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专题《相信未来》word导学案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2. 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成功地写一篇散文作品。
3. 加强学生对优美中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的理解2. 掌握散文写作的要点三、教学难点:1. 根据教材中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展开写作2. 手持笔尖,抒发真情四、教学方法:1. 课前讲授与课堂引导相结合2. 让学生课堂学以致用,动手实践五、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教师通过画面/图片/歌曲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2.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信未来”中的三个小故事及其中蕴含的主旨思想,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及含义有一个整体理解。
3. 阅读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故事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
4. 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散文为蓝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写出自己的散文作品。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作品交换意见,分享写作体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 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让学生了解何为好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六、教学材料:1. PPT 音视频课件2. 《相信未来》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3. 小组讨论的框架七、教学反思:本篇教案着重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以及优美的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让学生的文字得以更加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加强学生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能力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苏教版) 第一专题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掌握诗歌的意象,并分析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分析意象的特点并准确的把握意象在诗歌的意思。
【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1、写作背景《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的消亡。
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 岁的时候就写下这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
二、探究未知请速读课文填写以下字的读音,并通读课文。
灰烬()依偎()摇曳()曙光()笔杆()睫毛()瞳孔()脊骨()给予()【合作学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记录疑惑】作者简介:食指,原名郭路生。
1948年出生于山东,因其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路生。
食指是其笔名,1978年首次使用。
食指早期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精神。
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
其创作成就、诗歌地位和综合影响力在当代中国诗坛十分醒目。
他的代表作有《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可以说,在六十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
相关知识:朦胧诗是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朦胧诗的作家群则是生长在“文革”时期的年轻人。
他们生活在那个特殊混乱的时代,现实中的黑暗给予了他们写作的动力。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
它高度宣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 《相信未来》学案2
《相信未来》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本课诗歌内容,识记字词的音形义,熟读诗歌。
二、预习内容:1、下列字形不正确的一组是()A、蜘蛛炉台黯然神伤B、睫毛瞳孔长吁短叹C、摇曳灰烬硕果仅存D、曙光笔竿数见不鲜2、下列句子使用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句是()A、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他们是寄予感动的泪水?还是轻蔑的讥笑?B、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奋斗一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价。
C、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D、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与混乱时,诗人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现在,腐败这股“支流”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让舆论对腐败缄默或轻描淡...写.,写些粉饰太平的文章,必然会削弱传媒的作用。
B、他虽然劣迹斑斑,但瑕不掩瑜....,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有好的一面。
C、陈水扁一心想搞台独,这种危言危行....令国人唾弃。
D、这家商店原本门庭若市,现在却门前冷落,惨淡经营....,濒临破产。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什么对于这种管理混乱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B、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规则。
C、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你出国考察去了。
D、经过老书记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5、与下面的诗句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
A、抬起你的头,大步向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背后。
B、挺起你的胸,昂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背后。
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背后。
D、挺起你的胸,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背后。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语言和内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专题《相信未来》导学案及答案
问题导学1.本诗第三节的前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精妙之处。
2.《相信未来》整首诗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相信未来”这撼人心魄的信念。
说说诗人“相信未来”的精神动力。
3.怎样理解本诗对人性回归的呼唤?自主探究此诗写于1968年,江青读过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你认为这是一首“灰色的诗”吗?文法导析1.和谐的节奏,优美的韵律。
(1)节奏和谐,隔行押韵,音律优美。
这首诗句式基本整齐,隔行押韵,不少句子开头用字相同,韵律和谐,有一种音乐美。
(2)反复手法的运用。
第一、二节“依然固执”重复出现,强调了信念的坚定与执着;全诗反复提出“相信未来”,有力地表现了主旨。
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诗人相信未来的信念,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前三节最后都用“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凸显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这种反复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1)比喻诗中的比喻多有所指,其寓意深刻而丰富,如第三节中“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不仅喻指笔体拙笨幼稚,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童心,纯洁真诚,相信未来。
又如第四节中的“睫毛”“瞳孔”,喻指未来的人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能不为假象所惑,能够看透历史的真相和生活的真情。
(2)象征手法例如:蜘蛛——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紫葡萄——甜美成熟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荣誉、爱情等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含蓄蕴藉巧用象征《相信未来》一诗显示出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带有一些现代主义的气质和印记。
这突出表现在对含蓄蕴藉、喻意丰富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上。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 《相信未来》学案5
《相信未来》学案【理论支持】诗歌,是语言最为精粹,表达最为凝练,内涵最为深刻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朦胧诗尤其如此。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她的内蕴,体悟她的情感,领略她的风采,真正把美好的东西沉淀到心里去?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意蕴?结合诗歌的文体特点,根据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论,“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在讲授《相信未来》本节课拟让学生在不停的读中渐渐地去感受诗歌语言外表下的内涵,体会语言外表下包含的情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慢慢的浸润往往有很大的渗透力;要把握学生心理,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从内心之中发挥出学习的最大潜力。
【教学目标】1.感悟诗人独立不羁的个性和痛苦中毫不沉沦、相信光明一定会到来的乐观。
2.培养学生揣摩诗歌意象的内涵的能力,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3.了解朦胧诗意象具有多变性和思想内容含蓄隐晦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朦胧诗意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灰烬.()凝.()露摇曳.()睫.()毛瞳.()孔给.()以脊.()骨二、知人论世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高中毕业。
1948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革命家庭。
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
1969年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1971年应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
职业作家。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发表作品,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1966-1968年文革前期写出了一批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文革期间,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进行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手段
01
02
03
04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PPT展示诗歌背景、图片 和视频,丰富课堂内容,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利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与《相 信未来》相关的资料,拓宽学
习视野,培养信息素养。
课堂互动
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
80%
探讨诗歌主题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理解 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培养 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诗歌创作背景 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 歌情境,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是教 学难点之一。
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概念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 这首诗,更要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 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力和审美 能力。
创作目的:表达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境,追求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的诗歌内容
01
02
03
04
第一节
描述了现实中的困境和黑暗, 但诗人坚信未来会更好。
第二节
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 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第三节
强调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并呼吁人们共同追求美好的 未来。
第四节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 )
授课教师:
2024-01-04
目
CONTENCT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之相信未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相信未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诵读文本,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2)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艺术技巧;(3)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1 )通过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内涵;( 2 )学习本诗抒发情感的艺术技巧。
三、学习流程模块一、情境引读1、文学常识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了解作者和该诗创作的背景。
(1)作者简介《相信未来》使用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
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
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暗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3)同学们还能搜集一些有关作家和该诗创作的背景吗?如果有,请摘抄在下边横线上或摘抄本上。
2、基础知识请同学们在文中标注重点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灰烬.()摇曳.()笔杆..()给.以()给.予()脊骨..()模块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反复吟诵品味诗文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寻找正确表达作品情感与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
注意:参照课本第10页活动体验4 示例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背诵全诗或自己喜欢的节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 《相信未来》学案2
《相信未来》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本课诗歌内容,识记字词的音形义,熟读诗歌。
二、预习内容:1、下列字形不正确的一组是()A、蜘蛛炉台黯然神伤B、睫毛瞳孔长吁短叹C、摇曳灰烬硕果仅存D、曙光笔竿数见不鲜2、下列句子使用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句是()A、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他们是寄予感动的泪水?还是轻蔑的讥笑?B、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奋斗一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价。
C、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D、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与混乱时,诗人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现在,腐败这股“支流”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让舆论对腐败缄默或轻描淡...写.,写些粉饰太平的文章,必然会削弱传媒的作用。
B、他虽然劣迹斑斑,但瑕不掩瑜....,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有好的一面。
C、陈水扁一心想搞台独,这种危言危行....令国人唾弃。
D、这家商店原本门庭若市,现在却门前冷落,惨淡经营....,濒临破产。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什么对于这种管理混乱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B、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规则。
C、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你出国考察去了。
D、经过老书记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5、与下面的诗句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
A、抬起你的头,大步向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背后。
B、挺起你的胸,昂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背后。
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背后。
D、挺起你的胸,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背后。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语言和内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卢程佳一、文本分析(一)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板块。
(二)本文的内容是:运用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在动乱年代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相信未来的坚定信念。
(三)本文的特点是:情感真挚而丰富,意象独特而形象,语言自然而整齐,音韵饱满且大气。
二、学生分析(一)学生所处阶段:高一(二)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作者选取个性化的意象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的写作技巧;提高诗歌的读写能力;诗人饱经苦难却始终“相信未来”的人生态度。
(三)学生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1.在认知上,学生对诗歌的意象选择、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有了一定的了解;2.在感情上,学生有遭遇挫折和相信未来的情感体验,能较好感受诗人坚定而充满希望的情感。
3.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2)能朗诵出诗歌的情感美;(3)能阐述诗歌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学习诗歌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诗歌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3)能在感受诗歌节奏美过程中中运用诵读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体会诗人在现实压迫折磨下的深沉的痛苦;(2)能感受诗人对未来怀有的坚定希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能阐述诗歌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能说出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传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
四、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在逆境中,你会怎样做呢?有人选择一蹶不振,有人选择坚持到底。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被誉为“朦胧诗鼻祖”的诗人食指的选择。
他的诗曾被辗转传抄,流行于全国,在青年人中掀起浪潮。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他掀起的是一股怎样的浪潮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讨论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诗歌需要用心去感受,其实在欣赏诗歌时,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相信未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相信未来》课题名:相信未来(一课时)高一语文备课组一、本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意象及其所营造的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人论世,感悟诗人面对困难,执着相信未来的信念和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自信,战胜挫折,相信未来的人生态度。
二、知识框架——新课预学(一)强记字音:灰烬( jìn )依偎( wēi )摇曳( yè)睫( jié)毛瞳( tóng )孔轻蔑( miè)脊( jǐ)骨给( jǐ)予惆怅( chóu chàng )不屈不挠( náo )(二)辨音辨形:摇曳( yè)——拽( zhuài )拉睫( jié)毛——捷( jié)报给( jǐ)予——给( gěi )以瞳( tóng )孔——潼( tóng )关撞( zhuàng )击——经幢( chuáng )惆( chóu )怅——稠( chóu )密——未雨绸( chóu )缪( móu )——鸟声啁啾( zhōu jiū)——氐惆( dī chóu )(三)课前思考阅读课文,理清全诗的基本脉络,做简单的分段,初步理解文本。
答案:第一段:1—3(现实状况);第二段:4—6(相信未来的原因);第三段:7(直接抒情,发出内心的呼喊)(四)走近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革命家庭。
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
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1966-1968年文革前期写出了一批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人。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2课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1(共五篇)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2课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1(共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2课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1 相信未来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诗的抒情方式,比喻、象征手法。
2.学习作者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精神。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是文革(1966——1976)开始并进入高潮的狂热阶段,食指在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的迷惘、矛盾、失望中,用年轻、热情、执着,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
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以食指为名,是对别人在背后指点的解嘲,是损伤不了诗人健全人格的抗争。
三.文本梳理(一)诵读文本,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二)诵读1、2部分,理解其中意象的象征义。
(找出意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意象的象征义及作者的信念。
)知识补充:(1)意象(2)象征1.蜘蛛网——当时强大的黑暗势力炉台——(火——希望)产生希望的地方无情查封——黑暗势力横行,对进步知识分子的审查、批判、迫害灰烬——(炉火已灭)遭受迫害,生活贫困,处境艰难余烟——残余的希望但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乐观美丽的雪花——纯真、美好的希望相信未来2.紫葡萄——(晶莹、美好)理想、希望深秋的露水——希望破灭,失望的泪水鲜花——成功、荣誉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被剥夺,失落枯藤——生命被摧残凝露——孕育新的希望凄凉的大地——现实残酷但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直面绝望,不懈至死地相信未来小结:1、2部分,痛斥现实,相信未来,痛苦中怀有希望(三)诵读第3部分,理解分析。
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高中语文第1专题《相信未来》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高中语文第1专题《相信未来》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相信未来》班级:姓名:学号: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诗化语言和作者感情的诗意表达。
3、“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4、诗人身上所投下的时代的烙印。
二 . 预习内容1、食指其人2、字音: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轻蔑()脊()骨给()予惆怅()不屈不挠()2、辨音辨形: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3、问题: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1、请学生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2、探讨第3节前三句的断句及理由?请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3、主旨探讨三、精心点拨,启发引导1、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2、阅读鉴赏诗句,能够以自己的语言体会诗歌所蕴藏的内涵。
3、在阅读鉴赏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4、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训练,提升技能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A.蛛网罔..替惘.然置若罔.闻魑魅魍.魉B.花圃.当铺哺..育匍.匐前进铺.张扬厉C.瞳.孔潼.关胴.体憧.憬未来童.年往事D.凝露.露.白绿.林露.一手花露.水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摇曳游弋曙光不屈不饶回光返照B.睫毛捷报枯滕客观公正辛辣嘲讽C.评定订正修定老马识途炉火纯青D.剂量脊梁坚苦卓尔不群刻骨铭心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小说史上多续书,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质量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无庸置喙....的。
B.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高中语文相信未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相信未来》【课前导学】1、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出生在行军路上。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后来插队,当工人,参军,在研究所工作。
因在部队遭受过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
78年用“食指”笔名,意思是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为“我一度被愚昧之人侮辱、嘲弄和背后指责”。
1968年(二十岁)写下了《相信未来》。
2、食指的这首《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因此学习时应结合背景来理解。
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激发自己,增强生命意识,热爱生命,坚信未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反复诵读本诗,从新颖的意象中欣赏诗的美。
同时,要理解并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节奏和谐,隔行押韵,音律优美;运用反复手法。
3、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是理解诗歌的必要途径,因此,理解意象及其含义就成为本文的重点;同时,因为这首诗歌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文革,诗歌的意象就具有更为特殊的含义,体会诗人尽管在文革期间,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他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课堂讲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作品,熟练朗诵课文,背诵前三段。
2、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及其含义,体会富有韵律感的语言。
2、难点:把握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引激趣2001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
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
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目标导学1.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激发自己,增强生命意识,热爱生命,坚信未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反复诵读本诗.从新颖的意象中欣赏诗的美。
2.理解并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节奏和谐,隔行押韵,音律优美;运用反复手法。
3.了解作家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
聚沙成塔一、识记1.了解作家生平、写作背景和朦胧诗。
2.意象和象征的相关知识。
3.字词灰烬依偎摇曳瞳孔二、理解与运用1.脉络展示自我——剖析内心——热情呼唤2.主旨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和混乱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
3.表达掌握并运用意象和象征的相关知识来鉴赏诗歌。
4.文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三点剖析1.朗读这是一首节奏舒缓的诗歌,诵读时要把握好。
全诗的句式和修辞的应用加强了诗歌的语言力度。
2.研读鉴赏本诗作者选取了奇特新颖的意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的感受,运用象征等手法,为全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
(1)这首诗分别选取了哪几组意象?彼此之间有何联系?(2)这首诗在意象的选取和语言上有哪些什么特点?3.难点探讨这首诗隐约展现了“朦胧诗〞的一些什么特点?[点拨] “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的诗人以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引起了诗坛的瞩目,他们大胆开拓诗歌的艺术领域,用非传统的新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
在本诗中,诗人食指大量采用虚写法,选择新奇的意象,打破时空界限,捕捉转瞬即逝的感受,运用象征等手法,强调诗人的主观感受,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意境朦胧的氛围。
高考展台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2000年春季高考第10题〕雷杜运燮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未了!/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未了!/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未了!/每双眼睛在渴望。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一专题《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活动导学单(学生)【目标预设】1、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者简介】略【写作背景】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l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学习步骤】活动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活动二:分析鉴赏,品读意象。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活动三:品味赏读,体会情感。
1.“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3.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作者为什么要写“相信未来”呢?【课堂总结】诗人林莽:“《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和混乱中,人们为命运哀叹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
”他的诗歌直接影响了“朦胧派”诗人,如北岛、顾城、舒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未来》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名:相信未来(一课时)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本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意象及其所营造的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人论世,感悟诗人面对困难,执着相信未来的信念和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自信,战胜挫折,相信未来的人生态度。
二、知识框架——新课预学
(一)强记字音:
灰烬(jìn )依偎(wēi )摇曳(yâ)睫(jiã)毛
瞳(tóng )孔轻蔑(miâ)脊(jǐ)骨
给(jǐ)予惆怅(chóu chàng )不屈不挠(náo )
(二)辨音辨形:
摇曳(yâ)——拽(zhuài )拉睫(jiã)毛——捷(jiã)报
给(jǐ)予——给(gěi )以瞳(tóng )孔——潼(tóng )关撞(zhuàng )击——经幢(chuáng )
惆(chóu )怅——稠(chóu )密——未雨绸(chóu )缪(móu )——鸟声啁啾(zhōu jiū)——氐惆(dīchóu )
(三)课前思考
阅读课文,理清全诗的基本脉络,做简单的分段,初步理解文本。
答案:第一段:1—3(现实状况);
第二段:4—6(相信未来的原因);
第三段:7(直接抒情,发出内心的呼喊)
(四)走近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革命家庭。
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
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1966-1968年文革前期写出了一批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人。
(五)回溯时代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就写于1968年。
三、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复习曾经学过的,表达在逆境中依然乐观,充满希望的诗句来导入本课。
(列出几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探究学习过程
活动探究1:解诗前奏,明晓意象意境
答案: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诗歌中的形象都是意象。
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
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合中产生。
活动探究2:结合文本,分析意象内涵
答案:(在反复阅读之后,学生分析讨论,自行理解分析)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生活上贫困但保持乐观)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成果、亲情、友情等)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凄凉的大地——黑暗的社会
(心理上失落但一往情深)
第3节:手指,涌向天边的波浪——气势恢宏
手掌—托起太阳的大海——志向远大
曙光—温暖漂亮的笔杆——追求光明
孩子的笔体——憧憬美好
(目标上用尽全力执着追求)
第5节:腐烂的皮肉——表层的创伤
第6节:脊骨——不屈的精神
注意:对意象的理解不局限于具体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活动探究3:知人论世,体会背景情感
答案:(学生分析)
社会: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诗人:依然乐观,充满希望。
活动探究4:读中品情,把握全诗节奏
答案:(重点第三节的断句)
1.
1——3节:注意读出社会的黑暗,以及诗人的固执(“依然固执”);
4——6节:读出坚定(“我之所以坚定地”)和焦急(“我焦急地等待着”);
第7节:要读的短促有力,加快节奏。
因为这是作者的呼喊,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发展,是作者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2.第三节的断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有人读成“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这样“掌”不好解释。
应该读成:“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竿”。
这里“手指”和“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和“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本体喻体的关系,同样下句中“曙光”和“温暖漂亮的笔竿”也是这样的关系。
是一只长着排浪一般的手指和能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摇曳着“曙光”这枝“笔竿”,写下了“相信未来”,读来气势磅礴,境界博大。
且三句句式一致,意象关联,整饬自然。
活动探究5:学习积累,理解“反复”手法
答案:
前三节的结构、语言形式基本是相同的,这是“反复”的写作手法。
反复有助于强化感情,增强诗文的感染力,突出诗歌主旨。
用反复,表明食指“相信未来”的坚定信念。
活动探究6:拓展延伸,寻找诗歌色彩
对于这首诗,江青曾经说:“这是一个灰色的诗人,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在她看来,这首诗是灰色的。
在学完了整首诗之后,学生觉得这首诗是什么颜色的?
注意:答案不定,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再现目标
六、达标训练——应用巩固
热爱生命
食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地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惜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地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
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赏析】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堪称是《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的姊妹篇。
它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
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
这一切都昭示了诗人那崇高而严正的命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在另一首《书简》中就曾这样写道:“我们应当永远牢记一条真理/无论在欢乐还是辛酸的日子里/我们的心啊,要永远向前憧憬/这样,才不会丧失生活的勇气……”这首诗在意象的撷取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观物象,如“攀附的葛藤”“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的坚硬”“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等等,这些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诗人的真力弥满,万象归怀;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内蕴和独特的诗美空间。
本诗一袭食指诗的一贯的艺术风格,悲壮而不悲戚,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伤,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中的呐喊,是滴血的呼唤,是含泪的微笑,是一曲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
七、教学反思。