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1温里药

合集下载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十四章   温里药

散寒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
小茴香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小茴香
【药用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
小茴香
【性能特点】
辛、温。入肝、肾、脾、胃经。 入肝、 胃经。
散寒止痛 功效 理气和胃
退出
高良姜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四、相似药物对比
高良姜
【药用来源】
肉 桂
【药用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树的树皮。
肉桂
【性能特点】
辛、甘、大热。入肾、脾、心、肝经。 大热。入肾、 肝经。
补火助阳 功效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引火归原
退出
肉桂
【临床应用】
1. 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等证。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引火归原
1)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痿、尿频等症,~熟地、枸 杞、山茱萸等;(肾气丸) 2)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面赤,虚喘,心悸,脉数:~ 山茱萸、五味子;(肾气丸)

【临床应用】
2. 用于阳虚诸证 。
附子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 肉等;(右归丸) 2)脾肾阳虚水泛:~茯苓、白术、桂枝等;(真武汤) 3)脾肾阳虚脘腹冷痛:~党参、白术、干姜等;(附子 理中丸) 4)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桂枝、人参等; 5)阳虚外感风寒:~麻黄、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汤)
高良姜
辛热 脾胃
温中散寒止痛止呕,为治胃寒疼痛、 温中散寒止痛止呕,为治胃寒疼痛、呕吐 专药。 专药。
温里药学习结束
退出
【相似药物比较】
小茴香
辛温 肝肾脾胃 温中止痛 暖肝肾散寒止痛,治疗寒疝腹痛, 暖肝肾散寒止痛,治疗寒疝腹痛,睾丸偏 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又理气和胃,治疗中焦虚寒气滞证。 又理气和胃,治疗中焦虚寒气滞证。

温里药的名词解释

温里药的名词解释

温里药的名词解释
温里药是中华医学传统的珍贵药材之一,主治寒症和内寒外寒的症状,具有温中散寒、化痰止咳、止痛等功效。

温里药通常来自于温暖的地区,如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

温里药被现代医药学界也广泛使用,其保健功效不容忽视。

温里药的主要成分有姜黄、肉桂、附子、川芎、制附子等。

姜黄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具有非常丰富的抗氧化物质,能够抑制癌细胞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肉桂则被用于增强免疫力、降低胆固醇、深度清除体内毒素。

川芎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用于活血化瘀、调节经血、缓解经痛等。

温里药可以治疗多种不同的疾病。

例如,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腹痛、弱虚等症状,可以使用温里药。

另外,对于产后寒症、冻伤、人体内寒邪外袭等都可以使用温里药治疗。

此外,温里药还能为人体提供热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总之,温里药在中华医学中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它的使用已被现代医学界广泛接受,并得到了许多专家的推荐。

使用温里药时要注意剂量及配方,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十四章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

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

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

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主入肝经者,能暖肝散寒止痛,用治寒侵肝经的少腹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若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温里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健胃、驱风、抗血栓形成、抗溃疡、抗腹泻、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缺氧、扩张血管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强心、抗休克、抗惊厥、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

本类药物主要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疝气、休克等。

附子Fuzi《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温里药

温里药

温里药第十四章温里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药物中,善于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的药物是:A. 附子B. 干姜C. 丁香D. 吴茱萸E. 小茴香答案:A答案分析:尽管本题五个备选答案均能温里散寒,但只有附子善于补心、脾、肾三脏之阳气。

B、C、D、E均非正确选择。

2.下列药物中,哪组药物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A. 附子、干姜B. 干姜、肉桂C. 附子、肉桂D. 吴茱萸、附子E. 肉桂、吴茱萸答案:A答案分析:备选答案五组药物均能温里散寒,但只有附子、干姜有回阳救逆之功,用治亡阳厥逆证,并常相须为用。

B、C、D、E均非正确选题。

3.下列药物中何药具有疏肝下气的功效?A. 附子B. 干姜C. 肉桂D. 吴茱萸E. 丁香答案:D答案分析:上述药物中仅有吴茱萸具有疏肝下气之功,用治肝寒气滞诸痛证。

A、B、C、E均非正确选择。

4.下列药物中,何药善治厥阴头痛?A. 白芷B. 藁本C. 细辛D. 吴茱萸E. 葛根答案:D答案分析:上述五药中,白芷善治阳明头痛,藁本善治巅顶头痛,细辛善治少阴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头痛,葛根善治项背强痛,故答案选D。

5.临床上以治疗寒疝腹痛为主要用途的药物是:A. 肉桂B. 吴茱萸C. 小茴香D. 荜登茄E. 川乌答案:C答案分析:尽管上述五药均可有治寒疝腹痛,但从功效应用上讲仅有小茴香的主要用途是治疗寒疝腹痛,故A、B、D、E均非正确选择。

6.药用部位是花蕾的药物是:A. 天花粉B. 青黛C. 丁香D. 小茴香E. 荜茇答案:C答案分析:上述五药的药用部位分别是:天花粉为根,青黛为加工后粉末或团块,丁香为花蕾,小茴香为果实,荜茇为果穗,故答案选择C。

7.高良姜主要用治下列哪组脏腑的病证?A. 心、小肠B. 肺、大肠C. 肝、胆D. 脾、胃E. 肾、膀胱答案:D答案分析:高良姜入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的功效,主治胃寒冷痛、胃寒呕吐等病证,故答案选择D。

温 里 药

温 里 药

温里药一、温里药的概念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

二、温里药的功效归纳(约)【习题类别】一、名词解释1.温里:温散里寒之义。

2.温心阳:温助心阳之义。

适用于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瘀心痛,面白唇紫肢冷畏寒者。

药如附子、桂枝等。

3.温中降逆:温散寒气,降逆胃气的药物作用,称为温中降逆。

适用于胃寒呕吐、呃逆之证。

药如丁香。

4.温肺化饮:温散肺寒而化痰饮之义。

适用于寒饮伏肺而致的咳踹,痰多清稀。

药如细辛、干姜等。

5.补火助阳:即补肾火而助肾阳。

适用于肾阳虚弱,腰膝酸痛,脚冷,小便清长或遗尿,阳痿等。

药如肉桂、附子等。

6.引火归原:命门火衰,阳气浮越,温肾阳使上浮的虚阳下归于肾,称为引火归原。

药如肉桂。

7.回阳救逆: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简称‘回阳’。

适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药如附子、干姜等。

8.疏肝下气:既能疏散肝气,又能平降气逆之证的药物作用,称为疏肝下气。

适用于肝气郁滞,气机上逆所致的脘胁胀痛,乏酸呕吐等。

药如吴茱萸。

二、填空题1、附子的功效是____,____,____。

2、乌头有___乌和____乌之分。

3、干姜性味_____,其功效____,____,____。

4、肉桂的功效____,____,____。

5、细辛的功效是 ____,____,____,____。

6、吴茱萸配黄连,即左金丸,能共秦 ____之效。

7、吴茱萸研末醋调敷足心,可 ____,治疗 ____。

8、气衰血少之证,常以少量肉桂配入补气血药中,具有____,的功效。

9、吴茱萸具有 ____功效,用治____;又能 ____,用治 ____;还能 ____,用治 ____。

10、胡椒、花椒、荜茇、荜澄匣均能温中散寒止痛,胡椒还能 ____,花椒又能 ____,荜茇兼能____ ,荜澄匣另具____的功效。

温里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

温里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

【应用】
• 1.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本品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 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逆之要 药。
• 2.心腹冷痛。本品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与延胡索、 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 3.肾虚阳痿,宫冷。本品性味辛温,入肾经,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 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附药:八角茴香
• 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成熟果实。又名大茴香、八角。主产于亚热 带地区。生用或盐水炒用。性味、功效与小茴香相似,但功力较弱, 主要用作食物调味品。用法用量与小茴香同。
丁香
• 【来源】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习称公丁香。 • 【药性】 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 【功效】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现代研究】
• 1.化学成分:本品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异飞燕草碱,新 乌宁碱,乌胺及尿嘧啶等。
• 2.药理作用:附子煎剂、水溶性部分等有明显的强心作用;附子有显 著的抗炎作用;中乌头碱、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最近研 究表明,附子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作用。
干姜
• 【来源】 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 【药性】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温里药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 温里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
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
附子
• 【来源】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 【药性】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医学专题第十四章.温里药5469

医学专题第十四章.温里药5469
气滞痛效佳。
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二页。
八角茴香(bā jiǎo huí xiānɡ)
第三十九页,共四十二页。
八角茴香(bā jiǎo huí xiānɡ)与小茴香功能主治异同
相同点: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主治肝寒所致之胁肋、
少腹、睾丸痛,以及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食少呕恶 等。
不同点:
散寒之力八角茴香大于小茴香; 小茴香紧实下行,长于治寒客肝脉之少腹凉痛、痛经、睾
处理:
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休克可用正肾上 素、美速克新命。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可用阿托品或异丙基 肾上腺素等。
1. 中药方面,可用肉桂泡水催吐,生姜四两、甘草五钱,或绿 豆四两、甘草二两,煎服;或用甘草、黄连、犀角煎服解毒。
第十一页,共四十二页。
川乌、草乌(cǎo wū)、附子
多做食料,与肉桂等不同。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二页。
肉桂 与桂枝异同 (ròuguì)
相同点:肉桂为树皮,桂枝为嫩枝,两者同出一本。辛、甘,
温通经脉(jīngmài)、散寒止痛,治疗寒凝经脉(jīngmài)之痛经、 闭经以及风湿痹痛等。
同中之异:
桂枝性条达,温通经脉胜于肉桂;
肉桂性热,散寒止痛优于桂枝。
每次三分至五分。 本品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须后下,
或另泡汁服。
第十九页,共四十二页。
肉桂与附子(fù 异同 zǐ)
相同点:二者都能温补命火,以疗下焦虚寒、 阳气不足之症。
不同点: 附子以回阳救逆之功见长; 1. 在峻补气血之中,用肉桂为辅助药,可以鼓
舞(gǔwǔ)气血,促使阳生阴长。
第二十页,共四十二页。
辛苦大热,不但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且能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以止痛与止呕两种功效 为最佳;

02《中药学》复习思考题

02《中药学》复习思考题

《中药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1.简述中药、中药学的含义。

2.《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和价值各是什么?第二、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储藏与炮制1.什么叫道地药材?2.中药采集的最佳时期是什么?3.什么叫炮制?中药为什么要炮制?炮制方法分哪几类?第四章中药的性能1.简述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及基本原理。

2.何谓中药性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3.四气、五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各有何作用?4.升降浮沉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是什么?5.归经的含义和形成的依据是什么?6.毒性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第五、六、七章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1.何谓配伍?中药七情包括哪些内容?他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何谓配伍禁忌、证侯禁忌和妊娠用药禁忌?3.背诵十八反、十九畏歌,并掌握其具体内容。

4.剂量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确定中药的剂量?5.中药特殊煎法有哪些?并分别举例说明。

第八章解表药1.简述解表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及主治病证。

2.比较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柴胡与升麻的功效与应用异同点。

3.紫苏叶、香薷、细辛均可用于风寒表证,分别有什么特点?4.简述白芷的功效及主治病证。

5.细辛、薄荷、辛夷在用量用法上有何特殊,请说明。

6.麻黄、荆芥、柴胡、葛根炮制前后的功用有何不同?7.薄荷、牛蒡子、蝉蜕均能疏散风热,如何区别使用?8.柴胡、葛根、升麻均能发表、升阳,如何区别应用?第九章清热药1.简述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

2.清热药分几节?简述每节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

3.清热药中具有清心、肝、肺、胃、肾各脏腑热证的药物各有哪些?4.比较石膏与知母,天花粉与芦根,黄芩、黄连与黄柏,大青叶与板蓝根,金银花与连翘,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柴胡与银柴胡,黄连与胡黄连的功效与应用异同点。

5.知母与黄柏均可清热泻火及清虚热,其特点和效、用有何不同?6.简述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生地黄、玄参、牡丹皮、青蒿的功效与应用。

温里药(高学敏版)(1)

温里药(高学敏版)(1)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如何鉴别运用附子、肉桂和干 姜?
思考 题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思考 题参 考答 案
1、附子、肉桂、干姜性味均辛 热,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 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泄 等。 2、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 寒、健运脾阳而止呕; 附子、肉桂性大热,散寒止痛 力强,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又 能治寒湿痹痛。 3、附子、肉桂能补火助阳,用 治肾阳虚证及脾胃阳虚证。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来源] 为胡椒 科植物荜茇
Piper longum
L.的干燥近成 熟的果穗。
荜 茇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性味归经]辛、 热。归胃、大 肠经。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功效] 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应用] 1、用于胃寒腹痛,呕吐,呃逆 泄泻。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来源] 为樟科 植物山鸡椒
Litsea cubeba
(Lour.)Pers. 的干燥成熟果 实。
荜 澄 茄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性味归经]辛、 温。归脾、胃、 肾、膀胱经。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应用] 1、用于胃寒腹痛,呕吐,呃 逆。 2、用于寒疝腹痛 。

功效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归经不同功效不同: (1)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 止痛,治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 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 淡苔白等;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温里药(中药学)

温里药(中药学)

2.药理作用
附子煎剂、水溶性部分等,对蛙、蟾嫉及温血动物心脏均有明显的强 心作用;附子水溶性部分能增加股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压力,对冠 状血管有轻度扩大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对氯 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乌头属类生物碱能扩张四肢血管,因此 对血压有双向影响;附子煎剂可减弱动物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心收 缩力减弱等变化,而显著延长休克动物生存时间;附子煎剂有抑制凝 血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附子有抗炎、镇痛作用。附子能增强免疫与 机体抗氧化能力,并具有抗衰老作用。
第十四章 温里药
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寒证 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 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 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即《内经》所谓 “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 之意。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 寒证,亡阳证。
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 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 尿等;
主入心肾二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 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 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症见 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若外寒已入里,表寒扔未解者,当与辛温 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 以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 或温燥祛湿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 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脱腹冷痛,呕吐,大便澹泻,常与人 参、白术、干姜等同用,如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治脾 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常与茯苓、白术 等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若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 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阳虚外感风寒者,常与 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温里药

温里药

温里药第十四章温里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 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药物中,善于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的药物是:A. 附子B. 干姜C. 丁香D. 吴茱萸E. 小茴香答案:A答案分析:尽管本题五个备选答案均能温里散寒,但只有附子善于补心、脾、肾三脏之阳气。

B、C、D、E 均非正确选择。

2.下列药物中,哪组药物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A. 附子、干姜B. 干姜、肉桂C. 附子、肉桂D. 吴茱萸、附子E. 肉桂、吴茱萸答案:A答案分析:备选答案五组药物均能温里散寒,但只有附子、干姜有回阳救逆之功,用治亡阳厥逆证,并常相须为用。

B、C、D、E 均非正确选题。

3.下列药物中何药具有疏肝下气的功效?A. 附子B. 干姜C. 肉桂D. 吴茱萸E. 丁香答案:D答案分析:上述药物中仅有吴茱萸具有疏肝下气之功,用治肝寒气滞诸痛证。

A、B、C、E 均非正确选择。

4.下列药物中,何药善治厥阴头痛?A. 白芷B. 藁本C. 细辛D. 吴茱萸E. 葛根答案:D答案分析:上述五药中,白芷善治阳明头痛,藁本善治巅顶头痛,细辛善治少阴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头痛,葛根善治项背强痛,故答案选D。

5.临床上以治疗寒疝腹痛为主要用途的药物是:A. 肉桂B. 吴茱萸C. 小茴香D. 荜登茄E. 川乌答案:C答案分析:尽管上述五药均可有治寒疝腹痛,但从功效应用上讲仅有小茴香的主要用途是治疗寒疝腹痛,故A、B、D、E 均非正确选择。

6.药用部位是花蕾的药物是:A. 天花粉B. 青黛C. 丁香D. 小茴香E. 荜茇答案:C答案分析:上述五药的药用部位分别是:天花粉为根,青黛为加工后粉末或团块,丁香为花蕾,小茴香为果实,荜茇为果穗,故答案选择C。

7.高良姜主要用治下列哪组脏腑的病证?A. 心、小肠B. 肺、大肠C. 肝、胆D. 脾、胃E. 肾、膀胱答案分析:高良姜入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的功效,主治胃寒冷痛、胃寒呕吐等病证,故答案选择D。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案模板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案模板

教案授课题目第十四章温里药课程名称中药学授课课时1课时(40 min)授课专业中药学授课年级大三一、教材分析《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第4版)是十三五规划教材,符合中医学、中药学等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

教学内容根据对温里药的概念,临床适应症及现代研究进行介绍,为今后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认知情况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中医学基础理论》这门课程,基本了解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学习温里药的时候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二)学生能力情况学生思维活跃,自学能力强,具备一定的中药学分析思维,但缺乏理论实践,尚未培养自己多学科融合的思维体系,对温里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药物功效上。

因此,课上需要通过具体的药物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况学生接触专业学习不久,需要培养基本的药学素养,在课堂上应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思考,培养严谨的用药习惯。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2.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 4种常见中药的性味、功效及主治。

3.熟悉: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的性味、功效及主治。

4.了解:胡椒、荜茇、荜澄茄的功效及主治。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的三维一体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临床具体病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客观看待中药的功效、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等,培养学生在临床上准确用药习惯。

2.通过了解本节中药前沿的研究,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2.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

教学难点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2.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

第十四章 中药 温里药

第十四章 中药 温里药

干姜《神农本草经》
为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s 的干燥根茎。主 产于四川、广东、 广西、湖南、湖 北等地。均系栽 培。冬季采收, 纯净后切片晒干 或低温烘干。生 用。
干姜《神农本草经》
【药性】辛,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 回阳通脉, 温肺化饮。
肉桂
《本经》
【药性】辛、甘、大热。 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 引火归源,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肉桂
《本经》
【应用】 1.阳痿,宫冷。辛甘大热,能补火助阳, 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为治命门火衰之 要药。 2.腹痛,寒疝。 3.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 4.虚阳上浮。本品大热入肝肾,能使下元虚 衰,上浮之虚阳引回故里,故曰引火归源。
荜澄茄
《雷公炮炙论》
为樟科植物山鸡椒Litsea cubeba (Lour) Pers的 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广西、广东、湖南、湖北、 四川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应用】 1.胃寒腹痛,呕吐,呃逆。 2.寒疝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g。
小茴香
《新修本草 》
小茴香
《新修本草 》
[来源]为伞形科 植物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 干燥成熟果实。
小茴香

《新修本草 》
【药性】辛,温,为肝、肾、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 理气和胃。 【应用】 1.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本品辛温,能温肾暖肝,散寒止痛。 2.中焦虚寒气滞证。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第十四章 温里药--中药学

第十四章 温里药--中药学

第十四章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

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

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

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主入肝经者,能暖肝散寒止痛,用治寒侵肝经的少腹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若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温里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健胃、驱风、抗血栓形成、抗溃疡、抗腹泻、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缺氧、扩张血管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强心、抗休克、抗惊厥、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

本类药物主要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疝气、休克等。

附子Fuzi《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14. 温里药

14. 温里药

第十四章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本类药物多味辛而性温热,以其辛散温通、偏走脏腑而能温里散寒、温经止痛,个别药物还能助阳、回阳,故可以用治里寒证。

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本经》所谓“疗寒以热药。

之意。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之不同而奏多种效用。

其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其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而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其主入肝经者,能温肝散寒止痛而治肝经受寒少腹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等:其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而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萎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其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而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仲、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能回阳救逆而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蜷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本类药物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若外寒内侵,表寒未解者,须配辛温解表药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须配行气活血药用,寒湿内阻者,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去湿药用,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用;气虚欲脱者,宜配大补元气药用。

本类药物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附子《本经》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性味归经] 辛、甘,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效]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应用]1.用于亡阳证。

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多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阳救逆,如四逆汤。

治久病气虚欲脱,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每配人参用,如参附汤。

2.用于虚寒性的阳萎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姜皮:
功专和中利水消肿,可治小便不利、水肿等证。常与茯苓皮、 大腹皮、桑白皮、陈皮配用,如五皮散
一、药用来源:
肉桂 (掌握)
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
树皮
附: 肉桂,干皮去表皮者称肉桂心, 采自粗枝皮或幼树干皮卷成筒状者称官桂
肉桂
二、性味归经、功效 :
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
补火助阳
功 效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
干燥根茎
干姜
二、性味归经、功效 :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主治病证
温中散寒
脘腹冷痛,寒呕,冷泻
功 效
回阳通脉
温肺化饮
亡阳证 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
歌括:干姜温中,腹痛泄利,肺胃寒饮,干呕痰稀。
干姜
三、临床应用:
⒈脘腹冷痛,寒呕,冷泻
温中散寒
配高良姜
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寒疝腹痛
⒊寒痹腰痛,胸痹,阴疽
散寒止痛
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
寒痹腰痛
与附子、干姜、 川椒等同用
胸阳不振,寒邪内侵 的胸痹心痛
肉桂
与鹿角胶、炮姜、麻黄等同用
通行气血经脉、散寒止痛
⒋闭经,痛经
温经通脉
阳虚寒凝之阴疽
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用
附子 川乌 草乌
附子
三药都取材于毛茛科植物乌头, 川乌、草乌为乌头的主根,制后用, 附子为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均能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治疗风寒湿痹痛(寒痹证为主) 但是, 附子又可回阳救逆、助阳补火,用于亡阳证及诸脏阳虚之证; 川乌、草乌则仅具有散寒行痹之力,多用于寒凝冷痛之证
干姜 (掌握)
一、药用来源:
与党参、白术等同用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⒉亡阳证
回阳通脉
与附子相须为用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 亡阳厥逆,脉微欲绝
⒊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 温肺化饮
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
干姜
四、用法用量:
煎服,3~10g
干姜、生姜汁、煨姜、炮姜、生姜皮、生姜的比较:
煨姜为生姜煨制而成;干姜为生姜切片晒干或烘干而成;炮姜为 干姜炒至外黑内呈黄褐色而成
与山茱萸、五味子、 人参、牡蛎等同用
引火归源
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 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等
⒉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
散寒止痛
肉桂
单用研末,酒煎服 与干姜、高良姜、荜茇等同用
与附子、人参、干姜等同用
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的 脘腹冷痛
脾肾阳虚的腹痛呕吐、 四肢厥冷、大便溏泄
与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
八角茴香) 了解:荜茇 荜澄茄 胡椒 4学时
第十四章 温里药
概述
一、温里药定义:
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又叫祛寒药
本类药物多味辛而性温热
功能
辛散温通、 偏走脏腑
温里散寒、温经止痛
助阳、回阳
(个别药物)
主治病证 里寒证
里寒证的成因有二:
一是寒邪内侵,如脾胃阳气受损,脘腹冷痛泻利;肺寒咳喘; 寒滞肝脉,疝气腹痛,痛经闭经;风寒痹证,关节冷痛等
寒湿内阻者
芳香化湿或温燥去湿药
脾肾阳虚者
温补脾肾药
气虚欲脱者
大补元气药
三、温里药使用注意:
温里候炎热时慎用
附子 (掌握)
一、药用来源: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
子根的加工品
附子
二、性味归经、功效 :
辛、甘,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第十四章 温 里 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性能特点、
用法用量和禁忌。 2.掌握药物4味、熟悉药物4味、了解药物3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与学时】 掌握: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熟悉:花椒(附:椒目) 丁香(附:母丁香) 小茴香(附:
二是阳气虚弱,阴寒内盛,或大汗亡阳,心肾阳衰,四肢厥冷, 脉微欲脱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之不同而奏多种效用:
主入脾胃经者
温中散寒止痛
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
主入肺经者
温肺化饮
肺寒痰饮证 (痰鸣咳喘、痰白清稀,
舌淡苔白滑等)
主入肝经者
温肝散寒止痛
肝经受寒少腹痛、寒疝作 痛或厥阴头痛等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主治病证
肾阳衰弱的阳痿宫冷,虚喘心悸等 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 寒痹腰痛,胸痹,阴疽 闭经,痛经
歌括:肉桂性热,补命门火,温脾散寒,冷痛功卓。
肉桂
三、临床应用:
⒈肾阳衰弱的阳痿宫冷,虚喘心悸等 (治命门火衰之要药)
补火助阳
与附子、熟地、 山萸肉等同用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冷, 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
主治病证
回阳救逆
亡阳证
功 效
助阳补火
散寒止痛
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 泄泻,水肿等证
寒痹证
歌括:附子辛热,回阳救逆,补火散寒,止痛疗痹。
三、临床应用:
附子
⒈亡阳证
回阳救逆
附子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
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与干姜、甘草同用
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 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
配人参
久病气虚欲脱,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
⒉虚寒性的阳萎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证
助阳补火
与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同用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所致阳萎宫冷,腰膝 冷痛,夜尿频多
附子
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
脾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 冷痛,大便溏泻
与白术、茯苓、生姜同用
脾肾阳虚的阴寒水肿
与茵陈、白术、干姜同用
主入肾经者
温肾助阳
肾阳不足证 (阳萎宫冷、腰膝冷痛、
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
主入心肾两经者
温阳通脉 回阳救逆
心肾阳虚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
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
亡阳厥逆证(畏寒踡卧、汗出神疲、
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二、温里药的配伍应用:
外寒内侵,表寒未解者 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
发散风寒药 行气活血药
生姜、生姜汁、煨姜:
均有温中止呕之功, 其中生姜汁最强,煨姜次之,生姜再次之 生姜又可发汗解表,温肺止咳; 生姜汁又可化痰; 煨姜兼可温中止痛、止泻
生姜、干姜、炮姜:
均有温中之功 但是:
生姜辛味最重,辛散力强,长于发散表寒、降逆止呕,又 可温肺化痰;
干姜长于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炮姜味苦而涩,长于温经止血,主治虚寒出血,如吐血、衄 血、崩漏等,亦可用于脾胃虚之腹痛泻痢
脾阳不足、寒湿内阻的阴黄证
配麻黄、细辛同用
阳虚感寒
⒊寒痹证
散寒止痛 善治寒痹痛剧者
附子
四、用法用量:
煎服,3~15g, 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五、使用注意:
辛热燥烈,凡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因有毒,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 可引起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