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例文鉴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影视评论例文鉴赏 例文一: 那驶向灵魂的火车 ——评影片《天下无贼》导演的创作风格 “如果说《手机》是一杆子插到生活里的话, 《天下无贼》可以说是打一巴掌揉三揉,对人性 和生活都充满了善意,甚至有些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 ” ——冯小刚 影片《天下无贼》表现的一个有情有义、浪子回头的故事,是人性中善与恶的一次又一次的 正面交锋,是沉睡心灵深处的良知被唤醒,并以血的代价寻找心灵家园的一次长途跋涉,是 一趟重建人类尊严的艰苦旅行。与冯小刚导演以往影片的幽默与诙谐风格不同的是该片的风 格趋于悲凉和虚无: 他人即天堂 他人即地狱 《天下无贼》首先一种基调便是人性的“悲凉” 。电影有时无疑可以承当一种麻醉和止疼的良 药。 “如果说我们生活的世界真的是一个干净的世界,那我就没有任何必要去拍这部电影。因 为观众看电影是去买醉的,他花钱在电影院里待这一个多小时,就像喝了一杯酒,有点让你 晕乎的麻药,有点快感。因此我也可以说,这部电影不治病,它是一针麻药,它仅仅止疼, 不解决任何问题。 ”冯小刚这样谦卑的话语里其实透漏的便是一种心底的凉意,一种同情,一 种悲悯情怀。 影片中刘德华饰演的王薄这一人物形象极好的担负起了导演抒发的这种情怀的对象,虽然王 薄看起来很潇洒狂放,但实际上心里对盗贼世界失去希望了,他做了一场又一场的秀帮傻根 圆“天下无贼”梦,但实际呢?天下还是有贼的,他骗过了傻根,但他骗不了自己,所以他 在戏里的台词是很冷很尖锐的,一切都说明了他的失望,最后他在和人打斗时死了。 这部戏里的确有喜剧成份,但是如果观众透过这个故事看本质,更多的可能就是经过反思之 后体会到的那种悲凉之感。导演的悲悯与同情,是与同名小说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对弱 势群体和边缘人群的良心关注,傻根无疑是这类人群的代表,影片里到处是贼,而淳朴憨厚 的傻根却始终愿意相信“天下无贼” 。这是一个多么易碎的好梦,一个多么容易破灭的理想。 应该说,这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虽然在现实中是不会碰到的,但却 寄托着一种美好的理想与愿望,是对人类灵魂深处那种美好而又单纯想法的呼唤。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天下无贼》另一种基调便是理想的“虚无” ,导演有一个“天下无贼”的信念,这是不仅是 傻根的一句梦话,同样是导演演绎编剧的和自己所要表达的一种理想与梦境,可正是这句梦 话竟然成为片中两个贼呵护的对象, 没有让傻根从梦中醒来, 导演与为观众的我们亦是如此。 在这次艰难的旅途中,痴人说梦的境界最终改变了两个盗贼——王薄和王丽的命运,重新作 出了他们的人生抉择。也许只有让他们付出那样惨痛的代价才能救出人性中沉睡的人们,也 许只有让这种悖反刻骨铭心才能让你可以不相信 “天下无贼” 但却让你不能够怀疑善良和真 , 诚的力量。 同样的虚无色彩也表现在故事背景上,那是一片高原,那片高原,是行走很久都没有人烟、 有狼会在夜幕里出现、有宗教精神支撑人类生存的荒芜所在。但冯小刚将其中发生的故事处 理得很实在:一个农民、一对情侣(一个即将成为母亲的女人) 、一伙贼、六万块钱、一列火 车,所有这些可用数据表明的元素可以进行无数种组合。冯小刚懂得把握住其中关键的那部 分,一个空间的边缘、一个人性的边缘。高原上奔驰的那列火车就像一个空中楼阁,映射着 凡世的热闹,又充满出世的可能。 火车开过的也许是所有冯小刚作品留下的烙印,生活的现实与美好、小人物的辛酸与尊严、 爱情的坚贞与脆弱,还有理想的卑微与伟大。这一切却又在列车驶向心灵家园的途中渐趋丰
亲的形象,没有一处符合农村妇女的特征。但其靓丽的外表,质朴的气质,与周围所有的人 物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自然突出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影片对年轻母亲形象的塑造,完 全注重人物身体与心理动作的细节刻画。年轻母亲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无不流露 出对父亲的无限爱恋与倾慕之情。而年轻母亲整体形象的清新、雅致,更体现出她对父亲的 纯洁、无私的爱。整部影片都是围绕着年轻母亲这一形象展开的,所有人物都很贴近现实生 活,包括老年母亲,但惟独年轻母亲例外,可以说,片中的一切都是为衬托年轻母亲这一形 象服务的。 同时,导演有意识强调了“路”这个概念,烘托“母亲”形象和性格:母亲为了能够经过小 学,听到父亲教村中小孩的读书声,情愿多走几里路,不去后井打水、而到较远的前井打水; 听说父亲要送几个家远的学生回家, 母亲就天天提前到那条路上去等, 由于父亲被打成右派, 不能去母亲家吃蘑菇馅饺子,母亲抱着碗饺子,穿小路追赶载着父亲回县城的马车;母亲忍 耐不住相思之苦,拖着病体,义无返顾地冒着风雪,只身前往县城;以及最后老母亲追随着 人群,将父亲的灵柩从县城抬回来等等。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一系列反映与“路” 有关的情节和场景,我想其主旨就是要反映母亲与父亲相爱历程的艰辛,从而反衬出这段爱 情的甜美与牢固。 本片结构紧凑,注重对人物形象情感与动作的刻画、没有多余的客观第三者评述。本部很注 重细节的描写,其中很多细节的表现手法是很独到的,而且颇具深意。父亲与村民一同修建 学校,按习俗大家吃的饭是由各家作好送到工地上来的。母亲每次都捡最好的做,而且都用 同一只青花碗盛放,希望父亲能够吃到。大家拿饭是随机的,而且女人是不许上前靠近工地 的,所以母亲看不清父亲到底拿到自己做的饭没有。影片通过三次反映母亲做饭、村民拿饭、 母亲翘首看望这几乎相同的情节,最终也只反映了一双双拿饭的手,没有表现拿饭的人,这 三次机械的重复,以及最后给人留下的悬念,观众会很自然地从中体会出母亲渴望父亲吃到 自己做的饭的那种焦躁的心情。再有,母亲苦寻三天,最后在自家门口找到了父亲送给自己 的发卡,正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旨趣。虽然影片没有反映母亲与父亲 结婚的场面,但找发卡与后来被锔好的青花瓷碗等细节,都预示着她与父亲完满结合。 本片充分运用了电影所独具的表现手段,将平凡而伟大的爱情表现得真切感人。这其中音乐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悠扬婉转凄美动人的音乐, 对于推动影片剧情的发展起了极大作用, 另外,用黑白色调表现现在时空,以配合母亲因父亲去世而无比悲痛的心情,用彩色色调表 现过去时空,以配合母亲对与父亲的那段美好、真挚婚姻生活的追忆。其手法虽然看似简单、 直接,但对深化、阐发本片的意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论观众的年龄与性别的差异有多大,在现场都被这美妙的故事所打动,不管评价如何,但 都掩盖不了观众的聚精会神且泪珠涌落的目光。我欣赏这部影片,我赞美这个故事,我希望 世间处处充满爱,有情人终成眷属。 例文四: 上帝的嘲讽 死神的囚徒 ——析《13》之光色妙用 题 引 :世界本没有光,上帝说: “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人间本是一片混沌黑暗,直至普罗米修斯偷下火种,人间有了火有了光。人们从蒙昧走向睿 智,从黑暗迎来光明,变得强大而无所畏惧。但是每当他们遭遇黑暗,都会从内心深处厌恶、 恐惧。 ——《圣经》 面对喧嚣的凡尘俗世,芸芸众生都体悟着命运的戏弄与嘲讽,于是也演绎出了众多寓言般的 故事。影片《13》 (又译《百万杀人游戏》 )就诠释了这样一种“黑暗与光明”在人们心中的 “烙印” ,这种烙印是人性深处的最私密的无间地狱。影片讲述了一桩由黑社会操纵、名绅富
的尊严意识一点一滴地占了生存意识的上风。 生命和尊严的矛盾在这个小人物身上斗争得最为彻底,也最为痛苦。这种痛苦对于三炮只是 一种痛苦,他自己却并不明白这种痛苦的根源。因而靠他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超越他根深蒂 固的人生哲学,必然要有一个强大的外界刺激,这就是安寨主的死。安寨主是惟一能够理解 三炮的人,因为他们同病相怜,从三炮贿赂日本翻译官以打探消息后喝得醉醺醺的,又在桥 上大唱下流曲调时安寨主对他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一点。安寨主没有因三炮的粗俗和不敬而动 怒,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用一种理解的、同样痛苦的眼光锁定了他。三炮也同样读懂了安 寨主临死前再度锁定他的眼神,那是悔恨、痛苦和命令,也是焦虑,信任和期盼。在这一刹 那间,三炮终于冲破了生存的局限,以引火自焚的方式救助安洁他们,直到被活埋,他也是 唱着山歌去迎接死亡。在那一刻:三炮的生命显得无比地辉煌,在那一刻,尊严超越了生命, 三炮终于解脱了! 我以为三炮这样的小人物能够做出这样的壮举,不仅是安寨主的死,日本人的逼迫和翻译官 的背叛而激起的痛苦的爆发,以及本性的复苏和尊严对生命的超越,还有一种“士为知己者 死”的使命感,尽管他算不上是君子。三炮在完成他生命中也许是惟一的壮举时,我想他更 多的是因为后者的那种以死酬知己的感情、也是他自己意识到的那种感情。然而在这种感情 背后的即是作为一个尚未泯灭良知的中国人的尊严的高涨和爆发,这是最根本的动力,却也 许是三炮自己也未曾意识到的。但不管怎样,三炮——这个草芥般的小人物,用行动燃烧了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三炮这个人物形象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他是个塑造得较 为真实的典型,而且因为这个人物所带来的深层的思考。 影片中,反映日本人残酷性的镜头比比皆是,无论是烧杀奸淫,还是毒气实验,都是从正面 表达。但我认为,没有一个效果能达到三炮这个形象所给人带来的震撼力。能让一个人的原 本牢固的“人生哲学”在一刹间完全崩溃,这需要多大的魄力。之前的三炮如此低劣得让人 咬牙切齿,之后的三炮却又如此悲壮得让人失声痛哭,之后的三炮让人理解了之前的三炮, 转而引起的愤恨却直接指向日本侵略者,引起比正面描写大得多的效果,这只是这个形象设 计的更深层意义所在。 例文三: 纯粹的爱情 浪漫的诗歌 ——析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艺术风格 再一次被张艺谋的电影艺术所感染,至今还对那“父亲” 、 “母亲”的爱情故事回味不已。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情节流畅,人物鲜活,曲调动人, 色彩稳重,情意绵绵。如同一首散文诗,向观众娓娓道来„„ 整部影片剧情单纯,但能将如此简单的爱情故事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足见导演的功力,虽 然有些观众看完影片后,觉得其中有些情节,如年轻母亲在田野中奔跑,有点像《秋菊打官 司》 :觉得章子怡的形象,尤其是她生病卧床时的情景,很像巩俐。重复也是允许的,但如果 机械地比较,机械地重复,这都丧失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原则。本片是成功的,是经得起 历史的评判的,因为它反映的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 虽然本片的叙事结构是以主人公“我”的叙说,用倒叙“我”的父亲、母亲的爱情历程,但 看过整部影片后,你会发觉“我”的叙述好像是母亲心中所想: “我”叙述的内容,好像都是 母亲自己在叙述的内容一样。 “我”这一人物形象、只是起到了一个贯穿剧情的作用,而父亲 这一人物也出现不多。父亲初至村出现了一次,修建学校的时候没有出现。在给学生上完课, 送学生回家,及到母亲家吃派饭,是父亲集中出现比较多的一段,到后来父亲被打成右派以 后,几乎就没再出现过。这种虚化父亲的手法,自然给人一种父亲很难遇求的感觉,因而从 两个侧面反映出母亲希望与父亲见面接触的那种急切的心情。 对于绝对主角年轻母亲的塑造, 可以说完全是一种浪漫主义风格的塑造。 为什么呢?如果按照现实生活, 章子怡塑造的年轻母
ຫໍສະໝຸດ Baidu
盈和美丽,善良和虔诚的信仰又渐渐被救赎回来,重新筑起良知与尊严的乌托邦大厦! 导演用两种悖反自身创作风格的手法昭示了人性中的种种侧面,从中心走向边缘,又从边缘 回到了现实,一次跋涉和旅行实际上是人生的整个过程全部,在希冀美好的信仰里关注的不 只是弱势群体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人性那份纯洁和虔诚的顶礼膜拜,对自由情感和简单心境 的细腻追求。 例文二: 人性、生命和尊严 ——谈《黄河绝恋》中的三炮形象 有同样的山峦起伏,有同样的波涛澎湃,有同样的残阳似血,也有同样的黄河人演绎的可歌 可泣的故事。 《黄河绝恋》中,人性、爱情、生命和尊严得到同样淋漓尽致的展现。虽然,就 我个人而言, 《黄河绝恋》不如《红河谷》凄婉动人,但它仍然有超越《红河谷》的地方,这 就是影片中的一个小人物——三炮的形象设计,使得影片获得了一定的开拓意义。 “生命和尊严”一直是冯小宁所竭力探讨和揭示的一个生命真谛。在《黄河绝恋》中也有表 现。欧文和黑子在牢房里的一次对话可以看作是影片的主旨所在:美国人欧文认为生命是至 高无上的,什么也不能阻挡人的求生欲;而黑子则认为人的尊严最为重要,宁可站着死也不 愿跪着生。之后,欧文在亲身经历后认同了黑子的哲学.也就是黄河人的哲学,尊严比生命 更可贵。尊严使生命更辉煌,因此才有花花宁死也不求饶的倔强,才有黑子挺身扑向敌人的 机关枪的惨烈,也才有安洁为不拖累他人而毅然放弃自己生命的悲壮。人性尊严的光辉时时 闪耀在影片中。然而,黑子、安洁毕竟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们所做的一切其实都在观众的 意料之中,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为影片所界定。因此,我认为该片中塑造得最 成功的形象要算安寨主的亲信——三炮,一个卑微的小人物。惟其小,才显其真;惟其卑微, 生命和尊严两者之间的矛盾斗争才尤为激烈,其心理转变历程才更为可信。同时,三炮作为 一个贪生怕死之徒,苟延残喘地活着。 然而到最后关头他舍己救人的壮举也不由使我们不发出疑问:是什么让一个如此低下的人作 出如此伟大的事情?从而深入到影片的另一个层面上, 那就是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性和那忍无可 忍的逼迫之下的人性尊严的爆发;那么,三炮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从外表上看,他就极不讨 喜:矮小的个子,单薄的身子,套了件松松垮垮的绸衫,走起路来大摇大摆。再加上小豆子 的眼睛,突出的大板牙、还有时不时拿梳子梳上一梳的光溜溜的小分头,这活脱脱是一个人 们心目中的坏家伙的翻版。他的行为也确实令人不齿:他崇拜权势,对主子逢迎拍马,时不 时出一些讨主子欢心的坏点子,害苦了黑子和欧文,他贪生怕死,对日本人言听计从,在为 日本军官“献”上衣物时的谄媚的嘴脸令人恶心。他粗鄙无耻,听到大姑娘唱山歌,也要去 应一应,唱出的却是下流的调子。这样一个粗俗的、充满奴性的人,如果没有那么一场抗日 战争,也许他还能够从主子那儿混上个好日子,心里也还是舒舒坦坦地过上一辈子。可是, 严峻的时局改变了他的命运。原先,三炮只有一个主子,那就是他们的安寨主,对于这个主 子,三炮无论是从自身的奴性上还是从内心的感情上来说都是十分服从的,他“背靠大树好 乘凉”的日子是过得很惬意的,然而,日本人的入侵和占领使他多了一个不想认却又不能不 认的主子,否则那就是砍头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三炮必然有着浓厚的失重感。他怕死,想 苟活,而且仍想活得滋润。这是他一贯的人生哲学,那他只有在日本人面前提心吊胆、点头 哈腰,可是这必须要让他出卖作为—个中国人,而且是一个黄河人的尊严为代价,这又是他 难以心甘情愿的。他的“人生哲学”也必然开始动摇:也许在一定的时期内,生存意识占了 上风,然而这种动摇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强烈的刺激下必然会导致猛烈的爆发。这样在动 摇的潜伏期,他就处于一种非常尴尬又十分微妙的位置,其内心痛苦是极为深沉而又难为人 理解的。族人看不起他,日本人看不起他。连他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他只有去买醉,用酒精 让自己忘掉那残存的尊严,他只有用对山歌来发泄,用做各种粗俗的事来掩饰他的矛盾和痛 苦。而我们也可以从他两次对山歌的神情看出他越来越难以压抑的痛苦,那是因为他内心中
亲的形象,没有一处符合农村妇女的特征。但其靓丽的外表,质朴的气质,与周围所有的人 物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自然突出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影片对年轻母亲形象的塑造,完 全注重人物身体与心理动作的细节刻画。年轻母亲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无不流露 出对父亲的无限爱恋与倾慕之情。而年轻母亲整体形象的清新、雅致,更体现出她对父亲的 纯洁、无私的爱。整部影片都是围绕着年轻母亲这一形象展开的,所有人物都很贴近现实生 活,包括老年母亲,但惟独年轻母亲例外,可以说,片中的一切都是为衬托年轻母亲这一形 象服务的。 同时,导演有意识强调了“路”这个概念,烘托“母亲”形象和性格:母亲为了能够经过小 学,听到父亲教村中小孩的读书声,情愿多走几里路,不去后井打水、而到较远的前井打水; 听说父亲要送几个家远的学生回家, 母亲就天天提前到那条路上去等, 由于父亲被打成右派, 不能去母亲家吃蘑菇馅饺子,母亲抱着碗饺子,穿小路追赶载着父亲回县城的马车;母亲忍 耐不住相思之苦,拖着病体,义无返顾地冒着风雪,只身前往县城;以及最后老母亲追随着 人群,将父亲的灵柩从县城抬回来等等。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一系列反映与“路” 有关的情节和场景,我想其主旨就是要反映母亲与父亲相爱历程的艰辛,从而反衬出这段爱 情的甜美与牢固。 本片结构紧凑,注重对人物形象情感与动作的刻画、没有多余的客观第三者评述。本部很注 重细节的描写,其中很多细节的表现手法是很独到的,而且颇具深意。父亲与村民一同修建 学校,按习俗大家吃的饭是由各家作好送到工地上来的。母亲每次都捡最好的做,而且都用 同一只青花碗盛放,希望父亲能够吃到。大家拿饭是随机的,而且女人是不许上前靠近工地 的,所以母亲看不清父亲到底拿到自己做的饭没有。影片通过三次反映母亲做饭、村民拿饭、 母亲翘首看望这几乎相同的情节,最终也只反映了一双双拿饭的手,没有表现拿饭的人,这 三次机械的重复,以及最后给人留下的悬念,观众会很自然地从中体会出母亲渴望父亲吃到 自己做的饭的那种焦躁的心情。再有,母亲苦寻三天,最后在自家门口找到了父亲送给自己 的发卡,正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旨趣。虽然影片没有反映母亲与父亲 结婚的场面,但找发卡与后来被锔好的青花瓷碗等细节,都预示着她与父亲完满结合。 本片充分运用了电影所独具的表现手段,将平凡而伟大的爱情表现得真切感人。这其中音乐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悠扬婉转凄美动人的音乐, 对于推动影片剧情的发展起了极大作用, 另外,用黑白色调表现现在时空,以配合母亲因父亲去世而无比悲痛的心情,用彩色色调表 现过去时空,以配合母亲对与父亲的那段美好、真挚婚姻生活的追忆。其手法虽然看似简单、 直接,但对深化、阐发本片的意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论观众的年龄与性别的差异有多大,在现场都被这美妙的故事所打动,不管评价如何,但 都掩盖不了观众的聚精会神且泪珠涌落的目光。我欣赏这部影片,我赞美这个故事,我希望 世间处处充满爱,有情人终成眷属。 例文四: 上帝的嘲讽 死神的囚徒 ——析《13》之光色妙用 题 引 :世界本没有光,上帝说: “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人间本是一片混沌黑暗,直至普罗米修斯偷下火种,人间有了火有了光。人们从蒙昧走向睿 智,从黑暗迎来光明,变得强大而无所畏惧。但是每当他们遭遇黑暗,都会从内心深处厌恶、 恐惧。 ——《圣经》 面对喧嚣的凡尘俗世,芸芸众生都体悟着命运的戏弄与嘲讽,于是也演绎出了众多寓言般的 故事。影片《13》 (又译《百万杀人游戏》 )就诠释了这样一种“黑暗与光明”在人们心中的 “烙印” ,这种烙印是人性深处的最私密的无间地狱。影片讲述了一桩由黑社会操纵、名绅富
的尊严意识一点一滴地占了生存意识的上风。 生命和尊严的矛盾在这个小人物身上斗争得最为彻底,也最为痛苦。这种痛苦对于三炮只是 一种痛苦,他自己却并不明白这种痛苦的根源。因而靠他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超越他根深蒂 固的人生哲学,必然要有一个强大的外界刺激,这就是安寨主的死。安寨主是惟一能够理解 三炮的人,因为他们同病相怜,从三炮贿赂日本翻译官以打探消息后喝得醉醺醺的,又在桥 上大唱下流曲调时安寨主对他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一点。安寨主没有因三炮的粗俗和不敬而动 怒,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用一种理解的、同样痛苦的眼光锁定了他。三炮也同样读懂了安 寨主临死前再度锁定他的眼神,那是悔恨、痛苦和命令,也是焦虑,信任和期盼。在这一刹 那间,三炮终于冲破了生存的局限,以引火自焚的方式救助安洁他们,直到被活埋,他也是 唱着山歌去迎接死亡。在那一刻:三炮的生命显得无比地辉煌,在那一刻,尊严超越了生命, 三炮终于解脱了! 我以为三炮这样的小人物能够做出这样的壮举,不仅是安寨主的死,日本人的逼迫和翻译官 的背叛而激起的痛苦的爆发,以及本性的复苏和尊严对生命的超越,还有一种“士为知己者 死”的使命感,尽管他算不上是君子。三炮在完成他生命中也许是惟一的壮举时,我想他更 多的是因为后者的那种以死酬知己的感情、也是他自己意识到的那种感情。然而在这种感情 背后的即是作为一个尚未泯灭良知的中国人的尊严的高涨和爆发,这是最根本的动力,却也 许是三炮自己也未曾意识到的。但不管怎样,三炮——这个草芥般的小人物,用行动燃烧了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三炮这个人物形象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他是个塑造得较 为真实的典型,而且因为这个人物所带来的深层的思考。 影片中,反映日本人残酷性的镜头比比皆是,无论是烧杀奸淫,还是毒气实验,都是从正面 表达。但我认为,没有一个效果能达到三炮这个形象所给人带来的震撼力。能让一个人的原 本牢固的“人生哲学”在一刹间完全崩溃,这需要多大的魄力。之前的三炮如此低劣得让人 咬牙切齿,之后的三炮却又如此悲壮得让人失声痛哭,之后的三炮让人理解了之前的三炮, 转而引起的愤恨却直接指向日本侵略者,引起比正面描写大得多的效果,这只是这个形象设 计的更深层意义所在。 例文三: 纯粹的爱情 浪漫的诗歌 ——析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艺术风格 再一次被张艺谋的电影艺术所感染,至今还对那“父亲” 、 “母亲”的爱情故事回味不已。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情节流畅,人物鲜活,曲调动人, 色彩稳重,情意绵绵。如同一首散文诗,向观众娓娓道来„„ 整部影片剧情单纯,但能将如此简单的爱情故事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足见导演的功力,虽 然有些观众看完影片后,觉得其中有些情节,如年轻母亲在田野中奔跑,有点像《秋菊打官 司》 :觉得章子怡的形象,尤其是她生病卧床时的情景,很像巩俐。重复也是允许的,但如果 机械地比较,机械地重复,这都丧失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原则。本片是成功的,是经得起 历史的评判的,因为它反映的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 虽然本片的叙事结构是以主人公“我”的叙说,用倒叙“我”的父亲、母亲的爱情历程,但 看过整部影片后,你会发觉“我”的叙述好像是母亲心中所想: “我”叙述的内容,好像都是 母亲自己在叙述的内容一样。 “我”这一人物形象、只是起到了一个贯穿剧情的作用,而父亲 这一人物也出现不多。父亲初至村出现了一次,修建学校的时候没有出现。在给学生上完课, 送学生回家,及到母亲家吃派饭,是父亲集中出现比较多的一段,到后来父亲被打成右派以 后,几乎就没再出现过。这种虚化父亲的手法,自然给人一种父亲很难遇求的感觉,因而从 两个侧面反映出母亲希望与父亲见面接触的那种急切的心情。 对于绝对主角年轻母亲的塑造, 可以说完全是一种浪漫主义风格的塑造。 为什么呢?如果按照现实生活, 章子怡塑造的年轻母
ຫໍສະໝຸດ Baidu
盈和美丽,善良和虔诚的信仰又渐渐被救赎回来,重新筑起良知与尊严的乌托邦大厦! 导演用两种悖反自身创作风格的手法昭示了人性中的种种侧面,从中心走向边缘,又从边缘 回到了现实,一次跋涉和旅行实际上是人生的整个过程全部,在希冀美好的信仰里关注的不 只是弱势群体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人性那份纯洁和虔诚的顶礼膜拜,对自由情感和简单心境 的细腻追求。 例文二: 人性、生命和尊严 ——谈《黄河绝恋》中的三炮形象 有同样的山峦起伏,有同样的波涛澎湃,有同样的残阳似血,也有同样的黄河人演绎的可歌 可泣的故事。 《黄河绝恋》中,人性、爱情、生命和尊严得到同样淋漓尽致的展现。虽然,就 我个人而言, 《黄河绝恋》不如《红河谷》凄婉动人,但它仍然有超越《红河谷》的地方,这 就是影片中的一个小人物——三炮的形象设计,使得影片获得了一定的开拓意义。 “生命和尊严”一直是冯小宁所竭力探讨和揭示的一个生命真谛。在《黄河绝恋》中也有表 现。欧文和黑子在牢房里的一次对话可以看作是影片的主旨所在:美国人欧文认为生命是至 高无上的,什么也不能阻挡人的求生欲;而黑子则认为人的尊严最为重要,宁可站着死也不 愿跪着生。之后,欧文在亲身经历后认同了黑子的哲学.也就是黄河人的哲学,尊严比生命 更可贵。尊严使生命更辉煌,因此才有花花宁死也不求饶的倔强,才有黑子挺身扑向敌人的 机关枪的惨烈,也才有安洁为不拖累他人而毅然放弃自己生命的悲壮。人性尊严的光辉时时 闪耀在影片中。然而,黑子、安洁毕竟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们所做的一切其实都在观众的 意料之中,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为影片所界定。因此,我认为该片中塑造得最 成功的形象要算安寨主的亲信——三炮,一个卑微的小人物。惟其小,才显其真;惟其卑微, 生命和尊严两者之间的矛盾斗争才尤为激烈,其心理转变历程才更为可信。同时,三炮作为 一个贪生怕死之徒,苟延残喘地活着。 然而到最后关头他舍己救人的壮举也不由使我们不发出疑问:是什么让一个如此低下的人作 出如此伟大的事情?从而深入到影片的另一个层面上, 那就是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性和那忍无可 忍的逼迫之下的人性尊严的爆发;那么,三炮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从外表上看,他就极不讨 喜:矮小的个子,单薄的身子,套了件松松垮垮的绸衫,走起路来大摇大摆。再加上小豆子 的眼睛,突出的大板牙、还有时不时拿梳子梳上一梳的光溜溜的小分头,这活脱脱是一个人 们心目中的坏家伙的翻版。他的行为也确实令人不齿:他崇拜权势,对主子逢迎拍马,时不 时出一些讨主子欢心的坏点子,害苦了黑子和欧文,他贪生怕死,对日本人言听计从,在为 日本军官“献”上衣物时的谄媚的嘴脸令人恶心。他粗鄙无耻,听到大姑娘唱山歌,也要去 应一应,唱出的却是下流的调子。这样一个粗俗的、充满奴性的人,如果没有那么一场抗日 战争,也许他还能够从主子那儿混上个好日子,心里也还是舒舒坦坦地过上一辈子。可是, 严峻的时局改变了他的命运。原先,三炮只有一个主子,那就是他们的安寨主,对于这个主 子,三炮无论是从自身的奴性上还是从内心的感情上来说都是十分服从的,他“背靠大树好 乘凉”的日子是过得很惬意的,然而,日本人的入侵和占领使他多了一个不想认却又不能不 认的主子,否则那就是砍头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三炮必然有着浓厚的失重感。他怕死,想 苟活,而且仍想活得滋润。这是他一贯的人生哲学,那他只有在日本人面前提心吊胆、点头 哈腰,可是这必须要让他出卖作为—个中国人,而且是一个黄河人的尊严为代价,这又是他 难以心甘情愿的。他的“人生哲学”也必然开始动摇:也许在一定的时期内,生存意识占了 上风,然而这种动摇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强烈的刺激下必然会导致猛烈的爆发。这样在动 摇的潜伏期,他就处于一种非常尴尬又十分微妙的位置,其内心痛苦是极为深沉而又难为人 理解的。族人看不起他,日本人看不起他。连他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他只有去买醉,用酒精 让自己忘掉那残存的尊严,他只有用对山歌来发泄,用做各种粗俗的事来掩饰他的矛盾和痛 苦。而我们也可以从他两次对山歌的神情看出他越来越难以压抑的痛苦,那是因为他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