜。
学政均由侍郎、京堂、翰林、科道等官中进士出身者选派,三年一任。
不论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期间,与督抚平行,有“学台”之称。
清末改称提学使,隶属督、抚,辛亥革命后撤销。
3学使:是省里主管教育的官员。
清代省一级主管教育的官员(主持院试的官员),各省称:提学道、提督学政、督学使者(简称:学道、学使、提学,俗称“学台”,又称宗师)。
道员:官名。
道员别称道台。
俗称“道台”。
明太祖取鉴元末地方势重而尾大不掉的教训,废行中书省,以都指挥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同为一省长官。
由于布政、按察二司辖区广大,遂把一省划为若干区域称为“道”,由布政司佐官参政、参议,分守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也简称为守道;按察司之下设按察分司,有按察司的佐官按察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也简称巡道,这是道员称谓之初。
明代道员是差使本身无品级,其品级视其带衔而定。
清乾隆十八年(1753)裁去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专设分守、分巡道,其职掌也逐渐不分,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和府州之间得一级行政区划,道的长官,叫做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官。
此外,又设督粮、盐法等道,清末更在各省置巡警、劝业二道,各司其专职。
观察:为清朝道员的俗称。
太守:明清时专以称知府为太守。
官名。
习惯上称知府、知州为太守。
太守本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
秦代设郡守管理一郡政务。
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魏晋冀南北朝时沿丞太守。
隋代将东汉末年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郡)、县两级,州郡没有区别,而州长官称为刺史,郡长官仍称太守。
宋代改郡为府为州,知州为长官,但习惯上仍称知府、知州为太守。
刺史:习惯上以刺史、太守为知州的别称。
官名。
西汉设置,为地方行政长官之一,其职责为巡察郡县,官阶低于郡守,后改称州牧。
自三国至南北朝,一般以都督兼任刺史。
隋代刺史是州一级的长官,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守。
唐代沿置,但刺史地位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常常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兼观察使,又兼所在州刺史,统制数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宋以后废“刺史”一名,设知州,管理一州行政事务。
习惯上以刺史、太守为知州的别称。
通守:官名。
清代为通判的别称。
隋炀帝时置,为郡太守之副,不久废。
通判,宋代开始在诸州府设置,是仅次于州府长官的要职,有共同处理政务的权力,4凡州府公事,和长官连署,并握有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州监”。
明清于各府亦设,掌管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清代另有州通判,简称州判。
知府:官名。
始置于北宋,为“权知某府事”之简称。
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知有主持之意。
府之本意,为官吏治事之所,引申为政府的官僚机关。
宋代府是路之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下领州县,各府领县不一。
宋代府有监州之责,其规格高于州,常以卸任之宰相或大臣出任执事于府,这类府官在官衔上称“判某府事”而不称“知某府事”。
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蔡京既请以太子领开封牧,又请以文臣为尹京府长官牧尹并置中央政府渐不再派京官知府事。
南宋知府成为地方官正式定置。
元代府官称尹或知府,另有达噜噶齐,地位略高于尹或知府,同领府事。
明代府取州之地位而代之,中央对府官的人选特别重视,史称“明世府官”。
明知府久于任所,不轻易召调,治绩优良者于原任就地升官至三品、二品。
明府有160个,分军民府、御夷府、普通府三类,下辖州、县。
知府的执掌《明史·职官志》有载:“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
”知府的佐属有同知、通判、推官等,掌清军、巡捕、粮道、劝农、水利、屯田、牧马、刑名等工作。
清知府秩四品,“统辖属县宣理风化平其赋役听其狱讼考核属吏兴利除害。
”知府佐属有同知、通判,分掌粮、盐、督捕、江海防务及农田水利等工作,下属“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吏,另外还有“盐茶大使”、“室课大使”、“营仓大使”、“递运大使”等。
權守(权守):旧指一个地方主官下的次官,称为“权守”。
清代指知府。
梁章钜在《五郡守诗》中云:“道光戊申初冬,浙江大府以各属县催征不力,将绍兴、湖州、温州、台州、金华、严州五太守,并奏请摘去顶戴,时恭儿以权温州事,亦与焉,余勉之以诗云??”。
附录《摘顶记》云:“恭儿權守温州,余就养郡斋一年矣。
”是时,梁恭辰为温州府知府。
司马:明清称府同知为“司马”。
官名。
西周始置。
春秋战国时沿置。
除掌军政外,还兼掌制赋,教军旅等,是治军的最高长官,其佐助称为少司马。
从隋代开始,不再设大司马,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
隋唐时州府佐吏有司马,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明清因以称府同知为“司马”。
5篇二:中国清代官职的英语翻译中国清代官职的英语翻译泛瑞翻译府学生员PrefecturalSchool/governmentstudent内阁(大)学士(grand)secretaryoftheGrandSecretariat中宪大夫grandmasterexemplar军机大臣grandministerofstate荣禄大夫grandmasterforglorioushappiness驻藏大臣grandministerresidentof太史grandscribe(da-shi);grandastrologer(tai-shi-ling); 伊犁将军generalofYili兵部员外郎vicedirectorofBureauofMilitaryPersonnel;湖广总督governor-generalofHu-Guang直隶候补知府reserveprefectofasuperiorprefecture 库伦办事大臣grandministersuperintendentofKULUN 太守prefect(知州、知府)御前大臣grandministerinattendance经筵官participantintheclassicscolloquium录事司AdministrationOffice翰林(侍读)学士awaiting/studyingHanlinAcademician (南)御史台椽(院?)the(south)Censorate参知政事assistantadministrator燕南宪司照磨闽海宪司知事兵部郎中directoroftheBureauofMilitaryofWar(燕南)宪司经历registrarofJudicialCommission(SONG)theSurveillanceCommissio n(inYUAN)(热河)兵备道MilitaryDefenseCircuit秀才scholar;skilfulwriter举人provincialgraduate祭酒libationer;chancellor进士metropolitangraduate(燕南河北道)提刑judicialmissioner封疆大吏provincialmagnate按察副使vicesurveillancemissioner翻译生员translationstudent翰林学士HanlinAcademician理藩院courtofColonialAffairs笔帖式clerk丞相grandcouncilorcounselor-in-chief平章政事managerofgovernmentalaffairs昭文馆大学士grandacademicianoftheInstitutefortheGlorificationofLiteratu re平章军国大事managerofimportantnationalsecuritymatters中丞事vice-managerofimportantnationalsecuritymatters刑部尚书ministryofJustice工部尚书ministryofWorks户部尚书MinistryofRevenue吏部尚书MinistryofPersonnel理藩院尚书MinistryoftheCourtofClonialAffairs兵部尚书ministerofwar篇三: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