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学论文

合集下载

城市防灾论文

城市防灾论文

城市防灾学论文——从防灾角度浅谈张家口京都花园小区摘要:汶川地震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哪么大的伤害令人痛心,灾后反思很有必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多的是考虑发展的问题,而对城市的防灾安全问题相对来说不够重视,防灾规划势在必行。

Abstrac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caused by what big injury distressing, reflection after disaster is very necessar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more about the problem of development, the cit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afety issues are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be imperativ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关键词:京都花园防震防火防雷Key words: Kyoto Garden shockproof fireproofing protection河北省张家口市,又称“张垣”“武城”。

位于中国河北省西北部,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区交界处,是北京的北大门,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重要的地理文化名城。

京都花园位于张家口市林园路北段五一大街上行。

京都花园住宅小区,占地约69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

主要包括6栋18层小高层住宅和一万多平米商铺组成。

包含有底商、会所、幼儿园等。

住宅户户朝阳,南北通透。

项目景观采用庭院设计。

中心位置1000平方米休闲广场。

关于防灾减灾论文

关于防灾减灾论文

防灾减灾知识及个人感悟姓名:李燕美班级:10电子2班学号:E10610203 自然灾害就是在一定自然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超出人类社会控制的承受能力,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损失的事件,是自然与社会的综合作用的产物。

包括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火灾、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有重大的危害性,造成的损失正呈加剧加重的态势。

自然灾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且常伴有一定的预兆。

面对自然灾害,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准备好和准备差大不一样。

灾害防治的基本对策是预防、避让和治理。

其中,预防是上策,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被动应对自然灾害变为主动防灾减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我通过学习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这门课,懂得了很多防灾以及在灾难中如何自救的知识。

下面简单分享我学到的防灾减灾知识。

一、地震时自我保护地震时的剧烈摇动约1分钟左右。

我们应该躲在结实的桌、台等下面藏身,保护头部。

发生地震时应立即关闭火源!如果起火应马上灭火。

因为关闭火源能防止灾害扩大。

我们应养成习惯,即使是小地震也要立刻关闭火源。

不要慌乱地跑到室外。

胡乱地跑到室外非常危险,应该认真确认周围情况以后,再从容行动。

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这个是有必要的,因为有时会因为地震的摇动而使房门歪斜而打不开。

在室外时应保护头部,躲开危险的物体!还要注意围墙倒塌,窗户玻璃或招牌等落下。

应到安全的建筑物中或附近较大的场所避难。

在百货店、剧场等地应按照工作人员指示采取冷静行动!不要相信流言,按正确信息采取行动!二、火灾中自救火魔无情,当我们被困在火场内生命受到威胁时,在等待消防员救助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利用地形和身边的物体采取积极有效的自救措施。

绳索自救法:家中有绳索的,或者把床单、被罩或窗帘等撕成条或拧成麻花状,可直接将其一端拴在门、窗档或重物上沿另一端爬下。

过程中,脚要成绞状夹紧绳子,双手交替往下爬,并尽量采用手套、毛巾将手保护好。

城市防灾减灾论文

城市防灾减灾论文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防灾减灾课程论文荆州市潜在自然灾害及其设计上的对应学生学号专业课程老师课程名称城市防灾减灾二零一一年十二月摘要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腹地,地理位置为东经111°15'~114°05',北纬29°26'~31°37'。

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阳。

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

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对50——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

荆州市内河流交错、湖泊密布。

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等。

荆州湖泊众多,全市有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5万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

在荆州境内沿荆江、汉江、东荆河等大河沿岸,由于河流泛滥影响,使洪水灾害成为其主要的自然灾害。

荆州市属于长江中下游江汉地震带,故地震也是潜在的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下文将基于城市防灾减灾的理论基础来阐述荆州市防洪防震的设计上对应。

关键词:荆州市,防洪,防震,城市防灾减灾1从1998年特大洪灾看荆州市的防洪问题1998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大洪水,这是自1954年以来长江流域的又一次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其特点是水量并不是最大,但水位达历史最高,持续时间最长.长江中游的荆州市沙市至湖口段,除汉口、黄石两站外,其余各站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很多地段水位超过1954年水位1 m以上,持续高水位(超紧急水位)达70 d之久,为长江洪水历史之罕见。

1.1长江洪患的症结何在从灾害物理学角度看,洪灾是一种界面致灾,它发生于大气圈与岩石圈交界面上。

因此,洪灾是大气圈与岩石圈(当然还有生物圈的参与)相互作用和耦合的产物。

防灾应急预案论文

防灾应急预案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防灾减灾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应急预案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应急预案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引言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应急预案作为防灾减灾体系的核心,对于提高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急预案的重要性1.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预案能够提前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应急预案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流程,有助于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应急预案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我国应急预案的现状1. 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已制定了一系列应急预案。

2. 应急预案内容较为全面。

应急预案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多个领域,内容较为全面。

3. 应急预案实施效果有待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仍有待提高,部分应急预案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操作性不强、应急响应不及时等问题。

四、实施策略1.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形成覆盖全面的应急预案体系。

2. 提高应急预案编制质量。

加强应急预案编制人员的培训,提高应急预案编制质量,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

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

4. 强化应急预案宣传。

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应急预案,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应急预案深入人心。

5.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

城市洪涝原因与防洪排涝措施研究论文

城市洪涝原因与防洪排涝措施研究论文

城市洪涝原因与防洪排涝措施研究论文城市洪涝原因与防洪排涝措施研究论文摘要:最近几年,我国城市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因为降雨的强烈导致洪涝灾害的规模比较大,给人们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文章就对城市洪涝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研究城市防洪排涝的措施,从而提高城市排涝防洪的能力,促进城市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洪涝;防洪排涝;措施研究1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现状与形势分析城市集聚着较多的人口与经济财富,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一旦城市发生洪涝灾害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今城市的主要灾害之一就是洪涝灾害。

因为强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使我国较多城市都遭受到破坏,受灾人口上亿,除了巨大的额经济损失,甚至还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在一些河北与四川等地,洪涝灾害还引发了泥石流,使得多人因此丧命。

我国较多城市临近海边,在暴雨侵袭后还会引发城市内涝,给居民的正常生活与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各种极端气候频发,干旱灾害、洪涝灾害、沙尘暴灾害、冰雹灾害等极大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气候的变化,我国较多城市的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建筑规模增大,绿地面积被占用较多,并且城市的一些排水排污设施建设还存在问题,城市道路大多都是钢筋混凝土地面,一旦发生强降雨,很容易导致城市的内涝,因此多发城市洪涝灾害,以下就对我国城市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以及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

2我国城市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2.1全球气候变化,暴雨频发。

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较多地区的气候都比较极端,因此我国较多城市都很容易发生强降雨,暴雨侵袭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并且近些年的暴雨强度比较高,降雨的时间比较长,导致城市经历着严重的外洪与内涝灾害。

2.2城市地理位置的因素。

我国很多城市的地理位置都比较平坦,大多位于一些盆地、平面以及丘陵等,并且较多城市的周围都会有湖泊以及河流,拥有较为丰富的水源,并且大多城市的附近地理位置比较高,而城市中心的地势比较平坦,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很容易造成城市内部的积水,城市道路都是钢筋混凝土,地面比较硬化,雨水很难渗入到地下,因此只能通过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雨水的排泄,但是城市排水设施有限,并且有些布置不合理,排水量小于降水量,因此很容易导致城市发生洪涝灾害。

防灾应急预案论文

防灾应急预案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防灾应急预案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防灾应急预案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其实施策略。

一、引言自然灾害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严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防灾应急预案作为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

二、防灾应急预案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重要性1.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防灾应急预案能够及时有效地组织应急救援力量,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2.减少灾害损失。

通过制定和完善防灾应急预案,可以提前做好物资储备、基础设施维护等工作,降低灾害损失。

3.维护社会稳定。

灾害发生时,防灾应急预案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协调各方力量,保障社会秩序稳定。

4.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防灾应急预案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三、防灾应急预案实施策略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合力。

2.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根据地域特点、灾害类型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灾应急预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应急预案体系。

3.开展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5.加强物资储备。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配。

6.强化基础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提高抗灾能力。

7.加强科技支撑。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防灾减灾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

四、结论防灾应急预案在应对自然灾害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物资储备、强化基础设施和加强科技支撑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论文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论文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论文摘要:随着城市进程脚步的加快,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已经成为了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时其也是城市实施灾害管理的一个主要依据。

在进行规划时,应该抓住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对城市发展进行综合性分析,采取有效地方式来解决在防灾减灾工作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此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管理下其综合防灾减灾所存在的不足第一,在管理方面,未构建一个统一且稳定的防灾应急指挥机构,当城市灾害出现时,城市规划管理各职能部门之间往往不能有效地进行协调,最终影响其规划的成效和灾害防治的效果。

第二,在规划方面,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缺乏一个统一且合理的规范,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其各专项的规划一般是由不同专业部门来实施,由于各部门间缺乏相应的交流和沟通,信息的共享程度比较低,致使各专项之间的实际规划协调较差,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

第三,在法律建设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所制定综合防灾和减灾制度满足不了其规划的需求。

除此之外,城市的规划管理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规划的切实可行性以及时效性还有待于提高。

二、在城市规划管理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规划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规划工作应以服务城市规划管理作为其主要目的,其规划的区域应该和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以此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以及技术保障。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灾害的识别;第二,财产易损性的研究和分析;第三,灾害风险的研究和分析;第四,损失的预测以及风险区域的划分;第五,规划目标以及相关减灾措施的明确;第六,规划编制。

下面文章就这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对灾害的识别在识别灾害的时候,应该从下面这两个内容来进行综合考虑:第一,该城市历史灾情的分析和统计,将规划区域范围内历年所发生的灾害资料进行收集,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再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区域内当地实际的地质情况,对其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进行识别,并分析其可能会引发的各种影响。

城市灾害应对结课论文

城市灾害应对结课论文

[键入公司名称]北理工《城市灾害防范应对》结课项目研究报告[键入文档副标题]宋国庆2012/12/4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专业:工业工程班号:03511102浅谈高校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防范应对姓名:宋国庆学号:1120110906摘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中聚集了大量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如果高校平时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不足,一旦发生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果应对处理做的不到位,这样的人才聚集区就会损失惨重,优秀师生的生命财产就会受到威胁,国家损失大量栋梁之才的同时也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本文结合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的实际情况,探讨和分析高校如何防范及应对处理突发性自然灾害,将突发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以保护广大优秀师生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维护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高校突发自然灾害防范应对降低损失1 引言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率最高,灾害种类最多,灾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近几年来,地震、火灾、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共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毫无疑问面临着突发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和不稳定的严峻形势。

而高校是国家人才的储备库,年轻人集中密集度最高的地方,是灾害发生时的脆弱地带之一,是社会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

如何有效化解和应对危机,构建和谐校园,确保高校环境安全稳定,已经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迫切关注的重大问题。

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突发自然灾害2.1高校常见的突发自然灾害由于高校安全问题的隐患种类繁多,导致校园不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多。

火灾是高校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有的大学生无视校规在寝室内使用大功率电器是火灾产生的最普遍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此外,老化的电线和消防设施不健全也是导致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震也是高校常见的自然灾害,汶川地震发生在下午的两点多,学生几乎都在教室上课,高级别的强震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房屋校舍抵抗不了大规模地震的侵袭,人员伤亡惨重。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自然灾害》论文题目:论地方地震工作在城市防震减灾中的功能和作用姓名:学号:院系:2009-06-01目录引言 (3)第1章地方地震部门是地方政府防震减灾的职能部门 (3)第2章地方地震工作的防震减灾功能和作用…………(3)2.1 地震监测预报功能和作用 (3)2.2 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功能和作用 (4)2.3 地震决策参谋功能和作用 (4)2.4 工程地震评估功能和作用 (5)2.5 地震应急对策功能和作用 (5)第3章发挥地方地震部门防震减灾作用的关键是紧密依靠当地政府 (6)参考文献 (6)引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32.5%的国土、45%的大中城市位于度或度以上的高热度区。

加之城镇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地震灾害十分严重。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地方地震部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作用。

第1章地方地震部门是地方政府防震减灾的职能部门过去一段时间,曾把地震工作看成是单纯的科学研究性工作,忽视地方地震工作,很不利于防震减灾工作。

防御减轻地震灾害,发挥地震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作用,是我国地震工作地宗旨。

地方地震部门是地方政府把地震工作面向社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窗口,是把地震可科学成果转变成政府决策意识和发挥功能的职能机关,是组织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防震减灾行动,并取得成效的纽带。

它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从科学上讲是探索性的,政府和社会对地震预报的要求是任务性的。

人民群众对地震预报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能报出破坏性地震,以期减少人员的伤亡和经济损失。

地震预报的低水平和政府、民众的高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说明了地震工作难度之大,防震减灾任务之艰巨。

即使将来地震预报过了关,地震预报决策的落实和防震减灾中的很大具体工作,仍要靠地方地震部门去完成。

城市防灾理论解读

城市防灾理论解读

城市防灾理论解读城市发展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不断转变提高的过程。

它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性、高效的社会生活。

但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一个问题,那就是城市防灾。

本文将通过解读左进的论文《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理论与策略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和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来叙述我对于城市防灾的理解。

论文首先针对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分析其自然山水环境、空间布局结构和空间形态的特殊性对城市防灾的影响。

采用质一量结合的评价方法,系统构建了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评价模型。

论文重点针对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重庆、攀枝花、遵义等)进行实证研究,基于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结合,在纵向应用上确定以详细城市设计为重点控制层次,横向应用上结合防灾空间要素确定重点控制区域,重点研究活动节点的有效避难疏散、安全廊道的灾时畅通保障、以及如何在特殊的山地环境条件下迅速、安全的到达避难场所,并在对比平原城市相关防灾作法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修正,从而保障防灾控制的经济性与实效性。

[1]最后,论文探讨了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防灾规划设计策略问题。

为完善和拓展学科领域提供参考。

资料来源:Ruchelman,L.I入aturalhazardmitigationanddevelopment:Ane却lorationoftheroleof fort(ED.).八吸2刀agingDisaste凡StralegiesandPolicy Pe厂占刀ectives,DukeUniversityPress,1988,P61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城市防灾的概念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认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2]西南地区三省一市中,山地占全部面积的79.13%。

除了位于成都平原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等少数城市外,大多数城市都位于山地、丘陵地带。

根据黄光宇(2006)教授对山地城市的分类,我们可以将西南山地主要城市分为两类:一是典型山地城市,即山地直接作为城市建设基底,城市选址和建筑直接修建在起伏不平的坡地上,从而使城市整体形态具有明显的山地特征,如重庆市、攀枝花市、宜宾市等;二是受山地影响的城市,即城市建设基底以平地或浅丘为主,城市周边区域为山地,限定了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扩展,并对城市气候、环境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昆明市、丽江市等云南省大部分城市。

防灾知识论文

防灾知识论文

防灾知识论文浅议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规划因素摘要:城市中,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不断考验着城市对居民的保护能力,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是灾害发生时,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气象条件,地下空间和地上开发空间三个方面入手,期望通过规划手段,更好的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构建,提升城市的抗灾减灾能力。

关键词:城市规划防灾体系空间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灾害,2008 年南方特大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刚刚发生的日本地震及海啸,核污染扩散危机等等,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

这一次又一次的事件,让人们感叹自然无情的同时,也在反思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问题。

城市,是我们的保护港,在无情的灾害面前却显得脆弱无力。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是只能祈祷上天让我们风调雨顺,还是应该在城市规划建设之中,不断地增强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一个城市的安全性应当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发展建设的基本保障。

近几十年来,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人口急剧增加,而我们很多城市的防灾规划,还仅仅限于几个消防站,几堵防洪堤,这种防灾、减灾能力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能力的现状,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8年4月,全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现场会在青岛市举行,青岛也被誉为“中国减灾第一市”,其创建减灾示范社区的作法在在全国予以推广。

就几个方面对青岛的防灾减灾建设的成就进行总结。

一、气象技术指导城市规划。

城市虽然是一个人工环境,但是它并不能独立于自然这个大环境。

众所周知,风雪雨霜、四季变换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生活,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无法仅仅依赖于一个风玫瑰,几个降雨、洪水数据就将一切灾害拒之“城”外。

对于城市整体的建设发展,气象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青岛市利用多年气象气候数据,对本地区的气象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如环湾地区雷电、暴雨、大雾、冰雹等灾害的空间分布情况等,对规划设计提出技术指导和建议。

抗震救灾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抗震救灾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抗震救灾论文(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抗震救灾论文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抗震救灾精神摘要:抗震救灾是过去了,然而,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抗震救灾精神。

它的科学内涵是“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

并且,对我们有很大启示。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内涵意义启示五月十二日的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七个月多了,从它的发生至今这段漫长时间里,从最初的救援到现在仍在进行的灾后重建工作,即使我们远在千万里之外,也共同经历了难以言表的生死历程,痛苦、悲伤、振奋、揪心、行动、感动……而在与灾难抗争的历程中,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勇往直前,众志成城,共同谱写了一首雄壮感人的抗震救灾壮歌,抗震救灾精神也一直贯穿整个过程。

那么,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一、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它是高度集体化的团结互助精神,是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而且还是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可总的来说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那个艰难的时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行各业的人们,全新演绎着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教师、工人、农民、甚至是捡破烂的老人也都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胞之间的互爱互助,是中华民族在任何灾难面前屹立不倒的灵魂。

更要歌颂的是无数的军人,他们始终是抗灾第一线的中流砥柱。

他们为了抗震救灾徒步行军、高空跳伞,还有众多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全世界!并且,“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表现得很充分。

以人为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所坚持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1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把这次抗震救灾所体现出的精神用24个字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它是对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最新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城市防雷理论及防雷措施论文

城市防雷理论及防雷措施论文

城市防雷理论及防雷措施论文【摘要】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加速的发展,信息系统、通信系统及家用电器的大量增加,城市的雷电灾害主要表现在弱电设备的毁坏。

雷电灾害虽然是小概率的事件,但因为它的破坏性极大,目前,现在的防雷手段仍无法做到100%安全的,城市的居民应该加强对自身的安全防护措施。

通过对城市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我相信,人类预防雷电,减少损失。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城市的高楼大厦也逐渐的增加,还有各种现代化通讯设备、计算机网络、办公系统的应用,使雷电对社会经济影响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人员聚集场所和各种设施已经成为雷电袭击的主要目标[1],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建造一个对人类发展安全的城市。

一、造成雷灾的原因城市防雷知识与防雷意识缺乏、防雷设施差,雷灾频繁性发生,雷电造成城市经济损失也呈现愈来愈严重的趋势[2]。

通过分析城市发生雷电灾害的原因,探讨城市的雷电防护对策,提出解决方案。

(一)防雷意识不强经过调查和分析,造成城市雷灾的原因是人们对防雷认识的不足,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侥幸心理。

(二)缺乏防雷常识大多数人是缺乏防雷常识的,对雷电感应和直击雷的基本防护知识没有概念,甚至有些部门以为在建筑物楼顶安装接闪杆或者接闪带,室内设备就会安全,这是防雷认识上的误区。

很多人对雷电破坏性认识不足,在监控、电源、计算机网络等没有采取防雷措施。

(三)防雷设备老化有些城市的防雷设备即使经过检测,但未及时整改。

就近几年的雷灾的情况分析,雷击电磁脉冲所造成的危害性愈加突出,并有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如通信、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等电子系统。

当这些弱电系统与几十千伏强大的电涌相比起来,就显得十分脆弱,一旦遭受雷击,这些设备就会损坏,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二、城市需防雷的场所与一般建筑物相比,雷电对高层建筑物放电的概率会更高些,而高层建筑遭受雷击,会产生很大的损失,建筑物损坏、室内设备损坏、危机人民生命的安全等,因此,要对城市防雷引起重视,增强人民的防雷意识,完善防雷装置,确保建筑物、电子设备及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防灾学

城市防灾学

建立绿地网络系统,减少城市灾害———以新乡市绿地系统为例摘要:21世纪以来,人类在追求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认为和自然的灾害威胁。

然儿如何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灾害形势,并有序的应对城市灾害的威胁,建立和营造城市绿化网络,有效地将城市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成为城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的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减少,城市灾害正文: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市寓于自然之中,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对城市产生作用。

城市自然灾害种类很多,包括地震、地陷、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灾、旱灾、海啸、风暴潮、台风、龙卷风、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10 多种[1 ]。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型、特大型自然灾害,而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人口和财富高度集中, —旦受灾,损失十分惊人。

例如,1963 年我国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水,河北省有104 个县(市) 受灾,其中32 个县(市) 被水淹,保定、邯郸、邢台等市内水深2~3m ,33 个县城被水包围;1976 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 2 万人,受伤70. 4 万人,其中重伤达16. 4 万人,这次地震既毁了百万人口的唐山,又使离震中约100km 的天津市和200km 的北京市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96 亿元人民币;1998 年夏,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灾,给中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损失,仅湖北、湖南、江西3 省受灾农田就达565. 6 万hm2 ,倒塌房屋320. 9 万间,死亡1160 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00. 14 亿元。

伴随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快速发展,21 世纪人口、财富将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在自然灾害面前城市的安全性,尤其是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中心城市的安全性,就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第一要务。

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论文

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论文

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论文第一篇: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2013年春季期末考试课程名称:学院:入学年月:姓名:学号: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XX学院XXXX年XX月XXX XXXXXXXXXX论述研究城市灾害与安全的意义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灾害的教训和启示给出构建安全城市的具体对策与建议论文摘要:目的论述研究城市灾害与安全的意义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灾害的教训和启示给出构建安全城市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日本核泄漏、城市灾害、安全管理正文:城市灾害是指由于发生不可控制或未加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财产和社会财富造成重大危害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发生在城市空间,更多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灾害源可归纳为地震灾害、洪灾、气象灾害、火灾和爆炸、地质事故、噪声灾害、室内“综合症”、古建筑防灾、城市疾病即流行病灾、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之灾等。

城市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集性,经济的多样性、聚集性、开放性和高效性,社会活动的广泛性。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建筑密集,财富集中,是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因而城市灾害具有种类多、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灾害损失增长严重等特点。

城市作为一定地域人口高度积聚的地区,遭受灾害的可能性随时存在,而且受到的损失往往高于人口稀疏地区。

因此,在提高城市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的同时,重视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是我国政府的工作目标之一。

城市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造成人员伤亡和国家、集体及个人的财产损失。

(1)城市灾害对工业和矿业的危害工业区是人口最为密集,社会财富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一旦发生灾害,往往也是危害程度最高的地区。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地震、洪水、大风、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高强度灾害对工矿企业的危害最大,可以使整个企业或其中一部分顷刻毁灭,造成巨大损失。

沙土液化、地面下沉、地裂缝可危及厂房基础。

矿井中突水、突瓦斯、崩塌冒顶、突泥、岩爆等灾害可使矿井毁坏或停产。

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灾害论文

浅析城市避灾空间汶川地震,印尼地震,日本地震……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断发生地震灾害,地震的发生我们无法阻止,但是我们却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失。

例如避灾空间的设置,它可以在灾害发生时,为人们提供安全的避灾空间,保障人们的自身安全。

地震的避灾空间主要是指广场,绿地,公园,学校等面积比较大,能够容纳一定数量居民的空间,它应满足交通、避难、指挥、医疗、外援中转、消防治安等一系列功能需求。

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必需构建符合国情、市情的完善城市避灾公共空间体系,我国城市中心地区的公共空间规划指标仅够满足避灾公共空间的最低要求,很多城市还远未达标,如果加强城市开敞空间和防灾功能的结合,城市人均避灾公共空间面积将严重不足。

由于地震受灾地区多半集中于市郊,缓和了受灾程度及救灾避难的急迫性;但如果发生在都市区,由于其人口密度高、日夜间人口差异大、土地复合使用情形严重、维生管线密布,除了造成建筑物倒塌外,还可能引发都市火灾、土石流等二次灾害,救灾避难缓冲空间的不足会加重受害程度,减缓救灾时效。

因此“9.21”震灾的防救经验与都市空间防灾应变情形有很大的差异,提出都市区在拟订空间架构之外,更应重视开放空间的研究,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公共避灾空间都存在不足,有些甚至根本不能满足防灾避灾的功能要求。

城市公共空间的滞后削弱了其应急避难功能:由于市场的驱动,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更多的是注重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使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总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形成的空间布局,造成城市绿地的布局不均衡,旧城区公共空间严重不足,新建公共空间多数分布在城市的周围或局部地段的状况,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人口分布规律背道而驰,不利于形成有效的防灾公共空间系统,难以起到全方位防御灾害的作用。

城市避难空间规划建设的法规体系尚不完备:空间规划法规体系是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制度的核心,为空间规划行政的运作体系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

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和建设的要求着重在景观和生态方面,忽略了城市避难的重要性,因而即使进行了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的城市基本上也未进行专项的城市避灾绿地规划。

045.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论文中国古代“三才”思想对城市综合防灾风险评估的若干启示

045.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论文中国古代“三才”思想对城市综合防灾风险评估的若干启示

中国古代“三才”思想对城市综合防灾风险评估的若干启示费智涛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灾害频繁发生,城市综合防灾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

其中对综合风险的评估因其基础性特征而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在我国城市综合防灾的视角下,首先对风险评估相关研究的现状做了简述,并总结相关问题,提出在风险评估工作中需考虑人的重要地位、系统的考虑灾害之间的关系和多层次的目标导向,并针对风险评估的特征引出“三才”思想;其次对中国古代天、地、人的“三才”思想进行描述和要点提取,指出“三才”思想对城市综合防灾风险评估的意义;最后提出“三才”思想对城市综合防灾风险评估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综合防灾,综合风险评估,“三才”思想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灾害频发,城市灾害的突发性、群发性和连锁性[1]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对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逐渐受到重视。

综合风险评估作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其评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城市综合防灾对策的实施成效。

“三才”即“天、地、人”,是贯穿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

从《易经》中的“三才论”到《三字经》中“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天地人”,“三才”经过不断地丰富与演变,成为古代中国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内涵。

通过“三才”思想对灾害做本体论追问,其实质上是天、地、人三大关系的不和谐导致的结果[2]。

因此,风险评估某种程度上是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再认识。

城市综合防灾语境下的综合风险评估在“三才”思想的框架下,其“综合”得以体现。

1城市综合防灾风险评估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现状简述在业内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日益重视的背景下,综合风险的评估成为制约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的首要因素。

城市综合防灾不仅仅是对城市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地质灾害、火灾等)的简单堆叠,而是一项对城市各类灾害危险性、承灾体脆弱程度、灾害响应和反馈机制构建提出意见和建议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因此,明确综合风险评估的定位、对象与目标,提出风险评估的方法尤为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沙尘暴的防治蒋锡峰(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摘要:通过对沙尘暴的研究,提出了对西方沙尘暴防治的思考关键字:沙尘暴成因保护耕地前言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主要源地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等。

1北沙尘暴产生的原因1.1自然因素蒙古高压中心,面对着气候干旱、地面坦荡、植被稀疏而沙源丰富的自然环境,风沙、沙尘暴和特大沙尘暴成为一种突出的多发性天气特征。

刘树华等通过对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形成的热力动力过程、天气条件、发生源地和路径的系统研究,对沙尘天气形成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从西伯利亚南下的气流经过沙漠地区是产生沙尘暴天气的必要条件。

杨东贞等也通过天气图、气象要素、卫星云图分析,探讨了各例强沙尘暴过程的天气形式,气候背景。

1.1.1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的干旱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为干旱、半干旱和季风气候降水的西北边缘带,远离海洋,四周高山阻挡,区内气候干旱多风。

天然降水不足,干旱缺水是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先天不足的一个根本原因。

全区有3/4 的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50 mm,而蒸发量高达1 000~2 600 mm 以上,是世界上同一纬度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降水量变率大,地区分布不均衡,是西北地区气候的另一个特点。

北部耕地面积大降水量反而少,干旱地区往往连续几月乃至半年以上滴水不降,汛期降水又过于集中,7、8 两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0 %~50 %,而有时1~2 d 内会骤降全年1/2 乃至2/3 以上降水。

1.1.2 气温高,蒸发损失严重西北地区地表植被稀疏,植物种单一,呈不连续分布,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大。

在这样的地表生态环境和强烈的日照条件下有人估计,西北旱地天然降水在下垫面的分布大致是:20 %~30 %形成初级生产力,10 %~15 %流失,65 %~70 %无效蒸发。

在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大地气温回升过快,使地面的冰雪迅速融化。

冻土层解冻后,大面积土壤变得更加干燥、松软,而此时地表的植物还没生长出来,起不到固定沙土的作用,这是引起风沙的另一个气象因素。

1.1.3 风速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沙漠,由于沙面对日光的反射强,春季气温回升早,易形成以沙漠为中心的高温低压区,与西伯利亚的低温高压区形成了明显的气压梯度,于是春季在我国西北地区易出现大风天气,气压梯度越大,则风力越大。

据研究观测,当风速≥4 m/s 时,沙尘开始启动;当风速≥15 m/s,粉尘就可以被带到高空远输;当风速大于25 m/s 以上时,就易出现大面积的沙尘暴天气。

1.1.4 天气系统气温偏高,回升过快有助于某些天气系统的形成,地面和高空的温差造成空气强对流,使地面的粉尘被对流气团带起,随高空动量的上扬下传产生沙尘天气。

1.2 人为因素沙尘暴的形成主要是受气象因素的作用,但在其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会促进或抑制它的运动。

我国西北地区境内自然条件复杂,资源丰富,但植被稀疏,沙漠、戈壁广布,土地沙化严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地貌类型是沙尘暴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态环境建设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不合理的人为经营活动仍然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效益,土地荒漠化异常严峻,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无限索取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即:沙尘暴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但人类活动是沙尘暴形成的一个主观因素。

由于经过几百年不合理的开发,大面积植被遭受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使西北地区成为我国森林资源贫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

森林植被的破坏造成土壤的侵蚀、地形的破碎和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其长期的综合作用,使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恶化,大大加剧了风沙灾害和沙漠化的进程,而土地沙化的蔓延和发展,给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土沙物质。

不合理的农事操作则降低了土壤的稳定度和抗蚀能力,为风力侵蚀和沙尘暴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 保护性耕作与防沙尘2.1 保护性耕作作为防沙尘措施的历史背景在人类还没有能力控制大气循环和大气候的条件下,通过调控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增强基础物质的抗风蚀能力,进行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增加植被固沙能力,减轻人为破坏土地资源行为,为土壤的固定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当前防治沙尘暴的基本途径。

国际上沙尘暴的防治对策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设置风障,包括林带,灌木丛、高秆作物以及垂直风向的田间带状作物等,以改变风向,降低风速,减少土壤颗粒的分离和输送,增加沉积;二是改善地表状况,凭借植物和植物残茬的保护作用,提高土壤抵抗风蚀作用的能力或限制土壤颗粒运动。

国外的实践证明,植树造林,防止草原退化,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是人类可以治理沙尘暴的三个重要手段。

中科院寒区旱区农业工程研究院的王涛博士的研究也表明:合理的耕作制度是防止土壤沙漠化的有效措施。

然而,我国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突出了前二者的作用却忽视了农业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迄今为止,就国内的沙尘暴防治研究而言,在农牧交错带地区占有大量面积的旱作农田被严重忽视。

很少见到研究在其上的种植方式和土地耕作方式对风蚀的影响。

然而,在中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过分提倡植树造林有其明显的局限性,我们必须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沙尘暴的控制应当寻求一条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能有力的减缓沙尘暴发生,在大范围内保护环境的资源节省型路子。

据专家研究,沙尘暴中的大量悬浮颗粒主要源自于退化草原和农田表土,其中,来源于旱作耕地的占30.36 %。

我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过度放牧和焚烧秸秆等,是导致沙尘暴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北沙漠区和黄土高原区是我国沙尘暴生成的源区。

该区自然降雨本来就少,不科学的农业耕作方式加剧了土壤干旱的强度,造成了农业减产,扬尘增加,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蓄水保墒”。

传统的耕作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秋耕+春耕+播种”,另一种是“春耕+播种”。

第一种模式经过秋冬春的长期晾晒,土壤水分丧失殆尽,坷垃遍地,如果春季没有充足的降雨,遇大风天气极易扬尘。

第二种模式虽然少了一次翻耕,但干旱的春季翻耕使本来失墒严重的土地经过春季翻耕后进一步失墒,且春耕活动恰好与沙尘暴的发生同期,使沙尘暴进一步强化。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农业保护性耕作的认识,积极改革传统的耕作方法,大力推进农业保护性耕作,减少冬春裸露农田扬尘,与种树种草等措施有机结合,形成沙地、草原、农田综合防治体系,能够有效地防治沙尘暴,改善环境,促进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保护性耕作防沙尘原理保护性耕作由于采取了少耕、免耕措施,免除了许多传统的耕作作业,如翻耕、耙耱、平地等,不破坏耕层结构,土壤保持自然状态,使团聚结构相对稳定,土壤颗粒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抗风雨侵蚀能力大为提高。

而且,对土壤没有人为的和机械的扰动作用,土壤整体的机械稳定性较强,再加上作物根茬和根系的固土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土壤的机械稳定性。

同时,土壤中最肥沃的富含有机质的细小颗粒被紧紧包裹于地表之下,能使随风起舞的土壤微粒减少到最低程度。

另外,由于作物残留物覆盖地表,既可以抵消一部分风能,减少大风引起的沙尘颗粒运动,同时又能保护地表土壤,免遭风蚀,从而有效控制农田起尘。

3 对沙尘暴防治的思考人类的一些不合理行为是形成沙尘暴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要有效防治沙尘暴、改善生态环境, 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 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生态建设就能解决问题。

第一, 要深入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生态保护意识。

特别是要提高各级领导的环境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科学保护生态的观念、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兼顾的观念。

第二,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能仅仅局限于沙尘源区,而应包括整个区域、流域的产业调整和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 正确理解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开展大面积的生态恢复, 再辅以适当的生态重建。

如果过分注重生态建设, 而忽视生态保护, 不仅有限的资金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还会因违反生态规律而形成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 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应是农牧交错地带,应科学划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 降低这些地区的垦殖指数, 改变传统的治沙方式, 防止引水造林治沙造成的水资源短缺, 保护沙漠周边地区的地表结皮、固沙植物, 切忌盲目进行“人进沙退”工作。

第五, 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逐步建立流域补偿、资源开发补偿、遗传资源共享的生态补偿机制。

四防治沙尘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防治荒漠化, 控制和减少沙尘暴的危害, 不仅关系到河西人民的身心健康, 而且关系到河西至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转变开发模式应该成为治理沙尘暴、改善河西乃至甘肃生态环境的头等大事。

进入新世纪以来, 河西己先后启动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新建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申报晋升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黑河流域亿元节水灌溉、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项目疏勒河流域农业灌溉及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以及设立石羊河流域专门管理机构对流域用水的无序状况进行有效管控。

同时, 甘肃省农牧部门以治理、保护和建设草原, 改善划地生态系统为重点, 加强河西地区家庭牧场建设, 建立以草地定畜、划区轮牧的制度, 加大了财政投入, 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 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身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 取得的成果是阶段性的, 沙尘暴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丝毫不容盲目乐观。

河西走廊万“荒漠化、沙化土地急需治理, 沙尘暴的防治任务还非常艰巨导致沙尘暴和荒漠化、沙化扩展的各种主要人为因素没有根本消除, 滥放牧、滥开垦等行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治理形成的植被刚处于恢复阶段, 一年生草本植物比例较大,植物群落稳定性差, 如果气候条件恶化, 管理稍不到位, 就有可能导致植被的衰败死亡, 前功尽弃。

联合专家组在考察中还发现, 部分地方政府无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 为了获得短期的、暂时的物质利益, 采取了一些毁林灭林、违反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活动。

甘肃民勤地区是严重缺水的地区, 当地居民开采地下水以获取用水, 然而无度取水使得地下水位以平均每年的速度下降。

同样在这个地区, 有关部门竟把近防护林改为葡萄园, 当地一位领导还对科学家说, 这葡萄园的防沙效果与防护林相差无几, 而且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